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我们和心理咨询师陈瑜、《真实生长》纪录片导演张琳一起聊了聊那些在青春期会出现的困惑与“成为”自我的重要性,探讨了面对这些困惑时,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如何去完成自我探索的实践。

【本期介绍】

本期播客由专注8~15岁青少年的贴身衣物品牌「likeuu」和「问题青年」联合策划。

过去三年,不论是正在学校读书的还是初步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我们的选择变少了。“考个好学校就能找个好工作,就能过上令自己满意的生活”,这个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所灌输的信条,也开始遭到质疑和摒弃。

从考公的热潮、躺平的自嘲、到抑郁症等时代症候...... 一些人选择放弃“成为自己”,一些人坚持“成为自己”的探索,还有一些人在两者之间反复。但无论何种选择,在自我探索的实践中总是伴随着困惑与无助。

在当下,“成为自己”还重要吗?可能吗?需要怎样的支持?我们回溯到这个旅程刚刚开始的时段——青春期,聊了聊我们曾经经历的、今天的孩子们仍然在经历的种种阻力与挫败。希望这样的讨论为正在渡过青春期的孩子们打开一点点空间,给正在生长着的“自己”。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两位嘉宾。陈瑜是「少年大不同」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20年开始,采访了全国各地不同学龄段的60多个孩子,出版了两本访谈实录《少年发生》和《不被理解的少年》。另一位嘉宾是《真实生长》纪录片的导演张琳。《真实生长》记录了三位主人公从高一到大四毕业八年时间里的一系列关于学习、社会、父母、师生关系、人生选择等方面的境遇与成长。尽管两位关注不同领域,但都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实践中提到过“自我”的重要性。“自我“应该是每个人在青春期时会困扰的一个命题。

【本期问题青年】

陈瑜|“少年大不同”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20年至今采访了60多个孩子,出版《少年发声》和《不被理解的少年》两本访谈实录。一位男孩的妈妈。

张琳|纪录片《真实生长》导演,长期关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话题

小曾|「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6:30 青春期的孩子们普遍的有关“自我”的困惑有哪些呢?

12:40 这个时代,青春期的孩子受到时代变化带来的困惑变得更多了

14:13 “每一代孩子都在进步,但我们的父母却几乎没有什么进步”

16:44 “如果总用一杆尺去衡量所有人,那么将会很少有快乐的人”

22:54 在今天,“成为你自己”这一套说法还适用吗?

27:22 “每个人生来都是自带粮草和地图的,我们总有自己要去到的地方”

31:00 那些成功实践“自我探索”的青春期孩子们都是怎样的?

38:00 做为孩子扛事的人,不把老师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45:05 “成为我自己”是早晚要面对的课题,越早开启越好

50:35 有没有什么影片是适合青春期的孩子去看的,帮助他们去探索自我的?

54:10 在青春期,如何父母如何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特别致谢*

likeuu是专注于为8~15岁的青少年创造柔软、无束缚的成长体验,以好奇心为灵感的成长发育期贴身衣物品牌。 likeuu的产品覆盖内衣、内裤、保暖衣、 家居服、运动等品类。

