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主要介绍第二次希腊内战,即“十二月起义”。这并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争,而是一次混乱的冒险。

本来,长期与希共游击队合作SOE部门能够成为英国政府内部的平衡性力量,至少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能帮助英军更为有效地与游击队沟通。然而自德军于1944年10月撤走之后,英方专门负责敌后工作的SOE部门也不再将希腊作为工作对象,一大批熟悉希共游击队的工作人员随即调离,取而代之是斯科比第三兵团的军官。

既得不到尊重,又对未来心怀恐惧的希腊左翼走上了街头,一声枪响让局面不可收拾。希共高层依然犹豫不决,夺取政权的机会稍纵即逝……

于此同时丘吉尔的处境也非常不妙。几乎全世界的报纸都在咒骂他对希共战士的逼迫,美国政府最多只能保持中立,英军在希腊的部队仅剩下3天的弹药,而他抽调的援军尚未到达雅典,至关重要的比雷埃夫斯港已经失去……

时间线:

02:05  德军撤走之后,希腊共产党的游击队大约控制了整个希腊领土的90%以上。

03:47  丘吉尔决心操纵希腊的战后政治。

05:45  SOE部门未能与斯科比的部队进行妥善交接,新来的英军看不起希共游击队。

08:38  希共其实就是想要一个公平:不能是仇人手拿钢枪,而我们只剩下放羊的皮鞭。

10:24  有关12月这声枪响的罗生门。

13:10  对前景缺乏统一规划且犹豫不决的希共领导层。“西奥大叔”成长史。

19:20  整个盎格鲁-萨克逊世界的媒体都在谴责丘吉尔,而他的所作所为不像民选首相,反而有如一代“雄主”。“不必迟疑,径予开枪”。

26:14  丘吉尔对雅典的“圣诞节访问”。失败却并非毫无成果的和谈。

27:54  撤退后的希共武装想停火。希共究竟为什么会接受实为“有条件投降”的《瓦尔基扎协定》?

本期图片:

【电影剧照: “十二月起义”——Theo Angelopoulos的电影The Travelling Players (1975)。注意其中打得是希腊、苏联、美国和英国四国的旗帜。这里也本期片头曲的来源。】

【1944年12月3日雅典游行的历史照片】

【斯科比(General Scobie)】

【西安托斯(西奥大叔)】

【丘吉尔  The Roaring Lion】

【在雅典作战的英军。墙上的“KKE”即是“希腊共产党”的意思。】

【政府军和英军,最左边这位政府军士兵的行头引人瞩目……】

【希共游击队中的女战士】

【Theo Angelopoulos的电影The Travelling Players (1975)响起本集片尾曲《国王回来》的那一刻:1946年新年晚会上一群男人在一起跳舞。】

重要希腊人物列表:

尼柯斯·扎希阿里阿迪斯(Nikos Zachariadis),既对希共的发展有奠基性的贡献,也对希共在内战中的失败负有重要责任。

马科斯·瓦菲阿迪斯(Markos Vaphiadis),第三次内战时的希共军队的总指挥,内战后期被免职。

西安托斯(Siantos),人称“西奥大叔”,抗击德意法西斯时期和“十二月起义”(第二次内战)时的希共领导者,他麾下的希腊民主军曾控制过希腊90%以上的领土。

艾阿尼斯·梅塔克萨斯(Ioannis Metaxas),二战前希腊王国的首相,通过1936年8月4日的政变掌握了近乎独裁的权力。

帕帕戈斯元帅(Alexandros Papagos),内战后期希腊政府的实际掌权人。

斯拉西武洛斯·察卡洛托斯(Thrasyvoulos Tsakalotos),希腊政府军中的猛将,曾策划“鸽子计划”残酷剿灭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希腊游击队,后因战功累迁至总参谋长,晚年却同情社会主义运动,曾与流亡归来的瓦菲阿迪斯握手言和。

参考文献:

【按:一开始就是按通俗类题材写的,所以没有注释系统,先列出这些我还记得的文献吧,请见谅。中文世界关于希腊内战的资料很难找,如果您还知道其他重要材料,不妨在留言区告诉大家。】

André Gerolymatos,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War, Greece, 1943-1949, New Haven & London, 2016.(安德烈·耶罗利玛托斯:《希腊内战——一场国际内战》,阙建容 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21年。)

CHARLES R. SHRADER: The Withered Vine--Logistics and the Communist Insurgency in Greece, 1945–1949, 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s, 1999.

