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直觉书写有腔调的县城故事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资深记者 【本期嘉宾】 颜歌 80后作家,代表作《平乐县志》《五月女王》 【单集介绍】 这一期特别邀请了80后作家颜歌,来谈一谈她的小说《平乐县志》,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这本书也是 2023 年南方周末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本期是【南周在场】直播栏目的内容,直播回放地址:https://www.infzm.com/live/#/live/114 * 城乡结合部有很复杂的、很繁琐的、很暧昧不清等各样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适合用来讲故事的舞台。 * 我写的时候,尽量保证在一个懵懂的状态,完全是靠一种直觉性的手感来写。 * 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和受害者。 * 我就是一个对语言很敏感的人,我故事里面的那些人他们说话的腔调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不得不让他们用这个腔调来说话,否则就不是我所理解的一种真实或者是有机的对生活的还原。 【收听提示】 02:12 平乐镇的原型是虚构地点,混杂的城乡结合部 05:10 平乐镇不是和现实同步变化的,我描写的是一个滞后于时代的故事 05:53 和原型故乡郫县越来越脱离 08:07 出国后开始写家乡,一次虚构的还乡 10:55 从“县志办”到“平乐县志”的命名 13:35 县志办可能是落魄的官员和文人的交合点 16:57 去了一次郫县的县志办,但我反对采风 18:24 不喜欢采访,先写再求证 21:16 县城的暧昧性,它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地方 23:04 县城人的舒适感更高,但有暗藏存在主义的危机 29:42 傳祺红和陈地菊的年龄、社会阶层的差异,可以覆盖更多不同的人 31:41 写作尽量要保证在懵懂的状态,靠直觉性的手感来写 32:45 创意写作仅仅教的是编辑能力 37:39 陈地菊是个很难抓住的人物,出于女性的相似性,很难与她和解 43:51 让陈地菊走出平乐镇的结局,我是非常犹豫的 46:39 故事结束在希望的微光上,再往下写微光就会消失 49:41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同时是英雄和受害者 58:14 最开始引入方言写作时,我是非常不安的 01:01:54 用英文写《在别处》,是因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英文世界里 01:04:46 我的生活里只有写作,幸运又不幸 01:09:31 一个人能不能写只是在某个时间点上的状态 01:11:56 身边非常厉害的作家朋友都认为自己的创作是糟糕的 01:13:18 创意写作是教大家怎么跟终身相伴的煎熬和怀疑相处

74分钟
99+
1年前

当三个90后农村女孩选择进城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郑在欢,90后小说家,代表作《雪春秋》《驻马店伤心故事集》 【单集介绍】 这一期特别邀请了90后小说家郑在欢,来一起谈一谈他入围了2023年南方周末十大好书的长篇小说《雪春秋》创作背后的故事。 * 书写自己的故事非常好,只是书写自己的故事容易沉溺、狭隘 * 我觉得我一直是相信人间真情的,但是真情的配比、情感的配比是多少?或者说当它配比的时候拿什么来反衬它? * 为什么是这一代的农村女孩能有所谓的成长和觉醒,恰好就是时代的原因,赶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 要写这三个女孩,(是因为)她们有很值得被讲述的地方,她们自己身上的特质是美的、生成故事的。不是因为她们身上承载着很多社会命题。 * 我希望读者读我小说的时候是逐字阅读的,不是浏览型的阅读,逐字阅读必然要给到读者阅读的节奏感和文字上直接的审美 【收听提示】 02:07 《雪春秋》这本书最初的名字叫做《三》 05:20 标题可以传递作者的趣味 10:03 2020年创作《雪春秋》时,女性题材并没有那么引人注意 15:41 书写自己的故事非常好,但容易沉溺和狭隘 21:55 写《雪春秋》时,我结不了尾 24:28 小说的三个主人公都有原型,但我不太想主动让她们看到 32:59 我写这三个女孩的故事是因为她们身上的特质是美的 34:52 写作是以一种不那么狰狞的、冒犯的方式去面对这些东西 36:37 最初的写作是为自己呐喊,现在是对自己的治愈 40:39 真正开始写东西是当时手机网站有征文比赛,一等奖奖金有30万元 47:32 从写作到出书的7年里。靠勒紧裤腰带生活 56:23 写作对我而言,最大的困难是平衡小说的情节 58:13 希望我的书可以成为读者愿意放在书架上的书 01:01:31 我的追求是更“风”一点,写作应该是越来越轻盈 01:02:45 在场感是你一直在你的生活里面,你有自己的周边

