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又陪朋友看了一遍《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激发了朋友的表达欲,她说:“为什么有人总是遇到渣男呢?” 我不太喜欢用一个“渣”来形容辜负感情的人。 因为大多时候,“渣”不是形容词,只是一个情绪用词。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一段感情任何一方受到伤害,都是正常的结果。但受伤的一方会不甘心,又没有别的办法,所以用一个“渣”字来宣泄心中积压的怨气,在宣泄的途中,可能自己也变成了别人口中的“渣”:“你看,他用如此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前任,真渣。” 大多数的“渣”是不会合理处理感情问题造成的。比如:一个男孩想用逃避面对现实,女孩受不了冷暴力,所以称对方为“渣男”;一个女孩接受了追求者的礼物后,却拒绝了对方的表白,因此被称为“渣女”。 走到现在的这个年纪,面对结束的感情,只会苦笑,大家谁也别说谁,什么渣女渣男啊,都不提了,因为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可能也变成了别人口中的“渣”。
刚刚大家听到的混剪是我大学时候做的脱口秀类播客时候做的一个片头,分别是找到各地的朋友用自己家的方言表达“聊天”这句话。不过在当时采样的时候很多人在被问到自己家的方言的时候都愣了一下。因为现代打工人真的好久不说家乡话了。 大部分的人会觉得家乡话很土,我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了,我们已经是城里人了,我们觉得不能在西餐厅用筷子吃牛排,这点没错,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工具,但是也别在兰州料理店忘记了怎么用那两个小木棍吃饭的技能。
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声音是什么感觉呢? 尴尬甚至觉得羞耻,“我的声音有这么难听吗?” 对,一开始听自己的声音就是这么怀疑人生。 这些年,我一直在用声音记录生活,每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值得纪念的,或者无法发到社交平台的心情都会用语音备忘录记下,影像的记录固然是更好的,但声音的记录往往在悄无声息中就可以完成,它不用一二三摆好什么姿势,不会拘束于镜头前的形象是否美好,可以自由记录下当时的状态,似乎是更隽永真实的存在。 语音备忘录就是我的私人声音日记,让我听见过去的一段回忆,听见某年某月自己的声音,还有那年那月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想,我们都需要听一听自己的声音。 我也想,听一听你内心的声音。 你可以将这个三月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想说的说、新的感悟、新的困惑,都可以通过邮件发送给我,可以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我会在3月的最后一天,读大家的来信,期待大家的三月的见闻和思考。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有一些在意的小事。 比如,很在意自己的汽车是否干净,但本人可能不爱洗澡; 比如,家里可以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但是必须有冰箱; 比如,对“的地得”的使用很在意,他人用不正确会很难受; 比如,在意另一半的审美是否和自己一致…… 这些小事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无关痛痒的,但是你就是很在意,甚至到了强迫症的地步。 你在意哪些小事呢?
