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总被认为是一个充满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地方。无数的艺术家曾在这里工作、生活,同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作为一个从小对法国抱有热切期待的文艺青年,田嘉伟在巴黎生活了6年。在此期间,他阅读,他写作,在游历巴黎大街小巷的同时,也观察着法国文学界发生的种种变化。 现在的巴黎还是我们想象中的艺术之都吗?那些我们熟知的艺术大师身上有没有不被大家所了解的一面?非虚构写作为什么正在成为某种潮流?法国为什么有数量众多大大小小的文学奖?今天的法国作家更关心什么样的议题,写作中又在尝试什么样的创新? 本期节目,我们从田嘉伟老师的新作《今晚出门散心去》出发,从一个亲身体验的角度,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法国文学。 嘉宾: 田嘉伟 1989年8月生于渝湘黔交界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巴黎第十大学法国及法语世界语言与文学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出版法语专著《法国当代作家笔下中国文人的生命与功课》,译有皮埃尔·米雄和安妮·埃尔诺等法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上海“普鲁斯特慢读会”主讲人,曾用笔名科西嘉。 豆瓣 @Oberkampf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2024年龚古尔文学奖颁奖现场 时间轴: 00:04:11 《今晚出门散心去》中虚构与非虚构交织的写作方式 00:11:22 法国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传统 00:17:12 法国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特色 00:20:52 作为一个外来者来到法国之后,对于法国的印象产生了哪些变化 00:29:53 法国文学批评界的生态 00:38:40 随着时代变迁,对于同一个作家评价的改变 00:41:53 法国出版行业的商业化程度 00:49:45 《今晚出门散心去》中使用的“边缘视角” 00:58:12 法国的各种文学奖对于文学圈的影响 01:06:32 政治正确对法国文学奖的影响 01:10:43 当代法国作者关心的议题 01:16:22 注重个人体验的写作在当下流行的原因 01:19:33 当代法语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型写作 皮埃尔·米雄 涉及作品: 田嘉伟《今晚出门散心去》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驳圣伯夫》 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 蒙田《随笔集》 夏多布里昂《墓畔回忆录》 卢梭《忏悔录》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盖乌斯·苏埃托尼乌斯·塔奎卢斯《罗马十二帝王传》 乔尔乔·瓦萨里《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马塞尔·施沃布《虚构传记》 埃马纽艾尔•卡雷尔《对面的撒旦》 杜鲁门·卡波特《冷血》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加缪《鼠疫》《局外人》 皮埃尔·米雄《国王的身体》《微渺人生》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 乔治·佩雷克《物》 蒂耶里·拉热《普鲁斯特,龚古尔奖:一场文学骚乱》 杜拉斯《情人》 阿历克西·热尼《法兰西兵法》 蕾拉·斯利玛尼《温柔之歌》 穆罕默德·姆布加尔·萨尔《人类最秘密的记忆》 安妮·埃尔诺《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位置》 马蒂亚斯·埃纳尔《罗盘》《区域》 安妮·埃尔诺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Claude François —— Commed'habitude 中插:Ludovico Einaudi —— UnaMattina 结尾:Richard Sanderson —— Reality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作为小说家的村上春树大家应该都很了解。作为当代日本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无数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研究过。他的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现象,与二战之后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很多的读者都喜欢村上的小说、村上的散文、村上营造出来那种独特的情调。而村上营造出这个世界之所以有如此独特的性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音乐品味与音乐选择。 