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是对咨询师这份职业的介绍,既包含了其需要的投入,也包含了其实际的收入情况。 此外作为一份略显独特的自由职业,它能给从业者带来怎样的欢喜与困扰呢? 三位真实从业的咨询师,以最实际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希望给对此好奇的你一些启发和了解。 本期飞行嘉宾: 陈文思 个人执业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编号:X-22-140); 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 2. 时间轴 [00:00:16]新嘉宾介绍 [00:01:24]咨询师职业的介绍 [00:14:41]咨询师职业的不确定 [00:15:32]新手咨询师的成长之路 [00:19:07]咨询师的工作时常与相应的收入情况 [00:31:27]咨询师执业的糟心一面 [00:34:40]孤独的咨询师之路
1.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主要围绕对中国人来说有重要意义的“回家过年”进行了讨论。 年关来到,回老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可能很不一样,有人殷切盼望,有人避之不及,有喜有忧可能才是我们的常态。 是什么让春节回家对我们如此特别?家这一概念,在我们心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本期播客从几个方面讨论了以上的问题。 2. 时间轴 [00:00:10] 开场以及电台人员变动的介绍。 [00:03:19] 大家春节回家情况的讨论。 [00:05:30] 在家中与在外的不同感受&家庭在早期塑造了我们。 [00:10:18] 长期不在家的我们,回家后可能会需要重新适应家庭的规则。 [00:12:23] 离家久了想回家,回家久了想离家的原因是什么?——家在我们心中的理想化。 [00:16:55] 家的滋养有些存在,有些则在想象中。 *怎样的抚养是更好的? [00:19:40] 足够好的抚养者涵容孩子发展出健康有适应性的爱与恨的功能。 [00:30:38]*人是如何形成对于温暖家庭的想像和欲望的? [00:31:39] 假想1 人的依恋的本能。 [00:34:43] 假想2 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塑造着我们对家的想像和欲望。 [00:40:18] 假想3 人对家的概念有进化学的基础。 [00:46:07] 在都市文化当中,传统的家庭的社会功能可能正在弱化,但仍旧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家仍旧承载着我们的情感、欲望、需求。 [00:53:22] 物理场所也提供了家的意象的重要部分。 [00:55:34] 家的含义由每个个体建构,“回家”也是回归自己内心的需要。 [00:57:10] 结语,以及再次介绍了电台人员变动情况。
1. 内容简介 本期的播客主题是从圈内人的角度,来谈谈心理咨询圈内的行业现状。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印象是什么?可能是学校、公司的团体咨询,可能是越来越普及的心理咨询热线,可能是网页上不断跳出的心理咨询自学小广告。近年来全球心理咨询行业规模与融资金额并不算小数,新冠疫情引起的全球性“心理风暴”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起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但谈起国内咨询行业,人们或缄口结舌,或无从谈起,身边的心理咨询行业似乎在逐渐向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方向发展。 行业乱象首先体现在伦理准则方面。何谓社会伦理?其一般指代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何谓咨询伦理?美国心理协会在《心理学家伦理守则和行为规范》中提到了包括能力、正直、专业及科学的责任、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注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责任等的心理学家工作准则。显然,无论是哪一类伦理,都有着无法遵守的咨询师。这远远不仅是咨询师的个人问题,低门槛的培训市场、零散无序的运行体系,咨询行业缺失的法与权使得前路更加迷茫混乱。另一方面,同样是提供情绪价值与自我价值感,你会选择奢侈品还是心理咨询?无疑,人们在体验性消费上的接受度差异也让国内咨询驶向了更艰难的前路。 但幸运的是有人浑水摸鱼但也总有人恪尽职守,不断深入的学科研究或许就是国内咨询行业的前路与未来。心理咨询行业科普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希望也相信总会有四方仲贤不远千里而来。 2. 