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听到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应该已经回到工作的城市了,而此刻的我,此刻正在说话的我,还在老家的田间,拿着录音笔,录下了一首诗人吴晟的诗歌《我不和你谈论》,歌手张悬将这首诗谱写成了歌,伴着这首歌,我会一边录音,一边在广袤的田野走走。 所以,你或许会听到风声、鸟鸣、远处高速公路汽车驶过的呼呼声、不远处邻居小孩的打闹声和未知的嘈杂声。 我们不谈论人生、不谈论社会、不谈论大道理,最原始的快乐都在自然里。 跟随诗的指引:“请离开书房,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走。”
2月17日,是我们俩的生日,每年生日我们都会以互送礼物的方式给彼此庆生,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的生日礼物依然以“抽盲盒”的形式揭晓,我们将“抽盲盒”的过程录制了下来,具体如何操作?两人运气如何?抽到的礼物有多奇怪?新一岁的我们有什么新的感悟?又会如何度过生日这一天? 请收听今天的「生日特辑」。 感谢两位妈妈——陈女士和郑女士参与节目录制,谢谢她们在三十多年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2024年的春运还未结束,相关部门预计整个春节期间将会有90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在这场整个星球上最大型的人类迁徙活动中,除了火车飞机,还有很多人会选择开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十几个小时的摩托车,甚至是坐几十个小时的硬座,就为了回老家待几天。老家到底有什么那么吸引着我们呢?我的答案是——爷爷奶奶。 他们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们的眼神已经浑浊了,他们已经不再能背着我出去放鞭炮了,他们已经不再能给我每年做棉裤了。可他们曾经也是少年,他们也曾经眼里有光,他们也曾经抱着生病的我飞奔十几里,我曾经的棉衣也都是他们一针一线缝的。 做播客也十年了,采访过很多人,了解过很多人的故事,但却没有和爷爷奶奶聊过,今天是初七,我知道很多人都愿意或者不愿意地踏上了回去打工的旅途。可能那个终点是你不喜欢的,可能那里的生活是你不热爱的,很遗憾我无法帮你缓解疼痛,但是希望爷爷奶奶的故事,可以让你相信一件事——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加油!
和家人看完《飞驰人生2》出来,发现整个商场只有电影院门前最热闹。回忆着上一次带家人来电影院是什么时候,手机相册提示我:正是去年的春节。 都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在春节看电影了。 对我们家来说,应该是在2017年,那年《乘风破浪》登陆春节档,我带着全家一起支持韩导的电影,从此之后,春节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成了我们家一项必打卡的娱乐活动。 我喜欢去电影院,也是从2017年开始的。 那一年,我在上海工作了大半年,攒了一点点钱,没什么特别的爱好,为了打发时间,没事儿就泡在电影院里,花三十块钱可以一个人不算无聊地度过两个小时,性价比很高了。我喜欢的不是看电影,而是去电影院这件事。只要电影院里的灯一关上,银幕渐渐变亮,我就知道我可以从现实中抽离一段时间,去看看另外一个世界,它可以是两个人情感暧昧的最佳场所,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城市避难所。 没有太多亲戚要走的春节,选择在电影院陪爸妈度过时间,一如在外地漂泊的周末,只能在电影院打发时间。 还好,我们还有电影院。 今年春节,你看了哪部电影呢?
