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8年《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调查报告》公布的数据,我国有近八成家庭都有祖辈参与育儿,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妈妈生,外婆养,爷爷奶奶来观赏”这一现象既反映了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等宏观的时代背景,也揭示了家庭内部持续存在的性别分工不平等、育儿密集化等趋势。当下,“祖辈养育”常常被污名化,孩子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常被诊断成是老人带养的原因。年轻父母一方面离不开祖辈的协助,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吐槽着老人“过时”的育儿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关系冲突 。 然而,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祖辈养育是中国特色吗?为何祖辈的育儿经验常常被认为不值得参考,甚至会引发家庭矛盾?祖辈带养真的会“养坏”孩子吗?而对于祖辈们来说,参与抚养孙辈是出于享受天伦之乐的主动意愿还是被迫牺牲自己的生活来完成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隔代养育家庭中两代人之间是如何协作的?主要存在哪些代际矛盾?是否有化解之法? 本期节目中,在中国家庭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嘉宾Grace将与四位主播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28期节目《祖辈育儿:天伦之乐还是人间苦差?》。 【本期主播】 古铜 Rosa 米粒 CD 【嘉宾简介】 Grace,副教授,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中国家庭的育儿理念、抚养方式和儿童发展相关研究。 【收听指南】 01:04:祖辈育儿,缘何成为今日刚需? 10:05:四老争锋,娃落谁家? 27:20:消失的男性:爸爸、爷爷、外公去哪儿了? 36:12:危机照料 vs. 日常参与 42:25:“一看这孩子就是老人带的” 52:16:祖辈育儿的污名化从何而来? 01:00:32:晚年再就业的候鸟老人们 01:11:04:老后除了带娃还能干嘛?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美国著名爵士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斯科特·乔普林的代表作之一——《枫叶拉格》(Maple Leaf Rag)。
上一期节目中,各位主播吐槽了寻找和挑选家政工过程中要面临的各类风险和付出的巨大心力。然而,找到家政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与家政工共处,还需要付出长期、复杂、琐碎的认知与情感劳动。 很多家政工与雇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雇主的家既是家政工工作的场所,也是ta们的私人领域,这让双方经常陷入身份与边界的困境。雇主和家政工的关系是该以“家人”处还是“外人”处?对雇佣家庭中的女性来说,家务和育儿外包是对性别分工不平等的抗争还是一种剥削的转移?对原生家庭存在种种问题的家政工来说,远离家庭、投入家政行业是改善自身境遇的有效途径还是进入另一种压迫?女性从照护困境中解脱出来的终极策略是什么?鱼龙混杂的家政市场还有没有进一步规范的希望?在本期节目中,四位主播将进一步分享她们对上述问题的反思以及她们努力在照护困境中求解的故事,欢迎大家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27期节目《家政工(下):有了家政工,妈妈们就解放了吗?》。 【有奖征集留言】 您听到过哪些有关家政工的故事?或者您的家庭有聘请家政工的经历吗?欢迎您在本期节目的留言区分享。我们将在本期节目中抽取两位留言听众,赠送《礼俗时刻》/《母乳与牛奶》一本。 【本期主播】 古铜 米粒 Rosa CD 【收听指南】 01:07:何以为“家”:在“家人”与“外人”之间的游走 15:24:请了阿姨,妈妈们就轻松了吗? 28:34:家政工真的是“高”薪工作吗? 35:55:“务”归原主:把工作还给“他” 【推荐阅读】 蓝佩嘉. (2011). 跨国灰姑娘: 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莫扎特创作的钢琴曲《D大调回旋曲》。