除了作为作家的村上春树,他还是一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爵士、摇滚、古典,他无所不听,并且把这些音乐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与人物、故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音乐是村上的另一面。没有音乐加持,村上不会是现在的村上。 那村上春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这些音乐在他的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听音乐的时候,村上有哪些独特的追求?他的音乐品味又究竟如何?本期节目我们从他亲自撰写的《村上春树的音乐异想世界》,看看村上的音乐品味和音乐选择。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顾悦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诗人,音乐人 微博 @顾悦老师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3:47 村上春树与音乐之间的深度联系 00:06:23 作家和音乐家之间的身份切换 00:11:47 村上春树小说中音乐的作用 00:16:30 作家在写作时如何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 00:18:39 如何通过文字来表现音乐 00:27:47 没有技术,只谈感觉,能不能理解好艺术作品 00:33:21 相比起其他媒介,黑胶的魅力和优势是什么 00:40:33 村上春树热衷于黑胶的原因 00:53:01 村上春树为什么如此喜爱西方的音乐 00:57:02 从书中选择的曲目来看,村上春树的音乐品味到底怎么样 01:05:33 还会不会出现和村上春树一样如此热爱音乐的作家 涉及作品: 村上春树 散文《村上春树的音乐世界》《无比芜杂的心绪》 小说《1Q84》 《海边的卡夫卡》 《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听风的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伦纳德·伯恩斯坦《未作回答的问题:伯恩斯坦哈佛六讲》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Sonata for 2 Pianos in D Major, K. 448:II. Andante 结尾: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_Aria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特朗普总统上台两个月,全世界又一次陷入了震惊和恐慌之中。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在重新塑造着美国,也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特朗普从来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我们所熟悉的美国总统。他为何能够当选,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J·D·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里给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这本书展示了一个光鲜外表下日益衰败的美国。万斯在书中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对从出生起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的影响。2016年,这本书让万斯闻名全球。如今9年过去,他已成为美国副总统,变成了特朗普的左膀右臂。 为什么中下层白人会支持特朗普?造成他们生存困境的原因有哪些?其他国家中下层白人的处境有何不同?特朗普再次上台后,他们的生存状态真的能得到改善吗?本期节目借时代华语《乡下人的悲歌》2025新修订版上市之机,重回当下的美国,看看那些被时代遗忘的中下层白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嘉宾: 林垚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耶鲁大学职业法律博士。现为上海纽约大学教师。 公众号:林三土 播客:催稿拉黑 时差in-betweenness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4:55 美国底层白人和中下层白人生活境况的区别 00:12:02 美国的空间地理政治格局的变化对中下层白人生活的影响 00:18:18 美国中下层白人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00:21:42 民主党为什么没有能够改变中下层白人的困境 00:25:13 工会的衰落对中下层白人的影响 00:30:54 民主党人自己脱离中下层白人的原因 00:34:25 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中下层白人的处境 00:38:29 移民与环保议题在政治话语中被情绪化利用 00:44:17 万斯立场转变和共和党的整体转变的原因 00:47:57 美国副总统角色的真正作用 00:50:44 美国特殊的选举制度对立场极端候选人的影响 00:59:06 特朗普政府改革的影响 01:07:49 万斯和马斯克右翼理念的不同之处 01:13:04 