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女性在创作中成为“助理”,是奉献还是爱的陷阱?

我们和导演、作家周轶君,脱口秀演员、编剧颜怡、颜悦从《神谕女士》这本书出发,延展到我们作为创作者和女性的不同角色与身份,聊了聊关于女性的外貌焦虑、自我否定、出走与逃离、复杂的母女关系等话题。 【本期介绍】 在历史的河床里,女性一直在遭逢困境、奋力挣扎,她们经历苦难却一直保有天真。女性的困境,也是人性的困境。 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就开始书写女性,最为大家熟知的莫过于是《使女的故事》这部作品,但她至今已经出版了近 40 部小说,18 部诗集。 阿特伍德令人尤为佩服的一点是,她总是能够从平凡女性身上挖掘灵感,记录她们在现实生活空间的挫折,踟蹰挣扎的心理历程,尤其她对于女性在这个社会的生存和权利问题有着非常犀利的、批判性的视角。 《神谕女士》是阿特伍德最早的作品之一,出版于 1976 年,故事贯穿了一个名叫“琼”的女孩的成长经历,从她的外貌焦虑、性格顺从与自卑,到她如何成长为一个隐秘的写作者,却离经叛道、逃避现实。有读者曾评价道:“琼的经历和想法折射出了千万女性的共鸣,是无数个她们的缩影,道出了避无可避的成长隐痛。” 是谁在逼迫女性规训自己?女性对于自身的困境有和解的可能性吗?女性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视角?我们和周轶君、颜怡、颜悦聊了聊关于女性的成长的隐痛。 【本期问题青年】 周轶君 | 纪录片导演、写作者 颜怡、颜悦 | 脱口秀演员、编剧 Sharon | 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5:09 从《神谕女士》到《使女的故事》,阿特伍德作品的变化和一个女作家的成长。 08:10 《神谕女士》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人公琼的成长经历和遭遇:一个胖女孩从她循规蹈矩的一生中如何逃离与自我解放。 13:36 曾被外貌焦虑困扰的我们:现实与观念的裂痕是很大的,不是你有多了解女性主义就能和解的问题。 19:31 比外貌焦虑更深切的困扰是女性一直在寻求认可,因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规训在任何一方面都比男性要多。 27:44 女性的自我否定来自于对于女性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度的。 29:02 女性总是活在一种羞耻感当中:社会认为女性的尊严是更需要被保护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女性的神话。 31:39 为何女性在面对男性时总是会隐瞒自己的才华?或是成为他们的“缪斯”? 40:13 同样身为女性,为何母亲总是会成为父权制下的帮凶,逼迫女儿规训自己? 48:35 反过来,我们不想成为像母亲那样的人,也是在否定她的人生。 50:12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非常具体的,而具体的生活是不能完全被标签和理论去指引的。 55:56 经历漫长的时间维度,女性的困境一直都在:谈粉发女孩被网暴事件。 57:44 女性主义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告诉你,弱者有资格和强者获得一样的权力和资源,要通过不断斗争去实现。 01:04:11 如何通过写作和创作来构建属于女性的话语体系? 01:16:08 怎么理解女性的奉献,以及女性要走在规训以外的道路上的恐惧?谈女性的生育。 【本期音乐】 松重豊,U-zhaan,坂本龍一 - 猫村さんのうた 坂本龍一 - Energy Flow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87分钟
10k+
2年前

81.倦怠、抑郁、妥协…我们的现代病能被韩炳哲治好吗?|有点东西

我们和哲学学者余明锋、诗人胡桑,聊了聊「韩炳哲热」背后的原因,以及在人们对他的追捧中,有哪些思考的可能性被忽略了? 【本期介绍】 从四年前出版的《倦怠社会》中文版开始,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中文世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媒体频繁引用他的书籍,躺平、过劳、“丧”,当代青年对于亲密关系的恐惧,以及人在社媒时代的孤独与迷失,种种现象似乎都能在他的思想中找到对应的诊断。 最新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妥协社会》则是唯一一本他写于疫情之后的书。以这本书为契机,我们同哲学学者余明锋和诗人胡桑,聊了聊韩炳哲在中国“走红”的原因,以及用他的思想来解释当今现实,有哪些精准之处,又有哪些水土不服的地方? 这期节目并不试图提供理解韩炳哲的标准答案(亦不存在),只是在人们愈发渴求用哲学来回答现实经验的今天,该如何从这些思想资源中生发出新的叙事与认知?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命名与判断?如胡桑在节目里所言:(哲学)像一条可以通航的永不枯竭的河流,把我们带向生命之大海。 【本期问题青年】 余明锋,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政治哲学和艺术哲学 胡桑,诗人、译者,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赋形者》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阳少,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4:00 两位老师第一次阅读韩炳哲是在什么时候?跟自己彼时的状态有何联系? 11:45 我们真的从「规训社会」过渡到了「功绩社会」吗?为什么说韩炳哲的论断是敏锐但不充分的?他的思想源流又有哪些? 20:11 韩炳哲的思想和我们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断裂。我们也缺少像他那样的思想家来对这个复杂社会做出“社会病理学”式的诊断。 25:47 什么是「新自由主义」?作为生于江浙的80后,胡桑从小体认的「自由」,为什么在韩炳哲那里成为了「自我剥削」? 30:43 我们对「疼痛」越敏感,对「痛苦」就越不敏感。 39:28 韩炳哲的思想能刺激人把经验嵌入这个时代,与之发生亲密联系,即使他不能充分回应我们的现实问题。人们也迫切需要新的叙事来理解自己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49:46 现代技术看上去帮人们规避了许多「痛苦」,但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困境。比如基于“点赞”原则下的网络暴力。 01:01:46 过分追求「自洽」,反而会造成「自欺」。 01:05:19 两位老师都曾经历有抑郁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他们会给出怎样的回应? 【提及书目】 《妥协社会》,韩炳哲 著 《倦怠社会》,同上 《爱欲之死》,同上 《在群中》,同上 《超文化》,同上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著 《会饮篇》,柏拉图 著 《人的境况》,阿伦特 著 《规训与惩罚》,福柯 著 【本期音乐】 片头:O - Coldplay 片尾:Valse Imaginaire II - Oskar Schuster 【后期制作】嘎嘎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5分钟
22k+
2年前

