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社区实践不是逃离城市化,而是主动担负起构想未来生活的责任

唐冠华和Daniel都研究和访问过不少国外的社区和乌托邦,也各自在国内开展了多年的社区实践。 【本期嘉宾】 唐冠华 | 共识社区定义提出者,「家园计划」联合发起人,自给自足生活实验践行者 张贤铭 Daniel | 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系毕业,「P8星球」联合创始人,远大集团「活楼里」主理人,可持续社区实践者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主流的、单一的生活方式感到无望,选择与成功叙事背道而驰,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有些人悄悄地退出了消费主义的战场,转而追求低欲望的生活,有些人选择离开一二线城市,去参与乡村建设;也有些人找到了彼此,建设起一个个“共同体”,重新定义人与人的联结。 青年社区,是青年们走出私领域,进入公领域的建设和创造。它们有些基于地域——既然在这里了,如何更好的“在一起”?有些基于对良好生活的共同想象——为了实现心目中的生活,不远万里也要去到那个具有可能性的地方,然后共建一个家园。在这两种社区分类之间,我们更关心后者。当青年主动地去选择一个共同体或社区栖居时,也是在主动地创造和实现向往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良好生活?在都市年轻人面临普遍困惑的情况下,青年社区可能是一部分年轻人的解题思路之一。然而,当我们因为对主流的生活方式存疑而将目光投向那些小共同体和社区,试图寻找答案时,不可避免地会存疑:怎么解释那么多小共同体的消亡?他们有这样那样奇奇怪怪的看法和实践,有时让人禁不住担心“这站得住脚吗”? 唐冠华的社区实践从反思城市生活中无意义的竞争出发,开启了自给自足生活的试验场。Daniel 作为建筑师,分享了他走访到的世界各地的社区实践,并且希望能探索出可持续的社区生活方式。 【收听指北】 07:40 唐冠华:脱离物质利益竞争的环境,从改造自己的生活开始 16:07 对“共识社区”的理解,它是尊重多元的、有深层次共识的群体共同体 21:07 Daniel 对共同体的认知来自于童年在大院的集体记忆和辗转游走的求学时代 27:40 Daniel 在印度社区“奥罗城”和德国“花园城市”的走访经历 34:39 对社区的深刻认知:我们是社区的一份子,社区是我们的身份 39:21 可持续的社会关系:最不想看到的状态是人们因为危机、环境灾难而被迫回到土地 47:08 从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三个方面总结适于参与社区创建的人群特征 52:10 相比起逃离与主动退出,社区更需要主动的建设者,需要有自我的反思和批判 57:54 社区的环境不能太舒服,它才是一个真正的社区 01:04:23 社区需要新陈代谢,离开是一种播种和再生 01:10:58 不一定需要“成功”或“失败”的定义,历史上的社区实践都在积累经验 01:15:00 Daniel和冠华分享各自所在的社区和实践 【本期音乐】 Miles Davis - Générique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81分钟
6k+
3年前

20. 当地球村的叙事瓦解,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奥运?

从“阴间开幕式”,到中外奥运选手分别遭受不同程度的网暴,东京奥运会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对立情绪。在这一期播客中,编辑部的小伙伴们聊了聊和奥运有关的舆论、精神与赛制。除了输赢,奥运还有更多面向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讨, 【本期嘉宾】 小曾 | 曾立志成为奥运健儿 阳少 | 亟待反思的“极端”球迷 青豆 | 已无心观赛的普通市民 璐璐 | 怀念地球村的普通观众 【本期介绍】 从所谓的“阴间开幕式”,到中外奥运选手分别遭受不同程度的网暴。过去两周内,东京奥运会成了社交网络上对立情绪的宣泄口。每当我们想要上网看一些和赛事相关的讨论,赛场外的噪杂却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姗姗来迟的奥运会,似乎已无法弥合“后疫情时代”的撕裂与鸿沟,更难谈治愈。反而在人为构建起的敌意中,背负着过载的期待与重负。竞技体育的竞争,已不纯粹是技艺的比拼与赛场上的输赢,在表情包的轰炸下,更像是扬眉吐气的通道与冷嘲热讽的温床。 与此同时,仍然有一些画面在提醒着人们,在“更快、更高、更强”以外,还有作为人类共同体“更团结”的格言,在岌岌可危的当下值得被提起,比如,在美籍华裔羽毛球选手张蓓雯跟因腱断裂意外退赛的时候,何冰娇上前安慰;又或者是,在竞技体育高度职业化、资本化的今天,还有像Anna Kiesenhofer这样的业余选手,摆脱了策略性消耗,孤独地骑行,从一群职业选手中突围。 除了每天更新的金牌榜,奥运还有更多面向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讨,在这一期播客中,编辑部的小伙伴们从各自的奥运记忆出发,聊了聊和奥运有关的舆论、精神与赛制。 【收听指北】 02:29 我们的奥运记忆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大家会怀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 08:29 这次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真的很“阴间”吗?当庆典遭遇悼亡,我们又该怎样欣赏另类的美学? 18:56主张“联结”的奥运,为何会成为对立情绪的宣泄口? 22:07 媒介环境的变化,让因奥运产生的舆论撕扯显得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 29:43 在全球化叙事崩塌、“敌意”此起彼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去看见真实的个体。 34:02 自古以来,竞技体育就很难彻底和政治划清界限;作为观众\球迷,适度抽离并享受过程,或许是一种良好的观看之道。 38:18 在爽剧为王的时代,奥运会也成了被压缩的景观,流量的密码,丢失了细节。 47:31 作为一项超过百年的综合性盛会,现代奥运会对举办国而言又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而它又需要哪些革新与保留?竞技体育职业化或许是奥运之症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57分钟
3k+
4年前

