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嘉宾 · 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自豪,香港某大型中资投行风控总监 · 本期BGM · “天塌下来也能睡”,谭咏麟 · 本期内容 · 我们又一起操心了下香港的经济问题。 缘起,还是前些天刷屏的港府2021-2022年财政预算案,其中提到将调高股票交易印花稅,属28年来首次。恒生指数应声巨幅波动,收盘时较日內高点跌逾1000点。 由点到面,这1000点狂泄也折射出疫情以来,甚至疫情之前香港已经凸显的矛盾——地产、金融、还有港府的财政。港府的钱袋子里,时至今日,仍然由金融和地产这两款大金砖支撑,而金融又和地产紧密相连。 如果说新冠以来全球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K型”分野,那离我们最近的香港,就是这个大“K型”的一个缩影。去年11月至今年1月,香港的失业率上升至7%,创下近17年来的新高,近30万人失去工作——消费、旅游、零售、住宿及餐饮是重灾区,青年失业问题尤其严重。数据显示,24岁或以下的青年失业率已突破16%。 与此同时,香港的楼市成交却十分炽热,港股也热闹非凡。今年前2个月,楼市周末成交量已经达到8年新高,一、二手楼市气氛都旺,各区看楼活动异常活跃。一边是保就业计划结束后的裁员潮,一边是股市金融业几乎毫发无伤,反而成了楼市的主要购买群体。 这究竟是什么情况?香港的诡异经济景象,给内地以何种警示? 01 香港的房地产:“八万五”的历史 香港房价已经进入“全球极度负担不起”行列——目前香港人均住宅用地仅10余平米。房地产在香港经济中太过重要,以至于几乎捆绑了香港经济。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极端”的情景?可能要追溯到1997年金融危机后,港府的拯救经济措施——极力挽救高房价以拯救经济。 措施包括:1)持续缩减土地供应,一段时间内暂停卖地,并承诺在之后的几年里持续缩减土地供应量;2)“勾地机制”:在土地拍卖竞标前要求发展商报出最低价——如果高于政府评估价,就以公开招标或拍卖的方式卖出;如果低于评估价,政府就收回该幅土地。限制土地供应,抬高了地价(后记:机制在2013年正式取消);3)无息、低息贷款计划。 1997年,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提出八万五公屋计划(每年兴建的公、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八万五千个、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平均时间缩短至三年)。 “八万五计划”的潜在巨量供应预期摧毁整个楼市,加之亚洲金融危机阴影——楼市一路跳水。2003年7月1日爆发50万人大游行,抗议香港房价下跌,要求港府救市——结果“八万五公屋”计划根本没有实行。 从2003年开始,香港楼市又走过了15年的牛市,直到2018年拐点再次出现。 02 开发新地块为什么这么难?改变政策为什么这么难? 什么是“丁屋”?在新界的农村,”男丁“到了一定年龄,可以在村子里划拨拿到一块地,建不能超过三层的、住宅单层面积不超过大约7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丁屋”制度为什么会映射出港府土地政策的问题? 供需矛盾与港府“紧缩”土地供应政策有密切的关系。香港的土地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出于重视生态保护、维护楼市发展等考虑,香港政府土地长期供给不足。 香港政府在1985年实施土地限售计划,强制规定每年土地供应只限50公顷(含住宅、工业等多种用途);后于2004-2010年采用勾地方式减少土地出让;香港总面积约为1100平方公里,但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还不到30%,许多农地和郊野都受到政府保护不予开发。 一个有强烈争议的计划——大禹山大规模填海计划,反映出了背后深层次的问题:由于各种各样的阻力,争取不到“正常”的土地,只能填海新增“无中生有”的土地。为什么? 社会上各种强烈的反对声音从哪里来? 03 股票印花税加税:为什么引起市场这么大反应?从港府的财政来源说起——到底什么才是大头? 香港财政收入前四大来源(70%)——利得税、地价收入、印花税及薪俸税。 严重依赖于土地交易和房地产相关税收:这一占比在2016年达到32%,其中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22%。 除了土地出让之外,还有直接或间接多种税项:从价印花税、买家印花税、额外印花税、租约印花税、物业税、土地租金、差饷、去年六月起推出的空置税;还包括地产开发商的溢利税、利息率等。香港政府还可以获得物业及投资收入。 疫情重大影响:香港今年财政赤字三千亿港币,预计未来四年都会有财政赤字——增加印花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吗? 04 在不影响商业环境和“国际金融中心”信誉的情况下,财政还有什么来源?香港和新加坡有可比性吗? 新加坡是也计划提高消费税:从7%提高到9%——同香港新增印花税带来的财政收入大概在同一水平。 新加坡没有低价收入——因为其居屋和组屋制度。 新加坡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依托国家资本主义的“淡马锡国家投资队”国际化投资带来的可观收入,常年稳定贡献财政可达到1/4——几乎等于香港地价收入。 新加坡和香港没有可比性:历史背景、资源禀赋、政治经济模式并不相同。 05 香港的支柱还剩几根?会出现“新支柱”吗? 当前支撑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仍然是金融业和房地产——而金融业又是高度捆绑于房地产业。 经济主权没有回归:由于联系汇率,金管局被动跟随联储长期低利率;低廉的融资成本刺激本地居民加杠杆购房,也吸引大量外资持续流入,助长了房价上涨。 关于放开换汇限制:内地居民赴港投资的前景? 06 对内地的警示: 内地在1998年以来的住房制度改革中也学习借鉴了香港的很多做法,尤其是从香港舶来的一整套土地批租制度。 始于80年代后期的城市化,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仿效香港,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从此开创了“土地财政”。急剧膨胀的“土地财政”是否会带来类似香港贫富差距的不良后果? 香港几大地产金融家族垄断,严重影响民生底层链,囊括香港人民吃穿住用的所有需求;平台渠道垄断倒供应端——一个庞大的金融、地产、民生捆绑在一起的城堡。 香港的下一代开始买单,内地的互联网、房地产巨头垄断,会重蹈香港现在的覆辙吗?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嘉宾 | 刘晓春 自豪 运营 | 陆丽娜
