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实质是什么?筛选,不计成本地强行筛选,以公平的名义让青春献祭。 但,它公平吗?至少它仍有那么多可以改进却没有改进的地方。 无论大家多么优秀,也只能留下一小部分进入精英高校。 无论一个人多么独特,也必须屈从于统一的标准。 或许还有曾经的受害者,在跃过龙门之后,却倾向于将这门修得更牢固…… 每逢高考,人们在四处张贴条幅:“祝各位考生们金榜题名”。 然而,“各位”怎么可能都上榜呢?就是要筛人啊。 如果高考失败,人生会减少一种可能性。但人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无限减一,仍是无限。 - 时间轴 - 00:42 这是一个由高考落榜生创办的播客。 01:55 我是客观上失败(主观上觉得发挥了实际水平),王老师是“主观上失败”。【口误更正:她只是比武大的(而不是法学院的)录取分数线高了50分而已。】 06:00 王老师的高中同学在校园里看到她:原来你也这里,那我释怀了。 07:49 高中生活对人的挤压和精神塑造,我们与衡水中学的同学共情了。 11:25 应试教育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滥有联系吗? 13:35 曾经的小镇做题家与今日的既得利益者。 20:16 应试教育给人的另一种规训:答题,拿分,别问为什么,不要幻想去动摇整个结构。 22:30 “谁要你去外地的,人离乡贱”——某北京土著言。 24:31 曾有一个时代,全国一张卷,然后教育部就被告了…… 28:02 不管你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你是什么,还是什么”。 - 本期话题成员 - 越向 王老师 节目中提到的文章: 杜萌:《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https://mp.weixin.qq.com/s/xJw7gmhw9PjUA7xbVoUTQA)。 音乐:cover Coldplay-Adventure of a lifetime 作为本期播客话题的一点补充,将我已阵亡的公众号的文字贴一篇在此。原文发布于2022年3月: 《我偏要反思:为何俄乌战争会撕裂中国舆论?》 文/越向 孔曰思疑,孟曰反求。 反思,这么光明正大的事,现在居然落到“人人喊打”的境地。 一个月前丰县事件发酵,虽删帖不断,也未能阻止大家反思,而且大多数人态度一致,义愤填膺地为被欺凌者鸣不平。 如今俄乌战争,谈话相对容易了,大家也开始吵架了。混微博的人会觉得俄军一个半小时已经拿下乌克兰,上豆瓣的人会感觉乌克兰军队已经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塔尖。 在刚开战的那两天,国内网络上支持俄罗斯动武的人是压倒性多数,但这些人的态度似乎也根据战场上的形势摆动:过了几天,有些人觉得俄罗斯打得不好,不够强,也不好意思张口了。至于他们讲过的道理,早已换了几套,任何道理,好像都只是摆设,拳头才是硬道理。 我呆呆地在屏幕前看了半天,感觉这你来我往,讲的不过是自己的故事。 我的好友艾陆总结得好: 不管是被骂“傻得很”还是被批“坏得很”的人,其实大多都是从我们自身的历史经验和记忆出发,把当前的内心焦虑投射到了对俄乌冲突的态度上。甲想的是我们中国也曾被强邻日本欺侮,那时节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天然同情弱者,反感弱肉强食,反对破坏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乙恨的是我们长期被“昂撒”霸权包围封锁,好容易夹着尾巴做人过上了好日子,眼看要复兴崛起了,又横遭阻挠打压。自然喜欢和西方强敌对着干,敢于亮剑的“战斗民族”。于是,甲被骂“傻得很”,乙被批“坏得很”,双方争得不可开交。【1】 其实又何必呢。 最好是多分析,多思考,别站队。 如果你实在要站队,肉默老师有个建议,我将它称之为“中国人站队的黄金法则”:“首先要选择有利于全人类进步的一方,其次要选择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利益的一方,再次是选择有史以来对中华民族友好的一方。”【2】 中国人也首先是人,违逆人间正道的势力,绝不能支持。如果看不清呢,被双方的舆论战搅得头晕,那就看看中国自身的利益何在吧。要是事情太遥远,或是跟中国关系不大,却还想站队,那就不妨好好查查历史上双方对中国的态度,咱讲究个恩怨分明。 在我相识的高校教师里,愿意表态,且从一开始就反对俄罗斯侵略的人,大概占了90%,其中包括我的俄罗斯同事。 后来有五位老师发公开信反对侵略,这在同事们看来可能是最正常不过的态度,但不仅公开信被删,而且他们至今还在承受网络暴力。 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何以隔阂成这个样子? 这其中当然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同的“媒体食谱”和“信息茧房”对其态度的影响。 但更重要的是:逻辑上的道理,有时会跟实践中的生存法则相冲突。 为什么说李四也犯过罪,就可以豁免张三的罪行?这在知识分子看来是荒唐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荒唐。例如,一个人闯红灯,跟一群人闯红灯,理论上性质是一回事,实践中完全是两回事。在现实生活中,李四也犯过罪,有时候真的可以达成豁免张三罪行的效果。一家人“买老婆”是陋习、是犯罪,一村人买,可能就成了“风俗”。 再说一遍,重要的不是“理由”,而是效果。老百姓不喜欢听理由,大家只看效果。 这就好像不同人对“经济学”的认知不一样。在研究经济学的人看来,古典经济学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一般均衡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实现一般均衡。通俗些说,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达成资源有效配置,以实现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至于某个个体的利弊得失,对于真正的经济学家而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但在校园之外,我发现很多人认为经济学就是教人怎么赚钱的学问。 与此类似,许多人开始从“效果”出发去筛选“有用的”的知识。“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本来是一句很深刻的现实主义洞见,能够在与其他理论洞见的碰撞中产生真理的火花,现在却被简化为本土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至理名言,成为鼓吹“弱肉强食”和“强权即公理”的神主牌。 就我个人而言,我与乔姆斯基、桑德斯和文安立这类欧美左翼知识分子的立场最为接近,这些人既痛骂美国政府,又不放过普京的战争罪行,结果就是:看似有理,其实无力,最终“里外不是人”。 在群众看来,这类知识分子同时反对所有政府的立场是荒唐的。群众爱问的是“有什么用”,而不是“逻辑是怎样”。 在中国更是如此。 大家太渴求各种资源了,能捞到就是王者,不能谋利的道理都是废话。 现在,我的聊天对象常常给我贴上的标签是“圣母”、“堂吉诃德”、“白左”(或“黄左”)。 其实我小的时候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是的,说“社会达尔文主义”都是抬举我,人类在我那里都没有生存的优先权。 小学五年级时,我在升国旗的水泥台子上俯看操场上的同学们,心里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每次文化和体育考试后都将不及格的学生枪毙,是不是更有利于我们的国家改善国民素质。 现在说起这些时,我一位朋友还打趣我,“怪不得你后来跑去研究纳粹德国史”。我回答,这是病,不过这件事里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我那么小就能将自身利益摘除在思考之外,确有当知识分子的潜质。要知道,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好,自己也只是在及格线的边缘徘徊。 后来我一再为自己年幼时的想法感到羞愧。然而,我敢断言,那样的“我”不是一个人。我很自责,但这不全是一个10岁孩子的错。 我们这些孩子从小就经历残酷的竞争,“一分压倒数千人”。孩子们很快明白,不把别人踩在脚下就不可能“成功”。 上课时,老师告诉我们,觉得压力大,就去看《动物世界》。要想生存下去,要么成为跑得最快的羚羊,要么成为能把猎物撕碎的野兽。 