关税政策能不能帮助到中下层白人 01:23:41 美国中下层白人的出路在哪里 J·D·万斯 涉及作品: J·D·万斯《乡下人的悲歌》 南希·伊森伯格《白垃圾:美国四百年来被隐藏的阶级真相》 林垚《空谈》 《乡下人的悲歌》(朗·霍华德,2020)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ringston trio — Where habeall the flowers gone 中插:Peter, Paul &Mary —Puff The Magic Dragon 结尾:John Denver —Take MeHome, Country Roads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布尔乔亚”,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我们总在不经意间使用它,却从未真正理解其内涵。布尔乔亚不仅代表特定社会群体,更承载着一种文明理想与生活方式。它曾被塑造为现代生活范式及思想变革的标杆,如今却遭遇全球性的结构性断裂、系统性衰退与持续性萎缩。 布尔乔亚是随着现代社会兴起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也体现着一种文化、格调和趣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历史进程,而且也为欧美文学留下了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究竟何为布尔乔亚?它诞生于何时何地,在历史的复杂变迁之中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又为何逐渐走向消亡?文学作品是如何表现布尔乔亚的兴衰?中国语境下是否存在本真意义上的布尔乔亚? 本期节目以弗朗哥·莫莱蒂专著《布尔乔亚:在历史与文学之间》切入,解码布尔乔亚这个令人着迷的文明符号。 嘉宾: 朱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西方批评理论,著有《现实主义的变奏:当代视域中的文学批评域文化分析》,译有《词语的肉身》(合译)、《根本恶》(合译)、《布尔乔亚》等。 王璞 学者、教师、诗人、批评工作者和译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BrandeisUniversity)副教授和比较文学项目主任、重庆大学高研院/博雅学院青年兼职教授 豆瓣 @王璞一零一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The Bourgeois Afternoon or The Terrasse Family - Pierre Bonnar 时间轴: 00:03:58 布尔乔亚概念的诞生与历史流变 00:08:14 布尔乔亚与中产阶级的区别 00:16:30 布尔乔亚在历史叙事与文学想象之间的双重面相 00:25:13 布尔乔亚是如何看待工作的 00:29:09 布尔乔亚精神与劳动伦理之间的关系 00:35:48 18世纪小说文体兴起与布尔乔亚阶层崛起的互文关系 00:39:54 成长小说之中的布尔乔亚形象 00:45:06 为什么说布尔乔亚的生活是散文式的 00:53:03 布尔乔亚的式微在20世纪小说中的体现 00:59:03 布尔乔亚的兴衰与资本主义的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 01:06:34 现代主义文学中布尔乔亚之子的终末状态 01:10:28 当代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布尔乔亚 01:17:17 中国文学中的布尔乔亚形象 La sortie du bourgeois — Jean Béraud 涉及作品: 弗朗哥·莫莱蒂《布尔乔亚: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现代史诗》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拉·封丹《 拉·封丹寓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美学》 紫式部 《源氏物语》 拉伯雷《巨人传》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歌德《浮士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福楼拜《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 司汤达《红与黑》 波德莱尔《恶之花》 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 矛盾《子夜》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Serenade in CMajor, Op. 48:Waltz 中插:Bossa Nova - BossaDu Nord 结尾:Mott theHoople -Saturday Gigs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黄锦树,这位被王德威称为“马华文学坏孩子”的颠覆者,自上世纪90年代闯入文坛伊始,便以笔为刀,试图重塑马华文学的血肉筋骨。他将潮湿胶林中的南洋叙事抛入现代主义熔炉,在历史幽灵与魔幻雨林的交缠间,锻造出独属马华的新文学语法。 在他的文本疆域里,瑰丽的热带胶林永远蒸腾着血色迷雾:殖民者的枪声与抗日者的骸骨在季风雨中发酵,郁达夫失踪的谜题与当代移民的困顿在时光褶皱里重叠。