Melvyn Leffler and David Painter,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5.(梅尔文·莱弗勒:《权力优势》,孙建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任东来:《大国干预与共产党的革命战略——对于中国和希腊的比较研究(1944-1946)》,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沈志华:《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来自俄国及东欧国家解密档案的新证据》,《历史研究》1999年第8期。

屈琳洁:《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希腊的政策》,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文、英文和德文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

主播...
越向书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林三土
1年前 上海
0
英国人要求希共军官解甲归田,类似的事情美国人在推翻萨达姆之后也做过,结果大批失去生计与升迁机会的前军官成为了isis崛起的基础
天下一只勺
1年前 广东
0
主播讲的太好了!历史专业的学生想能不能认识一下🥹!(您公众号被封了…
是腿腿子吧
1年前 上海
0
打卡
叁文治
1年前 浙江
0
期待您作品出版,不知道市场上是否有已经出版的读物可供拜读?
凌_dJyI
1年前 江苏
0
时也运也
HD145805n
1年前 四川
0
听着痛心,类似陈独秀领导的期间。
天赋人权瞎扯淡
6个月前 福建
1
从历史上看,“一位民选政府领袖”和“一位殖民地总督”这两种角色本身并不冲突哈
Clemenza123
1年前 辽宁
1
20:36 丘吉尔1874年生人,而且还是贵族出身,可以说他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很大程度上还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形成的。仅就其在古巴、印度和南非的表现,日后种种“鹰派”表现,还有对金本位制度的拥护而言,丘吉尔就是一个标准的19世纪英国首相。即“帝国主义—自由主义”复合体,其施政逻辑与内在底色和小皮特、皮尔、格莱斯顿他们没什么区别。与其说丘吉尔葬送、毁掉了大英帝国四百年余年的荣耀,不如说丘吉尔是这个“日不落帝国”最后一任舵手,是维多利亚时代日渐式微的余晖。
kneiphofkant
1年前 北京
1
01:07 世界是一个闭环。我特别喜爱B站up義北偏北,我隐约记得他经常在动态里安利不属于这个热闹非凡时代的那些电影和导演,比如安哲罗普洛斯。复听本集,此刻,我才猛然意识到:接上了,全接上了[欣喜]
越向书
1年前 美国
1
因为与出版社有协定,所以原先已经录好的有声书稿已经不能用了,只得重新对着墙壁再讲一遍。这样闭着眼睛讲,难免疏漏。我自己听,也觉得不够严谨、简练。也不知牺牲掉书面语的精确和文辞,是否能换来更多浅白和流畅。肯请大家尽情评论,多多指正。
越向书
1年前 美国
1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3e043400d7e8eaa72ff50c6
御手洗潔
1年前 四川
1
期待已久
教父是死神
1年前 浙江
2
希共不能进行农村游击的原因可能还有,北侧的保加利亚是前轴心国,刚刚投降,历史上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世仇,东侧是土耳其,西侧是不确定的铁托民族主义的南共,本身并不是苏联的附庸,军事和经济非常依赖英美援助,因此希共甚至不存在越共那样依赖邻国进行长期游击战的条件
元山港战神
1年前 安徽
2
丘吉尔真是个老牌帝国主义者😡😡😡
八才
1年前 福建
3
這期內容方面的收聽體驗感覺比第一期好,來龍去脈聽得很清楚。丘吉爾執意鎮壓希共,是否主要出於反法西斯戰爭局勢有利而在兵力上有餘力,同時不希望在地中海地區看到共產政權上台而綜合下的判斷呢?以當時美英間的交往密度,美國方面對這一行為想必就算不願推波助瀾,但情緒上應該也是默許的?甚至做個縹緲的猜測,波茨坦會議期間丘吉爾選舉失敗會不會也和他不顧民意有些關係?
FinHorreya
1年前 山东
3
非常开心能继续听到希腊内战这个比较小众的历史节目。越向老师还放上了图片,西奥大叔长得真的是好接地气啊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