下课了,一群高年级的同学围着我同院的一个孩子拳打脚踢,扇他耳光,我怯弱地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出。 回到家,在单位里受了窝囊气的父亲没有好脸色,一边夹菜一边瞪着我说:你记住,只有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狗屁! 这三样事并不总在同一天发生,但它们多次循环往复,已成我童年的一部分。不把“弱肉强食”当作信条,一个孩子大概会出现严重的认知不协调吧。别误会,我的童年并不悲惨,父母和老师将我保护得很好。但正因其普通,才更细思极恐。 所以,大家都别互相看不起。有时你看到的是一句话,一个观点,其实里面浓缩着说话人的一生,就像此人的一粒口腔上皮细胞里也包含着他的全部DNA一样。除了趋利避害、饮食男女这些基因里自带的共性之外,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般还是源自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 有些人天天叫嚷“国家之间只有利益!”,“不要谈道德!”、“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诸如此类的话,打出的字还要配上一堆感叹号,像极了京戏武生背后插着的小旗儿。 没有哪位研究国际关系或冷战史的正经老师会这么说话,就好像没有中学生做算术题还先背诵乘法口诀表一样。用国家利益进行分析,现实主义的模型,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动机假设——这些都是不用说的常规操作,“道德”、“道义”只是与“软实力”相关的一个变量,仍会被计算为利益的一个分支。 你不想谈道德,你不谈就是了,为什么要一再强调呢?因为这些人不是喊给你听的,是喊给自己听的。 在现实生活的某些场域中,谈道德就意味着软弱,就有可能被贴上“好欺负”的标签,会有狼群循着“软弱者”的气味围上来。能“强词夺理”,反而能获得最大的生存优势。基层治理中的黑暗,对使用暴力和暴力威慑的依赖,以及由这种残酷环境所滋长出的心态和“文化”,并非所有国人都能理解。 我自己写公众号也发现,那些展现自己柔弱一面的文字,通常浏览量仅限于两位数。但如果露出自己心底“暗黑”的一角,阅读量就会暴涨。比如,《为何人不如兽?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背后的现实逻辑》。这一篇真有点神奇,当时本号的关注人数仅53人,我写完后只是发了朋友圈和三个群,谁知不久后文章的浏览量竟然逼近一万。 《被侮辱和被伤害的》,我看到那些为强权而情绪激动的留言就想起这部小说的名字,多么渴望一个“豪横”的人能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啊,这样的人更容易说“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水浒传》中的那种浓密的黑暗依然弥漫于人间,沉沦者不必苛责自己,幸运儿也别过分骄傲。 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也经历过一些绝非普通的不幸,但我明白自己已经足够幸运。我不否认,现在能在大学里有一张桌子读书、写字,其中有自己努力的成分。但在这环境下,通过努力就能获得回报,已经是一种幸运。 这些天,我的一些朋友常常情绪激昂地支持乌克兰,斥责普京支持者的荒谬,我一般会默默点个赞。需要有这样的声音,但我自己应该不会写那样的文字,因为有些人其实不是在讨论国际政治,而是在肯定自己的人生经验——你没有办法用三言两语去否定人家的一生。 难道一个人能去跟十年都见不到父母几面的留守儿童谈人类应该相亲相爱? 去跟在学校里被霸凌得鼻青脸肿的中学生谈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去跟被家暴后求告无门的人谈应该保护乌克兰和叙利亚的妇女儿童? 去跟被村里的恶霸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说谈判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 去跟在国营工厂里工作了半辈子却被扫地出门的下岗职工谈宽容和理性? 与跟在各种流水线和现代“血汗工厂”里挣扎的社畜谈要稳定国际秩序? 与跟自以为是,需要一点“弱肉强食”的道理才能麻醉自己未泯良心的“成功人士”谈“取自于不义,必毁之于耻辱”? 马大爷说得好,存在决定意识。 我们与其尝试去说服别人,不如从身边着手,看看自己能不能为建成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做点贡献,看看自己能不能多让一个孩子被善待,让孩子心中善意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让他(她)长大成人后感到自己是在有尊严地活着。 【1】艾陆:《你不傻,他也不坏,不过都是愤懑无处发泄的瓜众而已》,2022-02-27 ,微信公众号:【闪star青椒说历史】。 【2】肉默:《关于乌克兰战争的看法20220225-1530》,微信公众号:【肉默的话】
作为“卫星国”东德居然封禁了苏联的电影和杂志,岂有此理! 80年代末苏东阵营的风云激荡,让半个世纪前苏共与德共之间的恩怨情仇再起波澜。 曾经的兄弟国家在历史政策上分道扬镳,而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场尴尬的殊途同归…… 时间线: 01:33 为什么东德的统一社会党比苏共更在意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 02:51 东德急忙找老大哥对表,您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05:26 他们万万没想到,戈尔巴乔夫居然要玩真的。 06:06 “老大哥,请不要拉着我们一起反思!” 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斯大林的罪孽所伤害的对象远远不止苏共党员和苏联人民。 07:07 西德的历史学家积极向苏联驻西德大使馆写信,要求为那些被清洗的德共党员平反。 09:51 新的历史叙事支点:台尔曼崇拜。 12:22 “没有斯大林,会有希特勒吗?”——苏联杂志Sputnik1988年10月号上的文章破坏了昂纳克苦心树立起来的尔曼形象。 16:23 昂纳克那种在革命叙事中添加民族主义因素的办法,真的是一条走得通的道路吗? 17:10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赏罚二柄操之于人,欲有独立之精神,不亦难乎? 核心参考文献: Manfred Wilke, Abgrenzung: die SED und Gorbatschows Geschichtspolitik, Einsichten und Perspektiven, 2013, Nr. 4. 本集提到的其他文献: 1987年2月苏联导演Tengis Abuladse的影片《罪孽》(Reue) 高华:《民族主义乎?国际主义乎?》 杨奎松:《评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罪孽》 Kurt Hager Alexander Jakowlew 东德政府树立的台尔曼雕像(1986)
为什么说希腊内战与中国的国共内战紧密相关? 杜鲁门宣言与本周在日本举行的G7峰会有怎样的联系? 希腊危机在冷战格局的形成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斯大林为何要将希共这枚弃子“回收利用”?而为什么真正下血本援助希共的是铁托? 时间轴: 01:25 尽管(或者正因为)希共放下了武器,希腊临时政府仍然在英国的默许下大肆迫害共产党员和左翼人士。 02:45 一个令希共悔恨的失误:雅典人质大劫持事件。 04:15 对希共扣押人质动机的揣测。 08:54 希腊“十二月起义”的结局与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警告。 11:29 希共易主,扎希阿里阿迪斯用折中策略破解困局。 19:12 经济困境让腐败的希腊右翼政府,及其背后的英国政府快要撑不下去了。 21:13 希腊固然是苏联的弃子,但它何尝又不是英国的弃子呢…… 23:49 苏联许诺了自由,美国同意让东欧亲苏,然而事实证明:自由与亲苏构成了一对矛盾。 25:29 斯大林的对内演说引起了美国的怀疑,乔治·凯南抓住机会一吐为快。 30:34 新上任的国务卿马歇尔将自己在中国的经验带入了对欧洲的观察。 30:34 杜鲁门宣言与本周的在日本广岛举行的G7会议都用了coercion一词,而且意涵基本相同。 