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嘉宾 · Alex Yang,北大数学系学霸,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博士,现任VSYS首席执行官 · 本期BGM ·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by The Lovin' Spoonful · 本期话题 · 本期文字稿稍后推送,敬请期待! 01 DeFi是个币吗?它是个网络吗?它是以太坊上的应用吗?它到底是个啥? 02 区块链整个产业链里哪个环节最赚钱?答案是交易所。交易所有很多功能,除了买卖撮合,还可以提供杠杆、借贷功能等等——但这些功能都是由交易所这个“中心”来完成的。 03 上期节目中的主角——以太坊这样的底层平台因为可以做逻辑运算,中心化交易所的很多功能,比如自动撮合,比如流动性提供,比如借贷,比如打包资产……都可以在智能合约层面来实现,公开透明,规则简单——如您所知,这就是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中金融)。 04 我们在市场上那些最基本的金融行为,比如交易——其实就是拿A换B,拿一个比特币换一个以太坊,或者拿一个USDT(美元稳定币)换一个瑞波币;或者借贷,抵押贷款,期权期货合约——是怎么在智能合约上“自动”实现的呢? 05 其实一切金融产品、交易、合约(股票买卖、期货期权、swap)基本都是一个“if...then...”(满足条件…发生结果)的逻辑。而DeFi如何把金融产品的“if...then...”逻辑用智能合约自动实现?原来一个“中心”金融机构做的事情,如何用“if...then...”逻辑和智能合约完成? 06 为什么“AMM”(自动做市机制)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优雅的实现”? 07 什么是“uniswap”, “curve”, “balance”——它们到底改变了什么? 08 实操举例:怎么用DeFi买虚拟币?“换汇”?怎么用DeFi借贷?怎么用DeFi做期权? 09 普通人未来的金融生活:也许会如何在DeFi上实现?银行里随处可见的信用贷款,在DeFi上可以实现吗?在非实名制的智能合约上可以实现吗? 10 为什么“新世界”的人总是很开放,而“传统世界”的人却总是不停的给自己设限?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新闻和媒体释放出的信号可以影响市场——或大或小,或早或晚,或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区别在于市场上的玩家如何解读,作何反应。 这件事我们已经有了些许认知。凯恩斯老师也有分教:选股就是报纸上的选美比赛。金融如选美,不要选自己觉得漂亮的,要选别人觉得漂亮的小姐姐。但是“市场玩家如何解读”,他们的内心活动如何波澜——这大概才是非市场人士最好奇的。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活捉一只市场上的交易员,让其口述新闻头条和媒体叙事如何影响自己的决策,他眼中的头条和大家眼中的新闻,到底区别在哪儿? · 本期嘉宾 · 郑朗,香港某大型券商固定收益交易员 · 本期BGM · Arcade Fire - Spraw II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 本期话题 · 01 交易员的日常? 除了盯市场报价之外,还要盯着主流媒体头条。主流媒体盯哪些?四大财经媒体——BLOOMBERG,CNBC,MSNBC——当一个头条出来,会默认其他人都看到这个头条了,要根据其他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不同市场,新闻的影响力大小和时限不同。外汇市场需要最及时的反应——大部分额交易都是从一条新闻开始,比如联储加息决议,欧洲市场回购利率突然跳涨等等。 牌桌论:在牌桌上玩家盯的是对方玩家,而不是手里的牌。 02 如何区分不同消息类别?“机构言论”有何不同? 为什么要关注联储的表态?最新表态信号?交易调整? 为什么要关注美国就业市场?这是联储口风转变的关键指标?交易如何调整? 机构“套路”:往往是要买的时候会唱空,要卖的时候会唱多? JP Morgan的Jamie Dimond最近对美国经济的超级乐观预期:一直牛到2023年? 03 拜登的“大基建”计划:罗斯福新政2.0? 距离里根“在当前的危机中,政府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政府才是问题所在”(in this present crisis, 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为标志的“里根经济学”已经过去了40多年。2021年的钟摆,该往左转了? 拜登的“匹兹堡宣言”标志着罗斯福新政2.0的开始?2.25万亿美元基建后又追加了2万亿:一共4万亿,20%美国GDP! “大基建”其实势在必行:美国的基建已经惨不忍睹。波士顿的“地铁与人赛跑”活动——地铁实在太慢,人有很大概率能跑赢地铁;一座十年还没修好的桥;纽约地狱般的地铁——无论谁当总统,大基建早晚要上。 但是有一个问题:国会会不会通过?民主党佩洛西:夏天一定会过。共和党麦康纳:嗯我大概率不会同意。 现在借钱太便宜了。耶伦:现在不借,更待何时? 04 联储其实有自己的一套运行逻辑,但市场喜欢玩“过度解读”游戏。 加息还是降息,扩表还是缩表——逻辑的根基还是整个国家经济,究竟是癌症患者,还是康复在即。 但是市场会对联储的言论“异想天开”,臆测连篇。有时数据真正反映出来的问题,市场反而不关心——它只关心跟其他人的预期差有多大。 联储和市场就像恋爱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女孩子一般会过度解读,男孩子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微信晚回了30秒,她脑子里都会生成一个小宇宙,已经产生了几千种解读——女孩子就像市场。而男孩子也许只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困了、累了、饿了、忙着——男孩子就像联储。 郑朗觉得这和男女无关,应该是追求者和被追求者的心理差异。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 本期嘉宾 · Alex Yang,北大数学系学霸,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博士,现任VSYS首席执行官 · 本期BGM ·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by The Lovin' Spoonful · 本期话题 · 本期文字稿稍后推送,敬请期待! 01 NFT到底是什么? 