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少年的时候,喜欢热闹,喜欢和朋友大声地唱歌,挥斥方遒,酩酊大醉。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开始喜欢独处,喜欢安静,喜欢一个人做“无意义”的事儿。然而这对于身处尘世的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梦想罢了。因为你喜欢的东西无法给你带来面包、牛奶,你必须融入这喧哗。 然而我身边有一位朋友真的做到了,他现在主业是一名专业的涂装师,通俗点说就是给各种模型手办上颜色的。爱好就是做标本,他自己家里现在有100多只螃蟹标本。 我问他就没人劝你找个班儿上吗?他的答案是——年纪大了,卷不动了。 他就是本期嘉宾——老方,带你进入一个怪兽和昆虫的世界。 老方作品
今年年初,有一条视频在B站上挺火的。是两个985的大学室友,毕业五年之后,一个频繁换工作,后来又脱产考研,现在存款5000;一个毕业后读了硕士,上一份工作是火锅店保洁。 两个人笑嘻嘻地谈着四五年来每次让人啼笑皆非的人生选择,对于这个看上去有点废物的结果,她们却非常笃定地说:“我真的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阔。” 记得在我毕业第七年时,我和大学两个最好的朋友还坐在一起聊天,聊毕业七年后有没有变成自己当初想象中的理想状态,我把对话剪进了节目里,做了一期《毕业七年,我们有按时长大吗?》,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没有。” 没有按自己预想的那般赚到足够多的钱,虽然我们对足够多的钱并没有实质性的概念。 也更没有按自己刚毕业设想的那样,有一个稳定随时可步入家庭的爱人,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那第八年呢?会有什么新的观察和变化吗?
马斯克曾经在一段采访中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要知道,有人质疑我们为何要投资太空,地球上的问题还不够多吗?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有激励自己的原因,人们需要一个早上醒来的理由,人生不只是解决问题,必须有让你真正心动的东西。 当然大部分人的目标不在星辰大海,大城市的光污染让我们看不见繁星,小地方的普通人也没时间遥望银河,我们离成为马斯克的距离也许比我们去到月球还要远。 但凡人皆有心,震颤皆心动。
早在四月份,主编就给我发信息,说《故事大爆炸》年度故事大奖作品很快就要出书了,到时候可能会安排一场作家对谈,接到工作任务,我提前做好了随时采访的准备。 再后来,就到了五月,正好在母亲节的当天,我收到了《小山和小山之间》,像一本儿时看的口袋书,小小一本,主编说:“如果可以的话邀请阿姨也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会有共鸣的。” 主编说的“阿姨”是我的妈妈。 我们读完了这个故事,明白为什么主编说我会有共鸣,它讲述了一个六零后“不快乐的妈妈”和刚刚怀孕的女儿的故事,两人之间横隔着母女之间的山、时代之间的山、文化之间的山,好像处处都是代沟。 我发现我与我妈妈和书中母女沟通模式在很多地方都一样。 于是,从这个故事入手,我和妈妈聊了聊: 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说话? 谢谢今日的嘉宾——我的妈妈郑女士付出的努力(至少十年没读书的她熬夜把书看完了)。 或许看完这本书,妈妈才是最好的对谈对象。 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在小山和小山之间》即可购买此书
想到这几年的生活,所有人的计划,都或多或少地被打乱。 之前想去的很多地方不能去,现在体检又显示身体多出一些毛病,许多计划延后,原本笃定了很久的生活,突然变得不再确定了。 许多原来走得好好的路,忽然像改了道,乱了地图。 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在走向未来时迷了路,却又不能停下脚步。 尤其在临近6月的毕业季,我的邮箱里收到了很多朋友有关人生选择的困惑,该往哪里走呢? 米兰·昆德拉创作的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里有一段对话我一直记得: “那咱们往哪走啊?” “往前走。” “哪是前啊?” “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只要不是停滞不前,随便往东南西北走,都是在往前走。 你也会有觉得自己迷路的时候吗?那些迷茫的时刻我想我们都有过。 荟莹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永远不要为讨好对方而改变自己。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忠告,这样的话听上去完全没问题,但真的在亲密关系中又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世界上的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再契合的灵魂也会有分歧,再相爱的真心也会有不同。想要和另外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就必然会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一些自身的模样。 那么哪些是值得的?哪些又是该誓死坚守的呢? 本期,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恋爱后的男女都有哪些变化”。 你对此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哦~