成长发育期的每一天,likeuu都给孩子柔软、无束缚的支撑,愿孩子自在自然地成长,保有好奇,探索自我,探索世界,愿孩子“ 成为你自己” 。

【本期音乐】

Hea2t - 最幸福的事,就是在喜欢你的每一天里,被你喜欢

幽蓝键 - 同桌的你 - 钢琴曲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主播...
李颐Lisa
-阳少-
圣光抛弃了梨
绒绒的猫猫虫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Mr_zhou的炖蛋
1年前 福建
1
不要整天贩卖焦虑,成年人自己都过不好生活整天操心孩子,有精力多往上看看,不要整天被代表。
CILI-Y
2年前 河南
1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很难过的原因就在于,成为自己这样的探索应该是在学生时期进行的,这样做成本也是最低的,进入社会时就能直接选择行动,但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大学之后才思考。
CILI-Y
2年前 河南
1
42:32我觉得这还是一个信息差的问题,小城市的家长的认知水平根本达不到这些,就是很简单的棍棒教育方法,就是认为985和211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
Nooora_
2年前 陕西
1
by the way,应试教育的语文科目被界定着唯一标准答案真的很扯,从中学时期的阅读体验看来,根本没有什么唯一标准答案,理解角度不同不是对错的问题。
舅妈
2年前 四川
2
那些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没办法送孩子去夏威夷学天文的妈妈,也不能说是不智慧的妈妈。教育制度的的不进步带来的问题只能由家庭承担的时候,就挺无奈。
monsieurX
2年前 四川
2
压力 无意义都是潜移默化和向下传导。要想孩子好,先鸡自己吧…自己都没意义怎么要求孩子有意义
舅妈
2年前 四川
3
推荐一部纪录片《出路》,呈现了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三个孩子分别走上了如何完全平行的人生道路。
Alifa
2年前 瑞士
3
50:38 主持人和嘉宾对寻找内驱力的分享很有用:也可以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面审视人生的方向得到动机。出身偏远地区的年轻朋友受制于各种资源的限制,但是阅读和观影的成本仍然比较低。
十五五55
2年前 广东
3
13:15 很重要的点是找到自己想做什么 这才能一直立住 有一个杆子撑着自己
Mumpkii
2年前 湖南
3
00:33 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世承_g4Kl
2年前 湖北
4
能接受多元选择必须有良好的社会前提,单一把矛盾转移在家长观念身上是不现实的
乌鸦坐飞机_Hiay
2年前 浙江
4
58:23 真是狠狠戳穿了一些家长的嘴脸能。回家面无表情说你摆脸色,你要是开心又会觉得你好吃懒做无所事事,反正只要没符合他预期就是你的问题。道理也说不通,只能尽量远离
Alifa
2年前 瑞士
5
46:25 有些地区大家就是集体在起跑线抢跑,橡皮筋一直绷着看到最后谁先绷断,这样绷着的人里面一些在高考之前绷断,另一些会在高考之后绷断。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所以正常”,但是引导或者机制一定出了问题。
Wnini
2年前 北京
6
36:28 听到这里会感到不适,用孩子最后上了xx学校好学校证明教育方式还不错还是在用主流叙事自证。再者用top精英家庭证明教育可以从自我出发让人看到了希望但这个希望对于普通人而言非常渺茫。
HD570692i
2年前 湖北
7
今天刚考的六级作文,在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害怕面对挑战。
蝉海
2年前 上海
12
36:22 “有智慧的妈妈”,是有能力让孩子上美高的中产妈妈。阶级差异导致见识高下,叹气。
Ja!
2年前 山西
15
哇......我真的.....听哭了。刚好这段时间也处于非常迷茫的阶段,每天整个人都在某种程度的焦虑不安中度过。 大概有两个方面,和播客提的很像,其一是对于应试教育的不适,我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的想象在于“成人”,但当上大学后我感觉与其是探索自我,更不如是“唯绩点主义者”的内卷和狂欢,“做a活动加绩点”or“不做b活动扣平时成绩”,当育人和成长同绩点分数挂钩会让人感觉无比的窒息和不适。通识课的选修也是如此,通识教育开始失去其本来的目的,学生只会关心老师给分高不高,期末考核简不简单,绩效主义的唯结果论异化了每一个人,每当我想选择有趣有意思但考核比较复杂的课的时候,我心里都会有另一个小人告诉我“其实水课更容易拿高分啊”,像一个活着撕裂的人,变扭地活着;其二是主流价值体系和自我认知地撕裂,寒假回高中看老师,发现令人很难过的一点是我敬爱的老师们某种程度上是“唯成绩主义者”,比如说她们会认为“因为a校区的学生成绩不如b校区,所以a校区的学生素质不如b校区”,拜托,可是什么时候成绩等同于素质了。认识到这个事实某种程度上是很让人沮丧的,学校或者整个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居然将成绩作为一个单一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个体的方式,否定了具体生动的人的其他方面,甚至他们可以将成绩作为某个人“不够素质”的理由。当我试图和老师“争辩”的时候,我甚至无力的发现我的老师们本身就是这种教育模式或者说主流价值体系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从毕业到工作都在学校里待着(因为我的高中算是当地名校之一,出了很多状元,所以老师都是9/2或者几所著名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可能更喜欢的是状元廊上的学生或者年级排行榜张贴出来的那群同学而不是那些双非的学生,of course 排行榜上的同学真的很优秀,但是,就是我有时候会觉得其实我也很棒啊,但,就是和主流认知体系有着距离......有时候我会觉得整个学校乃至社会把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标准是很变态的事情,尤其在学生认知能力不够成熟的时候,但另一个角度我又会不自觉地去倾向和认可这种标准,并因为这种标准而否定自己...... 因为最近一直在困惑相关的事情,所以可能写了那么多吧......可能在年长一点的人看来是00后“为赋新词强说愁”(?),但这种难受和不解确实对我是实在的......
时计塔Norwich
2年前 广东
24
44:16 然而绝大部分老师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榨干学生的内驱力和自主性,因为这样可以极大降低老师的管理成本,而且还能通过短暂提升学生的成绩,达到老师、学校、家长多方面的共赢。所以最后回归到一个问题上——家长是否有勇气和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为子女提供试错空间?很可惜,前面提到的优秀案例绝对只是少数。
Zzz舟舟
2年前 北京
25
这期内容构建出来的理想状态和举的例子都是小镇做题家无法想象的 更期待的是在有限条件下如何探索自我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逃离当下框架的能力和底气
吴言_
2年前 白俄罗斯
62
这个讨论似乎更适合大城市中产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有资源,为什么不通过成就自我来成功呢?但是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资源并不存在。他们要么只能靠在独木桥上卷出自己的生活,要么因为剑走偏锋付出代价。成为自己是需要社会兜底机制的。从小就找到自己的使命这样顺滑的叙事对于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并不存在,有的只是磕磕绊绊的迂回试探。说到底,成为自己不是父母和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议题,而是社会议题,要求有更多的社会平等和更好的作为公共产品的教育作为后盾。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