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乐评人、乐队经纪人健崔、蛙池乐队主唱金依依一起,从乐夏3聊开去。 【本期介绍】 这期播客中没有观反、没有乐队舞台的点评、没有对综艺的评论。借着「乐夏3」再次(片面)呈现着独立音乐场景的“流量窗口”,我们聊了聊音乐人和从业者角度所看到的独立音乐场景和青年文化。今天是不是没有撑起一期综艺所需的足够多的好乐队?为什么说今天音乐人在签约之外有更多的选择?疫情几年对音乐行业造成了哪些影响?面对媒体、唱片店、线下场景、专业算法的重重缺位,乐迷如何成长?为什么说乐夏只不过是原生乐队文化的平替或弱替? 【本期问题青年】 健崔,乐队经纪人,播客 Common FM 主播。曾出版《太阳声》等乐评专著,曾在《周末画报》《GQ》《YOHO》“iWeekly”等媒体工作。 金依依,蛙池乐队主唱 Lisa,问题青年播客主播 【收听指北】 01:59 乐夏和阿那亚虾米音乐节折射出怎样的乐队群体状态? 05:36 综艺在平台完胜、内容消亡的环境下崛起。 10:34 健康的乐队发展需要充足的线下演出舞台及乐迷需求。 13:37 乐夏三是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那么多好乐队吗?蛙池乐队为什么拒绝了乐夏的邀约? 22:13 今天做乐队有更多选择。为什么自己干、不签约? 31:50 疫情几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今天会有乐迷买不到票“反手一个举报”?乐队巡演的接连取消是否反应了市场的低迷?为什么各地演出场地的升级却意味着音乐场景的消失? 40:00 国内音乐媒体、唱片店、专业算法、线下场景的缺失,使这个时代乐迷想成长、探索挖掘音乐口味的成本变高了。 48:52 “上头”和“下头”都很快,演出现场通过手机屏幕观演,今天“乐迷”从一种身份变成了消费者。 57:32 音乐综艺现场的“乐迷”是谁? 1:02:03 “网红乐队”是伪概念吗? 1:17:48 乐评人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乐评在今天是无力的? 1:26:20 任何综艺只是自由文化的平替或弱替,综艺越强盛,我们距离原生的自由文化就越远。 1:32:10 今天综艺代替了缺位的音乐媒体,然而跟着综艺认识乐队,如同“两分钟带你看电影”。 【本期播客提及的乐队】 Linga 火气球 24 Hours Scoff IC 女子乐队 嘎调 绝对纯洁 蛙池 回春丹 橘子海 虎啸春 【本期播客提及的live house】 义务 隔壁酒吧 上海 育音堂 北京 东市 广州 不大空间 深圳 红糖罐 北京 School 北京 D22 北京 两个好朋友 【本期音乐】 Park Bird - Are You Lost 布拉格 - Shalan 【后期制作】Unico 【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周濂,聊了聊“犬儒主义”的前世今生,以及在这个时代,如何做一个偷偷摸摸的乐观主义者。 【本期介绍】 谁是犬儒主义者? 在社交媒体上,犬儒主义者常被概括为顺从而又不满的“键盘党”。他们怀疑一切、冷嘲热讽但不做出行动;自以为“人间清醒”,却又试图用一种看穿人情世故的冷漠,消解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和事。 然而,古典的犬儒主义并非如此。在最新由风之回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犬儒主义》中,作者安斯加尔·艾伦(Ansgar Allen)开篇就用大小写区分了古典犬儒主义(Cynicism)和现代犬儒主义(cynicism)。他从学术史的角度去梳理犬儒主义思潮从古至今的演变,试图厘清犬儒主义如何从批判走向顺从,从离经叛道的行为艺术变成了蝇营狗苟的处世哲学。 或许没有比“装睡的人”更为贴切的词来形容现代的犬儒主义者。十年前,当周濂写下《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时,“犬儒主义”一词也频繁出现在公共媒体的讨论中,作为一种被批判的社会文化概念与时代症候。 今天,没有太多人去谈论犬儒主义。但可以确认的是,犬儒主义会削减我们的行动力,在“接受现实”这一前提下,再无作出改变的可能。 什么是犬儒主义?它又是如何被“软骨化”的?在“人人都可能成为犬儒主义者”的今天,是否还可以做一个怀抱希望的现实主义者?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周濂在「问题青年」聊了聊。 【本期问题青年】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5:20 什么是犬儒主义?犬儒主义如何从古希腊时期的特立独行走向了当代的装傻充愣? 15:31 当北岛在70年代末写下《我不相信》这首诗时,背后仍有“想要相信”的冲动,这股冲动延续到了21世纪头十年。而如今人们说“我不相信”时,那是真的不信了。这种“不相信”的背后反映出现代犬儒主义的本质:试图用万变不离其宗的“看穿术”,消解任何稍微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和事。 25:18 为什么现代犬儒主义无法回归到古希腊时期那种离经叛道的状态? 31:05 犬儒主义带有一种巨大的腐蚀性。但如果所有人都装睡,大厦会轰然倒塌吗? 38:29 从《瑞克和莫蒂》到《马男波杰克》,为什么流行文化中“人间清醒”的状态会受到人们的追捧?犬儒必然导向虚无吗? 43:22 斯多葛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何从“杀身成仁”的自我要求变成了强调“追寻内心宁静”的处世哲学? 50:19 周濂认为每一代启蒙的成果都归零了,那么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谈论启蒙? 01:00:55 作为哲学老师,当学生为现实的重负所累,困惑变得越来越具体,周濂会如何从观念层面作出回应? 