02 从几个奇怪的现象聊起,进入一个离奇的NFT兔子洞。价值十万美元的NBA Topshot球星视频、在Christie拍卖了6000多万美元的艺术家Beeple作品jpeg文件(的所有权)、Nifty Gateway、Decentraland和Sandbox虚拟土地买卖......无穷无尽的新玩法——到底发生了什么? 03 NFT火爆是因为加密货币世界里的“资产荒”吗?虚拟币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流动性,也需要找地方投资(投机)? 04 “NFT现象”——数字艺术品NFT非同质化代币——这个概念用解构法拆开来理解也许更容易:数字收藏品、非同质、和token。 05 现实和虚拟资产“四大象限”:黄金/钞票、房子、比特币、和NFT。 06 “Token”这个词容易生出误解——它应该更像一张证明“你拥有它”的独家证书,不能改、不能复制、不能毁掉。也很像现实世界中证明金条纯度和真实度的“证书”——一块金条,没有这张证书,是没有人承认也卖不掉的。 07 NFT是泡沫吗?数字艺术品最终是否还是要回归“实物”? 08 它就像一个虚拟世界里的盲盒,代表一种“饭圈共识”,它和盲盒、饭圈、粉丝社区经济逻辑几乎相同。 09 NFT是普通人的投资机会吗?值得尝试吗? [图片] (这是一张解释NFT的内涵图)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 本期嘉宾 · Alex Yang,北大数学系学霸,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博士,现任VSYS首席执行官 · 本期BGM ·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by The Lovin' Spoonful · 本期话题 · 01 先扣一顶大帽子:如果比特币是对法币的颠覆和对冲,那么以太坊就是现有中心化金融体系的颠覆和对冲——这顶帽子扣的合理吗? 02 以太坊就像一个苹果应用商店(Apple Store),代币、DeFi等等应用就像苹果店里的APP——这个比喻合理吗? 03 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初心,是实现一个“点对点支付”的网络解决“支付”这件事——并没有考虑太多的金融应用场景;而以太坊把“可编程的智能合约”概念,首先在金融领域发扬光大。 04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人称“V神”)在比特币上看到了机会,继续对这种加密互联网系统深入探索——怎么让更多人参与、如何保证它的安全、怎么让它变得更强大、更坚固。 05 以太坊是图灵完备的区块链平台——什么是图灵完备? 06 理论上(以及技术上),我们能想象到的“中心化”平台能做到的所以事情,都有机会“去中化”地在智能合约上实现。 07 做个不严谨但是能说明问题的比喻:中本聪在区块链上实现了“货币”的基本功能,“钱”(比特币)被发明出来,可以拿来买东西、支付。但随着“链上经济生活”愈加丰富起来,我们应该不仅可以支付、还可以进行更多更复杂的金融活动——比如借贷收利息、保险、甚至发行期权。这些更复杂的金融活动便是“Application”(应用)——以太坊上正在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这些功能。 08 POW和POS共识机制的区别:哪个才是未来? 09 POS的历史由来:你听说过点点币、素数币吗?POW挖矿的能源消耗不如用来解决人类未解之谜? 10 以太坊的“if...then...”逻辑可以完成很多比特币网络无法完成的事情;以太坊上的DeFi应用,就像法币基础上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撑金融体系的作业流程。 11 为什么要建立“去中心化”金融基础设施? 1)至少可以让金融体系更简单、透明、冲击一下“杠杆”的黑匣子; 2)可以省掉冗长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本文; 3)可以避免前中后台“打架”、化解部分核算、风控部门之间的矛盾——这些优点都可以减少金融体系风险。 12 以太坊的重大缺点:目前有多少替代品?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 本期嘉宾 · Alex Yang,VSYS首席执行官 · 本期BGM ·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by The Lovin' Spoonful · 本期话题 · 又来蹭知识了。 杨博士是一位具有“永远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回答小白问题”超能力的老师。于是干脆从比特币开始,到以太坊,到各种共识机制、POW/POS,再到DeFi,还有最近火热的NFT、系统地把小白进行到底(内容会涉及到一些我们对虚拟币投资的理解,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请大家在家长指引下收听)。 今天是《关于Crypto的一切》第一集:比特币对冲一切? 本期文稿版明日推送,敬请期待! 01 灵魂拷问三连: 比特币会永远存在吗? 如果能,价格可以到哪里(短、中、长期)? 如果不能,它会因何“灭亡”? 02 杨博士逐一拆解市场上常见叙事(narrative): Narrative 1:比特币是对冲通胀、对冲将会变成废纸的美元、和对冲已经过走入死胡同的货币政策的利器 Narrative 2:比特币是对冲天下大乱的利器(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战) Narrative 3:机构全都上车了,将来会变成庄家的游戏,只升不跌 Narrative 4:四年一次的分叉周期——每次都是一个新台阶 Narrative 5:中国的秘密武器:每年70亿美元可以毁掉比特币网络? Narrative 6:灰度基金溢价和折价——ETF和信托是散户上车的机会 Narrative 7:比特币是年轻人积累财富的希望 Narrative 8:最大风险到底是什么?政府会杀掉比特币吗?(中国,美国) Narrative 9:交易投资不如挖矿(挖矿还能赚钱吗?)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 本期嘉宾 · Eva,Credit Frontier Hong Kong Ltd. 