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栋伦敦大楼烧出了72条人命? 为什么政府用“美化外观”的理由,贴上致命的覆层? 为什么居民“被动免费装修”,质疑材料时还被嫌弃挑三拣四? 本期我们聊的是Netflix纪录片《Grenfell: Uncovered》,它揭示了2017年伦敦格伦费尔大楼火灾的真相:72人死于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我们从纪录片出发,试图将一场“政府+资本联合制造”的人祸进行剖析——只要再花£5,000(约每平方米多£2),就能用防火型Reynobond FR 铝复合板代替易燃型(Reynobond PE),当地多位调查记者与专家确认,这微微的额外开销,就足以阻断一场灾难。 从政府官员的冷漠回应,到保守党“一个进两个出”的监管瘫痪;再到多元社会的困境,以及个人在信任崩塌时的无力感——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火灾的纪录片,更是英国社会撕裂、体制盲点、移民困境与阶级固化的真实写照。 在这场火光中,我们看见的不只是烧毁的大楼,还有信仰、尊严与幻灭。在一个标榜文明的国家里,为什么“住在错误的楼”就可能成为致命错误?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偶尔觉得“慈禧”们替非法移民付过了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不敢相信格伦费尔塔竟在切尔西 【时间轴】 00:27 格伦费尔大火——悲剧的起点 * 火灾背景介绍:伦敦格伦费尔塔2017年起火 * 居民被指示“留在原地”,酿成惨剧 * 面子工程与民众买单?市政厅采用已被禁用的危险覆层材料 * 居民“被代表”,安全感被剥夺 * 移民群体被忽视的声音 11:13 媒体呈现与政治批判 * 纪录片批评保守党“去监管”政策,卡梅隆政策成为背景 * 剪辑突出公务员冷漠、官员“耍流氓式”发言,以埃里克·皮克尔斯 (Eric Pickles)为例 * 通过个体故事激发观众共情,增强情绪冲击力 * 消防员形象相对复杂,展现系统下的无力与挣扎 * 阶级断裂与城市更新的牺牲品:肯辛顿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街区 * 火灾暴露移民对英国制度的盲目信任与幻灭 33:16 移民幻灭与多元社会的裂痕 * 狗岛四星级酒店安置难民事件引发争议 * 福利、安全与多元文化的三重张力 * 英国享有的福利资源,本身建基于殖民与干预们吗? * 学生贷款与纳税公平问题引发制度讨论 * 宗教文化融合 VS 法律底线:穆斯林是否能坚持一夫多妻? * 中国视角下的“多元社会”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在伦敦的故事,或写信到: 📮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她向往《傲慢与偏见》式的英伦乡村爱情,却在东伦敦的艺术家仓库里遇见了一个流浪汉式的男主角。Netflix新剧《真爱太用力》(Too Much)用松散的结构讲述了一段看似浪漫却充满陷阱的都市恋情。 东伦敦的嬉皮士生活方式、酒吧邂逅的不确定性、七年前任留下的情感创伤——这部剧展现的不只是一段恋爱关系,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在破碎中寻找修复,在新的关系中重新激发旧有伤痕的复杂议题。 Felix这样的流浪艺术家对我们有吸引力吗?约会软件是否比酒吧偶遇更适合发展严肃关系?当浪漫喜剧只剩下爱情,它的立意是否太过单薄?本期节目,我们从英国文化的微妙呈现聊到现代人的情感修复模式,探讨爱情轰炸背后的NPD特质,以及那些在旧关系中承担的伤痕如何在新的关系中被重新唤醒。 【主播】 * Zoe: 戏剧博士在读,觉得Felix这种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是red flags。 *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不喜欢被奉为某种生活方式的东伦敦艺术家仓库和二手服装。 【时间轴】 * 00:30 Will Sharpe的角色印象对比:从《白莲花》到《真爱太用力》的演技跨度 * 05:40 英国文化的隐性表达:比风景更能代表英国的,是英国人本身 * 08:30 东伦敦艺术家仓库生活:嬉皮士生活方式的商业化包装 * 12:00 Felix式流浪艺术家的吸引力分析:酒吧邂逅 vs 约会软件的长期恋爱成功率 * 19:00 剧集结构松散的问题:浪漫喜剧的立意困境与注意力挑战 * 21:30 七年前任与NPD特质:爱情轰炸现象解析,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 35:45 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与前任的现任交朋友,伴侣朋友圈的融入难题 * 43:30 情感创伤的循环模式:旧关系的伤痕如何在新关系中被重新激活 【剧集信息】Too Much Season 1 (2025) 导演:Lena Dunham/ Luis Felber 主演:Megan Stalter/ Will Sharpe / Michael Zegen 【关注我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期节目的想法,或写信到: 📮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为什么爱尔兰能诞生如此多的艺术巨匠?