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我和我的爱人一起聊了聊我们最近看的一部非常喜欢的电影:《朱同在三年级失去了超能力》。我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分享了许多后现代哲学观的内容,比如有时个体的所谓问题是被系统所建构的,系统是如何病理化和污名化一个人的特殊性,系统的压迫如何影响一个人看待自己,我们如何应对系统压迫带来的情绪痛苦等等。我的爱人则从一个非常感性的视角去体会这部电影,他被一个生命本身的热情和能量所感动,他也从朱同身上找到了许多消失已久的特质。 这种系统性问题往往会让人感到沉重和无力,但作为普通个体,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对系统性问题做一点点扰动。比如我们录了这期播客,希望能给更多人新的启发。 本期shownotes: 3:34 大人拍儿童电影,最怕的是自以为是 5:50 大部分孩子都体会过的感觉:没考好,不敢找家长签字,干脆把卷子丢了 9:25 所有人都希望拥有的超能力:被老师当着全班面责骂的时候,让外星人把老师带走 10:27 朱同并非是问题小孩,只是他的特质没有被主流评价体系所value 12:30 后现代哲学观:不病理化一个人,不认为一个人是有缺陷的 13:50 「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是谁定义的? 17:08 一个没有得到过肯定和鼓励的小孩,很难相信自己和其他小孩只是左右之分 17:53 哪怕是大大咧咧,格格不入的朱同,也很想得到主流评价体系的认可 20:56 逃避有用就不可耻,看到问题行为的功能性 23:38 两种矛盾感受:好希望能生个朱同,又好怕无法保护好朱同 27:22 小孩的时候不被允许搞特殊,长大了再花钱去找回自己 29:38 哪个小孩看到塔,没想过是火箭呢 33:51 除了指责系统,作为个体还能做什么? 35:30 对任何一个少数群体,都多一些慈悲和好奇,少一些贴标签和下定义 36:45 当评价体系很窄,受害的是绝大部分人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自恋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临床议题,也是我很欣赏的一种人格特质。健康的自恋可以让一个人由衷的欣赏自己、发挥创造性、自尊更稳定。本期节目我粗浅地分享了我对自恋的理解:健康的自恋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形成不健康的自恋?不健康自恋的表现有哪些?并从我自身经历出发,和大家分享我如何从关系的视角,应对我的自恋议题。 本期shownotes: 1:02 自恋和自尊的关系是什么 3:05 关系视角下,健康的自恋是什么样子? 3:20 自我视角:如果事情没有做成,你还觉得自己足够好吗? 4:02 他人视角:如果他人对你的评价是负面的,你还觉得自己足够好吗? 6:20 健康自恋是如何被破坏的? 8:43 自恋的表现形式:完美主义/过度揽责/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14:14 两个人的关系逐渐疏远,绝不是一个人单方面决定的 17:19 「有很多深度关系」:原来是资源,现在是阻碍 19:27 让朋友回到朋友的位置,不再为我的自尊负过多责任 19:55 尝试的改变:小事不问别人意见/多在群聊发言/精简表达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面试成功啦,即将成为简单心理下一个level的心理咨询师。 和这个结果一样重要的是,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我对自己有了很多新的发现,这些新的觉察帮助我更好地涵容紧张焦虑的情绪。我借由这次面试经历,跟大家分享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情绪议题,按照这4步走,可以将情绪的影响降到最低,让我们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我们本有的能力和水平。 1:50 解决紧张状态的第一步:对自己好奇,我为什么会这么紧张? 6:32 过度紧张的原因1:内化了我爸小时候的要求,放大面试结果的影响力 6:50 过度紧张的原因2:想借此打一场“翻身仗” 7:19 解决紧张状态的第二步:充分肯定自己的真实感受,正常化自己的情绪体验 8:07 mbti里我选择“人生最重要的是体验”,但实际我却如此在意事情的结果? 