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话介绍: * 一次脑内穿越的历史体验:化身北魏工匠,亲手刻出民族融合的艺术史诗!这期播客,我们不当皇帝、不做将军,而是穿上工装、拿起凿子,变身云冈石窟里的佛像工匠,一起雕出“拓跋氏的微笑”! 🧠 我们聊什么? * “穿越剧式”历史体验:不是讲皇帝怎么打仗,而是我们穿越成北魏的工匠,看他们怎么用刻刀写下历史。 * 微观视角解锁历史:放弃帝王将相,从普通工匠的日常出发,探索北魏的城市、宗教、艺术与民族融合。 * 细节控也能听嗨:纠正上期的几个“历史小误”,从迁都年份到石窟风格,全是硬核补丁。 * 艺术人的心动瞬间:千佛窟、平民雕像、工匠把自己头像刻在石壁上… 让人感叹“我命由我不由天”。 🎯 适合谁听? * 喜欢“历史穿越”但不想看宫斗剧的朋友! * 爱看《国家宝藏》、迷恋石窟壁画和古建的艺术控! * 对北魏、民族融合或佛教艺术感兴趣的文化挖掘者! * 想在通勤、洗碗、夜跑时收获点新知识的人! * 曾经旅游去过云冈石窟却还想“回味一口”的游客朋友! * 一边玩积木一边思考民族融合的你! * 总觉得历史不该只有皇帝和战争的人! 🎁 时间轴 + 超详细 “课堂” 笔记! * 00:00:02|北魏穿越剧开播:从工匠视角体验历史! 继上期我们聊完山西大同的历史大餐,这次我们决定加点戏 —— 直接穿越回北魏,变身工匠,亲身体验那个年代的生活和挑战。当然啦,也顺带纠正几个小失误:比如孝文帝其实是在493年迁都洛阳,不是494年哈~还有,昙曜五窟其实是高僧昙曜主持建造的,里面的五个窟是为北魏五位皇帝“量身定做”的。节目前段我们也会聊聊云冈和龙门石窟的不同风格,还有佛教“东进”的传奇之路! * 00:07:38|来聊聊山西旅行那些事儿! 说到大同,就不得不提应县木塔。不过要提醒大家一下,它其实在朔州,离晋西南那些古建热区 —— 比如运城、临汾,还真有点远。如果你是奔着晋西南的木构建筑去的,记得安排好交通和时间哦~顺带一提,本期我们还科普了一下“府兵制”,看看北魏到隋唐怎么变着法儿搞兵役制度,和明清那一套又有啥不同,挺有意思的。 * 00:12:09|工匠穿越指南:佛像背后的民族融合密码! 这期最大亮点来了:你是一名北魏工匠,正在雕刻千佛洞 —— 是不是很燃?云冈石窟里那些佛像不仅仅是艺术品,它们可是胡汉文化“握手言和”的产物。从鲜卑风到印度健陀罗风,风格融合得一塌糊涂。更酷的是,工匠和普通百姓还能在墙上雕自己,超越时空的自我表达有没有! * 00:15:06|古代工匠,不只是“工具人”! 别以为工匠就是打铁敲木的“苦力人设”,在北魏,他们有时候能参加迁都大项目,用榫卯技术搞出佛光寺那样的大作,甚至还能靠手艺当官 —— 这就叫“技多不压身”!他们做的铜礼器、甚至火锅原型,可是当时最高端的“艺术与实用”结合。只是,社会阶层还是蛮固化的,大多数人想往上爬,那是相当难的。 * 00:18:17|铜火锅的千年传承:大同吃出来的历史! 说到吃,这期节目还安排了一锅热腾腾的大同铜火锅!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为了御寒又方便搬运,于是这种又美又实用的火锅就诞生啦。火锅上有漂亮的纹样,内壁还镀锡防锈,简直是古代的“艺术家电”。吃法也讲究:涮羊肉、搭配黄糕和凉粉,满满草原风情~传说最早是大王一朱桂发明的,堪称古代的“火锅达人”! * 00:25:55|榫卯建筑:古人的高智商拼装游戏! 你以为只有乐高才叫积木?北魏木匠早就在搞结构拼装啦!榫卯技术可不是随便一插,它们在抗震和结构美感上简直绝了,比如佛光寺、孙某榫卯构造等等。我们也聊到了现代积木文化,日本、西方都玩得溜,但我们自己的传统也值得被重新发掘。说不定下一个国潮积木爆款,就出自你我之手! * 00:29:26|孩子也能玩转的榫卯积木:手工的传承新方式! 榫卯积木不仅好玩,还能让小朋友从小接触力学、空间感,简直是玩中带学!我们推荐了两个有趣的品牌:钱和积木、晚风。其中“钱和”把鲁班锁变成了模块积木,“晚风”则偏艺术收藏风格,虽然贵点儿,但质感拉满!它们还在德国玩具展上大受欢迎呢。传统技艺也能出海,这不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嘛! * 00:35:49|微观史学:让小人物也能上历史大舞台! 过去历史只讲帝王将相?现在我们要讲微观史学啦!聚焦小人物、小细节,比如鲜卑贵族的服饰演变,工匠的组织形态等等。通过考古、文物、跨学科线索,让被忽略的历史有了声音。你会发现,其实历史里藏了很多“小秘密”。 * 00:41:06|做历史研究也要玩点新花样! 