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的「某某某」小队成员们聊一聊他们的创作、经历与思考。 【本期介绍】 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的舞台上,一支名叫「某某某」的喜剧小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他们的喜剧作品总是和我们日常生活相关。比如,在初舞台《排练疯云》表演中,他们的作品就再现了平日我们在线上会议中也会经常遇到网络延迟、啸叫、网络卡顿等尴尬问题。后续作品中,追星、爱情、死亡……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往往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被演绎出一些全新的样貌。 仔细回看「某某某」的作品,你会发现它们总是跟“遗憾”有关:比赛报名失败的遗憾、看不了演唱会的遗憾、和爱人分开的遗憾、挽救病重的家人失败的遗憾……然而,这些沉重的“遗憾”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是能遇见种种温暖的“奇迹”,最终画上一个好笑又圆满的结局。这也让我们不禁好奇,他们在喜剧的创作中有着怎样的思考?他们期待的、一部合格的喜剧作品是怎样的?作为三位有经验的话剧演员,舞台与表演对他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这一期,我们和「某某某」小队的成员们聊一聊他们的创作、经历与思考。 这期的发布,比原计划推迟了一周。混乱与荒诞终会过去,而属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某某某」的生活还在继续,创作还在继续,喜剧也会继续。 【本期嘉宾】 「某某某」小队的3位成员—— 刘同 |开心麻花签约演员 张维伊|青年演员 左凌峰|开心麻花签约演员 【收听指北】 00:07:24 怎么在喜剧作品中呈现“死亡”、“失恋”这种生活中相对沉重的话题? 00:08:54 在创排的过程中,我们更关注作品的共情点是什么,一个作品应该首先跟观众建立连接 00:12:17 「某某某」小队的作品《遇人不赎》的节选片段 00:20:07 作为话剧演员和喜剧演员,你们在舞台上的状态有何区别? 00:23:06 sketch喜剧中,你们经常提到的游戏点(game点)究竟是什么? 00:24:06 游戏点(game点)有一部分是源于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00:24:57 「某某某」小队的作品《排练疯云》的节选片段 00:25:44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中和一些演员们印象深刻的合作经历 00:32:56 选择成为戏剧演员其实跟很多毕业生找工作的路径是一样的 00:37:31 “我给自己的slogan是每年至少要上一次舞台“ 00:41:37 有没有从哪个时刻感受到自己被大量的关注?你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些关注的? 00:45:09 一个小彩蛋:祝刘同老师生日快乐! 【本期音乐】 仲村宗悟 - WINNER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和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师张秋子从文学出发,聊一聊意义感、发疯文学与权力的博弈。 【本期介绍】 这几年,我与身边的朋友都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转向。以往,当对人生意义、当下处境产生困惑时,我们会更依赖于一些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去理解、阐释和编码我们的人生。但许多理论与知识,在这几年的动荡与不确定性面前,似乎渐渐变得无力与遥远起来。 相反,文学作为一种记录和见证,似乎无论处于何种当下,都能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些现实世界的观照,或者收获一种实在的慰藉。这同样是在翻阅《堂吉诃德的眼镜:小说细读十二讲》时的感受,作者张秋子通过意义感、自欺与不自知、道德、日常等关键词,串联起精彩的文本,用文学打开了那些“只要我们活过、爱过、憎恨过、年轻过就无法绕过的主题”。 「没什么两样,像是跑完了一段长路,经过漫长的寻觅,见过美好的事物被焚毁,如今已垂垂老矣聚在一起,等待曲终人散,灯干油尽。他们并不肯定自己脑中所记载的一切,能使未来每一个日子发出更加纯净的光辉,他们对此并无把握,但他们确知那些书淳朴,在他们平静的眼眸之后,完好无缺地等待着将来某一天那些手指干净或肮脏的读者带来翻动。」 这是阿秋老师在本期节目最后借《华氏451度》小说中的一句话分享的对文学的期待。也许我们可以被剥夺,不让我们说不让我们做,不让我们动,但是我们还可以想可以去记忆,可以去思考。 在意义追逐上自欺欺人究竟是自我的不坦诚,还是社会的力量?我们该如何理解当下的发疯文学?不确定加剧下人生目标迷茫又是一种怎样的不寻常的体验? 【本期嘉宾】 张秋子,作家、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文本细读实践者 郝汉,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小曾,青年志编辑,传媒专业出身,逐渐开始领悟小说的魅力 【收听指北】 00:04:04 阿秋老师为什么会选择关注“意义感”这个话题呢? 00:05:41 “意义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事后追加的” 00:12:10 我们曾经笃定有意义的东西,往往会在某个时刻迎来意义的幻灭 00:17:13 没有人有资格站在“小土丘”的角度去评判别人人生中遭遇的“大山” 00:25:21 文学中的“不自知”和“自欺”有哪些形象? 00:28:52 在我的生活、工作中“热情”是必要的吗? 