从乔伊斯到叶芝,从贝克特到约翰·卡尼,这片土地上的创作者们似乎天生就具备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天赋。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爱尔兰电影开发制片人,从他在都柏林和伦敦的生活经历出发,探讨爱尔兰当代电影创作、剧本开发的行业内幕,以及爱尔兰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独特位置。 从《Once》到《The Quiet Girl》,从纪录片《The Ghost of Richard Harris》到新兴导演的崛起,我们聊到了市场与创作者声音之间的微妙平衡,也谈到了爱尔兰电影未来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如果你对电影制作、文学改编、剧本开发,或者爱尔兰文化认同感兴趣,这一期绝对不容错过。 (这是一期英文播客!) 【嘉宾】 Peter:爱尔兰独立电影制片公司Samson Films开发部门负责人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 【时间轴】 02:31 Irish Culture & Identity * Life in Dublin vs London * Common British misconceptions about Irish culture * What does being Irish mean? 12:02 Irish Literary Tradition * Influence of James Joyce, Samuel Beckett, W. B. Yeats and other literary giants * Looking inward and reflection: character-driven rather than plot-driven storytelling * How literary tradition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Irish cinema 15:42 Career Trajectory: From Trinity College Dublin to Film Development * Studies in literature, writing, and screenwriting * Working with Screen Ireland * Internship at Samson: scrip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 Development work and supporting emerging artists 22:50 First Documentary: The Ghost of Richard Harris * Intensive first experience as a producer * Sky commission and success at film festivals * Learning through high-stakes projects * Documentary vs scripted content 30:40 Market vs Writers' Voice 34:00 Most Challenging and Satisfying Aspects of Work * The importance of patience: long development cycles and frustration * Incredible satisfaction when projects come to fruition 37:10 Common Script Pitfalls * Writing about Ireland without lived experience * Sacrificing writers' voice for marketable genres * Well-structured but soulless scripts * Tension between basic story structure and distinctiveness 43:20 Filmmakers and films that shape storytelling approach * Scrapper * Big Boys * Past Lives * Once * The Quiet Girl * Small Things Like These 1:03:30 Future of Irish Cinema * Considering working with Chinese companies? * Is Irish cinema getting more diverse - where is it heading? * Industry evolution a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爱尔兰文学、电影创作或剧本开发的想法,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从伦敦出发,到葡萄牙、布拉格、科隆、波尔图……这不是一趟精心规划的旅行,而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的漫游。 廉航三巨头哪家最坑?欧洲青旅住宿有什么奇遇?亚洲女生独自在欧洲旅行安全吗?300块钱的布拉格之旅值不值? 从葡萄牙的波特酒到匈牙利的泰式按摩,从法国夏慕尼的第一次独旅到波尔图冲浪营的“欧洲大陆伤心人收留地”,我们聊聊那些意想不到的便宜惊喜,也聊聊旅行如何成为重新认识自己力量的契机。 