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每次点外卖或者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最后有很多剩饭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不是跟我们一样感觉很复杂。 如果说你每一次吃饭的决定都间接影响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你还会愿意做一样的选择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和莫老师吃了一个星期的素,跟大家分享下这一个星期吃素的感觉。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探索世界,同时探索自己。 【内容提要】 -(莫老师在录播客的时候正在吃晚饭) - 人类能吃到熟的且有味道的食品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 从「生存」到「只是觉得好吃」吃东西的过程 - Challenge:6天吃素(蛋奶素)看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1】自己身上的变化:吃素第一天「又轻又虚」,感觉填不满 【2】对「素食」朋友的看法转换:有的人吃素是为了健康,有的人吃素是因为环境问题(e.g.养牛不环保,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在国内吃饭,有点同情吃素的朋友们,感觉可能吃不饱 - 每顿都有肉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食品浪费的背后的环境代价 - 了解了动物养殖对气候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你还会用同样的方式消耗食品么 - 如果吃肉的话,起码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件“神圣”“恭敬”的事情,因为需要杀一个小动物的生命来让补充我们的生命,然而工业化的过程让你看不到这个过程 - 当你看不到这个过程,你就不会“珍惜”这些为我们牺牲的这些生命 - 个别国家的practice:乡村小肉铺,标记动物出自什么地方,如何养殖的 - 工业化养殖:带有激素和药物的养殖,并不是非常尊重自然的过程 - 「不吃肉」不仅仅是想尝试吃素,更多的是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不浪费」和「慢养殖」 - 不过话又说回来,想买「慢养殖」出来的肉制品,都不知道哪里有的卖,强烈建议大家「少儿精」地吃肉 - 植物肉:肉就是肉,植物就是植物,可以理解对蛋白质的需求,但是不应该把“蛋白质”含量高的东西都叫做“肉” - 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机会学习农业,当你看到这个过程你就会更珍惜农业带来的结果 - 不妨试试吃两天素?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 莫老师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觉得自己是一张拼图,有的地方拼起来很连贯,很顺手,有的地方拼起来就要到处去找missing pieces。但是在寻找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原来拼拼图这个过程才是最有意思的,这个过程不需要十个人手忙脚乱一起做,一个人慢慢拼就好。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探索世界,同时探索自己。 【内容提要】 1/(我也不是个完全内向的人,但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一个人呆着? - 一切都开始于StrengthsFinder 34个才干的测试 https://www.gallup.com/cliftonstrengths/en/home.aspx(不是广告不是广告不是广告,大家有兴趣可自行探索) - 34个才干,四个维度Executing,influencing,relationship building,strategic thinking - 前10个才干的6个才干都是strategic thinking,这么偏科,我还有救么 - Coach说:你应该喜欢思考。认知世界,认知自我的方式就是思考 - 生活中无处不在帮助思考的工具(productivity app,习惯等等) - 思维主导的人的短板:其实并不是你最缺少的才干,而是强项 2/一个人呆着有多开心? - 我留给自己的时间:家人/朋友/同事的时间=可能是1:1 - 如何使用我“一个人呆着的”时间 - 以思考作为乐趣的人都是在填满这两个部分:理性思维 + 感性思维 纯理性思维:工程师,金融,数学等 纯感性思维:画家,音乐家,艺术从业者等 - 在纯理性思维和纯感性思维之间的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这个配比 - 从小到大我的教育让我非常重视我的“理性思维”,但是忽视了我的“感性思维” - 「抢救」感性思维:去年获得了很多时间来激活和补充“感性思维”的部分 - 当感性思维被抢救回来了之后,一个人呆着变得无比开心 - 把时间安排在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上(包括自己呆着),为了可以无限逼近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we