几天前,互联网新规发出后,银行业界的朋友圈吹过阵阵哀鸿遍野的清凉之感。它就像是一个“回车键”,宣告着一个“金融创新”段落的结束。“中国金融交响曲”似乎又回到了“工农中建交邮和大股份制银行”的主旋律——这几年新崛起的其它所有“新业态”,都变成了弱弱的和弦,甚至进入尾声。 要理解任何可以称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的事件,都要靠历史。要理解这段插曲,要回到整个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中——我们也许会看的更明白一点。 刘院长爽快地接过了导游的帽子,带我们解读新规,回顾历史。 01 解读新规内容:哪些内容才是最关键的? 为什么大家对互联网新规的解读情绪都很利空? 经过几年的金融创新探索,大家应该看明白了:传统终将回归本源。 最关键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合作商业模式:“风控能力输出”这种商业模式将面临灵魂大考。 城商行、没有直销银行牌照的中小银行、外资银行前景似乎很暗淡:地方性银行如果只能“画地为牢”,只能在一个区域开展业务,还会有新业务机会吗? 从一个银行经营者的角度,刘院长是不会主动依赖于互联网公司联合贷款业务的:这是一件“为别人做嫁衣”的事。 02 从中国现代银行发展历史看银行经营的本质 从钱庄票号、外资银行国际贸易、到新兴工商企业。 我们以为西方银行一开始就和我们的钱庄不一样,其实差不多:西方的“bank”在逐步过渡为工商企业贷款、寻找殖民地贷款的过程中完成了转化;而我们也有银行替代钱庄的过程。 银行必须有自己的客户——且客户是自己能够把握住的。 退回来,重新开始服务真正该服务的客户,做该做的市场——才是小银行的未来。 03 最后能够持续顺利发展的还是大银行? 中农工建交、城商行、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各自发展的不同的历程。 有时候有些政策会有偏向,但是类似《互联网新规》一类的政策,更多是一把尺子——规范基本的衡量标准。 对国有企业、政府平台业务的同质化竞争:银行能不能形成各自的特点和市场?所有银行都去分大银行那一杯羹,不是正确的做法。 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企业都应该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但这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各自去寻找;而不是清一色做大银行的业务。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从最初只有一家人民银行,到分离、形成四大专业银行,再到成立城市信用社、成立股份制银行——目的始终是鼓励竞争,打破四大行的垄断——所以不存在“保护大行亲儿子”的问题。 从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来看,中国银行业大银行的集中度其实是最低的。 04 实体经济时代产生和构建起来的现代金融体系,还适用于未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时代吗? 假如几千家银行现在全部都回归本源,专注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在现在这一个缺乏新的生产力发展动力的宏观条件下,中小银行要怎么增长,甚至维持?面对未来,还要回归本源? 应用万物互联以后,信息更快,能不能加速资金的流转,减少整个平台的资金的信贷量,降低它的成本——才是互联网金融更需要研究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创新——而不是贷款越多越好,利率越高越好。 科创、文创、康养、数字经济——银行在哪个领域有创新成功的可能?它们都适合银行用贷款来支持吗? 供应链物联网可能是银行未来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但是必须转变思路——因为很多问题不是资金、贷款问题,银行需要把自己融入到整个链条中。但可能赚到的不是利息、贷款量,可能要有一个新的衡量指标。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和虚拟经济,本身已经是一个统一的海洋,所有的东西全是通的,每一个“byte”都可以在互联网之间无任何阻碍的流转——现有的金融体系可以支持吗? 05 一个棘手的问题——监管 无论如何都要以监管为准绳——它依然是影响银行经营最大的要素。但是“一刀切”能不能解决问题? 野口悠纪雄《泡沫经济学》:日本经济“1940 年体制”:这套以举国之力来支援战争的国家总动员体制,在战后也毫发无损地被继承下来,构成了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深深影响了银行业——政府限制银行利率,人为保持较低利率,银行掌握了对企业进行资金配给的大权,政府既不让任何金融机构破产,也不允许新的金融机构参入。 不能把西方国家和我们国家简单比较:西方城邦制国家历史格局,国家和国家之间贸易交易频繁,需要公共规则,会形成自然的市场规则。但中国一直是大一统国家,始终是政府主导为主——金融银行业同样如此。 很多东西一旦政府不管,就会变成没有规则——会带来很大问题。 — End —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 [图片] 请注明:坛友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您还可以在哔哩哔哩B站收看《墙裂坛》
· 本期BGM · Dirty Work" by Steely Dan · 本期内容 · 春节前最后一期节目,先给大家拜个早年! 然后我们进入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糖尿病人某天突发心梗被送进急诊室,被医生用电击救了回来。问:病人出了急诊室,是否可以马上去嗨? 这是一个全球正在形成的“叙事”:离“恢复正常”出急诊室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们的身体到底怎么样?能不能出去嗨? 01 非正常意外造成的“流动性危机”解决之后,该轮到“偿付危机”了。 2021年的第一个月还没过去,千亿暴雷已经第三笔了:深圳的小牛资本、海航进入破产重整、还有几天前暴雷的华夏幸福——密集暴雷反映什么问题?能怪疫情吗? 这背后也许是一个大家要开始准备面对的真相时刻——疫情掩盖了很多迟早会发生的问题。那些突发意外事件得到救助而没有倒下的企业中,有多少是真的挺过来了?有多少是诈尸? 02 这也是全球一个正在形成的叙事:离“恢复正常”,出急诊室的日子越来越近,身体到底怎么样?能不能去嗨? 在经历过近代人类历史上全球市场最动荡的一段日子后,市场出现了一段平静期。一切真的恢复了吗? 2020年第一季度发生的主要是一场流动性风暴:除了市场的爆仓,无数企业同时从银行获得循环信贷,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充值囤现金(企业版的银行挤兑);国家间也在挤兑美债——外国部门争相购买美元,来偿还以美元计价的债务;同时出售其部分美国国债储备,获得资金。 各国政府应对的方式如出一辙:注入大量流动性。联储无偿创造美元,并用这些新美元购买创纪录数额的美国国债,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还设立了一个由财政部支持的特殊目的工具,由国会拨款,购买信用发生问题的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 03 于是第一季《流动性危机保卫战》结束了。但是第二季《偿付危机保卫战》——马上开始。 大量企业获得流动性,但是债务一点都没减少;而且疫情前就已经是没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偿付能力) ,需要清算或重组。 同时,火热股市掩盖了真实问题.还有一些奇怪的、在水面下的原因:某些濒临破产的公司有一个很值钱的资产——长年累积的巨大损失可以用来减税,导致其股票有些“不可持续的”价值在里面,虽然整个公司已经是一块烂泥了。 