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逐渐感受到金钱和财富管理对我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我和金钱之间僵化的关系。作为一个财商普通,对数字非常不敏感的人,市面上大多金钱读物都对我太过复杂或枯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赚钱/存钱感兴趣,却又因阻碍重重充满苦恼,那可以试试看《小狗钱钱》这本儿童读书,原来最简单的话就可以说出最深刻的道理,并且这本书有极强的实操性,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5:26 诚实地问问自己:当下的人生状态里,钱/财富管理对我真的重要吗 7:04 当我迈入30岁,为什么钱开始变得重要了? 7:55 为什么我们想要有钱,也愿意为此努力,能力也不差,但还是赚不到/存不下钱呢 9:13 阻碍信念1: “助人为乐”如果被金钱嘉奖,好像就被玷污了品格 11:24阻碍信念2: 赚钱是很辛苦的事情 12:08 step1 做梦想储蓄罐:愿望经过无数次想象,会变成渴求,从而去寻找并发现机会 14:00 step2 写成功日记:积极叙事,更有自信 18:18 step3 分配财富:养鹅账户&梦想基金&当下体验 21:46 三类支出:固定支出&日常支出&享受类支出 23:24 享受类支出无上限,调整空间也最大 24:24 工作本身往往最多只值报酬的一半,另一半的价值来源于你的想法和实施这个想法的勇气 26:14 战胜恐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获得最坚实的自我认同 27:31 自我认可是最有力量的认可方式,抵得上别人夸过的千言万语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FIRE、财务自由、退休、追寻热爱」,是这些年非常火热的话题,也不止听到过一次“攒够1000万就退休”的声音。我非常认同“能不被金钱束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人生一大幸事,但我却对攒够1000万这条实现路径抱有怀疑。相比于能不能做到,我更怀疑的是如此做的内在幸福度。 本期节目我分享了我对这条路径的看法和感受,我认为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仍然是“先苦后甜”的陈旧叙事,我们是否能在承担现实责任的同时,尽可能照顾好当下的感受?也许我们可以定期停下来觉察一下,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维持或加剧了问题”。 00:32 攒钱退休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 4:06 金领+克制地生活,攒够1000w,可能也需要12-13年 4:50 工资一到帐就全部还钱,会感受到强烈的失落和焦虑 7:28 为了未来某个想象中的美好,不断妥协、压抑当下的需要 8:20 接近终点,也许会感到怅然若失,“这一路是不是失去了更可贵的东西” 10:04 攒够1000w退休本身是为了改变现状,却让现状更加不堪重负 10:46 如果现状是a, 理想是b,先识别a-b的gap在哪里 12:35 尊重当下感受,并不代表不承担现实责任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老朋友连连看,她在25岁就比较清楚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详情请见011|成长就是很清楚「哪些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但成长是永远,想要的生活也会动态变化,从上海四大回到二线神仙外企,下一步该何去何从?继续去外企躺平?考公拿铁饭碗?还是做点喜欢的事情?在人人都想搞(轻)副业的时代,连连看却反其道而行之,加盟了一家火锅店! 虽然连连看的爸爸、姐姐一直都在做生意,并且做得还不错,但连连看从小就不想女承父业,所以我非常好奇是什么让她做出这个决定?她的实际感受又如何?这段经历对她产生了何种影响? 作为一个谦逊谨慎的上升处女座,她反复强调,本期节目只是一个新新新手的个体工商户的一家之言,非常浅显有限,但我想这两期节目,她一路的探索、选择、实践和反思,其中的勇气和智慧也许可以给还在迷茫中的伙伴们一些力量。 如果你恰好也对加盟餐饮业感兴趣,你可以在本期节目听到: *如何选择餐饮品牌 *选址真的会定生死吗 *新时代餐饮业的营销玩法 *0-1孕育出一家店的真实感受 *体力劳动带来的满足感 *和人打交道比想象中还要难 *一直做员工,变成老板该如何与自己的员工相处 *要不要和朋友/伴侣做生意 ... 