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科幻作家双翅目、科幻编辑浦岛,一起推演了“元宇宙”的可能性,以及在技术的宰制下,面对多重的现实,人又该如何建立自我的世界? ## 【本期嘉宾】 双翅目 | 科幻作家,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著有《公鸡王子》,《猞猁学派》。 浦岛 | 科幻编辑。 【本期介绍】 自今年十月 Facebook 更名为“ Meta ”后,元宇宙(Metaverse)成为了刷屏社交网络的第一大热词,不同圈层的人趋之若鹜,仿佛万物皆可“元宇宙”。 然而“元宇宙”所指涉的未来似乎并不像大家热捧的那样美好,从 web 1.0 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元宇宙,虚拟世界的权重被层层加码,互联网巨头是否会进一步占据人们的时间与金钱,悬置并遮蔽现实困境,让我们彻底进入“高科技,低生活”的时代? 作为从科幻小说《雪崩》中诞生的概念,“元宇宙”一词早已在不同作家的笔下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推演,我们可以从文本中看到具体的期待和警示,以及人与技术,虚拟与现实的多维度关系。而科幻作品又能够为现实提供怎样的参考与对照呢? 带着这些担忧与困惑,Lisa 与明显更为乐观的科幻作家双翅目、科幻小说编辑浦岛,聊了聊元宇宙及其想象的可能。 ## 【收听指北】 03:02 在人们对元宇宙的追捧中,科幻作家对于技术之于人的影响,是希望更多?还是警惕更多? 11:26 怎么理解双翅目小说中“技术充满机会,精神只能趋之若鹜”这句话? 17:55 国内新生代科幻作家,对“元宇宙”有过怎样的推演和畅想? 24:37 在《前往未知之地》中,作者noc将“元宇宙”和区块链结合在一起,推演出了元宇宙的三种未来:由巨头和政府把持的超级都市、充满了危险和诱惑的地下世界和无政府主义的人工群岛。 31:49 当虚拟实境里的意识和现实中的人同时共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40:00 在一个“元宇宙”的世界,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又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去处理多重的现实? 52:21 刘慈欣在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的一个演讲中说:“从一个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是不是今天新一代的科幻小说家,对畅享宇宙中的星辰大海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 01:02:50 科幻小说对于星辰大海的想象也是和殖民时代、二战和冷战密切相连的。当代社会暴露出了更多人类内部的问题,也影响了小说家对于技术的想象。 01:08:08 科幻小说对于未来的推演大都不一定是有效的,更重要是通过不同文本的对照,在多重的现实和选择中,去塑造自身的主体性。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作为爱玩游戏的女玩家,我们一起聊了聊性别友好与不友好的游戏体验,这种体验在游戏生态中的影响,以及面对性别不友好的设置还我们可以怎么做,还能有哪些选择? 【本期嘉宾】 Fancy | 从学生玩到社畜的女玩家,关注性别文化的趋势研究员 【本期主播】 小曾、Sharon | 爱玩游戏的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不久之前,《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游戏因“穿模BUG”引起了大量讨论。有玩家指出,开发者故意为女性角色设计了受击时吐舌头的不雅表情。而官方对此给出的回应是,因建模穿透造成的BUG,不少玩家纷纷进行验证,也有大量玩家不愿相信官方给予的解释选择弃游。 不论此次事件是否是因BUG导致,“性别区隔”的默认设定在游戏环境中似乎一直存在。即便女性玩家的数量在飞速增长,但对于诞生之际便以男性作为主导的游戏而言,开发者往往以男性的视角制作游戏,其目标受众也以男性群体为主。当一位女性玩家进入游戏的世界,不仅需要面对言语的骚扰、实力的质疑,还需要面对种种由性别刻板印象造成的不解与无奈。 随着哈利波特事件的发酵,我们也欣喜地感知到在游戏领域性别意识似乎在逐步提升。然而面对性别不友好的现象之时,卸载游戏、退回安全区就是女玩家唯一的解决方式了吗?这样的选择背后是否存在问题? 本期播客我们聚集了三位女性游戏玩家,从对哈利波特事件的看法开始聊起,联系到在玩其他游戏时感受到的性别友好/不友好的时刻,以及在遭遇性别歧视时,除了“退游”之外的其他可能性。 希望在未来,女玩家不必再忍受“性别区隔”的默认设定,放心大胆地享受游戏带给我们的纯粹快乐。 【收听指北】 05:10 对于哈利波特魔法觉醒“舌头”事件的看法:是BUG,还是在侮辱女性? 11:19 决斗场中,攻击性过强或技术过硬会被默认为男玩家,男性玩家如果输给了女性会感到窘迫。 14:19 女生往往承担辅助角色而非主输出,在游戏中的角色更像是“陪玩”。 17:18 不同游戏中呈现的一些细节,是能让玩家感受到性别意识的差异化的。 24:50 女玩家一方面要承受游戏中性别刻板印象无处不在的氛围,一边又需要不断意识到它的存在,思考自己应该怎样面对,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 25:35 以女性游戏作为卖点的乙女游戏,也存在一些对女性不友好的地方。 36:49 说“打游戏的女生更受男生欢迎”这句话时,女性的主体性便丧失了。但现在女性玩家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尤其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女生爱打游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39:29 从哈利波特事件中,很多女性玩家站了出来表达态度,感受到性别意识的上升。 40:40 面对令女玩家不舒服的游戏体验时,我们应不应该选择卸载?还有哪些其他的可能性? 43:38 持续扩大影响,人是可以改变游戏环境的。 49:09 想要追求性别友好只能退回到单机游戏吗?背后的逻辑存在哪些问题? 50:24 对于平等礼貌的社交需求,是不分男女玩家的。 55:01 我们遇到过哪些性别友好的游戏体验? 【本期音乐】 Carlo Gesualdo,Noël Akchoté - 01-II: Caro, amoroso neo. (Prima Parte) Kan R. Gao - For River - Piano (Johnny's Version)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与赵梁老师聊了聊与“舞蹈”相关的话题。