00:30:56 教育的意义就是为普通人妆点上一件可以进入社会的衣服 00:39:32 怎么理解我们当下盛行的“发疯文学”和大家的各种“发疯”常态? 00:43:33 “发疯”表面看是医学问题,实际上会演变成一个社会关系的问题 00:45:59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核心主题是书写不同角色的死亡” 00:48:10 东西方对于意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00:53:00 从卡夫卡的《城堡》看权力与人性的博弈 00:56:33 文学的魅力在于它会提供对抗、质询权力的人物角色 01:02:36 文学会让人和世界产生一种抽离感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不会也存在消极意义呢? 01:03:56 阿秋老师给「问题青年」的听众们留下寄语 【提及书目】 《堂吉诃德的眼镜》,张秋子著 《斯通纳》,约翰·威廉斯著 《始于极限》,上野千鹤子著 《浮世画家》,石黑一雄著 《长夜将尽》,石黑一雄著 《狂人日记》,鲁迅著 《红楼梦》,曹雪芹著 《神曲》,但丁·阿利格耶里著 《城堡》,弗兰茨·卡夫卡著 《华氏451度》,雷.布萊伯利著 【本期音乐】 末日:苍临-马凡超同学 黄昏のゆりかご-松岡純也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媒体人、作家郭玉洁聊了聊虚构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与我们和现实社会的关系。 【本期介绍】 在层层现实挤压我们生活的当下,我们似乎能在文学作品中获得些许慰藉与清醒。在我们关注小花梅事件时,从《祝福》中祥林嫂“不肯依”的一段得到了安慰;在被疫情肆虐的时代,我们在《失明症漫记》中反思无视苦难的危险;在女性生育权利被褫夺的时候,我们通过《使女的故事》去讽刺女性在面对的困境。 虚构文学就像是一个为摆渡人停留的靠岸,它能容纳我们在非虚构写作、媒体写作中无法承载的、溢出的那一部分,同时我们能在文学中抵达对世界、对真实的认识,又或是瞥见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或是无法述说清楚的感受和生活。 我们好奇,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记者与非虚构作家,转向虚构写作?阅读文学与小说,是否是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责任的逃避?文学对于女性作者来说,又开阔了怎样一片书写女性经验的田野? 【本期嘉宾】 郭玉洁 | 媒体人,作家。先后任《财经》记者、编辑,《生活》《单读》主编,《界面·正午》联合创始人。已出版个人文集《众声》。 【本期主播】 Sharon | 青年志编辑,一个笨拙的提问者 【收听指北】 3:37 从媒体写作转向文学创作的契机:“文学就像是一场偷情” 7:53 社会和政治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变化:从小说革命到文艺革命 14:50 文学创作如何激发公共性?关于“真实”的三个层次 24:36 阅读小说是让我们更接近现实,还是更脱离现实?读《失明症漫记》 31:06 小说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对现实责任的逃避吗?一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有很多 37:12 如果感受到痛苦,我们有逃避现实的选项吗?我们应该生活在痛苦之中,但可以选择丈量自己和世界的距离 43:42 女性运用自身女性经验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戴锦华“女性文学的三个层次” 50:16 女性进行非虚构写作的困境:关于对写作权利的审视与文学写作匿名性 播客中提到的作品: 《观音巷》,作者:郭玉洁,发表于《单读27》 《假装在西贡》,作者:王梆 《时间的仆人》,作者:蒯乐昊 《失明症漫记》,作者:[葡] 若泽·萨拉马戈 《金色笔记》,作者:[英] 多丽丝·莱辛 《幽女出没的地方》,作者:[日] 松田青子 《使女的故事》,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寻获与失落》,作者:[美] 厄休拉·勒古恩 播客中提到的作家: 路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美国女性诗人,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野鸢尾》等。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女性诗人、小说家,代表作《使女的故事》、《盲刺客》等。 厄修拉·勒古恩,美国奇幻、科幻女性主义作家,代表作《地海传说》、《黑暗的左手》等。 乔治·桑,法国女性小说家,代表作《安蒂亚娜》。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女作家,代表作《简·爱》。 梁启超,政治家、文学家。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 郁达夫,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故都的秋》、《怀鲁迅》等。 豪·路·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代表作短篇集《虚构集》和《阿莱夫》等。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文学家,代表作《百年孤独》。 阿尔贝·加缪,法国文学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局外人》、《鼠疫》等。 播客中提到的公共人物和朋友: 覃里雯,新闻人、专栏作家,播客「海马星球」主播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李海鹏,作家、原《南方周末》高级记者、专栏作家 【本期音乐】 Chiapas Marimba - Jimena Contreras The Monuments and Tunnels in Goa and Hampi - Bail Bonds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和万玛才旦漫谈创作与表达、家乡与身份认同等等当下年轻人可能感到困惑的问题。 