65分钟
99+
1年前

想要写好小说,可能还是要断舍离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朱圆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温文锦 青年作家 【单集介绍】 本期我们请来的嘉宾是广东青年作家温文锦,虽然“文艺青年”这个标签被用得极为泛滥,但她的经历与生活状态实在贴合于这个称号本来的模样。我们来聊聊她的故事,看看在当下一个青年文艺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与处境是怎么样的。 青年作家温文锦(受访者供图/图) * 我不会去先构思好人物的所有经历,然后去限制住他 。 * 一个比较年轻的生命,可能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会更加接近豌豆公主的状态。 * 我觉得猫它就像人类情感的容器,一个想象力的容器。不管我们往猫身上投入多少想象,猫都可以满足你。 【收听提示】 02:05 一个理想型的女性出现在乐队会平衡乐队音乐中的伤感、迷幻和末日的感觉 03:53 会像创作音乐一样去写小说 06:05 迷笛音乐节的筹划经历 08:41 做《明星大侦探》脚本的工作有意思,但蛮辛苦的 10:17 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加入探险的、谋杀的情节 12:54 画面系的写作,像在看电影 13:45 为什么偏爱用年轻男女的视角去讲述故事 14:11 一个比较年轻的生命对于世界的感知会更加接近于豌豆公主那样的状态 17:46 离开真正的人和鲜活的人去虚构一个世界是完全不可能的 20:13 为什么想要创作一个河童少女与人类男孩的故事 23:15 对丰富的城市肌理充满观察的兴趣 26:28 不管往猫身上投入多少想象,猫都可以满足你 27:49 猫的心理年龄并不像人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 34:09 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才确定了现在的写作风格 36:32 小说中人物故事与形象的来源 38:31 人到一定的年纪,他们脸上好像是有一种故事感 46:58 想要写好小说,可能还是要断舍离 48:37 周围80后、90后的作家,开放和接纳度更高 53:23 对文艺青年标签的看法

55分钟
99+
1年前

没有悬念的奥斯卡,却隐藏美国影史的大变革?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王炎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在中美间跨界从事教学与研究 胡亮宇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研究、电影理论等 【单集介绍】 这一期特别邀请了两位电影研究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炎与北京语言大学的胡亮宇,来一起谈一谈第96届奥斯卡。 * 这期奥斯卡似乎是一个波澜不惊的,甚至是没有悬念,平淡的奥斯卡 * 芭比没有得到奥斯卡,并不是芭比的损失,而是奥斯卡的损失 * 好莱坞最大的(问题)是它铜臭味太浓了,它基本上一度把艺术和投资、预算变成同一个概念,但是艺术不等于金额 【收听提示】 02:28 这期奥斯卡似乎是一个波澜不惊的奥斯卡 03:16 《哥斯拉-1.0》《利益区域》体现某种国际电影格局的多元化 05:00 小屏幕对整个电影工业的巨大挑战 08:19 整个院线放映的电影的片长都超过了两个小时 09:07 整个院线放映的电影的片长都超过了两个小时 10:55 奥斯卡评委调整,投票人国际成分越来越高 15:41 很多电影人在艺术和商业之间都是脚踩两条船 18:18 《奥本海默》让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诺兰,向社会提出质问 20:40 《奥本海默》是驾驭传统叙事时并不牺牲自己的锋芒 23:05 说诺兰电影的思想性差,是一个不公平的评价 26:22 《芭比》并不符合获奖标准? 29:37 《芭比》是极好的电影,不需要任何怜悯或者照顾 33:08 如何看待对《可怜的东西》的批判? 36:45 苦大仇深式的叙事不是这个时代所要期待和拥抱的东西 37:14 《利益区域》让我们回身反问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出了问题? 42:10 奥斯卡始终关切着美国社会自身的核心的种族议题 49:54 好莱坞电影代表美国社会最大公约数 51:20 美国大片在中国市场失效了吗? 54:49 拍电影成了杠杆最高的金融投资产品 56:56 传统院线电影会走向衰落吗?