读书的时候,男生要是喜欢班上一个女孩,巴不得全班都知道,追得可紧了,早餐都能送一个学期。 工作之后,别说送早餐了,能跟你热聊一个月都不错了。 为什么现在男生都不追女生了呢?原因有很多,简单列举几个。 第一个原因,追女孩这事儿没有进度条。 最后当真心付出得不到回报,男性会感到失望,下次再面对没有进度条的追求时,就害怕开始了。 你看过夏雨演的《独自等待》吗?在电影《独自等待》里,夏雨饰演的穷小子陈文偶然中遇到了他的理想型女生刘荣,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孩追到手。 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曾经的猛烈追求变为“独自等待”了。 第二个原因,对爱情认知不够的女生容易把网络爱情鸡汤当成恋爱宝典。 比如“一个人爱你就不会放弃你”,比如“如果你遇到真爱,你可以永远当个小孩子”,比如“要让男生追自己久一点他才会珍惜”…… 于是设置重重考验,企图获得坚不可摧的爱。 电影《饮食男女》里的芝芝很喜欢追求自己的男生,但却经常放他鸽子,原因很可笑但又很普遍:“想让他追得更辛苦点。” 第三个原因,时代不一样了,当年即便家里的妻子再强势,男性在家中的一家之主的地位也不可动摇。 而现在,在都市里,男性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拥有绝对的自信和安全感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吧。 恋爱的开始,应该是两个人以平等的姿态,互相吸引,互相欣赏,真诚表达对对方的喜爱,用心创造见面相处的机会,而不是谁要猛烈追求谁才算是正常。
婚姻是什么? 钱锺书老先生说:“婚姻像围城,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想进来。”这句话早已成为婚姻中的经典。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无数的过来人把婚姻形容成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怪兽,而“裸婚”的勇敢者似乎还是那种自己就把衣服脱干净并且给自己刷上烤肉酱的傻帽。 裸奔最开始代表着自由,后来变成了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 裸辞最开始代表着诗和远方,后边变成了不负责任的表现。 裸婚最开始代表着不顾世俗的真爱追求,后来也变成了年轻不懂事的冲动。 那这些人真的是头脑发热吗?这些人真的都后悔了吗?这些人现在过得还好吗? 这期节目我和三位裸婚的朋友聊了聊,他们有70后、80后以及90后,我当然知道我的采样数量是有片面性的,但是起码这是婚姻这个多面体其中的一个折角,我无法为你呈现出他全部的样子,但我希望你的眼里可以有不一样的色彩。
此刻,我坐在有加厚坐垫的椅子上,暖水壶和水杯都在左手边,烧过一半的香薰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梨花香,白色台灯在早晨9点不需要工作,猫在另一张椅子上满足地睡着了。 这里是我的家,每天我都坐在这个地方写稿、录音、看书,一天中,至少有6个小时我都长在这把椅子上。 突然想到我身下的这张椅子几乎装下了我所有的工作时间和部分的阅读时间,是这张椅子让我的物质和精神都饱满起来,我似乎没有理由不去爱它,或者说,我似乎没有理由不去选一把非常爱的椅子。 黑川雅之出过一本书叫做《椅子与身体》,在他的椅子哲学里,椅子的存在就是为身体提供持续的紧张感,是在试图保持稳定时,使身体处在一种介于放松与僵紧之间的意识的清醒与专注。人们坐在椅子上,下半身处于放松地休息,而此时上半身就会高效地工作,所以椅子根本就不是让你觉得舒服的,甚至可以说,椅子“不舒服”的一面,才是对人类生活推动更大的一面。 《椅子与身体》书中写道:“我不想在床上死去,而是想在椅子上死去。坐在椅子上,在思考中慢慢失去意识。我在寻找的就是这种极致的椅子。” “我们与椅子的关系是如此亲密。它们包裹着我们的身体,接纳我们的痕迹,是我们回忆的载体,也常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好的椅子,是能记录时光的。 你也有一把喜欢的椅子吗?
节目开头先给大家讲一个开头很恐怖,中间很搞笑,结尾很悲伤的小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患有肠胃病的鬼,他在鬼市的一个移动KTV小屋里唱歌的时候放了个屁,然后想到自己做鬼怎么肠胃还是不好,在经历浓厚的气味和强烈的难过后就猝死了。 先别骂我无聊哈,这个故事听上去很扯淡,但却拥有着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而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突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当然大部分人都没有遇见过阿飘,尤其是一个有肠胃病的阿飘,可真实的生活中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局也并不比故事里的少。你是否经历过欧·亨利式结尾的生活呢?
