电影130年系列播客 Ⅰ:放映开始了(1895-1919)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黎衡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单集介绍】 本期是电影 130 周年特辑首期,我们来聊聊 1895-1919 年电影诞生初期的故事。 * 大家以1895年作为电影史的开端,并不是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诞生的时候,而是因为1895年的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他们在法国公开放映了10部电影短片,将其作为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电影从诞生之初就具有这种公共性,如果不是这样,就很难去说我们怎么会以这样的一天来作为电影史的开端。 * 桑塔格她写过一篇文章来怀念或者是回顾电影的百年历史。她说电影百年的历史形同生命的轮回,不由人意的出生,持续获得各种荣誉,在过去10年中开始颜面尽失,出现不可逆转的颓势,这不是说再也不会有令人称赏的新影片出现,但佳片的出现只不过是例外情况。 电影《党同伐异》(1916年)剧照。资料图 收听提示 04:50 为什么电影史会把1895年作为一个开端 07:45 《火车进站》其实不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它是1896年才被拍摄出来的 10:50 火车和电影的相遇,在19世纪末唤起人们对新世界的惊奇感 19:47 所有的超级影迷,都像爱着自己恋人一样,狂热地崇拜自己喜欢的电影 28:44 《正大剧场》和《佳片有约》,是当时接触外国优质电影的重要渠道 36:36 《大话西游》在中央6台放过很多遍 48:43 2010年左右,《阿凡达》和《盗梦空间》的讨论度非常高 50:56 推荐电影:1916年的《党同伐异》,导演格里菲斯是一个早夭的天才 59:16 推荐电影:《月球旅行记》,在这部20世纪初期的影片中,能看到后来很多科幻电影的影子 01:02:50 推荐电影:卓别林的《从军记》,放映时一战正在发生,可以看到电影和现实世界是怎样互动的 01:04:30 推荐电影:《火车大劫案》,第一部西部片 01:06:15 所有电影都处于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之间 01:08:26 在1895年到1919年这个时段,很多严肃知识分子或艺术家不太看得上电影

73分钟
99+
3周前

出圈的FIRST青年电影展,我们在现场蹦迪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黎衡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单集介绍】 本期,我们一起来聊聊在FIRST青年电影展的现场体验。 * 我觉得电影展就是这样的,会有惊喜,会有失望,也会有一些遗憾。不太好的电影其实也丰富,完整了我对影展的体验,不可能你在影展看的都是喜欢的电影。 * 我自己其实比较反对某一种代际的本质主义。比如说,形容80后怎么样,90后怎么样,95后怎么样,00后怎么样。我觉得代际在一定程度上它有意义,但是同一代人当中,某些很珍贵的人,他们也许并不是多数,但他们好像并没有被某种代际的共同特点所定义,他们永远都有相似的东西。 * 越是很难被主流看到的人群,很难被主流以一种商业片的票房投票的方式所肯定的这些题材,它反而是最应该被看到的。这些人群他代表了社会当中被很光滑的媒介环境所屏蔽掉的一部分,但有可能这些才是我们更真实的一面。 * 我觉得尤其是在今年,电影的票房变得很差,它不再是重资产、重资本的风口浪尖上面的工业。这些年我采访的很多电影人,他可能也不得不承认电影会变得越来越小众。 【收听提示】 04:51 我和FIRST青年电影展的渊源 07:39 2019年的FIRST影展是目前质量最高的一届 18:03 今年FIRST影展最大的亮点就是请到了伊莎贝尔·于佩尔 27:32 《长夜将尽》很多地方都让我想起刁亦男导演的一些作品 29:35 《姐姐的死因》导演是个二十出头的男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性别红利的享受者 36:30 值得一提的《猫鲨》和《阿姨》 47:12 《一匹白马的热梦》讲的主要是蒙古族牧民的故事 57:03 明星站台是电影展的特色 01:05:29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拿奖的瞬间 01:08:18 持续向中国电影界贡献成功的电影人,我想恐怕不是赞助商最主要的诉求 01:11:06 这些年我看到太多的创作者的确是昙花一现的,但也许我不能这么早下判断 01:12:18 这些年我采访的很多电影人,他们可能也不得不承认电影会变得越来越小众 01:16:22 海外留学的创作者、国内院校的创作者以及更野生的创作者,形成了电影创作的三股力量

