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这周选题的时候,大卫发动了技能场外援助,在一位听众那里征得了几个最想了解的话题。我们选了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秘密”。所以本期将由闯先生作为主持人,采访大卫,来一期劲爆的大揭秘(bushi)。 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这期节目我们想要一起聊一聊秘密。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拥有秘密的,有没有哪些秘密你守了很多年,有没有曾经被看穿过或者是看穿过别人,有没有过因为秘密而受到伤害…… 当然也不能保证,字里行间我们两个人会无意中泄露一二,大家就全当故意吧。 谈笑风生,避重就轻,成年人之间无非都是如此,但在别人的模棱两可中,就足够找到自己的样子了。
今早洗漱时,随机播放到了一期鲁豫和陈婧霏对话的节目,陈婧霏表达自己一睁眼脑子就会有很多的思绪,始终没有办法喜欢做冥想,鲁豫立马给出了回应:“我也是!” 节目外的我刷着牙,白色牙膏沫充满我的口腔,也想喊一句:“我也是!”尽管,冥想被认为是一件正确有益的事情。 同样正确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健身、健康饮食、早睡早起,以及我们早就熟知的道理“及时止损”“乐观”“ 要远离消耗自己的人”。 十八世纪的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推动着女权的发展,是一个很伟大的女性。 她痛骂婚姻制度,认为只有学会了自我思考,才能实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获得幸福和自由,而不是那些大堆的嫁妆。 但是,她后来不仅结了婚,还曾为了挽回男人要死要活,两次自杀,两次未婚先孕,许多读者认为她为女性蒙羞,是虚伪的,不配成为女性主义哲学家。 这时,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正确不等于正常,你不是一定要做正确的事。”
每个人,我敢说,每个人都一定想过如果自己中了彩票,那么人生会变成怎样。 于是我用尽各种方式妄图寻找到一个这样的幸运儿,听听他的故事,如何中的奖,中奖之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很遗憾还未找到。 有一天和银行工作的同学聊天,闲聊中他说自己每个月过手的钱怎么也要几百万。一句惊醒梦中人,找中彩票的人很难,但是我可以找开彩票站的呀。和我们相比他们起码见过大奖得主的真容,并且,我好奇的很多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1. 彩票站赚钱吗? 2. 刮刮乐有技巧吗? 3. 中大奖的是机选多还是固定号码多? 我提前和大家透露一个答案,刮刮乐中奖真的有技巧!具体怎么操作,以及其他关于彩票站的内幕,快去听节目吧。
让我从一部电影说起吧。 电影故事的开头,是一男一女两张亚洲面孔和一个白种男人坐在酒吧里,两个亚洲人聊得火热,感觉另一个白人插不上话,这时,一个旁白在说:“你觉得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伴随着旁白对三人关系的猜测,镜头拉近,亚洲女人慢慢转头微笑地看着镜头,故事就这样正式开始了。 电影故事很简单,韩国女孩跟随父母离开韩国,移民加拿大,和青梅竹马的男孩分开,十二年后,两人通过互联网再次联系,但因彼此目标不同,再次猛地切断联系。又过了十二年后,女人已婚,拿到了美国绿卡,男人去纽约找女人玩,童年伙伴再度重逢,令女人重新思索生活中的真正渴望。 这部电影叫做《过往人生》,是导演席琳·宋的处女电影,她要写的从来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不是写一个女人将要选择谁的故事,而是写一个人放下过去,然后继续向前走的故事。 过去已经过去,人总是容易纠结过往做出的选择,忍不住幻想:“如果当时那样,现在会不会过得更好呢?” 其实,现在的你,已经是这一世最好版本的自己。
前几天看到一个物理老师上课的视频,他在一根长长的筷子下面插着一颗土豆,另一只手拿着一把小锤子,试图从上向下敲击筷子,问学生土豆会不会随着敲击掉落。 一半学生说会,一半说不会,实验结果是土豆不但没有下坠,反而再一下下的撞击下,向筷子的上方移动。原因是我们这些大人都明白的惯性。 惯性让土豆保持在它原来的静止在的那个空间。惯性让它宁可被筷子刺穿也不愿意改变。 事实上时间也在不知不觉间让我们成为了那颗土豆,那根筷子也变化着各种名字,有时候叫工作,有时候叫爱情,有时候就是你自己。
立交桥下有一家叫「梦幻舞厅」的地方,门口随意停放着几辆电动车,偶尔有叔叔阿姨们进出,我每次都假装不经意路过,却三过舞厅而不入。 “你愿意和我一起跳舞吗?” 大家各跳各的就行,没有特定的舞步,随你的心情跳就好。 不要说自己跳得不好,有一次啊,我要交一个设计图,画三个日常生活中喜欢的物品,结果我画得超级烂,设计师说:“画画没有什么画得好不好,画画只是一种表达。” 嗯,我想,跳舞也是一样的。 其实我也不太会跳舞啦,但身体的律动是本能啊,不是吗?听到音乐就会想要动一动,只是有人把它藏起来了,但如果我让你跳舞,我让你和我一起跳舞,可能某些东西就会从身体里破壳而出,蠢蠢欲动呢? 想象着「梦幻舞厅」里最后一首舞曲放完,音乐停止,彩色灯光熄灭,明亮的白炽灯亮起,舞池里的人们走出舞厅,披上外套,穿戴好手套帽子,骑上电动车,朝着二十一世纪的车水马龙中走去。 有个声音在说:“跳舞吧,就算没有人会欣赏。”
