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 社会在抑郁,个体在承受,我们为何备受抑郁症的折磨?

这些年来,抑郁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它是关乎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也是一种无法言说却真实存在的痛苦。抑郁症不会在一瞬间击溃你,却会缓慢地将你拉入黑暗深渊。今天的抑郁症不仅仅只是一种疾病,它更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症候。在这个人人都曾感受抑郁的时代,它已成为我们理解自身的窗口,更是洞察时代特质的钥匙。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为何在当代社会渐成流行病?如何理解世界、体验生活,才能避免被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纠缠?我们对抑郁症存在哪些误解?又该如何描述痛苦、正确认识抑郁症? 本期节目依托阿兰·埃伦贝格《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重新认识抑郁症。 购买链接:《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 嘉宾: 李新雨 拉康派精神分析(者)家,现居南京个人执业,拜德雅·精神分析先锋译丛主编,万千心理·拉康精神分析临床系列主编,微信公众号“跨拉康圈”主理人,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创始成员,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精神分析思想在国内的传播与发展。译有《导读拉康》《导读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拉康:不顾一切》《拉康精神分析的临床概念化》等;待出版译著有《主体性结构的拉康式诊断》《导读拉康著作集》《穿越疯狂》《失重的人》等。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在永恒之门》(梵高,1890) 时间轴: 00:04:42 抑郁症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00:07:22 国内对于抑郁症的认知过程 00:12:15 拉康的道德怯懦理论对抑郁症的解释 00:14:59 对抑郁症认识的历史 00:17:57 忧郁和抑郁的区别 00:23:42 二十世纪抑郁症开始大规模流行的原因 00:30:13 当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对抑郁症流行的影响 00:34:49 为什么我们对心灵看法的改变也造成了抑郁症的流行 00:39:31 普遍的自恋心态与抑郁症的关系 00:44:10 抑郁症的治疗历史 00:53:41 为什么有些人对药物治疗抑郁症有抵触心理 00:59:47 普通人有了抑郁的感受之后应该怎么处理 1938 年使用的一台原始电休克治疗仪,展示于罗马医学博物馆 涉及作品: 阿兰·埃伦贝格《疲于做自己》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哀悼与忧郁》《自我与本我》 韩炳哲《倦怠社会》 《忧郁症》(阿尔布雷特·丢勒,1514年)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Lady & Bird—— Suicide Is Painless 中插: Nao'ymt —— Frequency 结尾: 陶喆 —— 黑色柳丁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66分钟
39k+
1周前

058 《了不起的盖茨比》100周年,黛西的绿光今天还能看到么?

1925年,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出版了自己的第三本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小说在出版时并没有太大的反响,却在许多年后成为了美国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上,《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既是对纸醉金迷的美国爵士时代的真实写照,也在某种程度上也预言了今天美国的现实。 同时《了不起的盖茨比》背后也有着很多的故事,作者菲斯杰拉德的起起落落的人生,编辑珀金斯在出版前后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了不起的盖茨比》从出版时的默默无闻到今天成为传世经典。这一系列的故事都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今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100周年,本期节目我们来重新回顾这本20世纪的经典巨著。 本期节目由中图网赞助播出。中图网主营出版社的尾货书,1-5折销售,性价比很高,还有其他平台难以买到的稀缺书、绝版书。很高兴地告诉大家,《以读攻读》现在与中图网达成合作。现在只要点开节目详情页里的领券链接,输入关键词“以读攻读”,就能领到一张8元优惠券。另外,中图网的淘书团频道将于7月10日10点准时开启14周年庆,届时会有满88元送文创、周年庆见面礼等活动。新用户加入书友群,还可享受指定书籍“一元购”的福利。 领券链接:https://m.bookschina.com/ActityDaily/BaiDuCoupon 《了不起的盖茨比》初版封面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军部队教育版 时间轴: 00:03:44 1925年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 00:08:44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过程 00:11:27 编辑珀金斯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起到的关键作用 00:22:37 《了不起的盖茨比》如何从默默无闻变成历史经典 00:30:00 盖茨比能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凤凰男 00:37:47 黛西的绿灯究竟如何理解 00:41:43 从本雅明的"历史天使"角度理解盖茨比的形象 00:44:4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新钱和老钱的形象对比 00:53:3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故事的叙述者尼克的视角与心态变化 01:05:3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今日美国社会的联系 《了不起的盖茨比:秘密宝藏》游戏截图 涉及作品: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海明威《我们的这个时代》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斯坦因《美国人的成长》 A.司各特·伯格 《天才的编辑》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 肯·福莱特《圣殿春秋》 T·S·艾略特《荒原》 萨尔曼·拉什迪《戈尔登一家》 哈罗德·布鲁姆《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相关书单: www.bookschina.com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Lana Del Rey —— Young AndBeautiful 结尾:Bruce Springsteen ——Born in the U.S.A.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75分钟
3k+
3周前

