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0年)是上海外滩美术馆成立十周年。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采访了部分曾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工作、实习、以及担任志愿者的朋友,听他们聊聊曾经在外滩美术馆发生的故事,以及十年内他们发生的变化。 关于外滩美术馆十周年的节目将分为三期,第一期节目的几位主角龚斯悦、张志毅、李叶、顾立达都曾是或现在仍然是外滩美术馆的正职同仁。 在下一期节目中,我将采访几位正在艺术行业工作的朋友,他们将会聊聊外滩美术馆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的。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1959年,为迎接建国10周年,闵行江川路仅用了78天时间即告建成。闵行一条街随即成为上海的骄傲和全国的焦点。这里,曾经是承载着上海的工业文明,诞生了闻名遐迩的“四大金刚”,香樟一条街也传承至今。 今年6月,刘海粟美术馆携手江川路街道,选择在这样的老工业区“培育”独居特色的红园美术馆。红园的前身是上海汽轮机厂专属绿地,后经改建,变为现在的红园公园。红园美术馆的开幕展希望超越怀旧,以社区艺术展的形式,敏锐观察和捕捉城市发展“阵痛”下诞生的传承与变化。 本期节目,我请到粟上海团队成员徐缓之,来聊聊筹备这家社区美术馆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 嘉宾/徐缓之,粟上海团队成员 采/制/王越洲 时间线 03:02 上海一号路简介 04:53 80后、90后对闵行的记忆与工业无关 08:58 闵行的工人社区与其他地方氛围不同 13:01 上海汽轮机厂专职摄影师冯培山的故事 17:21 能导能剪的企业文化工作者余家塘先生 21:05 工厂历史档案里的日常生活线索 28:37 闵行民间地方志写作者骆贡祺 35:23 地铁5号线两边的高校区与老社区有着割裂感 40:58 嘉宾比较想做的社区项目是关于家乡盐城 42:44 对上海的认同很大程度来源于外部的刺激 46:50 国内外社区艺术营造的案例 声音素材来源 纪录片《走近闵行(上)》 红园歌会现场录音 粟上海团队采访录音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金陵东路因骑楼街闻名海内,近年来又因为动拆迁而屡屡被媒体提及,它的命运牵动着很多上海市民的心。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钢琴热,金陵东路自发聚集了一大批琴行,形成了盛极一时的乐器街。 本期节目我将通过对乐器一条街的早期亲历者、琴行从业者、音乐文化产业研究者以及乐器消费者等多个视角的叙述,试图探究金陵东路乐器一条街说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日渐衰微的。 时间线 03:12 金陵东路概况 05:26 80年末乐器一条街的萌芽 13:50 90年代在金陵东路创业做琴行的难点 17:53 学琴热与琴行的黄金时代 19:22 考级作为音乐文化产业的杠杆 26:35 中国钢琴产量已多年维持在35万 29:18 海外乐器市场销售量大的是吉他等流行乐器,国内则不然 嘉宾/朱文玉 知音琴行创始人,知音文化董事长 嘉宾/冯锦绣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论系,现天蒂音钢琴中心校长 采制/王越洲 本期节目中使用到的音乐素材皆为金陵东路现场录制 参考资料 方志上海《金陵东路简史 | 160年的城区演变》 冯锦绣《上海钢琴考级历史及其钢琴文化产业》 石磊《上海琴行音乐文化产业研究——以柏斯琴行知音琴行为个案的考察》 刘一可《上海音乐产业历史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贾女士姓郑,英文名叫Jasphy,所以我们称呼她为贾女士。 这期节目是跨越一整年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见到贾女士,是2019年上海UNFOLD艺术书展。那之后,我和她进行了第一次对话,对话的内容包括她的两本自出版作品以及她对于国内艺术书展的感受。 2020年8月,她从纽约辗转回到国内。在隔离期间,我和她进行了第二次对话,从这段难忘的返程经历聊起,也谈到了她在疫情中远程策划的个展Stories from the Room以及即将参与的abC艺术书奖项目。 