35:26 斯大林对“杜鲁门主义”的反应之一:为第三次希腊内战开绿灯。 39:18 关于沈老师的新书。 42:05 在社会主义阵营里真正给予了希腊共产党与巨大援助是斯南斯拉夫,不过它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在1947年3月12日的“杜鲁门宣言”中,他提出美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the creation of conditions in which we and other nations will be able to work out a way of life free of coercion.” 而本周(2023年5月20日前后)G7峰会的主题,则如《金融时报》的文章标题概括的那样,是:G7 prepares unified response to Chinese 'economic coercion'。 片头曲:The Travelling Players (1975) - Theo Angelopoulos 内一段内战中希腊共产党游击队员对阵敌方时的歌唱。 片尾曲:"Μην παραχαράζετε" 希腊马其顿战士的战歌,歌词中特别强调马其顿是希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期图片 【尼柯斯·扎希阿里阿迪斯(Nikos Zachariadis)】 【少年杜鲁门——其实也没那么土,完全可以去演哈利波特】 【乔治·马歇尔】 重要希腊人物列表: 尼柯斯·扎希阿里阿迪斯(Nikos Zachariadis),既对希共的发展有奠基性的贡献,也对希共在内战中的失败负有重要责任。 马科斯·瓦菲阿迪斯(Markos Vaphiadis),第三次内战时的希共军队的总指挥,内战后期被免职。 西安托斯(Siantos),人称“西奥大叔”,抗击德意法西斯时期和“十二月起义”(第二次内战)时的希共领导者,他麾下的希腊民主军曾控制过希腊90%以上的领土。 艾阿尼斯·梅塔克萨斯(Ioannis Metaxas),二战前希腊王国的首相,通过1936年8月4日的政变掌握了近乎独裁的权力。 帕帕戈斯元帅(Alexandros Papagos),内战后期希腊政府的实际掌权人。 斯拉西武洛斯·察卡洛托斯(Thrasyvoulos Tsakalotos),希腊政府军中的猛将,曾策划“鸽子计划”残酷剿灭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希腊游击队,后因战功累迁至总参谋长,晚年却同情社会主义运动,曾与流亡归来的瓦菲阿迪斯握手言和。 参考文献: 【按:一开始就是按通俗类题材写的,所以没有注释系统,先列出这些我还记得的文献吧,请见谅。中文世界关于希腊内战的资料很难找,如果您还知道其他重要材料,不妨在留言区告诉大家。】 André Gerolymatos,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War, Greece, 1943-1949, New Haven & London, 2016.(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阙建容 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21年。) CHARLES R. SHRADER: The Withered Vine--Logistics and the Communist Insurgency in Greece, 1945–1949,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1999. Melvyn Leffler and David Painter,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5.(梅尔文·莱弗勒:《权力优势》,孙建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David G. McCullough, Truma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2.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任东来:《大国干预与共产党的革命战略——对于中国和希腊的比较研究(1944-1946)》,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沈志华:《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来自俄国及东欧国家解密档案的新证据》,《历史研究》1999年第8期。 屈琳洁:《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希腊的政策》,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秦晖老师的一个讲座录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XpLzfZtrc。 中文、英文和德文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
本期主要介绍第二次希腊内战,即“十二月起义”。这并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争,而是一次混乱的冒险。 本来,长期与希共游击队合作SOE部门能够成为英国政府内部的平衡性力量,至少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能帮助英军更为有效地与游击队沟通。然而自德军于1944年10月撤走之后,英方专门负责敌后工作的SOE部门也不再将希腊作为工作对象,一大批熟悉希共游击队的工作人员随即调离,取而代之是斯科比第三兵团的军官。 既得不到尊重,又对未来心怀恐惧的希腊左翼走上了街头,一声枪响让局面不可收拾。希共高层依然犹豫不决,夺取政权的机会稍纵即逝…… 于此同时丘吉尔的处境也非常不妙。几乎全世界的报纸都在咒骂他对希共战士的逼迫,美国政府最多只能保持中立,英军在希腊的部队仅剩下3天的弹药,而他抽调的援军尚未到达雅典,至关重要的比雷埃夫斯港已经失去…… 时间线: 02:05 德军撤走之后,希腊共产党的游击队大约控制了整个希腊领土的90%以上。 03:47 丘吉尔决心操纵希腊的战后政治。 05:45 SOE部门未能与斯科比的部队进行妥善交接,新来的英军看不起希共游击队。 08:38 希共其实就是想要一个公平:不能是仇人手拿钢枪,而我们只剩下放羊的皮鞭。 10:24 有关12月这声枪响的罗生门。 13:10 对前景缺乏统一规划且犹豫不决的希共领导层。“西奥大叔”成长史。 19:20 整个盎格鲁-萨克逊世界的媒体都在谴责丘吉尔,而他的所作所为不像民选首相,反而有如一代“雄主”。“不必迟疑,径予开枪”。 26:14 丘吉尔对雅典的“圣诞节访问”。失败却并非毫无成果的和谈。 27:54 撤退后的希共武装想停火。希共究竟为什么会接受实为“有条件投降”的《瓦尔基扎协定》? 本期图片: 【电影剧照: “十二月起义”——Theo Angelopoulos的电影The Travelling Players (1975)。注意其中打得是希腊、苏联、美国和英国四国的旗帜。这里也本期片头曲的来源。】 【1944年12月3日雅典游行的历史照片】 【斯科比(General Scobie)】 【西安托斯(西奥大叔)】 【丘吉尔 The Roaring Lion】 【在雅典作战的英军。墙上的“KKE”即是“希腊共产党”的意思。】 【政府军和英军,最左边这位政府军士兵的行头引人瞩目……】 【希共游击队中的女战士】 【Theo Angelopoulos的电影The Travelling Players (1975)响起本集片尾曲《国王回来》的那一刻:1946年新年晚会上一群男人在一起跳舞。】 重要希腊人物列表: 尼柯斯·扎希阿里阿迪斯(Nikos Zachariadis),既对希共的发展有奠基性的贡献,也对希共在内战中的失败负有重要责任。 马科斯·瓦菲阿迪斯(Markos Vaphiadis),第三次内战时的希共军队的总指挥,内战后期被免职。 西安托斯(Siantos),人称“西奥大叔”,抗击德意法西斯时期和“十二月起义”(第二次内战)时的希共领导者,他麾下的希腊民主军曾控制过希腊90%以上的领土。 艾阿尼斯·梅塔克萨斯(Ioannis Metaxas),二战前希腊王国的首相,通过1936年8月4日的政变掌握了近乎独裁的权力。 帕帕戈斯元帅(Alexandros Papagos),内战后期希腊政府的实际掌权人。 