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的过程中,问题源源不断,几个坚持在性别领域耕耘了几年的“同伙”,一起聊了聊。 【本期介绍】 最近几年,女性主义、酷儿、性别议题的讨论开始大量涌进我们的视野,我们切身地感受到这些不仅仅是一个个名词、概念或者所谓的议题,背后所涉及的更具体的切面是每一个女性、酷儿、非二元的人们最切身的经验和感受,于是我们开始认同它、学习它、实践它。 也因为性别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有其交叉性的复杂,还有人群的敏感和脆弱,我们自然很容易这个过程不断地在自我怀疑与自辩,争吵与和解,互相排斥与相互依存,创伤与治愈中反复横跳。 那么我们是怎么在性别领域进入、学习、参与和坚持的呢?我们又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挣扎的时刻,又获得了哪些治愈?为什么我们会说再没钱,性别也是我们一生的“副业”?其实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源源不断,但我们几个坚持在性别领域耕耘了几年的“同伙”,还是尝试聊了聊。 【本期问题青年】 斯怡 | 小红书@斯怡Jins , 经常 ADHD 但一直关注性别议题的 Z 世代 小鱼 | 「翻山」Newsletter志愿者,后生价值共同发起人 笑哲 | 「翻山」Newsletter志愿者、大厂 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 从业者 Sharon | 青年志编辑,性别研究硕士在读,小红书@Sharonz 【收听指北】 我们进入性别议题领域的契机? 08:15 我当着全校帮一个男生匿名念对另一个男生的表白信,是我做过最棒的事! 12:03 女性主义给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自己更自由了,包括终于能有一些理论武器可以拿起来帮助我去抵抗。 14:23 发现女性哲学家写的东西,就是要比男的哲学家要好! 17:59 提问笑哲:作为男生,为什么会坚定而持续地实践性别平等和女性主义? 23:23 为什么会警惕男性女性主义者? 当性别议题作为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我们如何学习? 26:33 多媒体影视化的学习方法。 29:47《第二性》只看了两页,可以进一步理解、实践女性主义吗? 33:30 看起来是一种求知的过程,但也是双方互动和关系的建立,和社群的紧密关系,是支持我能一直走下去的关键原因。 38:46 性别研究的理论只是理解性别的其中一层,它更是依凭经验和情感的,具有关怀又很有想象力的学科。 41:43 我们怎么看“女性主义理论作为行动的标尺”这句话? 实践性别议题的阻力? 44:35 在真的付出行动的时候,会发现日常调侃和严肃实践之间的隔阂比较大,之间有变换的可能吗? 47:13 Sara Ahmed 的反抗和书写实践。 50:47 为什么我们说,性别议题只能作为一生的副业? 54:16 拥有性别视角的人都应该进入到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面去,为行业提供更不一样的视角。 55:09 白天做一些操蛋的工作,晚上搞搞性别回血。 57:10 研究项目分享:Callisto Project 用加密技术做的性骚扰的仿制匹配平台。 01:02:16 灵魂拷问:女学者和女高管,先想做哪个? 性别那么难做,我们怎么坚持下去? 01:05:53 如果没有人和我一起,也很难坚持下去。 01:07:19 要和支持你的人去聊天,也可以在大的性别议题框架下找些小的事情做一做。 01:12:08 当遇到项目上的困难,都是靠情感支持或者情感劳动来消解。 01:13:23 要找到能互相依存的人,要保持愤怒。 01:18:23 性别议题和女性主义资源大安利! 【本期音乐】 Little Women - Alexandre Desplat Plumfield - Alexandre Desplat The Beach - Alexandre Desplat 蓝色意识 序曲 (《蓝色大门》电影配乐) - 侯志坚 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Spring 1 (E大调第1号协奏曲,作品 269 - 第1乐章“春” 【关于“翻山”】 「翻山」是一个订阅制的、聚焦性别议题的内容通讯(newsletter),周期性的将高质量原创内容投递到订阅者的邮箱。每年,「翻山」的主要收入都会被投资至中国大陆的性别团队。 官网:www.fanshan.org 中转站: fanshan.flowus.cn 公众号:翻山fanshan *问题青年粉丝专属福利* 点击下方订阅链接,输入问题青年粉丝10%专属折扣促销码「wonderers10」,即可获得9折优惠(一年订阅费)。兑换截止日期:2024年6月2日。 单人订阅直达:buy.stripe.com 双人同行直达:buy.stripe.com 【关于“GenZx性别议题探索指南”】 这是一份帮助你快速全面了解“当代社会性别/女性问题”的在线资料库🙋🏻♀,整合超过200多份文献、播客、影视、网文甚至音乐等优质信源。该网页基于自身特点,整体视觉采用偏Cute和Z世代的风格👾,小白友好,全性别友好! 💻网页链接:gamma.app 🍠小红薯视频版:xhslink.com 📖公众号文字版:mp.weixin.qq.com 【文中提及的文章、书籍和影视作品】 📃《在萧山,那些待嫁的人们》:关于男性婚嫁入赘的一篇特稿。 