春天真的到了。 虽然一个月前就已经立春,但只有能脱下羽绒服走在阳光下,才真正算是感受到春天。 这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回响一首歌:“好春光,不如梦一场”,只是我的梦里就是好春光。 我从来没有这么喜欢过的春天,或许是过去几年生活乏味,或许是新的年龄阶段给了自己新的期待,我总觉得这个春天会有些不一样。 也可能每个春天我都这么想的,只是我忘了,电影《立春》里有段经典台词,像是一个预言,预示和总结了许多人的一生: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的心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有发生。 不管好事会不会发生,我都有一种好像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感觉,没有好事就创造好事,发现好事。 这个春天,我创造和发现了这些好事。 好春光,可不是梦一场。
当下的生活是快节奏的,是碎片的,想想自己,甚至连安安静静听一首歌的时间都没有了。短视频只需要花几分钟就能给你介绍一本书、一部电影,甚至是历时十年拍摄,一共7季的权游,也不在话下。我们似乎用了更短的时间,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对于那些书,那些电影,那些歌曲,我们仅仅只是知道了他们,知道他们大致的模样。更多的细节我们无从了解,我们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可我们夜深人静刷完了短视频放下手机去睡觉的那一刻,又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感觉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感觉我们依然无法安放我们四处游弋的那颗心。 我们又该如何安放自己飘飘荡荡的心呢,一个人如何在这世上安身立命。或者说一个人该如何在这个时代里安放自己。 我想起万青的一句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有人对歌词的解读是“被迫”,有人对它的解读是“选择”,相较而言,后者的答案显然要温暖得多。曾经梦想着带着爱人和孩子游走世界的我,现实却是,学会了每周七天给他们做不重样的早餐,熟记周末孩子四节课外辅导班的上下课时间。周末能去郊外踏青我就已觉得知足。我热衷于此,不觉疲倦。年少时的我们总想着仗剑走天涯,也曾跨过山川和大海,只是到最后才发现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也许一个人的安身之处,就是找到一件比我们更持久的事,然后投身于此。 你们呢,找到了这件事吗,我等着你们的答案。
有一位听众提问:女生在30岁后择偶会变得越来越难吗? 其实关于择偶变难这件事,30岁并不是一个卡点,也不是女生才会有的困扰。这个困境男女平等。但我们觉得年纪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圈层,大家对于择偶的焦虑感和难度都是不同的。 晓橙作为一个普通31岁男生,讲述了自己的难处——30-35岁是普通工作男生最后的骄傲期了,过了35,不是特殊行业从业者很难从经济上实现跃升,而到了那个年纪,衣品、少年感都不重要了,所以时间很紧张。 荟莹则一直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姑娘,不过她也承认主播们的朋友圈其实不能代表大部分人,客观上,年纪越大确实越难相爱了。 两人最终给大家的建议: 1.找真爱远比找工作重要得多。 2.如果不是不婚主义,恋爱不要太久,结婚是需要冲动的。
我习惯一周订一束花,我视这为自己还在认真生活的证据。 我习惯在周一早起,给这一周开了一个好头。 我习惯每个节日洗头洗澡,干净、舒适地迎接一个个节日。 我习惯在每周六绝不工作,这是打工族最后的一点倔强。 有人说:“大多数仪式感都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做作。” 有人说:“那些仪式感都是消费主义骗你们消费呢!” 慢慢地,我不再买花,不再过节,因为不用坐班,于是没有了周一、周末的概念。 后来我反省,人类苦苦思索活着的意义,而仪式感给“无意义赋予意义”,如果能在生活的边边角角里找到一点点幸福的质感,那给自己加一些戏、做作一下有什么不可以呢。 看作家们的作品或自传,总能窥见到作家对日常生活有着独属自己的仪式感。 作家严歌苓有一个习惯,下午三点在等先生归来时,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 如今她仍然保持这个习惯,却不再只是女为悦己者容。 她说:“作家是一个私密工作,一天到晚自己独处,如果不自己转换角色的话,从心理上是不健康的,我希望有一个很健康的生活状态。” 日常中的强迫症一般的小讲究,是仪式感留给我们最普遍的印象,比如许多人进入工作状态前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是,选一首合适的bgm。 作家村上春树就有一种日常干家务的仪式感,比如做牛蒡胡萝卜丝时必须有专属的音乐。 我想,我要重新找回生活里一个人的仪式感。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