79. 选择变少了,我们还要坚持“成为自己”吗?

我们和心理咨询师陈瑜、《真实生长》纪录片导演张琳一起聊了聊那些在青春期会出现的困惑与“成为”自我的重要性,探讨了面对这些困惑时,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如何去完成自我探索的实践。 【本期介绍】 本期播客由专注8~15岁青少年的贴身衣物品牌「likeuu」和「问题青年」联合策划。 过去三年,不论是正在学校读书的还是初步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我们的选择变少了。“考个好学校就能找个好工作,就能过上令自己满意的生活”,这个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所灌输的信条,也开始遭到质疑和摒弃。 从考公的热潮、躺平的自嘲、到抑郁症等时代症候...... 一些人选择放弃“成为自己”,一些人坚持“成为自己”的探索,还有一些人在两者之间反复。但无论何种选择,在自我探索的实践中总是伴随着困惑与无助。 在当下,“成为自己”还重要吗?可能吗?需要怎样的支持?我们回溯到这个旅程刚刚开始的时段——青春期,聊了聊我们曾经经历的、今天的孩子们仍然在经历的种种阻力与挫败。希望这样的讨论为正在渡过青春期的孩子们打开一点点空间,给正在生长着的“自己”。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两位嘉宾。陈瑜是「少年大不同」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20年开始,采访了全国各地不同学龄段的60多个孩子,出版了两本访谈实录《少年发生》和《不被理解的少年》。另一位嘉宾是《真实生长》纪录片的导演张琳。《真实生长》记录了三位主人公从高一到大四毕业八年时间里的一系列关于学习、社会、父母、师生关系、人生选择等方面的境遇与成长。尽管两位关注不同领域,但都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实践中提到过“自我”的重要性。“自我“应该是每个人在青春期时会困扰的一个命题。 【本期问题青年】 陈瑜|“少年大不同”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20年至今采访了60多个孩子,出版《少年发声》和《不被理解的少年》两本访谈实录。一位男孩的妈妈。 张琳|纪录片《真实生长》导演,长期关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话题 小曾|「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6:30 青春期的孩子们普遍的有关“自我”的困惑有哪些呢? 12:40 这个时代,青春期的孩子受到时代变化带来的困惑变得更多了 14:13 “每一代孩子都在进步,但我们的父母却几乎没有什么进步” 16:44 “如果总用一杆尺去衡量所有人,那么将会很少有快乐的人” 22:54 在今天,“成为你自己”这一套说法还适用吗? 27:22 “每个人生来都是自带粮草和地图的,我们总有自己要去到的地方” 31:00 那些成功实践“自我探索”的青春期孩子们都是怎样的? 38:00 做为孩子扛事的人,不把老师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45:05 “成为我自己”是早晚要面对的课题,越早开启越好 50:35 有没有什么影片是适合青春期的孩子去看的,帮助他们去探索自我的? 54:10 在青春期,如何父母如何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特别致谢* likeuu是专注于为8~15岁的青少年创造柔软、无束缚的成长体验,以好奇心为灵感的成长发育期贴身衣物品牌。 likeuu的产品覆盖内衣、内裤、保暖衣、 家居服、运动等品类。 成长发育期的每一天,likeuu都给孩子柔软、无束缚的支撑,愿孩子自在自然地成长,保有好奇,探索自我,探索世界,愿孩子“ 成为你自己” 。 【本期音乐】 Hea2t - 最幸福的事,就是在喜欢你的每一天里,被你喜欢 幽蓝键 - 同桌的你 - 钢琴曲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2分钟
10k+
2年前