【本期介绍】 在JustRead夏日播客读书月的读书直播活动上,「问题青年」邀请到了万玛才旦老师聊了聊他最新的短篇小说集《故事只讲了一半》。在导演这个身份之外,万玛才旦同时也是一位作家、翻译家。在很早期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藏语、汉语的双语写作。 在播客的前半部分我们聊到了创作与表达。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哪?如何保持高度活跃的创作想象力?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地进行小说和电影的创作?作为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两代人,我们还和万马老师交流了不同的时代塑造出的不同的创作者气质与特点。“家乡”同样是万玛才旦创作的一大核心,在本期播客的后半部分,我们从对藏区的印象,聊到了方言创作的流行、家乡的景观化与同质化。当方言创作走向大众的荧屏会遭遇什么问题?作为创作者,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家乡的变化?在整期聊天中,万玛老师始终带着耐心与真诚地分享与回答了自己对于创作、家乡、身份认同的理解。 另外,本期播客我们还将在评论区抽取两位留言的朋友,各送出一本《故事只讲了一半》的新书,感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哟。 【本期嘉宾】 万玛才旦 | 导演,作家,文学翻译者 【收听指北】 00:06:54 万玛老师小说的有创作母本吗?它们的灵感来源于哪? 00:10:00 如何在创作中保持活跃的想象力? 00:14:22 不同代际的创作者的成长环境有所差异 00:24:55 疫情对万玛老师在小说、电影创作方面造成的影响 00:29:58 小说的创作能让人收获一种更即时的快感,这是电影创作所没有的 00:32:25 “我讲述的只是藏区的人们作为人,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 00:34:40 电影中人物的孤独感刻画很大程度来源于自己有所经历与体验 00:37:12 方言为什么在影视创作中是重要的?方言的使用又面临怎样的问题? 00:44:00 怎么看待家乡的网红化和同质化? 00:49:52 如何找到写作的灵感? 【本期音乐】 Kan R. Gao - Born a Stranger 【提及书影】 书《故事只讲了一半》_万玛才旦 书《乌金的牙齿》_万玛才旦 书《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_扎西达娃 书《意大利童话》_伊塔洛·卡尔维诺 书《百年孤独》_加西亚·马尔克斯 书《西藏:说不完的故事》_万玛才旦 电影《静静的玛尼石》、《塔洛》、《气球》、《寻找智美更登》_万玛才旦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历史学者王笛一起,聊了聊日常生活与市民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微观史学在当下对个体的意义。 【本期介绍】 在历史学者王笛眼中,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亚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 王笛的微观史研究,关注历史中流动的日常生活与具体的人。就像他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开头描绘的那样,一个成都人在1900年的第一个清晨是怎么度过的?如何去打豆浆吃早餐,同街头小贩擦肩而过,随后又涌向茶馆谈天说地……尽管彼时外部环境风起云涌,但在茶馆,仿佛一切如常。 王笛的新书《碌碌有为:微观历史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于本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相比于以往专著,这本书更像一本教材,或者说是中国市民社会的历史百科全书。对于习惯了用宏观视角看历史的我们来说,王笛的书总能提供微观与异质的视角。 以此为契机,在日常也变得稀缺的时候,我们和他聊了聊市民社会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微观史学在当下对个体的意义。 【本期嘉宾】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杰出教授,著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袍哥》、《茶馆》、《街头文化》、《碌碌有为》等。 【本期主播】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3:26 什么是“市民社会”?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大多数人都来自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但王笛认为,“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在中国自古有之。 10:14 近代成都,市民社会最繁盛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被允许存在?又如何走向消亡?市民社会为何重要? 14:19 国家掌握的权力和资源越大,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管理水平就会相应提高,反而有可能造成“政治权力的内卷化”。 19:13 过去,成都人发生纠纷,习惯去茶馆里“吃讲茶”——让本地有声望的人来断案调解,王笛认为这是一种不信任司法从而产生的市民自治的体现。 