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写作者对抗AI
资深特稿记者的采写经验分享

Album
主播:
谢梦遥
出版方:
牛盼盼防盗门
订阅数:
1.69万
集数:
25
最近更新:
2个月前
播客简介...
这是一档主要聊写作、采访和媒体工作的垂类播客,嘉宾为不同报道领域的最顶尖从业者。每一期对话,围绕嘉宾的一两篇代表作品,进行详细的操作复盘与幕后故事分享。主播谢梦遥是一位入行14年的特稿写作者,目前任职《人物》杂志主笔。偶尔,这个节目也会请到脱口秀演员,以及其他内容行业的创作者。主播全程只是忠实的提问者,唯一例外是开场独白,他会讲述一点点心路历程与从业感悟。
两个写作者对抗AI的创作者...
两个写作者对抗AI的节目...

EP12 刘楚楚 GQ杂志记者,如何写一场家庭悲剧,以及如何写一个执意将女儿用AI复生的父亲

两个写作者对抗AI

刘楚楚,GQ杂志记者。我印象中,最近一次为中文特稿站起来鼓掌,是读到她写的《殒命罗马尼亚的少年,与他不后悔的母亲》。在一个孩子遭遇悲剧结局后,从父母的教育模式里找到蛛丝马迹,去印证悲剧如何酿成,似乎是一种很容易上手的写作模式。但我感觉刘楚楚并没有这样做,或者她不止于此,她是带着巨大的慈悲去理解命运与选择。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复杂到我无法简单用一两句在这里概括。最近,在顺义的一个咖啡馆,我们复盘了这篇稿子的操作,还顺带聊了刘楚楚写的另一篇我很喜欢的稿子,《以AI之名:一个父亲复生女儿的决心》。剧透一下,她争取采访的过程,让我叹服不已。这是播客第12期,两个写作者,对抗AI。 03:40 在GQ和靳锦共事是一种什么感受 11:00 刘楚楚的公众号《夜半撞车》 12:10 写小说和写特稿的区别 19:35 刘楚楚如何进入媒体行业 21:56 关于《殒命罗马尼亚的少年,与他不后悔的母亲》 23:50 如何争取到殷昱国母亲蔡青的采访,因为一个癌症去世的罗马尼亚老人 28:45 “等待那几个月,我一直在读罗马尼亚文学” 32:10 一封繁体字写就的亲笔约访信 36:16 与蔡青的采访过程:“每天陪她哭完,我会在酒店静坐一会儿” 58:20 纪录片所带来的选题,对于写作者的好处和需要克服的困难 61:55 GQ特稿都有一个英文标题 64:33 如何设计稿子结构 65:59 为什么把笔墨集中在母亲身上 73:08 如何采访对象哭了怎么办 74:20 开头的写法:第二人称提问 82:05 写殷昱国死亡时,为什么要写“大雪皑皑,地上的血很少” 85:00 第二章标题叫《怪人》,会不会太残忍?“不要企图欺骗读者” 86:33 “你怎么感受到她耳朵嗡嗡作响?” 92:17 一段震撼的场景写作:“夫妻俩紧紧挨着,像观看升旗一样努力挺直身体” 111:38 关于灵媒的段落都被删了,“我太生气了” 113:20 为什么有这一段闲笔:“他骑车带儿子去花鸟市场,昆明的花市有着最灿烂的色彩,儿子唯独喜欢带刺的” 117:40 结尾的处理,不要停留在死亡上 130:40 关于《以AI之名:一个父亲复生女儿的决心》 135:20 为什么写包小柏的笑 143:15 发稿前一天,包小柏要求删一半 149:13 为什么如此直白地写临终前痛苦:”人脊椎的最末端直接接触床板,这里本该由臀部脂肪保护,但包容的臀部只剩尖锐的骨头,那是体外的压迫性的痛“ 161:20 入围真实故事奖中国区短评单 164:11 在乎阅读量10万+吗? 178:00 刘楚楚选择的媒体梦之队:靳锦、张瑞以及GQ的同事们....... 180:30 shout out to 柴会群 本期剪辑:彭泽锋 统筹:刘萃 七七 封面设计:周一忱

