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被授予了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奖励他们在核苷碱基序列修饰上的突破性发现,加速了预防新冠的mRNA疫苗的研发。我们今天就来聊聊mRNA疫苗的前世今生,以及此次诺奖背后的争议。 【我们聊到】 * 03:37 Part I mRNA发展小史(图1) 很久以前,没人认为mRNA能成为药物 mRNA成药的两大瓶颈:合成问题和稳定性问题 1990s-2000s mRNA发展遇冷,大厂纷纷退场,biotech 公司崛起 * 11:34 Part II 疫苗研发的关键人和技术突破 考里科坎坷的人生经历 mRNA的核苷修饰对疫苗的重要意义 (图2) 库里斯和他的脂质纳米颗粒在疫苗递送中功不可没 疫苗研发过程中的中国科学家 * 27:56 Part III mRNA得诺奖,配么? 诺奖的规则是什么? mRNA疫苗颁和平奖更合适么? 还有谁更配得诺奖? 诺奖的迷思:不止有科学,还有政治。 图1. mRNA疫苗编年史 图2. mRNA疫苗的结构 【相关单集】 王年爽:新冠疫苗研发故事 【相关文献】 The tangled history of mRNA vaccines Karikó, K., Buckstein, M., Ni, H. & Weissman, D. Immunity 23, 165–175 (2005)
今天我们聊聊教育。“寒门学子”“小镇做题家”是近年来的热词,今天的话题就围绕着描写这个群体的两本书展开—一本是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雅君出版的《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另一本经常跟《金榜题名》一起被提起的是北师大程猛老师的《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雅君和程猛老师跟我一起聊了聊我们的成长经历,读大学时的迷茫与挫败,以及如何构建关于自己的独特的意义感。 书店里两本书排排放在显眼的地方 【我们聊到】 * 创作这本书对雅君来说是个life changing的过程 * 程猛老师的大学经历和转折点 * 不论属于哪个阶层,我们的选择都存在“直觉依赖” * 金榜题名之后的“文化挣扎”—有可能成为独特的资源 * 走出“文化挣扎”,往往只需要小小的支持和鼓励 * 我们如何寻找和构建生活中的意义感?寻找联结,从小事做起。 * 教育系统中的“失败者”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 * 关于“优绩主义”—如何抵抗社会强加于我们的价值系统? 【相关链接】 人物:寒门子弟上名校之后 【程猛老师参与的两期播客】 博士生抑郁体验(上):探索免于自责的可能性 E8 博士生抑郁体验(下):断裂、重塑、寻找人生的支点 E9 【嘉宾】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郑雅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程猛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关阳、雷爱、关惠誉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
《癌症传:众病之王》曾获2011年普利策奖,它是一部人类对抗癌症的战争史诗,战场在医院、实验室、国会甚至法庭,战士是病人、医生、科学家、政客还有律师。敌人呢?我们才刚刚看清他在哪里…… 【时间线】 3:34:作者简介:悉达多·慕克吉的学业和写作之路 5:59:全书简介:《癌症传》回答和讨论了哪些问题? 15:33:第一款化疗药竟然是这么发明的? 21:11:人物划重点!西德尼·法伯 24:10:癌症登月计划--马丽·拉斯克与《癌症法案》 29:37:姑息治疗还是治疗吗? 37:14:烟草史也是肺癌史 45:47:癌症房的地图和降落伞 【插曲】 MISIA - 逢いたくていま
科学家,咨询顾问,投资人和科普作家---我们今天的嘉宾是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王立铭老师。他与我们聊了聊自己十年来自己专栏与书籍写作的历程与转变,顺便也给我们提了些突破生物圈“内卷”的小建议。 【嘉宾】 王立铭 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凯风创投合伙人、科普作家 【我们聊到】 · 作为六边形战士,王老师怎么定义自己的主业和副业 · 专栏《巡山报告》的受众、选题和创作的初衷 · 10年科普写作的一些收获和经历的一些转变 · AI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故事再生产? · 为什么会写《王立铭进化论讲义》 · 给生医药学生们的一些职业建议 · 如何看待AI制药目前的发展状况 【相关链接】 专栏:王立铭--巡山报告 (免费) 【相关书籍】
这是一期基因细胞治疗和CART疗法的节目,我们聊到: · 何霆毕业为啥不找工作跑去创业 · 艳萍姐为啥扔掉铁饭碗从中科院去了biotech · 资本市场:投资人是顾客,CEO就是厨子? · 细胞治疗是什么,为啥那么贵 · CART的挑战和瓶颈有哪些 · 中国啥时候能有个first-in-class的药物 【嘉宾】 艺妙神州医药公司的创始人 何霆 艺妙神州研发总监 丁艳萍 ===== 经过改造的T细胞受体 (CAR)结构 CART细胞所激活的免疫反应
这次樱子、钟琇、还有我讨论了一本与“死亡”有关的小书,在这个大家都在质疑人生意义的时代,作者保罗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灵感。 我们聊到: 我们身边是否有过“死亡”? 如果生命只剩有限的时间,我们要怎样度过? 如果另一半身患绝症,我们是否会陪伴到最后? 死亡是苦难,但也是一份礼物。
一款创新药,经过实验室里的层层筛选后,还要经历严苛的临床试验,上市前申请,药监药监局审评等关卡才能最终上市,可谓九死一生。今天我邀请到曾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的李艺,和在跨国大药企医学部工作的孙天墨来跟大家聊聊创新药的审评与上市。 【我们聊到】 1. 为什么从医生转行进入药品行业? 2. 新药研发都要经过哪些考验? 3. 什么是药品的生命周期? 4. 大药企的医学部都做什么? 5. 临床试验如何进行,谁来监管? 6. 临床试验通过了,如何申请上市? 7. 国内药品审评与国外的一些区别? 8. 三个医学生关于医学教育的一些思考和讨论。 【嘉宾】 李艺 清华大学临床试验中心博士后,曾任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孙天墨 诺华医学部医学顾问 【英文缩写】 CDE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IND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申请-- 开始临床试验之前的申请 NDA (New Drug Application)--新药上市申请 GCP (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CRA (Clinical Research Associate) 临床监察员 【附图】 新药研发的环节 药品的生命周期:
