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都「吃」很多东西,我们很在意我们吃了些什么东西,比如说健身的朋友们会减少碳水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于此同时我们的眼睛,耳朵每天也在摄取很多信息,眼睛和耳朵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被动摄取信息,我们似乎也没有意识去盘点每天我们都用眼睛和耳朵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如果我们想练就思维敏捷,像肌肉一样有力量的大脑,我们是不是就该尽量选取信息中的蛋白质,而不是信息中的碳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一位从大学期间就一直在学习广告和营销的同事Will讨论了一下广告,新闻等这些潜伏在我们周围的信息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跟Will的讨论让我产生了很多反思,我们要对每一条找上门来的的信息报以一个审慎的态度 - 这条信息来自哪里,ta在向我输出一个什么样的核心信息,这条信息是否是绝对的,ta希望我有什么样的行为变化,有没有可能有反例等等。 录音的最开始和末尾有一些收音问题,本来这一条录了更长, 但是因为设备的的问题,最后的前面的几分钟和后面的几分钟音质都没办法听,但是不影响我们想输出的核心主题。 以及,非常不好意思拖了几天发布,因为这几周因为北京疫情管理的原因,有几天被关在家外面,有几天被关在了家里面,稍微影响了一下录制剪辑的效率(同时也影响了一下我剪播客的心情),请大家见谅,我会克服一切困难保持每月双更。 【学广告】 01:30 大家好我是Will,是一个广告人,本科学英语语言文学,之后就开启了广告这个旅程。最开始关注广告学是因为这是外国语和创意的结合体 03:35 印象最深的课:广告入门「市场营销」课。老师具备贴近市场的视角,并不照本宣科。当时的「市场调研」作业是在厦门调研“为什么厦门没有星巴克”。整个调研经历了非常长的时间,结果调研已结束在厦门就开了第一家星巴克,且流量非常大。这个作业和作业之后发生的故事让人反思,当我们提出一个营销问题的时候,是否要判断一下,这是不是一个值得解决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身为广告人】 08:47 从事广告营销之后:开始对潜伏在我周围的信息提起了很高的戒备心。任何一个产品都会包括两个价值:使用价值 + 情感价值。有的时候作为一个用户,只要一个产品可以解决问题提供实用价值就可以,情感价值部分需要判断,判断的过程需要大量信息 14:50 一个人一辈子能记住多少个品呢? 这个数字也许很小。一代人能记住并且不断复购的品牌可能就十几个,如果要活的新品牌,就要舍弃旧的品牌 19:45 除了品牌,人一辈子能吸收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吃薯片 VS 吃正餐。吃正餐:吸收高度整合的的复杂信息,吃薯片:被浅层处理过的信息,相对简单的信息。 碎片化的信息传递不见得是坏事情,但是吃薯片的行为经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25:30 广告的内容是一方面,广告呈现的方式结合了很多心理学的手段:比如说正向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结合了心理学手段滞后就可以在输出信息的同时改变你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认知 e.g. 美国的处方药(推荐美剧Dopesick),弗洛伊德的侄子Edward Bernays的征兵广告,以及「让女性抽烟」的故事 33:55 广告像是一个很短篇幅的电影:吸引你的注意力,告诉你一个关键信息,并说服你。人平均一年看200w条广告(平均每天5000多条广告,这包括你平时刷手机的时候看到的边边角角的广告),很多信息虽然无用,但是占了很多我们的内存,消耗了我们的能量 40:05 巧了,新闻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也基本上都是今天意义的“假新闻”。广告机遇fact(实际发生了什么),但是广告中有opinion(观点),这些观点容易影响大家的决定。fact的部分必须有广告法约束,不然就会虚假陈述。不过,广告看的多了自然会对广告会产生免疫的,「看广告的你」会不会对广告中描述的一些内容会产生一些自己的判断 47:15 也许广告也许少了,但是用来将广告带到你面前的手段便多了,比如说KOL/网红,更加无孔不入 52:50 部分品牌甚至“主导行为”:有的品牌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主导了你的生活,e.g. Da Beers,“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到底是谁说的? 【丢个彩蛋】 01:02:50 经典广告案例:原版的圣诞老人竟然是绿色的?如果一个豪华车可以做一个贴近生活的广告。如果汉堡王不加添加剂? 【后面有点收音问题,因此显得有点戛然而止,请见谅!】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很多人会经常搞笑说“你的数学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感觉一直以来数学和体育就是无法兼容的两个学科,无法两全。今天的嘉宾是訸昊,小时后结缘滑冰和冰球,訸昊在大学是冰球队的副队长,他创立了第一个中国的高校间的冰球联赛。大学毕业之后,他就加入了2022冬奥会组委会。訸昊心中一个愿望是可以慢慢积累帮助中国打造一个自己的职业冰球联赛。訸昊现任清华大学体育部老师。然而,訸昊本科学的是理论数学!没错,他就是那个无法兼容的两个尴尬学科的破局者,一位学数学的体育老师!在跟訸昊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聊到了青少年的体育和文化课如何兼容发展,以及为什么要坚持这样发展等话题,谁不想拥有强健的体魄呢,对吧,听起来。 【我和冰球】 01:36 大家好,我是Bob许訸昊,我在清华大学体育部当老师 03:30 我从小滑冰,3岁滑冰,6岁就开始了冰球的专项训练。开始练习冰球完全是机缘巧合,爸妈最开始只是觉得”小盔甲挺可爱的“,打着打着就打进了校队 08:00 小时后在中国打冰球的三种可能性:不打了 / 继续打 / 先不打了但是之后又捡回来了 08:56 在一个”文体两开花““智慧和肌肉“兼得的大学校园是个什么感觉 11:49 为什么”体教融合“和”推动校园的竞赛体系“这么重要。请不要再随便取消体育课,如果经常不进行系统性的体育锻炼对身体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15:46 冰球带给我的:国青队,强健的体魄 ,跟队友一起面对困难建立的深厚的友情,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陪伴 17:26 冰球的”美式打法“ VS ”俄式打法“:俄式注重传球和配合,大家互相之间不讲话,靠长期配合的默契,有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那种一个一个冲上去的感觉。美式打法“play simple”更注重队友间的沟通 19:50 冰球基本setup:一个球队有5+1个人,五个运动员可以随时换位置,1个守门员。一个球队可以报22个人,4组前锋,每组3位,3组后卫,每组两位。你以为冰球是个有氧,但是冰球平时大量练习的是各种冰上技巧,爆发力以及无氧 24:16 推荐一部前苏联冰球打法的电影:《红军冰球队》 25:56 目前冰球全世界排名:Top 1 芬兰,剩下四位包括:美国 / 加拿大 / 德国 / 俄罗斯 27:26 中国大学生的冰球:19年开始发展。新起步同时任重道远,一个运动做得好,需要做两件事情:1/技术好,2/对这项运动的理解足够深,包括规则以及对运动本质的思考)。中国的球员12岁时高峰,14岁开始断崖式下跌,在很多其他国家,14岁之后就会出现很有规模的联赛,但是目前这个部分我们完全是缺失的状态 30:56 在冬奥会之前,“冰球”就是一个圆形的冰,冬奥会之后才有了“冰球比赛”的这个概念 33:46 这个世界上任何一项技艺都“贵在坚持”:妈妈的教导很重要,“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知道现在每周都会参加比赛巩固自己的水平 【惊天反转】 35:46 “其实我本来是学数学的”:訸昊不光打冰球,他本科的专业其实是数学,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他可以找到inner peace,跟打球那种“忘我”的状态是非常接近的。