do what we do — > to become who we truly are ) - 获得无限乐趣: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真的是一件极度奢侈的事情 3/如果你跟我一样,应该怎么办呢? - 【Future oriented思考型同学】要记得要:让周围的同事朋友和loved ones与自己在同一个进度条上 - 【脑洞大的思考型同学】也要记得:思考不立result,也许intention更有帮助 最后想跟大家说 - 「世界青年在中国」也是一个「脑洞」引发的播客 - 我们的主旨:在探索世界的同时探索自己 + 如果碰到了宝藏嘉宾一定会录一期 - 千奇百怪的想法可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深感荣幸 - 感谢各位的聆听,期待大家的留言~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建议安静环境收听】创造力果汁多喝多健康。之前一直说创造力多么重要,这一次我们来分享点实操层面的内容:我们是如何激发创造力的,同时推荐Julia Cameron老师写的培养创造力习惯的宝藏读物The Artist Way 。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探索世界,同时探索自己。一切皆可聊,嘉宾来自各个国家,播客一定用中文录制,希望可以创造一个**中外沟通无障碍**的播放客频道 :D 【内容提要】 - (你听到的是清早第一杯咖啡的声音) - 什么是创造力果汁 - 我们创作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 莫老师的创作过程:想写曲子,进入flow state(不需要去想,身体和心灵是一致的状态,不再分析) - 潘潘的创作过程:养成习惯很难,dysfunctional belief - 给自己贴标签,我不是个艺术家,我做不了莫老师做的事情,当开始创作了之后就开始让自己创作更多 - 创作不是一个团体活动,是一个自己的时间,自己的quality time - 做一个事情不需要一百个想法,只需要一个想法,给想法生命的唯一方式就是“do it” - Julia Cameron的The Artist’s Way(莫老师翻译成了“道可道非常道”)是学习创造力的宝藏读物 - Julia老师教会我们:创造力是第一生产力,因为有了它你就可以释放灵魂能量(Spiritual Electricity) - 克服Dysfunctional belief:【1】为时已晚,【2】不要等赚够钱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3】创造力是一个奢侈品。 - Julia老师给了我们两个实现创造力的工具: morning pages (雷打不动每天写三页)& the artist’s date(艺术家之约:独处). - 坚持 + 不评判 = 创作的基石 - 你有什么好的artist date的建议么?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 莫老师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欢迎来到新一期「探索世界的同时探索自己」的世界青年在中国。本期潘潘和莫老师用了一个新的录制方式(边走边聊更健康)讨论了下表面上关于「wonder」和「wander」,骨子里关于「order」和「chaos」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也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在反思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庞大复杂的系统生存之余可以轻松自在地作自己」。一些简单的想法分享给大家,感谢关注和收听。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探索世界,同时探索自己。一切皆可聊,嘉宾来自各个国家,播客一定用中文录制,希望可以创造一个**中外沟通无障碍**的播放客频道 :D 【内容提要】 - 为什么「wonder」很重要 - 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学习能力 - 为什么「wander」也同样重要 - 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让自己多长见识(完全可以低成本实现) - 这两种看似很简单的能力「wonder」「wander」其实是我们处理「chaos」(混沌,混乱)的能力 -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有具备处理「chaos」的能力呢 - 寻找隐藏高潜力机会,能够更好把持未来方向(各个学科,专业都可以在chaos中发现机会) - 关于中和「chaos」的能力 - 主动让自己具备“接受”的能力,尤其是接受“随机事件”(spontaneous event) - 我与「想象力」和「chaos」共处:我们做了一个线下的「想象力Workshop」- 音乐作为输入,文字作为输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的把抽象思维的能力提拔起来 - 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变化多端,没有定数 + 想象力作为第一生产力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 莫老师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介绍】 **想听森林的声音,可以直接听35-45分钟! 