9:40 解决紧张状态的第三步:解构再建构问题,其实是我和面试的关系出了问题 10:50 过去太需要一份工作,我只能昧着良心跟四大合伙人说:我很愿意加班 11:50 过往我和面试官是敌对的关系,我不能让对方知道我真实的样子 12:33 其实面试官并不是考官,我们只是做一场督导讨论 12:52 这次转行真的是转对了!内外一致是非常美好的体验 13:32 解决紧张状态的第四步:在身体层面工作,深呼吸/冥想/披毯子/开暖气 15:30 当关系感到安全,就可以放心大胆暴露自己的不足 19:16 tip1: 任何不合理的行为反应,一定都是有道理的 19:35 tip2: 和情绪拉开距离,开展内在对话 20:52 tip3: 当情绪痛苦到达顶点,可以和身体工作,增强痛苦耐受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2字头的最后一个生日月,忙的像陀螺。准备平台的入驻面试、备婚、日常咨询督导去医院,完全没时间去体会2字头最后一个生日是什么感受。趁每月更新的契机,我拿出30分钟和自己做了简短的生日对话,我能看到并认同自己的成长,但也有很多不满意,并且对这些不满意也高度认同和接纳。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真的向往40岁,向往成为一个自给自足,专业靠谱的手艺人,但这也依赖于未来10年每一天的积累。期待并相信未来能讲出更多好故事。 2:54 我做内容的风格:情感型利他 4:20容易被误解的两个词:情绪稳定&自我接纳 5:20 情绪稳定不等于没有情绪 7:16 感知不到情绪一定会产生问题,尤其在亲密关系里 8:55 「自我接纳」如何给大家带来新的束缚和自我批判 10:01 自我接纳的状态下,你依然可以对自己不满意 17:09某种程度上你需要一些现实上的认可,才能云淡风轻的说出“我是个普通人” 19:20能看到“所谓不知足,想太多“的合理性,就是一种自我接纳 21:19不是闹着玩随便搞,只是青春期的后半段才发现自己的热爱和擅长所在 25:00 29岁的真实感受:好想到40岁啊 28:38感激于29岁的自己:充满欲望,没有看透人生;有着还算旺盛的表达欲和丰沛热烈的情感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抓住4年一度的日子来更新! 和大家分享我进入2024年以来,状态不好的“罪魁祸首”:我总想用最少的钱办出最好效果的事情。不管是办婚礼还是度蜜月,本是愉悦自我的事情,却反过来让我紧张焦虑。开始我给自己贴上了「贪婪」的标签,好像这是我天生的缺陷,但后边我发现这是我内化了小时候父母对我的要求:哪怕是做正经事,也不能cost太多资源。 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来访所谓的问题行为,我既会收集过往信息,了解来访的成长经历,帮助来访看到过往的生存策略,是如何被僵化维持在当下的生活中;同时我也会关心和照顾来访当下的情绪感受,帮助来访寻找更多的资源。 如何对待来访,我就会如何对待自己。所以本期节目我和大家分享了我观察到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动力、以及我是如何自我关照的。希望能给到大家新的启发! 本期highlights: 2:12 快乐的事也会让我紧张,是因为我总是想用最少的钱办出最好的事 3:20 花更多的钱帮我省力/体验更好,会让我有罪责感 7:33 哪怕知道婚礼/婚纱/蜜月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自己的主观体验,但我仍然紧张焦虑 8:42 简单粗暴归因为「我很贪婪」,是不公平的,好像是我天生的缺陷 10:04 哪怕我要取得还不错的成绩,但我仍然不可以cost爸妈很多资源 14:39成长经历不断提醒我要做有性价比的事情,不然爸妈会不高兴,这是威胁到小孩子生存的情绪体验 15:26 追溯过往不是归咎父母,而是去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代替简单粗暴贴标签,从而达到自我接纳和改变 17:17 个体有问题的行为反应是有系统性原因的,是在某一个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只是被僵化的使用和维持,在新环境里不具有适应性 18:23 如何处理和关照当下的情绪:调用尽可能多的资源 20:20 如果你容易紧张焦虑,去寻找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合作方 21:03 如果试纱老板包容温和,不停鼓励我,我就会非常放松和自信,然后感觉自己穿什么都好看! 