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帮朋友搬家,在整理被褥的时候,发现她有一条泛白了的老式被毯,她说这是她夏天睡觉用来搭肚子的,从小盖到大。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安全感的、有点悲伤的故事。 在动画短片《幸福是一条温暖的毛毯》中,小男孩有一条钟爱的蓝色旧毛毯,做什么都不离开他蓝色的小毯子,可这样的行为却遭到了周围小伙伴的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想让男孩扔掉这条毛毯。 可对于他来说,那条又旧、又脏的毯子,就是他面对生活的铠甲。 像男孩一样,我们可能都曾拥有过自己的慰藉物,寄托着我们的安全感和依赖,心理学上的 “过渡性客体”就是如此,在我们与母体分离感到孤独焦虑时,它们就会变成为我们新的寄托,帮助我们学会与外界建立联系。 外面的世界太残酷了,我们总要依靠点什么东西来获得安全感,才更有勇气去面对明天吧。
追剧的时候我‘失眠’; 上班的时候我‘嗜睡’; 该我发言了我‘抑郁’; 受到批评了我‘躁狂’; 借钱不还,是‘健忘症’; 疯狂购物,是‘物质依赖’; 同时和好几个人谈恋爱是‘选择恐惧症’和‘囤积症’…… 这是papi酱在自己的一个视频里对自己的调侃。不过,抑郁、狂躁、健忘、选择恐惧、幽闭恐惧,这些词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这年头你要是没有点心理疾病似乎都算不上是一个高质量人类了。 而在分析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时,不管是罪犯的侧写,还是天才的成长,我们又习惯性地把一切归结于——原生家庭。 恰好这一切都和心理学有关。而在我之前的理解中,心理学可能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了,因为没有人敢信口开河地和你聊火箭的发射、费马猜想,他真的说了你也不一定信,但是心理学好像谁都可以窥其内核一二,并且说出来还真就让人觉得有点道理。 那么真正的心理学是什么呢? 上上网课交点钱就真的可以考一个心理学咨询师证书,做月薪过万的兼职了? 前些年很火的“延迟满足”的育儿学根源是哪里,孩子哭了不去抱真的能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吗? 以及非常有视觉效果的催眠真的那么神吗?《盗梦空间》故事里的在你的内心种下一个种子真的可以实现吗? 一切的答案,都由我们今天的嘉宾——专业心理咨询师娜娜告诉你答案。
昨天,看到导演万玛才旦因突发疾病过世。 他在去年的四月出过一本小说集叫做《故事只讲了一半》,在同名小说里,还有很多悬念没有揭开,正精彩的地方还没讲完,故事就结束了。 万玛导演说自己喜欢这样处理故事,希望通过留有悬念,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空间,去参与到创作中来,然后去分享这些故事。 音乐里也有这样的 “戛然而止”,周杰伦的《晴天》最后一句歌词“但故事的最后你好像还是说了拜……”用一整首歌的韵脚设下埋伏,让人觉得最后的歌词会是「再见」,结果却用一个「拜拜」,还是一个没有说完整的拜拜,就突然结束了。 好像故事还没有讲完,就没有下文了一样。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说:“人生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写了很多没有结局的故事。 听故事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然后呢?然后怎么样了? 好像要把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安排好一个归宿,设定一个结局才算是真正的完结。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和人都没有“然后”。
你在干吗? 没干吗呀。 没干吗是在干吗? 就是什么都没干啊。 以上文字来自人类亲密关系晚期对话的真实采录。以前我会觉得对方这么回我就是不想搭理我,后来想了一下其实对方可能真的是在认真地告诉你现在自己的状态,他没有在看视频,没有在吃东西,没有在逛街,他就是在呆着,或者正在做一件无法被称作一项活动的事,或者是一件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那么你没干吗的时候,在干吗呢?