19. 北京上海的两地漫游,在“疼痛”的变化中想象城市的可能性

“城市”这个话题一直都是常聊常新,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几位朋友以北京、上海两座极具代表性的大都市为例,聊了聊我们这几年间对城市的观察与感受。 【本期嘉宾】 大豆 | 在北京生活7年的不自由撰稿人,在公众号「北京梦游」中记录自己对北京的观察 粟叶 | 居住在上海两年的建筑师,目前自主创业中,从建筑师和城市设计的视角解读城市 Sharon | 「青年志」编辑,在上海生活三年,用镜头记录城市变化 【本期介绍】 随着科技带来的交通便利性,人们的迁移成本在逐渐降低,“北漂”、“沪漂”等词汇在逐渐褪色为上一个时代的记忆。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我们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想要居住的城市,而另一个问题似乎也因此被摆放在我们眼前,那就是:我是谁?我要选择在怎样的城市中生活? 城市环境、空间规划、人文历史……各种复杂的因素交错在一起,使得每一座城市都孕育出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与地域文化,而这些又并非一成不变,城市具有它自身的流动性与生命力,那些可见的、不可见的变化在默默影响着居住于其中的我们。 社会学者 Sharon.Zukin 在《裸城》中描述她所观察到的纽约现状:“太多令人喜爱的地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塔楼,一个接一个的街区失去了小尺度和地域特色的标识。”这似乎正是身居于国内大都市的我们正在经历的景象:城市空间在近年来深受消费文化的重塑,我们对城市的想象不断缩窄,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单一。或许,这是我们在今天重新触碰“城市”这个话题的必要所在。 在这期的播客中,我们邀请了几位朋友以北京和上海这两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为例,从个体经验出发一起聊了聊关于“城市与我”的话题:这几年我们观察到的城市变化与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又是如何从“城市的选择”反哺到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索的?当城市不断被消费文化重塑之后,我们对城市的想象还有哪些可能性? 这是我们新开设的栏目「就我而言」的第一期,在这个栏目中,我们会邀请与播客主题相关的朋友或亲身经历者,从个体经验的角度聊聊我们的观察与看法 【收听指北】 09:45 北京的胡同奇遇与城市中的街头探险 17:24 从历史的变迁了解一座城市,在夹缝中搜寻市井巷弄的旧时记忆 23:21 让人兴奋的东西在减少,但总有一些人在坚持关于生活的实验,让有意思的事情在城市中发生 29:17 城市的便利性是在养成人们的惰性,还是激发人们创造欲的土壤? 40:48 那些矗立在城市中的建筑物,就像一座座庞大的雕塑,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城市的居住者 45:26 选择城市的过程也是在找寻自己,在这个时代下,我们只是来来往往的游牧者 52:17 北京的文化氛围在不断受到重创,只有旧事物的流失,没有新事物的加入 57:14 科技加强了我们的流动性,也让居住地的选择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更加相关 01:03:13 当魔幻变成了一种“刻意”:北京鬼市的消亡与重庆魔幻性的消失 01:09:35城市还有很多想象的空间,还没有走到所有人都需要逃离的逆城市化状态 【本期音乐】 Soft Feeling - Cheel King Porter Stomp - Joel Cummins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77分钟
6k+
4年前

18. 为什么游戏不能是严肃且痛苦的呢?