78. 女性因为拥有弱者的经验,迸发强烈的生命力量

我们和人物记者安小庆聊了聊我们共同身为女性和媒体领域的写作者,在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中痛苦、挣扎但同时温暖、收获的瞬间。 【本期介绍】 2020年春天,安小庆在一种普遍性的动荡和悲观氛围里,开始思索如果有一天不做记者这个职业了,是否还有未完成的但会感到特别遗憾的选题。她打开手机备忘录、电脑文档、或是随身的手记画出了几个题目,其中一个就是《半边天》和刘小样。次年的五月,《平原上的娜拉》一文发出后,震动了无数普通人的心。 但在刘小样的故事之外,安小庆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近乎有一半的时间在面对性别议题,描摹过许多美好、强大、丰富、 充满生命力的女性的故事,代驾司机、艾滋病人、生态移民、演员、商人、歌手、作家、逝去的女性......《在一搜自己的涉渡之舟》这篇自述中,我们能看到“不安”、“不忍”、“不甘心”、“不懊悔”、“不放弃”几乎成为了安小庆书写女性故事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她说,妇女这条漫长的革命之路,希望抵达的其实不只是女性本身,而是全人类的福祉。 人物杂志在去年年末出版了一本女性报道集《她们和她们》,其中收录了数篇与女性相关的故事,以及女性写作者的自白,让我们得以看见了她们和她们波澜壮阔的内心。而我们同样身为女性和写作者,对于女性身份和这份工作充满了许多困惑。 于是,我们从书写女性故事的冲动与直觉开始,聊到了各自的性别意识觉醒,再到如何面对书写和表达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现实与理想的断层,以及从中收获的珍贵的女性情谊。 【本期问题青年】 安小庆 | 《人物》记者、主笔 Sharon | 青年志编辑 小曾 | 青年志作者 【收听指北】 05:28 小庆从小喜欢在阳台上观察人,喜欢看小说,产生了对人本身有一种好奇。加之大学时期长期浸泡于二手资料的世界里,很期待能学习和了解校园以外的真实社会和人有什么样的故事。 11:58 刘小样的故事也代表了人应该怎样去正当地活着这样一个终极命题,她也代表了小庆心目中有灵性的、剔透的、锋利的生命的最高程度。 16:59 汶川地震10周年的主题报道过程中,结识了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胡慧珊纪念馆”的当事人妈妈,让小庆看到一个母亲、一个女性的对待爱、生命和一段关系最坚韧的力量。 22:52 “母亲”这个角色给予我们的共同触动:小庆分享一位广州母亲带着女儿代驾的故事,小曾分享她和她的母亲之间的关系,Sharon 分享家政女孩为了孩子打拼的故事。 29:03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把很多人抛在了这趟列车之后:小庆想起在新冠疫情后抛弃新生儿的年轻父母的故事,在按摩店遇到的二代“留守儿童”女孩的故事;小曾分享她遇见游戏陪玩青年的故事。 38:36 性别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小庆的性别意识觉醒从月经开始,到听到父母说等女儿长大要“卖女儿”,到大学以后开始阅读文学。 50:37 我们已经是幸运的女性,但饶是如此,还是会为世界上存在的关于性别、种族、阶层的种种不公感到愤怒。 57:39 小庆分享女性博物学家的故事:女性因为拥有弱者的经验,才能在遭遇社会张力的时候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力量。 01:06:37 作为写作者,总是会遭遇理想和现实之间断层的困惑,但妇女漫长的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保持非常大的耐心和韧劲。 01:11:48 该愤怒的时候就愤怒,但我们还是可以对自己诚实,尽量地去创造一些东西,做自己擅长的事、不会后悔的事,尽力地完成它就好。 01:17:57 面对这种被审查和自我审查的夹击:作为一个记者,我还有一个职责,就是要去传达一些常识。 01:26:08 女性与女性之间的情谊,就像背靠背一起打过仗。 【本期音乐】 马友友 Kathryn Stott - Lullaby (Wiegenlied, Op. 49, No. 4) 马友友 Kathryn Stott - Ave Maria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100分钟
10k+
2年前