如今,家政工已逐渐摆脱“佣人”“小保姆“等不甚光鲜的名称,成为一份专门的职业。伴随着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如今的家政市场不仅出现了钟点工、育儿嫂、育婴师、全能阿姨等分工和等级,家政工的薪资也水涨船高。然而,家政市场却并没有如想象一般真正朝着专业、规范甚至高级的方向发展:家政工的供需大多都被中介或家政公司垄断,行业标准不一,人员来历复杂不明,很多中介抱着做“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推荐人选,一经推荐概不负责,将所有的风险甩锅给雇主。 因此,对雇主来说,聘选一位合适的家政工不啻为一场耗时、耗力、耗神的巨大冒险:雇主(往往是女性家庭成员)不得不化身福尔摩斯和资深HR,掉入不断筛选、面试、试工的循环中;即使好不容易遇到了“天使阿姨”,又要担心ta因为种种不可测力离开之后,自己需要收拾一地鸡毛。另一方面,市场的乱象和原生家庭的盘剥让家政工自己的权益也丝毫得不到保障。家政工和雇主究竟谁更弱势?阿姨们的薪酬是虚高还是物有所值?家政工作相比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哪?本期节目中,四位不得不从极为有限的家庭收入里拿出一大部分聘请家政分担“第二轮班”却被虐到心力交瘁的主播将与大家分享她们的故事。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26期节目《家政工(上):离不开,请不起,找不到》。 【有奖征集留言】 您听到过哪些有关家政工的故事?或者您的家庭有聘请家政工的经历吗?欢迎您在本期节目的留言区分享。我们将在本期节目中抽取两位留言听众,赠送《礼俗时刻》/《母乳与牛奶》一本。 【本期主播】 古铜 米粒 Rosa CD 【收听指南】 01:07:做家政:“抱起别人家的小天使养活自己”的“新”行业 10:02:寻找家政工:没有真心话的大冒险 22:53:成为家政工:持家与养家间的摇摆 33:21:和阿姨做室友:家门里的阶层跨越 【推荐阅读】 蓝佩嘉. (2011). 跨国灰姑娘: 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莫扎特创作的钢琴曲《D大调回旋曲》。
中秋假期已至,国庆小长假也在转角处,但对于有娃的家庭,假期却常常比平时更为忙碌:平日可以回收神兽的学校、幼儿园放假了,日常支撑家庭运转的家政工们也要休假。育儿、家务、养老等沉甸甸的照护重担一下子又落回中年打工人的肩膀。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的双职工家庭日常运转往往都离不开家政服务。家政服务能够为有幼儿、老人的家庭提供看护,也能缓解上班族们“第二轮班”的压力。但聘用家政工不仅费用不菲,还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缺乏行业规范的家政市场、良莠不齐的服务质量、没有任何保障的雇佣关系,使得挑选、试用家政工以及维护与她们的关系本身都变成了让人头痛的新家务 - 不出所料,这些认知劳动往往都会被推给女性。 您的家庭有聘请家政工的经历吗?欢迎您在本次征集活动的留言区分享。我们将在下期节目中抽取两位留言听众,赠送《礼俗时刻》或《母乳与牛奶》一本。
23期节目中,我们与音乐教育资深专业人士、特邀嘉宾缪思捷老师讨论了音乐与人的关系以及儿童音乐启蒙。学习一门乐器不仅要求家长有可观的资金储备和可支配的时间来陪学陪练 ,也极其考验孩子本人的毅力和家长的耐心。对于大多没有专业背景的家长们来说,该如何从良莠不齐的儿童音乐培训机构中挑出靠谱商家?面对玲琅满目又暗含鄙视链的乐器门类,家长该如何做出适合孩子的选择?专业人士是怎样陪孩子练琴的?在本期节目中,缪老师以琴童家长的身份,与我们分享了选机构、选乐器、“陪练”的实用秘笈,也从音乐教育者的角度指出了考级、比赛之外让音乐长期陪伴孩子人生的可能。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25期节目《陪练人生:做琴童家长,你准备好了吗?》。 【本期彩蛋】 本期片头片尾音乐是缪思捷老师演唱录制的歌曲 《歌未央》。 【本期主播】 CD Rosa 【特邀嘉宾】 缪思捷,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协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会员。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硕士毕业于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系儿童音乐教育、钢琴教育研究方向,师从中国教育学会钢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大李和平教授。缪老师曾参与多本李和平教授主编的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钢琴教材的整理和编写工作,并录制教材歌曲的演唱录音。 缪老师自幼学习钢琴和声乐。大学期间,先后师从著名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谭冰若教授,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何为民教授,男高音歌唱家别海音教授。缪老师曾多次获得巴斯蒂安国际钢琴大赛全国总决赛和上海赛区的先进指导教师、卓越指导教师等奖项。 【收听指南】 00:27:非专业家长如何给孩子选择音乐培训机构? 08:50:乐器选择:方法与标准有哪些? 35:31:如何看待音乐考级? 41:12:音乐学习的两种路径:精英与大众(专业和兴趣) 【音乐能力测试(仅供参考)】 https://www.themusiclab.org/quizzes/miq 【推荐阅读】 [波兰] 伊萨贝拉·瓦格纳,《音乐神童加工厂》[M]. 黄炎宁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嘉宾推荐】 本期嘉宾推荐的宝藏音乐视频、中英文儿歌和童谣、音乐绘本等请移步非显著差异公众号推文获取:https://mp.weixin.qq.com/s/mj1Ceka8ULtZ8wNrvr5dyw