22:40 婚礼和蜜月是辅助我生活的调味剂,不是生活本身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本期节目是我作为WAI的嘉宾,和WAI的主播kaiqi共同录制的开年节目。kaiqi也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2022年底她刚生完宝宝,成为一名新手妈妈。而我在临床工作中,也会尤为关注来访早年的依恋关系。本期节目kaiqi分享了她实际的养育体验,让我进一步思考有关原生家庭的心理学理论,比如足够好的父母、依恋理论、复杂性创伤等等。 心理学理论可以让新手父母找到一些育儿抓手,但众说纷纭,甚至于自相矛盾的心理学理论也让新手父母陷入新的育儿焦虑。事实上,每一个小孩都会带给ta们父母无数个措手不及的时刻,而父母们往往会有一些正确的、但又说不出原因的直觉性反应。也许作为父母,对「好的关系」有一些正确认知、不断的自我觉察自我成长、坚持住「温柔而坚定」的养育方针,其余的时刻可以相信自己内在的智慧,也要信任孩子自己的内在韧性。 本期highlights: 4:40 要把自己的个人议题都解决掉,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妈妈吗? 9:11 什么是『足够好的父母』:伤害发生了,有意愿且有能力进行修复 10:00 通过心理咨询,从体验层面学习什么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个更直给的学习方式 14:06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不要把自己看的过于重要 16:53 最常见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养育问题:情感忽视 19:31 大部分人在生育上投入的决策精力可能远小于求学、求职、买房等,而生育又往往是最『单向门』的决策 24:18 生育后,kaiqi如何经历“失控”,又是如何维护“自我” 29:35 父母和孩子的深刻连结是通过无数次交互才产生的 30:23 『母爱灌注』的语言叙事,对母亲、父亲和孩子都是一道枷锁 41:16 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会把阿姨当作妈妈吗? 43:25 把孩子放回老家养,要注意什么? 46:30 相比于依恋对象是谁,依恋对象是否稳定、持续和可预测更为重要 48:53 哪怕是『不安全依恋』,只要在应激源发生的时候,能尽可能觉察并停止『破坏性的应对行为』就很好 53:12没有唯一的、刻板不变的育儿方式,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和事件的情境性 57:38 世界上不会有其他人为你的孩子准备这么多,孩子需要有抵御外界伤害的能力 59:14 如果“权威的声音太过于嘈杂”,请相信自己内在的直觉 1:02:00 神经系统的3个反应阶段 1:07:30 如果只选一条最希望孩子具备的心理能力,你会选择哪个?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大家新年快乐~2024年的第一期播客,我简单地分享了近期的感受,既是对上期年终总结的补充,又给新一年创作卖了一些关子,也算是承上启下了。 感谢大家过去一年的陪伴,希望2024年我们能一起有更多的体验和觉察! 1:33 新年播客画大饼:依恋/情绪/AI与心理/备婚 2:55 我终于进入到“钱可以解决大部分烦恼”的人生阶段了! 4:06 过去精神贫瘠带来的痛苦,很难通过钱来解决 6:14 旅行/消费/仪式感带来的开心很短暂,能有效安抚我现实焦虑的还是踏实的积累 8:21 收获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有更多的责任要背负 11:36 刚毕业那几年,对世界一无所知,不太会想“然后呢,下一步怎么样” 12:47 明确方向之后,就要实际行动,体验上感受到的困难会带来焦灼 13:16 咨询费double之后、来访期待、自我要求都会double,相对幸福值可能反而是下降的 14:24 将情绪言语化,代替「破坏性的行动和躯体化的症状」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2023年是我的自我关怀元年:辞职、结婚、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喜欢的事情,存在主义焦虑显著降低,生活顺利的一塌糊涂。 