理想,收入,机会,视野。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有愿意来到一线城市漂泊的年轻人的理由,但我可以很确定地告诉你,这是我一直不回东北的原因。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对的。因为我发现大城市真的容不下我的肉身,而我的灵魂却已经变老了。如果最终还是要回到老家那么这么多年的坚持有意义吗?关于这个问题我和很多北漂沪漂的朋友讨论过,但他们都没有给出我一个让我认同的结论。 然而就在前几天,一个52岁的老北漂保洁彭阿姨似乎给了我一个答案——因为这里让她很快乐。 彭阿姨目前工作于编辑部所在的园区。经由行政老师的推荐,彭阿姨喜欢上了我们的节目。我后来便加了她的微信。 在和她对谈的过程中,她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感受到她一定是笑着在和我分享自己的生活的。那种热量是可以感染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的。 采访中她总在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一堆很好的人。 可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佛见众生皆是佛。 欢迎大家关注彭阿姨的小红书账号“每日阅读”。(账号的头像是阿姨的自拍,阿姨手里拿了一个帽子。)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爱自己”成为了万能指导语,指导着每一个生活不顺的人,好像什么烦恼在最后都可以用一句“爱自己”来总结陈词。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爱自己”像是一个口号,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怎么可能爱自己? 我想,爱自己的前提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才有自爱的底气。 近几年,我对「爱自己」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有一本哲学小书叫《爱生活,不爱也行》。 作家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在提到“爱自己”时用到了“可怕”这个词: 自爱似乎就此等同于自我反思,言下之意就是要审视自己、思考自己、拆解自己、分析自己……在此之上还附加一大奢望:吐露自己的一切,对自己刨根问底,让自己一览无余。 这也太可怕了!谁想要这种完全透明的爱呀?谁会不喜欢霸道的、无意识的、梦幻感的爱,而转投这乏味的理智之爱呢?更何况对象还是自己:我们已经无时无刻不是“自己”了,谁还想要更“自己”啊? 爱并不非得是什么样的。 我不是说作者写的就是真理,只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有人都在教我们怎么去爱自己,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好,但作者却说:爱生活,不爱也行,爱自己,从“不爱也行”开始。 之后,我好像不再强求自己要变得多好,要用我的理性打败我的私欲,要因为“爱自己”而达到当下的我没法达到的心态。 原来真正的爱自己,不仅仅是变得更好,而是以一种让你舒适的方式和过程,将你塑造得更好。
他说: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他说:知不知道饮酒和饮水有什么区别?酒越喝越暖,水会越喝越寒。 他说:我这一辈子不知道还会喜欢多少个女人,不到最后我也不知道会喜欢哪一个。 他说: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海明威有一次在酒馆里喝酒,身边有人说,你不是大作家吗?那可以用一句话,写一个小说吗,他想了一会,拿起笔写下“打折出售一双崭新的童鞋”。 就这样,仅仅六个单词的小说诞生了,为什么新的儿童鞋要买?卖家买的时候一定是有孩子的,现在没有穿过就买,那么孩子哪里去了?新鞋为什么要打折,因为他急需用钱,那么原因是否和这双童鞋原本应该属于的宝宝有关呢?这篇小说的优秀不在于写出来的部分,而在于给出的线索之外的部分。而导演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我心中只有他——王家卫。
曾经看过一句话:“如果把城市喻为身体,街道就是遍布全身的血管。” 你的生命里,是不是有一条烟火老街连接着他人与生活? 李荣浩写的《老街》里,提到了一个徽州老街,窄窄的,长长的街巷两边,灰墙白瓦的房子炊烟袅袅,刚下过一场小雨,烟雨蒙蒙的,和爸妈一起走过。 人思念老街,说到底是思念街上的人,这样的思念就像歌里唱到:“也许那老街的腔调是属于我的忧伤。” 作家苏童有篇散文叫《夏天的一条街道》,在他的那条街道上,有什么样的景象呢?是不是也有和你一样的回忆? “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你问我这条街叫什么名字呢? 如果你有空回家一趟的话,你就会知道了。 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条老街。
我总觉得,河流是时间在大地上的显影。河流带来一切,河流也带走一切。人活在世间,经历些什么,感受些什么,然后被河流带走。原来活着就是这样一件事。所谓似水流年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生活在临水的地方。天晴的时候去水边走走,下雨的时候去水边走走。夏天的傍晚去水边走走,冬天的早晨去水边走走。 汪曾祺说他的老师沈从文一辈子活在水边,前二十年活在那条河流边上,后面的时光活在那条河的回忆里。 这话说得是没错的。无论人行了多远的路,走过多少座桥,总也走不出自己的童年,走不出家乡的山川河流。 我想念家乡的河。
今年是演出行业复苏的一年,歌手们的巡演争相定档,各种“抢票大战”开启,三年难看到演出的我们终于又活过来了! 还记得: 第一次看周杰伦的演唱会不懂全场喊“安可”的含义; 和摇滚乐迷看完演出后说走就走、出门喝酒; 在livehouse看见王菲在二楼; 看沉浸式话剧花大几百完全看不懂; 因为自己尝试开放麦失败而不看脱口秀…… 回到可以看各种演出的日子真好。 你今年最想看谁的演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