每年8月1日至7日,是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WABA)倡议的“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母乳喂养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的官方话语和媒体文章往往将母乳喂养描述成一种美好、神圣而又自然的体验,是母亲的“天职”;"坊间智慧"也常常把婴儿发育的各种情况都归结于母乳这一"神秘力量"。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母亲不仅天生会哺乳、应该哺乳,甚至应当享受哺乳。 然而,当时许多新手妈妈“顺理成章”地开始母乳喂养时,却发现自己像被骗上了贼船:有的妈妈觉得自己完全沦为“奶畜”,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连基本的隐私和尊严都无法顾全;有的妈妈连顺利为畜都很困难,堵奶、涨奶、乳头皴裂变形、乳腺炎等种种难以言说的苦痛往往才是母乳喂养的真实体验。在身体遭受折磨的同时,妈妈们还要面对很多“好意”的指导和恶意的指责,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那些坚定决心想要坚持母乳的母亲,也常常会遭遇各种偏见和层层阻挠。 在今年母乳喂养周的尾声,四位曾经入坑母乳喂养以及还在坑内的主播将与大家分享各自在母乳喂养路上的血泪经历,援引相关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扒开母乳喂养这一“科学”话语背后的种种悖论,讲讲母乳喂养那些不被鼓励言说的事。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24期节目《母乳喂养:看不见的母亲,被隐藏的痛》。 【本期主播】 古铜 CD 米粒 Rosa 【收听指南】 00:57:乳头混淆、堵奶、乳腺炎:“母乳”路上还有哪些未被言说的痛? 22:20:母乳喂养真的是本能吗? 31:57:母乳喂养如何成为一种权威话语 41:37:母乳与奶粉:谁在决定婴儿的喂养方式? 49:14:支持的缺失:母乳喂养真正的障碍 58:51:“母乳”路上孤军奋战的母亲 【推荐阅读】 [1] 卢淑樱, 《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伯纳丁·虚, 马丽思, 苏珊娜·古德昌, 乔治娅·古尔丹 等著, 《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M]. 景军 主编, 钱霖亮 李胜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Martucci, J. (2015). Back to the breast: Natural motherhood and breastfeeding 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创作的小提琴曲《四季》中的G小调小提琴第四协奏曲,《冬》第一乐章。
尽管当今的大部分家长都未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学习音乐如今日益成为中产儿童日常生活的“标准配置”。即使市场上的音乐培训价格不菲,似乎也无法阻挡家长们“跳坑”的热情。在正式给娃报班学习音乐之前,家长们可以如何因地制宜的对孩子进行不费爹妈、不烧钱的音乐启蒙?英文儿歌“磨耳朵”真的一箭双雕吗?“音盲”父母们有没有希望栽培小小音乐爱好者?本期和下期节目中,主播们邀请了从事儿童音乐及钢琴教育多年的缪思捷老师来探讨有关儿童音乐教育的哲学与实操技术。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23期节目《音乐启蒙:爸妈没天赋,娃还有希望吗?》。 【本期彩蛋】 本期片头片尾音乐是缪思捷老师演唱录制的歌曲 《歌未央》。 【本期主播】 CD Rosa 【特邀嘉宾】 缪思捷,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协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会员。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硕士毕业于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系儿童音乐教育、钢琴教育研究方向,师从中国教育学会钢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大李和平教授。缪老师曾参与多本李和平教授主编的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钢琴教材的整理和编写工作,并录制教材歌曲的演唱录音。 缪老师自幼学习钢琴和声乐。大学期间,先后师从著名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谭冰若教授,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何为民教授,男高音歌唱家别海音教授。缪老师曾多次获得巴斯蒂安国际钢琴大赛全国总决赛和上海赛区的先进指导教师、卓越指导教师等奖项。 【收听指南】 00:18:“预热”:非专业家长如何给孩子音乐启蒙? 05:55:视听说玩画:如何与孩子进行音乐互动? 19:55:“磨耳朵”:哪些音乐适合孩子? 31:33:音乐天赋可以被量化吗? 【本期提到的音乐IQ测试(仅供参考)】 https://www.themusiclab.org/quizzes/miq 【推荐阅读】 [波兰]伊萨贝拉·瓦格纳,《音乐神童加工厂》[M]. 