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欲望社会中,过难达成的延迟满足最终会被即时满足的事物所取代。而近期Netflix推出的韩剧《鱿鱼游戏》则非常有代表性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现象。当人们对未来期望不高之时,便会投身于游戏、爽文、短视频等能够带来强烈刺激与即使满足感的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然而,剧中的游戏又处处体现着现实的残酷,每个参与游戏的人头顶都悬着一把现实生活铸成的利剑。如此深刻而又令人纠结的设定不得不让人着迷。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借着《鱿鱼游戏》的热度,与大家聊聊大逃杀类型文艺作品中的审美快感。
天凉好个秋!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即将过去之时,在外奔波人们的乡愁也到了最浓的时候。在塔可夫斯基的同名电影中,乡愁是游走于现实与梦境中,富有魅力而又让人无比痛苦的一种情感,它会化作冒着热气的家乡美食,却让身在他乡的我们怎么摸也摸不到,而这袅袅的热气又时不时出来挠得你浑身发痒,鼻子发酸。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在乡愁最浓郁得季节与大家讲讲这种永恒感情的伤痛美学。
活跃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翡冷翠文学三杰之一——乔万尼·薄伽丘曾经将一百余位著名女性的故事写在纸上,这些故事不仅在后世成为莎士比亚、乔叟等人的创作素材,也对我们溯源名媛这一身份名词的来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书中,薄伽丘通过赞美与针砭,反映了中世纪女性的地位与身份以及名媛的“初印象”。而今日,当女性的地位发生极大变化之后,名媛这一身份又发展成什么样子了呢? 在前段时间一种特殊的名媛审美尘嚣甚上,围绕名媛审美一直以来都有多种演绎,今天聊聊名媛是怎样一种审美,以及她的N种可能。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 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通过著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老师的著作,来聊聊国庆出行与浪漫地理学的故事。
很多朋友国庆期间会去旅行,去看与常居地不一样的山川湖海,风土人情。对我而言,除了著名的自然和人文风景之外,博物馆是每到一地必访的景点。可以说,博物馆是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每一件文物都深藏着一段历史。 根据国庆旅游目的地,为大家分地域推荐一些重磅展览。
2021年的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关于鲁迅的形象及其作品的价值,早已有了公论,他不仅如柳叶刀般精准地剖开附着在中国国民、民族、国家等层面上早已溃烂的腐肉,而且还对个体提出了令人深省的人生疑问。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位生活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家又以“梗王”形象重新复活。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借着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来聊聊鲁迅先生以及不同时代中,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中西方关于月亮的象征意味,自古以来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文明更多以太阳为尊,而东方则歌颂月亮之美。在西方文化中,月亮代表了善变、善妒、阴暗不祥;而中国文化中的月亮,则意指团圆、相思与情愫。尽管东西方文化对月亮的解释一正一反,但这正如同月亮展现给世人的明暗两面一样,都是其所代表的美学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往今来,月亮作为中秋节独一无二的主角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中秋节一边赏月一边来聊月亮的审美意味。
996、大小周、KPI......多年以后,披星戴月的大厂“螺丝钉”们在深夜的工位上,是否会想起大学毕业时身穿学士袍的那个温暖午后。当大厂的残酷生存成为大城市工薪阶层的主流生活方式时,人们开始从社会、经济、哲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这一现象。而事实上,残酷与生存也是美学领域中的重要话题。 在规模化的光鲜艳丽下,大厂中的青年精英们如同维京海盗一样劈风斩浪,你争我夺,积累着各种人生技巧与宝贵的财富,心中期望着有朝一日的出人头地,然而正如瓦尔基里不会眷顾每一个人,成功也不会让每一位白领均沾。不过,恰恰是因为这种残酷,才更能体现出残酷生存的美学意义。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另辟蹊径,从美学的角度聊聊大厂的故事。
什么是所谓的“人类高质量男性”?在见过亚历山大大帝的画像,屋大维的半身塑像,勃拉姆斯青年时期的照片后,我想很多人都会对这一词汇形成一些初步的印象。既然上升到人类的范畴,那么这个群体中的男性在符合美的定义同时,也应在某些方面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高质量男性视频的出现以及蹿红,在中文互联网环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成为思考男性审美的一个契机。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沿着男性审美的思路展开溯源,探究美学意义上真正的人类高质量男性。
“哦,船长,我的船长!”、“这漫天飞舞的纸飞机是我们对你的敬意!”、“自由激励人的心灵。”在念书时对老师多少怀有一丝敬畏之心的年轻人们,又会在走入社会后通过《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蝴蝶的舌头》等经典电影来怀念影响自己人生道路的恩师。 他们试图从基廷身上找到那位阳光下为自己朗诵诗歌的语文老师;试图从克莱门特身上找到那位每周二固定与自己听音乐喝咖啡,聊人生的教授;从高老师身上找到那个在课堂上不断为自己带来惊喜,既能温柔地呵护自己,又在恰当的时候将自己抛向自由天空的小学班主任。 一位现代教育家曾经说过:“做一名老师是非常荣幸的,因为在你工作时会遇到这个国家最珍贵的宝藏们。”在教师节这一天里,我们将于大家聊聊最美的教师以及教师与美的关系。愿天下所有把学生当作珍宝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在人类的早期祖先——南方古猿掌握直立行走的能力时,跑步这项运动就已经出现。在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中,苏格拉底将不停移动的日月星辰称为奔跑者。在先民们有了更先进的工具,便不需要借助奔跑来追逐猎物直至其精疲力竭后,跑步便逐渐转向了竞技性。我们在看到马拉松比赛时,就会想到希腊士兵菲迪皮德斯报捷的故事。然而,事实上当时的菲迪皮德斯先从马拉松跑回雅典要求增兵,随后又跑去250公里以外的斯巴达求援,当他又跑了280公里回到马拉松时,波斯军队已经被希腊军队打败。于是菲迪皮德斯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次返回雅典报捷,在抵达终点后,力竭死去。 因此,菲迪皮德斯实际的奔跑距离是如今马拉松运动的20倍。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发现跑步与马拉松赛事逐渐在当今社会成为中产阶级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渴望在单调的户外跑与马拉松跑中,获得如同菲迪皮德斯一样坚定的意志与令人难忘的高光时刻。 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透过跑步运动,伴着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近距离窥探一下中产阶级的审慎美学。
什么是艺术?什么又是艺术家?博伊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提到,在我们所生活的文化中,人们会说:这是艺术家,那不是艺术家。但这种划分是非人性的,因为它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概念。 事实上,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并非永远持续地履行一个物质的过程,个体之间始终在建立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一个绝对服从的工人夜以继日重复制作商品的过程是一种创作,一个失心落魄的男人用尽一切办法追回伤心的女孩是一种创作,一个孩童因为麻雀轻跳着离开树枝所发出的声音而发呆,其实也是一种创作。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0世纪,这个人们对关系的感知不断丧失的年代里,博伊斯说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如同一根系在太空行走时失去平衡的宇航员腰间挂着的缆绳——保留着当今社会中,人们与思考、感知唯一的联系。 宇航员能否重新掌握自己的身体?单靠这根“缆绳”还远远不够。要不要从今天抓起缆绳,重新掌握平衡,尝试着重新缔结起劳动与艺术的关系,重新获得真正的自由呢?这个答案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给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