62分钟
99+
1年前

2023重返线下,我们试图捕捉一点社会情绪

有点文化

单集介绍 大家好,欢迎来到有点文化。本期我们编辑部的两位主播围绕新推出的文化原创榜榜单来聊一聊2023年的重要文化现象和重大文化事件回顾。 文化原创榜是南方周末从2008年开始推出的年度文化盘点,杰出的文化原创能力和高度的人文关切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到2023年已经推出16期了,这个榜单在回顾2023年当中有一些怎样的发现,又有一些什么幕后的故事呢? 👉点击可看:2023年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 * 剧集、综艺、直播和短视频有共同点:大家特别需要从文化生活里面去找到一些治愈,或者是找到一些情感关怀。 * 《封神》是中国电影资本狂飙突进年代的一个残梦,过去十年当中有大量的行外资本进到电影行业,那个时候有非常多优越的条件可以去做一个大片了,可是由于种种偶然的原因,这个片子积压到 2023 年才上映。 * 因为人都想要往前走的,可是其实是很难的,过去、历史一定会牵绊我们。 * 文化生产就是不同代际的人在争夺对某一段历史的一个讲述。 * 也许它构成某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世界的中文的写作,它已经到了同一个视野里面,大家去阅读,去分享。 【本期主播】 刘悠翔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编辑 李慕琰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编辑 【收听提示】 02:24 重返线下:2023年是文化复苏之年 03:11 AI 《狂飙》: AI越来越会对文化创作、文化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07:13 每一年我们都试图去捕捉一点社会情绪 08:33 剧集、综艺、直播和短视频中的共同点是大家需要从文化生活里面去找到一些治愈 10:07 电影、音乐和文博比之前要热闹了 11:19 电影领域出现了大片以及有比较高讨论度的文艺片和小规模影片 13:04 《长安三万里》的主题是非常当下的 18:19 电影市场正在回暖,开始售卖阶梯票 24:19 年度剧集评选,编辑部的投票和读者投票惊人一致 33:52 2023年很难提出 3 部很典型的综艺节目 38:50 直播短视频:要尊重网民用流量投出来的票 42:54 音乐的年度之选:对原创音乐有更多的期待 55:08 图书两个领域各有20多位活跃的作家、学者来进行跟踪 01:02:00 2024年有没有可能出现打破票房纪录的新片子 01:06:38 对2024年综艺的期待:喜剧类的节目的回归

69分钟
99+
1年前

王家卫的《繁花》浪漫积极,但看完是人与人错过的怅然若失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盛志民 导演、制片人 刘雅 编剧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邀请了两位嘉宾,导演、制片人盛志民以及编剧刘雅来一起聊最近的热播剧集,王家卫导演的《繁花》。 电视剧《繁花》剧照 【收听提示】 01:46《繁花》的第一感觉不是我印象中的上海 04:04头两集吐槽,后来发现挺细致 05:48他想拍的不是真正的上海,而是1990年代人们的感受 08:50有人批评改编和原著完全不一样,怎么看? 09:04小说将人的情绪掏空,而剧集恰恰是填满了情感关系 10:07这批人像是没有经历过痛苦,横空出世空降到上海 11:44去掉1960年代,是刻意回避吗? 13:23王家卫的电影核心是错过,人物之间都是错位式关系 15:09阿宝不是渣男,黄河路是有情有义的江湖 15:40王家卫电影一如既往对女性的爱 16:24内地影视剧是伦理意义上的感情,香港导演拍出江湖儿女 19:22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商业片 21:23王家卫重新让人知道香港电影最精华的部分是什么 22:48王家卫是怎么挣钱的?香港最具有商业头脑的导演 25:40写一个看起来不是故事的剧本,只有王家卫能拍成 27:51今年只有两部剧特别具有导演风格 30:39三年拍一部戏,《繁花》的演员越来越过瘾 32:43六十多岁的王家卫越来越柔软了? 35:34《一代宗师》把情感关系和外部世界结合得最好 37:50这个时候“做作”不是一个贬义词 40:43王家卫所有电影里,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很干净 48:01王家卫的哥哥姐姐是在内地成长的 50:06《繁花》给降本增效的中国电视剧提供了一个“反面”好教材 53:25这部剧的争议,剧组停工、音乐抄袭美剧? 55:10跟《小时代》类比?完全不是一回事 59:09《繁花》会有电影版吗?