057 谁在定义“高级”?身份焦虑背后的消费与品味战争

消费时代,没有人能逃过买买买的诱惑。大多数时候,我们最关心的不是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是它背后代表的文化。购物不仅是为了使用与自我满足,更是自我证明的标识。新贵、老钱、网红、潮人,我们通过商品为自己代言。我买什么东西,就意味着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如今,我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追求和标榜自己的地位,也会为此感到自豪或焦虑。潮流的变化构成文化变迁,人们追逐它却从未追问——文化变迁是随机无序的,还是有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消费焦虑的时代,我们能否独善其身? 本期节目我们将从W.大卫·马克斯的《地位与文化:身份焦虑如何塑造审美与潮流》切入,理清文化、地位与消费的复杂关系。 《地位与文化》在多抓鱼平台独家发售:地位与文化 - 多抓鱼二手书 嘉宾: 欧阳 生活消费媒体“清单”创始人 老秦 中年上班族、通勤骑行推广者、SHIMANO S-TEC单车机械师。编辑出版《奇迹之城》《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等图书。 小红书 @老秦骑车上班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4:45 消费、文化与身份之间的关系 00:09:50 嘉宾生活中为身份买单的消费行为 00:17:37 社会地位为什么对我们每个人如此重要 00:20:54 社会地位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00:28:12 如何通过文化符号来构建社会地位 00:37:31 “新钱”与“老钱”对文化符号的不同理解 00:43:21 互联网新贵颠覆我们对传统“新钱”的认知 00:48:54 国内互联网上“新钱”与“老钱”的身份置换 00:53:50 亚文化的兴起对社会地位的提升作用 01:00:03 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吸收 01:06:42 鄙视链对地位争夺的联系 01:12:37 互联网的崛起是否抹平了汲取文化的门槛 01:17:34 互联网对社会地位影响的双面性 “老钱风” 涉及作品: W.大卫·马克斯《地位与文化:身份焦虑如何塑造审美与潮流》 《原宿牛仔:日本街头时尚五十年》 保罗·福塞尔《格调 : 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高级生活的品味》(William Hogarth,1742)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The VelvetUnderground / Nico ——Sunday Morning 中插:吉森信 —— きらめいててご免(太闪耀了真是抱歉) 结尾:郑智化 —— 中产阶级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85分钟
4k+
1个月前