82分钟
99+
2个月前

和彭伦聊国内外文学八卦:我心目中的理想读者不会随便买书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潘轩,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彭伦 出版人,文学编辑,国际版权经纪人。译作有《天才的编辑》《我与兰登书屋》等。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出版人、文学编辑彭伦,来一起聊一聊他出版书籍的故事。 * 文学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冒险,这种冒险就是要基于经验。经验越丰富,可能冒险程度就会小一点。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冒险,且本身也赚不了大钱。 * 我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是比较理性的,不随便买书的,并不是我们出的书他都要买的。我还是希望读者能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或者说,他通过阅读好的图书,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趣味,或找到他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可以了。 * 去爹化,就是爹味太重的作品,我觉得现在的读者不能够接受了。 【收听提示】 07:20 出版是一种修行 11:30 吉鲁在他的出版生涯中,错失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16:39 文学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冒险 20:58 我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是比较理性的,并不是我们出的书他都要买 24:07 戈登利什对待卡佛这种粗暴的编辑方式,至少不符合我的理念 33:46 创意写作其实是一种职业教育,有点像MBA 40:34 “短经典”这套系列书,可能打开了很多文学青年对外国当代文学的印象 49:53 文学出版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控的,尽人事听天命 58:52 郑执的《刺猬》是21世纪《巴黎评论》发过的第一篇中国作家的作品 01:14:52 托宾有的短篇小说实际上不是短篇小说,就是在写他自己 01:17:48 围绕李翊云身上的一些讨论 01:27:15 爹味太重的作品,我觉得现在读者不能够接受了

89分钟
99+
2个月前

从“核三代”到皇家园林打工人,她写小说为同代人画像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朱圆,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杜梨 双语小说家、译者,代表作《春祺夏安》《漪》 杜梨和她在颐和园里救助的一只受伤的雨燕。资料图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双语小说家杜梨,来一起谈一谈她的新书《漪》 * 人类的文化语言表达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咱们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在西班牙小镇看巨人游行,咱们闽南同样有特别高大壮美的游神;他们有叠人塔,咱们有叠罗汉,其实都差不多。 * 康有为来北京给光绪上书的时候,前三次都被拦了。第四次袁世凯托军机帮忙递上去,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终于光绪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康有为。但是他们只见面了10分钟,就是因为康有为的广东话口音很重,光绪听不太懂。 * 现在我们买东西,后台遇到最多一句话是什么?就是转人工。TA根本就不信任AI技术。 这就是机器目前无法代替我们,无法代替田野调查的意义,这就是文学继续存在的意义和理论,就是那些社会学继续存在的意义。 * 有了孩子以后,你更加得卷自己了,因为你不想让TA过上跟你一样的生活,你想让TA变得更好对吧?就算是养只猫咪,你都想给它买更多罐头呢。 【收听提示】 04:20 在英留学学现代文学,教授对我最常说的话是“It doesn't make sense”,但最后给了我小说一个Distinction 08:41 我的创作想法来自鲁迅的拿来主义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也就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15:10 方言不是造成地方分割的东西,它是让大家对乡土,对故乡情结更紧密的东西 22:25 我家里集结了天南地北各大方言 25:53 我对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对于自我没有那么看重,对知识比较看重 28:22 遇到十万火急的问题时,一定是要人去处理的 34:55 我写作从来不打草稿,也从来不写大纲 41:36 我和动物的缘分都是伴随着它们受伤,光颐和园的猫就救了两只 47:42 写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态度,要起到一点作用 52:41 “躺平”“啃老”从来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58分钟
99+
5个月前