📚《雨水直接打进眼睛:叶青诗集》,作者:叶青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 Living a Feminist Life》,作者: [英] 萨拉·艾哈迈德 Sara Ahmed 📚《女性主义扫兴鬼手册 The Feminist Killjoy Handbook》,作者: [英] 萨拉·艾哈迈德 Sara Ahmed(暂未有中文版) 📚《第二性》,作者:[法] 西蒙·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战争的框架》,作者:[美] 朱迪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 📚《Raving Practices》:关于纽约地下酷儿 raving 文化的一本书,作者:McKenzie Wark 📚《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评》,作者:[英]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Mary Wollstonecraft 📽《好好拍电影》[中国香港] 关于女性导演许鞍华的人物纪录片。 📽《美利坚女士》[美国] 关于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人物记录片。 📽《波伏娃:我想要生活中的一切》[法国] 关于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人物纪录片。 📽《关于苏珊·桑塔格》[美国] 关于美国女性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人物纪录片。 📽《德菲因与卡罗尔:反叛缪斯》[法国] 女演员德尔芬·塞里格和录像艺术家卡罗尔·罗索普洛斯的会面故事纪录片。 【播客中提及或推荐阅读的西方女性主义学者】 Sara Ahmed 萨拉·艾哈迈德 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学者,英裔澳大利亚作家,开创性著作有《情感的文化政治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探讨了情感的社会维度和循环,被认为是新兴情感理论领域的基础性文本。其他著作有《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 Living a Feminist Life》,《女性主义扫兴鬼手册 The Feminist Killjoy Handbook》。 Audre Lorde 奥德雷·洛德 美国作家、女权主义者、诗人,图书管理员和民权活动家。她自称是 "黑人、女同性恋者、母亲、战士、诗人,自传体著作有《扎米:我名字的新拼写 Zami: A New Spelling of My Name》。 Jasbir Puar 加丝比·普尔 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女性研究和酷儿理论学者,她最近的一本书是《致残的权利:虚弱、能力、残疾 The Right to Maim: Debility, Capacity, Disability》 (2017),获奖作品有《恐怖主义集会:酷儿时代的同性恋民族主义 Terrorist Assemblages: Homonationalism in Queer Times》 (2007) 的作者。 其他提及或推荐的西方女性主义学者:Judith Butler 朱迪斯·巴特勒,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波伏娃,Karen Barad 凯伦·巴拉德 【播客尾声推荐的播客】 「气泡 Bubble」:主播“酒喝了一点点”是青年志的作者哦! 「下马威 TunedUpHigh」:主播“小吓”也是青年志的作者哦!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读者群。
我们是三个Z世代的年轻人,当我们在聊起高考与青春时,都提到了那种非主角的感受,一种灰暗的感觉。 【本期介绍】 18岁阳台上的那些少年,他们有何心事,背影为何如此寂寞? 这期播客围绕“灰扑扑的青春”,我们是三个Z世代的年轻人。我曾以为大家都算是精英大学的优等生,但当我们在聊起高考与青春时,却都提到了那种非主角的感受,一种很灰暗的感觉。 本期播客灵感来源于一篇叫做《18岁的阳台,中国非精英少年的人生答案》。斯怡在文中描绘了一幅西南边陲小城高中生的群像,那里有“复读生、外地生、在农村信用社取钱的州县生、想要自杀的年轻人、贫穷的年轻人、性少数的年轻人”。那是主流叙事中很少看到的细节,却是我们大部分人所体验的青春。 我们处于教育资源很不同的城市,也拥有实际上差异的青春,聊到最后,我发现,我们却拥有同一层质感的不体面与恐惧。也许是因为我们都属于阶级的底层,而过早的拥有了一层审视的目光。一个家境不好的学生,如何在西南边陲长大,如何在四川教育集中营长大,又如何在东南小城的重点中学长大。 青春,不是一杯干净明媚的白水,而是如身处开水、冰水或浑水之中,我们在阶级、应试、家庭与伤痛的夹缝中体验高中时代。站在阳台上,在恐惧、自卑与拧巴中,我们也一次次眺望远处。 更当下的是,对于Z世代的初高中生,他们将在算法和互联网的世界里,更早地感受到地域和资源的割裂,如何去处理贫富差距与可能性的不可得,又如何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 【本期问题青年】 斯怡 | 来自西南边陲的县城高中重点班。