这是一期没有攻略只有故事的旅行播客,关于在路上遇见的人和事,关于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文化观察,还有那句“千帆归来,仍然最爱伦敦”背后的玄学与能量场。 【时间轴】 伦敦情结与能量场 02:00 * 千帆归来,仍然最爱伦敦的原因 * 玄学角度:最适合的能量场是什么感觉? 欧洲廉价旅行的秘密 05:30 * 最适合"土人"的葡萄牙:波特酒与葡萄牙白酒初体验 * 欧洲旅行刻板印象被打破:伦敦到机场车费vs欧洲机票价格对比 * 300多人民币布拉格游、100多人民币西班牙行的可行性 * Google Flight省钱攻略与机票算法的"狡猾"之处 廉航生存指南 10:00 * 廉航三巨头体验对比:哪家最不推荐? * 隐形消费陷阱:行李费比机票贵、强制提前check-in、天价飞机餐 * 廉航hack技巧:背心装备、登机包选择、颈枕枕套的妙用、自带飞机餐策略 欧洲城市文化观察 17:27 * 哪些地方的文化生活比伦敦还贵? * 布拉格中餐惊喜发现 * 科隆莱茵河畔的生活气息与"欧洲最好喝啤酒"体验 酒文化与性别观察 23:48 * 酒水饮料真的有性别属性吗? * 欧洲不同地区的饮酒文化观察 青旅住宿奇遇记 26:50 * 单性别房间vs男女混住:如何选择? * 青旅社交趣事:与陌生人的奇妙交集 * 为什么遇到特别多德国旅行者? 独行女性旅行安全指南 31:30 * 亚洲女生单独在欧洲旅行的安全考量 * 住宿费用:该省还是不该省的平衡点 从贵族壮游到现代背包客 34:13 * 欧洲贵族青年"Grand Tour"传统的现代演变 波尔图冲浪营体验 36:04 * "欧洲大陆伤心人收留地"是怎样的存在? * 冲浪营的国际化氛围与治愈功能 欧洲旅行的价格惊喜 42:55 * 什么东西便宜到令人惊讶?葡萄牙啤酒价格与户外运动营地体验 独旅的自我发现之旅 43:32 * 法国夏慕尼:第一次独自旅行的意义 * 如何通过旅行离开不健康关系,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 东欧旅行性价比发现 49:32 * 葡萄牙打车体验与东欧奥匈捷三国消费水平 * 匈牙利小镇:全欧洲人的看牙圣地与泰式按摩天堂 * 波尔蒂芒中国人开的海鲜自助餐奇遇 * 斯洛伐克首都的美味猪肉推荐 下期预告 54:50 * 下一个旅行目的地会是哪里? 【主播的话】 这期节目没有最佳攻略,只有真实体验。旅行不是为了打卡景点,而是为了在路上重新认识自己。每个人的“能量场”不同,每个人适合的城市也不同。重要的是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去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美好。 如果你也正在犹豫要不要开始一场独自旅行,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实用的建议。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欧洲旅行体验或独旅故事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 📮[email protected] 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分享的动力 ✈️
你相信有人在伦敦靠一个月50英镑吃饭,还能吃得开心、拍得好看、做出百万点赞的视频账号吗? 她做到了! 她是拽根,一个把“贫穷”当成创意起点、用锅碗瓢盆熬出个人风格的生活博主。她用Too Good To Go盲盒做饭,用口水鸡料汁拯救随机食材,甚至还把奶茶珍珠做成了凉拌菜(真的能吃)。 什么厨具最值得从国内带到英国来?伦敦留学一年最少需要多少开销?拽根分享了很多干货,但她的故事远不止“省钱攻略”这么简单。 她说:“冬天来了,要像照顾小动物一样照顾自己。” 这不只是一场省钱教程,这是一个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普通女孩,用一点点巧劲儿、幽默感和真诚,对抗昂贵系统、文化摩擦和键盘侠恶意的故事。 如果你也正在努力生活、认真吃饭、默默发光,这期播客请不要错过。 🇬🇧让我们一起幸福地活下去吧! 【嘉宾】 伟大的拽根:美食博主,英区省钱大王本王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首次种草雪平锅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推荐土耳其超市 【时间轴】 00:15 极限挑战:50镑在伦敦吃饱一个月 * 凉拌珍珠?脑洞大开的食材搭配 * 廉价食材的美味逆袭:万能料汁秘诀 * 网络恶意与被误解的“拮据挑战” * 情绪崩溃瞬间:冰箱空了但得吃 * Too Good To Go 生存指南:Posh超市≠好盲盒 * 粉丝提问大赏:厨具、花销与生活小技巧 * 英国留学最低成本生存方案分享 22:04 英国留学精打细算生存法则 * 留学生必备APP盘点(实用向) * Lidl & Asda会员卡省钱秘籍 * 独立超市被骗记与农贸市场经验 * 英国交通省钱攻略:Railcard与共享单车 * 骑车踩坑记:被偷、迷路、单行道惊魂 39:52 异乡生活的纵深体验:文化边界与内心调适 * 中英文化冲突:饭店等位礼仪的尴尬瞬间 * 英国社会的“温柔底色”:残障友好与边界感 * 聊聊山东:段子、自嘲与真实的文化感受 * 拥抱冬天——如何调节留学生的低落情绪? * 留学生活总结:在故乡之外学会生活 * 新挑战预告:走进异国厨房的文化交流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在英国生活的小技巧,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当即兴表演走出剧场,变成潜伏黑帮的通行证,落魄演员也能成为最不靠谱的英雄? 