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稍后会写成文章。欢迎大家移步《肖小跑》公众号阅读) 做这个播客的起因是想和大家一起发现哪些,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或者是那些自我实现的预言,背后的叙事;斗胆尝试用上帝视角,找到那些看不见的、扯住自己四肢的木偶线。 但是最近一年,情况发生了让人五味杂陈的改变——我根本找不到一个主流叙事。大家都知道宏观研究有一个美林时钟,那个衡量周期变化的框架,变成了美林电风扇;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也是一个叙事电风扇。 这种感觉很不好,在很混乱的叙事中,我们抓住那个错的叙事的风险极高。 比如在当下这种极其混乱的地缘政治中,根本找不到一个能指引方向的叙事。 比如前一阵子,直到和大卫老师辩论“东升西落”时,我依然觉得科特金的叙事占主导:也就是到目前为止,美国并没有陷入任何实质性危机。 但自从前天懂王引爆关税核弹,摇身变成慈禧老佛爷,向全世界开炮之后,这个叙事现在好像有点站不住脚了。这一顿操作猛如虎,美股已经蒸发2万亿;懂王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六亲不认,向火星人方向努力了;不知道科特金老师现在怎么想。 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目前的贸易战就像冷战和世界大战一样,不会对任何国家有好处。美国一定会感觉到痛,但其他所有国家都会感觉到痛,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大家只是比谁输的更少,谁能扛到底,但最后所有人都会元气大伤。 关于关税这件事,我后面会和Johnny以及郑朗各录一期讨论。 但在此之前,我想先从叙事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在这种谁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谁都只能后视镜来验证自己是否正确的年头,我们可能必须要翻一翻历史,看看历史上那些宏大叙事是怎么演变的。或者叙事是怎么影响历史,变成现实的。 音频中的电影片段: 1. 《老娘与海》(Young Woman and the Sea) 2. 片尾电影片段:“Ferris Bueller's Day Off”中老师讲Smoot Hawley Tariff的片段。
大家好,欢迎收听发现叙事。 现在是个比较敏感的时候,大家写文章时大都做好了随时消失的准备。所以我会尽量把自己公众号的危险系数比较高的文章同时录个播客;如果消失了,大家可以来听播客版。 今天这一期算是我过去一个多月来的工作总结,在巨大地缘变动中的一些想法,也算是记录我过去这十几年来受到的传统经济学和自由贸易理论叙事的一个冲击,嗯,相当大的冲击。今天的内容其实也写成文章发在公众号里了,算是最近两篇的一个综合,但也不完全是原文。原文大家感兴趣可以读一下。 上个礼拜,我随着一批东南亚的企业家到西部考察。这批企业家中有做新能源的,有做食品工业的,有金融集团,物流集团,还有医疗行业。整整五天,从风电到油田,从输电装备到棉花,行程满满,收获多多。 倒数第二天,当车队驶过达坂城绵延数百公里的风电矩阵时,有人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还有什么东西中国没有吗?还有什么是中国不能造吗? 这个问题大家都想问。我能感觉到这一路上,所有人都在拼命与自己国家做对比,寻找自己的贸易优势和竞争边际。但好像非常少。这似乎是商业精英对比较优势理论集体祛魅的一个礼拜。 这次行程可以总结的东西非常多。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我觉得应该是:"比较优势死了”。在“比较优势已死”的年代,“共生共荣”该怎么推演下去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2000多年后的《过秦论》该怎么写呢? 公众号原文: 1. “比较优势已死”的年代如何和盟友正确共生? 2. 硬刚背后的东南亚会做何选择? 播客中插入的电影片段: 1. Spider-Man_ Homecoming (2017) - They Don't Care About Us Scene (810) Movieclips 2. Trump says China-Vietnam talks part of plans to screw US 3. 音乐:Chinese Uyghur Ethnicity Folk Song - Along the Roadside 维吾尔族民歌 伊犁的大路边