本期播客提及的书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周濂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周濂 《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徐贲 《犬儒理性批判》,彼得·斯洛特戴克 《说真话的勇气》,米歇尔·福柯 【本期音乐】 晨曦光廊 - 60km/h Port Blue - Over Atlantic City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从最近充满争议的Citywalk出发,我们和两位资深的城市漫游者聊了聊,如何通过行走,在城市中成为叙事和行动的主体,并打捞未经审视的日常经验。 【本期介绍】 今年,Citywalk成了最火热的旅行方式之一。小红书上,以“Citywalk”为标签的笔记多达50万+,而浏览量也超过了5亿次。 相比于此前备受热议、压缩时间完成打卡式观光的“特种兵式旅游”,Citywalk更强调放慢节奏和随兴所至的漫步,以更具有探索性和主动性的方式,来体验城市空间的构造与变化。 火热同时也伴随着争议。一种声音认为,Citywalk不过是用洋气的英文名来归纳人们更为熟悉的散步与遛弯儿,并在标签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带有城市中产趣味的消费行为,随之而来关于“City walk该不该收费”也同样引起了许多讨论。另一种批评则认为,原本带有反消费主义意味、更加深入探索城市肌理的Citywalk被滥用了,小红书的许多笔记里,单纯的打卡、探店、拍照也成了Citywalk。 Citywalk火热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话题背后,是否存在着重新想象人与城市关系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可否通过行走,在城市中成为一个行动和叙事的主体? 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问题青年邀请到两位资深的城市漫游者来聊一聊围绕在Citywalk周身的争议。 【本期问题青年】 夏佑至,青年学者。著有《干掉摄影师》、《上街》、《蒙尘记》 格里董,资深Citywalk领队,城市漫游博主,上海记忆收藏者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4:23 一种声音认为Citywalk就是遛弯儿,果真如此吗?City Walk又到底该不该收费呢? 10:04 疫情前后,参与Citywalk的人群有何不同? 17:53 Citywalk讲解员和传统意义上导游的区别在哪里? 22:02 Citywalk的火热,展示的不仅是符号性和炫耀性的体验,背后也有大众真实的心理诉求,即在被迫慢下来的三年后,人如何处理感知的盈余,理解自己和周围空间的关系,这是在过去城市飞速发展和个体向上奋斗的叙事中被忽视的。 28:14 城市空间的功能并不是由设计者和管理者来定的,而是使用者。比如19世纪的巴黎为了防止彼时的一系列示威和暴动而建设了许多放射性道路,但这后来反而强化了城市的可行走性,以控制为目标的空间如今转化民众表达自己诉求的场所。 33:02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更喜欢弯曲狭窄的小路,而不是宽广的大马路? 36:07 从本雅明提出的“漫游者”到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路上观察学”,城市漫游者始终在反思,谁在决定我们的城市生活,又该如何在城市中成为叙事与行动的主体? 40:08 为什么本地人总是对自己的城市视若无睹?只有在拉开距离后,人才会重新对于原本自以为熟知的城市完成对象化的过程,并产生新的好奇。 55:06 一起发生在南京东路的抢劫案,如何让夏佑至思考城市地标与街边小巷的关系? 01:02:46 城市边缘群体和城市空间存在着一种对抗性甚至危险的关系,只有当它变成一种叙事的时候,才会被更多人加以审视和思考,而这也是Citywalk的潜力之一。 本期播客文字版欢迎戳 https://mp.weixin.qq.com/s/ZXYITc-dCzBCbtp-tp4O_w 《为副刊改写一则社会新闻》——夏佑至 mp.weixin.qq.com 【本期音乐】 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 (In Perfect Harmony)-Gordon Webster The Air That I Breathe-Maroon 5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刘海龙老师,聊了聊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人们何以将对悲剧新闻的共情转换为具体和持久的行动? 【本期介绍】 过去几年,我们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了大量“远方的苦难”,从因政权纷争而陷入困苦的阿富汗女性,再到战争中颠沛流离的乌克兰人民,以及身处土耳其大地震废墟中绝望和无助的灾民。隔着屏幕,我们对远方受苦的人们产生了同情,同时又因为苦难的繁多和距离的遥远,又陷入到了对同情的疲劳。 法国社会学家博尔坦斯基认为,同情的前提是距离,正是处在“安全距离”之人才会对不幸的人们产生同情。波兰传播学学者莉莉·蔻利拉奇则有不同意见,她认为同情的产生和距离并没有直接因果联系,我们的同情心既和传播媒介的更迭息息相关,也更取决于如何“观看”苦难。在最新出版的《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以下简称《旁观者》)一书中,蔻利拉奇梳理了人道主义在过去几十年随着媒介更迭而产生的变化,进而讨论在人们不再相信宏大叙事的今天,如何重新想象社会团结。 尽管这本书的主要诉说对象为西方世界的公众,所谓人道主义也建立在“西方”和“全球南方”这一组对照中,但里面涉及到的诸多问题也跟中文世界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人们对于灾难新闻的关注从“客观事实”过渡到“主观感受”,似乎总是要在新闻中先看到“自己”,出于某种感同身受的紧迫性才决定予以一定限度的关注与同情。 