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不考虑实际地说出你最想要的生活,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如果放在7岁之前,我的答案会是有喝不完的AD钙奶和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好吃的。放在读书的时候,我的答案就是,不用上学,不用回课,不用考试。毕业之后,就是不用上班有钱花。 你们发现没有,不管什么阶段,我们最想要的日子就是不过现在的生活。好消息是,长大之后我们可以随便吃,可以不去学校了,但坏消息是,如果你23岁毕业参加工作,按照法律规定你最少要上42年的班儿。这其实还是理想状态,看看我们的长辈,多少人快七十了还在打工呢。所以上班是你一辈子摆脱不了的一件事。 既然无法不上班,那么梦想的生活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用自己的兴趣赚钱,把爱好变成工作。我作为一个算是做到这一点的过来人,就不得不给大家泼一盆冷水了,当你把爱好变成工作之后,你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爱好的人。而任何事情只要变成了工作,那么这就会让你不快乐了。 不过不用难过,因为下班时间才是你的快乐星球啊。
过好这一生需要多少道理?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女生25岁之前要知道的十件事”“结婚之前要明白的五个道理”“如果这11条道理早点知道就好了”的标题。 我们会下意识排斥那些所谓的鸡汤,而寻求一些反鸡汤的金句,可反鸡汤也是道理。 说到底,我们还是需要一些话来指引一小会儿人生的。 ONE的问答板块曾有一篇:“为什么我们总想获得一些人生的道理?” 作者不辣说: 电影《步履不停》中有句台词是:‘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什么总是慢一拍’,而这慢下来的这一拍,就是人生道理的土壤。人可以获知人生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得到自己的生活,悟得到自己的人生。 你想寻求一个道理、一个答案,但生活这堂课说: “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有答案的、讲道理的。”
前两天接到编辑的一个问卷征集,要我说一说那些到了岁数就会知道的事情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去问我的妻子,她对我说了一个词“老了”。她说到了岁数就知道自己老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俩不怎么闹别扭了。其实我还是原来的样子,她面对我的那些曾经让她不能忍受的小毛病,也不和我找茬了。用她的话说,她都三十多了,不是小姑娘了,懒得再生气,没精力了,也可能是习惯了。 衰老是什么意思?也许衰老的本质是失去创造力。身体组织失去创造力,人就变老,皮肤失去光泽,肌肉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韧性。大脑失去创造力,眼神就黯淡下去,不再有奇思妙想,不再对外界有好奇心。 可我还是想拿出干劲来,去创造点什么。 毕竟,无聊的人生,谁都不想要吧。
曾经我以为,三十岁,是一扇在前方一直在等你打开的大门,迈过那个门,会进入一个新世界。 于是我等啊等啊,终于在此刻,站在那扇门外了,只等指针指向零点。 所以,三十岁之后会发生什么? 没有一夜长大,没有突然找到人生的方向,没有顺从地走入一眼望到头的日子,没有突然变得睿智和豁达,焦虑的事情与三十岁无关, 1985年,三十岁的李寿全在歌里《未来的未来》里唱:“三十岁我的职业是自由。” 我想这份自由就是:终于知道原来三十岁什么都代表不了,什么也不会发生。 二十多岁的时候,总在聊三十岁如何如何,现在我三十岁了,突然觉得三十岁没什么好说的,这是我最后一次聊三十岁,在我三十岁这一天。
诺贝尔奖得主芝伦兹曾经说过:“人类愈都市化,离开自然愈远,宠物在人类生活里的重要性也愈增加。” 吸猫撸狗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身边单身的很多,但是没有养“毛孩子”的太少了,就连我自己都为了啧啧做了一期节目,因为男朋友可能会劈腿分手,爸妈可能会催你结婚,同事可能会pua你,但是家里的小家伙永远会爱你。永远不会主动和你生离。 而今天我也是邀请到了两位朋友,或者准确来说是一对夫妻,郝澄澄和王博石,他们俩现在一起在做一家宠物基因公司,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说说关于喵喵和汪汪的故事,并且,博石老师真的是博士,而且曾经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院工作,节目的后半段,你们也可以听到关于物种演化和可爱的金丝猴的故事。 当然还有一个我很好奇的问题“是不是男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真的超过女人呢?”听到最后,博士告诉你科学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故事? 对我而言最大价值就在于这些故事离自己的生活很远,所以,它会帮助我们跳出我们在现实世界里相对封闭的评价体系,对复杂的人性多一些理解和释然。 如果你想要在小说中寻找人生榜样或者认为主人公一定得是正面人物的话,很抱歉,大多数的著名作品里的主人公都会让你失望,他们更多是那些没有遵循世俗价值观的男男女女,我们从故事里理解他们“作恶”的全过程。 而现实中,大家会对犯罪者义愤填膺,每当有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犯罪者的成长经历时,就会有人生气地评论说:“不要跟我讲他多可怜,讲他的难处,讲他的成长经历,我只想知道他判死刑没有。” 能理解这种愤怒,但如果只是以好坏、有罪没罪来简单分析一个人,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去了解一个人如此做的动因,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去了解人的多面性,不是更加具有意义的事情吗? 