呼吸到来自森林的第一口空气的时候,我们发现仿佛自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可以看得更真实,并且可以听到自己思考的地方。潘潘和莫老师周末去了一趟京郊的森林,在森林中的我们是那么自在,这让我们反思,城市到底因为什么原因变得如此令人窒息。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是一档范文化类博客节目,每期我们会请来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聊聊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文化,科技,教育,音乐等议题。我们一般不追热点,而且一定用中文录制(为了能让大家听得舒服,主编们每次都会费劲心思地寻找中文水平不得了的非中国嘉宾)。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一个中外沟通无障碍的播客频道 :D 【内容提要】 - 城市的节奏 VS 森林的节奏,为什么森林感觉如此宁静舒适 -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感,到底是什么打乱了我们的节奏(人口/科技/疾病的指数增长) - 你的节奏(作为自然一份子的节奏)VS 城市的节奏(无数加速度的叠加,而我们却无从追赶) - 城市的加速度是什么造成的:工业革命,科技发展等等等等 - 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就需要去掉干扰(disturbance) - 如何不被打乱节奏,你需要「精神卸货」:重新审视手机以及非工具类ap(aka社交)p,以及生活中其他可能会打乱你节奏的细节 - 听!森林的声音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 莫老师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潘潘跟莫老师一气呵成了一期「我们为什么要思考,爱思考」,希望能通过这一期能启发大家:我们为什么渴望进步,支持进步的背后有需要如何的思考,我们一起揣摩一下笛卡尔说过的「我思故我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非常抱歉拖更很久,最近真的是太忙了,接下来会保持每月双更! (夏天就这样过完了,秋天快乐!)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是一档范文化类博客节目,每期我们会请来在海外游学工作多年的中国朋友或者在中国打拼若干年的的外国朋友们,聊聊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文化,科技,教育,音乐等议题。我们一般不追热点,而且一定用中文录制(为了能让大家听得舒服,主编们每次都会费劲心思地寻找中文水平不得了的非中国嘉宾)。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一个中外沟通无障碍的播客频道 :D 【内容提要】 - 先声明一个 - 本期没有任何对人群的针对性,我们对事不对人,误杠! - 未成年的鸡娃,成年人的内卷来自何处?我们套一个现成的theory - game theory - 人为什么要攀比?我们在比什么?我们想变优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论内外驱动力 - 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关于技能,好奇心/思考和功名的讨论 - 工具人 VS 思想者 - 我们的结论?无论成长到什么阶段,都一定不要忘记问为什么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 莫老师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Lucia在尼泊尔工作/生活了两年,疫情爆发之后回国之后就开始在北京创业(微信AnotherMars)。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聊了很多尼泊尔,后来索性到家里直接录播客回忆一下尼泊尔对我们的影响。“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小透明”“没有黑黑白白只有大红大绿” 这些都是我们能想到对尼泊尔最深的影响。虽然欠发达,经济发展很有限,但是尼泊尔也教会了我们很多 - 活出自己的颜色,在Annapurna的大山中找到并在自己的路上缓慢前行着。尼泊尔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商业向善项目,在这样的启发下,Lucia也开始了自己商业向善的摸索,大家来一起听听看~ 还是那句老话 - 拖延是因为找到优秀嘉宾真的很不容易! 欢迎大家多多投稿/推荐/自荐!给我们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跟进!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是一档范文化类博客节目,每期我们会请来在海外游学工作多年的中国朋友或者在中国打拼若干年的的外国朋友们,聊聊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文化,科技,教育,音乐等议题。我们一般不追热点,而且一定用中文录制(为了能让大家听得舒服,主编们每次都会费劲心思地寻找中文水平不得了的非中国嘉宾)。