斯拉西武洛斯·察卡洛托斯(Thrasyvoulos Tsakalotos),希腊政府军中的猛将,曾策划“鸽子计划”残酷剿灭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希腊游击队,后因战功累迁至总参谋长,晚年却同情社会主义运动,曾与流亡归来的瓦菲阿迪斯握手言和。 参考文献: 【按:一开始就是按通俗类题材写的,所以没有注释系统,先列出这些我还记得的文献吧,请见谅。中文世界关于希腊内战的资料很难找,如果您还知道其他重要材料,不妨在留言区告诉大家。】 André Gerolymatos,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War, Greece, 1943-1949, New Haven & London, 2016.(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阙建容 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21年。) CHARLES R. SHRADER: The Withered Vine--Logistics and the Communist Insurgency in Greece, 1945–1949, 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s, 1999. Melvyn Leffler and David Painter,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5.(梅尔文·莱弗勒:《权力优势》,孙建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任东来:《大国干预与共产党的革命战略——对于中国和希腊的比较研究(1944-1946)》,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沈志华:《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来自俄国及东欧国家解密档案的新证据》,《历史研究》1999年第8期。 屈琳洁:《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希腊的政策》,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文、英文和德文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
本期节目的框架 一、“李硕小历史”。 二、历史学者从事非虚构写作是不务正业吗? 三、李硕老师思想中的张力。 时间线: 01:19 我读完了他所有的书。 04:01 你想象不到他是多么草根的一个人。 04:45 他在职业上应该是属于班固的后人,但他在心灵上却是班超的徒孙。 06:22 开启“李硕小历史”。 09:46 读遍中国Top2的学霸也曾是个留级生。 13:19 五年记者生涯对他的锤炼。 16:52 因被自己的文字感动,他又重走了一遍刘裕的“建义之路”。 19:32 2012年是李硕老师生命中的一个大年,发生了三件重要的事情。 22:20 李老师游历新疆的哈萨克村庄,差一点遭遇断背山。 24:45 他的新想法:要将从新石器时代到唐代的中国历史用既通俗又严肃的笔墨写出来。 30:21 人们会质疑李硕老师作品的专业性吗? 33:23 罗新:某些后发现代化国家历史叙事中普遍夹杂着民族主义,需要专业学者去写普及性的作品去打破神话。 38:49 写通俗作品,李硕老师也横而不流:立意要使用庄重的语言。 41:27 他的《翦商》达到了减熵的效果。 42:20 所以他到底是在以经治史,还是在以史传经? 46:10 为了将故事讲好,在严谨性方面有时候真的会付出一些代价。 53:23 《翦商》一书留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片段是什么? 58:36 曾经震撼我的不是人祭,而是晚期智人“走出非洲”…… 1:01:13 “华夏新生”之后,残酷的链条真的就被斩断了吗? 1:02:56 李硕老师其实很认同西方19世纪的道德,而厌恶后现代文化和“政治正确”。 1:09:02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翻越唐古拉山的时候特别艰险,一路都在死人,没死的就继续走下去……” BGM 马句: 《一生啊》 坂本龙一: 《Happy End》 李硕小历史 1977年 出生于河北保定市,儿时在农村生活,父亲在乡镇武装部上班,负责征兵、训练民兵等等。从父亲那里听说了许多关于军队的队列移动、指挥方面的经验之谈。同时,自幼对评书、演义、武侠小说中的中国古代战争充满好奇,但又感觉与父亲的讲述区别态度,一直渴望一探究竟。 学龄前背过不少唐诗。 1987年【10岁】 小时候成绩不好,数学尤甚,属于所谓“差生”,以至于小学四年级留级一次。 1992年【15岁】 未考上高中,再读一遍初三。 1995年【18岁】 高二时摸索出一套自学方法,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北大时期】 1996年夏【19岁】 考入北京大学第三届“文史哲综合试验班”,男生12个。在读期间结识了同级的韩巍和高他一届的林鹄等对先秦历史和考古感兴趣的同学,在交流中初步产生了周人灭商后可能禁绝了人祭的想法。 1997年夏 【20岁】 八达岭军训半个月 大学期间练过武,经常跟人对练。 “我后来走南闯北胆子大,跟这有关,倒不是会打人,而是挨打习惯了,遇事儿不紧张。 ” 2000年夏【23岁】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 【记者时期】 毕业后,本来可以回河北老家当公务员,但执意南下闯荡。最初曾短期任职于广州某旅行社(受骗上当)。后来,当记者的第一个月,他就发了一篇稿件《打工者警惕求职陷阱》。 2000年夏 开始在《南方都市报》驻深圳记者站工作,主要跑民生和时政口,也发人物特写。 在五年的记者生涯中常常看《左传》。 【清华时期】 2005年【28岁】 辞职考研,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转为硕博连读,导师为治隋唐史的张国刚。导师让他研究范阳卢氏,但他一直没有找到感觉。 读博期间想写三个春秋题材的剧本, 分别是晋文公重耳, 乱世佳人夏姬和孔子。 关于晋文公的剧本叫《中原》 , 获得广电部电影局业余作品奖。 关于孔子的原题为《兄弟》 关于夏姬的剧本定名为《兰之女》,但没有写出来。 读研究生期间还曾在《看历史》杂志上开专栏:“乱世之城列传”,但因忙于写毕业论文,所以只写了三个城市:洛阳、长安和邺城。 2009年夏【32岁】 完成《贵族的黄昏: 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初稿。 2009年秋 将博士论文中的一章润色并扩写为《铁马楼船北府兵》(十年后出版时改名为《铁马楼船刘寄奴》)。 2010年春 游历镇江(古名京口),循刘裕进兵建康之旧路步行至南京。后来,这类在汉地的游历还有很多,难以一一记述(至少包括对长平古战场和参合坡古战场的考察、对周原遗址(今陕西宝鸡)、镐京遗址(今西安)、对殷墟博物馆的考察等等)。 2010年 【33岁】 《贵族的黄昏: 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增订版出版。 读博士期间曾两次到偏远县城支教。 2012年夏 【35岁】 完成博士论文《中国4至6世纪南北战争研究》。 2012年《读库》第5期上发表了成名作《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访甘南藏族州的白龙江流域,初遇郎木寺。此行本拟“访古”,“但由此一脚踩进了现实”,有了新的人生感悟,从此属意到边疆工作。 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在内地任教的机会,求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同一时期也在联系西藏大学。 【新疆时期】 2013年 【36岁】 正式入职 新疆大学。 萌生想法,借助俄国人征服中亚的历史来写自己对内亚风光的感觉。除此之外,在此后的几年中亦发表过多篇关于历史地理和边疆民族问题的学术论文。 2014年 【37岁】 游历新疆哈萨克村庄 2015年初【38岁】 利用寒假探游南疆,访莎车、塔什库尔干以及一些塔吉克族聚居的山乡。 2015年夏 利用暑假,带一老一小两个藏族喇嘛师徒游历新疆,途中有拍摄纪录片的计划,但没有完成剪辑。 2016年初 【39岁】 利用寒假再游南疆,访喀什、和田等地,兼含商业考察。返回后,开始重写《孔子大历史》。 2016年夏 带新疆美术生到西藏玩了一个月。 2017年春【40岁】 访安多藏区(详见《 阿克嘉措:安多部落和游牧生活的回忆》 )。 大约同时《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在香港出版。 