24:12 同为公共空间,茶馆和咖啡馆有何异同? 30:48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成都媒体会批评成都的慢节奏、闲适、不思进取,所谓“少不入川”。在当下,这反而成为一种吸引年轻人定居成都的优势。成都历史上相对繁盛的市民社会是否延续到了今天? 38:40 士绅化和景观同质化是所有城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不仅限于成都。 41:45 王笛为什么会对微观史学的兴趣?微观史学为什么总跟宏大的历史叙事保持着距离?(王笛老师这一段说得让人动容,强烈推荐👇) 48:02 研究普通人的历史,要比研究帝王将相难得多,因为能够查阅的资料实在太少,在我们所谓不断的历史记载(如二十五史)中,没有普通人的位置。 54:36 很多微观史写作会被批评过于依靠想象(比如对史景迁的批评),如何看待想象和材料的关系?什么是历史学的想象力? 01:02:10 王笛老师推荐微观史学的相关著作,都很好读,叙事性强。 本期播客提及的书: 《死水微澜》,李劼人著 《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史谦德(David Strand)著 《蒙塔尤》,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著 《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卡洛·金茨堡 著 《马丁·盖尔归来》,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著 《屠猫狂欢: 法国文化史钩沉》,罗伯特·达恩顿 著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笛 著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王笛 著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王笛 著 《跨出封闭的世界: 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王笛 著 【本期音乐】 Eleni Karaindrou - Eternity And a Day 【后期制作】 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和全职公益人zebra聊聊她看到的公益现场以及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到公益项目中去。 【本期介绍】 去年一个偶然的契机,zebra体验了一番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的日常生活。朋友在一次出差时,将小孩委托给她照看。每天,zebra需要负责孩子的幼儿园接送、吃饭、睡觉、洗澡、换衣服、睡前活动等等琐事。在带小孩同时操持工作的第三天,她就陷入了彻底的崩溃。这段经历让zebra开始思考自己究竟能为女性、母亲,尤其是有着独自抚养孩子事实的职业女性提供怎样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便是《妈妈的愿望——独抚母亲圆梦计划》公益项目的起源。 作为一名全职的公益人,zebra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关注并活跃在农村女性相关公益议题的第一线。但同时,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zebra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有许多纹身,总爱穿着鲜艳的服饰,这又似乎与我印象中的那种“公益人”有所不同。 也许囿于人性中存留的善意,我发现身边的同龄人都曾在某个时刻燃起过对于“助人”的兴趣,成为公益项目的志愿者,或者参与网络公益日的募捐等等。但大部分人对于公益的参与似乎也只停留于此。甚至,因为公益机构的一手信息相对匮乏,我们对公益还存有许多偏见,缺乏对公益机构的信任,将公益与慈善混为一谈..... 作为一个对公益感兴趣的年轻人,公益项目是怎么去看见与支持女性的呢?如何打破我们对于公益的滤镜呢?又怎样更有效地参与到公益的进程中呢?带着这一些列的困惑,我们和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的zebra聊了聊。或许当我们想要更好地去帮助别人时,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对于公益、助人者和受助者的粗暴想象,看见更负责和具体的现场与人。 【本期嘉宾】 zebra | 全职公益人,目前就职于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 【收听指北】 00:04:18 目前公益机构在关注农村女性这个议题上有哪些不同面向呢? 00:06:40 四川海惠是个怎样的组织?它关注哪些类型的项目? 00:14:48 在公益项目中,zebra看到的真实的农村女性 00:20:30 “并不是农村女性过得不苦,但很多人们忽略了女性的勇敢与坚韧” 00:23:56 偏私域的女性相关公益项目的开展是很难被观看到的 00:28:06 “很多时候大家对于公益的想象源于对于慈善的想象” 00:30:39 “大家现在很喜欢说'共情',如果要把共情理解为立场上的一致,这是对共情的误解” 00:32:44 作为公益项目的执行者,你会有和受助者的想法有出入的时候吗? 00:41:09 为什么会出现免费的志愿劳动? 00:47:56 项目筹款金额、项目时间线、项目抵达结果,这是三个可以用来评估项目是否靠谱的点 00:51:24 我们对于受助人和帮助人都还保有着一种刻板印象 00:52:52 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本身并不是一个需要羞耻的事情 00:57:03 怎么评估公益项目的成果? 