77. 房东的猫:抓住那个抛下锚点的瞬间

当“他们只是孤独的动物”这句歌词脱口而出,忽闪忽现的彩色灯光亮起,混杂着电音的背景乐,房东的猫在《我们的民谣2022》舞台上唱着、舞动着,完成了一场据说是久违而紧张的演出。 这档节目也让许多观众体验了一把“爷青回”的感受。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民谣若隐若现地陪伴过一代人的成长,当过去的歌被重新唤起,也让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更迭的记忆。 房东的猫的音乐曾成为过我们一代人的校园民谣,她们的歌陪伴了许多歌迷的高中、大学,甚至到初入社会的阶段。在去年九周年的纪念日时,粉丝、歌迷制作了一个视频讲述了 TA 们和房东的猫之间相互陪伴的故事。用小黑的话来说,能陪伴大家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是一件浪漫的事。当民谣穿越时光与地域,人们是不是捡起民谣,也是在探寻我们打开自己、打开世界的方式。 今年是“房东的猫”十周年,在她们最新专辑《世界/青年》中,同时写下了自己的变化,成为自己的过程,和对世界的认知。这一期播客,我们想从房东的猫的音乐出发,去探讨我们人生成长轨迹中共有的困惑,以及在面对这些困惑的时候,音乐和创作怎么慰藉、影响和改变我们的。 【本期主播】 小曾 | 问题青年主播 Sharon | 青年志编辑,生日和房东的猫周年日同一天 【本期问题青年】 王心怡(小黑)、吴佩岭 | 「房东的猫」,一个快乐的民谣小组合 【本期指北】 04:40 大四告别演出的记忆,是成为全职音乐人的决定性时刻 9:59 小黑:能长期陪伴歌迷朋友、度过一些艰难的时刻,是一件幸运而浪漫的事 12:40 即使“火”了,也不太有走红的心态,“歌红人不红”是更好的状态 16:01 从《美好事物》到《潮》,在简单、直白的作品上尝试复杂、多面的可能性 18:36 家、友情、爱人都可以是我们无常生活中的锚点 21:56 佩岭聊《城市动物园》这首歌的创作,一段脱口秀的灵感 26:05 《生日快乐》这首歌中热闹、寂静的反复状态也是人生中不同的阶段 29:25 只要不觉得年纪是个问题,就可以是任何年龄 33:20 音乐是一辈子的,“房东的猫”也会是 40:23 短视频的出现改变了歌迷听音乐的方式 44:20 疫情期间写的一首比较满意的歌——《边界》 47:04 佩岭:从这两三年开始,想要迫切地认识和成为心里想成为的自己 48:49 到了某个阶段,开始通过测试、星座、观察原生家庭成员等方式了解自己 52:24 大学时期专业的选择 57:35 小黑和佩岭分享她们近期喜欢的歌 【本期音乐】 《城市动物园》- 房东的猫 《潮》- 房东的猫 《在无常中抛下一个锚点》- 房东的猫 《等我们老了,就定居在重庆》- 房东的猫 《云烟成雨》- 房东的猫 *本期播客中的音乐均已获得官方授权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1分钟
6k+
2年前

76. 鼓楼记忆:一些自然生长与非自然消亡

我们聊了聊鼓楼一带过去十多年的变化,这个“北京布鲁克林”自然生长与非自然消亡的活力。 【本期介绍】 大约从2008年开始,对于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来说,“鼓楼”的意义不仅指向“历史遗迹”,更指向“青年文化”,《纽约时报》曾将这里戏称为“北京布鲁克林”。 这条北京老城中轴线的东南侧是鼓楼东大街,这里有著名的Livehouse:MAO。南边的南锣鼓巷聚集了一些有趣的咖啡馆、酒吧、餐馆和文创店。沿着南锣鼓巷南出口往东,张自忠路上是「愚公移山」,在那附近也有一些排练房。而鼓楼往东一站地的方家胡同和五道营,那里布满了创意小店和演出场所。 储扬在2008年于鼓楼东大街开店,名为「勺子家」,直到2013年离开北京。他见证了鼓楼一带的繁茂与凋敝,以及房价的成倍疯长。 Lisa和青年志从2009年起在鼓楼一代的胡同里办公,2019年被迫离开胡同。在这期播客里,两人回忆了过去在鼓楼的交集。储扬栩栩如生地讲述着一个鼓楼青年的日常,从朋友们都在附近的日子,到大家逐渐离开。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在剪辑这期播客的时候,人们正在告别着从90年代就开始在北京兴盛的三里屯酒吧街。北京总是在变化与规划之中,有时让生活于其中的无比怀念,又无所适从。 回顾一段逝去的过程,或许会让人更警觉地保护住尚且有机会保护的珍视之物。在那个人人忙于建造更好世界的时代,回顾他们的创造,或许也会给我们一些力量与宽慰。 【本期问题青年】 储扬,从小学习美术和设计,2001年来到北京,2005年在西四开店,2008年在鼓楼东大街开店,2013年离开北京,定居景德镇专心做陶。曾为音乐人小河、刘东明、熊熊作業、小老虎等设计专辑、演出海报。 【本期主播】 Lisa,青年志主编 【收听指北】 03:03 录制这期播客的时候,Lisa正处在新冠康复期,而到了剪辑节目的时候,兴盛一时的三里屯酒吧街已成为历史。像是某种巧合,这期关于鼓楼过往的节目,也在提醒我们,去保护那些尚且有机会保护的珍视之物。 05:48 被称为“北京布鲁克林”的鼓楼一带,曾经是什么模样?储扬当时在鼓楼的一天是从逛公园和菜市场开始的。 14:33 鼓楼当年那么繁华,是因为无意中一帮好玩儿的人聚在了一起,所有好的东西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非生硬地放置在被刻意打造的环境中。 20:02 2007年,储扬的店在鼓楼东大街开业,那时这条街上有大量的建材与电玩店铺,直到装修完毕,他都不知道开店到底要买什么——这便是后来的勺子家。 25:20 开店的储扬和一些音乐人朋友,小河、张玮玮和万晓利,他们都常在这一带。当时鼓楼聚集了大量的Livehouse,比如MAO、疆进酒等。 29:05 从什么时候开始,鼓楼变得不那么有趣、对年轻人也不再友好了?尽管当时鼓楼一带的房价都在翻倍疯长,储扬却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投缘的房东,三年来,房租只给他涨了100元。 40:07 Lisa回忆青年志在胡同里办公的日子,从2009年到2019年,待了约10年的时间,直到对“开墙打洞”的整治。 42:33 当房价涨到“连那么好的房东都有点想试探说要不咱再涨点”的时候,储扬离开了北京和鼓楼,来到景德镇。 52:18 景德镇有点像早期的南锣鼓巷,如今也被视为重点开发的项目。储扬住在深山里的村子也被开发了,政府牵头举办了唱流行歌曲的音乐节,大有成为网红小镇的趋势。 55:27 一个城市最大的包容,就是没有那么多自以为是的人去打造与规划,文化与氛围不是被管理出来的,而是日常里的做饭和生活,跟爱人和朋友呆在一起。 【本期音乐】 开头:小河 —《90年代》 结尾:刘东明 —《倒计时》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6分钟
3k+
2年前