这位95后,用长篇小说“翻译”山海间的方言秘事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王华震,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郑恩柏 95后青年作家,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毕业于北京大学,代表作《蛮与痴》。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95后青年作家郑恩柏,来一起谈一谈他的长篇小说首作《蛮与痴》。 * 我小时候就有一个很特别的能力,就是可以模仿别人说话。我记得,我经常在跟我姐姐说话的时候,会突然变成我妈妈(的语气)。 * 长辈们在聊天的时候,谈到很多非常重大事件也很少会表现出某种激动的情绪。他们好像都只是沉浸在那种滔滔不绝讲述的氛围中,好像这个成为了他们的某种仪式。 * 每次台风来的时候,把门关牢,把窗关牢。在停电的时候,全家人点起蜡烛。在这个氛围当中,全家人反而能够更加地敞开心扉。 * 写作这个行为本身在我们当代人眼中就已经是一个逆社会潮流的行为了。 【收听提示】 06:57 温州是一个语言非常复杂的地方 11:46 这本书的创作始于我的儿时记忆 14:34 方言写作不但不讨巧,相反它非常费精力 22:39 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职业非常有温州特色 28:26 我在试图重现那些早已消失的声音 35:42 那些关于温州民间“会钱”的往事 39:35 在温州地区,宗族是非常普遍的 42:18 在我父母那一代,盟兄弟、盟姐妹是非常普遍的 45:02 海边的人看到的海,其实是以灰色为基调的 51:58 在我的理解中,人与人本来就是越不同越好 01:01:37 方言的生命力,是通过它的混乱、它的复杂来体现的

66分钟
99+
6个月前

叶兆言×许子东:历史细微处,半世纪的普通人生活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潘轩 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叶兆言 知名作家,代表作《花影》《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璩家花园》 许子东 知名学者,代表作《郁达夫新论》《细读张爱玲》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知名作家叶兆言和知名学者许子东,来一起谈一谈叶兆言老师的新作长篇小说《璩家花园》。 * 作家有时候就这样,(常常)努力把一个不真实的人,把他弄得真实一点。 * 虽然他(我的父辈)是作家,但是(他们)从小就给我一种教育,就是长大了以后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当作家。 * 人生最大的幸福无非是,你喜欢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 这个世界上也其实没多少人在读我的小说。 * 你并不知道你最后是在哪一段历史里面,那个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收听提示】 02:43 叶兆言祖父叶圣陶开创了一个传统,书写大河小说 09:01 “性”这个概念以如此粗野的方式突然打开了 21:54 天井是小说里最被“美化”的人物 26:08 作家常常努力把一个不真实的人写得真实一点 35:27 怎样解读天井和他的父亲民友的父子关系 39:10 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作家,对我的人生和文学生命有影响吗? 45:08 我觉得自己是个特别平庸的父亲 47:26 小说的后半段,教育压力的焦灼感写出来了 55:40 历史它没有那么明确的前后判断 59:45 写到古老的文化街区时,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悲伤 01:10:53 这个世界上其实也没多少人在读我的小说

73分钟
3k+
10个月前

无声的细节,毕飞宇走走对谈小说创作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本期嘉宾】 毕飞宇 作家、南京大学教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走走 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创意写作入门》授课导师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著名作家毕飞宇和小说家走走,来一起谈一谈两位老师的两本书。一本是获得南方周末2023年度十大好书的《欢迎来到人间》,还有一本是走走的《无声的细节》。 * 一个作品无论在你手上多么久,当它离开你之后,它不属于你,它可能属于任何人,它唯独不属于作者。 * 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一部分服从你,一部分你服从它。 * 作家千万不能把自己描述和表达的权利误认为是定义的权利。 * 一个作家像一个小丑一样在作品当中活蹦乱跳的,到处说话,到处表态,那不是主体性,那是因为你是一个小丑。主体性不是这样呈现的,你不能替代生活,你得尊重生活。尊重生活是作家最大的伦理。 【收听提示】 02:22 对我来说,书出版以后就一切归零了 08:07 写作者不能要求所有读者都注意到局部精妙的地方 11:33 为什么要叫《欢迎来到人间》? 14:39 我的小说如果丧失了我的基本风格、个性特征,我是不会写的 16:33 我的小说永远是1.5人称 29:34 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一部分服从作者,一部分作者服从它 34:02 人物的全面和立体,对于我们小说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41:39 小说家思维和电影导演思维一定是反着来 46:12 作家千万不能把自己描述和表达的权利误认为是定义的权利 56:48 小说创作是一个苦乐相伴的过程 01:00:59 小说家如何去判断当下 01:03:07 小说把口切的太大,一定是无能的 01:09:04 黑塞对我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