而且很多冰球队的朋友都是学数学的,学数学搞体育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毕竟研究规则确实需要很多理性/逻辑思维 【作为体育老师】 42:30 清华体育老师的一天:清华的学生要四季可以游泳,四季可以滑冰,现在带大一的公共体育课,帮新生做体质测试等等。交给学生们比较健康的运动理念 44:50 清华有多重视体育:清华师生都相信,高质量的一生一定是健康的一生,拥有健康体魄的一生 45:36 清华把体育甚至放在了毕业要求里面:想在清华毕业,必须会游泳 46:56 “马约翰老师“是谁:《体育的迁移价值》,蒋南翔校长“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51:26 健康的运动理念:除了强身健体之外,更重要的是运动让我们正是输赢得失 53:46 如何能见到许老师:大二/三/四的公共体育课,校内学生可以选,校外伙伴们欢迎关注“清华大学冰球协会” 【白送个彩蛋】 54:40 为啥人每天都该运动:只有你在运动的时候你的大脑在休息 56:56 为啥男生为啥emo了之后该多做深蹲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不知道你有没有那种“无心插柳”,但是迅速“柳成荫”的经历。这一期的嘉宾马克Malik就有。@马克Malik / 马克叔是一个自媒体人,俗称网红。如果问小时候的他是怎么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我估计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回答,我以后要当个网红。但是互联网又跟他很有缘分,2016年的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让他走上了内容创业的道路。用他的(微微凡尔赛的)话说“第一天注册微博,第二天就有了十万粉丝”,在跟他对话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出来老天爷给了马克一个“极致表达的”天赋,马克也意识到自己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天赋,不能辜负老天爷对他的眷顾。 自媒体人/网红是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性和复杂性的新的行业 - 「现代性」来自于,从前我们认为网红/自媒体人这种不可能成为行业的行业,如今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甚至被高级玩家转化成了非常体面的工作。这个行业变成一种长期可发展的行业也得益于互联网平台经济模型的发展,以及个体表达可以通过科技工具实现。这个行业的「复杂性」在于,参与这个行业的人会越来越多,任何一个行业当他在试图兼容更广泛受众的时候就会面临着多元包容的考验,每一天(就包括现在)这个行业都在随着互联网的变化而变化着。 开始前我小小补充一下,咱们播客的优秀的听友们一贯秉承着可以听取多元观点的优良传统,希望大家可以理解,每一个自媒体创作者的观点都不尽相同,你完全可以对一个观点说不。不求同意,但求可以互相尊重,如果你听到了任何你不同意的观点,先别生气。允许别人的观点跟自己不一样,还能允许别人把话说完,继续问问题,保持着健康的讨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我就不啰嗦了,我们来听听马克的故事。 【我是马克Malik】 03:20大家好,我是马克Malik,自媒体工作者/网红名:马克叔,从16年开始做自媒体创业 04:14 我长大于新疆伊犁,高中毕业之后去美国读书(读了商学院)本来最希望的事情是去投行工作。2016年1月17号(令人难忘的一天),高盛还是把马克叔最后一轮面试挂掉了。当时开始用拍搞笑视频的方法调节自己的低落心情,就发了第一条视频,第二天就有了两千八百万的浏览,多了十几万粉丝,各种各样的私信 07:30 所有私信中,一条“面膜公司”的私信获得了马克叔的注意,理解了除了做视频很好玩之外,一下子理解了这背后的商业价值。同时也赶上了一个可爱的八位热心粉丝的“剪辑小队”,每个人都帮忙剪视频,自媒体人的日子就这样开启了 【屏幕里的网红】 09:34 人生很多第一次:当时视频的主题都是在试图解读文化差异,试着去做中美文化桥梁。做着做着就来到了自媒体创业的第一个离成本:第一个100w粉丝,也收获了人生第一个100w收益 10:30 创业就是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除了短视频,又开始了授课的历程,腾讯课堂中过去一年中都是最火的老师。马克很同意”创业让人上瘾“这个说法,从第一天开始做博主之后就没停下来过 12:50 「创业的体质」:从幼儿园开始每天早上6:30起床,从来没变过。虽然是自由职业,但是锻炼,工作,社交是雷打不动的routine 14:50 创业7年了,最艰难的时刻现在历历在目:2019年年末,公司流水很窘迫,一个月见了103家VC,融资艰难之余也需要做非常艰难的裁员的决定。在创业的过程中,这是千金难买的重要一课 18:10 仍然坚持创业的原因:【1】及时反馈immediate feedback(无论是正反馈/还是打击),有很多互动【2】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可以慢慢找到很多不曾想过的也不曾奢求的人生价值,比如说:最开始被人认出来,年轻的时候谁不seek attention;可以讨论众多社会议题,其中有一个忠实观众发了一个很长的站内信等等等等。对领导力的再审视:领导力可以来自很多领域和方式,马克的方式是影响到很多受众 24:05 创作是为了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表达欲望确实强力,想到什么有意思的议题都会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屏幕外的思考】 25:30 在一个内容爆炸的时代,对信息判断力尤为重要:既然所有人都可以发表观点,任何被输出的内容都会有利弊两面,无法判断信息真伪的的时候,千万不轻易相信 29:40 内容行业面临的挑战:过去视频追求长,信息密度大,现在所有的视频都很短,所以很多内容创业者被逼着也做了短视频。人的attention span短了以后长不了 + 推荐算法,很容易让人陷入一个信息茧房 39:40 今年的目标:除了中国的频道(抖音 / 视频号 / B站 / 小红书 都是 @马克Malik),希望做好英文类的账号,比如Youtube & TikTok,这样中英文就都覆盖了 【白送个彩蛋】 42:30 一个题外话,潘潘也内容创业过!大四的时候潘潘跟另外两个同学也做过Youtuber,希望可以通过这个视频消除一些关于中国学生的误会和偏见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似乎很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每天渴望大量地重复高难度的练习,就算是有天赋,失败了几百次几千次,也会很难面对自己,你会扪心自问:我到底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如果把这种「高频高难度练习」和「淘汰制」结合在一起,我们又能坚持多久呢。生活中我们可能非常在意短期的胜负,却不在意长期我们是否不断坚持,一直打磨一项技艺,从而达到行云流水的状态。 就有这么一群人,非常喜欢长期把自己浸泡在高压和高难度的环境当中,他们喜欢这种延迟享受的感觉,对失败的耐受程度非常高 — Luna就是一个这样的神人,她口译过的活动你一定听说过:东京奥运会,比尔盖茨的Reinvent the Toilet Challenge,各大科技产品中国的发布会等等等等,数不胜数。Luna是我的曾经同校不同系的学姐,她刚好是一个(首先确实有天赋,同时)对自己专业要求很高,并且可以长期坚持苦练的人。如果你认为口译是很光鲜亮丽的工作,那么你也需要也清楚一个道理:如果你希望享受一个行业的光鲜,你就先要吃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苦,而且可以坚持很长时间,从而达到行云流水的状态。让我们来听听Luna的故事。 【关于同传】 02:37 大家好我是Luna,我是同声传译 02:57 什么是「同传/同声传译」和「交传/交替传译」。同声传译这个行业跟二战的关联,之所以「同声」主要是为了审判战犯和节省时间,随着无线电技术的普及 及语言学家的聚集这个行业可以慢慢成熟。