1968年纽约,一位舞台演员因为“演得太像瘾君子”被招当卧底,写下回忆录《Actor with a Gun》,后来拍成电影《Between Love and Honor》。 在最新上线的英式犯罪喜剧《即兴卧底 Deep Cover》里,这个荒诞但迷人的设定被搬到伦敦:一位失意的即兴表演老师Kat,和两个菜得可爱的学生,被一个神秘警察忽然拉进一场地下毒枭的猫鼠游戏。他们用“Yes, and”勇闯贼窝,用荒诞炸弹让任务笑料横飞,直捣黑帮冲突的八卦中心。 这部片子不仅是“爆米花+悬疑+笑料”的黄金混搭,还像给观众准备了一趟伦敦的观光加速器。从Camden 市集到摄政运河,城市的日常与暗面在镜头里若隐若现。地标成为生活与犯罪交错的舞台;人群、巷弄、市场杂音,都在衬托角色“失意艺人临危翻盘”的真实感。 作为网路大电影,它在 Prime Video 上冲进热播榜前三,烂番茄新鲜度曾高达 95% (现已降至90%)。“演员变卧底”这个迷离设定到底能不能打动人?伦敦与英国犯罪喜剧之间有怎样的连接? 世界真的是个草台班子,而卧底可能只是最极端的一种表演。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肯定了本片作为爆米花电影的教科书剧作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很喜欢《两杆大烟枪》但忘记该片具体讲了什么 【时间轴】 00:34 新片开聊|英国犯罪片的传统味儿 * 豆瓣(中)低分到观影惊喜:聊聊新上映的《即兴卧底》 * 英式幽默、MV感剪辑、伦敦场景与熟脸演员 07:36 即兴卧底|剧情展开与小人物群像 * 失意演员被警方招募,靠即兴表演潜入黑帮 * 三个案件的展开与环环相扣的悬念 * 即兴规则=笑点?“Yes, and”与“扔炸弹” * 伦敦的群像式呈现与少数族裔角色的突破? 22:52 爆米花背后|套路、槽点与彩蛋 * 历史原型与叙事套路:1968年纽约卧底演员的真实事件《Actor with a Gun》 * 社会学层面的“世界是舞台(草台班子)” * 从叙事转折到角色弧光:剧作课会如何看“天降车祸”与“防弹背心” * 流媒体only,但是开心麻花可以翻拍一下? * 编剧本人客串警察:源自剑桥Footlights剧团的即兴表演传统 即兴卧底 Deep Cover (2025) 现已喜提豆瓣7.2分 导演: 汤姆·金斯利 编剧: 德里克·康纳利 / 科林·特莱沃若 / 本·阿什登 / 亚历山大·欧文 主演: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 奥兰多·布鲁姆 / 尼克·穆罕默德 / 肖恩·宾 / 帕迪·康斯戴恩 / 水野索诺娅 / 伊恩·麦柯肖恩 / 本·阿什登 / 亚历山大·欧文 / 莱特·多克尔 / 欧米德·吉亚李利 / 内卡·奥科耶 / 芙蕾雅·帕克 / 索菲·杜克 / 苏珊娜·菲尔丁 / 阿妮娅·马格里亚诺 / 阿萨·卡诺特 / 安东尼·罗特萨 / 山姆·C·威尔逊 / 本·鲁弗斯·格林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最爱的英国犯罪片,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一个名字被改三次,会不会把人分成三种人生?当你在异乡拍故乡的主题,能否更放得开?独立电影人如何平衡创作与生计?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在伦敦拍纪录片的钰淇:她把家族档案与零基础手绘动画缝进《How I Got My Names》,把那只“房间里的大象”摊在光下;她把与母亲11小时通话压成半小时《Dear Daughter》,用海面与裂墙搭出亲密与疏离的距离感;在观察式《Sue》里,她退到镜头后,用长时间陪伴换来真实与信任。本期从剑桥选修课“Ecologies and Documentary Moving Images”的灵光一现,到站上 BFI 大银幕的雀跃与冷静,我们想聊一聊:纪录片的“真实”究竟由谁书写——素材、剪辑,还是你当下的位置? 在这次对谈中,你会听到钰淇如何以“先声后画”的方式完成脚本,再用 Procreate 从零开始硬啃动画。还会听到名字与身份之间的拉扯——完美主义与多重自我是如何在一次次改名中被塑形,又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想要坚持让别人把中文名念对。你会跟随她的观察式拍法,从街采账号顺藤摸瓜找到拍摄对象,再到一个月深度跟拍,思考“被拍的人是真我还是 persona”。你还会收获一份最爱纪录片清单。而如果你正想上手,钰淇也提供了可复制的开始——预算只够一件设备,就先买好话筒。 这是一份把真实拆开、再把自己缝回去的实战笔记。听完,也许你会忍不住想按下 REC。 【嘉宾】 唐钰淇:常驻伦敦的纪录片新锐导演。她热衷于探索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讲述那些具有挑战性、鼓舞人心且能引发个人共鸣的女性故事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在《Dear Daughter》中找到许多感同身受的时刻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聊完这期也想拍片了 【时间轴】 成长轨迹、影像启蒙与英国求学 00:15 * 五年英国轨迹与四年四国的“溜达式”成长 * 第一次被纪录片击中的片刻:剑桥选修课Ecologies: Ecologies and Documentary Moving Images * 从个人经历到影像表达:从自我出发抵达更大的背景,拆解自我的创作+疗愈 * 理论 vs 影像:从影评训练到图像主导 * 在英国拍片的改变:距离、动画与“更放得开”? * 何为纪录片?