这是一期和播客【落日间】的串台节目,我们向游戏设计师叶梓涛发问,试着像谈论文学、电影和艺术那样,谈论“严肃的游戏”何以可能?以及那片在电子世界还未被开垦的沃土。 【本期嘉宾】 叶梓涛 | 游戏设计师,播客「落日间」主理人 【本期介绍】 近年来,电子游戏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从《英雄联盟》S10总决赛,到最近社交网络上风靡的《摩尔庄园》。作为竞技赛事和社交方式的电子游戏,已在逐渐摆脱曾经家长和学校避之唯恐不及的“精神鸦片”的刻板印象了。 尽管游戏为资本和媒体所追逐,但人们却仍对它知之甚少,除了《王者荣耀》、吃鸡、电竞、3A这些关键词以外,似乎再难提炼出新的、具普世意义的理解框架。另一方面,顶着“第九艺术”的标签,虽然在学界,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开始被研究和重视,但也难以得到电影和文学那样“登堂入室”的待遇。 「落日间」是一个试图回答“何为游戏,游戏何为”的播客。主理人叶梓涛,作为一名文科出身的游戏设计师,他一直在尝试让游戏和其他领域发生碰撞,从哲学、建筑、技术、到政治与当代艺术。与此同时,他也邀请其他游戏从业者,重新诠释那些为人们“熟知”的概念,比如独立游戏、3A大作以及氪金网游的内在逻辑。 和梓涛的这一次聊天,我们试图从一个更为内部和开放的视角,进入游戏,理解游戏那些尚未被开拓的可能性。游戏从诞生以来,就和其他领域交错生长着,游戏的定义从不稳固。就像他在播客里说的那样,为什么游戏不可以是严肃和痛苦的,而哲学不能够是轻松和快乐的呢? 【收听指北】 04:15 游戏设计师会玩哪些游戏呢? 09:07 如何给电子游戏分类?“3A大作”这个概念有哪些问题? 18:26 为什么说游戏是资本和技术的高地,却是人文的贫民窟? 25:34 游戏如何与哲学、人类学等学科发生关系? 41:08 什么是游戏素养?如何在系统中反抗系统? 47:58 在互联网大厂做游戏的得与失,怎样拒绝当一颗“螺丝钉”? 57:16 给自己留出盈余,去反思和创造 01:06:35 落日间对青年志的发问 【本期音乐】 片头:Up Against It,By British Sea Power 片尾:Red Rock Riviera,By British Sea Power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粥粥、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5分钟
3k+
4年前

17. 姜思达:我就想做个人,也把你们都当人对待

我们来到X美术馆,和姜思达、X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 Michael 基于姜思达个展“爱我(f*ck me)”聊了聊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和感受,以及对“爱”的探寻、“认清自己”的残酷和如何抵抗自己“变成系统的一员”的根本命题。 【本期嘉宾】 姜思达 | 影视节目制作人、艺术家 黄勖夫 Michael | 姜思达个展“爱我(f*ck me)” 策展人、X美术馆馆长 【本期主播】 Lisa、Zafk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在当下社会,每个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努力地照顾好自己。寻找“爱”成为了一件很难的事。 6月12日,姜思达的个展「爱我(f*ck me)」在X美术馆开幕。在微博上,有年轻人在看了展览之后说“爱我”恰恰也是他/她内心的呐喊。 对姜思达来说,爱是极其艰难的,认清自己是残忍的过程,作为艺术家的创作从来不是疗愈,而是接近“爱”与“我是谁”的真相的修行。 “爱”是有趣的,它一方面高度私人化,就如姜思达在展览上极大限度地暴露自我,寻找“爱我”的可能性。但同时,“爱”又具有公共性,姜思达在另一些作品中走出自己的世界,探索人与人的真诚相待。探寻爱、被爱、缺爱,肆无忌惮的爱,荷尔蒙的爱,作为人、也把他人“当做人”地爱,具有私人与公共的双重意义与浪漫。人与人之间如何真诚以待,爱与被爱,是每个人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来到X美术馆,和姜思达和X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 Michael 聊了聊。姜思达曾说过自己不喜欢谈论创作的动机和结果,而更喜欢谈论创作的过程。在我们这次漫长的聊天中,谈到了很多创作过程中的细节状况和感受。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姜思达来说,对“爱”的探寻是从“认清自己”的残酷过程中开始的,而在“爱”和“真实的做自己”背后,抵抗自己“变成系统的一员”,是更为根本的命题。自己要“作为人”,同时把他者也“作为人”,珍视“人的精彩”的姜思达,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地,抚慰了我们。 那么,今天我们还敢“爱”吗?我们可以真实的呈现自己吗? 【收听指北】 04:04 关于展览主题“爱我”的由来 06:47 “爱我”这个主题是如何在“自我介绍”、“躺下”、“思路不能断”这几个作品之间浮现的 10:22 在创作“思路不能断”这个装置的历程当中,会产生像“I feel like a god”这般颇为自恋的感受 14:42 全方位地认清自己是一个特别残忍的过程,并不指望通过创作疗愈自己 22:52 我怀念“思路不能断”这个房间,原来我可以推着时间走 27:43 我们需要勇气去逃避和反抗强奸我们的世界 35:32 当我创作的内容能够给别人以抚慰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幸福 37:34 我在通过做播客这件小事,抵抗自己变成系统的一员 40:33 我们都在被系统性地异化,被信息渠道筛选,人已经不敢呈现真实的自己了 46:00 我未免也太知道这些方法论,但我偏要抵抗 50:47 艺术作品的内容应该是饱含真诚的,能给人带来共情和慰藉感 58:06 我的创作是由情欲驱动的 01:01:33 身份标签很无聊,只是一种识别符号 01:10:22 人非常精彩,丰富的人本身就是一道奇佳的景观 01:14:35 人就是得能认清代价和选择能否承担 【本期音乐】 Anne Queffélec - Pieces froides - No. 1 Aire a faire fuir:I D'une maniere Anne Queffélec - Pieces froides - No. 1 Aire a faire fuir:II Modestement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周彦宏、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8分钟
42k+
4年前