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始终游荡在记忆招魂与历史祛魅的刀锋之上。 作为离散族裔的文学祭司,黄锦树背负着双重历史烙印:马来西亚华人身份的政治困局是刻入肋骨的刺青,而中文书写的古老基因则是剪不断的文化脐带。他高喊着为马华文学“断奶”的宣言,却在《鱼骸》的甲骨文密码与《雨》的轮回寓言中,暴露出逃离与溯源的双重焦虑。 本期节目我们继续马华文学之旅,潜入黄锦树的文字沼泽,看这个叼着烟斗的文学游击队员,如何用虚构对抗失忆,以创伤重构认同,在中文世界的边缘撕扯出一片马华文学的新天地。 嘉宾: 陈济舟 四川成都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短篇小说集《永发街事》(联经2019)曾获新加坡大专文学奖散文组、文学赏析组首奖,联合早报金奖。文章散见两岸三地和新马。 豆瓣 @济舟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3:07 黄锦树初登文坛掀起的"烧芭"事件 00:11:46 “后设”手法在黄锦树小说中的运用 00:19:22 南洋地带独特的雨林景观 00:21:40 黄锦树作品中对南洋奇观的描绘 00:26:59 黄锦树的马华文学“断奶论” 00:31:34 黄锦树作品中的中国性与身份认同问题 00:46:17 南洋华人的苦难历史与黄锦树作品的关系 00:54:28 马共历史对黄锦树的影响 01:03:40 马共小说《犹见扶余》的详细解析 01:19:56 马华文学自身的主体性问题 涉及作品: 黄锦树《雨》《乌暗暝》《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猶見扶餘》《死在南方》《魚》《M的失踪》《胶林深处》 方北方《头家门下》《树大根深》《花飘果堕》 金宇澄《繁花》 张贵兴《野猪渡河》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邓丽君 —— 槟城艳 中插:ใจเทพ ร่าเริงใจ —— Talat Phlu 结尾:梁文福 —— 新加坡派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泡沫破裂后,整个社会笼罩着一层阴霾,消沉情绪弥漫,而“躺平”则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无奈选择。在这个全民躺平的时代,《新世纪福音战士》中蜷缩在驾驶舱里的碇真嗣,意外成为了时代精神的具象化符号。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千禧年后,新的时代精神席卷而来,一切都在改变。 为什么90年代的“逃避可耻但有用”,在00年代突然变成“不选择就去死”?当小泉纯一郎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在日本全面铺开的时候,日本的年轻人为什么开始热衷于“大逃杀”的故事。如果说日本真的是一个“有物却没有物语”的世界,普通人应该怎么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 本期节目我们从宇野常宽文化批评集《〇〇年代的想象力》出发,看看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日本的文化产品是反映出了当时日本年轻人什么样的心态,以及整个日本社会状态。这样的心态和状态又是怎么反哺给文化作品的。 嘉宾: 海带岛 做书,译书,看电影儿 豆瓣 @海带岛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Air/真心为你》(庵野秀明 ,1997) 时间轴: 00:03:26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00:07:08 日本文化批评的生态和宇野常宽在其中的位置 00:09:05 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之后日本人的心态变化 00:17:10 《EVA》与90年代日本社会情绪的共鸣 00:23:35 00年代的社会变化与导致的社会情绪的转变 00:27:19 新自由主义对00年代大众心态的影响 00:30:36 “大逃杀”类作品在全世界流行的原因 00:35:33 日本是一个“有物却没有物语”的社会 00:42:59 日本社会中宏大叙事的变迁 00:45:32 宇野常宽的论述中缺失的女性视角 00:51:22 中国流行文化与年轻人心理状态之间割裂的原因 00:54:49 文化批评研究到底在多大程度之上能反映真实的大众心态 《大逃杀》(深作欣二,2000) 涉及作品: 书籍: 宇野常宽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崔至恩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 东浩纪 《动物化的后现代》 动画、漫画 《新世纪福音战士》(庵野秀明 ,1995) 《星之声》( 新海诚,2002) 《最终兵器少女》(加濑充子,2005) 《死亡笔记》(大场鸫,2004) 《美少女战士》(佐藤顺一,1992) 《犬夜叉》(青木康直 ,2000) 《蜡笔小新》(1992) 真人剧集、电影 《野猪大改造》(剧集,2005) 《大逃杀》(深作欣二,2000) 《鱿鱼游戏》(剧集,2021) 《饥饿游戏》(盖瑞·罗斯,2012) 《西瓜》(佐藤东弥,2003) 《池袋西口公园》(堤幸彦,2000) 《曼哈顿爱情故事》(剧集,2003) 《重启人生》(剧集,2023) 《琳达!琳达!琳达! 