本期shownotes: Part1 四大-外企-NEXT? 2:33 与公务员无缘:录取三名,以0.0几分之差位列第四 4:47 受pray影响,开始向往成为一名个体户 6:30 参加了10天服务员培训,对开店有实感了 8:00 神奇的家族认同:pray的爸爸是自由职业,以至于pray小时候就立志要当白领,结果不到30岁就走了爸爸的老路 10:38 连连看的风险底线:只要不倒搭钱,哪怕赔到0,也能接受 12:54 trigger事件:姐姐的家庭成员里,连连看是起得最早,却赚得最少的人 Part2 如何筹划开一家餐饮加盟店 16:24 最重要的三个point: 项目、选址、资金 16:56 要发自内心认可自己的产品(便宜好吃),自己作为顾客也是愿意来的 19:16 考虑品牌成熟度,新牌子利润空间更大,但磨合期更久 19:42 从铁锅炖到火锅店,也许是潜意识的愿望推动 28:07 选址不仅是选地点,还会影响到后续的固定成本和人员管理 31:20 装修店铺需要注意什么? 36:32 一次性拍20条抖音,直接把连连看拍哭了,东北大哥:“妹儿,你怎么了” 38:13 “28.8的海鲜锅底,你还想要多少海鲜啊?” 40:30 管理的艺术:如何让服务员做好“收藏打卡” Part3 实际开店的感受 42:53 为什么喜欢体力劳动?更落地、转化链条更短 43:58 上升处女的满足点:烙好一张饼,客人立刻就可以吃到 47:32 开店和孕育生命的异同 50:36 我想要标准化,员工给我“只少不多” 52:03 退了一万步还是理解不了的顾客:不好吃要退钱,却全吃光了,还要训斥服务员 55:40 退了一万步也理解不了的店长:你干活是把店里当家,但你吃饭要付钱啊 60:49 过度为员工考虑,很容易产生错付的感觉 69:22 要和朋友/伴侣合伙做生意吗? Part4 总结和展望 73:22 再来一次我会: 不选2层店;不重(zhong)装修;开一个小的店 74:35 未来期待:创业是为了节省更多时间,用来享受生活和陪伴家人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好久没更新,这三个月发生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冲击,我先后失去了两位最亲爱的亲人:我的爷爷和奶奶。2个月过去,我也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件事。但我想也许可以说点什么,关于丧失、哀伤和死亡。 本期节目分为(上)(下)两期,(上)白描式的记录了我失去亲人的全过程,包括我的情绪感受,没什么干货营养,不感兴趣或担心激起自己深层情绪的朋友可以略过。如果你听完全程,感到难过或是恐惧,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丧失和死亡,(下)也许会帮到你一二。
丧失、哀伤、死亡,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人生主题。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面对死亡,也是我第一次感受汹涌的哀伤。想象中的哀伤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有掌控感的,仿佛走完哀伤五阶段模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我们就可以好起来。 而真实的哀伤总是更为漫长,在不同阶段反复横跳,并且像《奇想之年》所述:你的生活已经彻底改变。《三联》有一篇文章为“失去至亲,我仿佛被连根拔起”:失去至亲后,生活不会恢复“原样”,但它会以另外一种方式运转下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李洁说,“亲人去世后,生活中从此就拥有了两个房间,在丧失导向的房间里你会感受和面对自己的哀伤,在复原导向的房间里你要应对其他的生活和角色。哀伤的适应不是你在这个房间待够后就把它埋掉、摧毁,再也不必回头,而是你慢慢学会在这两个房间里自由来去,灵活地选择自己可以在哪里,待多久。 在 没有答案的问题,就交给时间(上)中,我详细记录了面对丧失后我的真实感受,也夹杂着我对爷爷奶奶的缅怀与想念,这是我的专属告别过程。我尝试在本期节目总结了面对丧失和哀伤的框架和我的个人tips,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但也许你尝试所有的方法,发现你还是没办法好起来,那就允许自己“好不起来”,没有答案的问题,就交给时间,时间未必会给我们一个答案,但一定会带给我们点什么,去感受它就好。 本期shownotes: 2:47 哀伤的第一个阶段:一个炸弹飞过来,脑子一片空白 4:08 对抗的能量:你不想让我好,那我就把自己弄得更差 6:07 不要急于做点什么,把自己从混乱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9:04 第一个顿悟:我怕奶奶忘了我 12:08 第二个顿悟:奶奶非但不矫情,而是相当坚韧的一个人 14:50 让我震惊又钦佩的画面:一米五出头的60多岁女性,背了40斤小米和几筐苹果,一个人坐火车去外地看孩子 16:54 30年代独生女的真实人生 23:00 退后一步看,我为奶奶的一生感到难过和惋惜 24:20 让情感联结不再带有自我证明的愿望 28:06 执念放下后,又重新划向虚无 31:23 真正的哀伤:生活被彻底改变,并不会消化过后回归原样 33:47 祖先是我们的资源,我们靠着家族的愿力推动向前 35:10 悲伤就是悲伤,并不会转化成某种纯粹积极的东西 36:47 小的tips: 寻找自己的告别方式/了解逝者的人生故事/尊重自己的感受/反复正常化 本期提到的刊物: 《奇想之年》:琼 狄迪恩 三联《失去至亲,我仿佛被连根拔起》:https://mp.weixin.qq.com/s/aBHoSxtJrJwYAb3zxtkxTg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我猜大多数人对「优越感」都不陌生,有时是感受到他人的优越感,有时是我们自己向外散发优越感。