嘉宾/郑亦然 Jasphy Zheng,艺术家、写作者和独立出版人 采制/王越洲 音乐/Maher Shalal Hash Baz - Duck,On the Beach Boys Bus 时间线 02:10 关于艺术家身份的认知 04:33 访谈类杂志《LITTLE SOUND》 07:21 日本驻留期间的出版物《情书》 08:45 作为创作者对于国内艺术书展的感受 12:26 回国过程中感受到的防疫落差 16:49 即将投入的新项目:首届abC艺术书奖评选 26:56 疫情中在日本北九州开幕的个展 Stories from the Room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今年5月,我参加了一场特殊又好玩的城市漫步,漫步的区域在上海普陀区的一个工人新村。这个叫做太浜巷的小区是一个巨型社区,光是进出的门就有9个。 活动主办方一览众山小是一个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志愿者团体,成员多有建筑、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专业背景。当天的领路人杨梦洁是一位城市规划与产业策划师,也是太浜巷小区的居民,她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比如一处由几个椅子组成的“独居老人谈心处”,因为疫情老人们不再出门遛鸟,遛鸟处的花也不开了。 和大部分漫步活动不同,主办方在活动开始前给大家布置了四个游戏化的任务:了解一个店铺或是一位居民的故事;拍一些漫步途中的照片;记录一段社区的音视频;或是捡拾一件社区的小物件。参与者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通过这些游戏能迅速了解社区。 本期节目我请来三位参与策划Jane‘s Walk上海站活动的嘉宾,她们将聊聊2019年,为何决定将这项活动落地国内,以及诸多未能在此次活动中实现的脑洞提案。 嘉宾/ 璎珞 :城市设计师 嘉宾/ 杨梦洁 :城市规划与产业策划师 嘉宾/ 杜杜 :城市研究与大数据相关从业者 幕后/ 丽雅:交通规划师 采制/ 王越洲 00:00 漫步实录混剪 07:48 把加拿大的城市漫步带回上海 18:31 2019年上海Jane's Walk“可步行的街道” 27:01 疫情后漫步活动策划的思考 30:49 因为一篇微信文章临时加入漫步团队的杜杜 34:51 那些被否的脑洞走法 40:26 “消失的附近”这个主题是怎么提出来的 45:09 杨梦洁当时为何选择镇坪路作为居住地 50:31 像玩游戏一样走街 59:19 导览过程中,杨梦洁对自己居住小区的新发现 1:10:55 活动之后镇坪路的新变化:修不好的人行道、抢地盘的广场舞、 1:22:13 杨梦洁和杜杜下半年漫步wish list Jane‘s Walk上海站官网 https://janeswalk.org/china/shanghai/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花鸟市场是如何影响一代人的 在上海市中心最后一家花鸟市场——万商花鸟市场关闭之前,上海花鸟市场活地图老顾和我聊了聊上海各大花鸟市场的往事和那些至今依然传奇的人物,以及花鸟市场是如何影响他这一代人的。 嘉宾:顾家明(老顾懂微信公众号主理人) BGM:増田俊郎 - 託された想い、祝!恋ばな成就! 时间线: 02:16 老顾幼时的玩虫启蒙:父亲和江阴路花鸟市场 11:22 时尚摄影师老尤重新领我入门 13:53 老谭的一个无意之举改变了南北虫具界的格局 18:53 上海曾经的花鸟市场:卖两爬的西宫、卖植物的曹家渡和棉袄里卖热带鱼的本溪路 21:48 文文的故事:从爱好者到国内两爬衍生产品C店销量第一 30:08 花鸟市场的消亡对未来几代人的影响 37:25 养好蝈蝈的两个技巧:过笼、点药 48:26 市场关门带给摊主的是无奈,也会带走几代人的回忆 50:18 逛万商花鸟市场的实地录音