056 狗屁不通的毕业论文,你不想写,我不想看 | 辛辣暴论

又是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季,每到这个时候,就有一件能让大学生和老师一起“怀疑人生”的终极任务——毕业论文。写过的都懂,没写的也迟早要面对。从开题时的雄心壮志,到查文献查到头昏眼花,再到对着空白文档憋不出一个字,最后是没完没了的格式修改。这过程, 简直是精神和体力的双重压榨。 大学的毕业论文,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学校,都非常看重,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它既是学生毕业的凭证,也是检测学校和老师教学水平的标杆。但是一旦写完,它似乎又毫无用处,变成了一堆废纸。 为什么写个论文这么难?老师学生都累?格式要求为什么那么死板?AI的广泛使用,对论文写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不用论文,还能用什么方式考察学生?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聊这个让人无语的毕业论文。 嘉宾: Kevin 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在读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永远在上》《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3:55 高校老师毕业季面对毕业论文的精神状态 00:05:22 为什么毕业论文让老师学生全都身心俱疲 00:10:09 美国高校对毕业论文的态度 00:13:31 国内对于论文格式的要求为什么如此严格 00:19:20 中国大学毕业论文制度的历史 00:21:41 毕业论文到底在考察学生的什么能力 00:24:54 理论套文本的论文写作模式为什么泛滥 00:30:43 高校毕业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 00:38:23 对于本科生来说,在毕业论文中进行创新是不是过高的要求 00:46:01 学术写作能力的匮乏对毕业论文的影响 00:51:35 AI在毕业论文中的实际使用情况 00:57:24 为什么毕业论文中的AI率不可能为0% 01:03:33 使用AI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 01:08:01 如何在论文写作中合理使用AI 01:14:22 有没有其他的考核模式可以代替毕业论文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The Stone Roses —— Going Down 中插: Eu Nice ——Cartographie d'un geste 结尾: Sparklehorse London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82分钟
13k+
1个月前

055 从狼人、吸血鬼到克苏鲁,我们如何想象恐惧

狼人、吸血鬼、克苏鲁,几百年来恐怖文学一直在不停地塑造着新的怪物。作为当今流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怪物不仅让我们感到恐惧,也塑造我们对于恐怖的想象。我们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是在阅读故事,更是在体验和理解一种恐怖文化。恐怖文学从我们的文化之中汲取灵感,形成作品,然后这些作品又回头过来再次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文化。 作为恐怖文学的重要部分,克苏鲁文学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型恐怖。从冰冷黑暗的深空到不可名状的惊悚,我们已经熟悉洛夫克拉夫特所带来的震撼。但今天这一套我们熟悉的克苏鲁文学面貌并非完全来源于洛夫克拉夫特,而是经过了后人不停地改造,其中就包括另一位大神奥古斯特·德雷斯。 本期节目我们从首次被引进的奥古斯特·德雷斯全集《狂想天外》出发,重新梳理恐怖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和发展脉络,同时看看奥古斯特·德雷斯是如何改造克苏鲁神话体系的。 嘉宾: 丑客 虹之天球图书馆内环创作会成员、克苏鲁神话及“怪奇文学”资深研究者、小宇宙“多铆蒸刚”节目嘉宾、自由撰稿人、纸模制作师。 小红书 @叹为观纸艺术社 黄二刀 阿拉法文化创始人之一,外国文学编辑,克苏鲁神话中文出版资深编辑,成功策划并出版《死灵之书》《梦境之墙》《虛境奇谭》《诡丽幻谭》等克系重点项目,以及《驱魔人》《双峰:神秘史》《爱伦·坡的怪奇物语》等外国类型文学作品。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奥古斯特·W.德雷斯 时间轴: 00:03:00 恐怖文学中的宗教元素与恐惧的起源 00:08:28 恐怖文学中的宗教符号 00:11:38 《维尔夫人的鬼魂》与恐怖文学的起源 00:17:50 哥特文学中的超自然元素 00:25:02 浮士德的形象演变与故事版本的变化 00:32:27 爱伦·坡对恐怖文学的革新 00:37:03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恐怖文学的影响 00:40:15 科学元素加入后的恐怖文学 00:48:57 克苏鲁文学中的反科技主义倾向 00:52:41 奥古斯特·德雷斯与洛夫克拉夫特的联系 00:59:29 德雷斯对克苏鲁文学的改造 01:10:03 德雷斯与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克苏鲁神话差异 01:22:00 对德雷斯改造克苏鲁文学的评价 经典的浮士德形象 涉及作品: 书籍 奥古斯特·W.德雷斯《狂想天外》 H.P.洛夫克拉夫特 等《诡丽幻谭》 威廉·戈尔丁《蝇王》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维尔夫人的鬼魂》 贺拉斯·华尔浦尔《奥特兰托堡》 蒲松龄《聊斋志异》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袁枚《子不语》 歌德《浮士德》 马洛《浮士德悲剧》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 爱·伦坡《黑死病的假面具》《厄舍府的倒塌》 波伽丘《十日谈》 玛丽·雪莱《科学怪人》 杰拉德·布利特尔《召唤:沃伦夫妇的惊凶职业实录》 小泉八云《怪谈》 H·G·威尔士《世界大战》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科学怪人》(1931)剧照 影视 《驱魔人》(威廉·弗莱德金,1974) 《狂犬惊魂》(刘易斯·蒂格,1983) 《魔鬼代言人》(泰勒·海克福德 ,1997) 《罗丝玛丽的婴儿》(罗曼·波兰斯基,1968) 《厄舍府的崩塌》(剧集,2023) 《招魂》(温子仁,2013) 《灵媒》(班庄·比辛达拿刚,2021) 《哭声》(罗泓轸,2016) 《世界大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2005)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Sopor Aeternus & the Ensemble of Shadows ——Alone 中插:Nox Arcana —— Tranquility 结尾:Peter Hollens /Austin Wintory ——Underground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90分钟
3k+
2个月前