75.弱者的暴力,每个人都是恶徒:电影中的边缘叙事

我们和电影《兔子暴力》的导演申瑜,聊了聊母女关系,电影创作历程,以及悬疑片对她的启蒙。 【本期介绍】 在这个时代,我们期待看到怎样的女性影像?以女性为主题的本土电影、短片作品,正在不断被提及、提问和审视。其中,探讨东亚母女关系的作品也越来越多,《瀑布》、《春潮》、《柔情史》、《瞬息全宇宙》、《青春变形记》纷纷涌现于大银幕。 去年,编辑部为看到《兔子暴力》这部电影而感到惊喜。它将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置换,母亲任性自我,女儿反倒更隐忍包容。但这离现实的、切身的关于母女关系的生命经历并不遥远,女儿会渴望逃离母亲,又不自觉地对母亲产生保护欲;母亲也未必会成为女儿的天生守护者。同时,电影试图探讨社会对于弱者的暴力之间的转化,不同角色如何被原生家庭、社会阶层所边缘化,影片名“兔子暴力”赋予此极强的隐喻。 在“青葱计划”的扶持下,《兔子暴力》顺利走向了大银幕。2022年末,青葱计划在北京、上海落地“青葱影展”,呈现主题为“成为导演之前”的导演成长之路。于是,在这期播客中,我们邀请了《兔子暴力》的导演申瑜,也是“青葱计划”的第一届成员。她将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和导演经历,和我们分享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如何构思的,电影的创作是如何从文本走向大银幕的,以及在虚构的电影创作中如何联系现实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此外,申瑜导演还在播客中向我们推荐了她的年度最佳影片! 【本期问题青年】 申瑜 | 《兔子暴力》导演、青葱导演 Sharon、小曾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指北】 03:14 介绍《兔子暴力》电影文本和故事剧情 05:33 电影剧本创作的想法源自于社会中的弱者暴力事件 08:39 为什么电影选择将结果前置进行叙事 10:57 青葱计划本届的主题是“成为导演之前”,申瑜分享她怎么看待自己成为导演之前的时光 13:36 加入青葱计划后,方励和李玉导演为《兔子暴力》推向大银幕提供的帮助 17:22 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对于人物特点选择的构想 19:34 从马尔克斯和电影人物“曲婷”,思考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关联,创作和想象是慢慢生长的 26:03 电影为何选择攀枝花作为取景地?拍摄地如何反哺故事创作 31:44 导演申瑜如何考虑电影中母女关系角色的置换,以及电影细节的隐喻 38:40 人的多义性:我们的母亲在“母亲”的角色之外,能否做回她自己 40:36 申瑜分享她和母亲互换“晒月光”的经历 46:36 怎们看待女性的职业身份前要加一个“女”字前缀,例如:女作家、女导演 50:53 2022年,申瑜导演印象深刻的电影或剧作作品 54:28 申瑜导演对于悬疑题材作品的启蒙和灵感供给 57:43 申瑜年度推荐影片 本期播客提到的电影和剧作: 《兔子暴力》- 导演:申瑜 《闪亮女孩》- 导演:米歇尔·麦克拉伦 / 戴纳·里德 / 伊丽莎白·莫斯 《悲情三角》-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诗人》- 导演: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消失的爱人》- 导演: 大卫·芬奇 【关于“青葱计划”】 “青葱计划”,即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是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旨在挖掘有潜力的青年导演人才,并对其优秀电影项目从剧本、制作、投融资、宣发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扶持的公益性电影活动。每年,青葱计划将邀请数十位资深导演、编剧、制片人组成“评审导师团”对青年导演进行专业选拔和系统指导,通过剧本工坊、导演训练营、短片拍摄、创投培训等多个阶段的交流实践,帮助他们激发更多的创作可能,并获得行业资源的接引扶持。青葱计划每年有五位优秀青年导演的院线电影项目创投成功,每人获得政府的百万项目启动扶持金。 【本期音乐】 乐园 - 《兔子暴力》电影主题曲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0分钟
7k+
2年前