61分钟
1k+
1年前

台湾观众可能没有我们这么了解侯孝贤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嘉宾】 余雅琴,南方周末记者 黎衡,南方周末记者 王音洁,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本期简介】 最近著名导演侯孝贤因为身体缘故要告别影坛,为此,我们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王音洁老师来一起聊聊这位对华语电影来说非常重要的电影大师。 侯孝贤(视觉中国/图) 【收听提示】 01:58 侯孝贤导演的生平与作品 04:17 乡土是侯孝贤看待世界的方式 05:22 《儿子的大玩偶》确立了侯孝贤的很多美学风格 09:25 2000年后,侯孝贤走向了更多的国际合作 11:08 贾樟柯是从《悲情城市》开始接触到侯孝贤的 14:32 侯孝贤不是一个电影工业制式化的导演 17:58 侯孝贤始终如一在拍微茫的个体 19:57 台湾观众可能没有我们这么了解侯孝贤 23:18 侯孝贤的电影有很多长镜头,不追求很多的戏剧性 26:19 侯导电影的人物情感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32:45 侯孝贤在一代影迷心目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37:15 一种错位:台湾年轻人的生命需要不来自侯导这批导演 41:14 我们需要信靠侯孝贤这一代创作者对世界的解释 43:16 侯孝贤用一种平视的方式看待他周围每一个人 45:06 使用方言是侯孝贤电影的一个特点 47:05 王音洁推荐的三部电影:《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海上花》 53:49 余雅琴推荐的三部电影:《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刺客聂隐娘》 55:53 黎衡推荐的三部电影:《童年往事》《南国再见,南国》《戏梦人生》 58:20 侯孝贤的代表作太耀眼了,把都市青春题材作品的光芒遮盖了 01:01:52 侯导的电影力求那个时代气氛的某一种真实性 01:06:30 当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说时就用文学来隐喻,用电影来呈现 01:08:25 侯孝贤给影史讲述提供了一种对个人经验、记忆的保留 01:11:14 用南方美学来概括侯孝贤电影 01:16:09 侯孝贤影响了中国台湾年轻导演、中国大陆第六代导演、是枝裕和等

