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都市传说,说是有一首叫做《黑色星期五》的歌,听过这首曲子的人都会遭遇不幸,因此它也成为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禁歌。 本人虽然胆子很小,不敢看恐怖电影 ,可还真不信一首音乐能多吓人,很多年前我就听过了,结果是我的生活还是充满阳光,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所有的音乐,只要不是和恐怖电影一样,玩一惊一乍的编曲,那就和“恐怖”二字永远都不会扯上关系。 直到后来长大了,我认识到当年的自己还是涉世未深,还没有听到过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声音罢了,它们的时长都很短,但带给我们恐怖程度却是如此的漫长。比如突然响起的闹钟铃声,比如只有一秒但是不断重复的微信提示音,比如某个人名字对应响起的电话,再比如钉钉的语音通话提醒。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忘记了手机,是可以静音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敢把手机静音了。
朋友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相亲做准备,第一步:设立标准,让介绍人心里有数。 但是,最后会发现,什么标准不标准,都是可以打破的。 我想到一句话:“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 最早听到这句话是2019年。那年,「华语辩坛」上一位辩手的发言火了,他大致表达:“当你遇到真正你爱的人的时候,你原有的标准都会被打破,你不爱的人,即便他符合你的一切标准,你依旧能够找到一条理由不爱他。” 这句话最具像化的表现或许在毛姆的《面纱》里,男主是一个极其聪明、冷静的人,他明知妻子凯蒂是一个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的女人,却不自觉的沉沦,而凯蒂就算后来感到丈夫是一个聪明、勇敢、绅士的男人,也还是从未爱过他。凯蒂在后来虽然认清了情人糟糕真面目,但依然不受控制地爱着他。 《春夜》里也是,一个有男朋友但还不想结婚的女人,一个未婚却已经有了孩子的男人,他们绝不是对方标准里的人,却相爱了。 但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沉沦,反而显得有一点动人。 别再问“爱上”的标准,所谓的标准,是留给不爱的人的。
离过年还有一个多礼拜,社交网络上,早已经有不少因失业而提前回家的人,比如:晓橙。 晓橙失业的第三天,我们火速组成了「失业阵线联盟」,和大家聊了聊以下问题: 年前失业,春节能过得好吗? 失业后我们做了什么? 如何度过失业的焦虑时刻? 失业教会了我们什么? 不管你是主动失业还是被动失业,加入「失业阵线联盟」,一起聊聊失业后的安排和心情吧。
每次到年底的时候,很多App都会给我们发各种年报。 支付宝的全年收支报告会让我身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惊呼,哇,这个账单真的是我的吗?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给你出的是流水,这个词精准呀,那个数字中的大部分都是走过身边的流水,片叶不会留给我。 网易云也会给你发年度歌单,给你分类成“黑怕”乐迷或者是民谣达人。我因为做节目的原因,什么都听,导致逃脱了大数据的预判。 据我所知,电影订票软件好像没有这种报告,可实际上电影又是除了音乐之外大部分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既然他们不做,我们今天自己回顾一下吧。 打开你的订票软件,看看2023年,你看了哪些片子,哪些必须推荐,哪些忍不住吐槽,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2023电影手帐,还有,去年和你一起看电影的人现在还在你身边吗?
2024年就这样过去一个月了。 感觉每年的一月都算轻松,我说的轻松是心理上的。因为才在跨年充了气,就在“等放春节假期”的状态中度过,哪怕忙碌,也会被“算了,坚持一下,马上就春节了”的心情冲淡部分压力,脑子里只有“放假”两个字。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这样。 说回到节目吧,每个月的《收信快乐》其实都是没有定主题的,大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是你当月的生活碎片,可以是你憋在心里的情绪,可以是想对某人说的祝福……这一切的一切,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形式发送到我的邮箱里,我会在每月月底选取部分信件在节目中分享。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中,直到王响最终抓到了杀害自己孩子的凶手,和自己的过去告别,主人公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电影《非诚勿扰2》中,孙红雷饰演的李香山因为黑色素瘤,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拜托最好的朋友葛优饰演的秦奋为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办一场“追思会”,让自己可以亲眼看到自己这一生最终有多少的朋友来和自己说再见,听听他们眼中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场告别,李香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马晓橙,从大学毕业就立志再也不回出生的那片土地,在外漂泊9年,说过,就算死也要把骨灰撒在什刹海,死都不回老家。从决定离开北京,到这场告别,马晓橙用了三天的时间。 在真实的生活中,大部分的告别是没有预兆的,大部分的告别是不容思考的,大部分的告别其实是并不漫长的。