00:59:37 捐款人可以更自主地追问项目进度 00:59:57 《妈妈的愿望——独抚母亲圆梦计划》项目的小介绍 【本期音乐】 A Better Son_Daughter-Rilo Kiley 3びきのくま (Sambiki no Kuma) - 大貫妙子&坂本龍一 【后期制作】嘎嘎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编辑部的朋友们一起聊了聊这一年来,我们关于工作的新观察与新感悟。 【本期介绍】 本期播客由知名国货美妆品牌「珀莱雅」和「问题青年」联合策划。 2022年无疑是艰难的一年。在文化作品中,无论是美剧《人生切割术》描述的“割裂”景象,还是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一书中提出的“狗屁工作”一词,似乎都能在当下的现实中得到映证。而在现实的故事里,我们经历了“最难毕业季”,经历了公司破产倒闭、集体裁员减薪的浪潮。在不确定成为一种确定的未来面前,打工人们像是不断在做“仰卧起坐”,循环着一遍遍躺平又一次次卷起的过程。 我们好奇于,如今再次提起“工作”一词,打工人们将抱以怎样的情绪,又有哪些新的职场现象正在发生?在当下再提工作的意义感与选择权,是否已经成为了一句“玩笑话”?本期播客,编辑部的几位伙伴聚在一起,聊了聊今年与工作相关的新观察与新感悟。希望在选择权不断收窄的今天,我们依然拥有面对选择并做出决定的勇气,看到更多的可能。 【本期问题青年】 小曾 | 坚持声称自己是“职场新人”,本轮群聊里唯一的外向人儿 Sharon | “潇洒就是摆烂”实践者,INFP里的大P 璐璐 | 面试失败者联盟代表 【本期主播】 青豆| 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Part 1:初入职场的那些事儿 05:00 进入职场后,难以依赖用他人的夸奖来建立自信 07:32 经历十几场面试后,只想找一个把员工当“人”看的公司 Part 2:与工作相关的近日见闻 14:22 失业的人,用“假装上班”营造正常的幻觉 15:42 "quite quitting"精神离职:欧美年轻人也在躺平 17:50 当家政阿姨与殡仪馆专员,成为年轻人的新职业选择 20:52 外企工作分享的帖子火热,人们更注重工作的舒适性 Part 3:MBTI测试下的职场内向人 25:50 “我是内向,不是自闭。” 27:49 真的存在一种性格,是更适宜工作的吗? 31:49 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是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性。如果真的存在一种适宜工作的性格,那就是“领导觉得你该做什么”。 33:36 性格不应该与工作能力挂钩,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方式有很多种 Part 4:我们还能找到工作中的意义感和自主性吗? 36:03 工作还能为我们带来满足感吗? 43:12 认为自己是螺丝钉的时刻:既不能收获工作成果,也没有任何创造和成长,自己的生活也被剥夺了 50:14 重新找回工作的自主性,在个人层面,我们还能做出哪些努力? *特别致谢* 珀莱雅创始于2003年,致力于提供安全有效的科学护肤方案,也一直在关注着年轻人的生活和状态。这次,珀莱雅延续#打工人的早C晚A#这个主题,希望看到更多职场青年背后的故事,从情感上与他们站在一起,鼓励他们在内卷与躺平交织的当下能够坚持自我的态度,拥有进退可选的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期音乐】 Shaed,snny - You Got MeLike Eagles - Desperado(Remastered)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汽水儿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问题青年wonderers」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一个青年创作者如何回应这个坏消息不断的时代,并在其中自处。 【本期介绍】 我和王大卫相识于今年三月,当时我正忙着策划一期关于乌克兰历史的节目,想找熟悉乌克兰文学的朋友取经,Lisa向我介绍了大卫,说他的职业是一名说唱歌手。 我喜欢说唱。但在关注了大卫的社交动态后,更加吸引我的,是他日常的表达——动辄千字以上的长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对社会热点、宏大命题与艺术哲学的批判与思考,那种说话的方式,有点像2010年前后混迹于天涯、豆瓣的文艺青年:不惮于自我暴露,也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亦不懂克制溢出的情感。正是这种未经规训的语言,让大卫像是从过去某个幕布中走出来的人物,偶尔显得错位与唐突,但带来更多的是让我羞于承认的自由与浪漫。 一直想找个机会跟他好好聊聊。 九月,大卫发布了他的新单曲《我比昨天更自由了》。在DDC的小型试听会上,我见到了他本人,也感受到了他在舞台上的爆发力。那天的试听会结束后,现场不少人都有着如下的感受:很难说昨天、今天还有明天,哪个更自由,但在此刻——演出的两个小时里,自由是真切而具体的。 在这期播客中,我和大卫从这首歌的名字聊开去,讨论了他自疫情以来的心态变化与创作焦虑,如何从对“昨日世界”的怀旧中解放,以及在坏消息不断、权力与道德审查双管齐下的时代,一个青年创作者是如何回应与自处的。 【本期问题青年】 王大卫,上世纪九十年代生于北京。音乐人,诗人,写作者。微博:王大卫与社会诗歌。 【本期主播】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3:15 该怎么介绍大卫呢?说唱歌手?诗人?作家?艺术家?时评人……他身上有如此多的标签,但简单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问题青年”。 06:00 大卫的新单曲《我比昨天更自由了》。当下,可能很少会有人觉得“我比昨天更自由了”,相反,对于一些人来说,“昨天”反而是更自由的。这个歌名对大卫意味着什么? 14:08 自2020年以来,大卫和他乐队的演出计划被彻底打乱了。当他无法登台演出的时候,他开始怀疑,过去是否在用舞台上的表现力来掩盖自身的匮乏:“衡量一个创作者优秀与否的标准,真的就是有越来越多的演出吗?”