教育资源全国倒数,但同学们仍是全村的希望 yixue | 高考集中营幸存者,“三年高考几乎把我燃尽了”的摆烂青年 陈陈 | 不适应集体生活,被迫竞争只为生存的窘迫女孩 【收听指北】 03:27 西南小破中的小破重点班,长这样 09:07 yixue : 我该如何讲述你?西南教育集中营时光 16:12 中国“非精英”少年的定义是—— 25:28 是你吗?外来的少年、贫穷的少年、乡镇的少年、想离开的少年、心比天高的少年 28:56 应试坏,不应试又能怎么办? 34:25 斯怡:在小城,你只有在主流成绩体系中获得认可,才能拥有个性。但,那是个性吗? 39:19 迷茫、恐惧、贫穷、破产......那些鲜为人知的不体面 52:22 “阳光好耀眼啊,耀眼的像是别人的人生。” 1:02:08 小镇做题家,小镇各有各的创伤 1:05:47 斯怡:青春期,我的自卑和自大交织在一起,自卑与伤痛却被我轻轻隐去 1:12:52 《一个县城高中生,被困在小红书的平行算法》,如今的世代有变得更好吗? 1:15:22 “网络厕所”,那令人难过的“扭曲” 这期播客的文字稿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8w9jcMoMfvAjPaNhsqAhQ 节目中提及的文章: 《18岁的阳台,中国非精英少年的人生答案》 《一个县城高中生,被困在小红书的平行世界》 【本期音乐】 远方——四枝笔 八音盒音乐 【后期制作】陈陈 【logo 设计】Sam 【关于我们】 「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读者群。
我们和人类学学者黄剑波一起,试图对“中产”这个概念追根溯源 【本期介绍】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刮起了一阵阵以“中产”为命题对象的造词运动。从生活方式上的“Citywalk”、“老钱风”,到直戳阶层焦虑的“中产防坠落指南”、“中产消亡史”等等,中产的喜怒哀乐似乎覆盖了我们的许多议程,但究竟什么是中产,又很难说清。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7月,在中国,25-40岁之间、身处三线及以上城市、线上消费能力1,000元及以上、线上消费意愿为中、高的新中产人群规模已经达到2.45亿。 然而,人们对于中产的定义无法像数据这般明确。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看上去像“中产”的朋友,总会先否认自己是中产。这个词所蕴含的模糊性与流动性,恰恰映射了中间状态的转瞬即逝: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有所维持。 什么是中产?不同国情下的中产又有何分别?中国人对于“中产”概念的日常使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意涵又有哪些变化?以中产为根基的橄榄型社会想象,是美好的愿景,还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泡影? 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问题青年」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黄剑波教授,以最新出版的《我们从未中产过》为契机,一起对“中产”追根溯源。 【本期问题青年】 黄剑波,人类学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郝汉,文化记者,节目策划人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3:30 “中产”这个概念是怎样产生的? 10:11 “中产”其实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快速财富积累阶段的特殊阶层,这种特殊性在今天反而被遮蔽了,人们觉得有一种普遍性,仿佛人人皆可中产。 14:08 为何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越丰裕,精神却愈发疲惫与焦虑? 18:31 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中国中产更多是在挣“养老钱”和“救命钱” 22:32 越是在强调“个人奋斗”和“升级打怪”的社会,个体越容易感到焦虑与孤独,因此也更需要社群和彼此的关照。 32:45 “明天会更好”是一种未经审视的线性时间观。在发展受阻的时候,个体需要寻找多元的时间观。 40:55 如何平衡意义感和安全感? 51:58 跑步、健身与中产的自我管理。 【本期音乐】 French Movie Waltz-Relivka 我说我只有你了 你说那样好可怜-雾江月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相信有关注节目公告的听友们应该知道,最新这期聊法律的播客一直没有办法通过小宇宙的审核,尽管通过了其他平台。我们不想发布一个删减版,但如果什么都不发又感觉少了点什么,就好像这期没存在过一样。所以最后决定发出一个8分钟的节选,至于完整版音频,大家可以在青年志的微信公号、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等平台收听,我们也在这里附上了链接。 再次为这次收听造成的不便感到遗憾与抱歉。 【本期介绍】 过去几年,许多人开始恶补法律知识。而法学学者翟志勇在「看理想」上对于热点的剖析,不时能帮助我们从法律层面梳理思路。在《有必要谈谈<第二十条>的问题》一文中,他分析了电影《第二十条》对真实事件的改编,特别是其中对律师的削弱和检察官的强化,一部讲述法治进程的电影,就这么有意无意地回到了老百姓对于“青天大老爷”(人治)的期盼。 