中国古时候也有“舌人”,也是翻译 06:22 「行业天花板」做什么行业的同传:论难度来说医学,法律是最有难度的,反倒不是联合国的同传,因为重复的内容很多 07:25 起初为什么走上这条路:Luna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想做翻译了,语言学的很好,以及不想被朝九晚五的工作所困住。后来大学就真的选了翻译/同传 10:42 研究生院“变本加厉”的练习:蒙特雷研究生院(Monterey Institute,是Middlebury的研究生院,主打翻译和国际关系)重新塑造了Luna的翻译学习生涯。跟本科非常不同的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论课程,每天做高强度的练习 12:47 残酷的专业配上魔鬼的老师:当年的大魔头老师挂掉了班里90%的学生,老师日常还会劝退很多同学。每年30个人在CI(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只有6-7个可以毕业,其他人可以TI(Translation & interpretation)的毕业,如果交传课程不通过,就只能以T(Translation)的学科毕业 16:37 目前在中国质量最高的翻译学院:上外和对外经贸 17:42 当一个好口译的最重要职业素养:实力强大 & 情绪稳定。平时再好最后考试的时候崩溃了也没办法拿到毕业证,很多人一个词没听懂,就乱了阵脚,没办法继续了 19:10 真的爱这个专业才好来做这个专业,因为这个专业还是很苦的,不可能一直很稳定。一定要享受这个过程,不能只被亮丽的外表所吸引。 21:42 毕业之后的第一个“大活”:最开始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一个活就好了,没做一场会都特别激动。 23:07最开始工作的最大的一个失误:我们学校关注的是翻译质量,学术派,不能随意创作speaker说的内容,在一次工作中怠慢了一位秘书,中午直接就被fire了 25:36 同传/翻译了一两年之后,翻译终于算是走上了正轨 27:22 翻译「奥运会」:奥运会的翻译团队有30+个人,「relay接力」非常多,有一个中转语言「bridge」,超大型的接力,如果第一个接力的翻译翻译的不够好,后面全都train wreck。东京奥运会里面,30个人里面有20个都是蒙特雷的校友 30:32 口译奥运会这样的活动,除了口译能力好,还需要有好的领导力:口译组长Chief Interpreter是翻译团队的team leader,除了翻译还要干好所有对接客户的事情。在Bill Gates来中国做Reinvent Toilet的活动中,Luna做了Chief Interpreter 【吃苦是口译的常态】 35:27 蒙特雷除了培养优秀的口译员,同时也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并且希望所有从蒙特雷毕业的同学们一定要从始至终坚持高标准 38:07 全国一级棒的同传/口译员:可能就几十个,也很诚恳地个大家伙都说上一声,口译这个行业「没有金刚钻,真的别揽瓷器活」 40:37 如果希望寻求靠谱翻译:翻译协会是很好的地方,但是会员单位并不够多 43:57 口译的日常:每天都需要高强度的练习,learning community,早睡早起,没朋友,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喝茶,不吃喝任何刺激神经的东西,保持长期稳定的输出。每天都活在可能毕不了业的恐惧中,每个星期6.5天都在练习。考不过还有补考,逼着你玩命再学三个月 50:07 「10000个小时」:任何事情练上10000个小时,都应该有点成果 + 有天赋(比如说记忆力好)。翻译不等于语言能力,有的人语言能力很好,但是不是做翻译。一个翻译需要一个很大的「语域」,可以适应各种文本的内容,需要具有非常好的构句能力。 54:37 在口译员眼中,中文本身存在的问题:中文是”high context language“,高度依靠语境的语言,逻辑关系不够明确,英文是逻辑关系相对比较强的语言,因此翻译的过程中,除了逐字之外还需要调整逻辑关系 56:17 你到底该不该学口译呢:如果你喜欢翻译工作,那么你一定在转换语言中可以获得快感,如果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很痛苦,那还是不要做翻译比较好 57:47 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业选择了这个行业的到底规范和行业操守,老师们不允许不合格的翻译从蒙特雷毕业 【一个也许比口译还要吃更多苦的事情:巴西柔术】 01:00:37 Jujitsu 巴西柔术:五年前试了一次就爱上了 01:02:37 巴西柔术和翻译的共同之处:都很苦,需要吃很多苦,Luna“是我这辈子做过最苦的事情”,可以把自己的技术都用上,一辈子都可以研究技术,大量重复乏味的练习 01:05:17 巴西柔术:付出必有回报,只要够刻苦就可以有点成果,生活中很多事情付出不一定有任何回报 01:07:42 柔术中的重要决策:【1】被锁住的那一刻我到底要不要放弃,【2】到底是跟强者练习,被打得很惨,还是跟弱者练习,可以赢却无法进步 01:11:35 「淘汰制」的好处:打破自己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音乐:莫老师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莫老师 北漂美国娃 音乐/高等教育咨询 【求关注!】 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也看主播时间咋样) 【联系我们】 微博:@潘潘是小黑 敬请期待听友群!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活到现在为止已经当了十几年学生,一直有一种冲动,觉得自己也可以做一个不错的老师(以及做老师应该并不难的错觉)。今年夏天终于等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机会,8月初有了一个当老师的机会,我去一个初高中学生的暑校教一门课程。课程的内容不重要,我主要是想尝试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个做老师的料。为了保证我有个对比组,我拖上了一位资深的学者/讲师,斯坦福的哲学博士,目前在北京做博后的Yafeng,来跟我一起给高中生上课。 本期内容比较长,播客中你会听到上课之后我们的第一手感受,以及一本书中的若干引用,这本书是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体验,那就是 - 当了这么多年学生,第一次站在讲台的另外一边,心情非常复杂,面对的是不一样的压力和期待。 同时,想借这个机会对之前所有在我生命中出现的老师们,做老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老师们,我不可能是今天的我自己,感谢每一位老师的付出,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教师初体验】 01:13 大家好,我叫Yafeng,斯坦福的哲学博士,现在在北京做博后 01:56 当助教/讲师之初体验,博士的时候一共做了12次讲师 04:36 ”这辈子教的第一门课(逻辑课)“和“最难缠的学生”:你第一次上课,巧了,我第一次教课 08:52 老师们怎么知道自己教得好不好 12:30 「教大学生」和「教高中生」的区别:需要克服的【困难1】: 需要解释更多,要把一些概念讲的更细碎。【困难2】: 如何让学生们更有兴趣,老师需要克服的心理问题:抛出一个问题能忍难得寂静到底可以多长,问一个清楚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技术活 19:30 (莫老师突然回家) 20:45 聪明 VS 勤奋的学生:不一定所有优秀的学生都是课上最活跃,每个人消化信息的方式不一样 26:20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非常个性化的(我的课程题目太开有开放性,如果当年高中的我上现在我上的课,也许我也不出来这个问题) 【人为什么非得接受教育】 28:30 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可以学会“自学”,需要有框架 + 有勇气挑战别人讲过的观点,表述不同的观点 35:30 令人难忘的老师:如果你回忆过去,那一门最难缠的课是让你进步最多的课(Panpan的历史课 + Yafeng的逻辑课) 39:15 读书读到博士之后,更加需要优秀的导师,除了学术上的指导,还有灵魂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支持 【不同教育模式的对比】 48:10 经院式教育 / 师徒式教育 / 苏格拉底式教育的对比 52:50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没有两个哲学家的观点是一样,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自己观点之后充分认知观点之间的关联,到底是互补还是对立的观点 58:00 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希望学生上过课之后有什么takeaway。