同年,由博士论文修改成的《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出版。 2018年初【41岁】 再访安多藏区(详见《江托滩上的狼踪》 ), 访青海省海东市 。 2018年7-8月 访喜马拉雅山南麓。 2019年 【42岁】 《孔子大历史》出版。 【疫情之后:离职、家庭、出版与远游】 2020年5月【43岁】 从新疆大学辞职 2020年5月 《俄国征服中亚战记》出版。 2020年7月 《铁马楼船刘寄奴》出版。 2022年夏 【45岁】 写《翦商》写到快抑郁,与朋友(沙青青等)吃饭时,这个生猛的人几乎说不出话来。 2022年10月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出版。 最近一年在帕米尔高原(古名葱岭)以西游历,其游记载于豆瓣,网名“安多千山”。他还有许多文稿尚未面世,其中包括一本讲述安多藏区部落时代和1958年战争往事的《安多秘史》 。 2023年2月18日 在巴基斯坦小城巴瓦发病,抢救脱险,辗转归国。 2023年3月15日 在朋友圈发文宣告病重。 部分参考文献: 李硕老师已经出版的六本书(见前文),特别是其中的后记。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4639755 林灵:《46岁天才学者即将告别这个世界!教我如何不想他?》 侯婧婧:《“天才历史学家”宣布提前告别:《翦商》作者李硕的人生片段》,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2023-03-22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30322775030.html。(该文有误,据李硕本人的文章(文科实验班 之 男神归来(旧文) - 知乎 (zhihu.com) ),他是第三届文科实验班的学生,不是第一届。 吴海云:《专访|《翦商》作者李硕:深究历史深处的黑暗》,澎湃新闻,2023-01-29,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713167。 燕青:《青年学者李硕,在生命最后一刻和世界这样告别》, 凤凰深调, 2023-04-13,https://mp.weixin.qq.com/s/wGkbB5d-niU_jcrlzWhDSg。 朱近野:《在某处——有一个叫李硕的人》,https://sspai.com/post/78893 冯夷:《从<翦商>谈起:“六经皆史”的限度在哪里?》,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997498/。 李硕(网名“安多千山”)除了在豆瓣上发表文章之外,在知乎上也有专栏(安多千山 - 知乎 (zhihu.com) ,但这里的笔名用的是“大愚若智”)。 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三篇: 其一是体现其写作志向的《寄身西域著国史: 我为什么写《王朝》?》(https://zhuanlan.zhihu.com/p/27410735)。 其二是一篇高赞文章,体现他对中国内政的看法:《如何看待君主制的进步意义? —— 因为还有个你不知道的寡头制 - 知乎 (zhihu.com) 》原标题为《贵族寡头政治是中国的最大陷阱》,最初发表于2013年。 第三篇,体现其对当下国际局势的看法:《中美贸易战后走向妥协的局面预估》(https://zhuanlan.zhihu.com/p/35513374),写于2018年4月初。因与冷战史和“新冷战”相关,所以我个人比较感兴趣。我认为李老师的分析框架大体正确,只是他可能高看了“肉食者”,所以预测失误。然而,就连李老师这样对中国爱得深沉并且符合官方定义的爱国者也要被留言的人骂作“美分”和“汉奸”,不由得令人唏嘘。 在海外,李硕老师还有一个小博客(李硕菜园子 ),内容主要与他在国内外藏区的旅行相关。 《易·同人第十三》 九五,同人先嚎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时间轴 00:25 本期节目缘起于刘亦瓦老师的那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微信公众号【正面连接】,2022-09-25 ,mp.weixin.qq.com)【此处将“亦”错念成了li,抱歉】 04:25 如果全职爸爸们全都声明自己过得很开心,真的是在支持女权主义吗? 08:46 在现在的社会经济结构下,家务劳动和养育孩子必须要一方作出牺牲,要不然就只有“啃老”。【没有讨论“菲佣”一类的可能性,但那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12:34 育儿记——我就是你们的利维坦 15:00 难就难在日常生活永远也做不到日常化。 15:46 我做完饭也不想上桌吃。我的反思:如何让做饭的人真正能像其他的用餐者一样享受食物。 17:21 带娃的马太效应。 20:13 我在用我自己的生命去换孩子的成长。 21:46 我羡慕已在马斯洛第五层的岳父。 23:20 钱 26:01 家庭内部的暴力问题。 28:38 我妻子一直在谢我,其实我更想谢谢她…… 30:44 谁带孩子多,孩子就应该跟谁姓 :) 33:34 男性的一种性别红利在于:一旦家务分配不公,他更容易觉察并动用“社会共识”来反抗。 37:19 研究人文学科的人,有条件不妨养一两个娃。你一辈子研究的不就是人嘛…… 39:44 将从特权中将得到的东西转化成推翻特权的资源。 女权主义不是要人死,而是要人活的。三八节也是我的节日。 我做的菜: 我堆的雪人似乎也有中年危机…… 女儿的自画像: 儿子现在已经能自己画连环画并讲故事了。下图是故事的第三幕:陷入泥潭的松鼠,却说服赶来吃它的老虎把自己给救了: 陪孩子玩沙子,好像也没有完全忘了专业。她在捏房子,我捏了个蘑菇云…… 昨天的照片,这两个不知愁的活宝 孩子的正脸是他们的个人隐私,就不放了,但可以放我的。 我儿子跟我的这一张有点像(当然他主要像他妈妈): 女儿跟我的这一张非常像: 最后还是要感谢我的妻子,也祝她国际妇女节快乐。 对了,我签名中的那句,出自她20岁时写的一首旧诗: 次韵黄仲则绮怀十六首 许将年少傲封侯,潦倒才知岁月愁。 一苇苍涯寻晚渡,三江云树幻同游。 甚因劳燕分银水,无奈鸳鸯羡白头。 千古盛筳谁不散,除非顷刻此生休。 除了唐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近人毛泽东的《和郭沫若同志》(七律、满江红各一首)外,和诗历来少名作。至于次韵、步韵就更不用说,盖因形式束缚,真情难达,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但这首诗我却念念不忘,常读常新。 我亦如江水,从武汉漂泊至上海,终不免汇入大洋。 烟霞渐起,爽然自失。师友为云为树,亦或云树竟为师友? 江声浩荡,江水滔滔,来者可谏,往者莫招。 宽心勤体,可以永年,愿为君贺,仙寿恒昌。
“你竟然会同情乌克兰?” “我同情乌克兰,但更同情俄罗斯,最同情我们共同的未来。” 为什么我们都是俄乌战争的受害者(发表于2022年2月25日) 文/越向 关于乌克兰危机,我的一位同事问了一个好问题:为什么这些国家(包括剧变后的前东欧国家)在建立代议制民主之后通常都会反俄,而只有在政治强人的控制下才会亲俄? 答案有很多,今天只谈其中一个:因为西方有钱。 小说《三体》借一位第三世界领导人的口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你们【超级大国】每天都在进行核试验,这事儿对你们来说就像玩电子游戏那么方便,但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没有超级计算机,只能试真的,干同样的事,惹人讨厌的总是穷人。” 1840年托克维尔曾神奇地预言,美俄这两个民族总有一天会成为各占一半世界的两大霸主(冷战开始后,欧洲学者们估计是抱着崇拜的心情来读这段话的)。但其实自托克维尔说完这番预言之后的近两百年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实力几乎总是压着俄罗斯一头(后来就不止“一头”了)。 最明显的,就是这两个国家真的成为世界各一半的霸主之后的表现:苏联红军在1945年开入德国之后奸淫掳掠,人心丧尽。将德国人的财富抢夺一空之后,又想让东德人跟着自己混,也不问自己有没有一点当大哥的样子。 与吃相难看的苏联人相比,美国人就体面多了,进入德国后军纪相对严明,不是其士兵道德感真比红军战士高多少,而是其后勤保障要充分得多。士兵们不但不愁吃喝,还有美金和尼龙袜用来解决其他需求。 在国家层面,苏联无情地向德国人催逼赔款,恨不得把地皮刮掉一层。美国不但自己不要一分钱赔款,还向德国提供救济品,同时还劝法国也不要去逼德国——需要多少钱向大哥张口就好(后来法国索要的6亿多美元的赔款皆由美国支付)。 