电影拧巴的地方,恰恰也投射了公众对于法律矛盾的认知:一方面渴望法治,另一方面又对法律感到陌生、恐惧与失望。人们总在法律是“正义的化身”和“复杂的黑箱”这两极间摇摆,那么真实世界中的法律是什么样的? 从这种矛盾的“法治观”出发,「问题青年」和翟志勇聊了聊。我们如何从“立法者”的视角来理解“立法”的逻辑和其有限性?在法治建设有待完善的进程中,个体又该如何运用有限的法律来保护自己? 【本期问题青年】 翟志勇,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法学院教授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青年志微信公众号👇 mp.weixin.qq.com 苹果播客👇 podcasts.apple.com 喜马拉雅👇 www.ximalaya.com 网易云👇 music.163.com 【本期音乐】 林强-长路 Quvenzhané Wallis - Tomorrow 【后期制作】嘎嘎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几位学生聊了聊对大学失望的地方,以及今天是否还有希望在大学里打开人生的可能性? 【本期介绍】 每隔一段时间,大学生就成为社会忧心忡忡关注的对象。近来,从“开学不久儿童精神科爆满”,到“大学成了鸡娃副作用的疗愈所”,媒体为“长不大的大学生”建立了一套看似完整的叙事——因为一路被当作考试专业户“鸡”上来,没有生活,父母不放手,因此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在重大决策上依赖父母、像高中生似的应试学习状态,大学生的晚熟,仿佛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这些舆论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有些人一笑置之,有些人愤愤不平,大部分人或许浑然不觉。 然而1月14日,一篇名为《集体写作 | 我们对大学失望的瞬间》的推文对上述舆论做出了回应。自称“被大学吞噬的孩子们”写到,“这些让上位者们非常吃惊的大学生的堕落,无非是萦绕在我们日常生活每一分秒的、对整个学校教育的失望”。 这期播客中,我们邀请了三位同学来聊聊 TA 们在大学的经历和对大学的看法,希望在“鸡娃创伤后遗症患者”的笼统印象之外,更为具体地看到今天的大学生,TA 们的面貌,TA 们的渴望与疼痛。大学是打开人生可能性的前站,还是削足适履融入社会前的预演场?对大学充满失望的同学们,应该如何应对大学? 【本期问题青年】 皮卡丘 | 《集体写作 | 我们对大学失望的瞬间》的发起人之一,目前在上海某 985 高校中文系读博。 燕麦奶 | 上海某 985 高校经济系大三学生,从上大学第一天开始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为了就业的成功,目前大三的她已经有过几次实习经历。 刺猬 | 青年志实习生,北京某 211 高校就读金融系大四,即将去港中文读人类学硕士。有幸在大学期间跟随好奇心探索,转换了专业方向。 【收听指北】 04:40 大学里的“水课”占了所有课堂的八成。同学们总结了水课的几种类型。 09:40 课堂上从老师到学生没有一个人的心是在场的。“大学课堂成为一场无人在意、没有观众的荒诞表演”。 14:51 幸好也遇到过好的老师(往往是青年教师),让我有一种理想中上大学的感觉。 20:00 大学生“高中化”了吗?今天的大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27:23 大学里的监察与举报 31:05 绩点的评价标准是单一、量化的,而竞争手段是复杂的 —— 用功未必有用,机会未必靠实力获得,拼爹、混圈子、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时更奏效。 35:44 大学就是社会权力关系的预演场 49:25 当时代红利消耗殆尽,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有可能性吗? 1:01:08 上大学之后,我们发现大家上过的高中,天壤之别。大学里学到的第一课,就是我们的“出身”如此不平等。 1:05:55 保持好奇,保持愤怒,了解课堂外的“另一种知识”,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主体性所在吧。 【本期音乐】 RADWIMPS - 正解 cav - untitled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读者群。
我们和青年志的几位咨询顾问,聊了聊2023年的消费现象、营销热词与背后的社会心理变化。 【本期介绍】 年初,某名嘴在节目上问出“如何解决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引发了许多争议。而在各大调研机构与媒体推出的2023年消费者年度报告中,精细化和性别比也成了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人人都在谈论消费降级,这背后既关乎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也有对过去经济泡沫的反思。 与此同时,2023年也是各品牌方乃至城市文旅局大打营销战的一年,从Citywalk到淄博烧烤,从“老钱风”到“南方小土豆”,2023年的舆论场虽然逼仄,却又涌现出一股股造词运动,而这些营销策略的变化,也折射出了更多的焦虑与隐忧。 