如何才能在对悲剧性事件的关注中,将注意力真正放在“他者”身上?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何以将共情转换为具体和持久的行动?在舆论撕裂之时又可以做哪些弥合不同诉求的尝试?以及在言说空间面临不断压缩之时,又该怎样理解公共讨论所缺失的面向? 新闻传播学学者刘海龙,无论是在他关于宣传话语和传播技术的研究中,还是于「看理想」开设的“传播学100讲”课程里,都在持续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而他也恰好是《旁观者》所在丛书系列的主编之一。 从这本书出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刘海龙老师在「问题青年」聊了聊。 本期播客文字版欢迎戳https://mp.weixin.qq.com/s/DDVNxIo3GPXtPt_HjbOHyA 【本期问题青年】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5:31 《旁观者》里提到的“同情疲劳”,和我们过去几年所经历的、以及因各种或远或近的新闻而产生“同情疲劳”有何异同? 15:20 从传统媒体时代过渡到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是否从“客观事实”过渡到了“主观感受”?人道主义的宣传如何从讲大道理变成了讲小故事? 30:10 反讽可以促进社会团结吗?在后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想象社会团结的图景? 41:01 刘海龙老师认为,我们今天在舆论场上面对的更多是“沉默的螺旋”,而非“撕裂”。看上去争执不休的双方可能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反而从底色上共享着由过去教育带来的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49:11 刘海龙老师曾经做过2016年“帝吧出征”的相关研究,并写了《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这么多年过去了,网络民族主义在他看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59:12 如果说“帝吧出征”是当时一些青年“作为服从的一种反抗”,也是一种表达的出口,那么对于今天面临着就业困境、出口也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 01:04:17 如果讨论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或是寻求认同,那么也无益良好的公共讨论空间的建立,这样也会影响到人们在关注新闻的时候,难以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他者”身上。 01:14:52 在“偷拍诬告”的舆论讨论中,真正被忽视的是已形成产业规模的偷拍,以及如何通过相应的立法和技术手段,去消除人们对于偷拍的恐惧。支离破碎的讨论背后也暴露出了新闻报道的衰落。 【本期音乐】 马友友 - 3 Old Viennese Dances:II. Liebesleid Arthur Rubinstein - Nocturne No. 2 in E Flat Major, Op. 9, No. 2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如果我的行业没了,我该怎么办?放下对“光明未来”的期许,我们是否可以过好现在? 【本期介绍】 过去几年,我们已经渐渐接受一个事实,在高速发展30年后,我们迎来了停滞和萧条。未来不再是光明和美好的,甚至某些层面上可能会戛然而止。于是,一个新问题摆在了年轻人面前:如果我的行业没了,我该怎么办?在这样的预期下,我们怎么处理当下与未来的关系? 在优酷人文的人物访谈节目「众声」中,主持人蔡康永说,以前他很希望通过人物访谈让观众成为“更好的人”,而现在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帮助大家“好过”一些。 那么,在这样的时代生活,放下对“光明未来”的期许,我们是否可以过好现在?如果放下“成为更好的人”的执念,怎么让自己“好过”一些? 编辑部的Lisa和阳少,邀请了两位朋友颜和、Liko来聊这个话题,缘起是她们去年采写过不少身边朋友的故事,在采写的过程中,也思考着自己的困惑。 *特别致谢:本期节目由优酷人文「众声」节目联合策划。 【本期问题青年】 颜和 | 最近好想养猫的文字女工,的地得十级学者(自封) Liko | 徘徊在文化行业边缘的滞销书编辑,社恐的内耗大神 阳少|青年志编辑,TJ人也卷不动啦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Part1 从成为更好的人,到让自己更“好过”,这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05:02 将“进步叙事”内化并身体力行多年之后,有一些时刻,让我们意识到“成为更好的人”的叙事是有问题的。 13:47 从2016年至今,从互联网创业热浪的消退,到00后整顿职场。一方面,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努力没有用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反思,努力本身是不是有问题。 Part 2 “该做”的事变得不可靠了,“想做”的是什么变得更重要 19:11 如果行业没了怎么办?我们要锻炼自己不依赖于系统,能够生存下去的能力和韧性。打铁还需自身硬,还是要回到自己、回到个体。 25:15 如果想从事出版行业,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能离开北京?