作为国内当代舞坛最重要、最具实验性的当代青年舞蹈家之一,赵梁老师如何看待舞蹈与身体的关系?又是如何将身体作为一种媒介,创造更多的链接与表达? 【本期嘉宾】 赵梁 | 当代舞蹈艺术家,赵梁ART艺术总监 九里 | 舞蹈剧场热心观众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在崇拜理性与效率的当代社会,人们将大量精力都投入到了精密地计算、决策与思考之中。除了保持最基本的触觉之外,我们似乎在逐渐丧失“感受”的能力。 当代舞蹈艺术家赵梁的《东方灵欲三部曲》,即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这是三部现代舞剧跨越十年后的重演,也是赵梁的工作室「赵梁ART」成立的十周年。在演出即将开始之际,我们来到赵梁老师在北京郊区的排练室及茶室,与他进行了本次的对谈。这是他排演舞蹈的工作室,也是他生活栖居的地方。 在鼓吹消费与理性的时代,我们的身体似乎变成了一种“工具”,亦是一种“装饰品”。刨去这些“消耗”与“利用”的关系之外,我们很好奇作为舞蹈家的赵梁是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看待与身体的关系的?又是如何通过身体和舞蹈,进行表达与链接的? 我们从身体与自我的关系开始聊起,聊到赵梁作品中美的丰富性是如何构建的,又聊到由舞蹈所建立的多维世界。对于赵梁而言,舞蹈是灵魂的艺术,它途经身体,链接天地万物。 这期播客在聊天的间隙,不时传来赵梁老师倒水斟茶的声音。而在聊天的院落外,是野蛮生长的草垛被几天前的落雪压塌,呈现出一片海浪的样子。或许,听觉并不能传递给听众所有的感受,但也希望在收听这期播客的每个人,都能暂时逃离理性一小会儿。 【收听指北】 03:39 对赵梁老师作品的感受:光是对美的体验就足够去沉浸去享受了。 08:19 希望通过作品带给观众,在寻常生活中难以发现的美妙体验。 09:42 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和消耗自己的身体,而身体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介,帮助我们与世界建立链接。 16:24 人能哭,能够感动,说明还保持着敏感,没有麻木。 19:32 三部曲的很多演员都是十年前的原班人马,大家这种重新聚首的感觉是很美妙的。而编排整个作品,带领一个几十人的团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和其中的每个人进行链接。 26:24 知识有时候会变成系统,限制我们的方法和感知,而赵梁老师相信身体力行的实践带来的领悟,有时会高过文字和语言。 33:12 高级的舞蹈不在于身体,而在于灵魂。真正好的舞者会把你完全带入他的世界中,忽略关于技术和身体的好坏。 41:57 现在很多人对“沉浸式”、“环境舞蹈”这些概念的理解非常浮于表面。艺术的需要时间和养分一点点生长的,但如果突然变得泛滥就会丧失价值。 47:19 当生活和艺术生长在一起:舞台上的置景,就是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的物品。 54:07 MyClub听众提问环节 【本期音乐】 *来源《幻茶谜经》宣传片背景音乐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作家郭爽聊了聊我们与父母辈之间微妙的代际关系,如何在创作中寻找自我的确定性,以及文学是否能作为社会议题的一种解药。 【本期嘉宾】 郭爽 | 作家,著有《正午时踏进光焰》《我愿意学习发抖》,最近出版短篇小说集《月球》 【本期主播】 小曾、sharon、青豆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成为一位小说家。 这对于多数人而言,似乎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但是关于自我表达的欲望,却又暗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看似并不缺乏自我表达的机会,互联网平台为每个人的语言都铺设了一条出口。但如果抛离了社交的需求,抛离了情绪的发泄,抛离了观点争论的畅快,我们的表达是否仍然具有意义?我们的表达是否能和真正的“自我”牵连在一起? “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自在的了。每个人都可以去自己的月球,只要你开始想象它。”这是郭爽在《月球》这本书的后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但这本小说集的创作过程,貌似很难与“自在”两个字挂钩,伴随着父亲的病情,以及创作时的自我节制。读完这本小说后,又忽然懂得了这份自在,这是关于一个写作者重建的能力,正如她在后记中写下的另一句话,“我在写作中局部地完成了我自己。” 在文字之间找寻自我,确认自我。这或许是当下每一个人都应该重新审视的,文字古老却又永恒的价值。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作家郭爽。在播客录制的那个午后,郭爽穿着一席黑色长裙,搭配着黑色短靴,手里搭着一件红色的针织衫以防秋寒,就像秋天的傍晚,温暖、平静。她的人和她文字间透露的细腻、轻盈的笔触相似之外,与她的交谈还有一份自在。在录制开始后,她说:“直接叫我郭爽就好。” 我们从她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月球》开始聊起,聊到我们与父母辈之间微妙的代际关系,聊到如何在创作中寻找自我的确定性,最后讨论到文学是否能作为社会议题的一种解药。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抵达自己的月球,即使只是在月球上呆了那么一小会儿,让自己眼中的世界微微晃动了一小下。 【收听指北】 * 代际关系:我们与父母之间也存在着复杂性 03:37 工作是当下的年轻人迈向自我认识的第一步,找工作的过程也是找寻自我的过程。 05:36 通过工作找寻社会位置,对女性而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职场上女性和女性之间会第一时间察觉对方的需求,心照不宣地互相帮助。 11:41 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写一位母亲,建造多维的空间与心理感受。 18:03 我们对于父母的认知更多是基于符号化的形象,忽视了关系中的复杂性。 20:36 如果妈妈不是我的妈妈,我还会喜欢她吗?能产生与父母沟通的愿望并拥有这种能力的人,都是非常强大的人。 23:27 在物理空间上隔绝的亲子关系,会让人产生跳脱感。 30:37 终有一天,我们要重新面对父亲和母亲的人生身份。 * 写作经验:建立作者的确定性 35:06 从记者到作者,之前的文字工作经历,并不代表能更接近写作本身。 37:39 女性容易产生写作的羞愧感,但随着写作经验的累积,作品会带来强大的确定性。 40:52 在写作时,把男性和女性看作一样的人,希望构建一种微妙的中性感。 45:17 只有再坚持写的久一点,才可能打破外界最自己的标签。