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元宵节,这个年算是过完了,我们也正式退出春节档,开始正常的工作生活,今年春节档最吸引我俩的,当然是《飞驰人生2》,且不说这是韩老师的作品,这部合家欢的电影,中年人来看的话别有一番滋味。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电影里中年人的无奈和尴尬,贡献了很多笑点。我们会心一笑,同时也不自觉地代入其中。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中年人面对尴尬到底是多了份从容,还是多了份无奈,电影里的那些片段击中了我们,又有哪些重合之处,今天来扎啤酒,就来聊聊尴尬,欢迎做客,我们抠出来的一座座三室一厅。
2018年8月,我和朋友发起了一个挑战,列了十件不常做的小事,并尝试在八月完成它们,排在第三件的是这样一件小事:“观察旁边餐桌的人,并记录他们的谈话。“ 我们当时没有用“偷听”这个词。 没想到,五年后的2023年,豆瓣出现了一个小组,光明正大写着“我们在偷听“,并重新诠释了偷听这件事在生活的定位,到现在,小组成员已经超过了10万人。 小组简介是这样写的:“偷听是一种有意识的感知方式,一种不经意间与他人对话的行动指南,一种连接个人与世界的生活立场。我们相信,每一场偷听,都可以成为一次走出自我的尝试,人们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附近的存在,更好地读懂他人,进而理解自己。“ 英国作家吉尔伯特·海厄特将“偷听”视为一种游戏,在他的《偷听谈话的妙趣》里,他写自己常常会捕捉路人的只言片语,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善它。 好好观察世界,偷偷聆听周边。 你有偷听过什么印象深刻的话吗?
在18岁之前别人问我多大了,我会说虚岁,把自己往大了说,总怕对方拿自己当小孩。 上了大学之后慢慢地开始说周岁,因为莫名觉得说虚岁不如说周岁洋气。工作了几年别人再问多大了,我就不再说具体数字了,只告诉他,92的。很明显我已经多少有点年龄焦虑了。再到最近收到这个问题,我会用另一个问题回答他,“你猜我多大”,我自信自己肯定看着不像32岁,等到对方说出一个2开头的年纪,我再假装一脸不好意思的补一句“哪有啊,我都30多了”。 以前都说女生对年龄敏感,可实际上男生也会为此而焦虑,这种不安,也是因为这个世界确实在某些时候,就是在用年纪来判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 你今年多大了?
大家还在信里回顾去年一年的生活时,时间已经在提醒我们:“2024年已经过去六分之一啦”。 要说二月的最大收获,对我来说,恐怕就是收获了5斤肉,收敛起春节的放肆,再收拾收拾衣橱,准备迎接惊蛰后的初春。 昨天,久违地整理了一下邮箱里的信件,按照惯例,依然挑选了几封信在节目中分享。二月,有人从《热辣滚烫》里看到了自己的曾经,有人被疯狂催二胎,有人在情人节边吃烧饼边流眼泪,有人分享了自己看心理咨询的经历……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听到他人的生活和心情。 欢迎给我来信,每月月末会挑选部分信件在节目中分享。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昨天晚上和姐姐一家人吃饭,家庭聚会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让所有人参与的话题,一定是聊小时候:你小时候多淘气,他小时候多爱哭,大家一起做过什么丢人的事儿之类的……一边聊一边吃,正好服务员开始上面条,我姐很自然地就把桌面上的陈醋递到了我面前,说还记得我最喜欢吃陈醋了,小时候不用什么菜,一碗米饭倒点陈醋,就能吃得嘎嘎香。这时桌上其他看着我长大的亲戚听完也都露出了那种“可不是嘛”的表情。 但我却蒙了,因为在我的记忆中,陈醋是我从小就不吃的几样东西之一,我怎么可能用它泡饭吃呢?可姐姐甚至连时间、地点都说出来了,我大娘也在附和说自己当时也在现场。在此种情境下,这推过来的就不是一瓶简单的陈醋了,这是一家人对你的爱呀,所以昨晚我吃了人生第一碗加陈醋的面。 当然这只是我以为的。在他们眼中,我还是那个爱吃陈醋,爱耍小聪明的小辰辰。
过完元宵,年就真的算是过完了。 如我在上期节目中所说,元宵节那天,我久违地去泡了场温泉,给这个年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落幕。我喜欢节日,它让我提前期盼这一天会与其他日子有什么不同,哪怕节日到来时,并没什么不一样,但那些有所期盼的日子总是好的。 也就是在元宵节的那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作家申赋渔去年发行的新书《一只山雀总会懂另一只山雀》中的一篇《只为某一天》,这篇文章就写了发生在元宵节这一天的感想,他大概想要表达的是:等我们期盼的那一天到来时,会发现那一天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只是因为我们在等,所以才好。 “人不都是为希望活着的吗?”有时候甚至觉得希望不一定要最终触达,而只要它一直存在着就好了。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首先祝所有的听众节日快乐! 你们那里过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吗?你们吃的汤圆是什么馅儿的?去年你们的元宵节怎么过的呢? 以上是闲谈,今天的主题是——直播改变生活。 现在说到直播很多人第一反应一定是带货,但是最开始的时候直播可以分很多种的,有游戏,有跳舞,有唱歌,甚至有人直播睡觉还上过新闻。马晓橙曾经很抵触带货直播,完全不能理解那么多人等着看连续不断的广告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结果可想而知——真香啊! 你们有什么在直播最常回购的东西和最爱的主播吗?欢迎评论区分享给我们哦。