我曾经采访的一位50+岁大叔启发了我,或许我们觉得没有选择,是我们的主体意识还不够。也许我们无力改变大的环境,但是可以创造一个微小的局部环境。 30:26 在一个“不得不”的选项都已经没有收益的今天,“我喜欢”所带来的相对损失反而变小。 34:10 自我关怀是真正倾听自己的想法,跟自己对话,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39:37 我们的惯性是倾向于回避痛苦,找到一劳永逸的路径,而不愿意接受人生就是要修修补补。 42:49 一位在服务于职校生的机构工作的朋友的故事:反思特权之后,指向怎样的行动?(46:43 勘误:这里应该是徐凯文老师,口误说成了“徐凯平”) Part 3 怎么让自己“好过”一些? 48:38 当我们能够找到行动的出口的时候,哪怕行动再微小,反而会感到“好过”一些。 54:00 写作不会让焦虑消失,但让我有勇气面对它,梳理它的逻辑,有能力去理解和掌控它。 56:41 一些个更接地气的让自己感觉“好过”的土办法。 1:01:28 “不自洽”是我的生命在和世界发生激烈的冲撞的一种表现,说明我没有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些话语和体制。 1:05:20 “当我们茫然感到无力和有限时,我们深知历史不取决于个人的愿望与意志,我们只能在历史的大潮中坚持做自己能做并且渴望做的事情。至于这些工作在历史中的意义,只有历史才能回答。” 我们为什么朗读了戴锦华老师在《开场》中的一段话。 【相关链接】 《众声》第五期 - 《对谈隈研吾:天使与恶魔》v.youku.com 《我,大龄失业,靠"为爱发电"找到第二人生》mp.weixin.qq.com 《我走进职校,看见“混日子”背后的期待、无奈与悔恨》mp.weixin.qq.com 颜和、Liko参与过的人物故事栏目的其他文章:mp.weixin.qq.com) 《当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重新找工作》mp.weixin.qq.com 【本期音乐】 Yann Tiersen - Toujours La Kings of Convenience - Stay Out of Trouble 坂本龍一 - Energy Flow 郑宜农 - 别忘了你自己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下周,我们将迎来恢复常态后的第一个高考。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今年,不会有哪座城市的考生因故被迫推迟考试时间,但哪怕高考时间确定了,他们的未来也许并不会像考卷答案那般确凿无疑。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犹如社会的晴雨表一般走过了四十多年。从“知识改变命运”到“孔乙己的长衫”,所谓人生分水岭已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一方面,“人生起跑线”在不断前移,“鸡娃”尽管已成历史,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布仍让“寒门再难出贵子”;另一方面,“人生起跑线”又在往后推,高考甚至从字面意义上都不再是很多人的最后一场大考,之后还有考研,考公,考编…… 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依旧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场大考。 无论你是即将高考,还是早已踏入社会,在高考来临之际,我们向你发出一份“高考记忆”的征集。高考以及为了高考拼搏的岁月如何改变了你?高考改变了你的命运吗?你依旧会梦到高考吗?你想对当年(或者即将)参加高考的自己说些什么? 欢迎你来分享你的记忆,你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点开石墨链接:https://shimo.im/forms/2wAldo9WPvHnm1AP/fill
我们和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聂日明老师聊了聊青年就业难及可能的解决之道。 【本期介绍】 近日,青年就业问题再次引发热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 4 月份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达到了 20.4%,超过了去年 7 月的 19.9%。与此同时,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3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1158 万,在去年首次突破千万达到 1076 万之后又创新高。6、7 月份伴随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青年调查失业率很可能还会更高。而过去几年受经济影响,很多企业的校招名额都在减少,这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现象。 从十几年前的“蚁族”到今天的“孔乙己”,青年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青年就业问题的凸显,除了找不到工作之外,也表现为很多隐形的就业难中,例如考研、考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劳动者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但是不敢辞职跳槽,甚至不敢主张应有的权利、在就业中的人缺少升迁和发展机会等等。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聂日明自 2015 年开始关注就业问题,基于对数据的挖掘和解读,提出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指出不仅要关心就业率,还要提升就业质量,而提升就业质量还是需要依靠大城市。