今天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村民消失灵异事件》 从前有个蓝眼村。村规规定,一旦有人发现自己是红眼(就是眼睛是红色的),就必须在当天午夜离开村庄。但村里有两个独特规定:第一条,没有镜子,也不允许,所以大家无法看到自己的眼睛;第2条,禁止讨论眼睛颜色,所以红眼人永远听不到别人的提醒。 这是个完美的规则,保证了红眼人能永远留在村里——毕竟他们永远不会发现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不对劲儿的的"异常"。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和尚,对着全体村民说:贵村里至少有一个红眼儿。 紧接着,灵异事件就开始发生了:如果村里中有一个红眼儿,那他便在和尚出现那天晚上消失了;如果有两个,就在第二天晚上消失了;以此类推,如果有N个红眼人,他们会在第N天晚上全部消失。 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如果红眼人只有一个,他见过全村人的眼睛,知道都是蓝的,但和尚又说村里有红眼,马上顿悟自己就是红眼儿,于是连夜消失。 如果有两个红眼儿,彼此都知道对方是红眼儿,听到和尚的话,都会觉得对方今晚会消失;第二天一看,他怎么还在?于是同时顿悟,自己也是红眼儿,结果同时在第二天消失。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自始至终,没有人拿枪逼红眼人离开,仅仅是因为一个和尚,带来了一个全村本来就知道的信息。 但改变一切真的是这个和尚吗? 并不是。而是和尚说出这句话的方式:面对全村人。 和尚出现前,大家知道村里有红眼,但一切仍保持原样。而和尚当着全村人说出了这个事实,这下全村人都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了——新共识有了。“当面宣布”就像一个药引子,只要没人说破,这个事实就只是大家心里心照不宣的秘密,一旦被说破,就变成了公开事实。就再也不能假装不知道。后面化学反应自动发生——结果就是红眼人根据别人的反应,顿悟了。 无需武力,无需威胁,仅仅是一个新共识的建立,就彻底改变了村庄的现实。 这是我在《羊群的共识》里写过的一个博弈论经典小故事。今天为啥又要讲一遍呢? 因为懂王就像这个和尚。 片尾BGM:Razorlight - America 播客中的电影片段: 1. LOTR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 A Long-expected Party 2. Documentary:Pax Americana
本期和大家聊一聊公众号那篇删了三分之一才发出来的文章《情绪时代的经济周期》。(在这里可以读到)。 其实原标题是“消极情绪时代的周期”。起因是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我有限的职业生涯中,从没经历过观点如此碎片化的时代。任何专家观点、人生经验都能被质疑、被解构得一干二净。 其实仔细想想也能想明白:所谓“繁荣时期宜造神,萧条时期宜除魅”——经济好,心情好,眼里有光;有光的眼睛能在任何人头上看到光环,造出很多神。 经济下行,光都灭了,只想拆庙;不仅大规模祛魅,还会产生各种思潮和主义。祛魅是一件很难受的事,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年危机,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怀疑人生。 在这个时候,研究经济周期不如研究情绪周期。我觉得世界是阴性的,作为每月都要和自己情绪周期周旋的女性,很容易能察觉到经济也有卵泡期、黄体期、排卵期和姨妈期。从“我爱全人类”到“不过了,都别过了”,也就是一个礼拜的时间。 用情绪研究经济周期这一派系中有很多大神。例举两派。尤其是后一派《第四转折》中的“代际四季论”,对当下很有启发。 (播客里把意思说全了,尤其是后半部分。欢迎大家批评讨论)
周四的线下活动圆满结束。大家很热情,嘉宾很卷,干货很满。有AI、有宏观、还有现场的AI agent demo。整体很精彩,有一种经济上行期的美。 直到尾声Q&A环节,问题又把我们拉回到了经济下行期的现实。 大家主要关心的是: 1.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叠加上势不可挡的AI,年轻人到底还有什么机会? 2. 怎么办? 延伸阅读: Z世代很不幸做了测试层,有解吗? 你和你的私钥和token 为什么温差体感越来越大? 本期提到的图:
昨天晚上看到一篇文章《香港经济“无就业复苏”待解》。文章主要讨论了一个问题:香港的经济温差为什么这么大? 一方面GDP持续增长10个季度,港股新股发行不是一般的活跃,确实支楞起来了。但是,如果你打个车,和司机快问快答,他一定会说经济很差。宏观和微观的体感温差确实很大。这是事实。于是文章引出了一个词来描述这种景象:“无就业式的经济复苏”,来定义香港的现状。 前一天刚好和刘院长、Johny录了一篇实地调研系列的播客。这一期恰恰就是香港。香港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我在这里先不谈,大家蹲一个我和刘院长Johnny的实地调研系列之香港篇,里面会给出一些我们的分析和答案。 今天主要还是想讲讲“经济学新概念”这件事情,毕竟《发现叙事》节目主要研究的还是叙事:人类为什么总喜欢造新词儿?尤其是一遇到反常的事情,就一定会造出一个新的词来解释? 结尾片段:德勒兹:Deleuze Control www.youtube.com 结尾混音:Land of the loops + Windows
今天来迅速地总结一下最近关于AI的一些思考,因为这毕竟是前两个礼拜很火的叙事。但叙事最近明显已经迅速地转移到了A股,所以赶紧总结一下这个快过气的叙事。 几件事: * 作为一个现实世界行业从业者,每次新发布会看完,我的第一个想法都是:到底应该怎么用?说实话,还是跟的有点上气不接下气;科技发展太光速,但是很多实际工作中肉眼可见的障碍,依然没有办法破除。 * 如果你的步子迈得太快,大家跟不上,你的分析结果和结论也就没有可比性(AI倒是没说什么)——脑洞太大,反而没办法真正用到实际中。 * 而且技术自己也没那么争气,昨天大尺度让AI做了一件分析工作,结果感觉不太行,还是需要人;但又一想面对人,尤其“让新人返工”要付出的大量情绪劳动,又顿觉疲惫不堪。 * 但“大规模应用”这件事在中国可能是另外一种图景:领导决定AI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推手,AI就必须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推手。 * 至于会不会先引发“大批失业”的问题可能就来不及考虑了,先放一放。毕竟结构性、波段性摩擦是有的,但“广谱性失业”不具备宏观条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服务消费扩容、蓝领供给偏紧,AI的“人机互补”还有很多空间嘛。 * 这些都没错,虽然但是:真正的风险在“节奏错配”:如果企业还没重写流程与绩效机制,AI的效率收益会被组织摩擦吃掉,岗位却已裁撤;如果培训与转岗不到位,短期摩擦也会放大为“看得见的失业”。 * 这还没考虑到其他传统行业呢:我们从 future back to now,盘盘现在(AI之外)的经济— 被“为了实现AI无限潜能而做出的巨大投资”挤出了多少? * 但最最最敏感的还是市场:我们尽量不要让市场仔细想这些问题 结尾电影片段:《Margin call》: John Tuld: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business: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Now, I don't cheat. And although I like to think we have some pretty smart people in this building, it sure is a hell of a lot easier to just be first" 播客中提到的图:
掐指一算,对于叙事这件事情,我自己已经关注很多年了,如果追根溯源,大概是在08年次贷危机之后埋下的这个种子。这么大规模的全球持续性一年的崩溃和混乱下,罗伯特席勒的Narrative economics (叙事经济学)似乎是唯一能抓住的、有解释力的理论。 大意是:文字和语言,能很轻易地影响市场上众人的行为,从而影响市场。故事不仅能激发、还能深入人的价值观,连结人们的行为,从而将它的影响疯传到远方,甚至是全世界。 这个观点在当时,尤其是暴跌的时候非常入耳,因为你确实找不到其他的原因。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总觉得市场上有一种无形的存在,它不是数据,不是新闻头条,是一种可以推动市场上人类行为的东西。这个东西现在大家也都知道了,就是叙事。 一旦你意识到这件事,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而且看得越多,越会发现虽然形状各异,但似乎是有规律可循。 任何故事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它出生,生长,繁殖,然后死亡。