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一个中外沟通无障碍的播客频道 :D 【内容提要】 - Lucia和潘潘都有尼泊尔的经历,我们怎么就(莫名其妙地)去了尼泊尔呢? - 如果让我介绍尼泊尔:经济发展有点满,但是地震发展的倒是很快 - 我们最爱尼泊尔的:人,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鲜艳的颜色以及尼泊尔人在商业向善上的探索 - 爱他的同时,尼泊尔也确实很让人崩溃:曾经有无休止的停电,混乱的交通,语言带来的问题 - 在尼泊尔的启发下,Lucia开始创业,可持续材料家居服:微信@AnotherMars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嘉宾】 Lucia 爱尼泊尔的北京姑娘 @AnotherMars予宙观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本期嘉宾Flo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建筑师,在中国工作一转眼就快10年了。十年间Flo和团队一共完成了几百个建筑+室内改造项目,对他来说「建筑」不只是一座房子,而是一个和周边环境和在建筑中的人不断互动的载体。更厉害的是 -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Flo居然讲起来温州话(这个对于不是温州人的中国娃来说都是很有难度的事情,更不要说咱的嘉宾是法国人)这样潘潘有点猝不及防,听起来就知道Flo为什么学会了温州话~ 莫老师也出差结束又能够参加到节目录制啦! 【主编想说】 「世界青年在中国」是一档范文化类博客节目,每期我们会请来在海外游学工作多年的中国朋友或者在中国打拼若干年的的外国朋友们,聊聊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文化,科技,教育,音乐等议题。我们一般不追热点,而且一定用中文录制(为了能让大家听得舒服,主编们每次都会费劲心思地寻找中文水平不得了的非中国嘉宾)。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一个中外沟通无障碍的播客频道 :D 【内容提要】 - 我是Flo,来自法国的建筑师 - Flo和莫老师最喜欢的中国的建筑是…? - 为什么作了建筑师:当年画画方方正正 - 第一次来中国就决定留下了,两天时间找到了工作 - 过去十年中印象最深的项目:在湖州建土墙房子,山西的燕麦工厂 - 好的设计理念:simple but not simplified, complex but not complicated (征集优雅的中文翻译) - 好房子的建成少不了靠谱工程师 - 希望在未来可以设计更多住宅,学校,博物馆,美术馆等等等等 - 如果想找你盖房子的话,请先参考网站上的案例 http://www.jspa.fr/ - 建筑师之苦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 莫老师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高等教育/音乐 【嘉宾】 Flo 法国京漂 建筑设计师 http://www.jspa.fr/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介绍】 「打个电话给你OneCallAway」的Iphie做客!两个北漂的深圳人聚在一起能聊些什么呢 - 那当然是为什么来北京啦(duh)。本期节目非常适合对深圳有兴趣(尤其是在考虑移民深圳)的伙伴们收听。 【几个声明】 因为工作比较忙(越来越忙), 找嘉宾需要非常多的时间,符合我们的标准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国际青年嘉宾数量有限(大熊猫一样珍贵),而且嘉宾有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忙,所以我们面前更新的频率是两周一更!如果大家有好的推荐欢迎在留言区多交流~ 【内容提要】 - Iphie是谁?@打个电话给你 - 深圳青年是如何开始北漂生活的 - 所谓的“深圳人”到底指的是谁?深圳的人口到底有多少? - 对深圳人的误解 - 我们的相同点:在深圳上学,却都来了北京工作 - 我们的不同点:算是个深圳土著&半路出家来做深圳人,以及深圳人的“北京梦” - 我们所爱的深圳的文化:【1】没有什么事深圳无法容纳的文化,但是identity上很痛苦;【2】文化有待提升,但是有很多文化村… 【3】做一切事情都可以深圳速度 - 谁才算是深圳人(小平爷爷圈里的那些人)& 深二代 我怀念的是…(空气指数,宜居城市...) 当然离开深圳自然也是有槽可吐(文化沙漠本漠) - 灵魂拷问:我还会回深圳么? - 帝都 VS 鹏城,怎么比 - 小彩蛋(客家话)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 莫老师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嘉宾】 Iphie 「打个电话给你OneCallAway」主理 @打个电话给你Podcast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本期嘉宾晨晨跟我们聊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期(晨晨自己准备的提纲比我们的要认真多了,节目的长度限制了嘉宾的发挥)!本期话题直击几位书虫灵魂最深处,我们几个饥饿的灵魂(书呆子)敞开了聊了一下自己对现在人读书观的看法。为啥聊了这么长时间呢,因为后面的好书推荐有点打不住了,如果大家对读好书有兴趣,一定要听到好书推荐!