五一小长假之后,迎来的是调休、加班,想要换工作的心到达顶峰,不想上班的念头更是一天出现好多次。 “不想上班”这种病,隔一段时间就会复发,很多有名的大作家们都被上班这件事困扰了大半辈子。 比如:卡夫卡。 很难想象卡夫卡一辈子兢兢业业在保险公司上班,一直干到退休,可他不止一次地对朋友提过他对职业的讨厌: 上班简直就是在磨损我的写作! 卡夫卡为他的职业工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也因而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资料,如果他不是困于工作里,我想也写不出《变形记》,《变形记》是极为社畜的故事:一睁开眼来,上班多么辛苦但还要上。终于他变成了甲壳虫,这不就没法去上班了? 和卡夫卡完全相反的是台湾作家舒国治,他几乎没有上过什么班,他说:“因为爬不起来。” 如果不上班,我们能干些什么?是不是真的可以过上种花种草,一杯下午茶看完一本书的生活,可以改变现状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事实是,很多人就算不上班,也是在浪费生命。 有许多人,当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时,竟然想不出什么够快乐的事值得一做。不管他们决定做什么,他们总感到一定有其它某种更快乐的事可做,这使他们非常苦恼。能够自觉而明智地充实空闲时间是文明的最后产物,但是目前还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程度。 ——罗素《论工作》 上班倦怠更像是一场职场感冒,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累了。
对你来说最大的批评是什么呢? 对我来讲“自私”是一个很重的负面评价。 我们这代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会被很多人天然地认为性格会比较自私,但实际上回忆一下长这么大两位主播都没有什么很自私的行为,当然也可能是过于自恋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学会爱自己,要学会自私一点,这真的对吗? 与自私相对的是无私,没有私欲的人存在吗? 一起聊完,我们俩的结论是——自私是人性,唯有爱可以让我改变。
刚刚看完《漫长的季节》,在故事的最后,老年王响对着青年王响不断地喊着“往前看,别回头”。 一开始,是抱着看悬疑故事的心态看下去的,厂里突然出现几袋碎尸,死者是谁?凶手是谁?看到后面才知道,碎尸案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时代里经历苦难的那些人。 王响一生最爱的儿子不明原因死亡了,警察给出的结论是自杀,可他不接受这个结果,他想知道儿子真正的死因是什么,这几十年,他就一直困在这件事上走不出来,明明后来有了心仪的可以一起过日子的女人,他也因为自己的过不去而拒绝了新生活。 人生总会出现这种“无法带着这样的痛苦前进”的时刻。 “向前看,别回头”这句台词多少契合了当下的处境,给出了一点慰藉,接纳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向前看。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 这段话来自“美国的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凯鲁亚克”,也是痛仰乐队在《再见杰克》里面唱的“再见,我的凯鲁亚克”。 事实证明,世界不会毁在追求自由的年轻人手上的,因为他们还在步履不停地了解世界。 我今天就遇到了一个人,她—— 18岁开始第一次长途旅行, 之后就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跨国背包客生活, 她用400美元闯荡美利坚2个月, 她在印度坐过凌晨大巴, 她买过56块的国际机票…… 她告诉我,有些故事真的需要到达那里,而不是听说如何。 她就是本期嘉宾——鲤鱼。
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可以说,是被各类爱情故事霸占银幕的十年,各种韩剧、台湾偶像剧、好莱坞浪漫爱情片为观众打造各种各样的爱情梦,然后它们就逐渐从流行趋势里消失了。 当下流行文化作品的受众,都是要求男女主“搞事业”“走剧情”的呼声,最近几年都没有一部现象级的爱情影视剧。 公共空间里也少有人谈论爱情。 在这些年,你会发现‘PUA’‘打工人’‘内卷’先后成为热词,性别对立,劳动者与雇佣者的对立,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白热化竞争,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沟壑,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欢迎来到严酷的真实世界。 而在这样的世界,在这样的语境下,谈论爱情显得过于奢侈和不合时宜。 当然,也有不少人依旧恋爱、结婚,但纵使如此,谈论爱情也显得不够务实。在阶层日益固化的背景下,人们更喜欢在‘婚恋’后面加上‘市场’,在那里,能使双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匹配”才是最高法则。 没有人再谈论爱情,可爱情随时都在发生。
南方的早晨是从嗦粉的声音中醒过来的。 煮好的粉放进碗里,从锅里捞出几片鱼肉当码子,再加2块钱葱油蛋,鲜美的红油鱼粉就是我家乡特有的美味。 不过,小时候不太能吃辣,吃的大多是三鲜粉、桂林卤粉之类的。 学校门口的桂林卤粉是我的最爱,一块二一碗,薄薄的牛肉片我舍不得吃,总要留在最后享用,而外公则独爱旁边的一家木耳肉丝粉,他几天不吃就想得很。 如果说北方人的乡愁是面条,那南方人的乡愁可能就是一碗米粉。 有些东西你永远忘不掉,像一碗三鲜米粉,或者是某个老味道,某个老旋律,某个眉目依稀相识的老面孔,某个被风拂过的瞬间,某个喘不上气的心跳。你总是在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你回头招手时,它轻轻微笑,却永远不会,再靠近你了。 过去不再来,但现在可以创造新的记忆。
人呀,就爱怀旧,说起被淘汰的老物件,总有好多好多回忆。 搓衣板、缝纫机、键盘手机、电子宠物游戏机…… 不仅于此,一些生活方式也渐渐消失了,比如:小心翼翼发出一毛钱的短信和一块钱的彩信,拿着大米去院子楼下打爆米花,白色耳机线连接walkman偷听新买的磁带…… 好多事物随着时光淡漠了,偶尔会觉得有些怀念,不过也知道,那不过是时光为过去增添的滤镜。 今天的节目,我们一起来说说从前生活中稀松平常,但现在不太常见的“老东西”。
得到之后又失去,和从来不曾拥有过,你觉得哪个更痛苦呢? 记得郭德纲老师讲过一个小段子,说一群村妇有的在烙饼,有的在拔葱,相互之间闲聊天就说皇宫里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烙饼的说,那皇上肯定都不用自己烙饼就有饼吃。拔葱的说,娘娘吃的葱肯定都是洗好的。 所以呀,我觉得前者更痛苦得具体一些。因为没有拥有过,所以其实我们也不知道那种具体美好会有多美,或者说是一种怎样的好。但是得到过的,那些曾经属于你的,你清晰地知道它们的纹路,它们的样子,它们的每一个细节。再让你失去,那种痛更会让人窒息吧。 而你,这样痛过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