74.生活还要继续,甚至还有某某某的喜剧

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的「某某某」小队成员们聊一聊他们的创作、经历与思考。 【本期介绍】 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的舞台上,一支名叫「某某某」的喜剧小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他们的喜剧作品总是和我们日常生活相关。比如,在初舞台《排练疯云》表演中,他们的作品就再现了平日我们在线上会议中也会经常遇到网络延迟、啸叫、网络卡顿等尴尬问题。后续作品中,追星、爱情、死亡……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往往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被演绎出一些全新的样貌。 仔细回看「某某某」的作品,你会发现它们总是跟“遗憾”有关:比赛报名失败的遗憾、看不了演唱会的遗憾、和爱人分开的遗憾、挽救病重的家人失败的遗憾……然而,这些沉重的“遗憾”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是能遇见种种温暖的“奇迹”,最终画上一个好笑又圆满的结局。这也让我们不禁好奇,他们在喜剧的创作中有着怎样的思考?他们期待的、一部合格的喜剧作品是怎样的?作为三位有经验的话剧演员,舞台与表演对他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这一期,我们和「某某某」小队的成员们聊一聊他们的创作、经历与思考。 这期的发布,比原计划推迟了一周。混乱与荒诞终会过去,而属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某某某」的生活还在继续,创作还在继续,喜剧也会继续。 【本期嘉宾】 「某某某」小队的3位成员—— 刘同 |开心麻花签约演员 张维伊|青年演员 左凌峰|开心麻花签约演员 【收听指北】 00:07:24 怎么在喜剧作品中呈现“死亡”、“失恋”这种生活中相对沉重的话题? 00:08:54 在创排的过程中,我们更关注作品的共情点是什么,一个作品应该首先跟观众建立连接 00:12:17 「某某某」小队的作品《遇人不赎》的节选片段 00:20:07 作为话剧演员和喜剧演员,你们在舞台上的状态有何区别? 00:23:06 sketch喜剧中,你们经常提到的游戏点(game点)究竟是什么? 00:24:06 游戏点(game点)有一部分是源于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00:24:57 「某某某」小队的作品《排练疯云》的节选片段 00:25:44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中和一些演员们印象深刻的合作经历 00:32:56 选择成为戏剧演员其实跟很多毕业生找工作的路径是一样的 00:37:31 “我给自己的slogan是每年至少要上一次舞台“ 00:41:37 有没有从哪个时刻感受到自己被大量的关注?你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些关注的? 00:45:09 一个小彩蛋:祝刘同老师生日快乐! 【本期音乐】 仲村宗悟 - WINNER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45分钟
13k+
2年前

73.我们为什么“发疯”?从文学解读意义感与时代|有点东西

和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师张秋子从文学出发,聊一聊意义感、发疯文学与权力的博弈。 【本期介绍】 这几年,我与身边的朋友都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转向。以往,当对人生意义、当下处境产生困惑时,我们会更依赖于一些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去理解、阐释和编码我们的人生。但许多理论与知识,在这几年的动荡与不确定性面前,似乎渐渐变得无力与遥远起来。 相反,文学作为一种记录和见证,似乎无论处于何种当下,都能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些现实世界的观照,或者收获一种实在的慰藉。这同样是在翻阅《堂吉诃德的眼镜:小说细读十二讲》时的感受,作者张秋子通过意义感、自欺与不自知、道德、日常等关键词,串联起精彩的文本,用文学打开了那些“只要我们活过、爱过、憎恨过、年轻过就无法绕过的主题”。 「没什么两样,像是跑完了一段长路,经过漫长的寻觅,见过美好的事物被焚毁,如今已垂垂老矣聚在一起,等待曲终人散,灯干油尽。他们并不肯定自己脑中所记载的一切,能使未来每一个日子发出更加纯净的光辉,他们对此并无把握,但他们确知那些书淳朴,在他们平静的眼眸之后,完好无缺地等待着将来某一天那些手指干净或肮脏的读者带来翻动。」 这是阿秋老师在本期节目最后借《华氏451度》小说中的一句话分享的对文学的期待。也许我们可以被剥夺,不让我们说不让我们做,不让我们动,但是我们还可以想可以去记忆,可以去思考。 在意义追逐上自欺欺人究竟是自我的不坦诚,还是社会的力量?我们该如何理解当下的发疯文学?不确定加剧下人生目标迷茫又是一种怎样的不寻常的体验? 【本期嘉宾】 张秋子,作家、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文本细读实践者 郝汉,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小曾,青年志编辑,传媒专业出身,逐渐开始领悟小说的魅力 【收听指北】 00:04:04 阿秋老师为什么会选择关注“意义感”这个话题呢? 00:05:41 “意义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事后追加的” 00:12:10 我们曾经笃定有意义的东西,往往会在某个时刻迎来意义的幻灭 00:17:13 没有人有资格站在“小土丘”的角度去评判别人人生中遭遇的“大山” 00:25:21 文学中的“不自知”和“自欺”有哪些形象? 00:28:52 在我的生活、工作中“热情”是必要的吗? 00:30:56 教育的意义就是为普通人妆点上一件可以进入社会的衣服 00:39:32 怎么理解我们当下盛行的“发疯文学”和大家的各种“发疯”常态? 00:43:33 “发疯”表面看是医学问题,实际上会演变成一个社会关系的问题 00:45:59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核心主题是书写不同角色的死亡” 00:48:10 东西方对于意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00:53:00 从卡夫卡的《城堡》看权力与人性的博弈 00:56:33 文学的魅力在于它会提供对抗、质询权力的人物角色 01:02:36 文学会让人和世界产生一种抽离感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不会也存在消极意义呢? 01:03:56 阿秋老师给「问题青年」的听众们留下寄语 【提及书目】 《堂吉诃德的眼镜》,张秋子著 《斯通纳》,约翰·威廉斯著 《始于极限》,上野千鹤子著 《浮世画家》,石黑一雄著 《长夜将尽》,石黑一雄著 《狂人日记》,鲁迅著 《红楼梦》,曹雪芹著 《神曲》,但丁·阿利格耶里著 《城堡》,弗兰茨·卡夫卡著 《华氏451度》,雷.布萊伯利著 【本期音乐】 末日:苍临-马凡超同学 黄昏のゆりかご-松岡純也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5分钟
43k+
2年前