这才让美利坚帝国成了所谓的“被邀请的帝国”,西欧人都盼着这位财神爷来自己国家驻军,许多东欧人只要有机会都愿意改换门庭。苏联总是谴责美国鼓动东欧国家人民反苏,但美国觉得自己很清白,我们只是给这些人以自由选择的机会。然而,人们都会选择富裕的那一边。这就让自由与亲苏(亲俄)构成了一对矛盾。冷战结束之后,这情形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美国在冷战时期对苏联采取的“遏制战略”其实是一种绞杀战,不用冒险,“先为己之不可胜”,等待敌人犯错误,即使敌人不犯错,拖下去也是稳赢。这就好像围棋比赛里李昌镐执黑还被让了几个子,那就对不起,他为什么还要进行有风险的厮杀,就这么一步步下,对手最终只能投子认负。 苏联则不同,一旦计划经济被证明没有那么神奇,那么越拖下去差距越大,稳扎稳打不行,就上奇谋诡计,结果动作更是变形。 冷战中的几次危机都是美国以大面上的优势逼苏联,导致苏联感觉到如果不能出奇谋、争先手,就会被美国耗死。 所以苏联多次选择了“俄罗斯轮盘赌”模式,逼美国展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屠龙之战,没有从容不迫运筹帷幄,只有一招定生死的决斗,让美国相对雄厚的资源优势派不上用场。伊朗危机、土耳其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两次柏林危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性。 此次乌克兰危机,我们仿佛又看见了相似的情景。 但这次,俄罗斯做得太过分了,普京已经逾越了任何一个苏联领导人都没有侵犯过界限,从根本上动摇了战后国际秩序。 有人说,别跟我扯什么道义,从中国的国家利益看,现在敌人被迫分心,朋友有求于我们,这处境总不算坏吧。 是不太坏,可惜这仅是一种短视。 近四十年来,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最大受益者。 主导我们当代世界的基本规则萌芽于1941年8月英美共同签订的《大西洋宪章》,经苏联加入讨论后于1944年2月在雅尔塔正式定型,并由独存的超级大国美国于1991年冷战结束之后进行了调整。《大西洋宪章》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反对侵略,不承认由暴力完成的领土变更。同时还倡导自由和平等的贸易。 当时的中国虽然也名列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常”,却仅能算这套国际规则的参与者,而非制定者。然而,这套并非为中国的利益而制定的规则给了中国崛起的机遇。 毋庸讳言,这套国际秩序最主要的造就者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所以穿起战后国际秩序这身“衣服”最合身的是美国。作为发达经济体且地缘条件优厚的美国早已不再需要“侵占领土”这么“老土”的霸权手段,公海航行自由正贴合其无可争议的制海权。而且这套秩序对贸易自由的推崇,也非常适合工业肌肉发达,意欲打破一切壁垒抢占市场的美国。 但这套规则的制定者没有想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竟然也能如此迅速发展自己的工业能力,短短三十年内就干成了“世界工厂”。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有人到处鼓吹中国必须“持剑经商”。但看看资料,中国外贸的发展并不是以中国军力的发展为条件的。如果中国的商船真的需要护航舰队才能纵横四海,那中国的外贸在这样的交易成本下根本发展不起来。 战后这套秩序的特点恰恰是取消了19世纪的那种“势力范围”,只要认同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且不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任何国家都可以不持剑而经商。只不过,要是一个国家的工商业实力不强,就只能处于“现代世界体系”的底层接受强国的经济剥削。 现在这套国际秩序本身并没有偏见,谁的生产力最强、提升最快,它就为谁服务。谁都没想到,本来是美国为自己准备的国际秩序,竟然成就了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一些美国政治精英嘟哝着“中国是在搭便车”的由来。 参与全球化是中国几十年来高速发展的关键,而战后国际秩序正是全球化的基石。即便现在风向有变,逆全球化和安全形势恶化可能在未来三十、甚至五十年是大势所趋,中国也不应该推波助澜,而应尽最后努力,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获取最大的和平红利。 现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行为让国际秩序陷入险境。 秩序这个东西,跟信誉一样,难于建立,却易于毁坏。我们开车上路,一般都不会逾越地上画的双黄线。其实双黄在线并没有实体墙,开车人这么小心翼翼简直就如同“画地为牢”。大家能这样,是因为大家都愿意相信秩序。一旦有人打破这个规矩,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更多的人会觉得“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最后让人感到越是守规矩就越吃亏——这种体验,中国人都不陌生。 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已经在战后世界秩序这块幕布上戳了一个窟窿。现在这场战争,犹如在幕布上撕开了一个口子,这个后果将由全世界来承受。 昨天的公号文发布后,一位朋友诘问:你为什么不说美国抓萨达姆和入侵阿富汗是破坏战后国际秩序? 美国发动入侵阿富汗是在塔利班拒绝安理会第1333号决议之后,相当于是走了程序的,其是否侵犯了阿富汗的主权仍可争议。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以不严谨的情报为依据,完全绕开了联合国,确属不义之战,所以也冲击了战后秩序,但打击较小。这是因为这两场战争从一开始就确定不存在领土兼并的行为。而这正是战后国际秩序中的第一大禁忌。 一国不得以武力改变其受到广泛承认的边界。这项禁忌经过朝鲜战争、马岛战争(福克兰战争)和海湾战争得到多次重申。或许只有以色列是个例外,这的确是战后秩序一直存在的一个bug,不过以色列的边界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定。而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边界是在1994年得到世界公认的,确认方中包括俄罗斯自己。 可以断言,战后世界秩序受到重大打击的后果,我们每个人在今后的数年内都将体会到。正如同新冠疫情打击了供应链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一样,秩序信誉的磨损将提高各国的安全成本。每个国家用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都将缩紧,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而且这种基于安全成本上升导致的通胀是系统性的,绝不是美联储或某国央行将利率提升几个点就能轻易遏制的。 《三体》里人类因为恐惧外星人的入侵而遭遇了“大低谷”,但愿今天的人类不会因为彼此之间的恐惧而陷入同样的泥沼,但愿“深挖洞、广积粮”和“三线建设”的日子不再重现人间……