在一篇针对“35岁现象”的文章中,聂日明指出企业如果选取高端产业、精益生产,就会更加依赖有经验的人才,会自然地提供就业机会的纵深,35 岁现象揭示了企业长期视角的欠缺。 我们邀请聂日明做客“问题青年”,与我们共同探讨青年就业难及可能的解决之道。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在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公共部门的招录规模,还是要靠企业?灵活就业对青年来说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学历低就是否应该被鼓励?作为个体,在升学、考公、就业之间如何选择? 【本期问题青年】 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Lisa、璐璐|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5:56 当前的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07:07 毕业季的失业率会较高,因此今年毕业季的失业率肯定会明显超过去年的高点。 09:18 为什么就业困境似乎比数据更严重?不想找工作、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和农村劳动力都不被纳入统计。 16:50 当精英学校的学生考研、求职意愿下行,其他学校的人就必须被迫积累更多的资本。 19:23 灵活就业规模的变化反映着就业质量的变化,当前灵活就业人员规模正在上升,表明就业质量在恶化。 21:22 国外的第三方薪酬调查机构:美国PayScale会调查职业匹配度、学历低就情况和薪资水平,倒逼学校切实帮助学生就业。 25:27 失业是个隐患吗?为什么在中国对青年失业的容忍度似乎更高? 25:42 青年就业的结构(城乡、学历、职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得流动到城市就业的青年不再是舆论上的失踪者。 32:50 中国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承载了乡城流动人口完成城市化的转变,还有非农就业阶层的向上跃迁。如果无法在城市为青年提供一个体面的稳定就业,这些都会成为泡影。 37:19 从蚁族到孔乙己,这些青年处境有什么相关性? 42:05 大学塑造了大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都是“消费升级”所倡导的,不是好事吗? 43:29 教育的目的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才不会浪费教育投入的财政补贴。 44:38 在目标单一的价值体系下,教育告诉你,只要认真考试就会获得一个好的结果。但悖论是,这个教育体系却希望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有一个多元化的选择。 52:09 “不完全的城市化”是一种身份困境——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但不完全具有城市本地人的身份。 58:46 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并不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力量,吸纳就业最大的群体一定是企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必须是市场化导向的。 01:00:37 就业是一个增长问题。增长确实要靠内循环,但内循环依然解决不了城市就业,必须要纳入到双循环的系统,引入那些品牌好、附加值高、利润充沛的企业。 01:02:15 就业不能只由教育部门解决,要把经济增长做起来。其他目标要围绕失业率来运行,而不是其他目标各自为战。 01:04:00 学校是人才的生产者,不能只管生产,不管卖。就业指导中心该如何发挥作用? 01:15:01 从经济学角度,为什么说做喜欢的事仍然是重要的?个人层面,逃避的选项一定是错的,不要被形势推着走。 【本期内容相关链接】 聂日明:中国就业大数据之一:他们为什么不工作?就业怎么稳? 聂日明:中国就业大数据之二:何为好工作?如何提高就业质量? 聂日明:就业之计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系统性思维 聂日明:35岁现象的社会起源与代价 澎湃新闻专题:就业之计 廉思,《蚁族》 【本期音乐】 Iwamura Ryuta - Blessed re: plus, Osamu Fukuzawa - never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经济学家陆铭聊了聊在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之间,年轻人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本期介绍】 近来有媒体报道,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又回到了曾经打拼过的大城市,这被称为“回笼漂”。在厌倦了大城市的高压与快节奏以后,他们发现家乡或小城也不如想象中的安逸与单纯,进而选择重新北上或南下,但去往大城还是小城?同样的疑问仍悬在许多人心头。 关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陆铭在他过去出版的两本著作中给出了答案:普遍的趋势里,年轻人终究是要去往大城市的,但我们还有诸多治理问题和观念问题亟待澄清。在《大国大城》里,他指出了中国的城市问题不在于“大”,相反,无论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目前都还不够“大”;而在去年出版的《向心城市》中,他又重申了这一观点,并为今后城市的治理方向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活力,宜居与和谐。 