无论是宏观的数据还是普遍的感知,水温同此凉热。但另一方面,消费降级对于个体而言也是一个过于笼统的概述,就像媒体上的流行词汇,也未必能反映生活真实的张力。因此,在这期「问题青年」播客中,我想回归青年志的老本行,和公司里几位资深的咨询顾问聊一聊,从她们接触到的品牌方与消费者来看,年轻人的消费观在2023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品牌方真的做好准备来面对这些变化了吗? 人们常说,潮水退却才知道谁在裸泳,但问题是,裸泳的人在退潮前知道吗? 【本期问题青年】 Helen,全面调整消费观的伪中产 小有耳,2024消费态度:不买立省百分百 阿川,正在实践“清醒”生活的90后(老)研究员 阳少,每天盯着记账本 【收听指北】 04:56 受大环境影响,一部分人在2023年从“向外”转而“向内”,花钱也变得清醒和谨慎了。 13:04 情绪价值,一个被不断引用,又常常被误解的词。它在2023年的流行,说明很多品牌在过去生意好做的时候,恰恰不重视消费者作为完整的人的价值。 22:52 情绪营销铺天盖地,营销人和消费者又该如何把握真实的需求? 31:19 如果品牌没有提供差异化服务、不能跟消费者形成长期、真实的共鸣,就很有可能在当下卷入激烈的价格战。 38:08 潮水退却之后,人要如何才能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 46:46 年轻人在过去被很多品牌视为消费的驱动力,现在他们会被抛弃吗?以及过去几年的消费热又存在哪些泡沫? 53:21 消费热潮和消费低迷,无法简单用升级和降级来概括。我们仍处于各种生活方式袭来且不断学习的阶段。 56:04 对于2024年的消费趋势,一些个“暴论与锐评”。 【本期音乐】 Hotel Ugly - The Mannequin Song Jesse Barrera,Michael Carreon,Albert Posis - Maybe We Could Be a Thing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精神科医师徐凯文、三联中读编辑王卉,聊了聊为什么人们称赞“情绪稳定”,但总免不了发疯? 【本期介绍】 你最近精神状态还稳定吗? 2022年,“发疯”是校园封闭时期大学生的操场爬行和网络上流行的“发疯文学”,2023年,发疯成为了能够用来解决问题的生存技能,面对父母在微信里穷追不舍的催生,直接一本正经地使用生殖专业术语进行严肃学术讨论,对方知难而退;马路上遇到搭讪时信口开河地胡说八道,让对方避之不及;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说教中,干脆改口管爸爸叫叔叔,反正自己终究也是外姓人也就没必要认这个爹了...... “发疯有用且很爽”(见同名豆瓣话题)的人生经验在互联网上流传。 或许是一再退让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时候还是要向前一步的,或许是长久的内耗之后,实在抵御不住“先发疯的人先享受世界”的诱惑,或许这个世界本来就疯了,发个疯只是让周围的人暂时回归正常,或许保持情绪健康已经迫在眉睫,以至于发疯的代价显得值得。我们在这期播客里,探讨了为什么人人称赞“情绪稳定”,但总免不了发疯?发疯是情绪的疏解还是损耗?发疯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当极端情绪倾泻而出时,我们要警惕的还有哪些? 本期是和「Talk三联」的串台节目,录制于三联中读“2024,去旷野之地”播客Gapday的线下活动。 【本期问题青年】 王卉,三联中读编辑,播客制作人 徐凯文,大儒心理创始人,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 Lisa,「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0:03:01 从疫情时期到当下,“发疯”有哪些变化? 00:06:25 人的天性,就是要做一点出格的事情 00:09:29 来自精神科医生的建议:你可以适当宣泄情绪 00:14:49 年轻人发疯的理由:我们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了 00:19:44 Lisa的新年愿望:拒绝精神内耗,发疯外耗他人 00:26:06 发疯——一种敢于挑战规则的犬儒主义 00:32:32 今天我们集体性地欠缺理性沟通、公共说理的能力,这和整个社会文科教育的失败是有关系的 00:36:39 我们要更多看到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00:42:01 从北大食堂抢馒头事件聊起,看见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00:46:40 如何更多地去共情,去理解,去建立连接? 【本期音乐】 五条人 - 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 Kizzeret - Waves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读者群。