时间轴 [00:00:00]咨询业伦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空有口号并无奖惩 *咨询业的多渠道统筹该何去何从 *只追求基础保障而非精神健康 [00:18:19]咨询消费 *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药理学治疗vs谈话性治疗 *体验性消费的接受度差异:奢侈品、私教与咨询消费 *与社会底层观念咨询行业:咨询并不是即买即用 *同样是自我价值感,为什么奢侈品比咨询更受欢迎? [00:38:12]不同领域的咨询服务 *自助心理服务与传统心理咨询并不冲突 *学校心理咨询:没有运行体系的支撑 *培训市场——行业乱象的根源之一 [00:51:41]咨询行业的法与权 *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中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总产值低的行业未来:现有广度才能有深度 *咨询前路?不断推进的研究或许会带来希望 [01:05:51]总结 *心理咨询行业科普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希望也相信总会有四方仲贤不远千里而来。
1. 内容简介 本期的讨论内容是“男德”在家庭育儿中的体现。父亲、育儿、家庭角色,这是各类街头采访偏爱的主题之一,我们时常能在各种各样的街头采访中看到,当母亲被问到同行子女的生日、学校、好友等信息时能对答如流,而当父亲被问到这一点时却常常哑口无言。这就是许多家庭育儿的现状,社会主流似乎已经默认家庭教育过程中母亲就是绝对的主角,而父亲的角色却常常缺席,甚至衍生出“丧偶式育儿”的现象。 为什么父亲总是在家庭育儿中有如此大的空缺?“男主外、 女主内” 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使人们往往更加关心父亲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和母亲的育儿投入,或由于精力有限,或由于刻意逃避,家庭育儿中似乎并没有完全体现出“男德”。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性别议题被提出,随着文化与经济对父亲家庭角色的不断塑造,父亲们已经被要求除了职场责任也要更多地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至于父亲育儿角色该如何被塑造,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刻意指导,本能也能带领人们成为最好的父亲或母亲。 2. 时间轴 [00:00:36]父亲社会角色下的刻板印象 *由后天社会构建影响而不是先天形成。 *不同性别的情绪感知能力:生理上没有区别而文化层面有差异。 [00:14:18]同样是某些权益被打压,男女差异体现在哪里? *男性收益的社会大背景下男性始终能获得更多资源 *即使男女都被打压,男性也有着更多渠道与选择。 *为什么女德比男德更广为人知? [00:17:06]“男德”在家庭责任中有什么样的体现? *普遍现象:仅仅是参与进育儿的父亲已经是不错的代表。 *父亲的现实压力——是无法参与育儿的客观原因还是逃避育儿的借口。 *父亲家庭育儿角色的缺失背后是社会层面的不协调。 [00:27:37]“男德”在社会角色中有什么样的体现? *社会加速下,人们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下降。 *现代技术给了父亲更多逃避的空间。 *从职场到家庭,父亲社会角色的转变。 [00:40:38]我们该如何塑造父亲的育儿角色? *“男德”应该被社会指导还是自我调整?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中,父亲更难发展育儿角色。 *男、女德问题应该深入到性别符号的产生层面才有意义。 [00:52:01]总结 *家庭育儿或许不需要指导,本能就能带你成为最好的父亲或母亲。 3.播客中提到的心理概念 *社会加速理论:现代化意味着世界的动态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世界的加速,包含了通信运输的提升、生产速度的提升,也是消费和丢弃事物的速度的提升。 *社会异化:在个体间或个体与社群或工作环境间,低程度的社会关系和共同价值以及高程度的距离感和社会孤立所反映出的社会关系状态。 4.播客中提到的书籍 *《新异化的诞生》:哈特穆特·罗萨著,讲述了不断强化的增长逻辑造成的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下,人们与过往的空间、物、行动、时间、自我和社会不断地发生疏离与异化。由此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新的异化形式诞生了。
1. 内容简介 本期播客谈一谈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大家谈起的心理学概念之一:共情。共情(empathy)常常与同情(sympathy)一并被人们提起,这两个连词缀构成上都如此相似的单词,有着什么不同的心理学含义吗?共情(empathy)最初起源于1873年德国哲学家Vischer的著作中,用术语einfuhlung描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共鸣,后有哲学家Titchener(1909)将其翻译为empathy,意味着保留自我,将自我投射到感知的对象上。同情(sympathy)则有着更悠久的发展历史,词源于希腊语或拉丁语,字面上的意思是”with(一起)”和”suffering(受难)”。 