同时,他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自我表达与对社会议题的关注结合在一起。 21:12 大卫的乐队名称叫“王大卫与社会诗歌”,什么是社会诗歌?他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启蒙来源于何处? 29:36 大卫时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对社会现象与宏大命题的思考:“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煽动者,一个「萨满」。我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精神能量与行动的勇气,无论是向外的还是向内的。所以我不担心露怯,因为我本身就不是一个专业的分析者。” 35:19 在那种“朋友们,我希望,我们要……”的宣言式的呼唤里,总是多少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乃至“有毒的男子气概”。在表达的无限制与道德审查的张力间,大卫会做何取舍?为什么对审美的追求投射到现实政治中,是危险的? 46:24 艺术一定要弘扬一种世俗意义上的真善美,是人们长久以来的认知误区。 51:33 在一个坏消息不断的时代,创作者该如何去回应的道德焦虑?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阿多诺所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话。 01:01:03 “ 不写诗,但在诗歌的状态里”是什么状态? 01:09:52 我们都不确定是不是真的比昨天更自由了,但至少在某个具体的时间与地点,是自由与明亮的间隙。 【王大卫作品】 音乐:《情欲,伤疤,被侮辱的人》《在你的身上,我克服了这个时代》 文学:《任之》《你是我的第五百零一次颤抖》 【本期音乐】 王大卫—我比昨天更自由了 【后期制作】 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和 Patagonia 中国大陆区负责人Roger聊聊这个品牌的环保历程,以及我们从哪里寻找希望? 【本期介绍】 9月15日,一则消息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户外运动品牌Patagonia的创始人 Yvon Chouinard 宣布“地球将是我们唯一的股东”。他将放弃价值30亿美元的公司所有权,转让给一家信托和一家非营利组织,并将再投资于生意所创造的利润用来应对气候危机。 宣布这一消息的同时,Yvon附上了一封公开信,他写道:““我们不会从大自然中榨取资源,再把它转化为投资者的财富。我们选择用Patagonia来创造财富,来保护所有财富的来源(也就是地球)。” 多数人都对Yvon的决策表达了赞许与尊敬,这也引发了我们对这个“传奇”品牌的好奇。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这几年里,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环境与自身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一种对于地球的未来无奈而又悲观的情绪,正在人们心中悄悄弥散。“把公司捐给地球”的Patagonia,似乎就像一位从悲剧中走出的英雄,到底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他们在看似不可逆的环境中,继续走下去呢?在越来越难以燃起希望的今天,他们在哪里看到了希望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与 Patagonia中国大陆区负责人曾维刚(Roger)聊了聊 Patagonia 这些年来的环保历程,与他从中得到的发现和收获。或许,环保与我们每个人最切身的联系,就如同Roger在这期播客中多次提到的那样:“作为制造问题的人,我们只是想保护好自己玩儿的地方。” 【本期嘉宾】 曾维刚(Roger)| Patagonia中国大陆区负责人 【收听指北】 00:07:03 Roger是在朋友圈看到了Yvon的决策,第二天才接到亚太负责人的电话。在Patagonia工作不会注重职称和等级,甚至boardroom不是董事开会的会议室而是放置冲浪板的房间。 00:10:45 从硅谷做软件的理工男,到Patagonia的中国大陆区负责人,Roger接触Patagonia的过程。 00:13:04 Patagonia刚开始做环保时,在美国环保还不是一个热门的议题,美国也曾经历过垃圾遍地的日子,环保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年轻人的不断教育。 00:15:09 Yvon产生环保的想法,始于一次抵制水坝修建的行动,他发现自己只是顺手做的一件事情却能对环境改善形成很大的影响。此后,Yvon发明了不会损伤岩壁的岩钉,以及轻盈保暖的抓绒衣,这些事件的发生对Yvon而言也是一种反向教育。 00:20:19 Yvon认为自己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人,相反自己是问题的一部分。他自己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行动才是治疗抑郁的最好方式”。 00:24:39 Patagonia会把每件产品从生产到制作再到运输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消耗计算出来,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降低这个数字。 00:31:45 Yvon把生意当做一门社会实验,他想尝试改变商业规则,并激发其他年轻的企业家产生新的思维方式,而不是顺理成章地接受当前的局面。 00:35:00 这个世界太大了,我们保护不了整个地球,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保护自己玩儿的地方。 