86分钟
1k+
1年前

林旭东谈中国纪录片三十年:不只说发生了什么,还要讲为什么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一兰 南方周末特约主播 【本期嘉宾】 林旭东 画家、纪录电影研究者、评论家,担任多部电影剪辑指导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聊一聊纪录片,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纪录片背后的大神林旭东教授,来跟我们聊一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 林旭东老师是学画画出身的,他曾两度策划了1990年代末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纪录片大师的座谈会,并直接介入了多部民间纪录片的筹划、制作和批评。可以说,林老师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的活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 【收听提醒】 ►00:36 因为纪录片停止画画10年 ►02:52 与纪录片的渊源来自给导演班上电影史课 ►05:38 《望长城》呈现了中国电影界没有的影像 ►09:08 当时电影市场不景气,都是打工人为了蹭空调去看的 ►13:07 体制内纪录片的转变——实行了制片人制 ►15:24 最早《生活空间》的定位并不适合做纪录片 ►19:33 当时的纪录片呈现出散文式的状态 ►23:34 DV时代打开了纪录片的格局 ►26:28 独立纪录片开始聚焦个体 ►27:43 中国与世界的纪录片史出现断代 ►30:08 1993年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在国际上集体亮相 ►31:58 影片开始脱离西影厂标准的宣传片 ►33:52 “故乡三部曲”、《铁西区》的出现是中国纪录片现实主义创作的里程碑 ►40:19 把纪录片定位为最基本的电影方式 ►41:52 鼓励贾樟柯只要有感觉,就拼命拍 ►43:36 独立影展上要求纪录片可以参展不能参赛 ►49:05 拍精神病人世界的那些纪录片 ►51:18 纪录片式的美剧在大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间能有一个桥梁 ►53:45 现在中国纪录片在世界上处在什么位置 ►56:29 大家依然有非常旺盛的表达欲 ►01:00:15 更喜欢按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做事

59分钟
99+
2年前

外星人遗体被发现?全世界有几百万人每天都寻找外星人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刘悠翔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编辑 翁榕榕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简介】 9月12日,一位长期研究不明飞行物的墨西哥记者在墨西哥国会的听证会上,展示了疑似“外星人遗体”的两具“干尸”,试图证明地外生命的存在,但它的真实性也遭到广泛质疑。 本期由我们编辑部的两位主播来聊聊外星人的话题,包括人类目前找寻外星文明的主要模式,以及文学影视作品中关于外星文明的想象等等。 * 目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官方承认,或者宣称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 其实不管地外文明存不存在,我们在探索它的过程中,已经很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这种找寻也会让我们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和意义。 * 随着人类越来越探索太空,就会觉得自己其实还挺无知的,所以人类也慢慢地出现了一些有点谦虚的作品。 【收听提示】 ► 01:32 墨西哥号称发现两具外星人的尸体 ► 04:35 之前出现用人类儿童干尸冒充的前科 ► 08:38 没有国家官方宣称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 10:18 两百年前,人类开始用现代科技寻找外星人 ► 11:27 探照灯模式:人类打灯,发出光的信号 ► 15:06 广播模式:全世界有几百万人每天都在用无线电信号寻找外星人 ► 21:20 写信模式:宇宙飞船在太空旅行时带了一张唱片 ► 23:59 花63亿人民币寄一封信 ► 28:15 找寻会让我们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和意义 ► 29:43 文艺作品中印象深刻的外星人形象 ► 35:30 《月球旅行记》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外星人的想象 ► 37:27 老舍的《猫城记》是长篇的科幻小说 ► 39:24 不同时期科幻作品的主题探索 ► 46:57 刘慈欣两部外星人跟人类交流文学艺术的科幻作品 ► 53:08 外星人的形象在人类的想象中一直在演变 ► 55:16 南方科技大学有课程作业,关于如何去外星种菜