16. 松弛不卷地上大学,不用把人生握得太紧

高考放榜之际,也是毕业之时。编辑部的几位同学,聊了聊当初各自拿到成绩那一刻的心情、选专业的纠结,以及和想象中相去甚远的大学生活。 【本期介绍】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出自1998修订版《新华词典》有关冒号应用的例句,无意间映射了高考后的人生分野,网友们用它来自嘲,那本无法被并置的未来与参差。 尽管高考被视作一道分水岭,但18岁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在我们更早接受的教育中,类似“考上了就一劳永逸”的话语,也让不少人在进入大学后,感到茫然、幻灭与手足无措:大学,就这? 我们是否在漫长的备考中,被掏空了关于大学生活的想象?还没做好准备就被置身于一片荒漠;专业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未来从事的职业?当“内卷”、“社畜”这些词渗透进大学生的内心,又该如何自处?不要那样急切地老去。 在这期播客中,编辑部的同学,聊了聊各自“放空”和“卡带”的大学生活,如果说专业学习是主线任务,那么在“大学”这场开放世界的游戏里,支线任务的探索,同样精彩。 【本期问题青年】 Lydia | 家里蹲了一年的gap year选手 小曾 | 毕业两年依旧怀念本科生活 阳少 | 在三本院校滋养了人文与理想 青豆 |已经毕业三年的“老油条” 陈陈 |正在享受大学时光的普通大学生 【收听指北】 02:40 高考放榜那一刻,编辑部有人欢喜有人忧 07:02 当年能背诵所有985校训的小曾,憧憬着自由而广阔的大学生活 14:06 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为什么接踵而至的是幻灭? 21:02 越是对大学有着过于具体的想象,愈发容易让人失望 22:08 "虚度"大学时光的快乐 26:43 在大学时的“不务正业”,反而成了日后心仪工作的敲门砖 29:35 从迷茫和虚度的空白中,重新梳理自我 39:46 虚度有哪些含义?怎样让虚度变得有意义? 46:42 大家在选专业的时候,有哪些纠结与迷思? 58:05 不知道兴趣所在,应该随波逐流报考热门专业吗? 01:01:48 相比于过去,现在大学生的试错成本变高了 01:08:33 不要把学长学姐们的建议当一回事儿,也包括这一条 【本期音乐】 Digital Ghosts - Unicorn Heads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4分钟
8k+
4年前