72.逃避还是面对现实?在文学中丈量与世界的距离

我们和媒体人、作家郭玉洁聊了聊虚构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与我们和现实社会的关系。 【本期介绍】 在层层现实挤压我们生活的当下,我们似乎能在文学作品中获得些许慰藉与清醒。在我们关注小花梅事件时,从《祝福》中祥林嫂“不肯依”的一段得到了安慰;在被疫情肆虐的时代,我们在《失明症漫记》中反思无视苦难的危险;在女性生育权利被褫夺的时候,我们通过《使女的故事》去讽刺女性在面对的困境。 虚构文学就像是一个为摆渡人停留的靠岸,它能容纳我们在非虚构写作、媒体写作中无法承载的、溢出的那一部分,同时我们能在文学中抵达对世界、对真实的认识,又或是瞥见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或是无法述说清楚的感受和生活。 我们好奇,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记者与非虚构作家,转向虚构写作?阅读文学与小说,是否是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责任的逃避?文学对于女性作者来说,又开阔了怎样一片书写女性经验的田野? 【本期嘉宾】 郭玉洁 | 媒体人,作家。先后任《财经》记者、编辑,《生活》《单读》主编,《界面·正午》联合创始人。已出版个人文集《众声》。 【本期主播】 Sharon | 青年志编辑,一个笨拙的提问者 【收听指北】 3:37 从媒体写作转向文学创作的契机:“文学就像是一场偷情” 7:53 社会和政治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变化:从小说革命到文艺革命 14:50 文学创作如何激发公共性?关于“真实”的三个层次 24:36 阅读小说是让我们更接近现实,还是更脱离现实?读《失明症漫记》 31:06 小说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对现实责任的逃避吗?一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有很多 37:12 如果感受到痛苦,我们有逃避现实的选项吗?我们应该生活在痛苦之中,但可以选择丈量自己和世界的距离 43:42 女性运用自身女性经验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戴锦华“女性文学的三个层次” 50:16 女性进行非虚构写作的困境:关于对写作权利的审视与文学写作匿名性 播客中提到的作品: 《观音巷》,作者:郭玉洁,发表于《单读27》 《假装在西贡》,作者:王梆 《时间的仆人》,作者:蒯乐昊 《失明症漫记》,作者:[葡] 若泽·萨拉马戈 《金色笔记》,作者:[英] 多丽丝·莱辛 《幽女出没的地方》,作者:[日] 松田青子 《使女的故事》,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寻获与失落》,作者:[美] 厄休拉·勒古恩 播客中提到的作家: 路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美国女性诗人,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野鸢尾》等。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女性诗人、小说家,代表作《使女的故事》、《盲刺客》等。 厄修拉·勒古恩,美国奇幻、科幻女性主义作家,代表作《地海传说》、《黑暗的左手》等。 乔治·桑,法国女性小说家,代表作《安蒂亚娜》。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女作家,代表作《简·爱》。 梁启超,政治家、文学家。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 郁达夫,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故都的秋》、《怀鲁迅》等。 豪·路·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代表作短篇集《虚构集》和《阿莱夫》等。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文学家,代表作《百年孤独》。 阿尔贝·加缪,法国文学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局外人》、《鼠疫》等。 播客中提到的公共人物和朋友: 覃里雯,新闻人、专栏作家,播客「海马星球」主播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李海鹏,作家、原《南方周末》高级记者、专栏作家 【本期音乐】 Chiapas Marimba - Jimena Contreras The Monuments and Tunnels in Goa and Hampi - Bail Bonds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1分钟
8k+
2年前