如果一直停留在自己曾经的作品中,作者的身份就会被忘却。 48:50 所有的创作都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让世界晃动了一下,等你再回去的时候会发现,世界没有百分百的摆放在原位上,因为你看待他的方式不一样了。 * 女性写作:这或许是在写作的女性作者最多的时代 58:18 女性书写和表达的历史很短,社会环境局限了女性的写作经验,但不意味着女性的写作能力是有限的。 1:00:44 这些年来国内的女性作者,她们呈现的多元化状态一直在变化,每个人的写作内容和语言表达都是截然不同的。 1:06:19 如今年轻的作者想得到出版机会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许多优秀作品无人问津。 1:17:08 社会议题是不是要用文学来解决,或者文学能不能解决,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本期音乐】 Bernard Haitink,Concertgebouworkest -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David Oistrakh,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Gennady Rozhdestvensky -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2 In F Major Op.50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聊了聊现今火热的相亲角、恋爱综艺与逐渐兴起的dating文化,探讨了在陌生人社交时代人们寻找另一半的几种方式。 【本期嘉宾】 孟常 | 《90婚介所》综艺节目常驻嘉宾,《不合时宜》主播 青豆 | 曾组织或参与过多次新型相亲角活动,热衷牵线的老红娘 老王 | 相亲角大爷大妈眼里的红人,为写论文下载了多个社交软件 【本期主播】 小曾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上周末,对相亲角好奇已久的编辑部,终于集体组织了一回中山公园相亲角打卡,结果却在众多大爷大妈的盘问中仓皇逃离。这也成为了我们聊聊这期播客的源起。 过去几年,我们的婚恋观念与社交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也早已进入了陌生人社交的时代。从热度从未衰减的传统相亲角,到已经泛滥的社交软件、恋爱综艺,再到dating、“先试后爱”等逐步流行的交往模式……为了找寻伴侣,我们面前的似乎摆放了多种路径可供选择。 然而,同样以婚恋为目的,这些路径的差异性是什么?为什么作为“新旧代表”的相亲与dating同样都会遭人诟病?在众多模式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持自身的舒适性,找寻最适宜的方式?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从在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的观察开始聊起,聊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线下交友活动,令年轻人上头的新型恋爱综艺,最后聊到在国内逐渐兴起的dating文化以及人们对dating的误解和诋毁。 随着时代的变化,每一代人都会衍生出自己的相亲角、恋爱综艺,每一代人都会有不同的交友聚会、社交模式。但种种社交场景中人们所呈现的状态,同样也在映射着时代与社会情绪,正在发生怎样的转变。 感谢天然膳食营养补剂“AG小绿粉”(Athletic Greens)对本期节目的支持。微信小程序搜索“AG服务” ,下单使用【节目专属折扣码:WTQN】。(“问题青年”首字母缩写)。临近双十一购买12个月的订购计划,享全网最低价528元/月(原价698元/月)的同时,再免费赠送一个月。11月11日前,买订购计划使用问题青年折扣码,还会加送AG1小绿粉5天旅行装2盒。 【收听指北】 00:00 Athletic Greens小绿粉产品推广 03:21 正片开始(点击此处跳过广告) 06:31 现在的相亲角是什么样?在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的一些观察。 08:35 相亲角这件事情的存在,其实体现了国内社会普通人观念的水位,是大众婚恋观念的呈现。 11:50 传统相亲角之外的“新型”相亲方式:购物车相亲、电影相亲、听歌交友会……基于兴趣爱好的匹配方式。 15:25 陌生人社交是都市青年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状况,它无法承诺任何效率和结果。而传统相亲之所以看起来效率高,是放低了除硬性条件之外的其他软性标准。 18:59 现在的相亲和社交模式,不容易二分式地区分新旧,我们的父母辈就经历过类似“北岛诗会”这样的社交方式,其实都是一直存在的。 21:16 现在父母介绍相亲的方式,未必如我们之前想象的那样“陈旧”,只是增加了一个认识异性的渠道。 25:35 参与相亲角的父母辈大多都是本地人,所以现在相亲角呈现的形式是被先验地筛选过的,但如果放在年轻人的日常社交中,很少有人会直接问对方的出生地、经济状况等条件。 26:58 如果在无数的相亲婚恋场景中,呈现出一致的保守化倾向,或许我们可以从中评测出人们的不安全感是否在加剧,整个社会是否在趋于保守,这与社会的情绪变化是一致的。 29:14 国内的恋爱综艺热潮:《90婚介所》、《再见爱人》等恋综不断出圈。 30:31 恋爱综艺从侧面反映出每一代年轻人恋爱观的变化与个体独立性的思考。 36:29 恋爱综艺不在节目内而在节目外,节目内的匹配成功率很低,但许多参与者却因为节目在线下找到了恋爱对象。 41:09 现在的恋综,人们羞于将标准直接说出口,其实是教养在进步的结果。 47:17 《90婚介所)内提到的前沿观念“先试后爱”,也联系到了dating文化在国内的兴起。 49:28 如果我们认同一个都市里的成年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同婚恋不应该是拍脑袋一热的决定,那dating必然会出现,而且从上一代开始就已经存在过这样的现象,只不过我们不把它定义为dating。 54:36 我们对dating的很多误解和质疑,其实是现代消费社会中存在的精神危机构成的,不应该由dating这件事来背锅。 01:03:19 很多社交模式的预期和目的是错配的,许多人将效率崇拜也带到了与人的交往过程之中。 【本期音乐】 A Good Bass for Gambling 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狂想曲-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蒋先贵通过“荒诞”、“土味”、“躺平”这三个关键词聊了聊他是如何看待家乡与土味潮流,又是如何反思现实与被现实卷入时代浪潮中的人们。 