054 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历史,就是华人被歧视的历史

海关、边检、护照、签证,当今的世界有一套复杂而精确的移民系统。这一套移民系统曾专为排斥华人而打造,如今却遍布全世界。从18-19世纪开始,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监管和控制,各国政府对待移民的态度和方式也在逐渐变化。 一方面是普通人对于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另一方面作为权力机构载体的国家和政府总是试图限制这种自由。这种天然的张力造成了普通移民与各国政府之间持续的对抗和拉扯。这一系列因素叠加起来,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边境管控体系。 前现代的移民是如何进行的?为什么华人移民备受歧视?美国《排华法案》如何为现代移民制度奠定基础?这一套移民制度又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本期节目将结合《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这本书,一起探讨移民的故事。 嘉宾: 游天龙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国际移民研究学者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淘金的华工的漫画 时间轴: 00:03:10 在前现代,普通人是如何进行移民的 00:09:05 富兰克林对于移民的歧视 00:11:09 前现代被移民地的管理者如何应对移民 00:13:22 亚洲移民在美国受到歧视的现状 00:17:29 华人不喜欢移民的错误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00:21:02 为什么相比起其他地方的移民,华人移民受到更多的歧视 00:27:59 1882年的《排华法案》如何限制华人移民 00:32:54 清政府如何回应美国的《排华法案》 00:37:11 同为亚洲移民,日本人为什么没有受到和华人一样的对待 00:40:23 现代移民制度如何通过《排华法案》在全世界传播 00:43:43 当今世界各国为什么对移民的态度迥然不同 00:47:01 国家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对移民态度的影响 00:49:31 全球化退潮时期,移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排华法案》 涉及作品: 亚当·麦基翁《忧郁的秩序 : 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 艾明如《从苦力贸易到排华:淘金热潮华人移工的奋斗与全球政治》 19世纪在旧金山的华人洗衣店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Jon Allen - In Your Light 结尾: Eagles —— The Last Resort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64分钟
4k+
2个月前