用一个简单例子来感受两种差异,当你遇到连战三次都没能上岸的朋友,“你真是太惨了,希望你早日取得好成绩”是同情,而“连考了这么多次都失败了,你一定压力很大很迷茫吧,以后你到底该怎么撑下去呀”就是共情。甚至当这位朋友终于取得好成绩脱离苦海了你还能站在TA的角度为TA高兴,这就是共情——不依赖于情景而是基于对方本身,完全置身事内的非评判性态度。 同情心几乎是人类的本能,但要做到真正的共情却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百分百的共情。秉持着不同的价值观或人生态度,每个人都免不了会在别人的遭遇中投射进不同的自我理解,就算是经历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也是如此。除开对别人的共情,对很多人来说,对自我的的共情或许更难做到。 这种困难更能彰显出共情的重要性,正是因为难以掌握,所以更加珍贵,但就算难以掌握,它也是咨询与人际交往的基石。 2. 时间轴 [00:00:00]共情与同情的差别 *共情-置身事内/同情-置身事外 *同情是基于对方的悲惨弱小状态,而共情是基于对方本身 *共情不指是完全的0和1,而是处于维度上 *同情总是评判性的,共情却是非评判性的 [00:17:25]如何定义共情? *共情既非一种方法也非一种技能,而偏向与一种基础态度 *咨询中的共情:忘掉自己?调整价值观?扬弃? [00:23:13]咨询室里的共情:是技巧还是真诚? *或许没有百分百的共情,但人们总需要有共情的追求 *咨询技巧抑制自我又促进共情,其实它与共情同等重要 *共情也有差异,但共情没有高低对错 [00:37:07]共情与人际关系 *过于共情别人会失去自我吗? *共情不仅限与别人,自我也能共情 *你能共情自己的负性面吗?共情自我或许更难 [00:43:32]如何完成对自我的支持? *共情/自我哀悼/情感隔离 *非暴力沟通:“要观察而非评论” [00:52:16]总结 *共情难以完全掌握,但也是咨询与人际交往的基石 3. 播客中提到的书籍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要观察而非评论”、“要感受而非表达想法”、“要了解需求而不是漠不关己”、“要请求而不是要求”,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1. 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来谈谈这几年不断被贴在人们身上的新型标签“讨好型人格”。何谓讨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绝、迎合他人、没有原则底线、害怕麻烦他人,几乎每一条标准都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生活中那些无奈披上笑脸的瞬间,那些咽气吞声做出妥协的时刻,似乎无不在指向“讨好型人格”这一答案。 实际上,心理学上并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一正式分类,但它几乎成为了人们最熟知的人格类型之一,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将其作为自己的标签或视其为自己的痛苦和消极情绪来源。这能说明现代社会中以及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生活压力抹掉了自我界限、习惯于讨好别人了吗? 讨好之所以不能单独作为一种人格分类,是因为其中还蕴含着更多维的特质。抛开流行文化中的社会偏见,讨好行为本身并不是负面的,更多情况下,它是流行文化与社会情境不断诱发的行为模式。不论是作为子女、恋人还是职场人,我们的所有社会角色都对我们有着适应的要求,而讨好,正是一种促进适应的行为。 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讨好的行为?这其实也反应着我们自我意识的拔高——正是想要突破,才会拒绝妥协,正是想要做自己,才会否定随大流。但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讨好并不意味着不做自己,作为不得不与社会建立联系的一份子,灵活地自我表达才是追求自我的最佳选择。 2.时间轴 [00:00:00]为什么“讨好型人格”没有被心理学正式分类 *讨好行为不总是负面的 *讨好行为并不能单独作为一种人格分类/讨好行为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特质 *概念泛化:做出让步不一定是没有守好自己的边界 *对讨好行为的关注其实意味着自我意识的提升 [00:10:5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讨好型人格” *社会联结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分离个体化与自我意识的拔高 *“讨好”定义的双重特点:是好是坏要看你的落足点 *讨好的另一面——讨好的适应特性 *不同心理学流派如何看待“讨好”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强控制背景下的弱自我控制 [00:30:29]咨询师是如何看待“讨好型人格”来访的? *以人格类型标榜自己的的心理学意义:科学崇拜/获取自我认同 *功能不良的讨好行为模式:被恐惧驱动的讨好型行为 [00:43:20]我不应该做出讨好行为吗? *讨好行为也是被家庭、职场、社会环节所鼓励与促进的 *不同的身份角色所面对的不同社会规则也会促使我们的讨好行为 *没有真正的be myself,对自我表达的灵活理解与调整才是更有适应性的 [00:53:28] *什么是做自己?没有固定的概念与僵化的模式,每一个时刻下的你都是自然的自己。 3.播客中提到的心理概念 *分离个体化:指个体脱离原本所依赖的家庭或环境而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心理的过程。 *自我阉割:多指为了获得某些外界的权益,主动放弃内在的某些坚持。