毛姆在短篇小说《愤怒之器》中写:“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如果你没觉得非去褒贬他们不可,那他们往往会带给你加倍的乐趣。”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这是《诗经》中,齐风中的一篇,意思是,不要独自耕种大的田地,做工不及会野草丛生。不要思念远方之人,我们只能为其担心,烦忧。前半句容易做而后半句那种少女心结却是万难实现的。你喜欢他,却要保持好友之间分寸感就很难。这可能就是爱情的最初的信号,你会对一个人产生超越普通朋友的过分的牵挂,你恨不得时刻知道他在干嘛,你希望参与到他全部的生活里。不在一起的时候想着他,在一起的时候找各种借口为你们的每一个时刻赋予意义。 春节,中秋,端午,国庆,要说他们的共同点可以是 都放假,可其实还有一个不一样的点是,这些节日谁 都可以过,而今天的情人节,你有庆祝的资格吗? 请别对我说:节日快乐。
“你像美丽的细菌,走进 我今天的灵感, 我感到幸福, 因为我喜欢你周身 温柔的气息。” 世人用不止一万种比喻来描述爱是什么,李银河说:“对某人究竟是爱了还是没爱,常常并不是那么一清二白的,人有时会陷入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状态,就像迷途的羔羊,不知自己往哪里去,不知自己是爱了还是没爱。” 这就是爱迷人的地方吧。 关于“爱”的定义有千万种:“爱是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虚幻追逐,爱是永不止息。”“爱不在于得到,而在于付出,这才是爱的真谛。” 你觉得爱是什么?
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这很难回答。有趣的人之所以有趣,不是因为他干了多么了不起的事,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奇葩,可能是因为他身上有“弧光”。 想要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你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想,在别人眼里的你有哪些标签,你得找到这个标签,然后想办法打破它。 有些人,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纯粹是因为坚持自己的一点点小癖好。比如旅行,登山,或者写作。坚持去做一件打破标签的小事,你也一定能成为一个自带弧光的人。 至于别人怎么看你,无所谓吧。
剧场里黑咕隆咚的,大门一关,不分日夜,也不知道排了多久,人散了,剧场安静了,一推开门,阳光哗啦一下洒在脸上,瞳孔和周遭的灰尘一起被吓了个机灵。 “那个时候,你一下子觉得剧场里才是真实的,生活反而是一个幻觉。” 陈建斌在拍电影《第十一回》时,他就说了上面那段说,剧场好像是真实世界,生活反而成了一个幻觉,生活变成了戏,而台上的戏反而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你分不清哪些是戏哪些是现实,那些戏中戏像一个梦境套上另一个梦境。 电影《驾驶我的车》也有一个戏中戏,男主角在电影里拍话剧《万尼亚舅舅》,话剧桥段影射了家福的现实生活,现实混合着些许荒诞,他说:“契坷夫让人害怕,当你说他的台词的时候,它会拖拽出真实的你。” 戏剧里真真假假,生活中假假真真,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什么又只是虚幻的浪漫呢? 节目结束,也像一场戏剧落幕,我要回到我的生活,你也回到你的日子里。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约有500万人无家可归,在街道上流浪,无家可归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我们的城市中无家可归者是一种隐形的存在,他们对城市索取的东西也很少,人们对其知之甚少,他们席地而睡、只要一方遮风避雨的屋檐。 而在中国,我们对于他们有另一个称呼,流浪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风象星座的原因,我总觉得流浪者听着特别有浪漫主义色彩,甚至在听了摇滚乐后,我一度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因为我曾经觉得他们是真正的一群活在诗和远方里的人。后来长大了,看到了很多和我刚刚说的类似的新闻报道,我重新认识到了原来这其中的大部分并不是文艺青年,摇滚青年,而是被苟且压弯了身子的人们。 然后直到我认识了浪不动,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真实的流浪者,我才真正知道了他们的世界,原来流浪并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 嘉宾抖音账号:浪不动(一人两狗)
你可能很久之前看过这样一条热门微博:“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神秘亲戚。他们只存在于长辈口中,不知道在干啥,只知道在远方工作,好像也没成家,只有过年才出现一次,总会带些新奇的玩意给你。你有没有这样的神秘亲戚?后来,自己成了这个神秘亲戚。” 到了2023年,神秘亲戚变成了一个更具体的人——小姨,互联网流行起了一个视频,一个漂亮的女孩穿着红色大衣,给家里的所有晚辈发红包钱,配文是“不婚主义小姨回家过年”。 视频里的女性究竟是不是不婚主义,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对象一点也不重要,它只是为女性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生活想象模板。 “小姨”也仅仅是个统称,这个活得灿烂通透勇敢的女性也可以是姑姑、小姑、阿姨、姐姐,但她们却有着相同的特性,对于青春期的小女孩来说,她们时髦有趣,是美与独立的启蒙,让我们看到原来生活还可以有这么多的可能。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