黄炎宁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嘉宾推荐‖中外儿歌&童谣】 《宝宝巴士国学系列》 《唱学唐诗宋词70首》 《二十四节气歌——盛龙国学儿歌》 《北京童谣儿歌大全》 《上海话童谣》 《全国少儿歌唱考级作品集》 《新学堂歌》(谷建芬著) 《中国童谣》(熊亮著) 《分年儿童诗歌》(陈鹤琴著) 《Super Simple Songs》 《Super Jojo》 《We Sing》 《Music Together》 《Sing along baby》 《sing along with me》 《child’play》 《Barefoot》 《My very first mother goose》 更多嘉宾推荐及链接(绘本、音乐动画等)欢迎移步【非显著差异】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多个省市中考体育分值逐年增加,"双减"后小学体育课程比重也显著增加,少儿运动培训市场也逐渐繁荣起来。尽管课时费高到让人不禁捂紧钱包,可是家长们想要培养体育特长抑或竞技体育种子选手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原本投身于一项运动可能只是出于兴趣,或是为了强身健体、放松身心,但如今运动培训行业似乎也发展出了一条鄙视链,越小众、越昂贵、越不“平易近人”的运动项目越处于鄙视链条的上端,这让运动的选择和投入变得尤为复杂。在这一期中,各位主播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运动经历和社会观察,讨论了培养孩子走专业体育路线的可能性,目前少儿运动培训市场中复杂的阶层、消费、性别话语, 面向大众的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为普通吃瓜群众和钱包空空的家长,我们该如何抽丝剥茧地把社会强加在运动身上的附属价值拿掉,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感受运动本身的魅力?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22期节目《运动也要卷?去他们的吧!》。 特别介绍:主播CD是一位攀岩爱好者,欢迎有兴趣的小伙伴留言交流! 特别说明:本期播客初录制于3月初,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延迟了4个月上架。录制当时因为刚刚过去的冬奥会,谷爱凌正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冰雪运动也掀起了一股小热潮。 【本期主播】 Rosa 米粒 古铜 CD 【收听指南】 00:16:竞技体育之路:成本、地理环境与家长参与 09:27:运动与升学:为何某些运动项目能够带来升学优势? 14:49:谷爱凌与全红婵: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拔与培养体制 23:08:体育课:如果体育老师不“生病”,我们应该学什么? 32:32:运动的乐趣:从无到有,感受身心的变化 52:03:并不“纯粹”的运动:阶层、消费、功利、性别 01:13:38:幼儿体育:回归生活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来自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
2022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悲伤而荒诞的,对于主播CD来说更是被不幸反复打击的一年。在长时间的封控后,CD一家老小却依然莫名感染了新冠病毒,经历了转运、隔离、进舱、转舱的颠沛流离。在本期节目中,我们连线了依旧身处方舱中的她,为各位听友分享她这段时间来的经历以及在方舱中的见闻和感受。 方舱的条件对实现生活的基本需求造成了哪些挑战?进了方舱就可以体验“另一只靴子落地”的放松了吗?方舱中弥漫的是人性的阴暗还是“社会面”的温情?“封城”的仓促期过后,方舱的设置到底有没有变得更适合孩子、老人和家庭的恢复?在一个核酸常态化、方舱永久化的未来,方舱建设应该有哪些可以改善的方面,而我们个人又需要准备哪些应对的技能? 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疫情也许会过去,然而这段经历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人、每一个家庭的心理冲击还需要漫长的修复。但愿我们最终都能等来心灵上的再次舒展和正常生活的全面复苏。 (本期节目上架前,主播CD的四位家人已经全部核酸转阴并安全回家,而CD的核酸检测结果依然在阴阳之间横跳,同时在全市方舱陆续关闭合并的情况下可能要被转运至第三个方舱。但愿CD能顺利出舱,如若不幸集齐三个方舱的经历,本播的后续节目还会带来更多的方舱田野故事。愿大家永远都不会成为故事中人!) 【本期主播】 正在方舱隔离的【CD】 远程连线的【米粒和Rosa】 【收听指南】 00:08:措手不及:抗原异常→转运→酒店→方舱 06:00:方舱1 VS 方舱2:物资、空间、卫生与私密性 18:10:方舱群像之儿童:我要回家 36:00:拥挤的空间带来了频繁的社交? 41:58:方舱群像之老人:困难重重 47:50:“试睡”建议:方舱应该什么样? 59:56:“不虚此行”:方舱生活必备技能
各位听友们大家好!一些热心听友的关心让几位佛系主播突然意识到:“非显著差异”已经有一个半月没有更新了。于是,我们决定向大家交代一下本站鸽了这么久的原因,比如有的主播在“体验”方舱中,有的主播在适应“新手妈妈”的角色中,有的主播在封控办公并带娃中......非常感谢在特殊时期依然有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新的节目已在筹备中,期待您的持续关注。断更的日子里,希望我们往期的节目能陪伴您。特殊时期愿大家安好,520快乐!