04 再往深层看:从流动性——偿付——再到通胀:一个路径依赖的惯性危险。 药不能停:先救流动性危机,再到了偿付危机,财政政策出手,慢慢又形成惯性,一直刺激放水下去;只有“通胀”是唯一拴塞——但是更大的问题来了:在经济完全没有通胀迹象的情况下,有什么理由不放更多? 2008年之后10年,央行开始享受他们在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中扮演的“齐天大圣”角色——因为没有受到通胀的惩罚。但是资产价格通胀,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会有二级或三级影响——这也是一种通货膨胀。 2018年底一个25个基点的加息,导致全球股市下跌20%——到此,鲍威尔已经明白了自己前面是条不归路。快进到2020年初,每个央行就又回到了零利率甚至更低;二月COVID让股市直线下跌了36%;突然之间,17万亿美元已经变成了24万亿美元。 投资者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信念:通胀很难产生的,通胀目标似乎永远达不到。这会产生“惯性”风险。当通胀目标终于达到是,我们该如何区分这3%是达到了目的,还是一个爆发的开始? 保罗沃尔克《坚定不移》中描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通货膨胀,政策制定者没有预见到它的到来。当它来临时一件事导致另一件事——1973年石油禁运、工资、物价、枪支和黄油、越南战争以及货币供应的增加,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一旦通货膨胀升温,它就会继续下去。 由于超长期激进的货币政策,会不会惯性越大,“惊喜”越大?市场共识会在极短时间内突然改变。 — End —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 [图片] 请注明:坛友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01 程序化交易中有个常见的策略:网格交易(grid trading)。 首先瞄准一个性格活泼的标的,比如某个股指、某种货币。当它在蹦床上弹跳正酣时,在每个波段找到一个价格中轴线;然后瞄准它,进行机械式操作——跳下这条线,分档买入;越过这条线,分档卖出。 [图片] 这种操作不依赖人的思考,完全可以由机器完成。它就像一个多层捕鱼器,只要海洋或者外力能卷起波浪,浪花就能把大小不等的鱼虾蟹送进网格内。就这样上上下下,反复循环差价,赚取利润。 理论上,如果做一个“全封闭系统”——画一幢房子,房顶是预测的目标价格(如果财力雄厚,当然也可以拿天空做屋顶),地板是零;让“活泼”在房子里随机波动,那“涨跌”这件事就真的跟您一点关系都没有了。这幢房子就会像一个“吐钢镚机器”,在震荡市里不断积累。 [图片] 但前提是: 1)这必须是一个不能消失的市场——价格可以为零,但必须永远存在,不能被关停、下市、或者神秘消失。 2)此番操作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束期限。或者没有止损,只有盈利目标。 3)房子必须和外界有能量交换——外界能量使其蹦跳,没有蹦跳,就吐不出钢镚。 这种“封闭系统”策略来自于热力学: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是为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是为开放系统(open system);与环境间既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的系统——就是隔离系统(isolated system)。 02 施展老师在《枢纽》中对中国“超大规模性”的描述,就像是一套“半封闭”的交易系统。 我们也很像一个“多层捕鱼器”,有所有文明都羡慕的超大规模、错落有致的人口和地域。只要能持续从内部和外部吸收新技术、新需求,这种既“活泼”又“超大”的规模性,也会把自己变成一个自动运行的系统,浪花把大小不等的鱼虾蟹送进网格,然后能量在体内循环,钢镚儿吐不停。 但是,一样有前提: 1)这必须是一个不能消失的文明/国家/经济体——增长可以为零,但必须永远存在,不能被关停,或者神秘消失。 2)此番操作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束期限。或者没有止损,只有盈利目标。 3)经济体必须和外界有能量交换——外界能量使其蹦跳,没有蹦跳,就吐不出钢镚。 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内敛、厚重、且能持续存在的文明,(1)和(2)都不是问题;唯一的隐忧是(3)——超大规模性容易陷入内卷困境;总有一天会被卡进一个低水平的均衡线上,难以突破。 所以必须和外界保持能量交换——邻居的创新和新需求从“0”生“1”,我们家里“深厚又活泼”的系统把“1”变成“10”、再到“100”——大家默契配合好,不打架,不关门,整个人类手拉手一起向前走,不就可以了吗? 嗯,好像还是有问题——这是在看完施展老师这本书时,脑袋里总也摆脱不开的一个念头。 因为“0”端有个bug——这是一台不能停的“创新跑步机”。不仅不能停,还必须越转越快。 03 要看到这个bug,还是要先从国家缩进到我们自己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也是个“超大规模经济体”:通过像变形金刚一样把器官组合,协同管理,启动规模效用,把自己变成一个高效“多层捕鱼器”——整个身体的运行效率大大超过每个器官。 尽管如此,依然会衰老会死亡。 道理和机器一样:机器越复杂,零件之间就需要更多电线来连接。人的身体结构越复杂,器官之间也需要更庞大的毛细血管网络——公路要能够触达每个细胞,才能支持“超大规模”的协同工作。 所以,变形金刚是节能高效的,但是要组成、维持、修复一个变形金刚,中间所需要的网络和协同工作,反而消耗了更多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系统就不得不放弃支持新细胞的产生。 要创造和维持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更大的网络,消耗更多的能量;网络越多,混乱的风险就越大——所以为了创造和维持“秩序”,反而会到处制造“混乱”。 或者再换一个高级说法:愿望是“熵减”的,现实是“熵增”的。 所以,人类身体走下坡路的原因,是维持生命的“系统”创造了太多的混乱和熵。熵就是磨损,对身体的磨损,对DNA的磨损。要修复磨损,恢复秩序,我们就要投入更多的能量,如果能量投入跟不上磨损的速度,我们就停止生长,进入了纯损耗的衰老过程。再过不久,我们就死了。 经济也有新陈代谢。 年轻可以爆发增长,成熟后最终走向消亡。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从社会中吸收能量——生产要素、资源、资本、人力、新的想法和技术;然后消耗这些资源和能量,来维持现状、维持经济机器正常运行。 这仅仅是“维持”,要持续“增量”增长,就要吸收更多能量来添柴火,加动能。 随着经济体越来越大,内部网络也会越来越复杂,内耗越来越多。这个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早晚会面对一个极点,在接近这个点的过程中,内耗将变得巨大,能量不能再支撑,最终增长停滞。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想到“内卷”了吧。