审核结果:十来分钟的音频 ,七分钟违规。不过小宇宙的审核非常有温度,详细指出了犯禁地点。我甚至有些感动……所以也愿意配合删改。大家看看Notes,听听歌吧。 时间线: 01:01 希腊内战的第二期可能要再晚一点。 02:17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俄乌战争的受害者? 04:26 历史只能由胜利者书写吗? 07:16 好像有一股大势在滚滚而来,非人力所能挽回。即便如此,仍可做些事情,以待将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录这一期主要是想发这篇旧稿。原稿已失,这是发在Matters上的繁体字版: 原文於2022年3月5日發表在現已永封的同名微信公眾號 一代俄軍官兵正在變成“烏克蘭人” 文/越向 近幾日,烏克蘭戰爭的殘酷性正在快速升級,而且這恐怕僅是一個開始。上周我在《烏克蘭危機是否印證了叢林法則?(2月26日)》中提到了打到屠城的彌羅斯之戰,但雅典帝國的軍隊並非從一開始就如此殘暴——那可是蘇格拉底正值壯年時的雅典啊! 在伯羅奔尼薩斯戰爭爆發初期,雅典帝國也曾面臨附庸城邦陰謀叛亂的情況。這性質,其實比不願放棄中立的彌羅斯要嚴重得多,雅典城內也傳出了屠城的聲音,但最終雅典人還是放過了普通百姓,僅僅處決了密謀者。然而,隨著戰爭進行,鮮血淋漓的場面不斷刺激著交戰雙方的神經,零星的屠殺開始變成集體的、由官方授權的屠城。這樣的屠殺最先是由斯巴達人發起的,隨後雅典人也在彌羅斯屠城,接著又屠滅了其他一些反抗自己的城邦。正處於鼎盛時期的古希臘文明,在一次次大屠殺之後逐漸衰微。 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的修昔底德不禁感歎:“戰爭是一個兇暴的教師”。現在俄軍重兵圍城,箭在弦上,萬般結果都不確定,但有一件事幾乎已成定局:一代俄軍官兵正在變成“烏克蘭人”。我這裡並不是說他們會改變國籍或種族,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說他們會成為一群帶有“烏克蘭戰爭”特殊記憶的老兵。 苏军中的一代“阿富汗人” 在上世紀80年代的蘇聯,從阿富汗戰爭退役的老兵們相互稱呼對方為“阿富汗人”。這是一個特殊團體內部的自我認同,其背後有複雜的內涵,一方面它代表了這些老兵們所經受過的地獄般的磨難,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頂著這個稱呼的人是個冷酷無情的“狠人”。 俄羅斯戰地記者阿爾喬姆·布洛維克曾《隱藏的戰爭》中寫道:“我們很少停下來想一想,阿富汗將如何影響我們。阿富汗成了每位參戰士兵的一部分。50萬參戰軍人中的每一位都成了阿富汗的一部分,那片土地永遠無法吸收他們抛灑過的所有鮮血。” 【1】 事實上,許多“阿富汗人”已經無法再適應日常社會,難以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也不習慣使用平民的手段去應對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當這些青年走上戰場,長官告訴他們是要去幫助阿富汗人們建設社會主義。但到了當地,遭遇的則是無休止的殘酷遊擊戰,以及本方更加殘酷的報復性作戰——對戰爭親歷者的研究表明,許多新兵會感覺“殺人比自己受傷更為痛苦”。而在這樣反復的試煉下,存活下來的蘇聯士兵從懵懂無知的大男孩,變成了可以毫不猶豫地對可疑的阿富汗男孩開槍的殺手。 這些“阿富汗人”剛剛回到蘇聯國內時,還是政府認可的“國際主義戰士”,有些甚至獲得了“蘇聯英雄”的稱號。但在戈巴契夫開啟“新思維”改革後,各種揭示阿富汗戰爭真相的報導陸續出版,社會對他們的評價急速下滑,他們成了一群把青春消耗了一場罪惡、荒唐戰爭上的傻子。他們疲憊又易怒,有些用伏特加的麻醉了此殘生,另一些不甘心的“阿富汗人”則成為了社會上的危險分子。 現在,許多人已經聽說過“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post‐traumaticstress disorder),即目睹大量殘酷景象後導致的精神疾病。此病症是由一位美國精神病學家兼越戰老兵沙坦(Shatan)于7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他認為“總是活在過去記憶中的退伍軍人會發生延遲的創傷”。【2】 但在蘇聯的“阿富汗人”那裡,根本就沒有這個名目。他們無依無靠,只能報團取暖,靠著自己在阿富汗戰場練就的“特長”謀生。得到這股新鮮血液的俄羅斯黑幫在80年代迅速壯大,並乘著蘇聯解體的“東風”成為了世界第一黑幫。號稱“俄羅斯第一殺手”的索洛尼科就是一位“阿富汗人”,他先後暗殺30多人,行市最好時殺一個人能拿幾十萬美元。【3】 蘇聯最後階段的社會動盪,究竟與這群“阿富汗人”有多大關係,現在還沒有一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心懷不滿的人群中最危險的那一部分。 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國外作戰,失去了青春和溫柔,眼看著無數同袍丟了生命,換來的卻是譏笑和嘲諷。他們習慣於服從命令,習慣於相信集體的力量,如今卻被和平年代的社會所拋棄。“老兵們回國之後,發現自己已完全不能適應國內改革之後的和平生活,他們‘學會了開槍,習慣輕易出手殺人’,變得易怒,兇狠,有殺人傾向,以至於難以勝任和平崗位,俄員警部門曾對‘戰場老兵’們開放,但這些戰爭勇士們當上員警之後,往往將戰場習慣帶回,肆意行兇、施暴,反而成為社會公害。據當時的調查顯示,75%的‘戰場老兵’離婚或家庭矛盾尖銳;60%以上的‘戰場老兵’對工作極不滿意,經常跳槽。以至於竟有50%到70%的‘戰場老兵’,認為兇險的阿富汗戰場也要比安寧的國內好受。”【4】 老兵們有組織力和戰鬥力,一旦因為被社會拋棄而陷入絕望,其殺傷力是其他群體所不能比擬的。在俄國歷史上,戰爭與革命如影隨形,正是因為從戰場歸來的老兵往往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十二月黨人起義 在打完了拿破崙戰爭之後,深入西歐又返回俄國的部分官兵結成了意圖改變俄國體制的“救國協會”和“幸福協會”,並最終於1825年發起了震動沙俄的“十二月黨人起義”。1917年,從前線返回的老兵們在布爾什維克的鼓動下一點就著,用“十月革命”埋葬了羅曼諾夫王朝。 此次俄烏戰爭,連胡錫進先生也在談俄國“顏色革命”的可能性了。這樣的情形,當然也非俄羅斯所獨有。是否真的會導致“革命”,還要看各國的形勢。一戰後的義大利的動盪給了老兵墨索里尼及其黨羽構建法西斯政權的機會,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的德國給了老兵希特勒、戈林以奪權的良機。早已陷入財政崩潰的政府無法拿納稅人的錢來安撫老兵們的怨怒,反而還讓他們失去了最後的生計,這本身就是在召喚革命。 而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正處在蒸蒸日上(比如越戰後的美國),或是百廢待興的狀態(比如二戰後的蘇聯),有大量有權勢或高收入的崗位留給老兵,並且國家還配備以大學就讀、職業培訓、創業基金等福利,震盪就會小一些,最多不過偶爾出現一些實在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犯罪分子。 其實美國也吃夠了這些老兵的苦頭。1786年,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屢立戰功的丹尼爾·謝斯因受不了戰後的經濟困頓而帶著“老哥們兒”起義,差一點顛覆了新生的美國政府。 1932年,在那場幫希特勒沖進總理府的經濟危機的重壓下,美國的一戰老兵們也在衝擊著美國國會大廈。負責鎮壓並驅散他們的麥克亞瑟將軍,或許在那時就想好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老兵永遠不死,他們只是默默消逝)這句名言吧。是啊,如果他們打完仗後不來鬧事,“飛鳥盡,良弓藏”,自己默默消逝多好呀(有人譯作“凋零”,不過fade常用來指衣服褪色,若譯作“凋零”,則雅而不信)。 美國1932年的酬恤金進軍事件(Bonus March) 好萊塢電影多次再現了本方士兵在戰爭中的“黑化”。從《獵鹿人》、《全金屬外殼》到《現代啟示錄》,觀眾都能看到主角的良知在戰場的折磨中失喪,完全可以想像這樣的人已經很難再融入正常社會了。或是身殘,或是心殘,或是二者皆殘,猶如《聞香識女人》中那位脾氣乖張的盲人中校。 【……】蘭博的這幾句臺詞,凝結的是所有老兵的眼淚:蘇聯的“阿富汗人”看到這一幕,一定會舉起伏特加與自己的冷戰死敵乾杯。俄國的老兵裡出酒鬼,但這些酒鬼裡偶爾也出作家。除了昨天邀大家共讀的巴別爾之外,對俄國文學史影響最深遠的老兵,首推列夫·托爾斯泰。 青年托爾斯泰 1854年11月7日,時年26歲的托爾斯泰少尉主動請纓,來到了克裡米亞半島上正陷於激戰中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半年後的1855年4月7日,他被調入要塞最關鍵的第四棱堡,隸屬於炮兵旅第三輕炮連。兩天后要塞就迎來開戰以來最大的一次炮擊,英法聯軍的16.5萬發炮彈造成了俄軍6131人傷亡。但托爾斯泰少尉和他的弟兄們守住了陣地,他跟他們一起經歷槍林彈雨,血污與泥沼,也跟這群大兵們一起酗酒、賭博。炮聲隆隆不斷,直到1855年9月初,因為臨近炮臺的陷落,俄軍被迫撤出要塞。 儘管很快將升職為中尉,但托爾斯泰對於腐敗的軍界已無興趣,他在9月中旬的一則日記裡寫到:“文學之於我畢竟應當是惟一的、主要的、壓倒一切其他愛好和事業的東西。”他將自己在克裡米亞的經歷寫成了《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纖毫畢現地描繪了俄軍士兵們的怯弱與勇敢,粗俗與聖潔。 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之前托爾斯泰渴望建功立業,而在目睹了屍山血海之後,走出要塞的他卻逐漸變成了一位“托爾斯泰主義者”:博愛利他,不以暴力抗惡。今天,如果一代俄軍官兵們註定要成為“烏克蘭人”,願他們之中的善良人能免遭橫死,願他們在戰後能有業謀生,願他們之中的托爾斯泰能告訴我們現在所發生的一切。 據傳這是一位俄軍士兵帶上戰場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已成遺物 参考资料:【1】《蘇軍老兵:阿富汗記憶從未遠去》,編譯史春樹 《 青年參考 》( 2014年02月26日 19 版)。 【2】軍武:《美國大兵為什麼特別容易遭受戰爭精神創傷?》。 【3】《誰在俄羅斯做殺手》,《文摘報 》( 2015年03月19日 07 版)。 【4】王陶陶《何謂險民?一、戰爭老兵》,zhuanlan.zhihu.com。 本期的音樂是悼念犧牲戰士的俄語歌曲《多想活著》,B站上還有一個早年有普京出席的現場版。如今再看這段影像,任何人都會五味雜陳吧…… www.bilibili.com