雅斯贝尔斯书中写道:把「爱」作为教育的根本力量和目标,因为可以启发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01:01:25 教育应该是启发式的,现在的教育目的感觉有点点错位 【教育是不是就是上学】 01:05:40 Book smart VS Street smart 两种可以通关都是成功,健全的体系应该鼓励多元成就 01:13:35 闯社会之后发现,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是最简单的,除了得到答案之外,还要有collaboration,persuation,negotiation等等等等。一定要珍惜那些“push you out of comfort zone”把你推出舒适区的那个老师。学生应该对自己负责任,一起来到离真理更加接近的地方,真的需要老师帮忙开窍 01:19:45 学生在教育中最喜欢获得的是什么?精神贵族 VS 精神附庸者。大学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 01:31:40 老是想要达到的目标:量化的 VS 不可量化的目标 【给老师们送上一个大大的感谢】 01:35:45 当过老师之后的感受:无比敬重教师这个职业 01:45:40 让我印象很深的老师们:在最没有信心,最接近崩溃的时候,这个老师给了我精神上的鼓励,又或者是让我们勇敢做自己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字,在UCCA的背后还有一位田霏宇,田馆长。田馆长的全名叫Philip Tinari,现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兼CEO,他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了20多年了。(田馆长的简介很长,我补充在Show notes)在这次访谈之前,我曾经在若干媒体上看过,听过各类UCCA和田馆长的采访,我一直对田馆长充满了好奇 - 一个费城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有一天来到中国做各种跟中国当代艺术相关的工作。 这一次跟田馆长的访谈约得很曲折,不是疫情就是出差,前前后后历时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终于得以实现。除了流利的中英文,我对田馆长的第一印象是,「艺术」似乎也是他的一门语言,他可以在几门语言之间优雅,自如,无缝地切换。跟田馆长一比,无论是我的中文,还是我的英文(更不用说我的艺术语言)都简直相形见绌,深感惭愧。 在访谈中,我们一共讨论了以下几个主要话题:【1】跟中国结缘,在中国跟艺术结缘 【2】关于使命:发现青年策展人和青年艺术家 【3】关于愿景:作为一个艺术场馆,田馆长希望UCCA可以“持续让好的艺术影响更多人”。请大家按照时间轴按需收听。 访谈结束之后,田馆长就继续工作开会去了,看着他的背影和UCCA红白相间的走廊,我似乎能感觉到:艺术是一个温柔的,隐形的手,给ta一个机会,让ta打动你一次,ta也许可以推着你往前走。Wish you all an artful life ahead. 更多田馆长简介:自2011年出任馆长以来,田馆长代领UCCA由私人美术馆成功转型为UCCA集团。田馆长在任期间,UCCA举办了70多场展览和上千场公共项目,每年向超过百万观众介绍中国和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及艺术新秀。2009年至2012年,他创办了中国首个国际发行的双语当代艺术杂志《艺术界LEAP》,并担任编辑总监。2017年,田馆长曾任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大展“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的联合策展人。田霏宇在2015年被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全球青年领袖”,2016年被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选为“公共知识分子”项目的成员。田馆长获有杜克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硕士学位。 【来到中国】 02:07 大家好,我是田霏宇,在北京已经20年,一直在艺术行业,是策展人也是UCCA的负责人 02:50 最开始来中国时本科的时候。本科的学科Duke大学的Program in Literature(后来演化为Global Culture Studies)。这个学科非常鼓励大学生跨学科学习,当时这门课的结课作业不一定是论文,就策了一个展,包括了徐冰,黄永平,村上隆等等。后来获得了Fulbright奖学金 06:55 第二次来中国,2001.8 通过清华的IUP(Inter-university Program for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学习语言,刚刚入学就发生了911,紧接着十一放假访问了中国不少地方,开始思考自己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11:50 2000到2008年之间: 《艺术界LEAP》, Artforum,Office for Discourse Engineering, 同时也接待了很多海外的艺术机构/美术馆,帮助他们顺利在华考察 【青年人和艺术】 14:15 「能力skills」 + 「创造力creativity」都很重要(推荐读物:Creativity Class: Art School and Culture Work in Postsocialist China,Lily Chumley) 18:15 发现更多青年艺术家的工作现在交棒给了UCCA的青年策展人 (相关内容: ON | OFF: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 China's Young Artists in Concept and Practice) 【一个艺术场馆给观众提供的无限可能】 22:55 UCCA的愿景:“持续让好艺术影响更多人”。艺术馆可以个观众提供很多可能性 32:20 中国艺术/IP出海路:中国当代艺术对世界当代艺术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以及“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是一种世界的通用语言 38:40 给年轻人的当代艺术入门读物: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u Hung(豆瓣9.2) 41:55 未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预期:曾经的当代艺术是个小众圈子,在过去的20年中,艺术与社会的边界打开了很多,”我们所在的体验经济的视觉成分是非常高的“,艺术本身是具有开放性并且可以连接人的,这个圈子在慢慢扩大 46:02 近期不可错过的展出:“看了就赚了的” 上海UCCA Edge - “Thomas Demand: The Stutter of History”, 2022.7.8 - 2022.9.4。北京下一个展 “Somewhere Downtown 下城往事”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Gene是我的同事,2015年发起了一个帮助手部残障的孩子们做3D义肢的计划,「展翼计划」。展翼计划希望以普及性的创新科技满足弱势群体的切身需求。 