创始合伙人 · 本期BGM · Confuse by Yandi · 本期话题 · 01 当我们在讨论”美债利率“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当然是十年期美债利率。 为什么10年美债是全球金融资产的“定价锚”?为什么10年美债收益率事实上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是全球金融资产的定价锚和风向标? 十年美债与经济周期、权益市场定价、全球债市联动、美元指数、大宗商品价格都息息相关: 它影响经济周期:10年美债收益率是市场长期借贷成本的锚,是按揭贷款和其他中长期贷款定价的基础(美国市场),对消费和企业基本面影响巨大——由点及面,经济周期一定会受它影响; 它影响股市定价:10年期美债收益率时权益类证券(股票)估值模型的分母——“无风险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跳一跳,投资者就必须重新评估股票(以及其他风险资产的估值)——市场的仓位调整由此开始; 它带动全球债市联动:美国与其他国家10年国债利差决定全球资本流动方向,全球债市会与美债共舞; 它影响美元指数: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利差决定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有吸引力,钱即会改变流向; 它影响大宗商品定价:美债利率上行如果因为通胀预期上行,则大宗商品大概率涨价。 02 复盘去年四季度到现在的走势变化——为什么越来越高?历史上10年美债的高点、低点、平均点在哪里? 03 后期美债利率走势看谁? 依然看联储:若联储加大购债力度,利率被压抑。 若联储认为景气好转:放缓购债,利率会上升。 04 股涨债必跌,股跌债必涨? 不一定。 但要关注几个非常魔性的数字:1.5%,2.4%,2.8% 1.5%是一个要做决策的数字——要决定债券和美股哪个“更值得”。同样一笔资金,如果美债到了1.5%,部分资金大概率会从股转到债,股市会受影响。 每一类市场其实都有一个对通货膨胀的容忍门槛,门槛高度并不相同。现在高科技股成长股预先调整,价值股有阶段性的机会——但并不表示它从此一步冲天、咸鱼翻身了——只是因为那个通胀的点还没到。如果到了,它也会往下调整。 瑞银对这个“门槛”做了排名: 第一名:新兴市场。10年期到达2.4%,略高于当前水准,它就会先向下调整(crash); 第二名:高成长科技股。2.5%——这是过去十年左右的高标准的平均值,2004、2006、2010年都出现过。这个点位通常出现在市场重挫后快速复出的复苏的时期,只要过此点便会开始大幅修正(但这一次1.75%就已经开始大幅度修正了); 第三名:价值股——门槛可以拉高到2.8%左右; 第四名:欧洲价值股——可以承受到3.4%(但如果通胀预期真到了这个点位,party就结束了)。 十年美债利率和股息率比:市场不同,不能苹果对苹果比较。美国的股息率大概在1.5%;如果10年利率到了1.5%,投资者会开始比较。亚洲市场呢基本上是3~4%,不一定会受影响。 05 美债有哪几种与常见用途? 短天期:1-5年;中天期:7-10年;长天期:20年;超长期:25~30+。 这里要注意一件事:大家的定位是什么?这些不同期限的债券分别被谁使用?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 在宏观变化的时候,机构投资者的身份就定了其不能从市场上完全“撤出”,只能从一个“停车场”转移到另一个“停车场”。 在风险胃口急剧升高的情况下,停车场是美债;再高的话大概率会往美元跑。 现在看美元:上升趋势。 06 对中国国债和信用债市场的看法 07 债券与股票投资组合的搭配方式:cash is trash, bond 也变 trash了? 08 新兴市场背后的巨大的风险——美元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新兴市场,尤其是最近土耳其的里拉:上周跌去17%。 过去整整一年,大家可能头脑中的明星是科技股,但新兴货币才是最大投机目的地——依然是常规的“carry trade”策略。 套利多头净买入里拉——里拉成为去年11月到今年最佳的套利交易货币——但是四个多月累计的涨幅一夜之间crash掉。 背后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牛会爬上忧虑之墙,熊会滑下乐观的山坡(别人乐观我恐惧,别人恐惧我乐观)”——如果美债利率再升高,美元吸引力越来越大,新兴市场的币种会出现以前出现过若干次的噩梦轮回。 对冲基金去年11月开始做多美元:同时增加做空欧元和日元的部位;最近美元走向明显转向——去年一直在地上趴着,今年美元指数已经上涨接近2%。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人类是个不断造词的物种,又是一个思维发散的物种。每当造出一个新词,因为思维发散,词义就不断变化,以至于后人用前人所造的词,表达的已经早已不是前人造词的原意。也是因为思维发散,所以也顾不得前人造过的词,一意地创造新词,以至于所谓新词与旧词常常发生撞衫。于是常有旧词新用的现象,美其名曰:赋予新的意义。更高级的,赋予新的生命。 词的作用是形成故事,形成共识。一旦形成共识,词和故事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推动历史的演进。当然,共识,有大的共识,有小的共识。共识的大小不同,其当量也就不同,持续作用的时间也会不同。比如,“改革开放”,持续了四十多年时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再比如,“ first American”,至少创造了多次美国股市的新高和创纪录的熔断次数。 为了能让词形成故事,形成共识,人类总试图给词寻找逻辑和规范。但词的创造并不总是有逻辑的。随口敷衍的一句“莫须有”,却成了千年来的专有名词。而许多挖空心思创造的名词,又往往是倏忽而过,掀不起涟漪。 最近有“第四产业”这个新名词的产生。这个名词是指一些自身并不怎么赚钱,但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帮助效用的有一定公共品性质的行业。比如,情报收集与分析、产品研究与开发、咨询业务、教育等。其特征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产业基础。定义是“用户体验产品”。这个定义有点莫名其妙。 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第二产业的分类相对比较清楚,第三产业是个大杂烩。所有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产业都划入第三产业,并给了一个归类:服务业。