本期主要介绍内战双方的起源和成长,以及国际局势为希腊内战设定的舞台。 楔子:十二月的那声枪响 第一章 内战之前的内战 第一节 希共的成长 1922年《洛桑条约》之后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百万居民大交换,开启了二十世纪诸多强制移民的悲惨历史,也成就了希共的发展。 第二节 轴心国的入侵 入侵完全颠覆了希腊既有的权力结构,让希共拥有了问鼎政权的实力。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敌后游击战,似乎都是共产党打得更好一些。 第三节 波波夫使团与百分比协定 对希腊问题而言,百分比协定不是英国接管希腊的前提,而是苏联对早已作出的让步的确认。 开幕曲 Anthem of The Greek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02:57 示威与内战爆发,1944年12月 那一记“命运的枪声”。 06:21 1828年现代希腊的诞生与领土扩张。 07:39 来自俄、法、英的希腊侨民对希腊政治的干预 11:48 希土战争终结了希腊的扩张,停战后两国交换了上百万人口。 12:50 流民的到来与希共的崛起。 14:44 二战之前的希腊政治,梅塔克萨斯对政敌的迫害。 17:08 希特勒决心占领希腊,希共游击队在英国的支持下展开敌后斗争。 21:49 第一次希腊内战,希共在兵强马壮之后有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雄心。 28:13 走在百分比协定之前的波波夫使团——苏联劝希共妥协。英美驻希共指挥部的联络员想灌醉波波夫,但在自己喝得不省人事之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斯大林万岁!” 32:23 百分比协定——“一切就这样解决了,比把它写下来还快”。 结束曲:"Heroes" 【希腊抗德游击队的战歌:我们勇于在文明的废墟间战斗】 本期图片: 德国画家彼得·冯·赫斯(Peter von Hess) 的名作《海边的希腊乡下人》(Griechische Landleute am Meeresstrand),现存慕尼黑新美术馆(Neue Pinakothek),描绘了18世纪初期希腊人的生活场景。下载于枫荣美术网。 【写下“百分比协定”的小纸片,数千万人的命运在几分钟内就被决定了。】 重要希腊人物列表: 尼柯斯·扎希阿里阿迪斯(Nikos Zachariadis),既对希共的发展有奠基性的贡献,也对希共在内战中的失败负有重要责任。 马科斯·瓦菲阿迪斯(Markos Vaphiadis),第三次内战时的希共军队的总指挥,内战后期被免职。 西安托斯(Siantos),人称“西奥大叔”,抗击德意法西斯时期和“十二月起义”(第二次内战)时的希共领导者,他麾下的希腊民主军曾控制过希腊90%以上的领土。 艾阿尼斯·梅塔克萨斯(Ioannis Metaxas),二战前希腊王国的首相,通过1936年8月4日的政变掌握了近乎独裁的权力。 帕帕戈斯元帅(Alexandros Papagos),内战后期希腊政府的实际掌权人。 斯拉西武洛斯·察卡洛托斯(Thrasyvoulos Tsakalotos),希腊政府军中的猛将,曾策划“鸽子计划”残酷剿灭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希腊游击队,后因战功累迁至总参谋长,晚年却同情社会主义运动,曾与流亡归来的瓦菲阿迪斯握手言和。 参考文献: 【按:一开始就是按通俗类题材写的,所以没有注释系统,先列出这些我还记得的文献吧,请见谅。】 André Gerolymatos,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War, Greece, 1943-1949, New Haven & London, 2016. (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阙建容 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21年。) CHARLES R. SHRADER: The Withered Vine--Logistics and the Communist Insurgency in Greece, 1945–1949, 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s, 1999. Melvyn Leffler and David Painter,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5. (梅尔文·莱弗勒:《权力优势》,孙建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任东来:《大国干预与共产党的革命战略——对于中国和希腊的比较研究(1944-1946)》,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沈志华:《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来自俄国及东欧国家解密档案的新证据》,《历史研究》1999年第8期。 屈琳洁:《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希腊的政策》,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文、英文和德文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
给大家拜年 自我介绍 希腊内战的广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口语化。 今后的展望:战后五大危机与冷战起源。
本集已经重新剪辑,请听新发布的版本。
上周德国破获了一个预谋发动政变极右翼团伙。我在本期播客中对其进行了简短的事实概括和评述。在征得编辑的允许之后,我将自己在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上的文章借用到这里,与自己之前的旧文连在一起,与大家聊聊这场未遂的政变和“新纳粹”的发展。相关文本,前三分之一可以看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mp.weixin.qq.com(编辑有修改,配图及其说明为编辑所加)。后三分之二可以看我自己的同名公众号【越向书】mp.weixin.qq.com。其中我试图用尽可能精简的文字介绍纳粹主义的渊源、背景,以及近年来西方各国“新纳粹”勃兴的原因。文中的核心论点是:“以纳粹主义为代表现代法西斯运动,其实是一种高速现代化的社会在遭遇经济挫折之后泛滥开的思乡病。” 00:50 德国媒体关于未遂政变的报道 02:40 政变团体孕育自“帝国公民运动”;该运动的主张和论点 04:30 “七十衰翁何所求”,竟然与苏联有关…… 07:00 未遂政变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德国的老龄化问题…… 08:50 不可小觑的阴谋,让人有三个“没想到” 10:15 越南战争中的德国战俘 13:10 要理解这场危机,不能仅仅局限于德国国内的小气候 14:40 本土军国隔岸吃瓜 18:40 普京其实很在意西方人对其“特别军事行动”的看法 21:10 纳粹的反现代意识 23:16 纳粹党人的基本世界观 24:00 纳粹德国的“东方总计划” 25:54 苏东剧变让纳粹留在欧洲的火种烧成了火灾 27:16 “反对现存的一切” 31:00 历史研究所揭示的和平的代价 33:30 为什么针对异族的仇恨特别具有传播力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