本期节目我会分享自己辞职前的内在拉扯,和辞职后的生活体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系统咨询的两个理论:「解决问题的方式维持了问题」、「困难不一定是问题,对困难的无效应对才是问题」。 2023年是我毕业以来最最开心的一年,在各个维度上,我都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我有观察到新的职业属性、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人生阶段,影响了我的审美,改变了我和焦虑的关系,让我对自由有了新的感触,和朋友的关系也从共生融合转变成「有边界的亲密」。 最后我分享了我观察到的两个职业病和我的生活哲学,感谢大家一年的陪伴,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感触,在新的一年有更多的觉察! Part1: 辞职前的拉扯 3:10辞职的那一刻,我基本放弃给自己留退路 4:26 解决问题的方式维持了问题 6:40 当我意识到「必须先过上我想过的生活,感情才能开花结果」,所谓的问题就不攻而破 Part2: 辞职后的真实体验 10:35 辞职之后有困难,但基本上没有问题 11:30 困难和问题的区别是什么 13:27 天生的工具包就适合单打独斗,自由职业这个游乐场我太擅长了,玩的就特别顺 15:45 咨询师没办法解决来访的现实困难,但可以改善僵化的模式 Part3: 年度转变1,存在主义焦虑显著降低,现实焦虑随之增加 18:21 「无意义感」是过去几年打工生活的主基调,每天都在问自己“我到底在干嘛” 19:26 即便我有非常多深度的关系,工作上和自我的断联,让我倍感孤独 21:24 存在主义四大焦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2:54 比较佛系的心理咨询师真实现状:每个月亏3000 25:19 作为一个星盘里没有土的人,竟然有一天会非常关注存款/养老/保险等现实事务 26:50 焦虑是我的朋友,是我的生命底色,它曾帮助我对危险保持警觉,让我存活下来 Part4: 年度转变2,从关注宏大理念,到更关注具体的人事物 28:17 要具体化来访的困扰,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共情来访 29:22 找到了长期目标后,就进入到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的阶段,每天都在做具体的事情 32:08 思考人性久了,听「抽象内容的播客」感觉好累 Part5: 年度转变3,从向往自由,到寻求更多稳定 33:54 失序的状态久了,特别想回归到有序的生活状态中 34:05 现实上的稳定感不够多,心理上的稳定感就特别依赖于routine的生活 Part6: 年度转变4,和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都更加健康 36:16 人可以做任何选择,只要你能承担选择的责任 40:26 前些年在职场上没有被很好的对待,那在我自己的职场上,我可以好好的对自己 43:24 和他人的关系进入新阶段:共生融合-自尊基石-有边界的亲密 44:06 让他人配合我,满足我对感情深度的需求,就挺「以自我为中心」 Part7: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 47:29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让我贯彻到和朋友的关系中 50:46 刻意训练「放下自己的价值观」,让我可以理解大部分的事情,很多时候就没什么想表达的了 52:39 我的生活哲学:保持觉知,深入体验,理性反思,在时机到的时候勇于改变 ----------------------------------- 本期音乐🎵:Free-Kidswaste 【关于词不达意】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本期是我的单口节目,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心理咨询中后现代流派里的一些概念,比如叙事、解构再建构,还有家庭治疗里的“替罪羊”和“系统观”。我通过自己的3个例子,向大家展示“僵化的叙事”如何把我们陷入到无力中,有时候所谓的现实也不过是我们用语言建构出来的“主观现实”,为了符合我们不合理的核心信念,或者达到“自我批评”的功效。 “替罪羊”是家庭治疗中很常见的现象,比如孩子为了让冷战的父母再次恢复亲密,会故意发展出一些症状,比如生病、厌学,这样父母就可以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了。