053 只有在兰波的故事里,才能看到青春彻底燃烧的样子

兰波,一个只能用天才少年来形容的诗人。他年少成名,同时也放荡不羁,他拥有惊人的才华,也充满反叛精神。他的故事就像传说一样,突然之间横空出世,震惊世界,却早早退出诗坛,英年早逝,成为稍纵即逝的神话。 为这样一位复杂的天才著书立传是一个难题,而法国作家皮埃尔·米雄在《兰波这小子》中却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兰波。《兰波这小子》以其独特的方式打破了传记写作的传统。它是断章,仅仅截取兰波生命中几个不起眼的时刻;也是切片,用周围人的视角折射出兰波不同的侧面。 兰波身上为什么有着如此巨大的魅力?他早早封笔的原因又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冲动让兰波永远在走向远方?本期节目我们结合皮埃尔·米雄的《兰波这小子》,重新走进天才诗人兰波的人生。 本期节目为杭州书店新引力线下活动“用真实的别人,写虚构的传记”皮埃尔·米雄《兰波这小子》新书分享活动的现场录音。 嘉宾: 骜龙 南京大学准聘助理教授,《兰波这小子》译者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16 对于诗人兰波的最初印象 00:04:38 2025年兰波重新进入法国教材的原因 00:10:52 兰波为何始终拥有去远方的冲动 00:15:19 兰波的通灵者形象 00:17:32 兰波的诗歌实验与通灵者思想的联系 00:23:29 欧洲的城市化对兰波创作的影响 00:26:28 兰波为何在年轻时就决定封笔 00:31:23 兰波在巴黎诗歌界的局外人身份 00:35:38 与魏尔伦的关系对兰波诗歌创作的影响 00:41:46 兰波作为文化偶像的魅力 00:48:36 法语诗歌的现代转型 00:51:35 摇滚乐的兴起对兰波的推广 00:56:57 《兰波这小子》中使用的传记式虚构的写作手法 00:59:27 中西方的写作传统中对于传记的不同写作方式 01:06:02 法国传记式虚构写作越来越流行的原因 01:08:38 传记写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边界 电影《心之全蚀》剧照 涉及作品: 皮埃尔·米雄《兰波这小子》 阿蒂尔·兰波《灵光集》《彩画集》《地狱一季》 司汤达《红与黑》 西蒙斯·阿瑟《文学的象征主义运动》 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科尔姆·托宾《大师》 罗伯特·格雷夫斯《我,克劳狄乌斯》 冯梦龙《三言二拍》 瞿佑《剪灯新话》 现场活动照片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Arabesque No. 1 结尾:Jan A.P.Kaczmarek —— Le Dormeur du Val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74分钟
3k+
2个月前

052 我被乌克兰当作叛徒,只因为用俄语书写俄乌战争

残酷的战争与伟大的文学总是相伴相生。当战争来临,我们总是期待着文学能给出自己的回应。如今俄乌战争仍在持续,面对持续不断的惨烈战事,文学又能做什么?乌克兰作家库尔科夫用《灰蜜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灰蜜蜂》跳出了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将关注重点转向了位于交战双方控制区之间的"灰色地带",以及身处其中的顿巴斯平民的生活。它既是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处在战争中的普通人的真实心态。 但战争永远没有文学如此简单。尽管在际社会上不断为乌克兰发声,库尔科夫在乌克兰的处境却异常尴尬。这位坚持用俄语写作的作家,被部分同胞视作文化叛徒。俄语文学本身,也沦为战争双方角力的特殊战场。 本期节目我们从库尔科夫的《灰蜜蜂》切入,看看文学如何展示这场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同时也看看书里书外,文学和战争的复杂关系。 嘉宾: 昧拾金公爵 俄罗斯文史译者,自由撰稿人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安德烈·库尔科夫 时间轴: 00:03:29 《灰蜜蜂》故事的发生地顿巴斯地区的历史 00:09:17 2014年顿巴斯战争爆发的原因 00:19:44 《灰蜜蜂》中灰色地带与顿巴斯的关系 00:22:15 当前战争前线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00:28:35 顿巴斯地区普通人对战争的看法 00:33:53 现代战争形态变化对文学写作的影响 00:38:19 库尔科夫在乌克兰处境尴尬的原因 00:47:35 库尔科夫对自身处境的态度 00:48:41 俄乌战争后俄罗斯文化在乌克兰的处境 00:51:28 俄罗斯文化中的文学中心主义 00:55:26 乌克兰难民对摩尔多瓦俄语文化复兴的作用 00:59:03 乌克兰文坛对俄乌战争的文学呈现 01:03:38 俄罗斯文化界对俄乌战争的态度 等客:那些如今仍然生活在战争前线的普通人 涉及作品: 安德烈·库尔科夫《灰蜜蜂》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 瓦西里·格罗斯曼《生活与命运》 塞尔希·扎丹《孤儿院》 薇拉·帕夫洛娃《接触线》 伊万·菲利波夫《老鼠》 《艺术家反抗克里姆林》画册 塞尔希·扎丹《孤儿院》 薇拉·帕夫洛娃的反战诗集《接触线》 伊万·菲利波夫的小说《老鼠》 《艺术家反抗克里姆林》画册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Жадан і Собаки – Мальви (Офіційне відео) 中插:Пиріг - Гаї шумлять 结尾:Один в каное - У мене немає дому Odyn v kanoe - I have no home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75分钟
2k+
2个月前