》(山下敦弘,2005) 《河畔》(行定勋 ,2018) 《东京大饭店》(剧集,2019) 《野猪大改造》(剧集,2005)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高橋洋子 —— 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 中插:鷺巣詩郎 —— soul love: guitar to orchestra segue 结尾:宇多田ヒカル—— BeautifulWorld (PLANiTb Acoustica Mix / 2021 Remastered)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1月20日,特朗普总统回到了白宫,在他无数拥趸的掌声之中,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个任期。在上任的头几天里,特朗普立即雷厉风行地下达了一系列行政令,废除了前一届政府的一系列左翼政策。 从去年11月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失利,再到如今特朗普的再次上任,有一种声音在不断地重复出现。过去十几年中,我们经历了一场贯穿各个领域的左翼运动。如今这场左翼运动似乎走到了终点,最终迎来了一个失败的结局。2016年特朗普第一次当选时,我们还可以自欺欺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偶发事件,是走向胜利道路上的小波折。但到现在,我们可能真的需要冷静下来,用一种回顾性的视角,接受这个暂时性的失败和倒退。 今天这一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当今美国政治中的左翼运动现状,聊一聊这个可能即将到来的失败,也从美国政治这些纷纷扰扰的事件中,看看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同样面对的各种问题。 PS:本期播客因不可抗力存在一段较长时间的删减,具体删减情况请查看时间轴。 嘉宾: 林垚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耶鲁大学职业法律博士。现为上海纽约大学教师。 公众号:林三土 播客:催稿拉黑 时差in-betweenness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集体出席特朗普就职典礼的硅谷大佬们 时间轴: 00:05:05 政治立场中左与右的的标签的起源 00:13:45 历史中左与右的相对性 00:16:10 国内语境之中左右之分的混乱现象 (此处有一段将近5分钟的内容因不可抗力被删除,用消音代替) 00:18:25 美国左翼运动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周期 00:24:37 身份,种族为何与阶级议题存在不同 00:30:09 民主党内的代际分歧与政治议题不同侧重 00:39:00 左翼运动的全球化与面临的在地性问题 00:45:48 Me Too运动在中国所面对的不同困境 00:48:48 右翼为什么会反对左翼运动中的种种议题 00:54:34 情绪驱动下的政治投票行为 00:59:59 美国女性选民在堕胎权议题上的矛盾立场与政治实操 01:07:19 为什么硅谷会在特朗普2.0时代快速转向 01:12:52 美国高校中装点门面的左翼运动 01:19:58 社交网络时代的议题讨论模式会不可避免地走向人身攻击 01:27:29 科技巨头的政治倾向对社会运动的影响力 01:29:59 单纯的议题讨论对现实生活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 抗议者集会反对密歇根大学正在考虑对其 DEI 计划进行更改。 名词解释: DEI: 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包容(Inclusion),是一个旨在促进工作场所和教育机构中所有人的公平待遇及充分参与的计划,并以增加校园或职场中来自历史上受歧视群体的学生或职工的比例为目标。 AOC: 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斯 (Alexandria Ocasio-Cortez,1989年10月13日—),美国民主党女政客,现任纽约州联邦众议员。 AOC在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女性国会议员,是受民主党进步主义左翼支持但遭共和党大力抨击的“绿色新政”倡导人物之一。 事实核查功能:社交网站为了打击谣言,即对于热点信息由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对内容进行人工审查以检查是否存在谣言的问题。如果检查确认属于造谣则对应的帖子可能会被标注为虚假 / 谣言等,同时这类内容也会被平台通过算法限制流量避免进行广泛传播。 马斯克在特朗普就职典礼上疑似做出纳粹手势 涉及作品: 林垚《空谈》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BuckyHalker / Cathy Richardson —— The Rebel Girl 中插:Will the Circle BeUnbroken (BioShock Infinite Digital Soundtrack) 结尾:Elton John —— GoodbyeYellow Brick Road 特朗普在重返白宫后第一天签署了多项行政令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以读攻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新年好! 2024年是《以读攻读》开播的第一年,作为一档比较小众的文学与书籍类播客,我们的订阅数也达到了一万。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感谢各位听众的支持与鼓励。