【本期问题青年】 蒋先贵 | 《明日创作计划》学员,来自六盘水 【本期主播】 小曾、Sharon | 青年志编辑 【本期介绍】 “没有小麦 照样种玫瑰花。” 宽领西服、印花领带、茶色墨镜;迪斯科、玫瑰花、贵州话;歌舞厅、溜冰场、工厂、煤矿;月球、保安、县城、科幻.......当这些意象集中浮现在一个人身上时,很难不留下令人深刻的印象。 今年八月,我们通过《明日创作计划》了解到了一位00后创作者——蒋先贵。 他从贵州的小镇走出来,通过《爱人与玫瑰花》这首歌为我们推开了六盘水的某道铁门,为我们留下了他关于家乡的记忆的烙印。但同时,他也是一位00后创作者,我们总能在他的音乐中窥见关于这个时代的荒诞感与冲突性,月球与保安、小麦与玫瑰花,在《飞向月球》这首歌中,他通过创作表达了他对于荒诞现实的看法。 如今,我们身处一个集体向外、急速向前的时代,而蒋先贵的音乐与个人表达,总能带我们找回本土,回到过去。为何这个20出头的少年选择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会将本土的文化输出作为他重要的使命?对于他而言,时代又是如何在他的创作上留下烙印的? 在这一期播客中,我们和蒋先贵通过“荒诞”、“土味”、“躺平”这三个关键词聊了聊他是如何看待家乡与土味潮流,又是如何反思现实与被现实卷入时代浪潮中的人们。 【收听指北】 「荒诞」:追寻荒诞现实的浪漫与真实感 07:34 谈自己作品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保安、玫瑰花、苹果,都是很接地气的,来自对生活细节的体察 10:32 在创作的时候偏爱“荒诞”的感觉,因为感到自己的生活就是充满不确定与不可预测性的,荒诞和我属于“臭味相投” 13:09 我们的生活本身已经很困苦、荒诞了,创作成为了我们转移注意力、为自己充电的途径 「土味」:土味是本土的土,不是真的土 18:17 土一直是一种潮流,只是在之前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办法大方地去承认它,但我现在就能大方承认“我就是从县城来的,我就是一个乡下人” 19:12 在17、18岁的时候,我有过羞于谈论自己身份的经历。我发觉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之后才慢慢地开始认同县城的生活也挺棒的 20:16 从《黔南的哑巴》这首歌开始,我决定要写一些本土化的、有地域特色的东西,但我不喜欢刻意为之的本土化 22:54 我喜欢的歌手与乐队(包括崔健、伍佰、脏手指乐队、草东、齐柏林飞艇、村八分乐队等),启发我去做一些毛刺感比较强的创作 30:23 认真做“文化输出”这件事对我来说挺重要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贵州是一个神秘且充满魔法的地方 「躺平」:躺了但没完全躺,依然要努力生活 42:44 “躺平”是个很真实的词,比如我就想做咸鱼,但这不是没有志气和斗志的表现,反而是更加遵循本质和真实的表现 47:51 关于歌词中谈到的“心碎的人”、“可怜的人”:我认为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欲求不满,但我们总是这样很正常,所以就会心碎了 52:44 我是躺平了但没完全躺平,完全躺平就是“废物”了。我即使说自己躺平了,但我还是需要干点事情,还可以努力地生活 01:01:28 00后的孩子在接触互联网之后还会变得“擅于思考”,但我们很容易拿自己的观点攻击别人,我们当然要思考,但底线还是尽量不要伤害别人 【本期音乐】 《飞向月球》- 蒋先贵 《爱人与玫瑰花》- 蒋先贵 《黔南的哑巴》- 蒋先贵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与童漠男聊了聊他如何审视自己内心的懦弱、不堪与丑陋,并以此作为自己作品的养分。当大家普遍将脱口秀看作一种“冒犯的艺术”时,自省与退让的脱口秀是否同样具有效力。 【本期嘉宾】 童漠男 |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人气选手、脱口秀TIGHT5两届冠军 【本期主播】 陈陈、李颐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这一季的脱口秀大会即将进入尾声,在众多优秀的选手里,号称“卑微脱口秀第一人”的童漠男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为近两年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艺术形式,脱口秀往往被寄予“批判”和“冒犯”的期待。自称胆小懦弱的童漠男,因此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不堪。了解童漠男的粉丝们又称他为“怂横怂横”的,卑微之中又会有别样的爆发力。 童漠男把靶心指向自己,审视和暴露自己内心的“懦弱、不堪与丑陋”。这还是脱口秀吗?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风格?在《某某与我》中,他提到的“懦弱的力量”是指什么?他在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和童漠男聊了聊。从他投身脱口秀行业的契机开始聊起,聊到年轻人的反抗与叛逆,聊到人们在当下难以获得快乐的原因,最后聊到屈服和退让在当下的环境里能够发挥的力量。在聊天期间,我们感受到童漠男如同一个地心探测器,他不断的向下挖掘,打磨自己剖析自己,正如他所言:“脱口秀给了我一个不断逼自己去审视自我的过程,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懦弱,审视自己的不堪和丑陋,再将这些转换为我作品的养分。” 或许,我们都需要同样的勇气和自省,去面对自我的丑陋,去面对那些与美好相悖的部分。 【收听指北】 04:34 成为全职脱口秀演员后生活变得越来越窄,特别想和各行各业的人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07:59 脱口秀启蒙是罗永浩老师,羡慕他在讲台上的个人魅力与语言风格,也是自己踏入教培行业的原因。 10:49 人的本质就是叛逆,年轻人反抗上一代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感觉世界并不在自己手中。童漠男讲述了多年前罗永浩在讲台上的一个段子。 16:09 盲目的对抗,反而能激发出真正的坚持和兴趣。在追求某件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反抗和阻挠,反而能把快感推向极致。 22:23 最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人到底怎么才能快乐起来?童漠男讲了“直立行走”段子的“暗黑完整版”。 32:32 现实生活中的童漠男有多“胆小懦弱”? 35:04 羡慕那些敢于大胆表述自己想法的人,他们身上有自己不具备的素质,但如果自己也强行去表演攻击性的脱口秀会很不自洽,因为我无法成为他们。 38:15 这个世界缺少一些率先的屈服,每个人都想成为胜利的一方,但如果一直保持彼此互不相让的状态,很难达到共情和理解。