我曾经看过冯内古特的一个演讲,他曾经研究过故事的形状,觉得人类讲出的故事都有形状。他画了一个坐标轴,横坐标从“开始”到“结束”,纵坐标从“人生赢家”到“惨不忍睹”。然后把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坐标轴上画曲线:全部有开始,有高潮,有反转,有结局。它们都有形状。 大家看看这张图,猜猜看这几条线分别代表哪几个世界经典故事? 答案是:分别是灰姑娘、变形记和哈姆雷特、还有指环王。 其实市场上讲的故事不是也是这么多吗?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信息爆炸的时候开始,也许是社交互联网对大家认知的潜移默化的助推,我开始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事情发生,发生的频率似乎比以前更高。现在大家已经全然接受了故事、叙事会改变市场行为,甚至改变人类行为的现实。这已经是一个不需要再用过度辩论的事情了。 既然如此,如果当你想在市场上发现叙事的时候,什么工具能帮你完成这件事情呢? 这种“认知扫码”,AI 能胜任吗?唉,还真有可能。想象一个能听懂故事的AI小机器,和你一起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面发现叙事。 后面有机会再和大家细聊,先按下不表。 今天我还是想聊一聊在经济宏观领域,现在正在慢慢主导的几个叙事之一:如果要给这个叙事加上一个主题,应该是“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总觉得改变是在一夜之间突如其来的。实际上改变每天都在发生,让你最终确认发生了巨变的那一刻,一定是这根稻草落下来的时候。 “压垮”有可能是以某一个事件发生的。比如Charlie Kirk,美国分裂、极右翼反噬,这个趋势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情也每天都在酝酿。但是子弹穿透查理动脉的那一刻,也许就是那棵稻草,一盏突然闪起的巨大的红灯。从那一刻,美国分裂、极右翼反噬这个叙事就会在你每天接受的信息中出现、在你脑中发挥巨大影响。从这一刻后面起,你每天看到的美国都和之前的不一样,它每天都会印证自己这个新的叙事。 而有的时候,让骆驼倒下的稻草也许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观念、一个新名词的出现,而改变那一刻,就是在你脑袋里,再也找不到否认它的论据的那一刻。 我最近就遇到了压倒我自己信念的一棵稻草:宏观经济这件事情,到底是为了谁?经济这件事,到底有没有中立客观过? 亦或是,它本来就是政治”治国之术“的工具箱? 播客中提到的: 冯内古特的演讲:Kurt Vonnegut, Shape of Stories: www.youtube.com
书接上回,其实也就是上一期播客,和大家再聊一聊一个故事、一个叙事到底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这台故事机器是怎么运行的? 还是先从最近发生的事情开始。 00:42 林肯的叙事革命 06:04 市场玄学:用算法构建叙事上帝视角 12:33 追踪故事传播的细胞扩散模型 13:08 感谢乔姆斯基把看到叙事这件事变成可能 14:51 故事生命周期三维度 18:01 举个黄金的例子
昨天晚上很多小伙伴都在等联储的决议结果。决议凌晨2点出来,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现在为4.00%-4.25%,符合市场预期。 也不出所料,懂王亲自提名的、获得国会山批准、已经宣誓就职的新理事Miran,当然持有不同意见,倾向于降息50个基点。其实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八卦点:不知道懂王会不会注意到——热门下任主席人选之一Waller老师,这次并没有支持“降50个基点”的少数意见呢? 市场的即时反应是,10年期国债从4.04%跳至4.01%下方,金价剧烈波动了十几块美金,标普500转涨,道指涨,美元指数跌。看起来是交易员加大对联储今年至少再降息一次的押注。紧接着,中东各大央行基本上是踩着联储的脚,纷纷下调25个起点。 以前跟大家讨论过:一个事件和数据刚出现在新闻头条时,市场的即时反应是对之前预期的行动结果。那之后该如何反应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数据出来之后,别人是怎么评论、解读的? 💿 时间戳 00:00:08 联储降息信号 00:06:42 AI嘴型识别技术0.3秒交易 00:06:55 金融市场新玄学 00:10:47 聊聊”共识交易“这件事 00:15:23 全球资金流向 文字版大家可以关注《肖小跑》公众号。 