人类已经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化,为什么还没能清楚掉各种致病基因?为什么人体还不能打败各种细菌病毒?为什么还会衰老?为什么还会得冠心病,糖尿病和癌症?《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其实应该叫“达尔文医学”,它是一本从演化的角度解释“生病”这件事的书。它不仅给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演化生物学的解释,也为很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我们聊到】 什么是演化医学?它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疾病的近因解释和演化解释? 人体远没有想象中完美,而是在自然选择中妥协的结果 如何预防癌症?(哈哈哈这是一个地狱笑话) 严重的致病基因怎么没被自然选择清除? 现代病是怎么产生的? 繁殖过程中的“雌雄之战”和“母婴之争” 【收听平台】 Apple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
王年爽博士现在任职于全球top50的大药企再生元 (Regeneron), 他在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成果最初并没有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却在新冠爆发后被应用到了各大药企的疫苗当中,加速了疫苗的设计。这期节目我们一起聊聊年爽师兄的研究,他在美国所经历的疫情以及他对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些看法。 我们聊到: 1. 从博士以来的研究兴趣和博士毕业的选择 2. 对疫苗设计至关重要的研究却遭遇了5次拒稿 3. 中美关系紧张,新冠爆发时在美华人受到排挤 4. 如何转型到工业界的? 在大药企工作的体会 5. 中美药企的一些差异 6.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得到广泛认可了么? 7. 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些讨论 8. 经历疫情,一些思考和感悟 【嘉宾】 王年爽 再生元Principle Scientist 王皓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 【收听平台】 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
这期节目请到了清华工研院的金院长和migrasome的幕后大佬俞立老师来聊聊迁移体相关的科研,国内生物医药的产业转化,以及教授老师开公司的体会。 【嘉宾】 俞立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迈格松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 金勤献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 【相关单集】 教科书里没有的细胞器,你信么?|Migrasome的故事(1) E15 初创药企就是一边飞一边组装飞机?|Migrasome的故事(2) E16 【时间线】 Part I 迁移体的发现与科研的品位 03:00 迁移体是什么?是怎么被发现的? 09:06 实验室全面转向未知的迁移体研究,充满挑战。 17:14 面对难啃的骨头,俞立老师怎么给学生打鸡血? 20:57 科研的品位要如何培养?怎么样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 24:43 现有的科研环境支持青年科研工作者自由探索吗? Part II 生物创新的转化和创业的体验 34:13 迈格松这家公司是如何成立的? 38:31 国内的科研转化跟国外比有什么差距? 44:55 开公司的体验是什么?跟做科研有什么矛盾冲突吗? 49:50 教授创业失败率很高! 50:41 开公司和商业化与教授的本职工作相互违背么? 【嘉宾】 俞立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迈格松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 金勤献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
《十亿美元分子:追求完美药物》讲述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波士顿,化学家乔舒亚伯格(Joshua Boger)从零开始创立一家初创药企--福泰制药(Vertex)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科学,商业,竞争、运气,信念.....这些元素在福泰最初的失败和后来的成功中都必不可少。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创新药企正在经历的冒险。 【嘉宾】 钟琇 清华大学生物博士 现任职初创药企 崔樱子 清华大学生科院博士后
认识和渊姐是从颜宁老师《女科学家去哪了》的直播,她在博士毕业后选择成为了一名高中老师并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热爱和意义。这期节目我跟和渊师姐聊了聊她当年的职业选择,她写的《成为学习高手》这本书,以及现在的高中教育。 【嘉宾】 和渊 人大附中高级教师,清华博士 【时间线】 Part I 关于和渊师姐的博士经历和职业选择 0:05:58 读博期间科研受挫,从怀疑人生到思考未来。 0:15:05 成为高中老师的决定导师和家人是否理解呢? 0:17:22 除了想成为老师,还想成为一名作家--并且做到了。 0:21:05 在人大附中当生物老师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0:27:46 老师这份工作中有什么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 Part II 聊聊国内的高中教育 0:31:08 在有高考的前提下,我们有希望实现素质教育吗?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造 性和批判性思维吗? 0:45:44 《成为学习高手》这本书是怎么写成的? 0:49:59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高中生们有探索兴趣和爱好的自由吗? 0:51:23 很多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呢?又怎们样提升动力呢? 1:02:58 高考要选什么专业?“环化生材”是天坑吗? 1:09:22 怎么看最近一流大学博士毕业生纷纷去当高中老师这件事? 1:17:10 最后是一些职业建议和关于理想的闲聊。 【收听平台】 小宇宙APP,苹果podcast,喜马拉雅,qq音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