屈服和退让同样具有力量。 44:45 剖析自己小时候的“谦让”和现在的“低调”。 48:48 大家习惯于脱口秀下定义,认为脱口秀就应该冒犯抨击,但我想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演自己的喜剧。 51:40 我喜欢剖析自己内心邪恶、不堪的一面,这让我不断认清自己。一个正邪交融的人才是立体的,才能够令人喜爱。 59:29 体育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很短暂,但脱口秀演员可能在人生任何一个时期进入自己的巅峰状态,或在不同年龄段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它是个可以做一辈子的行业。 1:03:29 脱口秀逼我不断地去审视自己,看到自己的丑陋与不堪,通过这些审视我才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内容。 1:07:17 今天还害怕什么? 【本期音乐】 00110100 01010100 - 0181 000 0010 Fazer - Wasi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封面拍摄】文森特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欧宁老师从他正在创作的新书《乌托邦田野》聊起,探寻过去两百年里不同地域的社群实践是如何落地的,如何看待它们的意义和遗产,以及我们今天为何要谈论乌托邦。 【本期嘉宾】 欧宁 | 艺术家、策展人、作家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什么是理想的生活?如何抵达理想的生活? 当我们不满足于主流的叙事时,便开始寻找替代性的方案。有人在城市中改造社区或营建社群空间,以此改善公共生活,增进人与人的联系;有人移民乡村,回归农田,探索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有人开辟荒野,自给自足,构想和实验人类共同生活的可能性 “又是一个乌托邦啊”,远观的人似乎总是能“一眼看透”并“一语道破”。于是,实践者心知肚明 —— 被贴上乌托邦标签的同时,TA的社群实践恐怕会被忽略不计。 齐泽克说,“乌托邦在今天不应该被理解为它最古老的那种意思,就是理想的社会,也不应当被理解为你能够实现所有欲望的社会。它不是无边的想象(free imagination),而应当被理解为当现实逼迫你去想象一个出路时候的构想。” 我们为什么羞于谈论乌托邦?什么是乌托邦?历史上的乌托邦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想资源?欧宁老师从他正在创作的新书《乌托邦田野》聊起,梳理了十八世纪以来的乌托邦实践的脉络,谈论了在我们今天乌托邦构想的意义。 *访谈的部分内容被整理为文字稿发在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上(9月24日)。 *播客32分的口误:应该是1837年(说成了1847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及随后爱默生(说成了爱迪生)等人发起的波士顿布鲁克农场。 【收听指北】 从关心城市问题到关心乡村问题 5:24 10年前,拍摄城中村及贫民窟的纪录片《三元里》和《煤市街》。 6:42 城市贫困社区的问题实际是农村问题,如果不是农业破产,农民不会跑来城市。 7:10 选择在安徽黄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做「碧山计划」的项目,是乡村建设,也是共同体实验。 挖掘乡村建设和社群实践的历史经验,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8:35 清迈艺术家的「土地计划」。 9:58《天南》文学期刊的创刊号《亚细亚故乡》。 13:01 探索十八世纪以来的乌托邦实践:泰戈尔在印度的乡村建设、中国民国时期的乡建运动、六七十年代「返土归田运动(Back-to-the-land movement )」这个背景下,北美地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出现的一些嬉皮公社、生态村和理想社区(intentional community)等。 17:55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曾有许多激进的乌托邦实践可以落地:纽约「欧内达(Oneida)」社群实行群婚制,美国震教村(Shaker Villages),奉行独身主义。 乌托邦的定义与污名 27:46 乌托邦的定义是一种替代性方案(alternative),当问题和危机出现时,人们开始探索和想象另一种可能性。 29:06 乌托邦一词源自托马斯·莫尔著作《乌托邦》,他同时开创了乌托邦文学。乌托邦文学和实践中往往有共有财产和教育实践。 32:12 不同时代的危机不一样,乌托邦想象也不一样。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人道主义危机,19世纪美国经济危机带来的赤贫危机,20世纪越战期间,都曾有大量的乌托邦实践。 34:29 人们不愿意谈论乌托邦的原因,一是觉得乌托邦是乌有之乡,二也有可能是某个地方的政治空间不允许谈论。实践者不喜欢「乌托邦」,因为实践理想社区并不是创造乌有之乡。 38:22 超大尺度的乌托邦曾有许多灾难性的失败。 39:51 “前马克思共产主义”。 43:40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新村运动。 49:23 在今天谈论乌托邦是有意义的,无需害羞和回避,它能拓宽我们对“共同生活的想象”,我们应该去拥抱这些拓展经验的部分。 49:40 「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一词能表达在历史上人们共同生活实验的社群的关联,但它不是共产主义(Communism),有明确的界限。 乌托邦不应以成败论 57:24 罗伯特·欧文的新拉纳克村和新和谐村实践,新和谐镇的失败,及其为美国留下的重要的遗产:公立图书馆和公立学校制度。 1:06:01 乌托邦不应以成败论,关键要看是否创新、具有持久的历史影响力。 1:08:59 我们需要重新阅读法国思想家傅立叶。 欧宁谈今天的实践 1:13:15 今天的乡村建设和十九世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在落脚点、政治空间、工具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20:59 现今城市空间中的共同体、共居实验需要警惕资本主义与组织学,保持它们原初的本质。谈Workface 和706空间。 1:26:26 商业可以是中性的。商业背后有正义的价值观时,会带来良性的影响力。中国缺少商业知识分子。 【延伸阅读】 关于欧宁 1969年生于广东遂溪。90年代创建独立音乐团体“新群众”以及独立电影团体“缘影会”。