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周杰伦诉网易《天下3》不正当竞争案说起 2. 历史纠葛: 周杰伦与腾讯音乐的流媒体平台独家合作、流媒体平台行政指令背景下的交叉授权、网易云“突击”销售周杰伦数字专辑引发平台诉讼 3. 版权运营管理与法律维权相伴相生 4. 新媒介、新渠道、新形式中的版权维护
提示:本期内容主要关注短剧产业的交易模式,较少涉及短剧内容、市场等业务层面问题 投资模式:定制+对投 投资人投资短剧项目的意愿 为什么投资——知名导演、知名演员、知名IP? 项目资金体量很小,为什么需要融资?——项目外投资者不能也不想做项目大股东 制作 短周期、固定团队、粗放 没有决算体系——短剧平台定制与传统定制剧的比较 制作方赚什么钱?短剧与传统影视产业的异同 发行 “利润”和“投流” 单片付费模式下,宣发环节的重要性 院线电影——网络电影——短剧的发展历程 宣发成本和回款计算标准不断模糊,资方的“上当经验”也在积累
1 郑爽与律师的对话要点 1.1起诉北京文化、晶焰沙公司始末 1.2 税务处罚的“复盘”与争执 1.3争执的起点:是否完全认可税务处罚的结论? 2 关于录音的复盘和思考 2.1 律师需要关注法律人与非法律人的思维差异 2.2 有钱人最讨厌“白纸黑字”——《毒舌律师》 2.3 签字与授权,律师的自我保护 3 关于“律师”职业污名化的现状 3.1 欧美、大陆律师社会形象的差异 3.2 大陆地区律师成本与香港对比 3.3 行业内卷导致的恶性循环
一、繁花,到底买了什么版权 原著《繁花》-文学作品的魔改? 其他情节来源:上海赋 野蛮生长 股市中的红男绿女 股市中的悲欢离合 音乐版权 年代剧中的特定商品、商标、地标建筑授权许可 二、影视作品的配乐及版权清理 版权费用的构成 版权清理问题——《偷心》的词曲、录音版权分离? 原唱授权比翻唱更贵?——这个问题忘记讲了,实际上两者价格差别不大,且原唱授权路径一般比翻唱授权路径更清晰,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会优先选原唱版本。 原版授权和影视原声带的取舍 三、片头片尾与继承之战
一、一个“灾难”公关的始末 二、文化产业总少不了“幕后”和“台前”的纠葛 市场是商业价值的试金石。 创作团队与主播的论战是一个法律问题吗? 聊聊曾经风靡一时的“囚歌”。 三、公司与个人IP的利益冲突 主营业务的选择:电商or艺人经纪。 要不要造星,是一个问题。 造星成功的下一步——资源如何分配?
一、晋江文学诉汪海林案 事件起源:影视作品中原著作者署名权争议 一审判决中,两项因素判定构成名誉权侵权 1.侮辱性言辞 2.批评不合理,武断下结论 二、讨论 1.晋江平台是否侵害了作者署名权益? 2.法律意义上的署名权及署名标准——李志诉腾讯案 3.对于晋江的署名形式,能否讨论和批评? 4.汪先生的行为是否有豁免侵权的空间? 三、名誉权侵权与言论自由的关系 言论自由能够作为名誉权侵权的抗辩吗——什么是“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侵权的交叉与取舍——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结束语:网络时代,谨言慎行,多说多错。
从近期热点事件说起,再次聊聊演艺行业的税务问题。 本期是串台节目,半年没更新了,感谢「文娱圈内人」的邀请和内容策划。 习惯看时间点索引的朋友可以看「文娱圈内人」主页的发布: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490f94cd5672220580a632d 【Highlights】 税务问题爆出后: 01:39 从法律角度,怎么样算“锤了“?(见下图)官方出结果要多长时间?自下而上举报vs自上而下稽查,从流程和结果上有什么不同? 04:58 从娱乐圈角度,怎么样算“锤了“?几大卫视官微删除艺人相关微博是一种信号吗? 07:08 “偷税”“漏税”“逃税”概念有什么不同?分别多严重? 09:18 现实角度,合法范围内希望少交税是人之常情,偷税漏税违法行为在很多行业存在 13:52 明星偷税漏税现在一般如何判决?会和当年刘晓庆一样吗? 16:35 国家稽查税务问题最普遍的方法:1抽查 2公告要求自查自纠(比如前两年霍尔果斯) 19:49 被重点关注的情况:1被举报2自查自纠后还不缴齐 21:11 偷税漏税明星是不是等于在娱乐圈被永久封杀?还有复出可能性吗? 