1. 内容简介 本期聊聊大家已经循环播放了十年的古装宫斗天花板——甄嬛传。为什么《甄嬛传》能从如此多的深宫复仇文中脱颖而出,产出如此多的表情包和金句名言,以至于让人们记挂了十年之久? 毋庸置疑的是甄嬛传能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离不开其精美的服化道、缜密的故事逻辑、立体饱满的人物设定等,但在一遍遍重温复仇爽文的同时,其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深究的东西。 女性力量与平权主义被如此推崇的今天,为什么甄嬛传这样一部在雌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学还能如此走红?为什么甄嬛传中甚至连华妃、皇后等一带反派也能引起人们的怜爱?人们是如何看待莞莞类卿式的爱的?人们看甄嬛传,或许是将其视为一部解压爽剧,或许是与其中的人物感情产生了共鸣。看着这样一群个性鲜明、深受父权社会荼毒,又不得不攀附与它利用其进行反抗的女性角色,有人天真可爱、娇憨善良,有人美丽孤傲、敢爱敢恨,有人极尽温柔却又一身傲骨,看着她们的一生的挣扎沉沦,我们更能找到共鸣。 甄嬛传中不乏能引起人们深思的主题,不同的娱乐需求决定着我们对甄嬛传的不同理解。其中隐含着的价值观与文学意义不一定总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但每看一遍都带给人们的新的反思与感悟也不负它时代经典的盛名。 2.时间轴 [00:00:00]为什么甄嬛传能够爆红? *男性也会沉迷甄嬛传?我们在这其中的一些刻板心理预期 *如何看待甄嬛传的表达内容?这取决于我们的娱乐需求 *甄学的诞生——玄学与爽文的结合 [00:13:34]如何看待甄嬛传中的雌竞 *人们批判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依附于男权而非自我实现的竞争 *没有引发人们的意识冲突/符合大多数人认知框架 *是复仇爽文大女主还是隐藏着的父权认同者? *论甄嬛回宫:正是这种厌恶又无法摆脱的存在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00:31:23]谈谈莞莞类卿,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爱的不是纯元,爱的是深情的自己的形象 *如何看待现实中的莞莞类卿:你像的或许不是TA的前任,而是TA生命更早期的课题替代品 [00:44:38]安陵容和皇后:代表着不受重视女性的出色反派 *甄嬛中的苦难——导致人阴暗面的诱发因素 *现状反思:为什么现在人们喜爱的主角越来越出生不凡? *希望感的缺失也导致了奋斗动力的缺失vs这种缺失是社会的必经阶段 [00:57:18]总结 *重要的是如何在失望中去重建新的希望
1. 内容简介 本期我们要谈谈或许是二十一世纪最火的话题之一——女性主义。 性别对立的问题是亘古通今人们话题的中心,任何关于女性主义的言论都很容易成为人群焦点,人们一边迫切地想要把女性从历史长时间的系统性压迫中解救出来,一边又逐渐有了对女性主义的敏感话题避犹不及的趋势。女性主义的话题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我们该从何谈起,如何定义它? 关于女性主义,各专业领域都有着不同的聚焦点与研究方向,我们无法基于其准确的定义。从时间纵轴上来说,不同时代、历史情境下的女性主义有着不同的追妻,从环境横轴上来说,同一时期不同文化、政治体制下的女性主义也有着不同的体现。谈及女性主义,没有准确的探讨,它始终都是需要放到历史语境中讨论的综合交叉问题。 涉及到女性主义的未来,或许有人认为不会有真正的平权,或许有人认为女权社会才能真正保障女性权益,但更多人们达到的共识是当有一天不再提及女性主义时,才实现了真正的男女平权。在这样一天到来之前,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中国特色女性主义”道路,需要我们去打破的不止是女性刻板印象,我们更应该撕下所有的性别标签。 这条路上我们不需要精准地一步一脚印,所有的发声都有意义,所有人都可以是女性主义者。 2. 时间轴 [00:00:00]你对女性主义的定义t *谈论女性主义的忧虑 *没有准确的探讨,只要发声就有意义 *女性主义:需要放到历史语境中讨论的综合交叉问题 [00:17:18]谈谈“女拳” *不同社会环境、家庭氛围锻造的被迫使出的“激进” *激进“女拳”真的有用吗——我们应该寻找“中国特色女性主义”/追求平权也有阶段 [00:29:41]我们追求的是什么:谈论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女性主义疗法:只是谈论所处环境也能获得力量 *女性主义——一种帮助我们学会觉察的思考方式 *性别标签:所有性别都是标签的受害者 *女性主义的目标应该是除去所有性别刻板印象而不只局限于女性。 [00:49:43]咨询中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不是标签而是哲学性的系统视角 *女性主义疗法有没有用取决于你以怎样的方式去获知 [00:53:16]总结 *无法下定义但能提供新视角 *在历史系统性压迫中发展出来的女性主义:每个人都可以是女性主义者 *女性主义的未来:跳脱性别的限制 3.播客中提到的心理概念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指由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派生出来的西方社会学流派。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的命运。 播客中提及的书籍 《始与极限》[日]上野千鹤子 / 铃木凉美