15. 在乡土社会的养育智慧中,反思现代教育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安超,通过家族史的研究,从百年来的底层教育叙事和生命经验出发,探寻底层子女如何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看见乡土社会如何在匮乏中将孩子拉扯长大。我们和她聊了聊教育焦虑、乡土社会中的底层养育智慧,以及对我们今天家庭教育的启发与思考。 【本期介绍】 有人说如今“寒门再难出贵子”,人们不再相信底层通过教育逆天改命,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让差距越拉越大,通过文化资本的传承,精英实现自我复制,阶层逐渐固化,布迪厄的解释鞭辟入里,却也令人绝望。 层层困境以外,我们能否看见出路和希望? 本期问题青年,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安超。在安超的研究中,她从个体家族100多年的教育叙事和100余人的生命经验出发,探寻底层子女如何长大成人、如何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的同时可以找回真我。民间教育如何依靠有限的资源将孩子“拉扯大”?通过传统的民间养育文化,我们对如今的教育有何反思?……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安超的研究,看见“教育焦虑”中的另一种真实,这之中既有匮乏,亦有希望与启发。 【本期嘉宾】 安超 |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师教育。著有《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 【收听指北】 06:49 教育社会学的三个面向: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分层与流动、儿童的社会化 10:48 焦虑是现代人的宿命。现代社会中有高度的流动性、自由、和不确定的风险,让我们注定焦虑。 16:25 焦虑有时候是一种权利。中产阶层为投资、报班、学区房焦虑时,也是生活优渥的表现。对于底层和一些中产边缘层来说,可能连焦虑的权利都没有,因为没有选择的自由。 25:24 布迪厄学派对于教育和阶层固化的解释 27:14 对布迪厄学派的反思:中国是文化互嵌的状态,还没有完全固化;很多底层的翻身是依靠一种文化性情,而不是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 35:04 今天很多年轻人患上了“空心病”,尽管成绩很好,但是他们觉得孤独、没有意义,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41:18 安超的家族史研究发现,民间教育中的一些“文化性情”和底线性的教养,会像家谱一样传承下来,支撑底层子女的成长。 55:15 民间教育学中重要的一点是“人穷志不短” 01:00:31 民间教育学中强调“大器晚成”,保留了读书的纯粹目光,对于读书和学习的渴望,超越短暂的分数与成绩。 01:05:27 滋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一个社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在如今的城市社会中,如何重建一个养育共同体,为核心家庭提供支持。 01:08:54 在养育共同体和公共生活中,不同身份、家庭、阶层的孩子们能够聚到一起,帮助他们相互了解、共情、看见彼此,从孩子开始,打破区隔与对立。 1:12:21 文化家谱的研究,和民间养育学的智慧,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延伸阅读】 安超即将出版的书:《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 李强,《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江苏社会科学》, 2017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 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马赛厄斯·德普克&法布里齐奥·齐利博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格致出版社,2019 格雷格·卢金夫诺,《娇惯的心灵》,三联书店,2020 三浦展,《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现代出版社,2008 夏林清,《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2012 【本期音乐】 Three Wise People - E's Jammy Jams TrueArtRealAffectionPart4 - Noir Et Blanc Vie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85分钟
8k+
4年前

14. 青年,虽然但是 | 女性没有黄金年龄,每一岁都要追求自在的生活

「简单心理」简里里、「伍德吃托克」边忭、「青年志」Lisa和小曾,身为20、30、40年龄段的女性聊了聊女性和年龄之间的关系。年轻,真的好吗?我们可以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去追求自己的独立与强大?我们可以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去追求自己的独立与强大?作为女性,我们能如何活得自在、有力量? 【本期嘉宾】 简里里 | 简单心理创始人,30岁太年轻了。 边忭 | 伍德吃托克创始人,我的年龄不由任何人来评价。 小曾 | 青年志编辑,不觉得20+是一个好的年龄段。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25岁以前被关于年龄的神话骗了,40岁后发现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 【本期介绍】 脱口秀演员 Hannah Gadsby 在她的告别脱口秀《Nannette》中以近乎嚎叫的状态喊出了:“17岁从来不是一名女性的黄金时间!从来不是!(17 years old is not a girl's prime! Never!)”我们想,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不论是去年大火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女明星说自己永远美少女,在社交媒体中遍布的“抗衰终极指南”,还是朋友间“永远18岁”的善意祝福,在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女性的年轻崇拜和衰老焦虑。 但是,女性并不是因为年轻才有力量,“年轻”二字反而成为了对于女性的社会规训。在“年轻”之外,独立、自在、看见自己的诉求和需要等等都是重要的生命主题。 这是青年节专题「青年,虽然但是」的最后一辑播客节目。这一期,我们想聊聊女性和年龄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次让我们感到舒服的20、30、40岁女性的聊天,我们聊了女性的身体、事业、搞钱、亲密关系等等话题,最后聊到女性友谊收尾的时候,我也感受到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这次聊天之后我们甚至还在约着更多的“私下交流”。 经过这些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指出一些关于年轻女性的话语和观念,引起我们的警惕,同时也期待能赋予有年龄焦虑的女性一些力量。如果20、30、40、50、60、70的你听到这期节目有什么问题和感想,也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没有什么黄金年龄,只愿你做自在的自己。 【收听指北】 06:56 社交媒体上充斥的抗衰老叙事,以及我对身体和容貌所产生的羞耻感。 12:06 社会对女性施加了一种“她们需要符合美的概念”的隐形压力,相比起来,社会对男性要宽容许多。 18:10 年龄不是由他人来评价的,认为所有女性都希望被称赞“年轻”是一种浅薄的观念。 21:25 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就需要被挂着社会成功身份的 buff,是来自于整个社会更深层次的歧视。 24:17 「华盛顿邮报」女掌门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故事,是对传统父权社会结构的有力反抗。 29:48 我希望我想选择成为一个普通女性的时候,社会也爱我,我想选择成为一个成功女性的时候,社会也爱我,而不是我不断地被评价。 32:18 浪姐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看了?心疼每一个姐姐,因为她不管拥有什么样的特质,站上来都要被各种角度批判。 41:41 对于“搞钱”的反思:经济独立或许是释放女性创造力的基本门槛。“搞钱”不一定是唯一的手段,但一定是很有用的手段。 49:57 我们既然反对18是黄金年龄,我们也不应该树立30是黄金年龄。 56:27 20岁时犯过的错对我们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01:11:14 我希望女性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去做想做的事情,并且为它支付代价,去自在地生活。 01:23:08 我一直很相信女性的情谊,女性能 girls help girls 的。 【本期音乐】 Jesse's Carnival Waltz - The Great North Sound Society Ode to Joy - Cooper Cannell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延伸阅读】 播客中提及的书籍和影视: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 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是华盛顿邮报的掌门人,播客中有口误) 《一间自己的房间》[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 《爱暴力-献给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及其父母们》柏燕谊著 《美国夫人》(Mrs. America)美剧,2020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87分钟
63k+
4年前