051 在巴黎6年后,我经历了对法国文学的祛魅与赋魅

法国,巴黎,总被认为是一个充满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地方。无数的艺术家曾在这里工作、生活,同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作为一个从小对法国抱有热切期待的文艺青年,田嘉伟在巴黎生活了6年。在此期间,他阅读,他写作,在游历巴黎大街小巷的同时,也观察着法国文学界发生的种种变化。 现在的巴黎还是我们想象中的艺术之都吗?那些我们熟知的艺术大师身上有没有不被大家所了解的一面?非虚构写作为什么正在成为某种潮流?法国为什么有数量众多大大小小的文学奖?今天的法国作家更关心什么样的议题,写作中又在尝试什么样的创新? 本期节目,我们从田嘉伟老师的新作《今晚出门散心去》出发,从一个亲身体验的角度,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法国文学。 嘉宾: 田嘉伟 1989年8月生于渝湘黔交界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巴黎第十大学法国及法语世界语言与文学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出版法语专著《法国当代作家笔下中国文人的生命与功课》,译有皮埃尔·米雄和安妮·埃尔诺等法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上海“普鲁斯特慢读会”主讲人,曾用笔名科西嘉。 豆瓣 @Oberkampf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2024年龚古尔文学奖颁奖现场 时间轴: 00:04:11 《今晚出门散心去》中虚构与非虚构交织的写作方式 00:11:22 法国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传统 00:17:12 法国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特色 00:20:52 作为一个外来者来到法国之后,对于法国的印象产生了哪些变化 00:29:53 法国文学批评界的生态 00:38:40 随着时代变迁,对于同一个作家评价的改变 00:41:53 法国出版行业的商业化程度 00:49:45 《今晚出门散心去》中使用的“边缘视角” 00:58:12 法国的各种文学奖对于文学圈的影响 01:06:32 政治正确对法国文学奖的影响 01:10:43 当代法国作者关心的议题 01:16:22 注重个人体验的写作在当下流行的原因 01:19:33 当代法语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型写作 皮埃尔·米雄 涉及作品: 田嘉伟《今晚出门散心去》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驳圣伯夫》 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 蒙田《随笔集》 夏多布里昂《墓畔回忆录》 卢梭《忏悔录》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盖乌斯·苏埃托尼乌斯·塔奎卢斯《罗马十二帝王传》 乔尔乔·瓦萨里《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马塞尔·施沃布《虚构传记》 埃马纽艾尔•卡雷尔《对面的撒旦》 杜鲁门·卡波特《冷血》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加缪《鼠疫》《局外人》 皮埃尔·米雄《国王的身体》《微渺人生》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 乔治·佩雷克《物》 蒂耶里·拉热《普鲁斯特,龚古尔奖:一场文学骚乱》 杜拉斯《情人》 阿历克西·热尼《法兰西兵法》 蕾拉·斯利玛尼《温柔之歌》 穆罕默德·姆布加尔·萨尔《人类最秘密的记忆》 安妮·埃尔诺《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位置》 马蒂亚斯·埃纳尔《罗盘》《区域》 安妮·埃尔诺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Claude François —— Commed'habitude 中插:Ludovico Einaudi —— UnaMattina 结尾:Richard Sanderson —— Reality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87分钟
7k+
3个月前