71.万玛才旦:我只是在讲述作为「人」,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

和万玛才旦漫谈创作与表达、家乡与身份认同等等当下年轻人可能感到困惑的问题。 【本期介绍】 在JustRead夏日播客读书月的读书直播活动上,「问题青年」邀请到了万玛才旦老师聊了聊他最新的短篇小说集《故事只讲了一半》。在导演这个身份之外,万玛才旦同时也是一位作家、翻译家。在很早期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藏语、汉语的双语写作。 在播客的前半部分我们聊到了创作与表达。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哪?如何保持高度活跃的创作想象力?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地进行小说和电影的创作?作为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两代人,我们还和万马老师交流了不同的时代塑造出的不同的创作者气质与特点。“家乡”同样是万玛才旦创作的一大核心,在本期播客的后半部分,我们从对藏区的印象,聊到了方言创作的流行、家乡的景观化与同质化。当方言创作走向大众的荧屏会遭遇什么问题?作为创作者,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家乡的变化?在整期聊天中,万玛老师始终带着耐心与真诚地分享与回答了自己对于创作、家乡、身份认同的理解。 另外,本期播客我们还将在评论区抽取两位留言的朋友,各送出一本《故事只讲了一半》的新书,感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哟。 【本期嘉宾】 万玛才旦 | 导演,作家,文学翻译者 【收听指北】 00:06:54 万玛老师小说的有创作母本吗?它们的灵感来源于哪? 00:10:00 如何在创作中保持活跃的想象力? 00:14:22 不同代际的创作者的成长环境有所差异 00:24:55 疫情对万玛老师在小说、电影创作方面造成的影响 00:29:58 小说的创作能让人收获一种更即时的快感,这是电影创作所没有的 00:32:25 “我讲述的只是藏区的人们作为人,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 00:34:40 电影中人物的孤独感刻画很大程度来源于自己有所经历与体验 00:37:12 方言为什么在影视创作中是重要的?方言的使用又面临怎样的问题? 00:44:00 怎么看待家乡的网红化和同质化? 00:49:52 如何找到写作的灵感? 【本期音乐】 Kan R. Gao - Born a Stranger 【提及书影】 书《故事只讲了一半》_万玛才旦 书《乌金的牙齿》_万玛才旦 书《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_扎西达娃 书《意大利童话》_伊塔洛·卡尔维诺 书《百年孤独》_加西亚·马尔克斯 书《西藏:说不完的故事》_万玛才旦 电影《静静的玛尼石》、《塔洛》、《气球》、《寻找智美更登》_万玛才旦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57分钟
4k+
2年前

70.日常生活的意义,不亚于帝王的丰功伟绩。

我们和历史学者王笛一起,聊了聊日常生活与市民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微观史学在当下对个体的意义。 【本期介绍】 在历史学者王笛眼中,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亚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 王笛的微观史研究,关注历史中流动的日常生活与具体的人。就像他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开头描绘的那样,一个成都人在1900年的第一个清晨是怎么度过的?如何去打豆浆吃早餐,同街头小贩擦肩而过,随后又涌向茶馆谈天说地……尽管彼时外部环境风起云涌,但在茶馆,仿佛一切如常。 王笛的新书《碌碌有为:微观历史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于本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相比于以往专著,这本书更像一本教材,或者说是中国市民社会的历史百科全书。对于习惯了用宏观视角看历史的我们来说,王笛的书总能提供微观与异质的视角。 以此为契机,在日常也变得稀缺的时候,我们和他聊了聊市民社会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微观史学在当下对个体的意义。 【本期嘉宾】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杰出教授,著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袍哥》、《茶馆》、《街头文化》、《碌碌有为》等。 【本期主播】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3:26 什么是“市民社会”?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大多数人都来自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但王笛认为,“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在中国自古有之。 10:14 近代成都,市民社会最繁盛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被允许存在?又如何走向消亡?市民社会为何重要? 14:19 国家掌握的权力和资源越大,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管理水平就会相应提高,反而有可能造成“政治权力的内卷化”。 19:13 过去,成都人发生纠纷,习惯去茶馆里“吃讲茶”——让本地有声望的人来断案调解,王笛认为这是一种不信任司法从而产生的市民自治的体现。 24:12 同为公共空间,茶馆和咖啡馆有何异同? 30:48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成都媒体会批评成都的慢节奏、闲适、不思进取,所谓“少不入川”。在当下,这反而成为一种吸引年轻人定居成都的优势。成都历史上相对繁盛的市民社会是否延续到了今天? 38:40 士绅化和景观同质化是所有城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不仅限于成都。 41:45 王笛为什么会对微观史学的兴趣?微观史学为什么总跟宏大的历史叙事保持着距离?(王笛老师这一段说得让人动容,强烈推荐👇) 48:02 研究普通人的历史,要比研究帝王将相难得多,因为能够查阅的资料实在太少,在我们所谓不断的历史记载(如二十五史)中,没有普通人的位置。 54:36 很多微观史写作会被批评过于依靠想象(比如对史景迁的批评),如何看待想象和材料的关系?什么是历史学的想象力? 01:02:10 王笛老师推荐微观史学的相关著作,都很好读,叙事性强。 本期播客提及的书: 《死水微澜》,李劼人著 《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史谦德(David Strand)著 《蒙塔尤》,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著 《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卡洛·金茨堡 著 《马丁·盖尔归来》,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著 《屠猫狂欢: 法国文化史钩沉》,罗伯特·达恩顿 著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笛 著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王笛 著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王笛 著 《跨出封闭的世界: 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王笛 著 【本期音乐】 Eleni Karaindrou - Eternity And a Day 【后期制作】 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5分钟
8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