如果优越感无处不在,我想它就一定对人类有其功能和好处。本期节目我邀请了久违的嘉宾克里斯丁,我们对优越感有很多好奇和困惑:优越感就是鄙视链吗?优越感的功能是什么,优越感一定是坏东西吗?什么样的优越感惹人讨厌?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优越感。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甚至都没有共识的问题,但我想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有所思考、有所启发,甚至会有所改变,欢迎大家一起在评论区讨论。 本期highlights: 4:20 优越感是一种比较级 8:10 优越感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吗? 10:26 有时优越感是个体自我安抚,调节情绪的生存策略 14:30 从进化角度看待优越感:为了生存 17:30 追寻优越感的过程可能是基因的正反馈 19:00 身体也许落后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23:01 某些优越感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27:28 经历差产生的优越感没太大意义 29:42 优越感的标准要拉通对齐 30:10 我们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你为什么要来鄙视我 32:15 优越感也许可以帮助回答WHO AM I 这个问题 36:20 优越感和虚荣的区别 44:20 当被他人的优越感所冒犯,我们可以如何应对? 44:56 拥有更多纯粹快乐的体验:当下的快乐就很安全,就没那么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威胁" 50:40 借助更高维力量的帮助:死亡,宇宙和灵性
春天是和爱情有关的季节。爱情可以是《装腔启示录》的暧昧拉扯(详见015|爱情始于不自洽,终于自我完整),也可以是《玛嘉烈与大卫》的心甘情愿,还可以是《父母爱情》的简单平淡。每次想到能和一个人穿过几十年的岁月,互相陪伴,共同成长,彼此渗透到对方的生命中,我就感到万分感动。 《父母爱情》一直是我理想的爱情范本,江德福(扣除大男子主义部分)也是符合我爱情审美的好男人。本期节目我分享了我对江德福和安杰婚姻的理解:江德福仅仅是会“宠”老婆吗?安杰的幸福只是因为命好嫁对了人?安杰在关系里的智慧是什么?江德福和安杰的婚姻真的是完美的吗? 借由江德福和安杰的关系,我又觉察了自己的亲密关系,之所以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幸福满足,是因为这段关系满足了我最看重的精神需要,也让我获得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我认为亲密关系最重要的是觉察自己真实的需要,找出靠前的价值排序,同时要找能value你美好品质的人。 爱情是一门学问,想要经营好婚姻更是需要不断学习成长。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到底有哪些不能妥协的需要。 本期Highlights: Part1: 江德福&安杰 2:19 我理想的浪漫爱情:下辈子还要一起做夫妻 3:06 江德福:当代好男人范本 5:20 江德福「宠」的背后是尊重安杰的个体独立性 10:42 安杰和江德福的婚姻真的是完美的吗? 12:49 安杰的幸福只是命好吗? 14:13 即便出身不好,安杰在关系里的配得感仍然非常高 16:10 面对求而不得的痛苦,安杰的智慧是创造自己的精神花园 17:47 安杰的主体性:“没人能做我的工作,别没数” 18:18 即便伴侣是司令,安杰仍然要保持自己的社会身份 20:05 安杰到底给了江德福什么,让江德福即便影响仕途,也毫无怨言? Part2: 我的亲密关系 24:48 择偶的基础:发自内心的欣赏,即便不是我的伴侣,我也认为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25:13 如果只能用一个成语形容我的伴侣:情深意重 26:16 永远不会听到“你就是想太多” 28:20 把家庭和爱放在世俗成就之前 29:10 永远不会听到“我赚钱还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吗“ 29:47 不是霸总式的支持,才可以获得更多平等 34:26 既没有提供物质支持,也没有分工去照顾家庭,我的伴侣图什么? 