050 只听黑胶的村上春树,音乐品味到底怎么样?

作为小说家的村上春树大家应该都很了解。作为当代日本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无数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研究过。他的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现象,与二战之后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很多的读者都喜欢村上的小说、村上的散文、村上营造出来那种独特的情调。而村上营造出这个世界之所以有如此独特的性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音乐品味与音乐选择。 除了作为作家的村上春树,他还是一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爵士、摇滚、古典,他无所不听,并且把这些音乐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与人物、故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音乐是村上的另一面。没有音乐加持,村上不会是现在的村上。 那村上春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这些音乐在他的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听音乐的时候,村上有哪些独特的追求?他的音乐品味又究竟如何?本期节目我们从他亲自撰写的《村上春树的音乐异想世界》,看看村上的音乐品味和音乐选择。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顾悦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诗人,音乐人 微博 @顾悦老师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3:47 村上春树与音乐之间的深度联系 00:06:23 作家和音乐家之间的身份切换 00:11:47 村上春树小说中音乐的作用 00:16:30 作家在写作时如何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 00:18:39 如何通过文字来表现音乐 00:27:47 没有技术,只谈感觉,能不能理解好艺术作品 00:33:21 相比起其他媒介,黑胶的魅力和优势是什么 00:40:33 村上春树热衷于黑胶的原因 00:53:01 村上春树为什么如此喜爱西方的音乐 00:57:02 从书中选择的曲目来看,村上春树的音乐品味到底怎么样 01:05:33 还会不会出现和村上春树一样如此热爱音乐的作家 涉及作品: 村上春树 散文《村上春树的音乐世界》《无比芜杂的心绪》 小说《1Q84》 《海边的卡夫卡》 《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听风的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伦纳德·伯恩斯坦《未作回答的问题:伯恩斯坦哈佛六讲》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Sonata for 2 Pianos in D Major, K. 448:II. Andante 结尾: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_Aria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71分钟
4k+
3个月前

049 从铁锈地带到白宫,万斯的悲歌预言了特朗普时代

特朗普总统上台两个月,全世界又一次陷入了震惊和恐慌之中。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在重新塑造着美国,也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特朗普从来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我们所熟悉的美国总统。他为何能够当选,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J·D·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里给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这本书展示了一个光鲜外表下日益衰败的美国。万斯在书中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对从出生起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的影响。2016年,这本书让万斯闻名全球。如今9年过去,他已成为美国副总统,变成了特朗普的左膀右臂。 为什么中下层白人会支持特朗普?造成他们生存困境的原因有哪些?其他国家中下层白人的处境有何不同?特朗普再次上台后,他们的生存状态真的能得到改善吗?本期节目借时代华语《乡下人的悲歌》2025新修订版上市之机,重回当下的美国,看看那些被时代遗忘的中下层白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嘉宾: 林垚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耶鲁大学职业法律博士。现为上海纽约大学教师。 公众号:林三土 播客:催稿拉黑 时差in-betweenness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4:55 美国底层白人和中下层白人生活境况的区别 00:12:02 美国的空间地理政治格局的变化对中下层白人生活的影响 00:18:18 美国中下层白人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00:21:42 民主党为什么没有能够改变中下层白人的困境 00:25:13 工会的衰落对中下层白人的影响 00:30:54 民主党人自己脱离中下层白人的原因 00:34:25 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中下层白人的处境 00:38:29 移民与环保议题在政治话语中被情绪化利用 00:44:17 万斯立场转变和共和党的整体转变的原因 00:47:57 美国副总统角色的真正作用 00:50:44 美国特殊的选举制度对立场极端候选人的影响 00:59:06 特朗普政府改革的影响 01:07:49 万斯和马斯克右翼理念的不同之处 01:13:04 关税政策能不能帮助到中下层白人 01:23:41 美国中下层白人的出路在哪里 J·D·万斯 涉及作品: J·D·万斯《乡下人的悲歌》 南希·伊森伯格《白垃圾:美国四百年来被隐藏的阶级真相》 林垚《空谈》 《乡下人的悲歌》(朗·霍华德,2020)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ringston trio — Where habeall the flowers gone 中插:Peter, Paul &Mary —Puff The Magic Dragon 结尾:John Denver —Take MeHome, Country Roads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90分钟
5k+
4个月前