仔细想来,这个分类尚属过得去,却还是有许多模糊的。比如,服装厂,毫无疑问是第二产业。路边裁缝店呢?以前上门做衣服的裁缝呢? 服务业是否可以这样定义:为实现第一、第二产业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行业。但好像又不是很确定。书店是服务业,出售的是印刷厂的产品——书。书的使用价值是什么呢?如果是让人们认字,或者在书页上书写,这是印刷厂产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是小说、诗歌、绘画、书法,这又不是印刷厂的产品。这使用价值好像也不是“书”这个产品所能涵盖的。电竞,是个行业,还是一项娱乐活动?娱乐行业是消费者花钱去娱乐。电竞却是个赚钱的行当,是服务业吗?为谁服务了?服务业的内容确实太过复杂,有必要进一步细分。 说到“第四产业”的特征,即所谓“公共性”,则更加难以界定。公路具有“公共性”特征,银行具有“公共性”特征,邮政具有“公共性”特征,电信具有“公共性”特征。生产“第四产业”这个名词的人,似乎并没有把这些产业归入“第四产业”的打算。那么物流业呢?还有互联网平台、快递小哥、加油站等等。交警、消防、城管是不是可以归入“第四产业”? 研究“第四产业”的专家,特别提到信息收集、情报分析,并由此把“第四产业”定义为“信息产业”,再往前推一步,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技术的知识性产业了。 “信息经济”、“信息产业”、“知识经济”、“知识产业”,是一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后,被热炒的名词。在中国,甚至为是“知识经济”还是“智识经济”有过一番无谓的争论。这种争论、热炒,有好处,确实起到了“共识”的作用,加快了计算机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应用,当然热炒这些名词的人也达到了目的,钱,赚得盆满钵满。 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名词。“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虚拟经济”等。这些名词实际上都是与“信息经济”一脉相承而来的,尽管都在强调自己是全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即有畅销书《数字化生存》畅想互联网时代的奇妙生活,其畅想的场景,与现在炒作人工智能的人所畅想的不遑多让。说白了,炒作这些名词,就是想突出某一类经济业态,目的当然还是白花花的银子。就好比比特币以后,数字货币、token、通证、智能合约、代币、稳定比、加密代码等,总之,是希望换得真正的货币。 最新出产的“虚拟经济”,其实也是一个旧名词,是指对应于实体经济的金融领域。也就是说,“传统”上,“虚拟经济”指的就是现在许多科技公司希望颠覆并替代的金融,或者是指过度金融化的经济。 现在提出的“虚拟经济”是指互联网上的经济活动,或者说线上经济活动。从这个角度说,与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差不多。然而,也有更进一步的,认为,“虚拟经济”是专指人工智能或虚拟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现实中的经济,它是与现实经济平行的世界,两者互不关涉。在虚拟世界中,有现实世界的一切,也有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东西。虚拟世界中有自己的各种规则,有货币,有经济行为。因为有经济行为,当然也有盈亏,需要投融资。只是不知道现实世界中的金融物种有没有能力和胆略进入那虚拟现实满足虚拟经济的投融资需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今后现实世界中的大部分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人类在现实世界将无事可干,都会进入到虚拟世界。这是一个神奇的未来。传统金融如果不思进取,不能融入虚拟经济,一定是被抛弃的物种。 我比较纳闷,现实中的人却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吃喝拉撒睡如何处置? 有道是,以后因为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现实生活所需都由福利解决了。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他时间就都在虚拟世界中遨游。 在那里可以做什么?可以种地啊、打仗啊、打怪兽斗地主啊,现实世界中有的,虚拟世界中一样都不缺;还可以和古人、名人、已故亲属交流对话等等,这些是现实世界做不到的。人可以在那里创造一切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当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需要更多的满足精神需求,虚拟现实就可以充分满足人的精神性需求。 虚拟世界也是人创造的啊!是的!但,今后的人工智能可以自我深度学习。人进入虚拟现实后也在参与虚拟世界中的创造和建设。所以,未来虚拟现实完全可能脱离人为的创造。 哦,地球将是什么样的一个地球? 未来,马斯克的火箭运送人类到火星殖民。忽然有一天,可能是真实宇宙一个上帝无意间的BUG,也可能是现实世界中人类机房的一个BUG,火星与地球的往来系统彻底瘫痪,飞船失灵了。火星上的人们不能回地球,地球也无法往火星运送物资。火星与地球进入失联状态。火星上的人们经历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诺亚方舟,鸿蒙初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吃了苹果,脑洞大开,将石磨推下山坡而结合,铜铁炉中翻火焰,刀耕火种而至于人工智能。于是,火星人掌握了遨游宇宙的技术。根据古老的传说,火星人的祖先来自那个叫地球的星球。多少世代后,火星人驾着飞船飞临地球。 当火星人走出舱门,满眼郁郁葱葱,到处是整洁的道路和房屋,无人驾驶汽车无声地飞驰,各种莫名的无人操作的器械在运作。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在帮助人类吃饭穿衣。人类除了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吃喝拉撒睡,就是眼睛上架着副很大的眼镜,或者头上戴着个罩着整个脑袋的头盔,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地球,就洋溢着一片这样的祥和之气。