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来自一衣带水的邻国动漫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的传入,对青年人的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在接受相同文化圈下催生出来的多元多彩日本文化时,显然阻力更小。这是典型的东方审美趣味,与西方截然不同(弱小从来不是西方审美的对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极端微小不足成美)。 然而,“萌文化”实际上催生于一种成人世界复杂关系的解构与人类心智的返祖现象,它常常反映个人安全感的缺失与精神危机的泛滥。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推陈出新,吸收各种艺术元素。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通过B站大火的《国王排名》解读萌文化现象,聊聊成年人的萌系审美。
广州,又名羊城。相传相传有五位仙人穿着五色衣裳骑着五色羊,手执“一茎六出”的谷穗来到广州城,将谷穗交给城中人后,飞升而去,而五羊则化为石。故广州也简称为“穗”。时光荏苒,随着国家大势与民众的生活变迁。广州在中国近代史上不仅成为了多次进步革命的摇篮,也从偏远岭南的一座府城发展成超一线城市,完全当得起“穗”的称号。 今年是广州市建市100周年, 纵观这座城市百年发展史,她一直勇立时代潮头,敢为天下先的锐意改革创新,求新求变;另一方面,这座城市固有的的文化特性和生活方式也能承继和保留。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从城市美学角度聊聊广州的变革与坚守,为这座特别的城市献上生日祝福。
11月2日李泽厚先生在美国逝世,作为青年导师的李先生自80年代以来影响无数的中国青年,号称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美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美的历程》是一部阐述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聊一聊李泽厚先生与他的《美的历程》。在悼念之余,探寻中国美学的华彩乐章。
入冬以来,全国很多地方纷纷迎来了初雪,人们的朋友圈中也开启了赏雪模式。记得鲁迅先生在《野草集》中有一篇名为《雪》的散文诗。不同于西方对雪的唯美描述,雪对于东方人来说,似乎总透着一股空旷寂静之美。这一点,从岩井俊二的影片《情书》中更能看出。 在今天的节目中,就让我们伴着冬天的脚步,来聊聊雪景之美。
在本次直播课中,我们请到了著名作家郭爽老师,一起探讨文学在当下社会的意义,以及都市青年的困顿与和解。 嘉宾信息:郭爽,作家,出版《月球》《正午时踏进光焰》《我愿意学习发抖》。获《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新人奖、《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奖、山花双年奖·新人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等。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落幕,伴着全国多地的降雪与寒潮。今年的消费盛典似乎也在寒冷的空气中略显平淡。往年想过节一样的双十一前夜,大家都要抱着手机熬上一熬。手、眼、脑高度协调抢货下单,随后满足地在朋友圈抒发下感情。这种商业活动以及带给人们的满足体验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与大家聊聊“买买买”的魅力所在。
1983年上映的电影《楢山节考》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在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个贫穷小村子,由于贫困而沿袭下来了一种抛弃老人的传统-就是所有活到70岁的老人,不管是否依旧身体硬朗,只要到这个年纪就要被家人背到楢山上丢弃,以节省粮食的支出。男主角辰平在一天清晨背着69岁高龄的母亲走上楢山,山上白骨成堆。辰平忍痛告别了妈妈,返回村子。天上下起了大雪,阿玲婆在山上默默的等待着死亡。 在冬天到来之时,人们往往更加渴望亲密关系带给自己的温暖,然而在这部电影中,这份亲密则因为故事背景带来的残酷条件而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围着火炉,讨论亲密关系与距离美学的话题。
万圣节、鬼节抑或是墨西哥亡灵节,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迎接亡者返回人间的日子。不论是南瓜灯、烧黄纸还是遍地的菊花。这些恐怖的节日在带给我们特殊的感情之外,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内核。从哥特风到吸血鬼文化,这种与众不同的暗黑系审美,为我们的世界带来了更丰富的美学元素。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为大家来讲讲又美又恐怖的万圣节暗黑审美。
《演员: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将于10月30日首演,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于蓝、秦怡、田华、于洋、王晓棠、金迪、谢芳、祝希娟、牛犇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从影经历和艺术追求。 在本次直播课中,我们将与资深媒体人,“二十二大”特别节目策划、导演马戎戎老师一起聊聊《演员》与我们这代人的电影记忆。
“蓝金相间的巨型地球仪兀自旋转,静默观看来往的游人经此进入环球影城,或打卡拍照。来此游玩,年轻人中的潮流是穿上带有园区内主题元素的服饰。在环球影城,最好辨认的可能是为“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而来的游客。沿着中世纪风格的对角巷往里走,人群中不时有黑色魔法袍的衣角翻飞。虽然一些更为虔诚的游客还会搭配上相应的围巾和魔杖,但显然,最好辨认的方式,不是代表学院的四色围巾,也不是小巧的魔杖,就是那身黑色的魔法袍。穿上之后,他们俨然成为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中的一位巫师。” 不知从何时开始,IP文化逐渐在社会上成为一种主流的娱乐元素,同时也成为娱乐产业中创收最多的文化项目之一。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从美学的角度,结合意义快感与社会认同,一起来聊聊IP文化与主题公园中的美学意味。
“食物和记忆的关系真是最最密不可分” 诚如《国宴与家宴》一书作者王宣一所说。人的味觉可能是世界上最顽固的感觉,很多人童年时候品尝的味道会影响他们一辈子。审视一份食物的品质标准有很多,点评评分、米其林星级、坊间传闻甚至美食家微服私访后的评论文章...... 10月20日是世界厨师日,美食既是世俗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安抚精神世界的重要介质,这期节目,我们和大家聊聊美食的美学意义。
1942年2月22日,流亡巴西的茨威格在佩德罗波利斯与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双双服下镇定剂自杀。次日,双手紧握的两具尸体被发现...... 在茨威格死去79年后,这个世界中的人文关怀、艺术审美仍然在不停消退,这一切逐渐被暴力无序的快餐文化替代,多数人不再阅读,不再用心欣赏艺术品,不再聚在一起讲述故事,而是像牲畜一样在充斥着垃圾信息的互联网上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粪便。而一旦他们熟悉了粪便的味道,便不再能接受一丁点正常“食品”。我认为,如果茨威格没有在那个时代自杀,也会在这个时代自杀。 2014年2月6日,由拍过《月升王国》、《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片的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于柏林电影节首映。对于这部电影的布景、镜头以及美学价值早已不用过多赘述,相信看过本片的人一定能被导演的强大功底所折服。而藏在片中充满美感镜头中,那些对于历史、哲学、文化的各种隐喻,更是使得熟悉欧洲近代史的人触景生怀流下泪水。怪不得这部影片一经上映便有人说这是一封寄给昨日世界的明信片。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从美学的角度聊聊茨威格、马勒以及那个远去的昨日世界。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