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和林老师都会给大家介绍一些接下来一年中我们最期待的新书,也可以算作是《以读攻读》接下来的节目预告。在2025年,我们想要的不仅仅是深度严肃地聊文学,还想把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中,给大家呈现更多样更丰富的节目。 本期节目就是我们的2025年私人甄选。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38 《以读攻读》过去一年的回顾与新年的展望 00:08:10 2025年我们期待的新书 文学类: 00:12:10 米尔恰·克尔特雷斯库《螺线管》《左翅》 00:16:36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想想龙虾》 00:22:09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废墟之行》 00:26:05 珍妮弗·伊根《糖果屋》 00:33:08 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凡特《三只忧伤的老虎》 00:35:30 塞斯·诺特博姆《众灵日》 文化、理论类: 00:41:51 弗兰克·克默德《结尾的意义》 00:46:35 詹姆斯·夏皮罗《莎士比亚在分裂的美国》 00:51:13 格奥尔基·伊万诺夫《彼得堡的冬天》 00:55:56 弗朗哥·莫莱蒂《布尔乔亚》 00:58:25 罗伯特·达恩顿《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 00:59:40 埃德蒙·威尔逊《三重思想家》 01:04:55 摇滚史系列节目介绍 本期其他涉及作品: 詹姆斯·乔伊斯 《芬尼根的守灵夜》 阿拉斯代尔·格雷《拉纳克》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坠物之声》 珍妮弗·伊根《恶棍来访》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 埃德蒙·威尔逊《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与行动研究》《阿克瑟尔的城堡》 西蒙·雷诺兹《撕碎重来:后朋克,1978-1984》 大卫·赫普沃斯《1971,摇滚乐的黄金之年》 哈特穆特·罗萨《重金属摇滚的社会学》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NeoRetros— Battles andWastelands 中插:Joshua Bell — Serenade 结尾:Dan Fogelberg — Sutter's Mill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要谈论当代的文学批评,哈罗德•布鲁姆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少有的全才,兼具学者、教师、评论家、散文家、檄文执笔者等身份。深厚的文学修养构成了布鲁姆作为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基础。对文学如数家珍般的熟稔,对西方文化传统和知识百科全书般的涉猎,使得布鲁姆成为西方文学和文化界的传奇。 作为1970年代耶鲁批评四人帮的一员,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之中提出了“误读理论”,阐释了每一部作品与前驱作品之间的关系。他厌恶以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批评方式,把它们称作“憎恶学派”。他无限推崇经典,强调回归阅读的本质。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是布鲁姆的告别之作,也是他最私人的回忆录,被作者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记忆萦回》是年近九十岁的布鲁姆对他一生阅读体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 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聊一聊哈罗德•布鲁姆,这位文学批评界的巨人。 嘉宾: 顾悦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诗人,音乐人 微博@顾悦老师 陈以侃 青年翻译家,书评人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4:12 哈罗德·布鲁姆在欧美文学批评界的形象 00:14:45 耶鲁四人帮诞生的历史背景 00:22:21 随着批评话语体系的转变,布鲁姆自己的身份变化 00:24:57 布鲁姆对“憎恨学派”的态度 00:31:03 如何理解布鲁姆的”误读理论” 00:42:03 如何把握对文学作品的误读尺度 00:52:19 布鲁姆所谓“西方正典”的评价标准 01:03:54 布鲁姆无限推崇莎士比亚是否过于偏激 01:13:24 神秘主义对布鲁姆批评的影响 01:17:00 在布鲁姆去世之后,将来还会有这样博闻强识的批评家么 涉及作品: 哈罗德·布鲁姆《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西方正典》《如何读,为什么读》 《影响的焦虑》《天才:创造性心灵的一百位典范》 安东尼·伯吉斯《莎士比亚传》 艾丽丝·沃克的《紫色》 索尔·贝娄的《雨王亨德森》 托马斯·品钦的《葡萄园》 肯尼思·格雷厄姆《柳林风声》 E·B·怀特 《夏洛的网》 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J·K·罗琳《哈利·波特》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Arioso (Adagio inG) from Cantata BWV 156 (Arr. Lloyd Webber) 中插:Toccata and Fuguein D minor, BWV 565:Fugue 结尾:GoldbergVariations, BWV 988:Aria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伴随着网飞把《百年孤独》搬上荧幕,马尔克斯的这部鸿篇巨著又一次被大家热议。