火星人脑子里浮现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古老的成语:行尸走肉。 人类总是在想象未来,但未来却总是出乎人类的想象。人类虽然有非常聪明的脑子,会创造无穷无尽的新名词,编造丰富多彩的故事,但,所有对未来的想象却都有类似性,归根结蒂就是:不用做体力活,不愁吃穿,没完没了的享乐,万寿无疆,花总是开不败,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悠扬,美女常在你眼前翩翩起舞……天堂、西方乐土、神仙世界……这些实在是没有技术条件下的虚拟世界。 人,实际上是远比人自己能够想象到的要复杂得多的物种。只有喜乐,没有怒、哀,没有悲欢离合的世界,对人来说,终究是单调的。人的需求,恐怕不止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即使是这五个层次,也不是层层递进发生的,而往往是五个层次同时以不同的组合并存的,并且这组合还是在随时变化着的。鲁迅说:“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苦痛也怕很难当。现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 我觉得,现在的人,可能因为有人工智能了,反而自己的想象力退化了。 柏拉图在想象他的理想国的时候,他很明白,理想国国民进行哲学思考,是需要有坚实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支撑的。所以,他的理想国除了理想国国民以外,还要有奴隶。 现在人们想象未来世界,一味地着意于技术的进步,却全然没有考虑人类自己肉身的进化。百来年前,面对机械化、自动化时代的到来,那时的人们想象,未来各种体力劳动都将由机器完成,人更多的是从事娱乐、发明创造、艺术探索、哲学思考。这是不是和现在关于未来人工智能的想象类似?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想到,由于不用从事体力劳动,更多的做脑力劳动,因此,人类的四肢将会萎缩,脑袋无比发达,那时的人类,会是四肢短小软弱,身躯顶着一个巨大的头颅。 是啊,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肉身落下,否则真的是行尸走肉了。 人类不但会创造名词,编造故事,会想象,还会做梦。梦,才是美妙的虚拟现实!梦是你做的,你却不能控制它,你也不能对它进行编程。有些梦会重复,更多的,绝对出乎你的想象。有时,你白天还想续那凌晨的梦。只是,梦不是你想续就能续的。当你努力续梦,迷糊中却似乎游历了另一个梦境。然而,春日暖阳已经晒着你的脸。 一个小伙子从虚拟世界回来,突然发现,他因为在虚拟世界的所作所为,却在现实世界欠下了十几万现实世界法定货币的债务,而他在现实世界的货币收入只有区区一个月5000元。 梦醒时分,看来,在现实世界中用“第四产业”这个词来表述人工智能技术创造虚拟现实所形成的生态,不是很恰当,至少没有形成共识讲故事的能级。赋予旧词以新的生命,用“虚拟经济”是再恰当不过了。不过,这样的虚拟经济,还是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虚拟经济,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的经济活动。广义的虚拟经济,包括投资创造虚拟现实技术的经济活动,投资支撑虚拟世界的现实世界中那些设备、系统、运营团队和公司的经济活动,以及狭义的虚拟经济。 虚拟现实,虚拟经济,一定是现实世界的人投资的、创造的。创造虚拟现实的科技人员,或许只是为了发挥自己的技术才能,追求自己的技术理想,但投资虚拟现实的人,一定是有他的现实经济目的的。虚拟世界中的所有经济活动,其盈亏结果,最终要在现实世界中变现。就像你进入赌场,赌场是人投资的,你需要投入你的赌资,换得赌筹。你在赌场中,可以融资。当你出得赌场,你会将你赢得的赌筹变现回现实世界的货币;你欠下的赌资,则会是你现实世界中的负债。所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不是平行世界。虚拟经济,只是现实经济的投资品。它当然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满足发明人的创造欲望,满足参与人的形形色色的欲望,满足投资人的盈利(割韭菜、薅羊毛)欲望。 主播 | 刘晓春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先跟大家做一个小小的预告,我们会在下一周的时间呢,做一个大概三集的系列,和大家一起系统的讨论一下虚拟币这件事儿。 我们会从比特币开始,到以太坊,DeFi,再到一些很火爆的新概念NFT,邀请曾经上过节目的杨博士和大家逐一的讲解。还会提到,一些虚拟币和传统金融交叉的新业态,比如灰度基金,比特币ETF等等的讨论(内容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我们对虚拟币投资的理解,但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请大家在家长指引下收听)。 在开始正式的系列之前,我想先花两个节目的时间跟大家聊一下,自己对DeFi和NFT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作为访谈系列的一个引子,一个文艺化的、非专业的预告片。” 主播 | 肖小跑 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本期节目的焦点是一个大类资产。它是每个人都有的,价值连城的,并且将来会无限升值的,但却最容易被忽略的资产——我们的个人信息、脸、指纹、声音,还有各种生物信息。 现在,每当我们提到“数据”、“个人信息”这些词,似乎已经不一样了——会觉得这个词的份量越来越重。以前可能在学校、媒体新闻或者互联网公司的宣传,在商业计划书里看到,只是客观存在而已。但现在再提到它,就像提到了石油、黄金或其它珍贵资源一样——会感觉到它是有巨大价值的,好像再也不是能随便给、随便丢的东西。 在互联网和金融行业,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因为它经常和“变现”、“得到金融服务”直接相关。可是这么有价值的重要资产,现在似乎依然是裸奔状态。 这件事究竟有多重要?我们的资产究竟是如何裸奔的?小跑找到一位最适合聊这个话题的专家——徐伟栋教授,他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徐教授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的专家。