13. 青年,虽然但是 | 杨潇:在徒步中重拾历史的碎片,理解山川与河流

我们和作家杨潇聊了聊,青年在两个时代的困境、流亡与探索,以及在通勤工具极为发达的今天,如何在旅行中打开感官,重新理解周遭与沿途? 【本期介绍】 每当我们说起西南联大,总会想起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闻一多、陈寅恪、沈从文、汪曾祺、邓稼先、杨振宁……作为八年抗战时期的临时大学,它汇集了中国在那个时代最为出色的教授与青年,在艰苦的条件下,延续着教育的薪火。 但关于西南联大的迁徙之路,以及它在长沙的半年(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下简称长沙临大),却鲜有描述。 八十年后,身为背包客的青年作家杨潇,沿着三百多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的路线,以徒步为主,重走了联大从长沙到昆明的西迁之路。他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和通过检索大量史料重建的历史细节,汇聚而成了这本刚刚出版的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去年,在一门非虚构写作课上,我得知了杨潇老师正在进行中的写作计划,当时就对本书充满了期待。它像是一段传奇的序曲,先于那些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不疾不徐地引领着我们,在不确定中坚毅向西,既是行走,也是行动。 从这本书出发,我和杨潇老师聊了聊,青年在两个时代的困境、流亡与探索,以及在通勤工具极为发达的今天,如何在旅行中打开感官,重新理解周遭与沿途? 【本期嘉宾】 杨潇:记者,作家,背包客。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2013-2014年哈佛尼曼学者。出版作品《子弟》、《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收听指北】 02:02 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有很多,为何它的西迁之路却鲜有被描述? 03:26 杨潇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契机,以及他和“湘黔滇旅行团”的机缘 07:38 除了救亡图存,那个时代的青年还有怎样的困境与焦虑? 13:00 在路上偶遇的一位五保户老人,给杨潇带来了怎样的冲击? 18:55 地方志如何勾勒出家乡的附近与变迁? 22:16 通过地理和水文,重新理解沿途的树与河流 31:59 当我们谈论“流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38:52 作为媒体黄金年代的“遗民”,这次重走给杨潇带来了哪些慰藉/困惑? 45:07 为什么今天媒体和知识界都在呼吁具体的个人实践?观念真的没有立足之所了吗? 50:52 「走出伊甸园」:一场持续了八年、并还在进行中的行走与行动 【本期播客提及的书和文章】 《上学记》,何兆武 《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小长征"述论》,闻黎明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易社强(John Israel) 《大都到上都》,罗新 《旅人》,胡晴舫 《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布罗茨基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巴巴拉•W•塔奇曼 《双脚走天下 重塑远祖足迹 | 国家地理》,保罗·萨罗佩克 【本期音乐】 《Shalan》- 布拉格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58分钟
4k+
4年前