进入3月以来,上海的疫情愈演愈烈,一则据传拍摄于上海市金山区婴幼儿隔离点的视频引发了公众极大的恐慌和争议。随后,中国慈善家杂志对此事进行了报道(https://mp.weixin.qq.com/s/hHagEtiN8jrMe_oEe_FNEQ)。在该文留言区里,不断有当事家长现身说法,分享自己触目惊心的经历。 尽管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上海市妇联等机构迅速针对这一消息作出了回应和解释,但并未平息民众的愤怒和忧虑。4月4日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重申了关于儿童感染者的收治原则:“如果儿童家长同样是阳性感染者,可以同住在儿童区域陪护照顾;如果家人不符合陪同条件,且患儿小于7岁,将在位于上海金山区的公共卫生中心接受治疗;其他大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家长符合陪同条件的低龄儿童感染者,将主要在集中收治点隔离治疗,并配置专业的儿科医疗团队,保障患儿得到规范专业的治疗和生活照料。” 显然,如果家长不符合“陪同条件”,感染的孩子仍然会被单独隔离。 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也不断发酵,很多家长表示拼死也要和孩子在一起,也有家长寻求如何让自己转阳的信息作为备案。家长们的担忧有没有道理?隔离带来的亲子分离对幼儿和家长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往针对类似的亲子分离的儿童发展研究对当下的现状有何启示?除被集中收治外,居家隔离的孩子们又面对着怎样的发展风险?目前的防疫政策下,还有什么可以做的,能减少对儿童和家庭的伤害?几位主播在焦头烂额的全职工作+全职带娃+全职抢菜之外挤出仅剩不多的睡眠时间,为从身为家长和作为儿童研究者的角度说一些不得不说的话,也为父母与照料者们提出一些但愿永远用不上的建议。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播客特别节目:“疫情中的孩子:婴幼儿到底该不该被单独隔离?” 我们衷心地希望,目前在集中隔离收治的孩子们健康平安,能够早日回到亲人的怀抱,居家隔离的孩子们能早日出门,拥抱春天。 注:时间仓促,主播们各自都在居家隔离,常用的录音设备也不在身边,无法保证音质,望听众们见谅。本期节目没有经过精心剪辑,录制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陷入沉默,有时是为了调整情绪,有时是在思考接下来那句话到底该不该说。 【本期主播】 CD Rosa 米粒 【收听指南】 00:31:令人忧心的婴幼儿隔离环境和愤怒无助的家长们 11:33:无法预测的亲子分离,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44:45:万一不幸隔离,作为个体家庭有什么可以做的? 01:00:05:才批判了依恋理论,怎么这会儿又要求亲子团圆? 01:06:01:孩子,老人……无人能置身事外时,数字背后也应看到具体的人和真实的生活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来自肖邦的《24首前奏曲》中的第四号e小调前奏曲。
近日,国内疫情形势突然严峻起来,全国各地呈散点式爆发,大面积排查与防控再次成为日常。“一人确诊,多人隔离”的“连坐”政策让多地小伙伴不是自己正在被隔离,就是认识一批被隔离的朋友中(当然,如果你因此发现自己没朋友,当我们没说……) 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生活一下子变得无比“惊险刺激“,每个人都有可能迎来突如其来、毫无防备的隔离生活。面对隔离,有的人可以“喜提2+12”,甚至突然发现手头多出了一些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的人却焦头烂额,在日常的节奏与心情被塞进碎纸机之后,艰难地探索重建新的生活模式。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我们(尤其是有幼儿的家庭)可以为即将到来的隔离生活做好哪些准备?隔离中又有哪些策略可以让自己心(不)情(要)愉(发)悦(疯)?在今天的节目中,主播CD及家属本着“把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大家开心开心”的精神,结合自己在春节前无外援带娃隔离两周的经历,为大家献计献策,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的第18期节目《与神兽同笼,如何不疯?》。 【本期主播】 古铜 CD 米粒 【特邀嘉宾】 CD家属 【收听指南】 01:25:隔离初期:内心拒绝,接受无能地“冷战” 13:27:挣扎自救:运动与分工、新计划表支撑隔离生活 21:32:囤货指南:隔离该做哪些准备? 27:44:渐入佳境:居家大厨养成教程? 38:39:带娃隔离:如何释放娃们无处安放的精力? 47:28:隔离之后:哪些影响还在继续? 【本期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为罗伯特·舒曼所作《童年情景》中的第三首“捉迷藏”。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