一手资料是王道!本段我们说到怎么用现场勘察、遗迹探访、边看边挖的方式收集史料。不妨去看看罗新教授的作品,他不仅学术硬核,还参与了不少播客节目,是当代史学的“人间清醒”。 * 00:43:29|历史专著也能讲得像小说一样精彩! 几本有趣的学术书推荐来了~比如通过语言学解读拓跋可汗的名字、用微地理研究“王化”传播路径,还有一本像悬疑小说一样讲宫廷医药制度的《漫长的余生》!这些书告诉我们:历史不是死板教条,也能写得像剧本一样抓人眼球。 * 00:50:40|重新理解历史的方式,也能影响当下世界! 微观史学不仅让你看见细节,更能挑战旧认知。比如从时间、空间、叙事三维度重新解构历史。讲到这里,我们也提到了《棉花帝国》《枪炮、病菌与钢铁》等西方代表作 —— 从环境到地理,对文明的影响比你想象得更深。 * 00:55:50|结尾升华一下:成为工匠,才是顶配人生? 最后,我用一个轻松但不失深度的方式总结:不当皇帝也能有幸福人生!一个技艺高超、心中有美的工匠或艺术家,才是真正能穿越千年的存在。从北魏的大同到今天的我们,历史从来不只属于权贵,也属于每一个动手、动脑、有热爱的人。 ⛳️ 深度游攻略:五天四晚文化暴走路线! 行程概览! * Day1:太原→平遥(镇国寺+双林寺彩塑) * Day2:广胜寺→临汾市博物馆→牛王庙戏台 * Day3:青龙寺壁画→马村砖雕墓→万荣东岳庙飞云楼 * Day4:永乐宫壁画→五龙庙唐代木构→解州关帝庙 * Day5:云冈石窟+大同古城收官。 实用贴士! * 交通:太原/大同高铁枢纽,包车灵活串联晋南古建。 * 住宿:平遥古城客栈、大同云冈酒店沉浸式体验。 * 美食:大同刀削面、平遥牛肉、黄铜火锅、运城羊肉泡馍。 👥 我是谁: * 🎙️ 本期主播:旭风 * 🪒 剪辑 + 后期:旭风 * 🎼 BGM:Unlock Me|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 Ryuichi Sakamoto 坂本龙一 🥷🏻 入驻平台: Apple Podcast |豆瓣|小红书|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FM|Bilibili|抖音|Spotify|QQ音乐 👏🏻 欢迎关注 🍠 @早中晚~
🎧 一句话介绍: * 这是一期把历史听出人情味,把冷门城市讲得想立刻出发的文旅播客:听完你会对大同心动,对北魏上头,对黄铜火锅配烧饼陈醋垂涎三尺,对“云冈石窟里的佛像为什么长得像中东人”这类问题充满兴趣! 🧠 我们聊什么? * 从一次山西游走出发,聊一座历史被低估的城市:大同!这里不只有煤矿和煤老板,其实也是北魏的古都“平城”,历史厚重得让人惊喜! * 讲讲北魏的文化、云冈石窟的神秘、还有我一个人玩的五天攻略:包括怎么去、去哪吃、看什么、怎么玩,听完这期,你的旅行计划直接抄作业就行。 * 用轻松方式打开“石窟 + 冷门王朝”的知识盒子!什么是胡风?为什么佛像长得像西域人?石窟里怎么成了“佛教教室”?这些都聊了! 🎯 适合谁听? * 想探索中国小众城市的旅行爱好者! * 对冷门历史(比如北魏)感兴趣但不想太学术的人! * 喜欢文化、佛教、建筑、美食混搭的内容集合者! * 想听点不一样的旅游故事,不想再看去哪儿和大众点评TOP5的人! 🎁 时间轴 + 超详细 “课堂” 笔记! * 00:00:02|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之旅! 这一期我聊了聊自己在2024年跑去山西大同的奇妙旅行!我本来就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爱挖掘一些小众但超有料的旅游城市,这次就选了大同 —— 曾经北魏的都城,不仅有壮观的石窟、千年古建,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文化细节等你去发掘! * 00:02:59|北魏平城旅游小贴士 + 历史小白也能听懂的文化分享! 除了玩,我也在努力补北魏的历史功课。虽然我不是历史学霸,但依然想跟大家聊聊这段宝藏历史,同时也奉上亲测有效的大同旅行小攻略,适合预算党、文化控、小众路线爱好者!如果你们感兴趣,我还打算陆续出一些冷门城市的文化旅游指南! * 00:09:26|云冈石窟:不只是拍照打卡那么简单! 这集重点来聊聊云冈石窟!除了是网红景点,它其实还是古人用手一点点刻出来的“信仰现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要在山里刻佛像?