过去讨论“逃离北上广”时,大城市的哪些好处被忽略了?如果年轻人终究要去往大城市,作为城市的管理者的治理思维要发生哪些转变?而在人口和资源都加速向城市中心集聚的时代,作为个体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陆铭老师进行了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畅谈。 【本期问题青年】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著有《大国大城》、《向心城市》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2:28 陆铭老师是【问题青年】邀请到的第一位经济学家,他会对我们过去谈论过多次的“年轻人是返乡还是留在大城市”做出哪些不一样的观察与解释? 04:35 我们今天不会把在大城市里享受到的各种便利跟“人多”联系在一起,相反容易把外来流动人口当作是一个“问题”。 07:56 “规模经济”能帮助我们理解,常态下,为什么在大城市更容易找到工作、收入相对高,生意也更好做。 13:19 大城市的高房价\房租相当于一张门票,让你通往更便利的生活、更多元的娱乐休闲、免费的博物馆和其他公共空间。 20:34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我们越来越重要的服务业还存在哪些偏见?大城市对服务业足够友好吗? 26:47 一些城市在治理交通拥堵的时候,习惯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反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拥堵 34:21 相比于北京,为什么上海的街区显得更加有活力,也更加利于“压马路”?这和城市的道路规划有何关系? 41:28 城市用地如何影响高房价?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工业用地比重特别高,并且商务楼对应的商服用地的拍卖价格跟居住用地的拍卖价格是倒挂的。 49:39 陆铭老师的肺腑之言:“很多时候我觉得说服我的同龄人太累了,我总跟他们说不要把城市建设成你们想要的样子,而是要考虑90后和00后未来会住在怎样的城市。所以我说我这本书是写给年轻人的,你们要成为做出改变的一份子。” 51:08 当前户籍制度正朝着越来越鼓励流动的方向改革,但仍需要时间。 57:35 “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陆铭老师如何回应这个经典辩题;不要把“回不去的家乡”当作一个很负面的事情 01:03:13 年轻人终究要流向大城市的趋势,同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号召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是否矛盾?为什么要警惕“乡村浪漫主义”? 【本期音乐】 Manhatton-Vince Giordano & The Nighthawks It Must Be Love-Bill Evans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三位女儿一起聊了聊我们在母女关系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我们是如何去理解「母亲」这个角色的。 【本期介绍】 在今年的母亲节,我们选择聊一聊「母女关系」这个话题。作为女儿,随着我们长大成人、初入社会,我们也到了可以选择成为母亲的年纪。与此同时,在这个年纪,我们的母亲也开始逐渐退休、衰老、进入更年期。在这个阶段,关于「母女关系」的思考开始与青春期有了不同。 这几年,「母职」成为了一个时常在大众讨论中出现的词汇,也有更多的人也开始从女性主义的框架下去审视自己的母亲。无论,我们的母亲是传统的、还是开明的,当被置入这些框架时,她无论是作为一名「母亲」,还是作为一位「女性」似乎都是“不完美”的。当面临着婚姻、生子、择业的选择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跟母亲以及原生家庭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当聊起生死观、金钱观和生活理念时,我们和母亲的隔阂似乎也变得愈来愈深。 但同时,作为女儿,我们又与母亲共享着女性身份所共有的经历,面临着不同阶段女性会面对的共同困境。「母亲」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地在影响我们,而母亲的命运也与女儿的命运更微妙地缠绕在一起。 所以,我们想尝试重新从女儿的角度去理解「母亲」的角色,理解她们作为「女性」存在的部分,理解女儿和妈妈之间的权力关系,理解母女关系中的紧张与煎熬是如何持续存在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学会如何去接纳一个不在“完美”框架中的母亲,就像接纳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女儿一样。 【本期嘉宾】 小曾|问题青年主播 Sharon|「青年志」编辑 Lacey|「大心小心」电台主播 【收听指北】 00:12:25 母女关系是多样的,有哪些「典型」的母女关系? 00:13:48 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成因也许可以追溯到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前所遭遇的创伤 00:16:55 要允许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在一个动态但健康的区间里浮动 00:23:40 女儿会成为母亲最大的批判者吗? 