34:42 提供了100%的安全感:在我眼里,你就是最好的 36:30 提供了独特性:我只想和你做这件事 37:20 提供了亲密感:不会让关系进入假性亲密 38:17 在爱里没有太多恐惧:不怕打脸,愿赌服输,只求问心无愧 39:23 提供了好奇心:虽然工作领域完全不同,但仍参与和关注 40:29 不管多忙,每天都要创造1小时专属于我们的时间 43:01 要找能value你精神品质和人格特质的人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2025年的开端,我和爱豆一来到巴厘岛度了一周假,每天的生活都高度相似:早起瑜伽、吃饭、游泳、看书、晒太阳、马杀鸡…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却给了我们一个独立空间,帮我们关注身体和心理需要,然后我们都有了惊人的发现: 我突然发现我一直坚信不疑的理想生活,其实并不是我真的想要的;爱豆一也不再认为人生要被简单粗暴的割裂为40岁之前和40岁之后。我们决定从此刻开始改变,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我们已有的较为满意的生活中,生活从来都不在别处,生活一直都在此刻。 我们探讨了理想的生活方式、对个体而言到底什么算成功、我为什么每年的目标都超额实现,却仍然难说对生活是满意的,节目的最后我们两个无娃人士又简单探讨了对教育孩子的理解,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一切想法和感受都在流动,我们只需要对此刻保持关注。 很感谢这次巴厘岛的旅程,回国后爱豆一去美国出差,我一个人在上海生活,我们都尽可能践行了在巴厘岛学到的生活方式,我相信我的2025年会因此变得更为平静和幸福。 Part1 巴厘岛真是个有灵性的地方 3:16 6年后再来巴厘岛的奇妙感受 7:47只有到了40岁,才能过上另外一种生活吗? 10:03每天从关注身体开始,会发生什么变化? Part2 做(好)喜欢的工作真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吗? 13:47 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能解决80%的人生烦恼? 18:56 1000个人,有1000种「成功」的生活方式 20:52 每年超额完成目标,我却很难说对生活是满意的 23:42 恐惧焦虑的来源:只能接受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28:04 2024年身体健康继续滑坡,我却对自己挺满意的 28:46 调整了年度目标后,我竟然没那么害怕(短暂)异国恋了? Part3 一些关于教育漫谈 29:40 四组关键能力:创造社会价值、和自己相处、会爱人、人际关系 30:42 为孩子创造一个关注自我需要的空间 31:32 比较和竞争让评价体系更为单一 35:20 未来20年,传统的主流叙事真的会被完全打破吗? 37:34 大学最重要的是氛围、思想和人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咨询师好友大狗一起聊一聊自尊系列的第二期,大狗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完全没有自尊自信议题的人,具体表现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但仍然坚定地相信自己是足够好的,所以不会有完美主义、人际讨好、过度追求外界认同等一系列僵化的行为反应。这和她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分不开关系,直到6岁,别人还是听不懂大狗说话,可是她的爸爸说她的讲话很有特色。父母的最大程度信任让大狗鲜有与实际状况不符的过度害怕或羞耻,而且对世界充满敬畏心。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享了自尊自信议题的临床表现,如何从情绪、行为、内在动力、系统建构的视角下理解这一议题,节目最后我们也分享了我们认为有帮助的重建自尊自信议题的tips。录制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此时此刻的发现,第0步、元认知、留白,都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收获,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和发现。 3:50 自尊自信议题的3大临床表现 5:00 你能接收到别人的肯定吗? 7:06 自尊自信议题背后共通的情绪:害怕 12:30 自信和自恋的一线之隔 16:28 害怕会消耗很多心理能量,阻碍一个人尝试更多可能性 18:26 哪有人天天会考第一/始终保持进步/永远升职加薪 20:00 不是对孩子没有期待,而是非常信任孩子可以过好这一生 25:40 如果完全没有从外在关系里体验到我是足够好的,是被喜欢被接纳的,能靠自己获得自尊自信吗? 32:16 为了获得基本的认可和自尊,需要先去认同一个主流评价体系吗? 