我所居住的上海市嘉定区,历史悠久、水系丰富,在一些曾经是古村落的地方,常能捡拾到一些碎瓷片。这些碎瓷片被古人因为各种理由所遗弃,但在今天看来却是时间的碎片。这期节目,就从一片写有“梧桐一落,天下尽秋”的瓷片开始。 嘉宾: 陈晓刚:嘉定乡土爱好者 韩回之: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 特别致谢:张雪萌 时间线: 02:13 踏查民居过程中无意中有了捡瓷片这个爱好 03:22 印象最深的几块瓷片 05:11 嘉定现存古民居的分布 07:30 捡瓷片是一种兴趣爱好,别太功利 08:53 捡瓷片的三要素:地图、地名志、沿河 11:01 嘉定民居中的仪门、铺地和井 21:17 瓷片上的花纹 24:03 嘉定农村风貌 28:10 在韩天衡美术馆附近捡到的”垃圾“ 32:18 韩回之高中时的一次考古实践 35:49 民间艺术品可以看作是时间的碎片 51:20 韩回之近期的收藏兴趣 相关信息: 陈晓刚关于嘉定研究的部分成果 民居合集 https://mp.weixin.qq.com/s/LUEvnh_2yo6u-PEhYQ29GQ 桥梁合集 https://mp.weixin.qq.com/s/v9L_6IjvnK9gLbsnGObrLw 铺地、古井等 https://mp.weixin.qq.com/s/52T31ivpNzSDKZWV7UUw1g 回眸两宋——士人一日之迹特展 https://mp.weixin.qq.com/s/ulGwsoLCu8WTkjdcK1kR_g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南昌路是淮海路背后的一条小马路。据不完全统计,最鼎盛的时候,南昌路周边共有三十几家咖啡馆。 2019年6月,两位年轻人辞去了美食编辑的工作,选在科学会堂对面开起了一家名为「Lemonia喫柠」的柠檬茶专营店。短短一年,这家只有11平米的茶饮店,不仅多次登上上海柠檬茶榜单前三,也多次被美食大号推荐(并没有付费)。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Lemonia喫柠」两位老板小王和莫少来聊聊这一年的甜酸苦辣开店经。
这是这家二手交易市场的最后一个夏天了。 位于老西门的万商二手货交易市场是阿姨爷叔们的淘货圣地。他们在这里可以买到一元一根的牙刷、一百元搞定两双鞋子、花几千元就能淘到原价几万元的音响功放。有许多老人就算搬到郊区,也愿意坐上一个多小时地铁来这里逛逛,顺便买点日用品。 有一位卖音响设备的店主说,他的生意主要是给老人以陪伴,给他们带来快乐,顺便赚点钱。 还有一位卖小五金的老板说,每一个人都会老去,当一个月只赚五百的时候,当然会扳着手指过日子。 也许这是这个二手市场存在的意义吧。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江湾镇距离上海市中心大约半小时车程,至今还保留着江南水乡小镇的城市肌理。2019年下半年,一则关于江湾镇片区旧改的新闻引起了我的好奇,新闻中有这么一句话“当地居民反映江湾镇属于历史古镇,原住民较多,“乡土情结”较重。” 带着对这种“乡土情结”的好奇,我采访了六位和江湾镇有关的人,他们有的是江湾镇的原住民、有的是近些年才搬来江湾镇、还有的和我一样,虽不住在此地,但被江湾镇的风土人情吸引至此... 更多关于本期播客的信息可关注城记播客微信公众号。 城记播客开通了微信听友群,欢迎添加cjbkxzs加入群聊。
去年6月,我跟着朋友四巨,从地铁小南门站沿着乔家路一路走到文庙。这里曾是她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曾是一代代南市区人日常生活的所在。 建议在安静环境下收听本期节目,这样你能更清晰地听到背景声中的各种声音: 初夏的蝉鸣、收旧货的铃铛、马路街市的叫卖声和自行车铃、平兴饮食店老板的口条、大家都来噶闹忙的弄堂婚礼......一年过去,这些声音可能就这样消失了。 嘉宾:四巨,考古女孩,老城厢西唐家弄原住民,微信公众号”新城旧市“主理人 主播/制作:王越洲 BGM:上海童年-顶楼马戏团 相关链接 老南市棚户区的拜拜 https://mp.weixin.qq.com/s/90JLPO-AFLdcrul-lOUsDQ 四巨的文章:你的地方·回顾|西唐家弄:三代人生活过的城厢空间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875483
你还记得上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什么时候吗?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一位资深影院人。从1月底全国电影院停业至今,他经历了很多:贺岁档预售无条件退款、《囧妈》上线流媒体、停薪留职、准备复业被紧急叫停......在他看来,因为全球电影业停摆后造成的片荒,电影院复工后的运营成本比不开还大,可能需要1-2年后才能恢复元气。 嘉宾:L先生,连锁影院区域负责人 采/制:王越洲 BGM:Cinema Paradiso 本次节目文字实录将在微信“城记播客”放出,欢迎关注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