12. 青年,虽然但是 | 小老虎x雷磊x李星宇:倔强的人不慌张

与说唱诗人小老虎、影像艺术家雷磊、音乐制作人李星宇之间的一次漫谈,我们聊了聊从08年毕业成立嘿!!!乐队到如今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的他们,如何持续不断的“打开自己”?一直与系统保持距离,不断打破既定的概念的过程中,是否会有感到“慌”的时刻? 【本期嘉宾】 小老虎 | 说唱诗人、「说一切」项目创始者 雷磊 | 实验影像艺术家、独立制作影片《公园日记》《动物方言》 李星宇 | 独立音乐制作人,发起个人音乐项目「鲸鱼马戏团」 【本期介绍】 一周之前,Lisa与Zafka在家里邀请了几位朋友:小老虎、雷磊、李星宇,进行了一场漫长的“聊天”。 在今天,你认识的小老虎可能是一位“说唱艺术家”、两届“龙虎斗”说唱大赛总冠军、「说一切」项目创始者;你认识的雷磊可能是国内独立动画制作标杆人物、加州艺术学院任教老师、实验影像艺术家、柏林电影节与鹿特丹电影节入选导演;你认识的李星宇可能是“鲸鱼马戏团”、音乐制作人、声学空间设计师,声音艺术探索者。 但在十几年前,他们是刚刚毕业为找工作发愁的学生,是白天玩玩音乐、晚上却在对未来迷茫的年轻人。 这次聊天更像是一场十几年好友之间的漫谈,从08年三人成立的乐队“嘿!!!”谈起,到如今各自的发展与在当下思考的问题。我们好奇,各自在与系统保持距离的他们,会慌吗?他们是怎样持续不断的“打开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经验越来越开阔?又是如何保持热情,不断打破既定的概念从而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十年的时间很长,长到让一个时代从千禧年残留的余热快进到互联网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长到让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无声无息的加入到世俗定义的30+队伍里。但在时间中没有被打败、被淘汰的,是三个人身上有关青年的特质:保持质疑、参与生活、打开自己。 【收听指北】 10:38 从《大椰子》的回忆聊起,更年轻时的小老虎、雷磊、李星宇 15:35 现在如何看待《房子》的问题? 18:22 对于概念和系统的质疑,小团体的力量 25:16 感到“慌”和自我怀疑的时刻 30:08 在当下追求自己的热爱还有希望吗? 36:41 人生现阶段在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46:30 见到不一样的存在,才会相信可能性 01:08:56 平台流量挟持下的创作者反思 01:17:35 用「虽然,但是」造句 本期音乐 《房子》-嘿!!! 《大椰子》-嘿!!!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80分钟
4k+
4年前

11. 青年,虽然但是 | 李厚辰:在常识瓦解的环境下,重建对话和反思的土壤

从"腾讯张军挨骂"一事说起,我们和李厚辰聊了聊,为何在互联网的你来我往中,反思难以被践行?如何抛开对理论的简单理解,建立综观与对话?以及,当青年被过早地社会化,如何做一个好中年? 【本期介绍】 五四当天,张军在微博上的一句自嘲,引来了许多青年的咒骂。 转载《青春很美好,青年却可以很坏》之后,青年志的评论区和后台私信收到了几乎一边倒的差评和谩骂。一些评论者的遣词造句,犹如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容不得任何对话和商榷。 甚至有人说,青年志背叛了所谓的青年。 可以理解,大家愤怒背后所处的情境,可能是加班许久之后好不容易在假期“睡会儿觉”却无缘无故被调侃,也可能正处于自己无论多么辛苦工作,也看不到盼头的挫败感中。 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文章中一些常识性的提醒,例如“青年可以很坏”,会引起一些人如此强烈的情绪?为什么其中有价值的观点,例如“是在‘致敬’的舒适区中浑浑噩噩,还是在纵容和教唆中失去理性,亦或是在‘学而时习之’的审慎自省中成长,青年朋友们都有选择的机会”,不能被当作反思的资源? 转载这篇文章恰好在事先约好和李厚辰录制播客日期的前一天。Lisa和李厚辰说了这件事,行动力惊人的他,当晚在翻电听众中就“张军挨骂”一事做了一个调查,第二天一早便录了这期播客。 李厚辰讲到了互联网是常识瓦解的环境,反思不会凭空发生,需要对话和综观的土壤,最后引用尼采的“怀疑、豁达、实验、自立”,提出了他看到的希望路径。 【本期嘉宾】 李厚辰:“翻转电台”主播 、 “看理想”平台《李想主义》专栏作者 、 《一日谈》主持人 【收听指北】 02:44 从“张军挨骂”说起 05:30 李厚辰连夜在翻电听众中就“张军挨骂”事件做了一个调查,结果让他感到惊讶 11:05 "挂路灯"式用语违背了什么常识,会带来哪些隐忧? 18:57 为什么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毫无同理心和同情心,不去顾及对方是具体的人,有其所处的具体情境? 20:05 我们不能假设“追求真理”是人的本能 25:47 是先有开放的心态,才有对话的发生;还是先有对话的环境,才有开放的心态? 29:00 如何塑造一个对话的环境? 36:06 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常识瓦解、对话缺失的环境 42:50 在做翻转电台的这些年后,李厚辰有了哪些思考与转变? 47:48 反思和综观,与青年有着怎样的联系? 51:45 青年已死?那么去做一个好中年也不错。 55:24 如何做一个好中年,以及怎样的状态是“坏“中年? 01:05:27 尼采提出的人生四个阶段,或许能带来希望的路径,而不必纠结青年or中年 【本期音乐】 Back To The Future - Ofshane Beyond - Patrick Patrikios *本期音乐来自 YouTube L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65分钟
9k+
4年前