先来参考一些WHO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的数据: - 全球人口已达70亿 - 超过10亿人存在某种形式的残疾,相当于每7个人中有1个残疾人 - 超过1亿残疾人是儿童 - 50%的残疾人无力支付医疗保健费用 - 80%的残疾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方)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 - 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并不是最新数据仅供参考 - 中国约有2400万「肢残人士」,其中4.6%是0-14岁的青少年儿童(约110万人) 大城市中很少能见到残障,这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 - 这个世界上没有残障,往往因为我们看达不到这个人群,对这个人群没有足够的认知,我们就很容易对这个人群形成误区和歧视。 - 由于人口趋势和慢性疾患增多等因素,残疾人数持续剧增。 - 人不可能一辈子是强者,残疾(功能减弱或丧失)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几乎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一阶段都 有暂时或永久的损伤,而步入老龄的人将经历不断增加的功能障碍。 作为正常人这个群体,我们当然希望可以多帮助他们一些,但是我们能做的又非常有限。也许我们对这个群体最好的帮助,就是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知」这个群体的大小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增加他们在社会中可以得到帮助和帮助的渠道。 【第一次接触残障人群】 02:55 大家好我是Gene,2015年开始展翼计划(一个社会企业),大学的时候就对社会议题非常关心。2013年,第一次接触残障这个群体是给听障儿童拍一个视频,《让生命更动听》(B站),有机会近距离跟听障的孩子们相处了一天 08:28 第二次接触残障人士,2015年北京听力协会在资助一个听障儿童做人工耳蜗,就跟踪了一个妈妈和孩子做人工耳蜗的过程。一个发现:残障人不需要我们的怜悯,他们希望可以更平等地被对待 11:20 从听障儿童的拍摄到后来的展翼计划发生了什么变化:2015年发现有人在网上做3D打印的义肢,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网上有一个妈妈给自己的孩子众筹3D打印机,给自己的孩子做义肢。当时只是很想拍这个3D打印的过程,就想办法联系上了这个山东的妈妈。拍摄之后,觉得自己可以更专业的做义肢,自己通过腾讯做了众筹,并且做了三场工作坊,没想到在北上广一共300+人来学3D打印做义肢 【展翼计划的开始】 16:14 怎么找到的团队:最核心的团队 - 当时在北理工读研究生。后来也结识了团队当中的其他人。当时唯一的诉求就是可以坚持下去,自己不要贴钱来做这件事情。 19:39 印象最深的案例:有一个孩子是因为事故失去的手,孩子一直没有勇气拆纱布,妈妈为她定了一个“奥特曼的手”,让孩子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 23:21 一些受助者情况更复杂,我们也需要调整模型,一起来克服技术难关:手掌,手腕,手臂模型的演变 26:20 目前有120+ 3D打印的手已经交付在使用,每年的reivew中也在讨论下一个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做100,1000,10000个手么?全员都是兼职在做,大家都是因为热情在做这件事情,所以不希望把数字定成一个追求的方向,与其做10000个手不如把这个系统完全开源,所有的细节都公开,所有人都可以在创造,在改装。走得越远就发现自己越不擅长,比如说找受助者,以及跟进受助者,所以决定放弃这些做不到的内容,只做自己擅长的,完全聚焦在产品上 29:54 如何找到受助者:除了残联,QQ群 “折翼天使”(天生手部有残疾的孩子),地方广播电台,地方NGO,联合国官方机构等等 32:10 目前只针对儿童,因为成年人的义肢市场比较健全,儿童的义肢市场是缺失的,因为儿童生长速度很快,费时费力不实惠,成年人很多也都放弃做义肢,小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用上义肢可能会造成身体协调的问题,发育问题等。一个成年人的机电手也要50-60w,很难负担得起 【七年一直在做一家社会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34:05 一个20%坚持七年是一种什么感觉:实话实说,有点疲惫。团队当中的伙伴,没结婚的结婚了,读书的毕业了,所有人的生活状态都在这7年时间发生着变化。 大家都喜欢主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不见得是很大的项目,但是希望可以善始善终,希望可以把模型做到标准规范,开源给所有有需求的人,就正式close项目了,感觉对所有人都有一个交代 37:26 很多人觉得“做好事”“做公益”一定要等到“赚到大钱”再去做,但是“大钱”是怎么定义的呢。 做这个小事情的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个人收获都非常多 39:05 过去7年的尝试,接下来的7年有什么想法:符合价值观,有趣有意义都可以做,希望可以讲述一些好的有意义的故事 41:48 「社会企业」的模式也是宝贵的财富,一个远程兼职的团队如何可以运作上7年,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44:14 如果能做一些既有商业价值,也可以表达情感的事情(同时能带上一些正向的社会价值),那就是完美的生活了 48:25 zhanyijihua点org / 展翼计划(wx)/ 展翼计划诸位同仁(B站)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各位好,这一期让大家久等了!(Panpan最近还是有一点忙,预计8月之后会有更多时间)。不知道你平时爱玩游戏么?游戏世界很特别,它是一个完全由人来构建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被建立的初衷,它包含的内容和这个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事情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这一代游戏玩家和更年轻人群。 这一期我们请来了两位独立游戏的开发者妙一和小七,来聊聊在这个独立游戏开发世界中的“千里之行”,是如何最“始于足下”的,以及一些带有女性视角的关于游戏世界的讨论。 【我是游戏设计师】 01:20 小七,游戏设计师,作品:大部分单机游戏(主机/手机) 02:15 王妙一,美好世界开发者,作品:解谜游戏 + 故事性强的游戏 02:56 开始做游戏的契机:小七的故事:大二用gamemaker做了一个游戏,受到了玩家的反馈,后来参加了Game Development Conference,毕业之后就去了游戏公司做游戏策划。(小七的专业是物联网,但是蹭了很多数字媒体班的课程) 05:57 一姐:上初中开始玩游戏,父母给了最开始的几张游戏光盘,从此打开了游戏世界。(一姐的专业是computer science,第二学位是数字媒体) 【关于游戏】 10:07 游戏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Panpan:一定要有趣,一姐:最好是可以通过游戏获得新的体验,尤其是新的情感体验。小七:主动娱乐,玩游戏的过程就是跟游戏developer对话的过程,通过一个游戏,你可以了解developer这个立体的人 14:15 独立游戏 VS 商业游戏:游戏商业化 - gambling也是游戏的起源。很多海外的开发团队在研究如何可以长期稳健地帮助独立游戏活下去,拥有“足够多的”客户即可 18:59 北欧很多独立开发者:很多拿着低保(可能并不低),继续做游戏开发,北欧的独立游戏也占了整个独立游戏盘子的半壁江山。 20:47 中国的独立开发者:可能有几千人,很多是学生团队(交大,国美等等) 【游戏中的女性视角】 22:19 最早的游戏玩家中男多女少,这会不会影响游戏的内容 27:02 女性玩家多,男性玩家自然也会多,更多的游戏希望可以吸引更多。游戏去性别化:会更取悦女性玩家。 29:22 游戏中的去性别化: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主流,大家还是希望游戏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化身。