还有我们的驻场嘉宾——银行管理业界的刘晓春行长。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烧脑之旅。 · 特邀嘉宾 · 徐伟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 · 驻场嘉宾 · 刘晓春,浙商银行原行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 墙裂坛主播 · 肖小跑,特许金融分析师、《羊群的共识》作者 · 本期BGM · “Dragostea Din Tei“ by O-Zone · 本期话题 · [图片] 01 黑客对人脸识别都有什么攻击手段? 人脸作为你的核心生物信息资产,尽量不要泄露——因为永远没办法删除。 目前的主要的方案的一种是“最土的”。在没有出现“活体识别”时,把一张照片静态扫入,打印出来,然后扫进摄像头——这是最原始的状态。 后来“配合”活体识别,出现了“对抗眼镜”技术。只需要用到对方和自己的一张照片,输入到提前开发好的攻击算法中,算法会基于两个人的照片自动生成一个最优图案(“干扰补丁”),再把“干扰补丁”覆盖到对方的照片上,打印出来,贴在镜框上——就可以去攻击解锁手机啦。 解锁手机之后呢?黑客可以做什么?手机上的很多应用,政务类、金融类的APP,都可以通过对抗样本攻击来通过认证:假冒机主在线上完成银行开户,下一步就是转账。 02 为什么这么容易攻破?是技术达不到吗? 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我们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做了一个妥协: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把安全都放低。如果人脸识别的门槛设置得很高,可能就会出现无法识别的情况。 金融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指标,通常是通过率越大越好,错误率越小越好。在金融公司的算法里,大部分用户默认为使用者,而非攻击者。如果把识别的门槛设置得过高,可能会有大量用户无法被识别——而降低门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真假脸难辨。 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可靠度远远不够。这一方面受制于技术成熟度,另一方面受制于技术提供方与应用方的重视程度不够。 银行内部一直在“安全”、“效率”和“客户体验”方面激烈斗争。 科技是很神奇的,它可以无限地做到极致;但它也是很“傻”的,人类可以无限制的去“破”它,往往“破”它的成本要比自身发展要低。 03 我们的“脸”都去了哪里? 商场、小区、公司门禁系统 信贷、支付、政务APP 天坛公园公共卫生间取卫生纸 还有千万人使用过的“蚂蚁呀嘿”、Deepfake和ZAO 04 人脸识别是怎么被用在金融上的? 当然是跟着互联网一起发展起来的。 在传统、常规、普通的银行业务中,其实是用不着这些“识别”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可以在线上完成,增加越来越多虚拟场景——识别生物信息就变成了“证明你是人、证明你是你”的手段之一。 最近5年人脸识别的泛滥一定层面上也跟互金的发展有关系。P2P、网络贷款、消费金融——很多是非接触式的信贷行为,没有抵押的纯信用行为,整个行为都可以在线上完成。 自从2015年马云老师展示了支付宝的刷脸支付功能以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就越来越广泛了。后来,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将“远程人脸识别+身份证件核实”的模式用在了开立账户上。 线上信贷中的人脸识别只是风控全流程的一个环节,作用是KYC和增信,没有这个环节也可以授信、评审;但是“人脸支付”是替换密码——这可能会增加风险。 指纹、虹膜、人脸是唯一的,不能修改的——从人类密码史看,如果是不可修改的密码,都是很危险的。 05 什么才是最可怕的? 一旦你的脸上的互联网,它就永远存在于互联网世界的某个角落。就算今天没有被人利用,风险永远存在,阴魂不散。 目前的使用场景并没有特别收敛,哪些地方适合用,哪些地方不适合,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市场上也没有定论。这时候最大的潜在风险,仍然是生物信息的不可重置性——“不能改”就会产生巨大的潜在风险——这个潜在风险是高于人脸识别技术本身的。 相应的黑产也快速生长,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上游提供软件及技术、中游提供视频、照片定制、下游售卖成品视频,甚至有的商家做的是全产业链的生意。 核心算法难度虽然很大,但如果被黑客恶意开源的话,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剩下的工作就只是找一张照片。 06 科技的伦理 识别人脸——这是人类出生后认出妈妈的能力,作为人的基本能力——现在机器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到。 技术在狂奔发展过程中,我们几乎从不停下来思考是什么使它成为可能。 公共安全与人权由来已久的矛盾之间的艰难权衡。 监管会过犹不及吗?监管的必要性是一回事,而界定什么样的监管最为合理则是另一回事。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医生诊断“DiGeorge综合症”——病人常常带有特定的面部特征,这些特征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加以识别,从而帮助医生诊断。 在20世纪汽车业曾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抵制监管要求——当法律确保强制安装安全带和气囊之后,才找到平衡。 07 该怎么办? 3D人脸识别技术要更安全一些? 只有攻防不断升级,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才能越来越高。 谁能要求刷脸,谁不能要求——未来需要机构“持证刷脸”。 人脸信息泄露了怎么办?责任应该如何承担? 