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之中,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一部文学作品:它是拉美文学大爆炸的旗舰,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张拉丁美洲展示给世界的名片。 除了书中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外,《百年孤独》的背后还有着更多的故事。究竟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的故事与拉丁美洲的历史有着何种联系,马尔克斯的童年经历是怎么改变他的写作的,他与同辈的作家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的译者侯健老师,一起重新回到马尔克斯的魔幻世界。 嘉宾: 侯健 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豆瓣年度译者,译有《两种孤独》《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略萨谈博尔赫斯》《艰辛时刻》《终了之前》等作品近20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百年孤独》剧照 时间轴: 00:03:48 剧集版《百年孤独》的优缺点 00:08:46 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存在的天然困境 00:12:21 略萨和马尔克斯友情决裂的原因 00:20:39 略萨和马尔克斯后期的关系如何 00:24:09 略萨为什么要用“弑神者”来形容马尔克斯 00:28:00 《百年孤独》对拉丁美洲历史的隐喻 00:34:16 马尔克斯的史观,他对古巴革命政府的态度 00:38:22 拉美文学中的全景式小说 00:45:38 魔幻现实主义与拉美文学的关系 00:52:29 魔幻现实主义之外的拉美文学 00:58:52 魔幻现实主义是否满足了西方世界的猎奇心态 01:06:33 文学大爆炸对当代拉美文学的影响 1967年对谈之后,马尔克斯和略萨的合影 涉及作品: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族长的秋天》 《霍乱时期的爱情》 《活着为了讲述》 《我们八月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城市与狗》 《绿房子》 《酒吧长谈》 《世界末日之战》 《公羊的节日》 卡洛斯·富恩特斯《我们的土地》 罗贝托·波拉尼奥《2666》 侯健 《不止魔幻》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CamiloSanabria-Creación Macondo 中插:Waltzes, Op. 69_No. 2 in B Minor 结尾:TheChieftains Paolo Nutini -Hard Times ComeAgain No More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2007年10月,即将迎来自己88岁生日的多丽丝·莱辛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时年龄最大的得奖者。莱辛对自己的得奖感到意外,她曾经坦言诺奖的评委们不喜欢她,也说过自己的《金色笔记》已经被太多的人误读,然后又被慢慢遗忘。 没有人能否定《金色笔记》的伟大,莱辛描绘了一个复杂的时代,以及面对时代的洪流,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分裂。《金色笔记》的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就是莱辛的化身,作为一名“自由女性”、女艺术家、女知识分子,她曾参加非洲左翼运动小组,离婚后独居伦敦并加入英共。由于信仰的人和事日渐面目全非,安娜抵抗着内心的混乱焦灼,将自己的所见所思分门别类写成四本笔记:“黑色笔记”书写非洲往事;“红色笔记”关于组织生活:“黄色笔记”审视两性关系,“蓝色笔记”记录日常。 《金色笔记》是一本时代的观察手记,也是一次个人的精神分析。本期节目我们将回到这本巨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探索莱辛当时焦虑分裂的内心世界。 嘉宾: 麦教授 自由撰稿人、译者、播客制作人 微博@麦教授Max 王玥 南京译林出版社外国文学图书编辑、日语译者。