我们和社会学教授朱伟珏、时尚专栏作家林剑聊了聊时尚与阶级、全球化、及身份文化的关系。 【本期介绍】 围绕时尚从来不缺社会热点。性别议题引起穿衣自由的大讨论,亚裔高级脸与东方主义的凝视在国际舞台上频频生出争议,如今色彩明艳的多巴胺与美拉德穿搭抢占街头,似乎仍隐含着人们对于凝固着的社会情绪的宣泄...... 可以说时尚自诞生起,便是社会学的绝佳样本。 《Pradasphere II》展览近日于START星美术馆启动。此次展览追溯了Prada 1913年创始至今的历程,提出以另类方式思索奢侈品:奢侈品是时尚与生活的交集,从中与历史、艺术、运动、建筑和音乐形成共鸣。这一次展览是对于Prada百年历史的回顾,其中能看到时尚与社会变迁的相互作用。具体到Prada传奇掌门人,一位政治学女博士Miuccia Prada,也有许多故事可说。 问题青年播客借这次展览的契机,想谈一谈时尚与社会。时尚与阶级,与全球化以及与如今破碎化的身份文化中的自我表达都有哪些关系?。时尚的百年历史背后,有哪些思想与文化的变迁? 本期播客由「问题青年」播客和 Prada 联合策划。 对《Pradasphere II》展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Prada 普拉达”微信小程序免费预约观展。 【本期问题青年】 朱伟珏 同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 林剑 专栏作家,时堂showroom创始人 郝汉 媒体人,文化记者,节目策划人 【收听指北】 04:35 时尚最初几乎等同着特权与财富,这是社会学关注时尚的起点 07:01 早期奢侈行李箱笨重不堪,巴黎还曾经有专门“偷斗篷的人” 08:54 可以进入社会学观察领域的时尚,还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来而来的成衣 16:19 当新精英阶层主导时尚工业:凸显睿智与知性,成为新的高级感 17:59 “时尚圈唯一文化人”“政治学博士”Miuccia Prada:传奇女掌门人颠覆奢侈品行业 23:20 中产阶层与女性是时尚最狂热的信徒,模仿是因为对于自己地位的焦虑与不自信 30:10 文化工业(如影视剧)生产的时装形象,往往是社会现实生活情况的反面 35:04 自上而下的时尚渗透滴流论过时了吗?球鞋、超短裙、牛仔裤来自下层亚文化群体 48:05 Prada 联合创意总监 Raf Simons 与街头与极简主义风格的确立 50:25 上海为什么是当今中国唯一的时尚之都? 【本期音乐】 Marc Romboy,Kinky - Over and Out (Instrumental Mix) Vansire - Halcyon Age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读者群。
我们和作家杨照,从太宰治和芥川龙之介出发,聊了聊主流与边缘、好死与赖活,以及个体和时代周旋的方法。 【本期介绍】 前不久,作家杨照的新书《我与世界挣扎久:杨照谈日本文学名家十讲)(上辑·5册)由中信出版·春潮Nov+推出。在上辑中,杨照解读了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和川端康成。他们一方面是文学大家,一方面又是各自时代里掉队的人。 历史学出身的杨照,不可避免将历史视角融入其中,他相信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需要了解作者及其时代:由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共同体,需要应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因此,阅读敏感的文学家们应对各自时代的方法和结果,也能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的人生可能性。更何况,现代文学创作往往源自作者与社会的格格不入、纠结乃至挣扎,这在20世纪的日本小说家身上尤为明显。 正是因为他们率先察觉到自己的掉队,创作才得以发生。而今天的人们,也比任何时候都要更为担心自己的掉队,迷茫和不安扰攘着每一个权衡着安全感和可能性的人。 从文学出发,问题青年和杨照了聊太宰治的“丧”,为什么大家突然就不想做人了?秉持“好死不如赖活”的生命观,可以理解自杀背后更深刻的含义吗?以及在主流随时可能发生转向的时候,如何在主流之外完成自我的实现? 【本期问题青年】 杨照,作家,人文经典领读者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3:52 从太宰治到芥川龙之介,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各自时代掉队的人 06:57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的流行,反映着怎样的时代情绪?为什么“厌倦做人”这件事情能引起人的共鸣? 12:37 太宰治的“失格”,很大程度来自于在军国主义氛围下的昭和时期,人生的答案极度单一,他觉得自己不符合主流期待,甚至不具备做人的条件。 17:08 不能单单用殉情来理解太宰治的自杀 20:45 好死,还是赖活? 30:36 别总想着投身主流,主流有天可能也不见了 36:15 相比于太宰治,芥川龙之介活在一个相对多元和自由的时代,而他的人生不断做加法,也因此承担了巨大的痛苦 44:40 杨照又是如何理解“我与世界挣扎”的? 51:59 有一种声音认为,过分强调作品\作家的社会性会忽略其文学性?该如何平衡二者? 01:00:49 书写《我与世界挣扎久》,也是杨照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本期音乐】 Dan Gibson - The Fallen Leaves Ludwig van Beethoven - 悲愴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失智症/认知症的设计工作者/科普博主邵明珊探讨了疾病、照护与亲子关系。 