也欢迎分享给我们你最爱的书 :D 【内容提要】 - 我为什么选择当图书编辑 - 让我走上编辑之路的那本书:北岛《青灯》 - 编辑到底编些啥?责任编辑又是干什么的,责任从何而来? - 读书可以被取代么? 读书之外,所有的屏幕都在试图占据我们注意力 - 读书和我们的认知能力 - 读书:人的主动性 VS 各种app各种屏幕:各式算法和主动推送 - 读书的……坏处?读书让人天真以及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 - 不要像每年完成KPI一样的看书,放松看 - 如何发现好书? -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几本书&好书推荐:《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荆棘鸟》《生存的习惯》《繁华》《吾国吾民》《Man’s Search for Meaning》等等等等 - 4月23号是世界图书日(还是另外一位伟人的生日!),去看本好书吧!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 莫老师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高等教育 音乐人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嘉宾】 晨晨 (中国某知名出版社)编辑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抱歉更新又晚了一些!最近实在有点忙不过来(终于可以喘息一下了)。潘潘和苒苒是两位(天天看excel同时)为古典音乐家刷数据的女粉,两位女粉疯狂地聊了一波如何在生活中更好的欣赏身边的艺术家和各类艺术作品。友情提示:由于嘉宾是个话唠,且语速较快,收听时可调整到0.75倍速享用,风味最佳。聊过之后我还挺好奇,打动大家的第一个艺术家/艺术作品是哪一个咧?欢迎留言~ 【内容提要】 - 本期嘉宾苒苒的自我介绍:爱数学也爱艺术(异曲同工之美) - 多年前的一次音乐剧翻译让苒苒(见到了火爆前的郑云龙 “This is the moment”,Jekyll & Hyde)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音乐剧 - 【第一波安利】原告证人(Agatha Christie),Dr. Who, 彩虹室内合唱团(金承志),酒狂(古琴,阮籍) - 听音乐或者是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听/看些什么: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解读 - 【第二波安利】琵琶演奏家方锦龙,TwoSetViolin 双琴侠 - 所谓的「艺术修养」是个过程,不是个结果 - 如何走进艺术家,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 - 【第三波安利】舞蹈风暴,声入人心(拒绝工业属性音乐产品) - 艺术好就好在没有任何解读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解读 - 【第四波安利】自得琴社,piano guys,马友友(先不要着急听马勒),贝多芬 - 大家有什么不踩坑的推荐么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 莫老师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嘉宾】 苒苒 魔都咨询 / 艺术管理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单集详情 迟到的更新!这一期嘉宾费尽周折才聚在一起!本期潘潘和莫老师和另外两位美国朋友老欧和孙哥一起聊了一下他们在中国工作数年来的心得体会(对话很高能:这一期美国嘉宾非常喜欢挑战自己的中文水平,以及主播的语文水平,非常喜欢使用歇后语)。大家都是因为看好中国才留在中国走上自己的职业道路,但是这条路还是很有难度而且非常坎坷的。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欢迎留言给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内容提要】 - 热身:快问快答 - 三位为何来中国,为什么一呆就是七八年 - 我们对「开放」程度的感知 - 有些人来中国“赚得比我多,干得比我少” - 生意「关系」和合同「关系」 - 为梦想工作,但是被拉回现实 - 在中国找partner -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 天时地利人和! - 看圈子! - 我也有很为难的时候 - 公事?私事? - 拉美人工作要亲你,中国人工作要喝酒 - 当老板说,我们用DingTalk钉钉的时候,我决定… - 在中国negotiate管理方式,薪酬等等 - …… - 在中国工作这么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事情仍然感觉尴尬癌上身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 莫老师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高等教育 音乐人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嘉宾】 老欧 北漂美国Philly娃 国际政策 孙哥 北漂美国Boston娃 科创 投资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