在欧美过度政治正确可能矫枉过正,角色是立体的,不应该是片面的 33:27 在去性别化议题上似乎很难达成共识:一方永远会认为角色过于暴露,一方会认为对面的人过于政治正确 34:47 男性玩家和女性玩家在游戏中寻找的是不一样的感觉:男性玩家 flight or flight, 女性玩家 tend and befriend 37:47 游戏(甚至竞技游戏或者桌游中)的原罪可能不是性别,是技术是否过关,有的时候确实会碰到把技术和性别联系在一起的情况 45:37 能够包容男性和女性玩家的游戏越来越多。但是“只做游戏的人” game developer中女性开发者的比例又如何呢?在游戏开发者的招聘中,确实有女性会因为性别得不到机会,在一个游戏公司中,除了美术,很多岗位女性都不占多数,比如说变成,策划,设计等 51:52 也许男领导不偏好女员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好直接施压 53:21 给年轻女性游戏开发者的建议:多尝试,多接触同行,有了作品需要帮助的时候,圈子就会慢慢显现。慢慢的会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游戏行业(纯商业游戏)和独立游戏开发者还不太一样,如果自己真的喜欢独立游戏开发,还是应该坚持独立游戏,如果希望可以学习一些除了游戏之外,体验一下公司各个部门,那还是可以尝试一下大型商业化公司 57:06 同时也很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在公司中讨论问题,特意规避言论的性别化,从专业,客观和中性的角度表达想法 01:01:27 小的时候成长中玩的游戏有一些物化女性的成分,之后自己的作品也可能是“毒奶粉”,自己作为设计师慢慢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01:06:21 抛开性别视角,游戏可以给的美好体验非常多,需要勇敢打开世界 01:12:13 是玩游戏快乐还是做游戏快乐 01:13:23 推荐游戏:A Short Trip(非常放松好玩的游戏,让人想起过暑假的感觉), There is No Game (可以感受到开发者的开心), 展翅翱翔(桌游/电子版/精美手绘图鉴),DoubleFun(最喜欢的游戏公司)的游戏「脑航员 II」,亿万恋人,Box One(一款令人无法自拔的桌游)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本月Panpan在休息/调整,6月只更新一次。 你开过350km/h的车么(参考:我国高铁的时速大概是350km/h)。反正我是没有。在开350km/h的情况下做一个影响你输赢的决定,你觉得你可以handle么。 赛车像极了人生,赢在排位赛不意味着你就赢了最终的比赛,起点位置好只起了50%的作用。你有很小的概率可以赢,你大概率会排在一个中间的位置,有的时候车手甚至会出事故。我请来了我身边的一位女车迷,我们认真的聊了一下F1赛车背后,除了开快车之外,一些真正的看点是什么。 我先剧透一下,赢得赛车比赛,至少需要以下几个重要部分:一台好车,一个好的车手(天资高,身体好,反应快),需要扎实的工程师和策略团队(能帮你看到你看不到的,帮你做模型找规律,帮你修改调整车上每一个零件,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换城市都是你坚实的后盾)。 就算是,一切都做到极致,最后比赛的那一天出现了一些临时的情况,赛车手还是很有可能直接输掉。你以为的「豪车」,「速度」与「激情」的背后,更重要的是每天的练习,输了也要再战一次的决心。 【关于车】 01:34 大家好,我是Linda,我是Panpan同事,也是F1的车迷(已经迷了3年) 02:51 怎么开始关注F1赛事:赛车手小哥哥颜值确实都非常高,最开始看了一部讲述F1故事的Netflix剧: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Linda经常组织大家一起看F1 04:40 当我们在看赛车的时候,我们到底关注的是什么?赛车除了看速度,有什么别的看点么? 05:34 世界上的第一场F1: 1950世界锦标赛;第一场GP在英国举行 银石赛道; 之前欧洲每个国家也会有自己的赛事;但对参赛的车辆并未有任何限制,直到“FIA 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成立以后。所谓“方程式赛车”就是指“以共同技术规则规定造出的赛车” 08:27 赢得一场比赛的关键要素之一:一台好车。一台车的造价是百万级别的水平 10:04 赢得一场比赛的关键要素之二:一个好车手。很多车手需要从最基础的赛事一点一点积分,慢慢来到F1的比赛,很多车手要开很多年车才能够最后有机会拿到super license(F1的敲门砖)。很多再好的车手,能拿到这张执照可能都要10年的时间。举例:Max Verstappen17岁拿到的F1驾照,但是他所在的荷兰18岁才可以发合法驾照(可以先开350km/h的F1赛车,过了一年才可以开到100+km/h的荷兰公路) 13:34 车手和车队的博弈:车手是可以跳槽的!车手希望在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赢得大奖赛,这可能包括:年龄,体力,反应。每个车队的车都有稍稍不同,如果换了车队,对车手的表现也会有影响 15:50 F1的「F」= Formula每几年都会更新一下。原因一:为了让观众们觉得好看,Formula每几年都必须要微调。原因二:运动的本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原因三:Liberty Media(上市公司)是F1的持有者,希望有更多人看,引来更多的关注,就这样来了商业化操作 19:30 F1每年有20+个赛事,中国本来也是F1的一站。我国车手周冠宇今年也闪亮登场 【关于策略】 20:50 赢得一场比赛的关键要素之三:好的智囊团【1】策略团队(strategy team)决定什么时候换胎,换什么轮胎,【2】工程师团队,让车的表现性能更佳。工程师团队需要做非常多模型,让无论车在任何天气,任何路面都能有最佳的表现 25:25 好的首席工程师(Head engineer)有的时候比好的车手更抢手。好的工程师可以兼顾速度与安全 27:12 策略师的工作,比赛中和车手的交流(大广播),10年前可能听不到车队互相喊话的内容,Liberty media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29:56 换胎的策略(Million Dollar Question最值钱的问题),比赛之前需要做很多方案,如何最大化换胎的效率。如果不换胎,每一圈需要花的时间会更长因为轮胎损耗,进站换一次轮胎大概要20秒左右 36:54 策略团队如果没有做一个好的决定,策略团队关于换胎的博弈:法拉利车队的Plan ABCD 40:14 就算是你在排位赛很靠前,仍然没有办法保证你可以赢得最后的比赛 【关于人】 41:45 10个车队,20个车手,赛车手赢了给自己得分,同时也给自己的团队得分。出发的位置是单圈成绩决定的 44:08 每个车队都有两个车手,这两个人既是对有关系,也是竞争关系。团队希望总分最高,最理想的成绩就是两个车手可以1+2,但是如果两个车手差距很大,团队会保住一个,放弃另外一个。很多车队不会区分第一车手第二车手,有的车队不分第一/第二车手 46:06 不会有任何一为F1的车手想当第二车手,大家都是来做第一的。如果同队的两个车手是前后关系,有没有可能发生两败俱伤的情况(如果是刚换胎,应该会允许超车)racing engineer负责跟车手沟通,这位工程师负责跟车手沟通最后的变化 56:36 *Formula1中特别惊险的时刻:2021年的bowling ball incident保龄球事件,车撞到围栏装成两半。任何更高更快更强的比赛风险都会越大 01:01:22 什么样的车手会被历史铭记:实力强,会沟通,人品(Senna,看到事故停车去检查事故),领导力(一个车队给两个人制造同样的车, 如何影响车队可以更适合你开,团队甚至会被带起来) 01:04:41 赢得比赛,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一点?车手,车队,车【可以看Chainbear】 01:06:04 看F1之后给你带来的影响:(周一早上特别困)F1是一个非常需要团队配合的非常复杂的项目,个人目标+团队目标都叠加在一起,同时利用到的数学模型非常多 01:09:31 “晴天的时候你没办法赢,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可以超15辆车”作为粉丝大家都非常喜欢雨天,因为雨天可以看到车手的真正实力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本期我们迎来了目前为止信息密度最高的嘉宾之一 - 之源。 在这个并不安稳,甚至时不时会感到荒诞的时间点,我们来聊聊稍稍有一些「理性色彩」和「确定性」的东西吧!我和同学之源乐乐呵呵地聊了一个有理有据的学科,量子科学!