10. 青年,虽然但是|林红x方可成:警惕谄媚和爹味话语,还原青年主体性和主动权

传媒学者方可成,资深公益人林红和我们在五四青年节聊了聊为什么要警惕谄媚和爹味话语,以及青年行动的可能性。 【本期嘉宾】 方可成 | 传媒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 林红 | 资深公益人,前银杏基金会理事长 【本期介绍】 在各种“节日”中,五四青年节是一个略微尴尬的节日。 它是为数不多还没有全面沦为“消费节”的节日之一,还是个有较强政治意味的节日。似乎对于年轻人来说,它和大家的关系并不大。但无论如何,在中文语境下,当我们去谈“究竟什么是青年”的时候,也很难绕过五四青年不谈。 如果说“青年”的概念在近代西方发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话,那么在近代中国,“青年”进入历史舞台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青年被寄予了国家救亡图存的社会角色期待。此后,青年群体又不止一次被寄予了推动社会变革的期待。然而90年代后,青年的社会角色逐渐演变成为了消费的主体,退回到了私领域当中。 那么,在很多年轻人自视“社畜”的今天,面对“无人能逃离的系统”,青年行动还有哪些可能? 方可成的实践从专注于让更多人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到建立联结和共情,以及通过“解困式报道”让更多人看到希望。他分析了互联网变迁如何削弱而不是增强了个体的主体性,以及在今天关于“青年”的主流话语中值得警惕的地方。林红分享了十多年来在公益和社会创业领域中观察到的青年行动,分享了各种利他行动的形式,“比大家想象的要多得多。” 【收听指北】 04:14 当我们在做有意识的选择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无力和难受了。 11:03 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变迁的角度理解人们的无力感,互联网并没有实现我们对它的美好设想。 13:25 互联网有个词叫newsfeed,这个词很形象,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确实在被“填喂”。 20:30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使大家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一样的,掩盖了一些中小型的可能性。 26:56 经常我们不想做一个事情,只是基于二手信息,而并不是亲身体验。我们需要获得“实感”,不要忽略参与的机会。 33:22 大家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更多维度的声音都放大出来,不要让维度都被单一的取向所淹没了。 37:00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关于“青年的话语”,一种是谄媚,一种是爹味,但核心是使青年的主体性丧失了。 40:36 年轻一辈缺失了对年长一辈人的尊重,导致双方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43:29 我们所说的“行动”,是面向公共的,对公众利益有影响的。 44:56 “利他”的行为形式。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 47:37 那些“看不下去就自己干了”的年轻人。 52:35 是什么因素触发人们对和自己并不近的人群或社会问题产生关心? 55:51 今天媒体的选题往往也来自于热搜,来自底层的、更多领域的选题能见度是不够的。 59:46 从“新闻实验室”、“政见”到“放晴公园”,方可成作为行动者的思考。 01:02:00 解困式报道,让善意获得更高能见度。让大家获得一些抚慰的同时,激发日常的行动。 01:07:09 如何与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相处 01:11:06 我们要更加主动寻找行动的机会。 【本期音乐】 Pastorale - Joel Cummins Erik Satie - Gymnopedies 1 *本期音乐来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延伸阅读】林红和方可成在播客中提到的青年行动: 放晴公园:围绕互联网生态建设,致力于成为“数字世界”里的光明磊落。 Vision for a Nation、“看见”运动:慈善家陈禹嘉希望帮助全世界有需要的人看见、看清。 指尖巡河:青赣人受疫情影响,将“线下巡河”转型为“线上巡河”,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公众可以更便利的了解身边的河流。 宝贝爱蓝天精准捐衣:关注废旧纺织品再生领域,通过精准捐衣平台推动8成新以上可再穿衣物捐赠的有效性。 徽澜图书馆:流动儿童身边的“活”图书馆,馆员志愿者每周或每两周到城市边缘的打工子女学校服务,与孩子交流与互动。 融爱融乐徒步:为心智障碍人士提供定期的融合性娱乐文化体育活动。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78分钟
13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