我最近写了两篇相关的文章。 多说几句: “头条”本身不会对真实世界有立竿见影的冲击,而接下来的“分析解读”和“定调”,才告诉大家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对待。你才能判断自己该用什么情绪,该有什么“共识”,以及接下来该怎么利用这个“共识”。凯恩斯说选股如选美,你自己觉得谁好看不重要,大家觉得好的才是真的好。你所要做的只是对别人的预期进行下注,或者是调整你的下注。 所以,回到凌晨FOMC,一开始我们先看到了很多更鸽的评论,比如摩根大通:美联储9月政策会议仅仅有一个持不同意见的人,让人感到好惊讶。 紧接着,大家的注意力全部放在鲍威尔老师的发言上,算法和机器们各就各位,开始抓关键词:“关注就业风险”、“坚决联储独立性”、“不讨论政治”、强调“不能说所有就业市场放缓都是懂王关税一手造成的”,也就是说“关税通胀“顽固存在的可能性降低,但是”长期通胀预期像磐石一样稳固“等等等等,跌宕起伏。 我觉得鲍威尔这次发言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这次不太愿意给出“已经开启一轮(连续)降息周期”的信号,而更强调“每次开会再看情况”(meeting by meeting)——这次可能降息,下次也可能加回去,不给你固定路线。换句话说,大家别指望太多“前瞻指引”了。 不过,这次会议的重心确实更偏向“就业”这一边(美联储有“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两个目标)。这么做有数据上的理由。但从社会政治角度看也挺有意思——这几年我吃FOMC瓜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大家其实更讨厌通胀,极其厌恶,可能比对失业还更讨厌。 再后来,我们果然看到了很多更鹰的解读和评论,比如CNBC评论称:联储预计2026年仅仅会降息一次,这比市场预期更加保守。 于是,当市场对评论和解读酝酿了一段时间后,市场开始往反方向走: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反弹,完全收复降息宣布以来的失地,一个尖尖的V形反转。更关键的10年期回到4.08%(盘中曾跌破4%)——这更重要——毕竟真正影响实体经济(以及美国政府利息支出)的,是长端利率。事实再提醒大家:一次“预期之内”的降息,并不一定能把对经济最关键的长端收益率压下去。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所以比起关注一个数据或者是决策,不如关注它出现前后市场上微妙的变化。就像在追剧,等着剧情反转,或者是进入新的高潮。 其实在大家开始关注开会之前,昨天还广泛流传一个截图,两段话。我没仔细找这两段话的出处,但它的内容也挺值得关注。 大概意思:鲍威尔每次开场白,用的第一句话,其实在华尔街成了“暗号”。他要是说“good afternoon”,大概率接下来会偏鹰,意思就是通胀还不放心、加息别松劲。美股大概率当天经常跟着跌。如果上来是“hello everyone”,市场就会觉得后面可能是软着陆、政策偏宽松的基调,历史上看标普500第二天上涨的概率还能超过六成。 所以机构现在都用上AI盯他嘴型——摄像头捕捉到他发“g”的口型,算法0.3秒内就会去做空美债期货;要是识别到发“h”的口型,就自动加仓风险资产。 其实这件事情已经不新鲜了,很多对冲基金,比如jump已经基于”另类数据“模型做交易很久了,这已经是个常规的操作。只不过连”口型“都用上了让人觉得有点夸张,但更夸张的数据源也有。 所以大家会觉得:金融这件事越来越”玄“。谁说金融不是玄学? 话虽这么说,但谁又能说玄学不是科学呢?这种依据嘴型来判断,或者是找一些常规意义上并不是、或不能称作科学的”数据“、信息来做交易决策的行为,不过是把数据的类型进化了。 无论如何,市场依然是由人组成的(嗯,大部分是人类吧,剩下的是算法,但算法的背后也是人)。市场变动,归根到底还是由人的行为和决策驱动的。 只要你能找出是什么驱动了这些行为和决策,是不是科学的信息、是不是阿拉伯数字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挺有意思。讲的是著名的交易巨头—Citadel(城堡证券)。 文章看完后,说实话有一点点惊讶:人类组织是怎么样被一种叙事、仪式感或一个目标驱动的。尤其是金融行业这个本来就已经很虚构、充满各种符号化的行业里,目标驱动,尤其是量化或者仪式化的目标驱动,有多么重要。否则你很快就会被虚无感和人生无意感迅速吞没。 * 在一个用代码和光纤统治的华尔街,一本50磅的纸质“目标书”,驱动着6520亿美元/天的交易引擎。 * 计划被打印成一本书,就是组织的图腾与承诺。 * 750个字符,说不清,就还没想清。 * 每一个里程碑都只是下一个起点:永远留在牌桌上。 * 在信息噪音里,真正的稀缺是:过滤90%不相干,盯住可验证的5毫米进步。 * 没有“最好”的公司文化,只有“适配”的文化 * 仪式感能把抽象的愿景,变成全员共同的宗教。 Bloomberg的原文: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5-09-21/citadel-securities-50-pound-goal-book-guides-its-global-expansion?cmpid=092125_morningapac&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newsletter&utm_term=250921&utm_campaign=morningapac 播客里提到的图:
经济学里有很多的玄学概念:那些你说不清道不明、但又非常重要,甚至在一些理论中是作为根基的事情,比如信心、预期。 信心:经济再次启动要靠信心,没有信心这个玄学元素,再大的政策猛药也没有用。人活着要靠信心,信心是对未来的感觉,它直接转化为预期,预期再驱动行动,把“未来不确定”转化为“当下可行动”。 信心让你动起来。现实世界中的信息永远不完整,再强大的理性也算不出全部,没人会100%确定结果后才行动,不管是工作、创业、结婚、还是治病,都是先做后见效。信心就是让公式成立的默认值,没有它,我们就永远停在起点。 信心这么重要,那它能被人为创造出来吗? 预期:大家都看过“斩首示众”吧,或者至少在电影上看过。不知道大家看的时候有没有像我一样很变态地想过一件事情:斩首为什么要“示众”?为什么一定要去菜市口? 因为这是自古以来就上演的社会行为学:群众不仅要看到“斩首”,还要看到“示众”。不仅要让你看到罪犯头点地那一瞬间,还要传递信号——这是“不好”的行为,且确保所有在场的眼睛都看到。 市场也是一样。“头条”本身不会对真实世界有立竿见影的冲击。“财报发布”、“关键数据出炉”、“重磅政策发布”这些头条出现时,我们只是看到了“斩首”这件事;而接下来的分析、解读,是“示众”和传递信号——告诉你共识版的预期是什么。比如:xx 公司业绩、联储利率决议“符合预期”,或者“不符合预期”。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谁的预期?谁定的?符合还是不符合是谁说了算?跟我商量过了吗? 请收听今天的走进玄学。 🟢 Part 1 信心的玄学:「等待戈多」 00:37 「等待信心」和「等待戈多」 01:17 经济启动靠信心这个「玄学」元素 03:45 信心是玄学,因为它只存在于意识中,却能影响物理世界 04:53 信心就像薛定谔的猫,时而出现又消失 🟢 Part 2 阿根廷市场的戏剧性救赎 05:49 阿根廷市场在美国财长一句话后,ICU惊坐起 07:12 美国财政部直接出手,200亿美元救阿根廷 08:11 薛定谔的承诺助阿根廷止血,历史上也用过,信心帽子戏法了解一下 10:39 市场心脏骤停时,注射肾上腺素式的操作让市场「诈尸」般复活,是个神奇疗法 13:24 米莱老师的电锯疗法:不修不补,冒着扯dan风险迈大步:但信心为啥又塌了? 🟢 Part 3 理性预期革命:从有限理性到集体智慧的魔力 21:42 「有限理性」 23:30 集体智慧的魔力:盲猜牛重误差不到0.1%,个体失效,集体奏效 25:22 19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人们其实会用前视镜来预测未来哦 26:56 经济政策像剧透,大家提前行动,政策冲击力被消化,调控手段失灵 32:45 普通人「拍脑袋」预测物价涨跌,能和专业模型打成平手 34:59 用情感做决策可能更靠谱:奈特不确定性 36:42 在漆黑夜晚找钥匙 本期提到的: 1. 亚里士多德原话:*“An excellent decision (prohairesis) requires both correct reasoning and accurate desire. For decision to be excellent, the reasoning (logismos) must be true and the desire (orexis) must be right.” (夫善决者,必资正理与适欲。欲决之善也,理性必真,而欲必正。)——《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 2. 猜猜佩妮洛普有多重? 3. 中间的片段: - Pulp Fiction 米娅诈尸 - 米莱演讲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