每个人都有想象破灭的时候。 想象工作后的自己在大城市过得光鲜亮丽,结果上班胡乱穿搭,住的老破小不如家里,日常活动半径不超过两公里; 被网图诱惑至某旅行地,发现只有那一个打卡角度能看; 终于从事了梦想中的职业,发现实际工作内容并非想象中的那样……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想象的破灭是一条必经之路。 今天我们来聊聊那些想象破灭的过程。
若一个外观看不出性别的小婴儿出现在面前,只需看他身上有没有粉色元素,如果有,那大概率是女孩,我就是一个从婴儿期到童年期都被粉色环绕的女孩。 小时候,我痴迷一切大众认知里女孩应该喜欢的东西:可爱的小短裙,美少女战士卡通动画,粉色包装的芭比娃娃……芭比的脚尖踮起,等待着小女孩给她穿上那双粉色的高跟鞋,我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自己人生的第一双高跟鞋呢?” 后来,进入青春期,我开始讨厌粉色,因为“不酷”,甚至有“装可爱”的嫌疑,于是,衣柜里只剩下黑白灰。 在粉色羞耻症的驱使下,我避开一切与粉色有关的选择,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吧? 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打破了对粉色的偏见,网上出现了“人到三十,爱上粉色”的话。 还记得在《律政俏佳人》里,女主作为律师最喜欢的就是粉色。在大众的想象里,女律师是女精英,女精英的形象似乎应该是利落、高冷的,一袭灰黑色职业套装才是她们的选择,可是在这部作品里,女主金发碧眼,穿着最粉嫩的套装出现在法庭,她的成功不需要“扮演” 一个男性,不需要剪短自己的长发,所谓像个男人一样去打拼奋斗,而是不抛弃时尚的天赋,穿自己最爱的粉色套装,涂着粉色口红。 男人可以喜欢粉色,女人也可以喜欢粉色,粉色只是一个颜色,一个普通的颜色。 今天和大家聊聊那些「粉红色」的回忆。 妇女节快乐!
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本是否还有鲁迅的《百草园》,里面的内容大部分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其中刻“早”字的情节,到现在还依稀记得,应该是因为一次上课迟到被先生批评,小鲁迅就在课桌上用刀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我定然是没有先生那等自觉,但在幼时却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在课桌上刻字。只不过我的作品纯粹是乱涂乱刻,没有理由,就是想要在这张已经有了无数学长学姐的涂鸦课桌上留下自己的一笔。这种行为我觉得和远古人在山东的作壁画是一个心理,把自己的存在留在一个地方。 而去到各地留下的照片,带回的美食、特产、明信片,还有我个人喜欢偷偷带回家的当地的沙子,石头,甚至是一朵夹在书里的花,这是把过往留在自己身边。 最终可能什么都留不下,但我们依旧在努力地涂鸦。
在时间节点上标记春的到来并不是难事,但每一个人对于春日来临的体察似乎却难于达成一致。 是昨天吗?夜晚的数声春雷,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也叫醒了还裹着棉衣的我,它提醒着:惊蛰到了,万物生长,天气回暖,雷声到了,春就到了,它是唯一一个自带音效的节气。 诗人木心在他的诗歌《春雷》里写:“觉得春雷在许诺什么预告什么,并非单是指草青花开水流蛙鸣,是别的,必定还有别的更好的,会像春天一样的来临,扑在我身上。” 随节气发声的春雷,似乎是好事将近的预告。 那一声春雷,也是在告诉人们,别再装睡了,要投入生活里去了,去听听世界的声音,看看生活的样子,继续装睡就会错过些什么了。 惊天动地的春雷过后,春天一定会来,花一定会开,人也要自在。
回长春到今天为止已经有10天的时间了,这里就像是家里的长辈一样,从第一次认识他到后来的每一次再见的第一眼,他似乎都没什么变化,但在一起稍微久一点,就会发现他又和上一次不同了。 之前会觉得四川生活节奏慢,感觉所有人都没有那么着急地去工作,用出租车司机的话来说,赚不赚钱都得喝茶打麻将。后来去了西藏,我发现拉萨比成都还要慢,不但没有工作中的相互攀比,大家连打麻将的那种好胜心都没有了,更加平和的心态让这里更慢了。 当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我会觉得长春也能算是“慢城”,而这里和另外两座城市的区别在于,生活于此,我每天好像拥有了不止24小时。
我觉得孩子成长是一个非常寂寞的过程,有时是难受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有时是听到一句玩笑话却不知分辨,有些事根本不算什么大事,甚至自己也容易忘记,但每件事都在慢慢将自己变成现在的样子。 你还记得吗?一些不常想起却从未忘记的时刻。 那天看动画电影《岁月的童话》,27岁的女主角妙子聊起关于五年级时的回忆。 妙子兴高采烈拿着作文回家,妈妈却说:“小孩子作文成绩好有什么用呢?大人喜欢的是不挑食的小孩子。” 她想参加话剧表演,爸爸却说:“我们家的小孩不能是戏子。” 她想像同学们一样去乡下度假,可最后只是被敷衍着带去泡温泉。 她想穿新衣服,但永远只能穿姐姐穿剩下的。 这样的琐事,可能只是无心的一句话,家里人都不记得了,妙子却始终记着。 尽管现在妙子提起这些已经释然,但在无形之中,或多或少影响了她现在面对问题的方式,比如,妙子27岁的年纪,没有谈过恋爱,被问及原因的时候,妙子说的是:“就是没有啊,没有什么原因哎。可能当时做分数除法有过障碍的人,都幸福的比较晚吧。”五年级的她因为数学不好,被家里人说脑子不好。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细腻、敏感得多,回想我孩童时的敏感时刻,虽然不至于是“童年创伤”,但也影响着我面对问题的方式。 那些敏感时刻提醒着我:“不要忘记你曾是怎样的一个小孩,也不要忘记你曾希望变成怎样的大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