人脸识别应用应该有明确理发:《民法典》将生物识别列为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从图像采集、个人生物信息等角度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人脸识别技术并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行业比较混乱,针对采集人脸信息的公司没有规范管理办法,缺乏法律来规制。 算法安全也需要行业标准。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驻场嘉宾 | 刘晓春 特邀嘉宾 | 徐伟栋(教授) 运营 | 陆丽娜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本期节目是墙裂坛正在孵化的一个实验项目:让嘉宾成为主播。墙裂坛的伙伴们相信“分布式传播”理念,希望最大限度地打开嘉宾的知识匣子,分享更多的专业知识、跨界新点子和对这个世界大开脑洞的闪光点。 多次返场的ESG先锋队员钦若首先接过了主播话筒,和两位“后浪农民”一起分享了对农业投资的前端思考。 · 本期嘉宾 · Hank 北京生活的农村娃,斜杠餐饮行业和经纪人 关于照片:很喜欢土地、亲近土地是最自然的流露 陈幸运 喜欢种植,关注农村,国际文化交流从业者 关于照片:经常背起行囊,沉浸在农村的美丽姿色中 · 客座主播 · 陈钦若 粮食子弟,先行投资创始人,绿色金融头羊 关于照片:沙漠种植对土地固化和农村发展很重要 · 本期话题 · 01 钦若:通过这次的对谈,我们对中国农业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进行深挖。得到了以下讨论记录和总结。当然,作为天津人,我还是推荐你听我们的声音,因为里面有比较多的“抖包袱”和槽点,我为了优化总结,在下文中略去。 若要解决农业问题,首先应该抓住两个基本:掌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研究)、自下而上的了解实际情况。也希望各行各业制定农业相关政策的人同样有所收获。在进行简述本次播客讨论的总结,我们也用数据和情况两部分来为听众朋友们做如下总结。 [图片]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的中国农业人口调查报告和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粗略测算 在讨论中,我们首先发现,中国地理真的是幅员辽阔。从地理的角度看更是南北差别很大,当然与之相应的自然条件、地方特色操作和偏好也十分不同。Hank的家住在中国北方的最东边(鸡嘴位置)。以前冬天最冷达到-35度,根据自然条件不是特别适合种植水稻,种植的较多是玉米、大豆等等。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现在种植水稻可以成型了。目前,政府仍然会收益部分的粮食,但是在征收之前会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估。而其他大部分流入市场。 钦若的一点点思考:东北地区是全国现代化、技术研发、承包地块最大、最好、最先新的地方。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是不是有一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针对其他地区可以改善一些之前坛友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办法呢? 02 Lucky/陈幸运给我们介绍了她在日本福冈县家庭有机农场帮忙期间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是一个全面的案例研究,所以我把案例提纲挈领的总结在此。 日本福冈县是属于土地私有加承包制度混合的体制,农户拥有的地块大小也有差别。大块的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有大而平的地块,会借助到相对轻盈型的机械和无人机进行农作。而相对较小的地块还是以人工为主,农作物的种类比较多样化,并且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SA)。日本也遇到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他们的解决办法是一部分通过承包和雇佣短期工人解决(比如 Lucky 是通过 WWOOF 机构找到福冈这个家庭农场的)。 CSA 这个模式让小农能把少量农产品放到公共超市售卖,并且整个售卖流通环节都是自助形式,菜品水果包装由农户在超市机器上打印条码,并且印有农户名字。在社区营造层面,为了提高农村社区间交流和信息流通,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会定期举办讲座和聚会活动。在聚会中还会增加农民邻里之间的感情、增加农村人口对农村的粘性。政府还会创建社群、社群与社群之间相互间隔且有所互通。 另一个案例也是来自日本,叫“山形设计”。这是一家城市设计公司。作为日本农业大省,山形县也面临农业人口减少,青年人向大城市流失等问题。山形设计由地域出发,打破农村与城市的边界,并投入农业科技,设立农业实验室和培育基地及两年制的农业学校,关注“农村设计”,针对农村的功能性和种植区域划分提供更科学的参考方案。 日本近年来大规模推行有机种植,传统有机种植产量较低,所以实验室与大学合作研究如何大规模有机种植多品类蔬菜水果,并提高其产量。这个思路能直接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产能。 除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山形设计邀请日本建筑师坂茂在鹤岗设计稻田温泉酒店以及儿童托管中心,发展教育、农作性质的乡村旅游产业和民俗产业,吸引年轻人。 钦若的思考:我们是否可以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寻找出路?一个综合业态的发展、调整,需要引进的不仅仅是科技研发,还包括人文、环保、建筑、农村村镇规划的综合建筑领域资源。当然还有教育,要有一个长期的教育体系制定出来,专门配合中国农村的发展。其中,Hank还提到了中国农村的产业需要产品多元化经营,不仅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可以合理安排自然资源。 还有,我们常常说到“城市设计”(urban design)这门学科,但是我们好像没有思考过有没有“乡村设计”这样的必要性?比如科比意(一个很棒的设计师)把巴黎的城市布局重新规划,才奠定了巴黎成为艺术之都的基础。那么,如果我们很棒的设计一下我们农村,把它合理布局和规划,是否可以重新定义中国农村的存在意义和人们的认知? 