如果个人的症状或问题,看起来非常难以理解,将其放入到关系里,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一个糟糕的境地,往往是关系里的所有人共谋的结果,却很容易归责到某一个人身上。 更多内容可以阅读李松蔚公众号,系统治疗37讲mp.weixin.qq.com 书籍《热锅上的家庭》,尤其推荐爸爸妈妈阅读,可以对孩子的症状有全新的理解 本期highlights: 3:35很多痛苦来源于僵化的叙事,当我们固着在一套认知图式里,生命图景便没有其他可能 4:42每个人的痛苦都是独特的,和我们个人经历极其相关 5:47 我为什么会陷入"这些年一事无成"的僵化叙事 12:00 不管讲什么都会绕到同一个点上,就说明这个点真的很重要, 不管别人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 14:47 「我都快30了,还没办法养活自己」,这套叙事让我陷入到无能的情绪中,觉得自己是没用的人 16:34叙事的转变:我只是在某一个人生阶段,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我没有办法养活自己,这是我选出来的,不是我被动接受的结果 18:49 叙事改变后还是会有情绪,但不会内耗,不会将大量的心理空间拿来责备自己,而是focus在事情上,形成正向循环 23:13 当没有办法言语化自己的需求时,就发展出一个症状, 叫做"我不敢自己睡觉" 26:06 是关系模式没有满足我的需求,这是我们共同导致的,但我却变成了“替罪羊” -------------------------------------------- 关于「词不达意」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一位特别嘉宾:猜猜,特别之处在于我俩也是第一次见面haha 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太阳白羊上升天秤、都(曾)有2只猫、都玩过手帐、都追求体验派人生、也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却曾经着迷于理性。 我们从各自的MBTI演化聊起,分享了我们从高中以来对感性和理性态度的变化。起初我们都是敏感和情绪化的,出于对这部分自己的厌恶,和对落地、可控的向往,我们都有过对理性的追崇,包括只做「正确」的事情,搭模型做决策、学习代码。对理性的崇尚,逐渐演变成对效率的追寻,我们害怕浪费时间,难以松弛的享受人生,甚至压抑封闭自己的感受---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经过这些年的成长,感受到身边人的爱,我们逐渐意识到感受的重要性,并一点点放下过去保护我们多年的武器:理性。 本期shownotes: 3:50 两个人MBTI的演化史:pray从T到F, 猜猜从F到T 7:28 长大后猜猜厌恶自己“矫情”的一面,逐渐认同财经学科的「理性人基本假设」 11:47 过去pray和猜猜都有一定程度的厌己,所以会对理性的人更加迷恋 15:27 崇尚理性的原因之一:在感性的状态下会体会到非常多的负面感受 16:14 既然一个东西是习惯来的,那有可能你本身是不喜欢它的 18:50 在关系中你更在意情感上的相容性还是思维上的启发碰撞? 22:46 你多大程度上相信世界是由理性控制的? 24:04 用理性思维框架下做出一个「感性」决策 29:15 机器永远不会错,错的只是那个人(吗) 31:17 崇尚理性的原因之二:相比于不确定、缥缈的情绪,理性让我们觉得踏实、可控和安全 36:52 害怕浪费时间的人,可能连放松也是某一种KPI 37:57 即便有写作的天赋,长时间关闭自己的感受,表达能力也可能会生锈 39:16 pray偶尔的羞耻感:怎么就你话多啊 41:14 在关系里,如果总是能够理解别人,有可能是把自己放下太多了 47:35 通过理性思考,做“正确”的事情,长期看,可能反而是代价更大的选择 52:00 为什么单纯改变认知不够用?有的时候理性能力反而是受感性控制的 56:14 当一个人感觉只能靠自己时,做的事情永远都是为自己编织安全网 59:10 当一个人擅长的事情不是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可能就会一直补短板,而忽视自己的天赋和长处 【关于词不达意】 词不达意是一档泛文化类节目,记录主播学习心理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分享自我探索路上的闲谈杂记,以及和朋友们自我成长路上的交流与记录。