00:37:17 Roger在中国区实施1%地球税的曲折过程 00:40:58 Patagonia的产品为什么贵?不是因为环保的情怀,Patagonia不仅可以维修过往售出的产品,同时也在进行回收。 00:46:41 Patagonia没有CSR部门,需要公司的所有人共同参与进来。 00:48:05 Patagonia不是完美的,也在遭受质疑和挑战。 【本期音乐】 The Beach Boys,Brian Wilson,Chuck Berry - Surfin' U.S.A Bach - Air on the G String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钧鹏老师,一起聊了聊一本关于“门卫”的新书:《寻找门卫: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 本期节目为「JUSTREAD!夏日播客读书月」的直播录音。读书月直播的相关节目正在陆续上线中,你可以在小宇宙站内、JustPod节目下方的banner中查看所有节目,也可以在喜马拉雅的“听单”和网易云音乐的“播客”中直接搜索"JUSTREAD"。 【本期介绍】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来自门卫的“灵魂三问”。他们出现在小区、写字楼和商场的大门,身穿统一的制服,好像工作的唯一要求就是站/坐在那儿,例行问一些问题,然后无所事事地玩着手机。 然而,我们并不了解一个门卫的一天究竟是如何度过的,这种不了解来自于过分“熟悉”后的忽视,相反,门卫对住户的了解往往远超他们的想象。在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室」出品的新书《寻找门卫: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中,作者彼得·比尔曼敏锐地发现并总结了这一张力:门卫和住户的空间距离如此接近,但社会距离又如此遥远。 彼得·比尔曼和学生们分组去纽约曼哈顿的高层住宅进行观察、访谈和记录,将纽约高档公寓门卫日常凝结成这本书:他们如何以看不见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住户的生活习惯?在公寓和街道之间大厅的斡旋需要哪些知识?找工作的“潜规则”等等。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和这本书的导读作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钧鹏老师,一起探讨以上这些问题。 在因疫情防控而紧张的今天,如何重新发现身边的问题,理解附近的人。或许也是这期节目能够给予的一点启发。 【本期问题青年】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本期主播】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3:38 对于熟悉而又陌生的门卫,人们平时会有哪些偏见? 06:20 李老师谈他对于《寻找门卫》一书的第一印象,以及他在纽约生活时,对门卫的了解。 11:15 书本里调研的高档公寓门卫,其收入超过了70%的美国人,但仍然难以克服“门卫和住户的空间距离如此接近,但社会距离又如此遥远”这重张力。对此,他需要调动怎样的知识?会面对哪些困难?小费和圣诞礼物,在补偿尊严的过程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 16:27 很多门卫都来自少数裔,也声称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但在统计上,又普遍容易把有色人种拦在门外。 22:24 纽约高档公寓的门卫其实是一份相当抢手的工作,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平日里不太显眼的“弱关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8:16 身处公寓(私)与街道(公)之间的大厅,并不是所有门卫都会驱赶眼前的无家可归者和拾荒者,他们会提供一些帮助,以一种不太显眼的方式。门卫也在分配空间与时间的过程中,有意地塑造住户的生活习惯与价值取向。 33:57 《寻找门卫》中的门卫,除了流动性较强的保安以外,在中国还可以找到其他作为对照的职业吗?为什么李老师会把“门卫-住户”的关系,和“老师-学生”作为比较? 41:09 为什么近些年,微观社会学的视角会在学界和大众读者间引发共鸣? 47:37 疫情防控之下,门卫和住户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作为住户,该如何去了解门卫?双方在何种情况下能够达成相对良好的互动? 【本期音乐】 The Vogues - Five O'Clock World 林生祥 - Edamame 毛豆之歌 【后期制作】嘎嘎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身在成都的sisi、翻电主播李厚辰,聊了聊发生在成都和上海的事,以及在此地此刻,关注、理解并发声的意义是什么? 【本期介绍】 这期播客录制于9月13日,也就是中秋结束后的第一天,当时成都的很多地区还处于静默,于是我和身在成都、被封控在家的朋友sisi,还有翻转电台的主播李厚辰一起,聊了聊过去两周,成都的情况,以及和上海相比,有哪些相似和区别,更重要的是,面对随时可能来的下一次,作为普通人,能具体做些什么。很巧的是,我们三个都是四川人,我是在自贡出生,深圳长大,sisi和小李老师则在成都和德阳度过了更长的时间,所以这也是关于家乡的一次的聊天。 录制完后两天,成都解封了,当天很多人都在庆祝解封,说什么成都的烟火气又回来了。其实可以理解,相比于封控,解封多少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我无法理解一些庆祝的声音里,透露出来的那种感恩与感动,好像人们理所应当接受了这一套循环:为了这本就该有的日常,封控中的再多忍耐和痛苦都是值得的。 于此同时,还有其他城市也在静默,时间不等,长至九个月。也有城市为了实现社会面清零,凌晨还在用大巴转运居民,并最终酿成惨剧。 所以,这期节目虽然是关于某一地理空间的,但说到底还是关于时间、关于记忆的。