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8分钟
播放:
3,177
发布:
6天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昨天晚上很多小伙伴都在等联储的决议结果。决议凌晨2点出来,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现在为4.00%-4.25%,符合市场预期。
也不出所料,懂王亲自提名的、获得国会山批准、已经宣誓就职的新理事Miran,当然持有不同意见,倾向于降息50个基点。其实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八卦点:不知道懂王会不会注意到——热门下任主席人选之一Waller老师,这次并没有支持“降50个基点”的少数意见呢?
市场的即时反应是,10年期国债从4.04%跳至4.01%下方,金价剧烈波动了十几块美金,标普500转涨,道指涨,美元指数跌。看起来是交易员加大对联储今年至少再降息一次的押注。紧接着,中东各大央行基本上是踩着联储的脚,纷纷下调25个起点。
以前跟大家讨论过:一个事件和数据刚出现在新闻头条时,市场的即时反应是对之前预期的行动结果。那之后该如何反应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数据出来之后,别人是怎么评论、解读的?
💿 时间戳
00:00:08 联储降息信号
00:06:42 AI嘴型识别技术0.3秒交易
00:06:55 金融市场新玄学
00:10:47 聊聊”共识交易“这件事
00:15:23 全球资金流向
文字版大家可以关注《肖小跑》公众号。 我最近写了两篇相关的文章。
多说几句:
“头条”本身不会对真实世界有立竿见影的冲击,而接下来的“分析解读”和“定调”,才告诉大家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对待。你才能判断自己该用什么情绪,该有什么“共识”,以及接下来该怎么利用这个“共识”。凯恩斯说选股如选美,你自己觉得谁好看不重要,大家觉得好的才是真的好。你所要做的只是对别人的预期进行下注,或者是调整你的下注。
所以,回到凌晨FOMC,一开始我们先看到了很多更鸽的评论,比如摩根大通:美联储9月政策会议仅仅有一个持不同意见的人,让人感到好惊讶。
紧接着,大家的注意力全部放在鲍威尔老师的发言上,算法和机器们各就各位,开始抓关键词:“关注就业风险”、“坚决联储独立性”、“不讨论政治”、强调“不能说所有就业市场放缓都是懂王关税一手造成的”,也就是说“关税通胀“顽固存在的可能性降低,但是”长期通胀预期像磐石一样稳固“等等等等,跌宕起伏。
我觉得鲍威尔这次发言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这次不太愿意给出“已经开启一轮(连续)降息周期”的信号,而更强调“每次开会再看情况”(meeting by meeting)——这次可能降息,下次也可能加回去,不给你固定路线。换句话说,大家别指望太多“前瞻指引”了。
不过,这次会议的重心确实更偏向“就业”这一边(美联储有“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两个目标)。这么做有数据上的理由。但从社会政治角度看也挺有意思——这几年我吃FOMC瓜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大家其实更讨厌通胀,极其厌恶,可能比对失业还更讨厌。
再后来,我们果然看到了很多更鹰的解读和评论,比如CNBC评论称:联储预计2026年仅仅会降息一次,这比市场预期更加保守。
于是,当市场对评论和解读酝酿了一段时间后,市场开始往反方向走: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反弹,完全收复降息宣布以来的失地,一个尖尖的V形反转。更关键的10年期回到4.08%(盘中曾跌破4%)——这更重要——毕竟真正影响实体经济(以及美国政府利息支出)的,是长端利率。事实再提醒大家:一次“预期之内”的降息,并不一定能把对经济最关键的长端收益率压下去。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所以比起关注一个数据或者是决策,不如关注它出现前后市场上微妙的变化。就像在追剧,等着剧情反转,或者是进入新的高潮。
其实在大家开始关注开会之前,昨天还广泛流传一个截图,两段话。我没仔细找这两段话的出处,但它的内容也挺值得关注。
大概意思:鲍威尔每次开场白,用的第一句话,其实在华尔街成了“暗号”。他要是说“good afternoon”,大概率接下来会偏鹰,意思就是通胀还不放心、加息别松劲。美股大概率当天经常跟着跌。如果上来是“hello everyone”,市场就会觉得后面可能是软着陆、政策偏宽松的基调,历史上看标普500第二天上涨的概率还能超过六成。
所以机构现在都用上AI盯他嘴型——摄像头捕捉到他发“g”的口型,算法0.3秒内就会去做空美债期货;要是识别到发“h”的口型,就自动加仓风险资产。
其实这件事情已经不新鲜了,很多对冲基金,比如jump已经基于”另类数据“模型做交易很久了,这已经是个常规的操作。只不过连”口型“都用上了让人觉得有点夸张,但更夸张的数据源也有。
所以大家会觉得:金融这件事越来越”玄“。谁说金融不是玄学?
话虽这么说,但谁又能说玄学不是科学呢?这种依据嘴型来判断,或者是找一些常规意义上并不是、或不能称作科学的”数据“、信息来做交易决策的行为,不过是把数据的类型进化了。
无论如何,市场依然是由人组成的(嗯,大部分是人类吧,剩下的是算法,但算法的背后也是人)。市场变动,归根到底还是由人的行为和决策驱动的。
只要你能找出是什么驱动了这些行为和决策,是不是科学的信息、是不是阿拉伯数字有什么关系呢?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张松涛
1个月前 云南
0
Risk management Cut风险管控式降息等于鹰派,潜台词就是我不阻止川普你想炒热经济股市的意图,但大幅放水也不是我的意思
独步91
1个月前 浙江
0
小板凳坐好了!
Zuu778
1个月前 浙江
0
叙事是原因还是结果 很难区分
军阿阿阿阿阿
1个月前 意大利
0
又温柔又智慧
量子超侠
1个月前 北京
0
这期引人联想,中美之间进行了不少战,可能叙事战最值得玩味。 欧美主要国家的经济并不咋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活力下降,但看看二十多年的股市月线(穿越各种危机),没有一个不是气贯长虹的,这真让我们这些涨了几百点就怕行情结束的中国股民尴尬,但也好奇,他们怎么就敢这么涨?(反观中国股市,在中国经济入世以来的发展奇迹背景板上,却走出了心电图式的大震荡走势。) 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恐怕是以西方视角的解释占主导,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前无古人,我们自己也没有传统经验和解释工具,所以话语权不在我们自己手中,掌握话语权的西方看不懂中国,又疑惧中国,所以看法总是有意无意的空。我们自己“百年积贫积弱,习惯仰视西方”的阴影还或多或少存在,所以内心总是有意无意的虚。 这一空一虚就是过去的叙事战基本特征,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内心也随时发生这种交战,因为我们学习、浸淫的主要是西方教给我们的工具,用这些不能完全看懂中国经济,看不全我们延绵几千年演化至今的中华文明。 现在,似乎这些正开始改变。如果有一天,国人不再内虚了,西方人不在评论中国成就的话后加“but”了,那就是中国巴菲特出世的时候了。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