去年10月我和苏一在西双版纳录制了有关辞职&工作的一期播客,今年3月我们双双辞职,并且都开启了个人的创业项目!苏一从消费品审计转为做消费品品牌,我从审计&系统实施转为做心理咨询师和内容创作者。我们分享了辞职创业后最真实的感受,以及我们转换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后,对工作这件事的思考,也简单聊了下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困惑。总而言之,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实在是太开心了! Part1 创业内容分享 2:36 苏一辞职后本想gap一段时间,结果意外获得创业的机会 Part2 创业开心的部分 18:38 苏一最开心的地方:每天对行业都有更深的理解/把想法落到现实/了解不同人的故事 19:14 当工作只为自己负责时,每天就不会再做一些狗屁工作内容 21:40 0-1做一件事情,要考虑到非常多细节的部分,比如包装袋里要装多少干冰 23:27 将想法一点点落地,是一个和真实世界打交道的过程,相比于对着冰冷的表格和数字,这个过程会更有实感 24:15 当自己作为创造者,孕育过一个产品/服务后,会对他人的作品更有慈悲心和敬畏心,对粗糙的部分能够予以包容 27:07 当一个人做的事情,最后真的能在市场上看得到,会更容易让人有意义感和满足感 29:07 很多人找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可能是因为工作内容太过于标准化和模板化,有创造性的部分太少了 32:11 不好的工作各有各的差,好的工作往往是类似的,满足的是人们共同的内在需求:意义感/掌控感/自由/充实 34:00 Pray最开心的地方:工作中拥有99%的掌控感/每天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可以更自在随性的生活,更有创造力 34:02 体验之后才发现,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比我想象的还要重要 35:51 辞职之后从INFJ变成INFP,pray才发现自己更享受随性、灵活的生活方式, 38:00 刨除掉和他人的约定(咨询/督导/体验),剩下和自己相处的部分,完全看自己的状态,不会提前做太多规划 Part3: 创业困难的部分: 40:32 pray刚辞职会焦虑于,如果没比不辞职的时候做更多的事情,这个辞职就白辞了 41:40 苏一感到困难的地方:经验太少,要补足很多知识,以及选择哪一种途径补足自己的短板和缺口 43:10 所有的路都不会白走,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时间看得见 45:05 如果前期没有大量的思考和积淀,转换人生的赛道很难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循环往复的探索几次,不断调整和优化 46:47 pray不适合野蛮生长,只有在更柔和、更温暖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出她的才华和创造性,不需要把大量的精力用来自保 49:56 苏一创业的常态: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想法就去实现 Part4: 创业中的感悟 50:46 要在自己的实践中吸收整理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57:00 创业很难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要学习把更多的东西分出去,制定SOP,让架构自己运行下去 60:24 你是更愿意跟自己类似的人还是不同的人一起工作?苏一实际工作下来会发现更喜欢跟自己相对一致的人合作,可以降低沟通成本 62:10 pray放弃了“先苦后甜”的思维,收获到了当下的满足感和快乐 63:07 中国人很容易体会到错付的感觉,英语里没有「委屈」这个单词 67:14 打工时告诉自己work for resume, 需要建立在「很确定未来想做什么,以及当前被安排的工作内容符合未来的长期目标」 70:25 之前打工(心)累的不行,还穷的不行,都是因为太痛苦,要通过消费来补偿自己 Part5: 对未来的具体规划: 74:27 苏一会设定一个做决策的DDL,在这之前保持开放性,允许自己多体会多感受,长期想做更实际的事情 78:40 pray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是靠谱又有特色的手艺人,like村口修鞋师傅 79:05 pray长期的困难点:平衡助人者和表达者的身份