真实、剪辑与边界的拉宽 作品深聊:从个人史到影像语言 13:18 * 作品总览|《How I Got My Names》 / 《Dear Daughter》 / 《Sue》 * BFI时刻|大银幕与被看见的“虚荣心” * 奖项与场面|Grayson Award提名与现场 《How I Got My Names》17:07 * 概念与名字:从脚本到家族档案与手绘动画 * 动画是怎么炼成的?0基础Procreate硬啃 * 先脚本后素材——配图像而非倒推 * 名字带来的能量和身份:完美主义与多重自我 * 和解与转变:中英文名轶事数则 《Dear Daughter》30:19 * 灵感来源:现当代女性执导的恐怖电影中的母亲形象 * 母女关系的冷与痛 + 温暖瞬间 * 半小时从11小时里生长:亲密通话/声音与距离感 * 画面如何找?海、裂墙与“熟悉又陌生” * 在Margate看到世界上最美的日落 《Sue》 49:40 * 从街采账号顺藤摸瓜:观察式纪录片的信任跟拍 * 拍与被拍的权力关系 * 极繁主义艺术家 + 小有名气的烹饪大师:“别穿米白,会没精神” * 面对镜头:“她是真实还是Persona?” 最爱片单 56:25 * 片单私荐①|《Much Ado About Dying》西蒙·钱伯斯 (Simon Chambers,英国) * 片单私荐②|《以爱之名 / Mistress Dispeller》罗艾莉 (Elizabeth Lo,美国/华裔) * 片单私荐③|《How To with John Wilson》(HBO)约翰·威尔逊 (John Wilson,美国 / HBO) * 可迁移技能:采访术与快速建立信任 速问速答 01:09:38 * 最近想按下REC的瞬间? * 不会删的素材? * 预算只够一件设备? * 新手48小时建议? * 西伦敦还是东伦敦? 【提到的其他纪录片】 * 《拾穗者 /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阿涅斯·瓦尔达 (Agnès Varda,法国) * 《只想与你再过一个小时/Un'ora sola ti vorrei》——阿丽娜·玛拉兹 Alina Marazzi(意大利) * 《来自家乡的消息 / News from Home》——香特尔·阿克曼 (Chantal Akerman,比利时/法国) * 《Much Ado About Dying》——西蒙·钱伯斯 (Simon Chambers,英国) * 《以爱之名 / Mistress Dispeller》——罗宝 (Elizabeth Lo,美国/华裔) * 《How To with John Wilson》——约翰·威尔逊 (John Wilson,美国 / HBO)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最爱的纪录片,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
当地铁停运,蒸汽火车重回街头,马车与自行车堵塞道路——这不是历史重演,而是2025年伦敦的真实一周。 地铁司机为什么要罢工?当TFL CEO的工资是地铁司机的十倍,这种差距合理吗?为什么只有地铁罢工而公交依然运行?极右游行又在这个时候涌现,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撕裂? 本期节目,我们从一个普通打工人的视角出发,记录伦敦动荡一周的真实体验。从地铁罢工导致的交通混乱,到示威游行背后的政治角力;从阶级对抗的勇气与代价,到公共交通系统的深层问题——我们试图从一场关于罢工的讨论出发,思考现代都市生活、劳工权益与社会公义的。 在这座看似优雅的城市里,争抢着上公交车让“优雅的伦敦人不再优雅”,当普通人在交通瘫痪中艰难求生,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场罢工,而是整个社会结构下个体的挣扎与抗争。 正如Owen Jones所说:“Rise With Your Class, Not Out Of It” ——这句话在今天的伦敦意味着什么? 【主播】 * Zoe:戏剧博士在读,见证了现代都市恐怖片的真实上演 *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地铁罢工中体验了一把"高级牛马历险记" 【时间轴】 01:00 普通人在伦敦动荡的一周:地铁罢工+示威游行 * 一周内两场重大事件的亲历体验 * 交通瘫痪下的伦敦众生相 03:30 现代都市的时光倒流 * 地铁罢工,蒸汽火车重新上路 * 马车上街,自行车堵塞——历史与现实的荒诞交汇 * “高级牛马历险记”:打工人的求生之路 * 现代都市恐怖片的真实版本 * 失信的公交火车:公共服务的信任危机 * “活人微死”的伦敦打工人状态 * 平静的疯狂感:危机中的超现实日常 * 优雅不再:公交车如何改变伦敦人的气质 * 《伦敦生活》中的公交车隐喻 14:55 地铁司机为什么要罢工? * 地铁司机的诉求是什么? * Owen Jones:“RISE WITH YOUR CLASS, NOT RISE ABOVE YOUR CLASS” * 罢工背后的阶级意识与集体行动逻辑 * 劳工运动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困境 24:10 薪酬差距的道德拷问 * 给你70K英镑的年薪,让你做地铁司机,你做吗? * TFL CEO工资是地铁司机十倍之多 * 薪酬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深层矛盾 