72分钟
6k+
11个月前

和陈彦聊聊根植于土地的写作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本期嘉宾】 陈彦 作家、剧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陈彦老师,来聊一聊他的小说《星空与半棵树》,这本书入围了 2023 年南方周末十大好书。 本期是【南周在场】直播栏目的内容,直播回放地址:https://www.infzm.com/live/#/live/127 * 阅读能打开你的世界。你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是要靠阅读打开更广阔的生命经验,然后再去书写你想书写的东西。 *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名角,他不下苦是不行的。 * 贴着现实、贴着生活的真实去书写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我想永远会是文学书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样式。 【收听提示】 05:20 生命记忆中有对乡土的深深依恋 06:24 书名的“星空”与“半棵树”对应着理想与现实 10:29 星座代表着人间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11:38 农村产业结构巨变,人和人的关系随之变化 17:05 现今,农村与农村的差距依旧很大 23:20 书中的动物们代表自然在发声 25:16 故事人物在不同的小说出现形成互文,也产生开放的联想 29:58 每个作家的写作都有一些原型,再综合与“塑造” 31:11 从舞台剧到小说创作的转换 34:38 写剧本和写小说的异同 43:05 传统戏曲、艺术是其他新艺术的源头活水 47:37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名角,不下苦是不行的 55:54 个人阅读史中,影响大的作家们 01:04:12 陕西文学为什么有着丰厚的土壤? 01:07:10 坚持方言写作,有意无意搜集整理 01:12:39 现实主义题材更重要是和受众建立联系

76分钟
99+
1年前

和王璞聊本雅明: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触电感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黎衡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王璞 布兰迪斯大学副教授 【单集介绍】 本期我们请到了《本雅明传》的译者,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副教授王璞老师来做客,我们将从本雅明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名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这本书来入手,来聊本雅明的一些问题。 * 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触电感,这是90年代中后期的北京,我是一个高中生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懵懂之中,又喜欢诗歌,看到这个标题时就有触电的感觉。 * 我是每一次在进入最早在读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时,并不是说不为之着迷,并不是说看不进去,并不是说不为之吸引,恰恰相反,是那个着迷的程度,吸引的程度极大,但是总是在眩晕之中不断折返于这些历史意向辩证语句之中,还没有找到一个通道。 * 如果本雅明今天存在的话,他一定会尝试各种各样新的媒介,但同时对媒介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也许他会发现播客的好,也许他会发现播客的不好,也许他会去尝试短视频,也许他会在短视频之中找到关于我们这个注意力无法集中分神的另外一种更新的表达。 【收听提示】 03:01 从什么时候开始读本雅明的? 04:00 高中时代第一次看《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有触电感 07:50 研究生阶段作为必读书才真正读完整本书 11:55 本雅明时代面临的困境跟现在世界有一定的相关性 13:53 我们有一个成为本雅明的同代人的过程 17:23 翻译本雅明的过程是一个个人生活不断交到厄运的过程 21:30 本雅明在德语中存在一个被重新发现的时间差 22:49 60年代初,新一代学生运动兴起,本雅明被重新发现在德语世界 24:17 《普鲁斯特的形象》可以当做本雅明的自画像 25:29 90年代初,哈佛大学出版社决定出一套英译本雅明文选 27:09 《本雅明传》是英语世界讨论和挖掘本雅明遗产的收官之作 28:46 什么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37:46 从波德莱尔的巴黎到本雅明的巴黎再到你的巴黎经验,有没有什么相关性可以对话? 39:28 跟本雅明的时代相比,现在的城市生活跟城市空间有哪些变化? 49:12 在本雅明的经验绘图之中,伦敦是缺失的,纽约也是缺失的 52:46 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还有可能吗? 01:09:57 本雅明今天存在的话,他一定会尝试各种各样新的媒介 01:14:29 推荐一本书: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