作为女儿,我恐惧成为母亲 00:30:31 面对母亲对父亲的抱怨,也许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大人的「撒娇」 00:32:24 “女儿会倾向于在妈妈身上去寻找自己的女性身份认同” 00:34:00 “开明”的母亲也会说出让女儿失望的话 00:41:45 母亲知晓身为女人的困境,因此母亲可能选择放松或提高对女儿的要求 00:44:11 即使实现了经济独立,母女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很难迎来平等。 00:50:30 母亲与女儿之间也会互相厌恶彼此的女性身份 00:53:18 怎么去面对“不完美”的妈妈 00:56:56 “完美”的妈妈也许从来不存在,只是我童年的想象或滤镜 00:58:03 作为女儿,看到“妈妈”自我规训以外的另一面 【本期音乐】 于文华 - 绒花 (伴奏) 柴田淳 - 秋桜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终于请到许子东老师啦~ “在无力和抑郁的表象之下,核心问题还是你选择做哪种读书人。” 青年节策划「落脚」 又到青年节,回顾过去一年有关青年的最热话题,从最难就业季到最低生育率,从迁徙与离散到孔乙己的长衫……我们决定谈谈与当下青年最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如何“落脚”。详情见下文海报。 【本期介绍】 青年节是个尴尬的节日,被两重话语统领。一重是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一重是赞美新世代的消费主义话语。每到青年节,「问题青年」都希望先看见真实的青年处境,再谈理想的青年精神。 近几年,鲁迅文学成了年轻人表达的重要灵感来源,有人把鲁迅称为“梗圈祖师爷”,鲁迅小说中的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人物,也常被拿来比照当代青年的现实处境。 这期播客中,长期研究鲁迅文学、正在撰写《重读鲁迅》的许子东老师,从“孔乙己的长衫”谈到鲁迅笔下的五种知识分子。为什么说“孔乙己的长衫”是“旧梦不可寻”?为什么如今“旧梦又重现”?许老师指出,在“无力”和“抑郁”的表象之下,核心的问题还是你选择做哪种读书人。 特别感谢「优酷人文」对本期的嘉宾支持! 【本期嘉宾 】 许子东: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前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著有《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等;长期作为嘉宾做客《锵锵三人行》《圆桌派》等文化节目。 【本期问题青年】 Lisa:「问题青年」主播,「青年志」主编 阳少:「问题青年」主播,「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3:15 当青年读懂了鲁迅,发现鲁迅一直在他们身边。 07:30 鲁迅的重点是批判世人的凉薄,不是批判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物在后来100年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中一直存在。 11:13 孔乙己要不要脱下长衫?这个问题还要从“长衫”究竟代表什么说起。从张仲礼对十九世纪绅士集团的描述看,“长衫”是干部的后备队,也是基层的管理者,这双重身份。 17:37 从“皇权不下县”看绅士阶层的作用。理想化的“皇权不下县”的小说是《白鹿原》。 21:20 传统的老百姓、读书人、官员三层阶梯的心理暗示,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读书做官论、学而优则仕,要做人上人...... 渗透在我们很多日常语言里,鲁迅最要批评的就是这点。 24:43 怎么评价绅士阶级的历史作用,怎么看待读书人跟官府、民众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这次的讨论背后可伸展的余地。 27:05 从“绅士阶层”到“中产阶层”,今天年轻人的选择更多,但是选择做公务员的人越来越多。钱、权、学这三条发展路径中,一度做官是被看低了,近年又提升了,说明我们离“长衫”更近了。这里有三重问题:“旧梦”、“旧梦不可循”、“旧梦又重现”。 35:10 许子东老师自己曾经检讨读书人的优越感和使命感。 40:05 今天读书人面临如何落脚的实际问题,确实有很多困难,基本上就三条选择:有专业、有竞争个性、维持底线。 44:21 鲁迅笔下的五种知识分子。第一种是“狂人”,第二种是反抗以后顺从做官的,第三种是孔乙己,生态不如心态的,第四种是忏悔无力的,第五种是做帮凶的。 56:55 当今天的青年忧国忧民而不得而忧郁,如果是专业的阻力,要靠专业的方法解决。 1:03:03 回顾五四精神,爱国主义和个人的觉醒是不矛盾的,其中的连接词就是鲁迅强调的“奴隶”。每个人安于做奴隶,国家就陷于被奴役的状态。 【本期音乐】 万能青年旅店 - 十万嬉皮 郎文硕 - 鲁迅先生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从算命到发疯,我们不正常吗?编辑部小伙伴谈了谈这一年来我们所看到的青年处境、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和他们的问题。 【本期介绍】 马上是五月,今年的青年节有点让我们“头疼”。与前两年相比,如今好像生活正在回到如常的轨道上,但只见那些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锋利,像越挣扎就陷得越深的泥潭一样,难以脱逃。 讨论意义和价值感是奢侈的,因为生存和站稳脚跟才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在录制这期播客之前,我们收集了很多来自听众和读者的提问,面对这些发问,我们感到无力,因为它们也是我们想问的问题,但我们也没有答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很高兴看到这些问题,因为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需要勇气的。 