2004年与艺术家曹斐创办了立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另类文化艺术工作平台“别馆”(Alternative Archive) 。2006年离开广州迁至北京,2008年至2010年担任现代传播集团《周末画报》创意顾问及邵忠基金会总监。2011年创办《天南》文学双月刊并任主编,同时发起“碧山计划”。2016-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教授“中国城乡研究”与“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两门课程,同时主持山东省烟台市广仁历史街区的活化项目“广仁计划”。2019年,他获选担任波士顿艺术、设计与社会研究中心(CAD+SR)2019-2020年研究员,2020年成为高级研究员(2020-2021年)。2020年开始他重新进入声音研究领域,主持和策划一系列声音艺术工作坊和展览,包括“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苏州寒山美术馆,2020-2021年),“村声工作坊”(苏州容春堂,2021年),“原音计划”(太原长江美术馆,2021年)。 欧宁曾受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邀请拍摄纪录片《三元里》(2003年),受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邀请拍摄纪录片《煤市街》(2006年),在世界各地展出、放映并被收藏、研究。连续策划三届大声展(2005年,2007年,2010年),并为伦敦蛇形画廊在伦敦巴特西电站策划了声音艺术的展览项目“唤醒巴特西”(2006年);曾担任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Benesse大奖评委(2009年),日本横滨国际影像节评委(2009年),2011年成都双年展国际设计展策展人,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2011年),第22届米兰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电影节评委(2012年),里斯本建筑三年展Debut大奖评委(2013年)。 播客中提到的乡村建设项目和社群实践 [1] 《乌托邦田野》主要是对十九世纪以来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社群实验和乡村建设进行田野走访和阅读研究,目的在于为今天收集和剖析历史经验。第一篇“乌托邦乡愁”是对这个田野研究项目的概述,虽不属书稿正式内容,但可了解此书的提要和框架。目前已经写到26万字,部分章节已经发表于《单读》、《天涯》、《今天》等杂志及澎湃新闻。豆瓣合集名称为“Utopian Field”。: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5447685/ [2] 《在世界达到完全幸福之前,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提及日本农托邦、半农生活等实践),欧宁,豆瓣日记,2021 https://www.douban.com/note/792431419/ [3]《又是一个乌托邦,你也许会说。是的,但它有所不同》(提及恩厚之夫妇的进步教育和乡村建设计划“达廷顿实验”),欧宁,豆瓣日记,2020 https://www.douban.com/note/758924125/ [4] 《我的生命并非无用。我在自己的时代前面走得太快了。》(提及罗伯特·欧文在苏格兰新拉纳克的地方实验),欧宁,豆瓣日记,2020 https://www.douban.com/note/757788953/ [5]《新冠恐慌之后,小地方、去中心、低成本、亲自然的互助社群会是一个选择吗?》(提及每逢大危机爆发之后,总有人去探索不一样的生活,于是有了一波又一波的乌托邦实践:英国工业革命的人道灾难,驱使清教徒到新大陆去建立“人间天国”;美国因为首次经济危机而导致的“1837年大恐慌”,催生了无数社群主义实验;越南战争危机引发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Back-to-the-Land运动;中国在民国时代军阀分权割据的“乱治”下,知识分子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而过去三十多年来激烈的城市化进程,则让“返乡”成了一个新的尝试。),欧宁,豆瓣日记,2020 https://www.douban.com/note/756580707/ [6] 《乡村乌托邦:清迈的艺术实验》,欧宁,牛院,2014 https://mp.weixin.qq.com/s/2qjj9o7Y3ExFpjTqfbqYMw [7] 天府公园大草坪项目访谈:https://mp.weixin.qq.com/s/0aQmOLHx4nFn3ZygeY1DMw [8]《天南》(01·创刊号·亚细亚故乡),主编:欧宁,出版社:广东省文联,2011 http://roll.sohu.com/20110415/n305839084.shtml [9] 《乌托邦》,[英] 托马斯·莫尔,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 【本期音乐】 András Schiff - Invention No.13 in A minor, BWV 784 Philippe Rombi - Dans la maison (Thème)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青年学者袁长庚聊了聊,人类学“走红”背后的成因与误解、学科的脉络,以及它对当下焦虑的个体所形成的理解与推动。 【本期介绍】 在青年志今年七月发送的一篇文章《文科有什么用?在技术理性的包围下,为人文精神辩护》中,我们讨论了文科是怎么变“无用”的?以及“有用”的标准在当下的土壤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面对这个老生常谈并且还会持续辩驳下去的问题,从本期【问题青年】开始,我们将文科逐一拆分,从单个学科入手,不定期和人文学科的从业者展开对话,来探讨该学科的脉络与“功效”。首期聊的便是人类学。 随着项飙老师的走红,人类学在过去两年走入大众视野。相较于其他人文学科,它似乎散发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独异气质,在关注远方和历史的同时,又同附近与当下持续地共振。 但在大众对人类学的关注中,是否存在着一厢情愿的误解?有什么需要被祛魅之处?人类学又具体学什么?和社会学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它对当下焦虑的个体可以形成何种理解与推动? 带着这些疑问,我和一位极富热情的人类学青年学者——袁长庚聊了聊。 