每当有人问我:“我也想学习播音,该怎么做?”我都会说:“找一个和你音色接近且你喜欢的播音员,他怎么咬字、断句、读重音,你就照着学。”同理,学习唱歌、写作、摄影、平面设计都可以从模仿开始。 山本耀司是一个很有风格的设计师,他非常不屑于跟风时尚,觉得所有的趋势都是会过时的,但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服装设计大师,他给年轻人的建议是: Copy!Copy!Copy! “模仿你爱的事物,去模仿,去效仿,去复制,而最后你会找到你自己。” 就像一岁那年模仿走路,四岁那年模仿用筷子,小学之后模仿大人说话,青春期模仿流行穿搭,后来模仿别人的技能,到模仿走别人的路。 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有一个理论叫“欲望模仿理论”。他认为,模仿是人类最根本的行为动机。人的欲求不是源自内在,而是永远指向他者,我们真正欲求的,不是“物”本身,而是“他者”。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这个“他者”具有某种我们自身所缺乏的价值,象征着某种我们竭力追求而不可得的完美和充实。 我在模仿中慢慢长大、变成熟,一路都在参考别人怎么做、怎么活,来填充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就像那年,我学习那个清冷忧郁的声音,可是怎么学都别扭,学到嗓子压得很紧很疼,那个声音好好听啊,可惜我并不适合。 我的模仿之路,还在继续,我们都将在模仿中,慢慢找到自己。
1999年他作为选手参加写作比赛,这样写:“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2006年他成为最热的新锐作家,这样写:“再低级的趣味都比高级的悲伤更有意义。” 2010年他变成了赛车手,并且成为目前为止国内唯一的场地和拉力赛的双料冠军。并在之后获得了5届拉力赛总冠军。 2014年他又拿导筒,电影里的女主说:“我们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之后几年他拍了很多部电影,有的批评有喝彩,有人说他拍不好电影,但很多年里我最爱的就是他的第一部《后会无期》,这部的故事在很多专业影迷看来最没有逻辑,故事讲得最差,但在我看来这才是他——韩寒。 直到这一部《飞驰人生2》出现了,那些说他不会拍电影的人终于闭嘴了,而我也在出了电影院之后默默的笑了很久,因为,他还是他。 因为他既是导演又是赛车手,所以电影做到了娱乐性和专业性的平衡,专业,也是看完电影之后很多人的感受,但专业在哪可能又说不清。 所以今天我请来了一位专业的参加过crc拉力赛的赛车手——隰皞頔,他的经历和“张弛”很像,他也被取消成绩,他也曾经落到谷底,他会告诉你巴音布鲁克的原型是什么,以及赛车手的真实生活。 嘉宾的视频账号:我就是闯红钟的那个
在港片中,总会有一句:“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 后来,我觉得应该改成:“做人呐,最重要的是甘心。” 不甘心的时刻太多了:名牌大学毕业,如果只是回到老家就业,不甘心;如此努力地生活三十年,如果在婚姻上只能将就,真不甘心;为比赛准备了很久,却因为低级失误没拿到名次真的好不甘心! 让一个不甘心的人学会甘心,和让一个不快乐的人赶紧快乐一样残忍,不甘心就是不甘心,知道再多的道理,知道人最终要学会和解,不甘心在当下也不会被说服成甘心的。 电影《飞驰人生2》的内核就是“不甘心”,如果单单是拍主角如何热爱赛车、追求梦想并不能获得那么多共鸣,毕竟赛车是很小众的爱好,但是把赛车的这种小众爱好,和中年人的那种“不甘心”的心态联系起来,就完成了续集主题的蜕变。 爱情里,我们为失去对方而伤心、疯狂,以为那是爱,后来会明白,爱早就结束了,更多的是不甘心、不服气,把不甘心耗成甘心,才算真的结束。 今年的愿望不是天天快乐,而是事事甘心。
检测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不是看他能不能喝豆汁儿,我认识好几个南城的北京孩子也都不爱这口。更加不是句句,甚至是每个字都加儿话音。那些短视频上张嘴闭嘴“姆们,姆们”的,百分之一万都是些外地的。真的北京人是有儿话音,但绝对没那么夸张。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群人,就是一群“老坦儿”。 所以最靠谱的检测方式就是你问他几个问题: 1. 你们是不是经常去长城、故宫啊?老北京回答:没去过。/小时候学校组织去过,长大之后谁去那啊。 2. 全聚德是不是有最好吃的北京烤鸭?老北京回答:谁去那吃烤鸭呀。 3. 南锣鼓巷是不是最有老北京特色的巷子呀?老北京回答:那就是一商业街。 起码我认识的老北京都是这个口风,同时我也非常理解大家去到一个城市还是先要吃到最地道的当地美食,转到最有特色的景点的心情。鉴于此,我本人自认为还算是对北京挺了解的,同时又因为不是北京人,自然从口味和喜好上也可以站在外地的人角度去判断。所以,今天这期节目是纯粹的北京旅游攻略,希望可以给想要来北京玩的你带来一些有用的帮助。
前几天,和朋友去看了《热辣滚烫》,有一个片段我印象深刻。 贾玲饰演的女主在遭受巨大的背叛之后,一个人爬楼梯回住所,从一楼慢慢爬到顶楼,越往上走,外面的风刮得越猛,暴雨紧接而来,配合着背景音乐轰轰的演奏,把情绪推到了顶点。 风也好,雨也好,配乐也好,都是为了展示人物内心的汹涌。而现实生活中的崩溃,没有风,没有雨,更没有配乐,有的只是如常的白噪音,旁人看不出什么端倪。 2012年的法国电影《爱》全程没有背景音乐,连片尾出字幕时画面都静默,对话也很少,只是展现真正病人的生活,这样的无声是震撼的。 日子一天一天走,生活按部就班过,你并不知道这件事情能否成功,或者人生的低潮如何才能真正地结束,生活不是电影,不会为我们配上BGM,你也不会知道人生的进度,唯一能做的只有顺从心意。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