特别是呈现一些“负能量”的声音,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时刻,这样的声音出现在业主群和社媒的时候,其实很容易被群起攻之,被冠以“自私”、“不听话”和“老鼠屎”,但也是这样的声音在提醒我们,本该拥有的生活,是不需要被庆祝和感恩的。 【本期嘉宾】 sisi,成都人,DJ、音乐制作。在大理、三亚生活八年,20年回到成都。目前正封控在家 李厚辰,翻转电台主播,看理想专栏作家 【收听指北】 02:40 这是sisi第二次被封控在家,第一次是7月,当时门口还被统一装上了门磁。 06:17 铁板、硬隔离、运力不足、逐渐关闭的店铺。 12:13 泸定地震的时候,sisi和住在其他小区的朋友,遇到了怎样的情况? 19:17 该如何在邻里间争取共识空间,而不至于让彼此因诸如“下楼”的问题,而互相迁怒、指责? 24:39 李厚辰非常困惑,成都这样一座非常chill的城市,为什么会在静默期间产生如此多的张力与冲突? 28:34 迁怒情绪的传染力比疾病更强 30:22 在特殊情况下,搬条文、咬文嚼字地维护自身权益,是书生意气吗?我们该如何在紧张的氛围中和工作人员打交道? 41:50 一个市民社会的基底,是如何被瓦解的? 52:05 今年以来,人们对“宜居城市”有了新的定义:选择防控相对较为人性的那一个 55:23 当现实的激烈程度远超自己的想象,该如何去应对心中的那股巨大的、没有指向的无力感呢? 01:01:18 此地此刻,关注、理解并发声的意义是什么? 【本期音乐】 Forest Lullabye - Asher Fulero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进食障碍科普行动者沁文还有王饱饱创始人 Jenny 聊了聊各自经历过的饮食焦虑,以及人、社会、商业和食物之间的紧张关系。 【本期介绍】 不吃晚饭、少吃主食、多吃蛋白……这一套身材管理的饮食模版是否也是你曾选择过的路径?对于现代人来说,进食的主要需求不再指向果腹,相比获取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我们更希望控制过多的能量摄入,避免脂肪在我们的小腹堆积成一圈圈赘肉。 一个冰淇淋甜筒,一顿火锅,一份炸鸡啤酒,都可能成为“罪恶之源”,在获得美味的快乐和快乐退却后的负罪之间,我们循环往复地徘徊。我们在“吃”这件事上的焦虑程度,让人不禁怀疑“吃还是不吃”是否已经超越“生存还是毁灭”,成为当今最重大的哲学命题? 面对食物的复杂情绪,在社会文化对“美”的规训和家庭、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演变成一种精神失调——进食障碍,进食障碍者可能面临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暴食障碍,还有非典型性进食障碍,并且经常会伴随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ta 们大部分是 14-35 岁的年轻女性。 沁文曾经经历过严重的饮食失调,和食物对抗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从中康复过来,并且依然在持续地探索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同时,她也开始致力于国内的进食障碍科普,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策划了国内首个进食障碍展览。 我们和沁文还有王饱饱创始人 Jenny 聊了聊各自经历过的饮食焦虑。我们和食物之间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被社会环境、社交媒体和商业世界建立起来的?为了能吃得更放松,我们可以怎么做?如何多元地看待食物和我们的饮食日常? 【本期嘉宾】 沁文|b 站 up 主 @少女神婆婆,进食障碍亲历者,独立策展人,致力于进食障碍科普 Jenny|王饱饱创始人 【本期主播】 Lisa|「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4:45 什么是进食障碍? 07:50 Lisa 回忆自己的减脂营经历:每餐吃一拳粗粮 11:36 Jenny:控制饮食好像是一件大家都在做,你也得去做的事 15:09 沁文回顾从焦虑到经历进食障碍的过程:卡路里是餐盘上的数字 25:03 但生活中出现很多无解的棘手问题时,似乎唯一能够下手解决的就是身材问题 27:04 社交软件、商品化、年龄……哪些因素增进了我们对饮食的焦虑? 28:46 减脂塑形的商业宣传中,有一个很狡猾的观念:掌控好饮食和身材是一种个人意志的体现 32:23 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塑造了两种价值观:第一,美很重要;第二,人人都可以变得更美 33:12 《卡路里与束身衣》:商业在身材管理、饮食控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34:34 品牌理念和销售额、坚守初心与贩卖焦虑的冲突:王饱饱内部的拉扯 41:50 “吃”的窄化:在“吃”上无法被量化的其他意义和好处被忽略了 45:46 什么是健康饮食症(Orthorexia)? 50:38 在饮食和身材上,我们怎么才能更轻松一些?——养成独立判断的意识,用主动检索代替被动获取信息;多走出去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世界 56:08 食物本身是我们活着的必要条件,它让我们愉悦、快乐,我们反过来还要仇视和抵抗它,这不是恩将仇报吗? 01:01:13 沁文从医院回家时,第一次想吃一碗大馄饨的瞬间 01:04:50 食物的多元乐趣不止于胖瘦:Lisa 和 Jenny 的做饭体验分享 【本期音乐】 Summer Solstice on the June Planet - Bail Bonds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汽水儿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问题青年wonderers」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