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年轻时的莱辛 时间轴: 00:06:32 麦教授翻译《金色笔记》的初衷 00:13:52 《金色笔记》中复杂的历史背景 00:16:15 莱辛早年在非洲的经历 00:23:26 冷战初期英国的政治状态 00:30:06 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与《金色笔记》之间的关系 00:41:57 《金色笔记》中的人物原型与现实的差别 00:50:29 莱辛为什么要在《金色笔记》拆分四色笔记 00:54:18 二战之后面对信息爆炸普通人的精神状态 01:02:09 莱辛对自己分裂人格的整合是否成功 01:07:37 为什么莱辛说《金色笔记》不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 01:13:54 老译本是否需要随着时代变化进行翻新 01:17:17 新版《金色笔记》的翻译细节处理 01:21:26 莱辛拿到诺奖是否是一个补偿性质的选择 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日 涉及作品: 多丽丝·莱辛 《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影中独行 : 莱辛自传》《刻骨铭心 : 莱辛自传》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塞谬尔·理查森《帕梅拉》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Tribes — Dancehall 中插:Lieder ohne WorteOp.62_No.6 Allegretto grazioso in A Major -Frühlingslied (Spring Song) 结尾:Pink Floyd — Lost forWords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2024年,中文世界的读者终于等到赫尔曼·布洛赫最重要的两本著作,《梦游人》与《维吉尔之死》。我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个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上半年我们做了《梦游人》的专题节目,讲述了布洛赫的生平、时代以及《梦游人》对欧洲世界“价值崩溃问题”的探索,本期节目我们将继续探讨布洛赫创作。 相比起之前《梦游人》,《维吉尔之死》更加深沉,也更加纯粹。布洛赫将视线聚焦到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临终之际,维吉尔跟随奥古斯都的舰队跨越亚得里亚海,返回意大利。从黑夜到白昼,他在皇宫的病榻之上回顾了自己的人生,思考着生存世界的险恶与痛苦、艺术与文学之于苦难现实的价值、人面对命运和死亡的回归与救赎,并决定毁掉自己辛苦写成的《埃涅阿斯纪》。 通过维吉尔的故事,布洛赫重塑了一个作家脆弱而伟大的心灵,再造了一个即将没落的时代。从古罗马到二十世纪的欧洲,这个世界没有改变,艺术家的追求也没有改变。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1787年由艺术家所绘制的《维吉尔对奥古斯都和屋大维朗诵埃涅阿斯纪》,现藏伦敦国家美术馆 时间轴: 00:04:35 《维吉尔之死》的重要地位与阅读的感受 00:10:39 现代主义小说为什么要从神话和历史中寻找素材 00:14:44 维吉尔创作《埃涅阿斯纪》的背景和意图 00:23:12 布洛赫通过维吉尔故事探索现代价值崩溃 00:28:55 《维吉尔之死》对其他意识流小说的借鉴 00:32:37 《维吉尔之死》中的漫游模式 00:35:47 布洛赫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模式 00:42:43 《维吉尔之死》与《芬尼根守灵夜》的对比 00:48:44 《维吉尔之死》的特殊结构 01:00:40 《维吉尔之死》之中的神灵象征与重生主题 01:09:14 布洛赫借维吉尔焚烧《埃涅阿斯记》表达对艺术的态度 01:17:47 当下对布洛赫精神的借鉴 01:20:21 作家为什么总是有焚烧手稿的愿望 维吉尔肖像,出自公元5世纪的维吉尔罗马抄本 涉及作品: 赫尔曼·布洛赫《维吉尔之死》《梦游人》《着魔》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 詹姆斯·E·米勒《福科的生死爱欲》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圣经》 托马斯·曼《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埃内斯汀·施兰特《赫尔曼·布洛赫传 : 不情愿的诗人》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雅各布的房间》《到灯塔去》 但丁《神曲》 维柯《新科学》 T·S·艾略特的《荒原》 尼采《悲剧的诞生》 埃莉诺·卡顿《明》(发光体) 维吉尔的墓志铭:Mantua me genuit, Calabri rapuere, tenet nunc Parthenope. Cecini pascua, rura, duces(“曼图亚生育了我,卡拉布里亚夺走了我,那不勒斯守候着我。我曾歌唱牧地,歌唱田园,歌唱君王。”)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Adrian Von Ziegler-Prophecy 中插: Capo Productions -FadeAway 结尾: AndreasWaldetoft-Welcome To Constantinople Virgil mosaic in the Bardo National Museum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