56分钟
99+
2年前

聊娄烨电影纪录片《梦的背后》:爱是永远正确的废话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余雅琴,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王小鲁,电影学博士,策展人,现供职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王音洁,艺术史博士,剧场导演,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本期简介】 最近娄烨拍摄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部电影的幕后纪录片《梦的背后》上线了,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两位学者——王小鲁老师和王音洁老师,一起跟我们聊一聊这部纪录片。 *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大陆的公映版,感觉是一个非常凌乱的叙事,它是非常情绪化的……某些时候可能他们过度追求唯美的形式感,而忽略了叙事中明显的薄弱之处。 * 批评娄烨某种程度上是危险的,它会给我一个道德上的内疚感。 * 这个时代的华人导演,都不约而同地开始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折叠晕眩的感觉。 * 娄烨拍摄的这些人物,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只干一件事情,那就是恋爱,恋爱是他们人生的主题,娄烨的电影都是在讲不同身份的人是怎样恋爱的。 【收听提示】 ► 01:52《梦的背后》呈现了这个时代的电影生产机制 ► 02:25关于娄烨美学有很大的启发 ► 03:45尽管记录作为样本非常出色,但仍有几个方面不太满意 ► 05:50批评娄烨是非常艰难的 ► 08:56过于追求唯美的形式感而忽略叙事的薄弱之处 ► 12:19娄烨的电影有娄烨的电影配方 ► 13:41用叙事的速度制造一种情感的昏迷 ► 15:32《梦的背后》捕捉到了美学的生成过程 ► 16:51有时候细节的bug,在娄烨的电影里是一种风格 ► 18:26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华人导演开始面对高速发展带来的折叠眩晕 ► 23:06娄烨的电影都在讲不同身份的人怎样恋爱 ► 22:27娄烨的电影跟他个人对人性、对生活的理解有关系的 ► 30:02爱是永远正确的废话 ► 31:59娄烨的表述深受八十年代影响 ► 33:54在娄烨的电影中,他讲述的事件越大,故事就越空洞 ► 37:00娄烨和其他的第六代导演有哪些共同点与区别? ► 37:55 第六代导演的重要特点就是个人主义 ► 41:54 娄烨和王小帅都有所坚持 ► 46:06 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某种程度上都在自我重复 ► 47:44 娄烨的要害,他以为情绪是最真实的

51分钟
99+
2年前

和张宏杰聊历史:从秦到清,有一些贯穿始终的规律

有点文化

【本期主播】 王华震,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张宏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 【本期简介】 本期做客我们播客的是著名的历史文化类作家张宏杰先生,张老师一直在从事历史写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的新书《楚国兴亡史》。 * 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秦朝之前的人非常有创造力,而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最具原创力的时代,此时人的人格特质比后期的朝代更单纯、更阳刚、更进取,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轨道还没有定型,因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令人感到很有希望的事物。 * 法国作家格鲁塞曾经总结过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他认为一般野蛮的民族充分汉化之后,经过两三代就会失去他身上这种蛮族性格当中的坚韧,他就变得过分地追求享乐和腐化,他就会被在草原更深处土生土长,仍然生活在艰苦状态的其他的民族给盯上,成为他的战利品。 * 战国七雄当中秦文化是最特殊的,因为其他国家都是以中原化为标杆,但是秦文化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标杆,它的老百姓和游牧民族一样停留在淳朴、忠厚的半野蛮状态,很尚武,也很团结。 * 中国社会和欧洲社会比起来很多地方都显得非常早熟。从秦朝开始,中国社会就呈现出很多现代化的面貌,实现了空前的社会流动性,这在当时的世界是非常领先的,包括秦朝建立的非常严格的科层制的官僚体系,欧洲直到中世纪之后才发明。 【收听提示】 ► 02:21 《楚国兴亡史》是以单一的诸侯国为主体写的历史普及读物 ► 04:28 写作完全是沿着自己的兴趣展开 ► 05:28 进入清史所之后承担公共史学的学科建设工作 ► 07:26 《楚国八百年》的场景适合改编成影视剧 ► 10:29 从秦到清的中国历史有一些贯穿始终的规律 ► 15:30 一个边缘的民族中原化后,为什么会变得更加柔弱? ► 19:01 先秦的古人和明清的古人在气质上有什么不一样? ► 23:20 楚国相对中原来说是蛮夷人,特别尚武 ► 25:51 今天湖南人的性格特点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 30:54 秦文化是七雄中最特殊的,它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标杆 ► 36:03 野蛮战胜文明只是在传统时代的一种规律 ► 37:48 如果是楚国统一六国,中国历史的面貌会有什么不一样? ► 41:36 楚人对其他民族文化一直是开放、尊重的心态 ► 43:45 春秋文化属于周文化,战国文化有更重的秦文化特点 ► 46:46 在铁器普及前,中国的各个诸侯国不是连在一起的 ► 49:47 法家思想的特点是思考在更大的疆域内怎样建立陌生人社会 ► 53:56 中国社会很早就出现现代化面貌

58分钟
5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