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之光:我们为什么都想像佐野洋子那样?

语言漫步者

我与之光相识始于2017年,因缘是佐野洋子的一本小书的试译。那一次她没有翻译佐野洋子。我在音频中忘了说,我说的遗憾主要因为我自己的乌龙,不是书的翻译有遗憾。那次担纲翻译佐野洋子的,是另一位非常非常优秀的日语译者王玥,日后我还介绍她们俩认识了。围绕这个项目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次的《朋友无用》和《软绵绵的心再也回不去了》就是八年前的美好的继续。 我们谈了佐野洋子的散文带给我们的感受,为何我们想像她那样写作,为何我们想成为她那样的老太太。她是很难翻译的,难在哪里?我们谈到了日语的拟声拟态词,谈到了佐野洋子活泼泼的语言,还谈到了她的绘本中反映出来的、她内心深处的温柔。 记得在一本普鲁斯特的传记里曾看到这样的话:“他的生活开始模仿他的写作。”之光在翻译这两本书的过程中,她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跟童年回忆、跟朋友有关的神奇的事。 你将听到: 00:02:30 缘起:“人与物”系列 00:10:25 翻译日语像“打量一个老朋友” 00:18:16 像佐野洋子一样写作意味着什么? 00:23:48 幽默与轻快之下是悲伤的河 00:35:50 “软绵绵的心再也回不去了”,为什么是这个书名? 00:42:14 日语翻译的麻烦:噼里啪啦的拟声拟态词 00:52:17 外表坚硬倔强,内心软绵绵 00:62:19 为受伤的孩子贴上创可贴 00:68:28 聊天这种事还是活人好啊 00:79:02 我们希望这两本书是礼物,是给自己的创可贴 00:88:55 飞行千万里去见朋友,无用的朋友 结尾音乐: AHKE: 空飛び猫(翻自 大贯妙子)

102分钟
99+
3天前

#010 天娇:真的表达,背后是真的渴望

语言漫步者

我曾开玩笑地说,之所以会开播客,都赖天娇。她是播音专业,一个专业的“声优”,她对声音有着非常敏感又非常独到的见识,她不仅是主持人和音视频节目的制作人,也是配音演员,我与她成为朋友后,自然对声音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新的理解。尽管平日里也经常天南海北地聊,但我想认真地跟天娇聊一次天,谈谈声音,谈谈我们的语言。不过,当我问她有没有特别想说的,她马上说,想谈谈“标签”:标签让语言变得单一、贫乏;别人用标签对我们时,我们陷入有口难辩的尴尬,而我们自己有时候也难免用一些标签,遮蔽了本应更丰富、更鲜明的真相。然而,真正好的谈话让我们有新的发现,仅仅是准备这一话题的短短一礼拜时间内,我们对好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这期时间长,诚意满满,不过你也可以直接跳到第76分钟,我问了一直想问的问题:那么多的书,她是怎么管理的? 01:05 对声音的认识,从标准到打破标准 13:22 主持能学吗?最重要的东西从哪学? 20:30 谈谈标签,是为突破它(比如星座) 29:50 因标签自我催眠,但也因标签找到彼此 41:32 自嘲、解构、嘲讽一切,网络新词好有活力~ 54:00 语言在不停地代谢 63:03 真的表达需要有真的欲望 76:30 书架上的无尽的谈话:怎么收拾和代谢这么多书 结尾音乐:丁薇《女孩与四重奏》

97分钟
1k+
1年前

#006 谷泉:我看到“佛”字被凿了个洞,立刻蜷缩起来躺在它的伤口上

语言漫步者

本期邀请《茶书》《侘寂》的译者、艺术家、学者谷泉。他的专业是体育。恰逢奥运会开幕,我们的注意力再次被人类最美丽的肉体所吸引,但是体育对人类的超越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继而聊到了艺术,聊到与这片大地上的艺术相连。当然我们也说到《茶书》《侘寂》,千利休为何创造茶道,冈仓天心又为何写《茶书》?日本美学与中国的关系是什么?聊到最后,我发现这期的内容实际上跟上期王曦老师的话题是延续的,即:我们是中国人,也是现代人。生长在这片混沌躁动的土地上,我们从中汲取什么?什么是文化的现代化?我们的创造向何处去? 你将听到: 01:40 从身体谈起:我是学了艺术之后才懂得体育的意义的 08:01 伟大的运动员是代替所有人类探索极限所在 12:54 投入到伟大的自然中去,自然会给你馈赠 19:40 石头何以反映人的精神?中国艺术全都是山 25:41 艺术凝缩了真正的历史 32:16 分享去年一次最震撼的、让我流泪的审美经历 36:07 (这里的九个字应该是: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41:08 一千五百年前的伟大现代主义者 48:45 书法是不是不存在了?“取神舍形” 52:56 冈仓天心为什么要写《茶书》?千利休何以为茶而死? 63:36 日本美学的精髓侘寂(wabi-sabi)为何是被美国人写出来? 70:13 创造的可能:语言、文字、书法 77:39 为何是“妙”?“你这是书法吗?” 开头音乐:坂本龙一:Tong Poo for JUNYA WATANABE 间奏音乐:坂本龙一:M. A. Y. in the Backyard 结尾音乐:坂本龙一:Thousand Knives 剪辑:小满

86分钟
99+
1年前

#005 王曦:为什么读古文?我是中国人,可我也是现代人

语言漫步者

日本翻译家、作家米原万里曾经颇霸道地断言:“日语水平不行的人即使学会了外语,水平也还会比日语更差。” 加缪的《鼠疫》中有一个喜爱写作的公务员说:“听说学习拉丁语有助于提高法语。” 学外语的我在近乎中年的时候终于“血脉觉醒”,要回望我的母语,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和文化。每周的经典读书会,已经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曦,是帮助我打开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为什么读古文?怎样读古文?我经常能强烈地体会到,他对何谓“中国人”有着极大的自觉: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语言、思想、生活方式?我们能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什么?我们又将往何处去?说到底,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本期你将听到: 02:48 古代汉语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中国人的“默会知识库”的一部分 09:35 语言变迁的例子:“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何事于仁” 15:20 “是什么让你来到罗马?”又是什么让我们着迷于孔子庄子? 22:34 学习古代文化从哪里开始都可以,最终都通向人类文明的共同体 29:16 真正有意义的话题不是“中外”,是“古今”,是现代转型 36:38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新发现 42:2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找到机缘和触发点 47:07 念书怎么入门?什么叫“进入一家”? 52:02 下一点细读的功夫,“喜欢谁就是谁” 60:42 念哲学系不是我自己决定的,可从来没后悔 67:10 八十年代的大学:听讲座、社团活动、逛书店 72:47 真正的学术训练是跟随任继愈先生工作 76:30 墨子的一句话如五雷轰顶 80:38 写作是梯子,让自己从泥坑里爬出来 提到的《墨子》原文如下: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墨子·耕柱》 开头音乐:Louis Armstrong: 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 结尾音乐:Louis Armstrong: What a Wonderful World 剪辑:小满

85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