32:48 相比于第二步具体怎么做,元认知更为重要 33:40 觉察、有意识地做一件事,可以让自我更健壮 37:08 如果觉察是第1步,那第0步是先慢下来,呼吸一下 39:05 接纳、做时间的朋友都没那么容易 42:30 在做时间的朋友过程中,我做了好多好多事情 44:04 安全的关系体验会让一个人更容易寻求积极的解释 44:50 缺失仍然可以拥有宝贵的财富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自尊自信是临床中很常见的议题,你是否觉得不管别人怎么夸奖你,你都打心里觉得自己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认为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朋友带滤镜”看自己;或是把自己取得的成就外归因,只认为是运气使然。我相信这并非是谦虚或是“凡尔赛”,而是一部分人真实的痛苦。本期节目我分享了我参加1年多EFT(情绪取向婚姻伴侣/个体取向)培训的感受,以及我的自尊水平是如何越来越趋于稳定。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故事、想法或困惑,自尊系列2我会邀请一名心理咨询师好友再次探讨这个话题。 00:40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拥有的都是侥幸 6:05 当自尊水平不够高时,别人的鼓励会让我觉得是安慰 7:42 不管接收到多少次正向反馈,我只认为我是足够幸运 10:12 理性上知道参加培训是来学习的,但仍然想获得一些认可和赞赏 13:03我不再认为老师只是在哄我,而是真的相信我是足够好的咨询师 16:35 大量的暴露脱敏+修正性体验,我再也不说话发抖了 18:55 正向循环起来:越冒险,越得到正向反馈,下次就敢越冒险 19:38 自尊水平变高的体现:敢于展露真实的自己,能够接受更多开放的意见 20:16 谁也偷不走我的认同感 21:12 一次正向体验无法撼动多年形成的僵化的内在模式 22:10到底什么是自我关照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最近一年我发现我审美产生了变化:不再热衷于知识分子式的思维探索,不再迷恋思维带来的满足感,而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打磨技艺,身体力行的去体验和创造,这是心理咨询工作带给我的影响之一。本期节目我分享了我眼中的心理咨询到底是怎样的一份工作,什么样的性格特质更适合做咨询师,而一年临床工作又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WHO AM I是个终身命题,我们需要倾听真实的身体感受,结合理性的反思去不断尝试,在时机到的时候勇于改变,改变之后像土一样坚持深耕。而背后最重要的是我们坚信“认识自我”是第一要义的信念。 00:45 心理咨询让我从N变S 2:55 迷恋思维带来的满足感,与体验和创造不是一回事 4:45 心理咨询是一个「处女座」工作,是一门手艺活 7:54 一个出色的匠人,逃不过日复一日重复性的刻意练习 9:24 几千小时临床经验后,心理咨询变成「双鱼座」工作,会有更多灵性,创造性的部分 11:17 什么样的性格特质更适合做咨询师? 13:20 打破刻板印象,其实咨询师不能太过感性 19:55 每个大师背后都有看不到的艰辛、琐碎和枯燥 21:55 回答了一部分WHO AM I之后,需要知行合一的去验证 22:32 从小就不喜欢面面俱到的人,所以去做咨询师;做了咨询师后,更喜欢有缺点、立体复杂的个体 24:50 西洋古董店的老板,让我坚信「我一定要找到我喜欢的工作,并且我一定能找到」 28:24 如果心理咨询还是不对的工作怎么办? 30:06 星座四大元素缺一不可:感受、觉察、行动、坚持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两周前,我发现自己兴趣减退、嗜睡、莫名低落,掐指一算我发现自己又进入抑郁状态了。这次有点纳闷,也没发生啥大事,我怎么就不对劲了呢?最后我从抑郁的定义出发,我发现我果然是把愤怒指向自身了。本期节目我和大家分享了抑郁情绪是怎么一步步产生的,我们又可以如何去应对。如果大家想成为自己的咨询师,最简单的日常训练就是觉察和接纳,我也在节目里分享了日常觉察的思路框架。节目最后我对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进行了简单科普,并深感“当一个人不再非黑即白,往往也会更无力”,这也是成长的代价吧。 本期shownotes: 4:26 生活也没把我怎么样,我怎么就抑郁了呢? 6:20 对自己的不满:我怎么还被这件事继续影响? 7:35 承认仍然在意这段关系,我会觉得很有些丢人 9:07 羞耻是一个很难承受的情绪 13:35 人际间最有杀伤力的话:至于吗,多大点事啊;你傻啊,这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 18:10 接纳自己是一种超级有效的自我安抚 18:47 “你怎么就xx”会让受伤的自我进一步感到无能 20:30 慢慢培养咨询师的功能:觉察和接纳 21:33 抑郁和焦虑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23:30 玩笑话:不善良的人不会抑郁,不负责的人不会焦虑 25:01 当能够看到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同人的主观视角,往往也会更无力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