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不能无限膨胀,为什么好日子不能一直好下去,为什么月满则亏,亢龙有悔,为什么游戏升级前总会进入存量博弈。 这是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世界。 04 好在,经济和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巨大的不同:人体是个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能量容量有限;但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open system),理论上容量是无限的。 当经济体发展接近极限时,人类可以通过一个范式转移来避免“亢龙有悔”的发生——比如颠覆式创新。我们会在新坐标内重新设定时钟,重新开始计时,重新塑造这个世界。 几千年来,我们已经这么干了很多回了。通过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创新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工业革命,蒸汽机,电话,计算机,电脑,互联网,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发明,都是一次巨大的范式转移,不断重新设置经济这架机器,我们就有了开放式的增长。 但是。 这个过程慢慢变成了一个“规矩”,一个“定理”——如果想保持这种开放式的增长,就要不停地创新,不停地范式转移。 创新速度就必须越来越快——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更快的经济发展要求更更快的创新和范式转移。1000年前,一个百年的创新,现在只需要25年;下一个可能只需要20年;然后是10年.....越来越快。 于是我们就在一个不断加速的跑步机上,上气不接下气。 金融市场也完全遵守这个规律。在信用货币时代,当分配资源和使用资源的方式已经承载不住期望值和欲望,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创新就出现了。 在经济通缩,产能出清后,资本回报率低的时候,量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发明,的确可以提高杠杆效率,加快经济恢复。然而,后面的剧情一样会遵循上面的规律,量化宽松的使用量越来越大,终于到了一个极点,原来的创新货币政策就像弹簧被拉到了尽头,无限膨胀却对刺激经济没有任何作用,开始内耗。 然后就变成了现在这副样子。 所以,创新当然可以避免崩溃,但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因为它有一个上限,狂奔到一定程度,我们的心脏病就犯了。 [图片] 05 好绝望啊,那该怎么办? 只要我们衡量一切的指标依然是“回报率”、“增长”、更多的回报率、更高的增长……那就没有办法。 以GDP高低、赚钱多少、生产力规模大小为衡量标准的范式,几十年前跟随新自由主义而诞生——我们发明了这个范式,进入这个范式,然后被这个范式推进了一个开放系统(open system)。但也正是这个范式,终将牵着我们走向不可避免的崩溃。 解决方案当然有——只要我们愿意改变对整件事情的想法,不再以GDP、生产率、回报率和赚钱作为衡量标准。最后救我们于水火的,也许不是技术,不是黑科技,而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范式转移——重写“增长”的定义。 比如改成:开心、快乐和幸福。 我这是在熬鸡汤吗? 以前我也觉得是鸡汤。直到特朗普老师的出现,我就不这么想了——因为他让所有人看到了这种范式转移的可能性。 他的出现,神奇地改变了美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改变了建立在理性、平等基础上的美国文化。他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一种“价值观范式转移”的可能性——那些被视为真理的价值标准、规矩、文化和逻辑,一切都可抛到九霄云外。 他打开了龟仙人的电饭锅,把一个范式转移的催化剂,生生钉进了在美国人民的无意识中。 如果,世界上出现另一位“跑调的音符”,一个愿意、且有能力把“增长”的定义重写的人,再搭配特朗普老师的“颠覆式治理”方法,也许真的会实现呢? [图片] — End —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 [图片] 请注明:坛友 微博:@肖小跑 @墙裂坛
中国书法,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存在。 奇葩表现之一:在一个键盘时代,一个大量互联网原住民时代,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多,远远超出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去湖州的毛笔厂和富阳的宣纸厂,带着大科技时代对传统行业的怜悯语气问厂长,工厂维持很艰难吧?厂长说,生意不错,需求量很大。但是有两大难题,一是工人不好找。特别是毛笔厂,都是四、五十岁的女工,年轻人不愿意做这样的工作;二是竞争激烈。 毛笔生产商和宣纸生产商很多。无论是生产毛笔还是生产宣纸,原材料、工艺、样式、营销等等方面,大家都在创新。不过,毛笔和宣纸生产的关键工艺依然是手工劳作,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还无能为力。 在这个纸质信件、电视机、唱片机、电话座机、银行快被颠覆和消灭的时代,写毛笔字的人居然还逆势增长,简直是不可原谅的! 首先当然是识字的人多了,而且不是多了一点点。民国时代四万万同胞,教育逐步在普及,关于文盲率有不同说法,有说是90%多,那就是识字的人4000万左右。现在倒过来,许多学前儿童都已经开始写字认字,有十多亿识字的人。这其中10%写毛笔字,就是一亿多,是民国时期的三倍左右。 其次,许多人是因为爱好。这其中许多人还成了各级各类书法家协会、画家协会之类的会员。不过会员中并不都是书法爱好者,更遑论书法家。不管怎么说,既然是会员了,总得拿起毛笔涂抹涂抹。 再次,也是一个奇葩现象,一代一代中国年轻父母,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90后,都喜欢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学习书法。这个现象在50后、60后还是孩子的时候是非常罕见的,那时及那时以前,孩子能读书、好读书,父母们就已经甜蜜在心里了,至于有没有艺术熏陶,那是要看孩子的造化的。 最后,是庞大的老干部群体,退休前或退休后,纷纷加入书法爱好者甚至协会会员行列。一方面是退居林下修身养性,另一方面也是聊遣寂寞,以字会友。不过,随着这些年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老同志都对单反相机周游列国更感兴趣了。确实,写毛笔字在物质上的准入门槛非常低。 奇葩表现之二:只以汉字作为表现主体。 世界上的文字多种多样,每一种文字都有自己的书写规范,每一个民族都将自己的文字写出了各种花样。中世纪欧洲《圣经》之类宗教作品的手抄本,都是非常漂亮的,是昂贵的收藏品,却不是艺术。古埃及莎草纸上的文字,美则美矣,也没人把它当作艺术品。 汉字非常古老,但并不是最古老的,中国人却把甲骨文算作是书法艺术的起源。直至今天,依然有人以书写甲骨文展现书法艺术。 也有不少人利用其他文字来展现书法魅力,可以说,迄今没有成功的。