30:48 抗争的勇气和力气 * 集体行动的心理成本与社会代价 * 个体与集体利益的平衡艺术 * 罢工权利与公众服务责任的张力 33:02 分化的公共交通系统 * 为什么只有地铁罢工,公交没有罢工? * 两套系统的运营模式差异 * 伦敦公共交通的结构性问题 36:40 极右游行的政治阴影 * Charlie Kirk其人及其政治立场 * 极端政治人物遇袭的道德判断 * 政治暴力与民主边界的哲学思考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伦敦地铁罢工等问题的思考,也可以写信到: 📮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当AI成为表演者,当梦境变成舞台,当中国人的梦与苏格兰人的梦在同一个空间碰撞——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正在英国戏剧学院上演的真实创作。 什么是《Drememakars|梦人|Dreammakers》?一部让科技作为表演者共存在梦境世界的实验剧场作品。它用三种语言讲述同一个故事,收集真实的梦境,将虚幻与现实、技术与人性编织在一起。 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意味着什么?当我们把最私密的梦境搬上舞台,当禁忌的梦——排泄、春梦、谋杀——成为艺术素材,当面无表情的“造梦砂人”从苏格兰传说中走出,我们究竟在探索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在英国戏剧学院攻读戏剧实践硕士的创作者,分享《Drememakars|梦人|Dreammakers》从概念到实现的完整历程。从梦境收集的伦理困境,到中西方梦境文化的差异;从卡夫卡式重复异化的噩梦,到卓别林工厂流水线的现代隐喻——这不仅是一次戏剧创作的幕后揭秘,更是对科技时代人类创造力边界的深度思考。 当剧场遇见AI,当梦境成为共享空间,我们是在见证艺术的未来,还是人文精神的最后挣扎? 【嘉宾】 * Caiqi:《Drememakars|梦人|Dreammakers》主创,相信每个梦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 Yi:《Drememakars|梦人|Dreammakers》主创,在英国剧场中寻找梦境与现实的边界 【主播】 * Zoe:戏剧博士在读,相信梦境是理解人类的密码 *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好奇科技与艺术碰撞的火花 【时间轴】 02:00 在英国戏剧学院的求学之路 * 戏剧实践专业的学习体验 * 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与艺术理想 * 中国学生在英国戏剧教育中的文化适应 07:05 《梦人》一句话概括 * 科技作为表演者共存在梦境世界 * 三种语言构建的多元叙事空间 * 实验剧场的边界探索 08:45 梦境的三种人类 * 最近记忆最深刻的梦境分享 * "不做梦的人"、"爱做梦的人"、"现实反映在梦中的人" * 梦境与个体心理状态的关系 11:57 作品诞生的起源 * 科技与梦境的概念碰撞 * 梦的记录:从私人体验到公共艺术 * 创作灵感的哲学思考 16:51 梦境的筛选与文化差异 * 如何选择哪些梦境进入作品? * 中国人的梦和苏格兰人的梦:文化背景下的潜意识差异 * 跨文化梦境研究的艺术价值 20:30 创作过程中的挑战 * 几个具体梦境案例分析 * 卡夫卡式梦境的重复与异化主题 * 卓别林工厂流水线:现代生活的梦境隐喻 * 将抽象梦境转化为具体舞台语言的技术难题 25:30 面无表情的造梦者 * 苏格兰传说中的"造梦砂人" * 神话元素在现代戏剧中的运用 * 面部表情缺失的表演挑战 28:00 禁忌梦境的艺术处理 * 排泄、春梦、谋杀:人类潜意识的阴暗面 * 如何在艺术框架内处理敏感内容 * 观众接受度与艺术表达自由的平衡 * 禁忌作为创作素材的伦理考量 37:20 科技作为表演者的哲学思辨 * AI在剧场中的角色定位 * 创作者对科技的复杂态度 * "剧场会被AI取代吗?"——人文艺术的存在价值 * 技术工具 vs 创作主体:边界在哪里? 46:09 观众的真实反馈 * 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反应差异 * 实验剧场的接受度挑战 * 梦境共鸣:个体经验的普遍性 48:21 未来的创作方向 * 《梦人》项目的后续发展 * 科技戏剧的可能性探索 * 个人艺术理念的长远规划 【思考问题】 * 当我们把梦境搬上舞台,是在分享人类经验还是侵犯内心隐私? * 科技能成为真正的"表演者",还是始终只是人类创意的延伸? * 在AI时代,戏剧艺术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关注我们】 如果你也有印象深刻的梦境,或对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有自己的思考,欢迎写信分享: 📮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艺术边界的动力。