大家过年好,没想到属于龙年的第一个特别任务这么早就到来了,情人节这么重要的一期节目,交到了我们这两个中年男人的手中。曾经年少的我们,情窦初开不懂爱情。 如今已是中年的我们,有没有品出陈年爱情的滋味呢。好在这期节目,我们双方都是对爱人保密的,至少此时此刻可以畅所欲言。 来,我们来扎啤酒,和大家聊一聊结婚十年以后的爱情,变成了什么模样。
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规划好了的过年计划,还没好好享受,年就已经过了一半了。似乎最美好的感觉总是在期盼的过程中,过年就是这样。你有哪些值得我们记忆和书写的,关于年的故事呢?是姥爷发给你的压岁钱,还是年夜饭桌上那盘妈妈做的饺子,或是姥姥亲手给你做的一双棉布鞋? 正如《如果要写年》这首歌里唱的那样,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用眼睛、耳朵,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如果要写年,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将朴素祈愿藏进一副春联;如果要写年,写炉火热闹了一方屋檐,写灯笼映暖了不眠的夜;如果要写年,就写岁月告别新的起点。 如果你要写年,会怎么写呢,留言区等着你。
先说结论,我爱过年,非常爱。 连续 7 年的大年初三,都是我从家乡启程的日子,属于老家的春节结束了,属于自己的假期刚刚开始。过年可以说是,在最忙碌、最疲惫的几天,需要完成极其繁琐的各项民俗。从厌倦、抵触,到理解、期待,一次次的转变,都是在返程途中的放空中发生的。年味,依靠这些繁琐得以延续,在这个很难斗志昂扬的时期,给我带来了一份难得的笃定,和安心。 不过,“我爱过年”的结论,也是通过了整整二十年才能够成立。小时候总觉得过年是一场属于大人的游戏,你看不懂他们自相矛盾的逻辑,你在其中也找不到半点乐趣。现在我也成为了游戏的主持人,我想尽力让这件事,变得更有意思一些,有趣到每次想起,都能在心中充满暖意。
今天是大年初二,在中国传统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今年,是我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妈产生了一些全新的感受,她如此形容我们的见面:“现在,我像一个外国使者来拜访公主,等待被召见,失落,但明白这是必经的过程。” 作为新晋丈母娘,她如何看待“夫妻过年回谁家”的困扰? 作为亲戚,她知道自己被年轻人吐槽吗? 站在长辈的角度,又如何看待“年轻人被催婚”的现状? 或许节目中的一些言论,并不符合你的观点,「与妈妈对话」节目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展现妈妈的“风采”和提供正确观点,对话,也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我、理解彼此、尊重彼此。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虽做不到阅片量几百,但影史上前50的片子基本都看过。除此之外的一部号称是男人圣经,甚至可能算是影史前五的神作《教父》,却一直没有出现在我的观看历史中。我曾经也尝试过很多次,可最终还是放弃了,不过剧情我是基本了解的,意大利黑手党的美国往事。核心只有一个——家庭,永远要把家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另外一部奥斯卡级影片《绿皮书》,反映的虽然是黑人的平权,可实际作为公路片,最后到达的那个终点,导演设定的也是家庭。一定要和家里人一起过圣诞,包括最后的一次泪目也是,黑人教授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豪宅王座,来到了这个意大利白人的家里和朋友待在一起。 虽然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日期,不同的庆祝方式,但全世界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过节的时候和家人在一起。而有些时候,血缘上的家人成了我们抗拒回家的原因。
过年离不开的就是春晚,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春晚彻底沦为了背景音乐,不知道未来的孩子会不会问,为什么年年有,年年感觉都没啥意思呢。事实上,曾经的春晚很好看,曾经的春晚很惊艳。 晓橙、荟莹,一个北方人、一个南方人对于春晚的记忆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来“语言类”节目不是全国人民都最期待的,起码李荟莹没把它当重头戏; 原来大家都记得当年周董牵着宋祖英老师的手往前走没走动的尴尬; 原来大家都记得那一年震撼所有人的《千手观音》; 原来湖南人很早就认识了“刘谦”; 原来有些南方人,过年既不吃饺子,也不吃汤圆…… 你关于春晚的记忆是什么呢?是“包饺子”吗?
从小在书本上我就知道,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们那代人小学开始学英语,现在的孩子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我们最重要的高考三大主科之一就有一门是英语。中国的很多高校,不管什么专业,毕业条件之一就是英语必须过四级,作为一个学渣我一方面很不能理解,咱们的中文既然都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英文呢?凭什么不能是外国人学中文呢?另一方面我作为一个曾想仗剑走天涯的浪子,又不得不承认,如果出国的话,确实英语在绝大部分国家,都是更容易沟通的。 这个困扰在小学语文老师的嘴里,原因是相比于英语,汉语确实太难了,所以其他国家没有选择我们的语言。后来自己长大了学了历史,也懂一些经济学之后,才明白,文化宣传和经济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而随着我们多年前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们艺术文化的强力输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终于开始学起了中文。在英国,学习中文甚至被写进了很多中小学的教育体系。而我们在国外的最有名中文培训学校肯定是孔子学院,那么是不是你我都有机会成为外国人的中文老师?外国人最感兴趣的会是中国的什么方面?在莎翁的故乡,是否所有人都爱文学艺术? 这些答案,本期嘉宾@橘子,都会告诉你答案。
此刻,我坐在书桌前,刚刚倒满了一杯热水,电脑随机外放着我没听过的音乐,思考着这一期该做什么主题。 是的,这是新年前,我的最后一期个人节目。 于是,干脆放弃精心的编排和华丽的用词,随心和大家聊聊天吧。 今天,从昨晚看完的《好久没做》,说到了“一生不被爱的人”,又读到了听众关于“了解自己”的生日来信,话题似乎过于跳跃,思维就这样流动着,流动到下一年。来年,依然需要想出很多的节目主题,变的是主题,不变的是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和思考。 那就一起来听我的碎碎念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