【本期介绍】 失智症(又称痴呆综合症、认知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失智症的其中一个类型)时常伴随着名人患病的新闻进入大众视野,被短暂讨论。然而,我们对失智症的了解始终过于笼统,甚至带有偏见。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知晓与需求现状调查报告》(2022)显示,因自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主动去医院就诊的比例只有12.9%。目前人类无法根治失智症,但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并规范干预,可以延缓病程发展的。在轻度认知障碍阶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甚至可以防止发展为认知症。大众对于失智症的理解过于片面和模糊,是患者错过黄金干预期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失智症患者的表达常常不被认真聆听和严肃对待。《想带你看看失智症病人的世界》一书中,作者筧裕介 从社会设计的角度,倾听、理解、并展现了患者的世界,渴望纠正大众认知的偏差:失智症绝不只是记忆消退,相反,患者的病症和表现千差万别,而理解他们不同表现背后的原因,是照护的关键。 什么是有尊严的生命状态?什么是尊重个体尊严的照护?这些问题,恐怕也只有站在患病者的角度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和讨论。 这期播客中,我们试图走出对失智症的笼统印象,讲讲患者千差万别的病症;我们也从亲身经历的照护和母女关系谈起,分享了对于照护关系的困惑与思考。 “照护,其实是人世间所有关系的本质与核心——照顾好他人,并得到他人的照顾,这就好像是某种交换人生礼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出了自己的,也得到了他人的关注、肯定、帮助、情感支持与道德鼓励,以及实实在在的意义感—— 一种本应复杂多变且支离破碎的意义感。” —— 凯博文 本期文字稿及嘉宾推荐的相关资源整理在这里:https://mp.weixin.qq.com/s/RDV8bAGOZhY0FoOWvzrYvw 【本期问题青年】 * 邵明珊,科普博主「我就是个奶奶」,无障碍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师,老龄社区友好化改造设计师,认知症友好使者,「平拥世觉」创始人,「手心认知」联合创始人 * Lisa,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3:50 痴呆症、失智症、认知症、阿尔茨海默病,这些不同命名的区别和利弊。 12:28 大众对认知症/失智症的认知过于笼统,导致很多病患错过了疾病早期的黄金干预期。 20:00 重新理解生命的尊严,从社会设计的角度切入,完善对于认知症/失智症患者的照护。 25:14 为什么用“反应式行为”,而不是“精神行为症状”来描述认知症/失智症患者的状况,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照护行为? 30:05 认知症/失智症的表现千差万别,需要照护者“推己及人”地去理解。干预病症之前,我们先得找到它背后的原因。 35:38 陪着患者在那个TA的世界里,在TA的世界里提供保护。 44:00 当父母发来“小病从医,大病从死”,我们怎么接住这个话题? 53:00 不要把孩子从照护关系里排除在外。照护关系中,照护者并不仅仅是牺牲者,照护是生命中有意义的经历。 59:40 照护者也需要寻求帮助和支持。 1:03:50 认知症友好的社区里,患者有更大的自由和尊严。而认知症友好的环境,关键是社区里的人都了解如何帮助患者。 1:10:45 “干货小课堂” —— 如果只能记住一件事,希望你记住,认知症/失智症不仅仅是记忆退化,我们来谈谈视觉障碍。 【节目中谈到的书】 《想带你看看失智症病人的世界》,(日)筧裕介 著,王露萍 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美)凯博文 著,姚灏 译,中信出版集团 《我还记得》,亦邻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就算得了认知症,也能好好生活》,洪立,燕青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期音乐】 澁江夏奈 - 遠き日に 陈致逸 - 千里清光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青年学者张笑宇,从「产缘政治」的视角出发,聊了聊当下频发的国际冲突。以及在增长乏力的年代,个体该如何选择并寻找自己的机会 【本期介绍】 过去几年,我们都深切感到,世界变得摇摇欲坠。从俄乌战争到巴以冲突,炮火不仅在时刻威胁着当地平民的生命,在各产业彼此深度嵌套的时代,也不经意间影响着远方的我们。 无论《技术与文明》还是《商贸与文明》,青年学者张笑宇都善于从芜杂的历史中梳理出隐秘的联系。而在最新出版的《产业与文明》里,他试图通过「产缘政治」这一框架,将远方之于附近的影响,呈现得更加具有历史的脉络和现实的紧迫。比如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如何让了西德老百姓餐桌上的糖受到了影响;又比如俄乌战场上的焦灼,对于我们的大米甚至新能源汽车有哪些隐性的冲击。 理解这其中的关联,对于我们在不确定的当下构建自身的生活秩序也至关重要。