1.内容简介 本期的讨论主题是基于心动的offer2实习生丁辉与自驾“出逃”两年的58岁苏梅的故事引申出的问题“如何重启糊掉的人生”。 如果把广大网友的意见作为标准,那似乎没有人的人生可以逃掉“糊掉”的命运。或许没有月入百万就是糊掉,或许没有清北毕业就是糊掉,或许没有九头身、完美腰臀比就是糊掉,尤其是在当下所有的行业都不时经受着病毒撞击的时刻,“糊掉”的人生是如此来势汹汹与猝不及防。就算我们有时沉浸于自己的小小成就中,但仍然会有来自四面八方喋喋不休的声音诉说着我们的不足。 最重要的是,在我们为“糊掉”的人生愁眉苦盏的时候,周围却从不缺逆境中涅槃重生的例子。推翻一切、从头再来的故事如此普遍且轻松,再回味我们自身处境,让人不禁发问,他们重启的勇气是从何而来? 事实就是这样,人生逆袭的故事不总是那么常见,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很难有完全决裂的勇气。但其实跳脱出鸡汤的刻板影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糊掉”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结局,“糊掉”的标签也不是铁律,我们不需要在人生中去完成多么华丽的变身,就算你只是换了一身新衣服,也可以算作你“糊掉”人生的重启。 连道德经也强调“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学会接纳自己的人生有时比推翻它更加困难。在重启“糊掉”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热爱它。 2.时间轴 [00:00:00]如何重启糊掉的人生:以最近两起社会热点为例 [00:03:35]“糊掉”的定义 *是个人主观定义还是外界标准的内化 *“糊掉”的标签有无轻重之分? [00:18:49]重启人生的方法 *改变第一步:认清自己身上的标签 *顺应vs反抗,都是还击的方式 *症状即抵抗:你还没有完全放弃 [00:33:52]重启的勇气从何而来? *顺应潮流不总是妥协,不被潮流卷走才是能力 *不总是需要走极端:决裂不难,难的是如何去寻找平衡感 [00:45:32]反思:我们是怎么“糊掉”的 *多元时代下我们重启人生的相对优势 *我们自定义的“糊掉”人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糊掉”并不只是一种结果更多的时候代表着关系和状态 [00:55:00]总结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要相信生活中始终有着能够支持自己的东西 *自己的权力范围内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被肯定的 3.播客中提到的心理概念 *赋能:包括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理解、相信自己有改变所处环境的能力,并且付出行动对环境施加控制、影响社会政策、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大他者(Big Other):可以被理解为超越想象的自我他人轴线关系,联系着无意识领地的一个精神机构,是所有我们所认同的规范的集合。
1. 内容简介 本期的访谈主题是“人们对家庭的理解”。从家庭的起源来看,婚姻家庭制度的出现预示着两性关系开始受到了社会规范的约束与限制,而从制度化婚姻到陪伴化婚姻,再发展到现在的个人化婚姻,对于家庭,不论是相关法律还是个人理解都处于不停的发展与变化之中。正如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到的“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 而这个原生家庭创伤不断被提及的时代,纵观当下人们对于家庭的看法,我们无法忽视其中矛盾。家庭到底是我们能够依靠的港湾还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家庭到底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基石还是前进时的束缚?对此其实并没有正解,家庭本来就没有固有的形态,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 但我们确实需要去了解、反思影响着我们的理解的固有影响与社会因素。在家庭的演化中,有许多我们无法忽视的因素,比如女性在这其中受到的压迫、比如人们在社会环境中被迫内化的身份认同又或者人们在家庭中背负的难以承受的社会责任。 家对于我们是什么样的存在?我们需要跳出自己在家庭中的特定角色,以更宏观的视角去考虑这个问题。 2. 