中国与外国数据对比: [图片]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网络资料、部分由陈幸运和Hank提供 03 上文提到的这些思考、数据和信息,如何应用在中国现阶段的三农状况中?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比日本来讲还没有到达峰值,所以农村人口劳动力还不像日本薄弱。但是随着这一部分人口的变老,人口老龄化、尤其在农村会加速(因为年轻人不太愿意回家务农)。为什么年轻人不想回家务农呢?其实并不是他们不喜欢家乡,而是农村给人感受不好、劳作太辛苦又没有相应的收益。 黑龙江的农村有两种社会形态一个是我们所认知中的农村另一个呢,是农垦系统。黑龙江的农垦系统是建国后由国家派了一批解放军进行开垦(当时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进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由于采用了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来种地,农民看到了成效,产量提高、机械化提高、劳作量比以前降低。周边的农村就愿意对这种技术指导形式的作业进行尝试。 钦若的思考:我们是不是真的不喜欢农村、不愿回村?如果进入大城市同样面临失业、经济周期、行业转型、生活费用高等等问题……是不是可以通过给农村配备更多适合年轻人的岗位、增加医疗水平和质量、增加教育资源和高端教育资源,人们就愿意回农村了?我们在这里得到的结论是肯定的。 我们要振兴农村的生产,其实需要为农村配套综合的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引入教育等资源,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04 关于金融和资本与三农的关系 以往的讨论,我们都是在问我们金融行业内部,要怎样去活化农村经济。这其实还是一个“城里人视角”。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觉得金融行业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答案:农民认为金融行业可以为他们解决的问题有两点:保证农民收入、保证产量稳定。怎么解决?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一切以数据为依托的金融和产业工具都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和管理,保证产量的相对稳定。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资本市场是不是可以投资这样的数据分析软件来增产?在这里钦若提出了自己在瑞士和东南亚的一些经验。有一些保险公司,根据气候变暖的数据分析,来预测可能发生灾害的概率,然后通过精算模型来制定合理的保单。所以即使因为气候变暖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那么农民可以得到保险赔付。这样就保证了农民的收入稳定性。 土地承包是不是可以推下去,决定的关键有两点:成本和价格上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利润、会不会科学种植。所以,这还是一个教育和经济利益的问题。 成本高不高?产业链中压价是否严重? 有的地方减免承包费用对于农民来说相对可行。关于产业链的压价问题,是存在的,但还有深一层的思考。压价的利益流到非农民的地方,还是因为农民对电子信息的迅速发展不了解、对销售渠道很不了解。相对比较被动的在等着收粮。 解决承包也不是解决承包本身的问题,还需要寻找直接联动农民和消费者的渠道、解决产业链的问题。 资本对于农村的投入很少,我们的资本几乎完全注入于城市内的项目和产业。农村资本少,导致农村没有相关的资本“配套”,许多农民没有商业户口。 我们畅想:就算根据现在的银行系统很难帮助每一户农民建立商业户口,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简易化的针对农村和农民的户口形式?通过银行创新我们有没有可能帮助农民“落户”(银行户口),然后保证农民与消费者联动的畅通性? 05 总结:这一次的话题我们深挖了中国三农的现状、讨论了许多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否可行。有许多的问题都是坛友们积极参与讨论而提出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到:生物多样新、自然生态、根据中国土地特点如何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产品同质化如何确切的解决、供应链压价和不畅通我们如何处理、农村补贴不够(外国是如何逐步提高的)、小农会对提高农村现代化速度的影响。希望这次的论坛能为大家抛砖引玉、提供参考。 我们在粮食系统中要抓两件事:粮食普查统计和教育科技提升。在农村转型上我们要重新设计农村经济和土地规划。在经济和金融服务行业我们要做的很多:产业链的联通、提升保险服务、农产品审计工作等,在农村增大金融服务的种类、扩大服务面。 · 彩蛋内容 · Hank:我作为农民代表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觉得这样的讨论对农民十分有意义。对于金融,农民可能觉得是“听天书”。如果用接地气的方法解释给农民怎样可以帮到我们,我特别有兴趣学习和讨论。希望以后我们可以更深入这个话题去讨论。感谢墙裂坛给农民代表这次机会表达心声。 Lucky/陈幸运:我十分喜欢农村,也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有好的机会了解农村、亲近农村。很高兴可以参加这次分享,希望住在农村的人能够更舒适自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农村。 Hank:我的期许是“种地就像打游戏”,它融入了大量的科技元素,让我们在保证收成的情况下轻松务农。比如今天,我打完了这盘种地游戏,那我就去做一些多元化产品、我还可以和朋友们喝个下午茶,做很多城里人也可以做的事儿。这样对我的时间是一种优化、对农业生产也是一种优化。 — End —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进入公众号文章可以看到,农民代表和农村代表为大家带来了一些资料图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