22:42 明星没被封号但又播不了剧,被“软封杀“的原因? 24:08 宋祖儿一直没有正面回应,这几天会在忙什么?大吧发言是为了什么? 26:10 《折腰》《无忧渡》还能播吗?之后公关策略可能会怎么做? 27:45 “资本“想保艺人吗?能保艺人吗? 明星税务处理科普: 30:17 从法律角度,只有完全合法和不合法的上下限;如何划分经营收入和个人劳务收入? 35:17 以个人和公司名义报税有3方面不同,会带来缴税金额的巨大差距 40:22 从业务角度,如何划分经营收入和个人劳务收入?名目和税点协商?以及一种圈内灰色收入的商业模式 43:34 “明星工作室“和经纪公司的不同?家庭作坊为什么不太行? 44:45 ”避税“是伪概念;“拆分合同“是合法的? 48:03 做慈善作为一种税务处理方式? 49:43 “税收洼地“概念和客观影响 53:37 虚拟货币作为一种税务处理方式? 56:03 对明星工作室处理税务的建议
一、艺人为什么要解约 1. 艺人商业价值的提升与收益分配不完全匹配 2. 一项优质“资产”总是拥有潜在的大买家 3. 艺人的发展阶段与经纪公司、经纪人的阶段是否匹配 二、解约工作的难点 1.解约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2.解约的依据是否充足 3.艺人与公司之间的对峙,无论是成本还是风险,都处于劣势 4.通过考研、考公的方式,能不能直接解约? 三、解约工作的实际流程——黄婷婷案的过程与结果
1.吃瓜与猜想——狂飙剧组与张译之间的纠纷 2.演员的“番位”之争 “撕番”的本质是什么? 只有演员才撕番吗? 演员是否能争取自己的权益,这个权益争取的尺度又是什么? 3.题外话:再次聊聊“限薪令” 限薪令的原理与执行情况 实践中,因限薪令产生的纠纷如何处理——“七日生”项目组与王千源纠纷、上海法院调解案例 到底是先定预算,再选演员,还是定了演员,才有预算?
为什么 “现场永远不按剧本拍” 1.编剧的话语权问题 1.1 编剧与作家的区别 1.2 编剧的法律地位 2.常见的影视项目筹备流程 2.1 先有项目策划,之后创作剧本——定向委托创作 符合大部分影视项目制作流程 很多制作公司有自己常年合作的编剧团队 2.2 编剧独自创作剧本,再寻求投资 剧本很难找到买家 面临创意被盗的风险 3.导演中心制与制片人中心制 3.1 为什么是导演中心制 3.2 制片人中心制——影视工业化的逻辑 3.3 为什么会有“导演剪辑版” 3.4 聊聊近些年出现的“完片担保”项目
1. 聊聊春节档票价——是不是“竭泽而渔” 影响春节档票价的主要因素:发行限价、院线限价、票补减少 Tips:院线、影院经营管控;宣发策略:票补与买场次; 春节档票房未达预期的原因:影片数量、影片类型、影片质量 Tips:部分影片未上映,超能一家人、夺冠;战争片;质量,一言难尽,对比去年春节档。 2. 2021年电影市场整体变化 “片荒”——阿凡达与魔戒三部曲的复映 Tips:紧急上片; 行情遇冷引发的连锁反应:出品方、制片方与院线方的差别 Tips:出品方,没钱可以不投,缩紧腰带过日子; 制片方:权当放假,少赚一点,等好项目; 院线方:过度扩张,现在养人、养场地,没片子,没钱,倒闭潮,洗牌期。 3.影院行业的变化 回顾过去,影院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冒进” 为什么电影出品公司要重资进入影院——“我是潘金莲”的排片之争 疫情过后,电影发行的渠道发生了变化 Tips:网络发行与影院发行的争夺 院线电影窗口期的缩短,到底意味着什么? Tips:囧妈、黑寡妇、花木兰——如果我可以等20天后免费看,为什么现在要花钱去电影院? 结语:也许看电影的文化不会改变,但电影院确实在失去他的观众。
搏击俱乐部剪辑—— 1. 境外影视作品引进的管控逻辑 1.1 影视作品引进与传统商品进出口管制的差异——从发行端管控引进端 1.2 影视作品引进审批渠道:电影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 2.境外影视作品引进的市场现状 2.1 以美剧和国产剧差异为例 2.2 境外电影的引入模式:分账与买断 2.3 特别解释:电影行业的“龙标” 3.引入作品的“剪辑权” 3.1影视作品跨境发售的“剪辑权”条款 3.2不同法律体系下对剪辑权限的不同限制 3.3搏击俱乐部剪辑的争议解读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