开始这次聊天的时候,我们都不是很有信心。我们不希望再去定义或是概括什么是青年,只是想分享我们共同面临的处境,聊聊那些我们也参与其中的文化现象或是社会情绪,比如算命、特种兵式旅游、整顿职场,或是发疯,看见那些我们同样讨厌的话语背后,有什么样的逻辑问题,并在最后分享一些在这个时代不一定有用也不一定新颖的生存思路。 *关于2023青年节策划「落脚」* 又到青年节,回顾过去一年有关青年的最热话题,从最难就业季到最低生育率,从迁徙与离散到孔乙己的长衫……我们决定谈谈与当下青年最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如何“落脚”。详情见下文海报。 【本期问题青年】 璐璐|遇事不决看运势 Sharon|吸一大口猫度日 阳少|被“新教伦理”洗脑的J人 小曾|愤怒青年 【收听指北】 03:33 一个预告:青年节策划「落脚」 05:20 从去年到今年,大家和身边人的状态有什么变化? 06:41 当庞大的障碍没有了以后,怎么办?那些长久存在的、普遍的困境正重新被推回到我们面前 10:37 我们征集到的“问题”:摇摆不定的社会时钟、左右为难的人生选择、沉重的价值和意义 14:49 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想象未来了:“这一代人都死光之后,下一代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吗?还是这种混乱和停滞会继续延续?” 16:13 我们为什么爱上了算命?宿命论为什么是一种“托底”? 18:16 “特种兵式旅游”:一种竞争的躺平、躺平的内卷。 22:02 住进“赛博精神病院”,有人一起“不正常”的话,似乎就没有那么孤单。 24:11 如果体面和秩序都是无效的,如果捉摸不透社会规则的变化,不如去发疯。 26:23 替我们发怒的《狂飙》、《黑暗荣耀》、《怒呛人生》:我们的愤怒到底应该归因于哪里?发疯是不是还是一种自我损耗? 29:12 呼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有什么问题? 34:16 回顾《孔乙己》原文,鲁迅为什么写孔乙己? 36:57 分享《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的写作,警惕居高临下的下沉视角。 47:23 尝试把自己的家作为一个私人版的城市客厅,在小家做一些链接。 50:10 即使可能会经历迷茫,但长时间内耗的时候,退出、离开也是一种选择。 50:58 《重启人生》的启示:重新思考工作、城市和人的价值排序,找回一点轻盈的感觉。 53:25 在卷、躺、润之外,有没有第四条路径? 55:15 如果不去追求意义,是否就必然会走向虚无?如果意义是一个光谱,就不应该只有意义或是虚无这两端。 57:41 什么是青年?我们不想再定义了。 *录制本期播客时,大家有不同程度的感冒,所以间或有咳嗽或鼻音,请见谅。 【本期音乐】 郎文硕 - 鲁迅先生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编辑部的小伙伴聊了聊我们遭遇过的校园霸凌。 【本期介绍】 在前不久,《黑暗荣耀2》的更新又引发了一系列有关校园霸凌的讨论。在这部电视剧里,曾经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女主化身复仇者,再次出现在了霸凌者面前。“黑化”后的女主让很多观众都大呼过瘾。作为曾经遭受过校园霸凌的一员,片中女主被选择成为欺凌对象的经历,以及霸凌中带头者、簇拥者、旁观者的行为、反应都让离开校园一段时间的我们仍然感到十分熟悉与后怕。 这期节目,编辑部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聊了聊校园霸凌带给我们青春期的创伤,它是如何让我们对自我产生否定,对人际交往存有困惑,并且与原生家庭产生隔阂的。幸运的是,作为曾经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孩子,我们如今都顺利地长大了成人。当我们选择回顾这些成长道路上不愉快的回忆时,希望这些讲述与分享也能为那些仍然困在阴影之下的孩子、大人们送去一些面对当下或过去的勇气。 Trigger Warning:本期播客有大量我们被霸凌的亲身经历分享,有可能触发不愉快的回忆,请大家在收听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身心状态,可以及时暂停或退出! 【本期嘉宾】 小曾|问题青年主播,曾经在班里是被人讨厌的那个女生 Sharon|问题青年主播,曾经会期待有人能替我站出来 yixue|曾经到哪里都是受气包的朋克女青年 【收听指北】 00:05:16 青春期遭受校园霸凌的经历是如何持续地影响我们后续人生的 00:07:18 “校园霸凌反而让我更愿意去看见、帮助弱者或他人” 00:14:55 “女生之间的霸凌会更隐性” 00:19:51 “遭遇网络霸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也遭受过霸凌” 00:22:53 “冷眼旁观有时候也是一种加害” 00:27:59 远离被霸凌者的那一天我们的心情 00:29:17 “被选中成为霸凌者其实没有具体的原因,选择是很随机的” 00:34:27 为什么学校、家长没能有效阻止校园霸凌的不断升级? 00:37:16 霸凌者会有意挑选不被“关注”的那个孩子 00:41:10 很多家长并不冷切身体会孩子的痛苦,甚至对校园霸凌的认知也是很“过时”的 00:43:40 “现实的裂痕是很大的,你再了解女性主义,也很难不被影响” 00:45:16 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面对、接纳那段被校园霸凌的经历的? 00:51:54 校园霸凌为什么如此难被杜绝? 【本期音乐】 ぼくたちの失敗-千住明 明日への手紙-手嶌葵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