不要说写西式字母,即使是西夏文、朝鲜谚文,用毛笔书写只是让人觉得新奇而已。 清朝时期,汉文与满文并列,许多重要场合的牌匾、碑碣,重要的公文,满汉文字并列,满文看着很触目刺眼,但绝无艺术美感。乾隆皇帝酷爱书法,题字遍天下,但都是汉字。他醉心于研究设计宫中的瓷器等物品,却没有研究如何用满文表现书法艺术。 倒是东瀛的日本,用假名和片假名展现了书法的美和意境。不过,假名和片假名,都是汉字的部首或草书形成的,实际上还是汉字。这就像前些年铺天盖地的互联网金融,满嘴技术与情怀,实际上就是放贷款,不过是非法高利贷。 奇葩表现之三:一般只用毛笔和墨汁书写。 作为艺术的书法,只能用毛笔和墨汁书写。虽然有硬笔书法、钢笔书法一说,但真没人认真地把它们当书法艺术看待。民间有用木片写飞白书的,只是作为民间工艺流落在景点摊位。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有个小伙子用切菜刀蘸墨书写,那也只是奇技淫巧。更有一些以身体、针筒之类的工具书写的,则更是等而下之了。 我们用刷子、排笔书写黑体字、仿宋体字、圆体字的标语,很漂亮,但那是美术字,不是书法。 美术字,包括我们现在印刷体中的仿宋体、宋体等字体都来自于宋版书的字体。现在还有楷体、隶书、魏碑、行书等字体。这些印刷用的字体,都来自于毛笔书法。所谓宋体,就是从颜真卿的颜体楷书演化而来。宋版书是收藏界的宠物,雕版、印刷、装帧精美外,字体的典雅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所有这些字都不是书法。 奇葩的是,同样是刀刻,那些书法家写在碑碣上然后用刀刻的作品,是书法作品。那些书法家写在纸上绢上的作品被摹刻上石的,还是书法作品。甚至,古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是书法。但是,今天你在牛骨头上刻字、在金属上铸字,不会有人认为那是书法。 也正因此,现在许多人都搞糊涂了,把写毛笔字当成了书法。比如问年轻的家长,孩子业余学什么呢?答曰:学书法呢!也有自称“写书法”。实际上,在老辈人眼里,字被称作书法是件很严肃的事。说别人的字是“墨宝”已经是很隆重了,对自己的字是绝对不敢这么说的。 古人说自己“作书”,是指写字,“书”是书写的“书”,就是“写字”的意思,引申为“字”,但绝不是指“书法”。所以,书法是用毛笔写的字,但用毛笔写的字并不一定是书法。 近来人工智能大有颠覆人类一切活动之势,继围棋之后在书法方面也来插一杠——机器人写毛笔字,但还是要用毛笔和墨汁书写,写楷书的只会写楷书,草书尚无从谈起,当然写什么字还得有人给它设定。人工智能书法艺术,当然还谈不上。 奇葩表现之四:审美取向的拉扯。 书法家群体中,除了官员书法、滥竽书法外,主要有两大群体,一大部分是坚守传统理念的,一部分是要进行现代创新的。坚持传统的,其中有很大部分也在创新。只是,两派的创新,都有许多尴尬。 有一种极端的认为,鼠标时代,写字已经不是人们的必须,更何况写毛笔字,可以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突破具象的束缚,主张书法应该突破文字的束缚。逻辑上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书法没有了汉字,那些线条不就是现代绘画了吗?何必还叫书法? 还有一些引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但这个度不好把握,搞不好设计出来的就是一种新的“美术字”。 也有人强调,现在展览多,笔法已经被古人探索尽了,所以,展览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结构、是视觉冲击力。于是,字越写越大,笔画越来越狂野粗放。可喜的是,有些还是创造了新的审美模式。不过,平心而论,大多数是不成功的。更有一些直接就高举丑书旗帜,走呼风唤雨行为艺术一路。 行为固然吸引眼球,作品也就那么回事了。这类展览体,偶然在展览会上看看尚可,但确实不耐看,更不值得品味,欣赏者离开展厅,就没有什么印象了。这种作品,由于纯粹以震撼、触目吸引眼球,说句煞风景的话,你买来挂到办公室、自家客厅、书房、卧室,是犯煞的,绝对破坏风水。 近两年时兴拓片题跋,算是重拾清末民初的一种美的模式。单看形式效果,经过精心装裱,确实清新可人。但是,许多拓片是墓志、墓碑的拓片,把这挂在客厅、书房甚至卧室,总是不太吉利吧。 然而,奇葩的是,对书法家们的疯疯癫癫、神神叨叨,还有各种头衔,老百姓虽然是诚惶诚恐、莫名所以,但对他们的创新并没有什么感觉。 老百姓依然欣赏传统的书法美。字写得歪歪扭扭像蟹爬的80后、90后,对那些书法家们创造的现代美毫不感冒,只是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可以想象的是,这群创新者,虽然自己热闹,实际上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圈子里闹腾。 一个附带的奇葩现象,有时一些当代书画家作品的价格往往高于已故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之所以说是附带的,因为这跟本文要探讨的严肃问题相比,有点不够严肃。艺术品成为投资品,古已有之,本不足为奇。奇的是我们艺术品市场的一些现象。 有一次在上海南京东路朵云轩楼上,赫然发现一位现在还活着的至少不算一流的书画家作品的标价,远远高于其边上一位清末民初名家的作品标价。当然,没道理活着的价格就必须比死去的便宜。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位清末民初的名家,其历史地位已经是基本确定的,作品的供给也已确定是有限的,而这位当代名家的历史地位则很难肯定,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作品。 还有一个相关的现象,总体上活着的书画名家作品价格的波动性远高于已故名家。活着的有自己或徒弟们在捧场操作,已故的就没有这样的操作。活着的作品价格许多与其在某协会担任的职务相挂钩,传说职务要提升了,价格立马就炒上去了,一旦去职,价格也立马有相应的体现。已故名家,是确定的名家,但没有职务因素对价格的扰动。 以上这些奇葩现象,似乎在说明,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华艺术,遭遇了一些尴尬。但是,在科学快速发展的现代历史进程中,一百多年来,写毛笔字没有被西洋枪炮所淘汰,也没有被钢笔、铅笔、圆珠笔所迭代,更没有被键盘和鼠标所颠覆,不能不说,书法本身就是一朵奇葩!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书法,包括中国艺术的内在特点。 我认为,艺术有三个层次…… 完整版文章,详见“墙裂坛”公众号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 [图片] 请注明:坛友 微博:@墙裂坛