希望这个有点理性,也有点科幻色彩的对话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精神上的宽慰。 之源目前在北京量子科学研究院工作。量子科学,听起来是一个又大离我们有遥远的学科。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把量子技术从头说起,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接受今天的主题,我们把今天的播客安排成两部分,大家可以参考时间轴:【第一部分】我们讨论了我们的生活跟量子科学有关系么?量子科技普及了之后,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本源动力到底是什么?科学试图回答人类提出的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开始吧。 【第一部分】关于量子科学的应用 03:08 大家好,我是之源,(09:33 补充)在北京量子院工作,负责科研转化。做的事情主要是围绕在北京高校研究量子科技的科研团队,帮助这个搞科研的圈子整合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研究量子科技的应用 05:10 初中的时候因为妈妈买的书开始读科学史,发现科学也是一种“神学/哲学”,用眼睛找世界的规律,用科学认知你在研究我们是“怎么来的” 10:50 中国有多少研究量子科技的研究院?合肥中科大(潘建伟院士 :墨子号,京沪干线),山东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上海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更正】) 12:18 量子科学是怎么应用的?先来一波打假:【1】量子阅读,量子是形容词,不是名词,在微观量子的物理状态下的物理现象。【2】Quantum Supremacy词汇矫正,不是啥霸权,更好的名字应该是“量子优越性” ,量子计算机在处理问题比经典计算机效率高很多,而并不是什么霸权。应该把量子相关的学科当做一个底层的物理变化,不要轻信任何看不懂的大标题 18:55 科学的车轮一直向前,很多人已经“想象了”量子学造就的未来【1】Tony Stark的徒手做可控核聚变(清华大学鲁巍教授,粒子加速器 http://www.baqis.ac.cn/news/detail/?cid=1229 已经很集约,但是尚不能达到“徒手”的水平)。【2】三体中的粒子对撞机(类似CERN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研究),以及黑暗森林法则,外星文明不希望你有科学进步的时候,就会来干扰你量子科学的发展,这样你科学进步的速度就会变慢【3】Marvel告诉我们,如果这些技术成本都可以很低的时候,e.g.数字孪生,算法,人工智能,量子科学,世界可能长成什么样子 24:36 算力的发展 = 生活水平的提高?跟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已经过上了全球化以及大型组织分工和信息化的生活,协作带来了共同的事业/报应(collective karma),在共同协作的过程当中会产生非常多的信息和数据需要处理和更好的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1 - 解决制药问题。我不是药神,正版药的开发时间长,耗资大,为了盈利这些药就会很贵,因此带来了仿制药,但是如果用量子科学(e.g.量子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抽象数学问题用化学模拟。分子模拟计算,在算力大道水平的基础上,解决制药的问题就会极大降低成本 解决实际问题2 - 解决能源问题。可控核聚变,实验成本同样也可以下降 解决实际问题3 - 算力提高。比如说手机芯片更好,相机精度更高,匹配更快 其他应用 - 提升银行或任何需要加密数据的安全性,没有任何的经典电脑可以破解量子电脑的加密,舒尔算法,RSA 39:07 任何科技/工具都是双刃剑。舒尔算法 VS Grover算法(可满足性问题,根号加速的算法) 43:50 之源看好哪一个量子科学的应用包括什么?量子化的精密测量,是人类好奇心的下一步 47:15 关于科学上的“最小”,不停地在被推翻。比如说最开始来自德莫可里特 - 原子唯物论,后来有了显微镜,又有了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更微观的内容 50:22 人也许并没有那么聪明,也许有更高的智慧,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科学上过于高傲,在阅读科学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追求真理的能力和自豪感,“追求真理”使人独有的能力(e.g.除了吃饱穿暖,使用工具之外,人还喜欢不断追问,探索真理) 52:50 科学开脑洞环节: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脑洞开的很大,比如说探索外星家园,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没有那么容易找到适宜居住的家园,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建立一个舒适的家园 57:13 量子科学到底回答了什么问题 【第二部分】科学以及科学地追求真理 01:02:30 效率问题,从最开始的只是让信息(information)数字化,进化到提高信息的能效,整合成knowledge。量子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区别:区块链的加密是依靠信息的公开,而量子可以低能耗地整合信息并加密 01:04:48 “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回看过去发现技术的革新大概率都会战争和资本推动的,我们有没有可能真的产生一个好的科技体系可以让我们适应地球,而不是地球适应我们,如何证明我们不是地球的癌症(cancer),我们科技的发展方向不能一味地服务资本(为短期ROI服务 VS 为长期甚至看不到的结果服务) 01:08:05 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健康发展科学的共识和一套奖励“健康长期主义”的机制,而不是短期经济利益的机制 01:09:55 科学最适宜发展的环境也许是一个弱化种族,弱化政治,竞争当中求合作的环境。但是今日的科学带着非常浓重的博弈的底色 01:12:18 追求真理的力量哪儿来,搞科研这个“订单”最开始时如何存在的,科学家们最开始如何接单“科研项目”。E.g.文艺复兴时代美第奇家族派单和各大科学家/艺术家的比稿 01:15:55 今天的教育和科学的关联:现在科学课题的分类无限细分其实并不人性化,跨学科的内容不够,然而跨学科的研究也许是我们接下来的解决重大问题的学科基础 01:17:50 之源寄语:大家不要放弃自己真正关注的问题,好的问题比好的答案好太多了,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伴随你(也值得伴随你)很长时间,但是一个好的答案会让你懒惰 01:19:37 最后说一下关于“衰落&崛起”的问题:如今我们如何看待“李约瑟问题”,需要一个体系可以不断建立和迭代,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建立再迭代。以及带着问题看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好问题在大脑“后台”运行是一种什么感觉)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又是一期「潘潘和她的同学们」。没错啦,舒扬是我的同学,她从最开始学习接触植物保护/农业到从事农粮行业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在写这一期提纲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我们和农业的关系就是,我们天天都有需要,但是我们并不了解农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城市里的我们甚至向往田间地头的的生活,但是如果真的把你放到了田野之间,大概率你会不知所措焦头烂额。 但是我和舒扬都觉得农业其实是一个非常「性感」的学科,因为它一个跟自然走的最近,同时跟经济,金融,政治高度从古至今都高度挂钩的学科。 我们用了一个半小时讨论了,农业和现代人的关系,中国农业,以及世界粮食问题三个层面的问题。 