时间轴 [00:00:00]成员介绍 [00:01:27]不同人群对家的定义 *人们意识不到的固有印象 [00:08:43]家庭关系的联结 *家不是固有的形式:或许达不到你的预期 *女性的婚姻:被赋予的标签 [00:25:30]家庭的建立:女性在这其中受到的压迫 *历史背景影响下人们已经被内化的身份认同 *00后的不同:能够获得情感代餐 [00:41:25]社会变迁看家庭定义 *家庭的责任:生育 *家庭的变迁:制度化婚姻-陪伴化婚姻-个人化婚姻 [00:47:52]总结 *原生家庭影响:你如何理解你和家庭的关系 *家庭权重的变化 [00:52:05]思考:我们对家庭的矛盾态度 *家庭,我们的情绪宣泄口 *人们过度地把社会创伤归纳于家庭创伤 *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家庭 3. 播客中提到的心理概念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 *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4. 播客中提到的书籍: 列维.特劳斯:《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1. 内容简介 本期是针对“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这一主题的访谈。“你愿意和重度抑郁的人做朋友吗?”这是知乎上一个回答10000+,浏览13000+的问题。而几乎90%的答案都是不愿意。理由包括但不限于感觉抑郁症患者反复无常、认为他们会无限制依赖自己、担心自己的举动会伤害到他们。而这些理由都可以被归类于不了解抑郁症以及不了解与抑郁症患者相处的方法。 2019年官方统计的数据报告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9000万,即使是这样,了解真正的抑郁症的人仍旧很少。矫情、脆弱、想太多,这都是人们给抑郁症贴上的标签。但当我们看到爱的人深陷抑郁的沼泽,丧失快乐的能力甚至求生的欲望,我们就会知道抑郁症并不是仅仅“别想太多”就能解决的问题。 该如何向水深火热中的爱人施以援手?如何向着他们的孤岛上搭一座桥去?我们只用去了解、去接纳、去陪伴,真诚永远可贵。 “不论是因病痛而苦闷的人还是在周围支持他们的人,他们的生活姿态本身,就应当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 2. 时间轴 [00:00:00]咨询师介绍 [00:03:27]了解抑郁类别(情绪/状态/病症) *量表并不能确诊 [00:10:03]区分不快乐和抑郁 *多维度评估 *对工作生活有无巨大影响 [00:18:43]如何与抑郁的人相处 *正确认识抑郁症 *接纳、陪伴 *真诚:没有能力时坦诚以待 [00:36:33]抑郁症患者希望感的建立 *每个人都有希望资源 *抑郁也是一种蜕变机会 [00:47:02]书籍/电影推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自我关怀的力量》《当下的力量》《丈夫得了抑郁症》 [00:49:52]总结 [00:59:13]咨询师寄语 3. 播客中提到的心理概念 *DSM-5: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制定,全称是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短程焦点心理治疗技术: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在个案的主观架构中,发展出正向描述的、小的、具体的、设定良好的正向目标;其二是以例外为根基,发展出多元的解决策略
1. 内容简介 本期是对“如何看待突然被通知的分手”这一主题的访谈。 快餐式恋爱,这是对新时代恋爱最多的形容。所包含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一起地很快、分开的也很快。而对于突然被分手、被迫接到“分手通知书”的一方,该如何面对这一段不经沟通就被隔断的感情? 我们并不能清晰地把突然分手的恋情分成明确的类型,因为每一对的恋人的价值观与相处模式都不甚相同,但对于人们突然被分手的反应,我们或许可以一概而论。或许对对方的突然感到愤怒,或许对不知道如何修复关系感到无助,更或许会产生“我不够好”的自责和怀疑。 这样的错愕与迷茫中,我们该如何去和过去做一个告别?是苦苦挽留再修复这段感情还是无谓两败俱伤也要对方付出代价?但其实,感情的完成时不在于板上钉钉的结果。 痛哭也没关系,颓丧也没关系,当你能坦然面对分别,那或许就是你的完成式。 2. 时间轴 [00:00:00]咨询师介绍 [00:01:21]谈谈现状:“突然被分手”类型与体验 *快餐式恋爱 *种类:感情联系深/不深 *复杂的情绪体验:错愕、愤怒、悲伤...... [00:11:42]极端情况:再也不联系的突然分手 *满足自己的未完成:情绪上而不是行为上 [00:25:01]怎么看待极端的分手 *“施虐”/依恋的突然阻断 *是双方共同缔造的结果 [00:33:02]“理想分手教程” *找人沟通、寻找陪伴 *分手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 *状态不好也没关系 [00:45:44]谈论分手的意义 *为了遇见更健康关系 [00:49:16]总结 3. 播客中提到的心理学概念 *未完成事件: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的情感,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