“如果有人和你说他的兴趣爱好是旅行、阅读、音乐、美食,请记住,那他就是没有兴趣爱好。”同事说。 下班之后,我的生活算不上丰富,抱着服务于工作的意识强行让自己看看电影、追追剧,读读书,好有素材够我在节目中分享, 绝不是因为能获得快乐才去做这些事。 为了获得快乐和新的创造力,我试过玩游戏,以为自己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但并没有;之前也有试过架子鼓和唱歌,但试了一堂课就被上课距离打败了。 所有能称之为爱好的事情,统统都是三分钟热度。 究其原因,就是不喜欢,是为了找爱好而学爱好。 你也是一个没有爱好的人吗? 我是,并且为之而沮丧。 但今年,我已经和“必须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爱好”的执念和解了,今天,就聊聊和解的过程吧。
在上期播客展望了异常忙碌的年末之后,没曾想一语成谶,两位主播最近的生活变得忙碌异常。 加班之余我们也不由得一声叹息,怎么一把年纪了还忙得焦头烂额,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干活不多,挣钱不少的生活? 混迹职场多年,在“满分打工人”和“资深实习生”之间,我们进化成为“浸了豆浆的职场老油条”。 今年的这破班,我们就暂时先上到这里了,祝大家早些放假,安享假期。
朋友生气了,导火索只是一件小事: 那天,她拿个大铲子给家里的冰箱除冰,“擦擦擦”,弄出很大动静,但她的对象在电脑桌前纹丝不动,冰箱清理完,也没有任何表示。 她说:“我好像并不是想要他跟我一起收拾冰箱,只是想要他说一句‘你在收拾冰箱呀,辛苦了’。” 简单来说,她生气点是,自己的付出没有被看见,自己,没有被看见。 很多文化的语言都用「看见」来代替爱的表达,据说,哈萨克语的“我喜欢你”是「我清楚地看见你」,希腊语有「爱是长久地凝视」,《阿凡达》的主角从始至终没有说“我爱你”,只说“I See You”。 我们之所以能和特定的人发展友情,甚至更进一步的爱情,往往是由于「被看见」的强烈体验,“我看见了你,你在我这里有强烈的存在感。” 而爱自己,就是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情绪,看见它想要表达什么。 看见你自己,然后会有人看见这样的你。 I See You,I See Me. 你的一月过得还好吗?月底「收信快乐」栏目将选读部分听众的留言,欢迎给我来信。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之前上过一个月左右的搏击课,你知道我最喜欢的环节是什么吗?不是体能训练,不是沙袋练习,更加不是交叉对战击倒对手,而是做陪练被打。这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当你绷紧全身做好准备,去迎接对方持续一分钟的挥拳后,你会获得一种超过普通按摩之外的畅爽感。 这种感受也出乎了我的预料,因为在日常环境中如果你突然挨了一拳,肯定会疼,肯定会说脏话,肯定想十倍奉还。两种完全不同感受的原因就在于,一个是我做好了准备,且我知道对方没有恶意,一个是没有做任何准备,不清楚对方的意图。 小的时候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听话”,可很多孩子包括我,就感觉是被霸凌了,浑身疼,想反抗。反而长大后的我们开始转变心态了,只不过拳头的名字从“听话”变成了“听劝”。
“我住的城市从不下雪,记忆却堆满冷的感觉”,上个月,还在应景地唱着陈奕迅的《圣诞结》,一个月过后,我所在的这座很少下大雪的南方城市就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或许也是最后一场。 这场大雪确实值得好好记录。 朋友发:“昨天看到在楼底下撒欢玩雪的小孩儿,今天已经开始坐上轮椅了。”我甚至能想象,坐在轮椅上的他在被推着路过院子边的花坛时,会控制不住双手捏一把雪。 因为玩雪而受伤,是可以被原谅的事情。 有雪,才原谅了这个冬天的寒冷。 这个冬天,你的城市下雪了吗?
你已经多久没有更新朋友圈了?你已经多久没有看朋友圈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区分一个人是不是年轻,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就是看他是否还在使用QQ作为通讯工具。的确,现在大家基本都在使用微信,毕竟它具备付款这项重要功能。可18岁以下的很多孩子,在和朋友聊天,和同学交流的时候,还是喜欢用QQ。最开始我是不太理解的,因为这两个软件在我看来其实没什么区别,直到前一阵公司来了一个03年的实习生,他给了我一个答案: 因为qq有说说。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微信有朋友圈呀,结果他和我说:如今的朋友圈大都是广告、代购,大部分都是三天可见,经常就是看不到对方最近怎样了。甚至有些人直接关闭了这个功能,原因也可以想到。本来微信里加的都是熟人,朋友,后来就是各路的一面之缘的人,甚至是一面都没有过的从自己都记不起来的群里添加的“好友”。朋友圈已经从最开始的熟人社交平台,变成了钉钉+微博+电商的一个奇特缝合怪了。 是啊,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微信好友越来越多,可真正的好友却越来越少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