欢迎来到“时代叙事”系列第二集。 本期所选叙事的中心思想:历史对现实塑造的潜移默化,就像一双制作重庆小面的手,各种浇头成就了小面——而吃面人我们,也许根本感觉不到。 01 小跑推荐:美国芯片制造业“Game over”了吗? 02 刘院长推荐:我国东北地区优势那么大,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03 小跑推荐:2020年美股市场怪现状之——SPAC …… 完整版文本,详见“墙裂坛”公众号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 本期BGM · Gotta Serve Somebody, by Bob Dylan · 内容概述 · 当了这么多年“网红”的区块链,它究竟对供应链,或者是产业链做了什么? 墙裂坛请来了两位最合适讨论这个话题的嘉宾。一位是我们熟悉的刘院长,金融科技冷静思考者,兼资深银行家,兼灵魂拷问专家。另一位是好朋友商洪武——一位在区块链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一线从业者。 在高密度的从业生涯里,洪武一直在持续思考和探索区块链,尤其是联盟链在不同行业里的应用;思考它在不同行业里能够产生的化学反应;思考它究竟能做什么,边界在哪里,以及从它的身体里到底能生长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我们的谈话中有洪武的大量心得和困惑,有刘院长的睿智总结和指点迷津,还有对区块链未来的预测。嗯,还有《超体》。 · 本期嘉宾 · 商洪武,布比副总裁。负责壹诺供应链金融项目落地及网络运营。自2015年关注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场景,2017年开始all in创业,主导、参与贵阳银行、中外运、攀钢、中泰化学等企业供应链金融项目的推动和落地。 01 先给“产业区块链”下一个定义? 02 这些年区块链在产业、供应链上五花八门的应用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区块链是这些问题的最优解么? 03 灵魂拷问:好几年了,为什么产业区块链的应用依然“不热闹”? 04 区块链从业者的困惑 05 五年后区块链会变成什么样子? …… 完整版文本,详见“墙裂坛”公众号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01 1726年,英国田园。村里有个姑娘叫玛丽,眼大辫粗,身强力壮。 有一天,玛丽小姐突然生下了一堆兔子“零件”,包括一个兔头,几双四肢,几对耳朵和身体。 消息震惊了全村,并很快传进了乔治一世的宫廷里。一位叫霍华德的名医马上进村调查,他检查了玛丽,化验了生出来的兔子,然后证实了这个消息——人类确实生出了兔星人。 英国人民震惊了,但质疑声四起。于是为了证明自己,霍华德请来了英格兰最伟大的医生兼解剖学家——纳撒尼尔·圣安德烈,一起调查。 玛丽在圣安德烈老师面前生出了第15只死兔子——至此,两位英格兰医学界最知名的人士都选择了相信,并把一些兔子标本带回伦敦,呈给了国王。 结果当然是假的。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玛丽生兔事件”侮辱了那个时代所有英国人民的智商。 不管是真傻还是装傻,这两位知名医生选择相信的背后,是为了支撑一个理论:“母体印痕”(maternal impression)——孕妇的情绪和期望,会让胎儿身体发生改变。玛丽会生小兔子,是因为玛丽产前对一只没逮到的兔子念念不忘。在当时的英格兰,相信“母体印痕”理论的医生们,都会嘱咐孕妇:怀孕后一定要把奇怪的动物从脑袋里移除,比如猩猩,河马,和蜥蜴。 多年以后,这个理论当然灭绝了。 [图片] 但是它转了个弯,好像又出现在了金融市场上——我们的情绪和期望,似乎也应该会让市场“胎儿”的身体发生改变。我们悲伤,它应该也要悲伤地下跌;我们快乐,它应该也要兴奋地跳涨。 就像“母体印痕”一样,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市场,可以精神控制,可以了它。 …… 完整版文本,详见“墙裂坛”公众号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01 1726年,英国田园。村里有个姑娘叫玛丽,眼大辫粗,身强力壮。 有一天,玛丽小姐突然生下了一堆兔子“零件”,包括一个兔头,几双四肢,几对耳朵和身体。 消息震惊了全村,并很快传进了乔治一世的宫廷里。一位叫霍华德的名医马上进村调查,他检查了玛丽,化验了生出来的兔子,然后证实了这个消息——人类确实生出了兔星人。 英国人民震惊了,但质疑声四起。于是为了证明自己,霍华德请来了英格兰最伟大的医生兼解剖学家——纳撒尼尔·圣安德烈,一起调查。 玛丽在圣安德烈老师面前生出了第15只死兔子——至此,两位英格兰医学界最知名的人士都选择了相信,并把一些兔子标本带回伦敦,呈给了国王。 结果当然是假的。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玛丽生兔事件”侮辱了那个时代所有英国人民的智商。 不管是真傻还是装傻,这两位知名医生选择相信的背后,是为了支撑一个理论:“母体印痕”(maternal impression)——孕妇的情绪和期望,会让胎儿身体发生改变。玛丽会生小兔子,是因为玛丽产前对一只没逮到的兔子念念不忘。在当时的英格兰,相信“母体印痕”理论的医生们,都会嘱咐孕妇:怀孕后一定要把奇怪的动物从脑袋里移除,比如猩猩,河马,和蜥蜴。 多年以后,这个理论当然灭绝了。 [图片] 但是它转了个弯,好像又出现在了金融市场上——我们的情绪和期望,似乎也应该会让市场“胎儿”的身体发生改变。我们悲伤,它应该也要悲伤地下跌;我们快乐,它应该也要兴奋地跳涨。 就像“母体印痕”一样,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市场,可以精神控制,可以PUA了它。 02 [图片] “玛丽产兔”这个故事是我在《生物学之书》(The Biology Book)里翻到的。合上书,我决定刷一下新闻: “现在是晚间新闻播报: 2021年1月6日下午,QAnon示威活动演变为骚乱,暴徒闯进了国会山,造成美国百年历史上最严重的国会大厦袭击。多人死亡。” “同时,欧洲传来消息:辉瑞疫苗突然发生病变,丧失了效用。在英国,接种过的人群出现了大面积重复感染现象。” “古巴现场报道:一个埋葬了千年的恐龙突然复活,咬死了村里的所有人。” “亚洲新闻:僵尸袭击了朝鲜,《李尸朝鲜》中“丧尸”神秘疫病再次出现,并且袭击了金正恩。金正恩脑神经发生病变,开始向世界各地无定向发射导弹。” 听出一身冷汗,世界末日真的敲门了? “下面是财经新闻:全球股指全线上扬。纳斯达克指数突破历史新高,比特币突破4万美元,中国创业版指数大涨。全世界人民股票账户里又多了10%。” 嗯,上面这一段是我臆造的,大家不要当真。虽然有点夸张,但实话说这些惊悚悲伤的新闻,和现实世界其实也没差太远——世界并不很乐观。 只是,令人极度不适的是:最后一条财经新闻是真实的。 市场如此冷血,也不是第一次了:60年前,肯尼迪遇刺之后,道琼斯涨了30点,到周五涨了5%;之后的整个12月都在上涨,然后又是两年的两位数的上升。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三天后,在二战爆发的边缘,开盘涨了近10%;古巴导弹危机,两天之后涨了近4%......这样的例子,真的,比您想象的要多得多。 这就是我们在试图理解市场时,所犯的“母体印痕”错误。 市场没有感情,没有情绪,它不会因为您的悲伤而悲伤,因为您的震惊而震惊。我们对于市场和现实世界如此背离的不解、震惊和困惑,全都是试图把自己情绪PUA给市场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再惨烈,再悲伤,再震惊,市场还是可以一路往上涨。市场胎儿的形状,不一定会因为我们母体的情绪而畸变;上帝也没规定,它一定要遵守人类情绪的逻辑。它和现实世界运转的逻辑不一样,这里并没有喜怒哀乐,只有利率、未来现金流、预期、故事和微观交易结构。 03 如果非要给市场一个人性化的器官功能,那就是“预期”。区别只是——市场现在反映出来的价格,到底是对“现实”的预期,还是对“现实预期”的预期,还是对“现实预期的预期”...的预期。 举个例子: 1) “现实”:“美国大选”大片的结局——国会山百年一遇的暴动。 2)“现实”的预期:也就是对于“美国大选”的预期,市场估值模型中有三种情境: - 最乐观的(Best-case scenario):拜登获胜,夺取参议两院,blue wave(或者完全相反的极端)。 - 最悲观的(Worst-case scenario):川普大帝连任,夺取参议两院,或者夺取参议院。美国继续往极端方向,一去不复返。或者拜登胜选,川总政变;或者两党僵持进入持久战,长期混乱和不确定。 - 最有可能发生的(Most-likely scenario):拜登获胜,但是参议两院分裂,民主党被共和党主导的参议院制衡,继续拉扯。 所以虽然暴动发生了,但是最好的情境(blue wave)也发生了——拜登领了总统证,不会再有意外;民主党十年来首次控制了参众两院,至少在财政刺激方案上,不会互怼拖的太久。 所以?大涨。 3)对“现实的预期”的预期:“现实的预期”这个共识大概率会达成,市场会过度的乐观,且这种乐观的加速度太快,或者共识形成的速度太快。“太快”就需要有调整,如果能抢跑这个调整,就会获利。 所以?市场就在爆炸坏消息(国会山暴动)出来之后,开始了一波“预期抢跑”——市场大涨;等预期回过味来,再获利结束本轮“预期赌局”——反映到现实的市场上,就是大家看到的周一大跌。 同样道理,对于“新冠过后全球恢复”这个主题,或者这个故事,也有上面的“现实版”,“现实预期版”,以及“现实预期的预期版”三张牌桌。看您选哪个。 [图片][图片] 未来的好消息一定会来。总有一天病毒会消失,经济会恢复。理论上,现在每一个坏消息的出现,都应该是重新上膛的时刻。 但这是一道非常难做的题,因为“恢复正常”是个不断移动的“靶子”。 医院不堪重负,病床空出来了算达到“恢复正常”的目标吗? 不算,因为死亡人数一直在上升。 死亡人数进入拐点了,算达到目标了吗? 不算,因为还有可能发生第3次第4次,第五六七八次全球大爆发。必须群体免疫,或者接种疫苗。 疫苗也有了,算达到目标了吗? 不算,因为病毒已经变异。也许新增完全清零才算达到目标。 按照这个逻辑,您大概get到了:只有当所有好消息集中到来,所有乐观的预期都被确定的那一刻,才是所有人集中火力获利(take profit)之时。 当所有利多都已经出尽,所有好消息都来了,那下一步的预期该是什么呢? 只能是坏消息了——真正泡沫破裂的时候也就来了。 04 当然还有技术性(微观市场结构)的原因——但它们跟您的情绪就更没什么关系了。 比如: 1)为了避免在去年年底交税,大家会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卖掉一部分,开年后再把仓位补回来——补仓位的动作正好赶上了暴动。 2)再微观一点,到交易簿(order book)级别:现在的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极薄、极没有弹性( inelastic)的市场: 今年3月,全球一起熔断之后,所有在市场上交易为生的人都要直面同一个问题,所有品类的资产,都像一只在冬天拔光了毛的鸟,上蹿下跳不停,强度越来越大。就连极小众的商品市场都跳跃的让人上气不接下气。比如木材:先腰斩,再双倍弹回来,再双倍,再腰斩,然后又双倍弹回来。就像《Wiplash》里那逼死人的鼓点。 这就是市场围观结构最大的问题:被动指数基金越来越大,就像一块大石头,死死把大部分流动性压在身下;市场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薄,主动交易的钱们(或者“庄”们——不是很恰当),现在以一个极小的资金量,就能带动一个巨大的市场。 交易簿(order book)越来越浅。拿美国股市举例:回到2010年,您需要至少10亿美金才能够清掉order book上的所有单,让市场的价格跳一格。在今年3月,只需要几百万美元就可以做到;现在大概千万美元——这对大机构/庄/主动基金们,动个小指头就可以了吧。 于是高波动性就变成了我们每天的主食;于是市场就越来越与现实背离;于是人类的PUA越来越一厢情愿。 嗯,最后再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 您觉得市场的“母体印痕”的神话,会有终结那一天吗? — End —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时代叙事”系列是墙裂坛尝试的一个新的栏目:我们想在这个信息嘈杂的时代,选择更客观,非标题党,国内外的深度文章,帮助大家区别“噪音”和“信号”,独立思考。 每一期包括一个大概20分钟的音频评论,以及选读文章链接以及关键内容节选。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 小跑推荐 · 01 第一篇推荐有删减(可以通过《墙裂坛》公众号收看/收听)。 02 华尔街日报“The Expensive Education of Mark Zuckerberg and Silicon Valley——They have weaponized social media, and we are all paying the price”(你们武器化了社交媒体,早晚要还的)(2018年专栏) [图片] 链接: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nytimes.com/2018/08/02/opinion/the-expensive-education-of-mark-zuckerberg-and-silicon-valley.amp.html · 点评 · Kara Swisher是《华尔街日报》的顶级科技记者,女神让所有硅谷大佬们闻风丧胆——因为实在是太犀利,和她对谈,刀刀戳心。 昨天的事情发生之后,她第一个质疑的不是暴动者,而是被“武器化了的社交媒体平台”们。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特朗普在集会上怂恿,追随者们在parlor上群情激奋,所以作为这次暴动的集合地——一个叫做parlor的社交社交平台,到底有没有责任? [图片] 当然有。和滴滴淘宝美团是一样的。 03 市场的魔幻反应。大摩(Morgan Stanley)的一篇研报。 链接: https://www.morganstanley.com/ideas/global-investment-strategy-outlook-2021 [图片] · 点评 · 昨天一片混乱,市场是完全大涨的反应——反正大家都麻木了,现实生活中再惨烈再悲伤再震惊,市场还是会一路往上涨。 [图片][图片] 但是对于昨天的事件,金融市场上还是有清晰的逻辑的: 1)首先:在去年年末,为了避免交税,大家会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才卖掉落袋为安;持续卖掉几天之后,再把仓位补回来。暴动正好赶上了补仓位。 2)虽然暴动了,但这却是最“确定”的结局了:拜登正式领了总统证,暴动不确定预期早已存在,昨天实现,利空出尽,大概率不会再有意外事件。 3)Bluewave真的发生了:两场颠覆性胜利让民主党10年来首次控制了参众两院——至少在下一轮财政刺激方案上,不会再互怼拖延太久。另外,民主党是一个MMT党,未来的通胀预期将会非常强烈。很胀。 · 刘院长推荐 · 04 徐远教授《看多特斯拉的理由,为什么经不起推敲?》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y05JqQOS_S2JUOkIFu8Zw · 点评 · 从资产定价的角度,想象力太狂野,并不是符合逻辑的做法。 我们在特斯拉——只是一辆电动车身上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光环:流量、解放人类、太空、未来的居住地、火星......把所有马斯克老师自带光环的人类未来之光都塞进对特斯拉这辆车的定价中,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客观? 