本期由于录音设备的问题,52分钟的时候有一些杂音,实在抱歉。 【关于农业】 01:04 大家好我是舒扬,我从大学开始学习农业,植物保护,现在在做农粮相关的工作 03:18 农业其实也算是一个很“性感”的行业:虽然很“古老”但是永远“相关” 05:16 从高考结缘农业/园林,学习和工作的十年中一直在农业和和其他社科/公共政策学科之间穿梭,在这期间也接触了农业与不同行业的交集,比如说农业与经济,农业与外交等 13:24 今天的我们和农粮的关系:吃饭变得越发的方便,有的时候很容易不去思考最前端发生的事情,可以吃饱穿暖的今天,我们不太思考一切农粮作物的源头“种地”这个环节。我们目前经历的问题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一个“配送”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真正粮食短缺的问题,大家不要混淆 18:19 大家对农业的误区:“很赚钱”?赚钱是很不容易的,无论是农民伯伯种地的环节还是加工的环节都没那么容易赚钱。这牵扯了农业作物经济性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宏观】气候,环境等,【微观】单位作物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上的供求。期货交易部分确实是可以赚钱的,但是这也是离实体农业最有距离的一个部分,全球80%的粮食贸易都是被ABCD四大粮商垄断的【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 【中国农业】 33:40 我们的农业到底什么「富足」什么「短缺」 37:52 对人类最重要的几种粮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什么叫「口粮绝对安全」和「碳水自由」 自给率参考数据: 农业资源自给率:从 2000 年的 90.2%,下降至 2020 年的 64.3% 食物自给率:从 2000 年的 93.6%,下降至 2020 年的65.8% 44:25 一道有难度的农业数学题:【条件一】有限的可耕种地必须种出来我们需要的作物,【条件二】同时在从“高碳水”到“高蛋白”的转型都需要我们更高效地使用我们的农业资源 47:12 如何解决提高产令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小麦和水稻的稳定性问题(举个例子:Monsanto孟山都的种子稳定性高) 52:03 国内有那些高校和团队在认真攻克这些农业科学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 59:12 我们跟自然走的最近的学科也许就是农业,我们不应该用人的节奏要求自然给我们产出,我们要配合自然的节奏,当「长期主义者」 01:01:10 学农的内核是很“酷”的,不知道为啥披上了一个很“土”的外表。越发达的国家反到离农业约近,非常注重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是一件即讲求「宏观」有讲求「微观」的事情,而且压力并不小 01:04:40 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概率都是长期的问题:开源 - 如何长期开源节流,打开做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节流 - 提升产出效率,包括不浪费等。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知越深,这个问题也许越容易被解决。 【世界粮食问题】 01:07:16 最后一道思考题:一碗卤肉饭(包括大米,大豆,猪肉)和俄乌冲突,美国大选,南美拉尼娜的关系 01:08:03 背景提要:俄乌为全球供给了1/3的谷物,冲突下,全球小麦和玉米的供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01:17:38 20/21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的所有粮食问题,大概率都是粮食“金融化”,粮食“金融化”带来的问题,并不是粮食产出不足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还没有被很严重的影响是因为我们有一些战略储备。中国之外的其他地方粮食价格都在浮动) 01:20:19 我们自己能做点啥:很难靠一己之力改变农粮行业的大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小事情,比如说不要浪费,关注农业科学/自然科学(同时对周围的农学生好一点!),养成长期主义观念,多学学自然科学 01:24:33 推荐一部耐人寻味的农业真人秀“Clarkson‘s Farm”(B站可看,豆瓣9.6),沉浸式体验一下种地的感觉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这是一个20岁姑娘得了一次重病,又痊愈的故事。她很幸运,她希望可以把自己在生病期间获得的希望和勇气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她叫Zimo。 我在朋友家认识了一位20岁的大学生Zimo,第一次见到Zimo的时候记得她脸上带着一个很大很阳光的微笑,声音非常清澈,同时非常健谈。如果你跟她见面,你是绝对不会把她和一种很严重的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联系在一起的。 在Zimo的回答中,我即感受到了那种面对疾病的无奈和恐惧,也能感受到在恐惧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她想不断的给自己找更多的帮助和希望的力量。 如果每天跟自己最大的恐惧呆在一起,你觉得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我给你十秒钟思考一下。 跟自己最大的恐惧呆在一起,很有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恐惧,如果你是个足够强大的灵魂,也许你可以让勇气和希望生出来,你很可能会需要一个可以帮你打破恶性循环的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在哪儿呢。对于Zimo来说,这个精神力量来自一只医生送给她的“小黄鸭”。 Zimo非常幸运,她和不幸擦肩而过,接受 骨髓移植几个月之后,她获得了新生。获得新生之余,她希望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带给更多人陪伴,希望和甚至是活下去的勇气。于是她和另外几位病友和医生伙伴成立了一个血液病青年互助小组“小黄鸭”。 想了解更多Zimo的故事,可以关注wx公众号:出海Weigh Anchor 【内容提要】 02:03 大家好,我是Zimo,去年发现自己再障的情况 08:06 开始去医院寻找答案 & 家人的支持 19:12 最崩溃的片段 “又是什么都不能干的一天” 23:23 虽然风险很大,仍然想做骨髓移植 26:44 病友的故事:大部分病友都是崩溃的,但是仍然在互相支持。我看到了很多好的和不好的结果,希望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病友 ”小黄鸭“的故事 29:29 病友东东的故事,长期和恐惧斗争是需要一些外力的,Zimo和东东一起成立了公益小组“送你一只小黄鸭” 32:50 为什么叫“小黄鸭” - 骨髓移植之后被医生送了一只塑料小黄鸭。陪伴的象征,不开心的时候就看一看小鸭子,分享美好的瞬间,用小黄鸭传递勇气 39:33 对小黄鸭未来的一些憧憬 - 吸纳更多志愿者,让更多人有更多治疗的选择 44:30 失而复得:彻底出院获得的自由,重新获得生命的快乐 48:50 想了解更多小黄鸭,欢迎留言,一起来克服慢病 关于【新生】的使用方法 53:20 “嵌合人” Zimo 2.0,爸爸的骨髓让“我”焕然一新,Zimo 2.0在很认真的过着生命的每一天 55:14 Zimo如今的日常:活出有生命力的样子,脱离混沌的状态。没有完美的人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感恩我们已经拥有的不完美的生命 【创作团队】 策划:潘潘 主播:潘潘 剪辑:潘潘 Logo设计:来福的外甥 【主播】 潘潘 北漂深圳娃 咨询/互联网公司 【关注我】 【NEW】汽水儿|荔枝播客|小宇宙|Apple Podcast 同步更新 更多平台敬请期待 【联系我】 微博:@潘潘是小黑 感谢收听「世界青年在中国」,下期再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