前阵子看了都市爱情剧《装腔启示录》,借由导演塑造的人物,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装腔】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装腔】,它的功能是什么,又有着什么样的破坏性。我借用温尼科特的『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两个概念分享了我对装腔的理解,我认为装腔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觉知和弹性; 但这部剧最终还是落在了爱情,心动起源于装腔,不自洽的那一刻,爱情就发生了。在北京东三环生活过近2年,剧中国贸的工作生活激起了我陈年的爱情回忆。我借由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探讨了『我是谁』和『我选择爱谁』二者之间的关系,也第一次分享了我对爱情的观点,我认为爱是心甘情愿的失控,是一门艺术,也是流动的。爱情始于不自洽,终于自我完整。 Part1 2:29—16:08 先磕一波自己陈年的糖 4:01最有共鸣的地方:和男友合租,信誓旦旦要分床睡,但很快就进入了同居的生活状态 5:31错位的生活状态,促使我思考「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是生活所迫,还是我的选择 9:28这部剧真实的地方:男女主都上班、穿戴/租房/对工作态度符合人物逻辑、出站换鞋/回家随意、同居生活细节…. 13:03我觉得最甜的场景:许子诠发现唐影在自己家门口后,开心到在街上翻起跟头,摆出投篮的动作 14:02我觉得不太真实的地方: 同事和客户的自省意识都好高,都比较能换位思考 Part2 16:09—26:51 「不够真实」的评价背后,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动力:男女主太光鲜了/男女主还不够光鲜 18:43也许把男主的设定改为:房子有贷款/刚升了VP压力很大,会更”真实”一些 20:30改完可能更加无法满足另一部分网友的理想化投射:清北毕业,CBD工作,也不过如此,会增加大家的无力感 22:52“没有生存压力的人不懂什么叫痛苦”:如果ta们都不配谈痛苦,这本身不就是挺痛苦的一件事吗? Part3 26:51-47:56 装腔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功能是什么/装腔的度在哪里 28:15到了某个年龄装腔就一定会消失吗?还在装的一定是『见的世面不够多』或是『自尊水平不够稳定』吗 29:06为什么要让别人眼中的我看起来很好:自我保护/社交名片/获取资源 31:08什么世道啊!靠自己奋斗,没人兜底是很丢人的事情? 33:25虚假自我&真实自我:装腔本身是中性的,关键看弹性和觉知 40:07反装腔举例:既可以住五星,也可以住全季(还可以住汉庭) 43:06装是没有尽头的,以此彰显优越感会让自己显得很可悲 43:56老年江德福:如果享受费劲的过程,喜欢这个过程里的自己,『装腔』又有何不可呢? 46:06有些不自洽是被建构出来的,要警惕任何极端的声音,哪怕看起来特别正确、进步和新潮 47:56不要害怕做一个俗人,如果那是真实的自己 Part4 :48:29—71:00 心动起源于装腔,终止于坦诚 48:50精英与否,寻求联结是哺乳动物共同的依附需求 50:07当你感到不自洽,爱情往往就发生了,心动是很难控制的 51:32所谓对的人就是心动会战胜恐惧,心甘情愿的选择失控 53:45爱情可以治愈内卷吗 56:21这是一个知识过载,经验不足的时代,大家总是在吃别人吐出来的东西,多去实践啊朋友们! 57:13当你不知道自己是谁,很容易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困惑于『我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我好像没有为自己活过』,然后陷入一种不自洽/混乱/绝望的状态 60:20为什么哺乳动物的本能就是寻求亲密和联结,但是当代年轻人却心动的如此克制 62:42爱是一门艺术,最美好的地方是借助于关系看到自己,完整自己,而不是单方面要求和享受更多 63:53爱是一个流动的东西,当爱产生变化,不意味着关系就有问题了,或者我们不是对的人 66:54关系里对我最重要的是友情的部分,平等的理解对方『作为一个人的苦痛和欣喜』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