183分钟
4k+
1周前

EP13 钱理群 癌症,失去一生挚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没有什么能让写作停下

两个写作者对抗AI

钱理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学者。钱老已经86岁了,住在养老院里。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写作。退休。癌症。失去一生挚爱。失去自理能力。所有的经历,只会让他产生更丰富的创作欲望。这些年,他淡出公众视野,因为《十三邀》采访,又重回公众视野,本质不变的,是他对写作的坚持。 对鲁迅、周作人研究令他在学界成名,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写作让他影响力扩大。这些年,他的写作拓展到新的领域,地方志、亲子学、养老学.......他还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做当代司马迁。 他确实老了。眉毛白了。移动完全靠轮椅,起夜与脱衣需要护工帮助。在饭桌上,他数次伸筷夹菜,食物却掉落半途。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精神状况,现在处于一生中的最高峰。他本性是个斗士。他习惯用“不”或者“不是”,作为一切回答的开头。“我和其他人不同”,这类话也常常出现。他几乎有问必答。只有一个问题例外。 “如果之后只能写一本书,会是哪一本?” “我不可能只写一本,”他说。 近日,在北京昌平的养老院里,我和钱理群聊了聊写作、日常生活、鲁迅,以及更多话题。经编辑、整理的对话内容文字存档在此。 06:05 中小学试卷对鲁迅的阅读理解,是否过度解读了? 06:45 鲁迅为什么写: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08:38 钱理群在养老院的日常生活 14:30 不用手机,避免干扰 23:10 准备身后出版的写作 29:20 写作到了第三阶段,“我要做当代司马迁” 34:10 “当代史记,可能是我真正的传世之作” 44:16 “年轻时代,我想去中国少年报当记者” 50:15 爱人崔可忻去世后 55:25 “上下求索,永远进击,绝不回头” 58:25 摔跤后,躺在地上等待救援,“我突然产生了好奇心” 62:24 痛恨过枯燥的学术写作吗? 67:20 关于《1948:天地玄黄》 70:25 楔子的独特写法:描写这些作家们在1948年的第一天做了什么 81:39 再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核心是与权力的关系 89:05 《十三邀》许知远的采访 ,“我逐渐意识到是历史给我的一个机会” 91:30 “我想和自然对话,许知远把我引入歧途” 94:00 “我现在对这个世界极端极端极端的不满意” 95:37 “写作是和我的生命连接在一起的” 本期剪辑:郝婉玥 统筹:刘萃 七七 封面设计:周一忱

98分钟
17k+
1周前

EP14 权义 跟随马航MH370家属超过10年的媒体人,聊关于他人的痛苦,以及如何遁入封锁新闻现场不被发现

两个写作者对抗AI

本期嘉宾是权义,一位我很尊重的前辈,就职于澎湃新闻。权义是最早报道马航MH370家属的记者,多年来和家属维系着紧密的关系,和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我把他写进了马航事件10周年写的特稿《迷航》里。这是我感觉权义最特别的地方,他有一种和采访者建立长久联系的意愿和能力,他人的痛苦也是他自己痛苦的一部分。在2018年转为管理岗前,很多突发事件,比如天津大爆炸、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等,权义都冲在前线,我们会聊到这些经历。除了文字记者,他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摄影记者,部分作品可见此处。他有个访问学者和作者的公众号:书房计划2024,欢迎订阅。这是播客第14期,两个写作者,对抗AI。 04:38 与马航家属的情谊 15:15 赵本山的字画,转手赠给马航家属 17:45 与家属相处久了,报道者的身份开始模糊 27:54 采访对象找你借钱,借不借? 38:06 相信马航阴谋论吗? 54:55 关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报道,权义如何混上打捞船的 63:30 暗访时被发现了怎么办? 65:40 争议的标题《感谢你无数次游过那么悲伤的水域》 74:30 帮助同行上船,“我们那一代记者,相互帮助” 79:00 逝者报道,是对家属的打扰吗,是对悲伤的渲染吗? 95:46 权义入行,做地方报的社会新闻记者 96:38 “首先,你是一个职业记者” 104:32 印象最深报道:汶川地震回访,“我一定要做视频、拍照片” 111:40 老派记者作风:不习惯录音笔,喜欢拿本子记 120:05 天津大爆炸,第一时间进入现场 126:44 要求让删现场拍下的照片,提前预案应对 158:30 听到“新闻理想”这个词的第一反应 172:10 北张寒,南姜英爽 182:00 为什么做书房计划 200:32 最糟糕的一次采访 209:22 “我在采访中哭过好多次,去不了现场,我哇哇哭” 220:30 采访里被打,相机被砸 232:20 最想回到的媒体时代:“我不想回去,未来更好玩” 233:20 推荐嘉宾:常河(或者邱兵) 本期剪辑:郝婉玥 统筹:七七 刘萃 封面设计:周一忱

240分钟
3k+
1周前
两个写作者对抗AI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