现代人大都在三点一线的生活里各司其职,过去,势头向上的生活教导人们顺势而为;如今,顺势的经验不再奏效,也亟需跳出自身的视角,去了解这个复杂社会的构造,以防它衰变成一个简单的结构——如同张笑宇在书中写的那样:复杂社会的崩溃,就在于原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经济生产关系瞬间都不存在了。 地缘冲突和产缘政治有何关联?复杂社会的崩溃是可以避免的吗?增长乏力的时代,个体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机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张笑宇在「问题青年」聊了聊。 【本期问题青年】 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文明三部曲”:《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和《产业与文明》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4:56 什么是「产缘政治」? 09:35 为什么人们更习惯用「地缘政治」来解释国际局势?「地缘政治」中的一些概念,比如陆权、海权等,真的已经失效了吗? 15:36 俄乌战争之所以陷入僵局,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供应链全球化的军工企业,没有办法适应战争的强度,迅速扩张生产线。 23:59 复杂社会是如何崩溃的? 27:59 如何从「产缘政治」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43:23 没有经过商业化的检验,95%的科学技术都会被遗忘。 45:45 何谓「三流循环」?能量、产品和资本在人类社会中是如何相互转换的? 52:51 张笑宇认为,我们一直生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延长线上。那些令人兴奋的发明,从电脑到AI,都因为缩短了供应链,导致无法促进财富分配和更大规模的共同富裕。因而人类更需要通过社会制度、法律、社会自治组织的调节来解决问题。 59:21 在增长乏力的年代,了解社会结构,也有助于个体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本期音乐】 mr. hong - Bittersweet Chocolate 海上锯琴师 - Call of Silence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这是一期和「Talk三联」的串台节目,我们和他们的内容编辑高一丁、《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肖楚舟聊了聊,为什么大家今天纷纷“社交降级”,以及,什么才是理想的社交? 【本期介绍】 从“人均社恐”到“搭子社交”,人们对于社交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矛盾,一方面渴望人与人的联结,一方面又惧怕联结带来的伤害与更多不确定的后果。 而在最新一期《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里,“社交降级”被重新提及,意指人们在生活中对一些社交关系开始主动选择回避和削减,倾向寻找简单可控的浅层关系。但降级未必能够解决社交中的问题,反而是一种退缩——回避掉冲突、痛苦和伤害的同时,可能也失去了建立长久关系的可能。 「问题青年」和「talk三联」进行了一次串台。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到了“社交降级”背后,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些变化,比如“社恐”这个词是如何一步步在我们的社会中,从被压抑、到被确认和被放大。以及在大家对于“理想社交”的期待中,蕴含了哪些个体性的渴望与群体性的孤独。 在这个热闹与孤独并存的时代,我们所想要满足的究竟是哪些社交需求?一种理想的社交状态,应该具备何种要素? 【本期问题青年】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2:37 三位“i人”眼中的社交是怎样的? 10:10 哪一种社交压力更大:熟人or陌生人? 15:18 社交的目的性,从何时起变强了? 18:41 “今天,我要去认识一位新朋友” 27:55 在社交中建立深度联系,是件危险的事吗? 32:51 被切碎的公共性 37:22 如何面对一个空白的下午? 39:31 我们尽可能地在社交中回避不快,却也变得不会处理冲突 44:54 海外年轻人在面对的“友谊衰退” 48:22 男性更不容易交到真心朋友吗? 51:41 小调查:你有几位真心朋友? 54:46 理想社交,什么样?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你关于“社交降级”的经历和思考,我们也会在评论区抽取两位用户,赠送三联数字刊的月卡。 【“能不能简单点儿”播客串台计划】 「Talk三联」联合多档播客品牌,发起【能不能简单点儿?】串台计划。在这个系列中,《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将对谈多档播客栏目主播以及三联中读的主讲人,从不同领域聊聊生活中对社交、消费、亲密关系的观察与思考。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