我们对于这些商业故事和定价估值,应该怎么样独立判断? [图片] 05 《欧洲数字银行面临成长之痛》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Nedu2QSCzxOUDvPuG7Ogg · 点评 · 和大家的认知也许相反,全球的数字银行大都并没有赚钱,也并没有风光无限,而是面临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最有趣的是,很多银行已经开始迎头赶上。 — End —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时代叙事”系列是墙裂坛尝试的一个新的栏目:我们想在这个信息嘈杂的时代,选择更客观,非标题党,国内外的深度文章,帮助大家区别“噪音”和“信号”,独立思考。 每一期包括一个大概20分钟的音频评论,以及选读文章链接以及关键内容节选。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 小跑推荐 · 01 纽约时报:《国会大厦暴乱:特朗普时代的暴力结尾》(Washington in the Final Convulsions of the Trump Era) 链接(需要翻墙):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06/us/politics/trump-congress.html?_ga=2.169170081.1298621759.1610079698-1314321180.1610079698 [图片] · 点评 · 2021太猛了,之前只在美剧里看过炸国会山,今天居然肉眼亲历了。 一个国家的立法机构收到冲击,是否代表参与者已经不再相信这个国家的法治?是否代表法治的崩塌,民主制度的终结?无论如何,从此以后,至少“民主”这两个字再从美国领导人口中说出来,观感一定会大打折扣——大旗破了。 经此国会山一役,很好奇川总还怎么走完剩下的总统任期?怎么发号施令?下属怎么遵守? 全世界人民都很震惊。但是回过味来,当我们想跟别人去描述这件事的时候,会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词了——这到底是“政变”,还是“骚乱”,还是“暴动”,还是“人民武装袭击”,还是......大型自拍真人秀现场? 我们对于这种政治事件,要非常小心地选择描述它的词语。首先肯定不是政变——我在泰国经历过两次政变:一次赶走了他信,另外一次赶走了他妹英拉。两次都是军队坦克出动、有组织有规划、并得到皇上的支持。看历史上的政变,大都也都是有组织的——比如俄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首先进入政府破坏设施,夺取广播电台,再控制国家喉舌。 [图片] 但是昨天这场闹剧,QAnon们闯进了国会山后,好像....不知道该干什么——有的坐在南希的位置上自拍,一个戴牛角的野生部落扮相大哥在摆拍,还有一些人顺走了大厅里的摆件。这似乎是个没有特殊目的的行为艺术?似乎只是为了“闯进去”而闯进去,阻止选举人点票程序——也许这只能称为“骚动”。 但无论如何,昨天和今天永远地“不一样”了。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 Macmillan)老师在《War: How Conflict Shaped Us》( 冲突如何塑造我们)这本书中有分教:人类历史能称为转折点的时刻,几乎一定会演变成武装冲突。武力,也一定会是转折点、标志性事件。 [图片][图片] 所以从昨天的暴动开始,美国也标志性地分成了三派:民主党,共和党,和“Trumper”。 02 华尔街日报“The Expensive Education of Mark Zuckerberg and Silicon Valley——They have weaponized social media, and we are all paying the price”(你们武器化了社交媒体,早晚要还的)(2018年专栏) [图片] 链接: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nytimes.com/2018/08/02/opinion/the-expensive-education-of-mark-zuckerberg-and-silicon-valley.amp.html · 点评 · Kara Swisher是《华尔街日报》的顶级科技记者,女神让所有硅谷大佬们闻风丧胆——因为实在是太犀利,和她对谈,刀刀戳心。 昨天的事情发生之后,她第一个质疑的不是暴动者,而是被“武器化了的社交媒体平台”们。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特朗普在集会上怂恿,追随者们在parlor上群情激奋,所以作为这次暴动的集合地——一个叫做parlor的社交社交平台,到底有没有责任? [图片] 当然有。和滴滴淘宝美团是一样的。 03 市场的魔幻反应。大摩(Morgan Stanley)的一篇研报。 链接: https://www.morganstanley.com/ideas/global-investment-strategy-outlook-2021 [图片] · 点评 · 昨天一片混乱,市场是完全大涨的反应——反正大家都麻木了,现实生活中再惨烈再悲伤再震惊,市场还是会一路往上涨。 [图片][图片] 但是对于昨天的事件,金融市场上还是有清晰的逻辑的: 1)首先:在去年年末,为了避免交税,大家会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才卖掉落袋为安;持续卖掉几天之后,再把仓位补回来。暴动正好赶上了补仓位。 2)虽然暴动了,但这却是最“确定”的结局了:拜登正式领了总统证,暴动不确定预期早已存在,昨天实现,利空出尽,大概率不会再有意外事件。 3)Bluewave真的发生了:两场颠覆性胜利让民主党10年来首次控制了参众两院——至少在下一轮财政刺激方案上,不会再互怼拖延太久。另外,民主党是一个MMT党,未来的通胀预期将会非常强烈。很胀。 · 刘院长推荐 · 04 徐远教授《看多特斯拉的理由,为什么经不起推敲?》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y05JqQOS_S2JUOkIFu8Zw · 点评 · 从资产定价的角度,想象力太狂野,并不是符合逻辑的做法。 我们在特斯拉——只是一辆电动车身上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光环:流量、解放人类、太空、未来的居住地、火星......把所有马斯克老师自带光环的人类未来之光都塞进对特斯拉这辆车的定价中,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客观? 我们对于这些商业故事和定价估值,应该怎么样独立判断? [图片] 05 《欧洲数字银行面临成长之痛》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Nedu2QSCzxOUDvPuG7Ogg · 点评 · 和大家的认知也许相反,全球的数字银行大都并没有赚钱,也并没有风光无限,而是面临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最有趣的是,很多银行已经开始迎头赶上。 — End —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 订阅收听《墙裂坛》, 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图片]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