048 沙龙、画廊与小资情调,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布尔乔亚

“布尔乔亚”,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我们总在不经意间使用它,却从未真正理解其内涵。布尔乔亚不仅代表特定社会群体,更承载着一种文明理想与生活方式。它曾被塑造为现代生活范式及思想变革的标杆,如今却遭遇全球性的结构性断裂、系统性衰退与持续性萎缩。 布尔乔亚是随着现代社会兴起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也体现着一种文化、格调和趣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历史进程,而且也为欧美文学留下了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究竟何为布尔乔亚?它诞生于何时何地,在历史的复杂变迁之中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又为何逐渐走向消亡?文学作品是如何表现布尔乔亚的兴衰?中国语境下是否存在本真意义上的布尔乔亚? 本期节目以弗朗哥·莫莱蒂专著《布尔乔亚:在历史与文学之间》切入,解码布尔乔亚这个令人着迷的文明符号。 嘉宾: 朱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西方批评理论,著有《现实主义的变奏:当代视域中的文学批评域文化分析》,译有《词语的肉身》(合译)、《根本恶》(合译)、《布尔乔亚》等。 王璞 学者、教师、诗人、批评工作者和译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BrandeisUniversity)副教授和比较文学项目主任、重庆大学高研院/博雅学院青年兼职教授 豆瓣 @王璞一零一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The Bourgeois Afternoon or The Terrasse Family - Pierre Bonnar 时间轴: 00:03:58 布尔乔亚概念的诞生与历史流变 00:08:14 布尔乔亚与中产阶级的区别 00:16:30 布尔乔亚在历史叙事与文学想象之间的双重面相 00:25:13 布尔乔亚是如何看待工作的 00:29:09 布尔乔亚精神与劳动伦理之间的关系 00:35:48 18世纪小说文体兴起与布尔乔亚阶层崛起的互文关系 00:39:54 成长小说之中的布尔乔亚形象 00:45:06 为什么说布尔乔亚的生活是散文式的 00:53:03 布尔乔亚的式微在20世纪小说中的体现 00:59:03 布尔乔亚的兴衰与资本主义的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 01:06:34 现代主义文学中布尔乔亚之子的终末状态 01:10:28 当代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布尔乔亚 01:17:17 中国文学中的布尔乔亚形象 La sortie du bourgeois — Jean Béraud 涉及作品: 弗朗哥·莫莱蒂《布尔乔亚: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现代史诗》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拉·封丹《 拉·封丹寓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美学》 紫式部 《源氏物语》 拉伯雷《巨人传》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歌德《浮士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福楼拜《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 司汤达《红与黑》 波德莱尔《恶之花》 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 矛盾《子夜》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Serenade in CMajor, Op. 48:Waltz 中插:Bossa Nova - BossaDu Nord 结尾:Mott theHoople -Saturday Gigs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87分钟
4k+
4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