79分钟
99+
1年前

“天真与经验”,百岁翻译家杨苡的故事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潘轩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余斌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余斌,来谈一谈他入围了 2023 年南方周末十大好书的人物传记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创作背后的故事。 本期是【南周在场】直播栏目的内容,直播回放地址:https://www.infzm.com/live/#/live/115 * 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可能最早且最明显消失的就是好奇心。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是未知的了,或者那个未知的东西他们也不想知道了。 * 讲述者和撰写者其实有很大的差异。我作为一个撰写者,其实在这个书里面,我是一声都不能出,必须是完全沉默的。 * 书有命运,它一定是会走到有共振的读者那里去。(读者会)发现乐趣,发现意义,发现它的价值。 【收听提示】 04:44 通过老师赵瑞蕻,我认识了他有趣的太太——翻译家杨苡 05:47 对杨苡的初印象 08:42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不像一个采访,更像是聊天 15:10 百岁杨苡对时间的记忆比较模糊,但对具体的人和事却记得很清晰 33:16 看报纸、追剧、微信,杨苡的兴趣太广了 39:15 我的处理偏于平静克制,但是我希望读者能够感觉到暗潮汹涌 47:32 西南联大对杨苡是什么样的存在 01:09:02 怎么理解“过了100岁,反正是一生无愧,但也是虚度” 01:11:45 书有命运,它会走到有共振的读者那里去

72分钟
1k+
1年前

中国古代“毒”与“药”的浪漫谬误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王华震,南方周末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刘焱 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现为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到研究古代中国医疗史的学者刘焱。我们将从他的新书《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出发,来聊一个有趣的话题——中国古代的毒与药。 * 今天往往把现代西方的19 世纪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与古代的中国传统医学放在一起做比较,其实(这个比较)在时间上是错位的。 * 西方欧洲的用药传统是“虽然有毒,仍然使用”;而在中国药学传统是“因为有毒,所以使用”。 * 几乎所有当时的文人在讲药的同时都是在讲政治,这个传统到宋代乃至宋代以后延长加剧了。 * 当今我们对身体的认知往往不是直接的认知。我们其实对自己的身体往往是比较陌生的,“陌生”是指身体感受。 【收听提示】 05:32 今天只强调中药的温和性,忽视了它有很多毒药 07:10 “毒”的基本含义是“厚”,过去是一个中性词 08:41 将西方现代生物医学与古代的中国传统医学并置讨论是不恰当的 10:44 欧洲的用药传统是“虽然有毒,仍然使用”;中国药学传统是“因为有毒,所以使用” 11:57 从汉代到明代,20%的药物被定义为有毒 14:28 宫斗剧里的鸩毒究竟存在吗? 19:28 中国药物怎么翻译成英文是个棘手的问题 22:11 地理气候对植物的药性影响非常大 25:13 草本药物放在一块进行配伍,互相抑制毒性后才能完全使用 28:17 马兜铃酸引起肾衰竭,古今看法不同 30:27 本草书写的源头跟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2:36 反思现代西方对中医的浪漫化想象 38:16 中古时期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到底是什么? 42:20 社会性成瘾,吃药变成身份和阶层的标志 47:02 几乎所有唐中期的文人在讲药的同时都是在讲政治 48:13 唐代人不吃五石散后改吃钟乳石? 58:47 一些道家人认为服丹药有强烈的身体反应是纯化身体的必要过程 01:00:10 不论东西方医学,都把疼痛视为一种信号 01:05:21 当今我们对身体的感受往往比较陌生

69分钟
7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