当一个中国人走进牛津智库,她既不是"全球南方"的代表,也不完全是"西方"的一员——她成为了连接北京、牛津、伦敦的"桥梁",一个带着工具性和暧昧性的身份。 从4chan的阴谋论传播链条,到特朗普时代政治暴力的兴起;从伦敦政经学院(LSE)对自由主义态度的转变,到英国帝国遗产在当下的隐秘运作——这不仅是一个中国研究者在英国的求学与工作经历,更是对旧帝国权力结构、学术政治、移民困境的深度剖析。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在LSE和牛津智库工作的研究者紫晨,分享她在帝国"中枢"的独特观察。当MBE、OBE的教授们与前殖民地革命先驱的后代同处一室,当金融巨头、科技公司高管齐聚伦敦,当"华美袍子"下的虱子若隐若现——这座城市暴露出怎样的权力秩序与帝国逻辑? 在这里,中国人的身份意味着什么?"学术中立"真的存在吗?自我东方化的陷阱如何避免?工党的移民政策为何是"饮鸩止渴"?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恰恰是流离的人才能够获得一种新含义的自由,只有与一切失去联系的人才会无所顾忌。"在帝国的心脏做研究,意味着什么样的自由与代价? 【本期嘉宾】 * 紫晨:伦敦政经学院研究者,牛津智库成员,在帝国中枢研究阴谋论与跨国传播,试图在桥梁身份中保持独立思考 【主播】 *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好奇帝国叙事在当代的变形 * Zoe:戏剧博士在读,关注权力、身份与文化政治 【时间轴】 02:44 阴谋论的媒体传播链条 * 从4chan到主流政治:阴谋论如何流动 * 跨国传播的技术路径与社群结构 * ACG文化与右翼政治的意外联姻 * Telegram在阴谋论传播中的角色 05:25 特朗普时代的政治暴力与真相危机 * 特朗普上台后,阴谋论在主流政治中的号召力、影响力、煽动力 * 政治暴力的正常化:从边缘到中心 * Truth Social等"真相媒体"平台的崛起 *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战争 13:46 作为中国人在英国智库工作的微妙身份 * 连接北京与牛津:桥梁角色的工具性与暧昧性 * "新帝国代言人"而非"全球南方"——英国人眼中的中国 * 在审慎与好奇之间:英国学术界对中国的复杂态度 25:22 LSE与自由主义的裂痕 * 伦敦政经学院对自由主义态度的转变 * 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困境 * 学术KPI化与知识生产的异化 * Administrative research vs Intellectual work:研究者的身份焦虑 32:55 帝国从未离开:英国的遗产与当下 * 伦敦作为旧帝国中枢的隐秘运作 * 帝国的"吸收"能力:如何同化曾经的敌对力量 * MBE、OBE与革命后代的同框:殖民遗产的当代形态 * Commonwealth国家与英国的持续影响力 39:10 学术研究中的自我东方化陷阱 * 作为"学贯中西的东亚女人"的玩味身份 * Positionality:如何定位自己在知识生产中的位置 * 避免成为西方学术话语的"本土informant" * 保持批判性的伦理定位 44:34 不懂英国人的潜规则 * 文化密码与隐性规则的挑战 * Common sense背后的阶级与历史 * 社交场合的权力游戏 * 如何"读人"而非只读书 50:01 在伦敦最有用的收获与最容易踩的坑 * 借助机构身份的资源与网络 * 避免困在"中国学生圈"的重要性 * 理解不同群体的聚集与博弈 * 独立研究者的边缘化风险 54:07 不太太平的英国:移民政策的饮鸩止渴 * 工党移民政策的困境与矛盾 * 必须正视的帝国遗产:殖民残骸与战争遗绪 * 与"全球南方"关系的重新审视 * 中间派采纳右翼策略的政治危险 * 住房、公共健康与生活尊严的改革必要性 【核心思考】 * 当你成为"桥梁",你还能保持独立的批判立场吗? * "学术中立"是知识追求的理想,还是权力运作的遮羞布? * 在帝国的心脏做研究,是理解权力的捷径,还是被权力收编的开始? * 工党的移民政策能否跳出与右翼竞争的恶性循环? 【延伸阅读与观看】 *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流亡者的自由与代价 * 欢迎移民的新颖视角 —— 主播在节目中提到的关于移民问题的另类思考 【关注我们】 如果你也在海外学术机构工作,或对帝国遗产、身份政治有自己的观察,欢迎写信分享: 📮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权力真相的动力。
时隔七年,老朋友再次相聚伦敦。 有人在别处扎根,也有人依然在这座城市里试着安顿自己。伦敦像一面镜子,映出我们成长的弧线。 这一期,我们聊伦敦,也聊成长。我们复盘留学时光里没想清楚的问题——为什么东伦敦从危险地带变成文化据点?英国人碰杯有什么讲究?为什么伦敦的公园比国内更治愈?我们也讨论语言人格的切换、城市节奏的差异、以及异乡人的自由与疲惫,用生活细节去拼出这座城市的复杂轮廓。 但更深的主题,是“重访”本身。每一次回到伦敦,都像一次自我检视:语言人格在变化,消费观在变化,连我们看待自由与安全的方式也在变化。从写论文的留学生,到有掌控感的成年人,这趟旅程其实是一场关于时间与成长的实验。 当你再一次坐上地铁,听见那句 Mind the Gap,你会发现——城市或许没有变,但你早已不是当年的你。 【嘉宾】 五十元:KCL前留子,18年对Bethnal Green不屑一顾,常飞日内瓦后有点欣赏东伦敦(她的日常分享) 帆子:LSE前留子,20年与Paddington结缘,至今走出海德公园半径5公里会过敏(不会)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喜欢Hampstead Heath附近的小动物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对Greenwich的五行欲罢不能 【时间轴】 最简单的问题最不简单——伦敦变好还是变坏?03:17 * 老友重逢,换个视角看伦敦:从同窗同游,到口罩期间抱团取暖 * 最简单的问题最不简单:伦敦变好还是变坏? * 体验升级:从蜗居的学生到体面的游客 * 政治光谱误读与日常体感:伦敦整体更偏左吗 * 小事实让城市更有“情感锚点”:啤酒喝到“G”、碰杯要对视 * 在地互动与“我的私人地图”,安全感与熟悉感的心理权重 最爱片区:西区的秩序 vs 东区的生命力 13:28 * 片区偏好:以海德公园为圆心的“安全半径”;早年的不成熟遮蔽了东伦敦的美好吗 * 城市折叠:伦敦像若干小镇拼成的大都会,短距离内切换阶层与文化 * 偏爱规律与公园疗愈,更远、更静、更绿 公园、动物与城市的呼吸 18:49 * 克制维护:自然是另一种人工吗 * 海德公园的“皇家感”与格林尼治的轴线仪式 * 灰松鼠入侵史、天鹅、鹿、各种水鸟——自然观察附带叙事实验(警惕“隐喻陷阱”)。 * 城市农场:可爱与尴尬并存 三城对照:上海×北京×伦敦 25:08 * 五行/风水视角:伦敦金水重、木气足:个体差异导致城市适配感不同。 * 上海:比伦敦便宜、半小时城市;文化便利 * 北京:宏大与渺小并存;可打补丁的生活智慧 更自由的大人:熟练应对生活中失去掌控的瞬间 32:59 * 故地重游,刻舟求剑——检视当年的城市记忆,我们都长大了 * 学生与职场的视角切换:疫情让‘校园不属于我’的遗憾放大,写论文期无心看景 * 纽约的诱惑:文化中心情结与“在场感”|room where it happen * 双语人格差异:幽默迁移的门槛 * 伦敦物价新感悟:基础生活昂贵,高端体验相对“划算”(米其林/剧场/美术馆/青年票/兴趣班)? 为更自由的我们干杯!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伦敦生活,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
一杯被传能补铁、壮阳的黑啤,竟牵出一个两百年品牌的商族传奇与一场爱尔兰民族认同。Guinness是什么口味?《House of Guinness》到底是“健力士”还是“吉尼斯”? 从一口 stout (深色艾尔)出发,我们聊剧的古偶质感与“老钱”家族:开放婚姻的契约与破戒,性与权力的缠绕,俊男美女的张力与“雷声大雨点小”的叙事。社媒打卡“speaking the G”、都柏林正宗迷思与英爱签证现实一并拆解;再回望芬尼亚兄弟会与工业慈善的拉扯,以及那把与国徽方向相反的“竖琴”如何被商业与国家叙事改写。 听完这期,你不只分得清 stout 与 IPA,更能读懂一杯黑啤背后的阶层结构、欲望算计与国家想象。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喜欢IPA轻盈的香气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感觉剧名像可乐之家 【时间轴】 01|名字、迷思与口味启蒙——Guinness不只是酒 00:31 * 《House of Guinness》与“健力士/吉尼斯”翻译槽点 * “Guinness 补铁、孕妇能喝”迷思拆;健力宝的联想 * 啤酒科普:Guinness ≠ 一个酒种;归属 stout/porter 系列,吧台可能用同类替代。 * 风味偏好:stout 的麦香/咖啡/巧克力 vs. IPA 的花果香与轻盈感。 * “Z 世代毁了 Guinness?”媒体话题与社媒玩法——“splitting the G” 打卡梗。 * 看剧想去都柏林:剧集带动旅行心动值↑。 * 英国长期签证持有者去爱尔兰的签证门槛;“步行过境”的传闻与法律风险提醒。 02|剧集观感:古偶气质与家族谱系 08:35 * 质感像“爱尔兰版《继承之战》”?但兄妹组团Peace&love,并非狗咬狗。 * “古偶+偶像剧”混搭:颜值、配乐与“雷声大雨点小”。 * 史实与人物关系考据:Arthur/Benjamin/Edward/Anne 真实可考;家族疯狂重名导致观剧迷惑。 * “Sir”与命名传承;老钱家族“传承至上”的秩序感。 03|性、婚姻与权力的缠绕 17:29 * 同性情节的风险与时代处境:公开场合被捕线索;英爱历史中的法律压迫。 * Arthur × Olivia 的“契约式婚姻”:开放关系的底线与破戒;理性与家族利益的拉扯。 * 嫉妒、继承与风险管理:怀孕与血统让规则更刚性。 * 性=“像吃饭喝水”吗?身体、风险与亲密性反思“去羞耻化”的边界。 * Benjamin × Ellen 的化学反应与第二季走向预测;“门不当户不对”的现实拷问。 05|政治、符号与“爱尔兰性” 39:24 * 爱尔兰与美国的侨民网络、募款与政治游说在镀金时代共同构建出一个“更大的爱尔兰” * 芬尼亚兄弟会/IRB 的历史定位:民族主义与独立诉求;与 Guinness 家族代表的精英经济秩序的张力。 * 工业慈善与“仁慈资本主义”争议:住房、福利与形象洗白的两面性。 * 音乐与身份:爱尔兰/苏格兰民乐印象;民族音乐在品牌与文化中的存在感。 * 竖琴符号冷知识:Guinness 商标竖琴与爱尔兰国徽“左右相反”的由来;国家象征与商业符号的博弈。 健力士王朝 House of Guinness (2025) 导演: 汤姆·森兰 / 穆尼亚·阿克 编剧: 斯蒂文·奈特 主演: 安东尼·鲍伊 / 路易斯·帕特里奇 / 艾米莉·费尔恩 / 费昂·奥谢 / 詹姆斯·诺顿 / 妮娅姆·麦柯马克 / 谢默斯·奥哈拉 / 杰克·格里森 / 德乌拉·基尔万 / 丹尼尔·嘉利甘 / 大卫·威尔莫特 / 迈克尔·麦克埃尔哈顿 / 希尔达·费伊 / 吉恩-帕斯卡尔·海涅曼德 / 肖恩·达根 / 迈基·范瑟姆 / 山姆·C·威尔逊 / 安迪·M·米利根 / 鲁韦尔·黑丁 / 菲利普·加斯科因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最喜欢的啤酒或爱尔兰体验,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email protected]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