【本期嘉宾】 袁长庚,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b站ID:讲台艺术家袁老师 【收听指北】 05:13 人类学在近两年的“走红”,在于社会对于经验的普遍焦虑。在过去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群体和个体的经验都趋于单一和稀薄,不足以梳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 10:31 公众对人类学的关注中,存在着哪些“美丽的误会”?为什么把人类学作为理解世界的方法其实难以被大众所接受? 16:49 人类学和社会学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同文学与诗学有何关联?具体又学些什么? 26:54 为什么“劝退”是人类学老师的传统美德? 36:41 现代学院体系内的很多学术生产,很多时候并不能对社会提供真知与洞见,更像是在把玩一个学术游戏,这种机制可能会扼杀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 41:52 项飙老师的可贵在于对经验的原始冲动,并总能对即时性问题做出有力度的经验凝结。 48:47 为什么人类学很看重“讲故事”?相较于下结论,在大家急于寻求各种解释的当下,呈现经验、讲故事其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 53:38 人类学打捞的更像是一种遥远的常识,这种常识在现代性和理性独断的驱动下被我们遗忘了。 01:03:47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 的学术与行动,恰恰是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最好的状态。 01:09:29 人类学无法脱离经验世界而存在,经验世界又总在发生变化,因此人类学家需要和现实保持有机的联系与张力。 01:16:57 袁长庚讲述自己的博士论文,关于北方某个小城的“传销组织” 【本期博客提及的书与文章】 [1].大卫·格雷伯,《债:第一个5000年》(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 2011) [2].大卫·格雷伯,《狗屁工作:一个理论》( Bullshit Jobs: A Theory ,2018) [3].大卫·格雷伯,马歇尔·萨林斯,《论王权》( On Kings ,2017) [4].埃文斯·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与魔法》 [5].项飙,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 [6].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 [7].张文义,《我不推荐读人类学博士》 [8].张文义,《人类学的终极劝退》 【本期音乐】 Ernest Ansermet - La Boutique Fantasque - Tarantella Ludovico Einaudi - Una Mattina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 ttg 创始人海鑫、X++文化品牌创始人李胜博通过一次神游与共创,从社区独特的场域与氛围出发,聊了聊我们如何走进与拜访一个城市,城市青年空间如何形成、如何留住人,以及旅行作为非日常体验能够在今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本期嘉宾】 海鑫 | ttg 创始人,背包客 李胜博 | X++创始人,旅行者和内容创造者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这是「青年栖居地图」系列的第二期播客。上一期,我们聚焦在那些“构想未来生活可能性”的共识社区或乌托邦,和社区建设者探讨了社区的意义。这一期,我们和两位背包客及旅行文化传播者的漫谈,既是对于青年社区和青年空间的神游,也是对生活可能性的探寻和共创。 我们从日本、台湾、火人节,谈到了景德镇、沙溪、福建龙潭里等地的青年社区,又将目光转向我们熟悉的大城市,探讨城市青年空间如何形成。从社区独特的场域与氛围出发,也聊了聊我们如何走进与拜访一个城市,以及旅行作为非日常体验能够在今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兴趣爱好、文化工艺或人际关系,常常是人们到访某个地点与聚会交流的原因,归属感与亲密感就慢慢形成。如果没有社区的存在,我们抵达一个地方,就像是在一个钢筋混凝土堆里硬硬着陆,无法生根发芽。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找到社区,才能找到一片土壤,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如何发现本地?”是作为旅行者和城市寄居者的我们一直探索与好奇的问题。在地文化常常是由复杂的文化、环境风貌以及社会习惯建构出来的。我们如何能够深入体验与感受,而不是浅尝辄止表层的观光?同时,旅行除了可以为我们带来非日常体验以及生活方式样本的采集之外,还有什么其他视角的启发?在地社区和青年空间,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旅行或者探访一座城市的秘密通道。 【收听指北】 06:45 李胜博对于社区概念的形成来自在日本乡村“津和野”的经历,一个因兴趣爱好而聚集、因分享互助而持续维持下去的社区 13:00 海鑫分享在台湾和火人节奇的奇妙经历:从旅行者的视角去看本地的亲密社区 18:45 社区氛围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元素:“社区里的人”以及“人的状态” 20:20 非盈利的目的能够对社区氛围进行活化与净化,人的状态也能得到改善 22:40 什么是社区的开端?与教育、乡村和城市本身的差异、政策皆有关系 25:50 由旅行者组成的社区可以称为“流动社区”,好的东西都经由时间筛选 28:22 景德镇提供了一个舒服的体验,人们有更多选择居所的空间 31:49 体验的三种层次:产生感官刺激、产生长久粘性的体验、提供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38:02 社区空间运营的三个阶段:复合型空间-空间内容-空间的人 42:13 有哪些值得我们一看的国内社区?福建龙潭里、云南沙溪 47:46 找到城市青年空间的线索就是找到对当地熟悉的人 50:30 社区感的青年空间的孵化过程和商业模式 01:01:00 城市中的青年空间:苏州“看什么策展”、“黑胶猩猩”,成都“贰麻”、“一山杂物”等 01:04:50 旅行的迷思:旅行如何影响日常? 01:14:15 非日常体验与随机性是对“稳定”的挑战 01:17:15 社区是一个地方的土壤,去到地方社区能种下种子继续生长 【本期音乐】 Gabriel Yared - Betty Et Zorg Don Shirley - The Lonesome Road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前VICE主编王戈、滑板文化研究者李闯,聊了聊地球村的消逝与亚文化的变迁。 【本期介绍】 当「消逝的地球村」来到第三期,我们试图从亚文化出发,一窥“地球村”这个概念的矛盾与复杂。 对于80后来说,他们成长于一个世界正广泛联结的时代,其中一些人在21世纪初接触到了嘻哈、滑板、涂鸦这样自带“反抗”标签的亚文化,并顺势推广与传播。而随着资本的高速扩张与媒介形式的更迭,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资本和权力强势介入后,亚文化又能否生发出新的意涵呢? 而当城市里的亚文化空间不断消失与被整合,线上亚文化的蓬勃发展似乎并不能填补社群离散后的失落与孤独。符号的打造与消费,也难以阻挡其文化意义的流失。在一个隔离的时代,社群又该如何重建? 我们和两位曾经在亚文化前沿的消费者与从业者、如今又成了研究者的朋友,聊了聊这些问题。 【本期嘉宾】 王戈:前VICE中国主编,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在读博士 李闯:滑板文化研究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 【收听指北】 06:22 用P2P下载音乐,和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因为同样的爱好分享着同样的资源,并被资源所影响 08:43 李闯描述那种由玩滑板带来的社群归属感 12:32 如何从亚文化的消费者,变成文化传播者? 17:40 以前的媒体从业者是搭快车吗? 21:04 地球村并不是从开放到关闭,而是隔离和联结交错发生 27:38 如果说过去的亚文化是由西到东的单方向传播,在掌握话语权后,我们又能传播出去什么呢? 33:51 亚文化的底色一定得是“反抗”吗?和资本的关系一定是“被收编”吗? 41:53 Supporting your local 该如何实现呢? 44:49 城市空间的消失与亚文化社群的离散 51:59 亚文化今昔对比,究竟是匮乏中的美好,还是丰富后的贫瘠? 59:24 在隔离的时代,社群何以重建?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0后、80后、90后与00后四位朋友,聊了聊各自的18岁。 【本期嘉宾】 小有耳 | 经常忘记自己岁数的80后 阳少 | 看起来像80后的90后 陈陈 | 仍在探索中的00后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我们经常说,“青年”应该是一个形容词,一种状态,它不应该是以年龄作为分界线的代称。 然而,“18岁”对于青年来说却又无疑是具有重要标志性的一年,这是社会为你加冕的成人礼。它不代表青春年少的顶峰,却意味着一种社会身份的转向;它不代表独立人生的开始,却意味着你能有机会走入更大的世界中,完成与自我的对话,建立更多关于未来的想象。 然而,每一代青年在18岁时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却又不尽相同。在这期播客中,我们聚集了70后、80后、90后与00后,聊了聊在不同年代之下各自的18岁记忆,这些记忆既具有个体的探索,也具有时代的特征性。我们似乎从中拼凑出了一条模糊的青年文化史,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播介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变换为每一代青年赋予了不同的特质。 最后,我们也试图去想象,一个18岁的青年,在今天又会经历怎样不同的时代性挑战?然而这份挑战并不仅仅指向即将18岁的人们,也指向更为广泛的青年群体:在信息过溢的时代,保持匮乏感与开放性,才会迎来更多可能。 【收听指北】 04:21 00后的18岁,感觉似乎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又被自己的恐惧给打败了。 09:54 90后的18岁,那时有更大的公共空间,还会看见很多真实的人很中二的参与微博上的互动。 13:04 80后的18岁,前互联网到刚刚接触互联网的时代,亚文化已经形成了,感觉“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 21:30 70后的18岁,90年代的文化消费,相比之下一个是小得多的世界。 25:15 为什么00后会在文化消费中去“考古”? 26:31 文化消费的兴起有赖于文化先锋的传播,当时对于文化产品的质量并没有好与不好的标准评判。 30:10 究竟哪一代人在18岁的时候对未来的想象力更丰富? 31:32 “大航海时代”,因为缺乏信息,进入大学时就像文盲一样跨入到了一个新的文化语境中,需要靠自己慢慢探索。 36:25 随着大家脱去校服,残酷的现实扑面而来,我们都在18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了阶层的存在,却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情绪感受。 40:17 选择大学的时候没有太多功利的考虑,因为武汉的朋克很牛所以就去了 47:16 现在的18岁青年感觉会更加“功利”,陈陈的文科班同学在选择专业时1/3都去学了金融和管理学 49:32 小有耳:大学时结交的朋友都是玩乐队、搞涂鸦、跳街舞的,和学校里的生活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52:56 学校之外的生活和社交圈,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自身主体性的思考与建设 01:01:01 成长伴随着对“好学生”人设的告别。 01:08:33 陈陈:消费主义深入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之中,越来越少有创造性的工作能让自己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01:12:31 不得不承认,00后所面临的18岁确实是更难的。 01:20:10 无论是社交圈还是自我的发展成长,保持匮乏感与开放性,还是会有很多超乎想象的可能性进入到生活中 01:21:21 给18岁的自己说一些话:手上空空如也的时候,才会有扩大自己世界的欲望 感谢PROYA珀莱雅对本期节目的支持。今年是珀莱雅品牌18周年,值新学期开学之际,他们发起了#开学来信 写给18岁的自己# 特别活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来聊聊你的18岁。 【本期音乐】 Richard Sanderson - Reality Sir Richard Rodney Bennett - The way you look tonight (Swing Time, 1936) (1996 Digital Remaster)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