他们在那儿诵经、藏经、念佛,环境庄严又静谧,真的有种穿越的感觉。 * 00:15:01|晋西南木构建筑 & 北魏多元文明的惊喜联动! 除了石窟,大同周边的晋西南也有超多令人惊艳的木构古建,像是辽代的应县木塔就是建筑的奇迹!这些古建背后,也藏着北魏鲜卑人如何在融合中创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故事。听着是不是很燃! * 00:18:07|石雕里的混搭美学课:印度 + 希腊 + 草原Style? 说到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那真是个大杂烩但混得特别高级!犍陀罗风格、希腊雕塑技法、鲜卑草原审美交织在一起,连佛像的“穿搭”都能看出文明融合的印记!特别推荐第六窟和第十二窟,超级生动,连环画风格和古代交响乐现场既视感。 * 00:22:49|佛像是怎么“长”出来的?早期雕塑的脑洞大开! 从最初抽象的佛教符号,到后来有了具体形象的佛像,过程简直像是文明进化史的缩影。犍陀罗地区的第一尊佛像居然长得像“希腊王子” —— 高鼻深目卷发,还穿着通肩袈裟,真的太神奇了! * 00:28:09|昙曜五窟:皇帝专属的佛像“自拍”空间? 云冈石窟里最牛的是昙曜五窟,当年是北魏皇帝为自己打造的“佛祖同款IP形象”,表达“朕即佛也”的理念。但岁月不饶人,很多佛像被毁坏,现在靠科技修复,比如3D打印和数字建模,真的像在看历史科幻片! * 00:33:05|木头也能撑千年?榫卯技术牛得不讲理! 除了石窟,大同周边的木构建筑也超有看头。应县木塔不打钉子纯靠拼接活了1000多年,还有广胜寺、东岳庙,个个是手艺人的神来之笔。这些老建筑既美又稳,真是古人的智慧大赏! * 00:39:47|大同古城的现代翻新VS传统遗迹! 大同古城现在也做了不少改造,既有九龙壁、大雄宝殿等老建筑,也有像“印象大同”这样新修的景区。虽然有点商业气息,但也不失为了解历史的一种入口。你能感受到鲜卑草原文化是怎么一点点融入汉文化的。 * 00:43:32|拓跋宏的改革真不是随便搞搞的!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真牛,不但搬家到洛阳,还让贵族改汉姓、学汉话、穿汉服,甚至强制跟汉族名门联姻。这波操作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隋唐格局,说他是民族融合的“项目经理”不过分! * 00:48:33|制度改起来就像玩文明6:北魏的国家运营逻辑! 北魏其实特别“会搞”,搞制度、搞改革、搞文化统战都不手软。从官制、土地制度、到改姓、禁止胡服胡语,每一项都影响深远。佛像的衣服从“草原风”换成“中原风”,可见他们多想深度融入汉文化。 * 00:54:26|“军政一体”的那套,从北魏直接传到隋唐! 聊历史不能不提北魏到唐朝的“军改大业”,府兵制、均田制、关陇集团……这些制度设定几乎是后来朝代的模板!再加上宦官、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政治博弈,历史真的比宫斗剧还精彩。 * 01:01:25|北魏的历史真的不“冷门”,是隋唐的“前传”! 很多人以为北魏是边角料,其实它是“中原大片”的前传。不懂北魏,真的看不懂唐朝政治制度的底层逻辑。别忘了,法律、军制、文化认同都从那儿起步的。 * 01:04:10|五天四晚的大同文化暴走计划 + 微观史学上桌! 如果你也想来场文化暴走,那我推荐的路线可别错过:从大同到太原、平遥,串联各大古迹和美食点,外加火车交通安排一站式搞定~另外也别怕历史枯燥,我用“微观史学”的视角带你看普通人如何影响时代。 * 01:11:20|下集预告:穿越回北魏做工匠?这也太酷了吧! 这一集只是上集!下集我们将带你穿越回北魏,假设你是个工匠,生活会是什么样?还会聊到北魏文明里那些被历史忽略的小人物,他们才是构建文明的“无名英雄”。 * 01:16:28|征集反馈 + 预告新系列旅行文化节目! 最后!如果你喜欢这类既能旅行、又能涨知识的节目,拜托给我留言点赞!未来还准备做景德镇、婺源、洛杉矶、伦敦等地的文化旅行专辑,走遍东西方、聊透生活方式。你们的支持就是我继续更新的动力! ⛳️ 深度游攻略:五天四晚文化暴走路线! 行程概览! * Day1:太原 → 平遥(镇国寺 + 双林寺彩塑) * Day2:广胜寺 → 临汾市博物馆 → 牛王庙戏台 * Day3:青龙寺壁画 → 马村砖雕墓 → 万荣东岳庙飞云楼 * Day4:永乐宫壁画 → 五龙庙唐代木构 → 解州关帝庙 * Day5:云冈石窟 + 大同古城收官。 实用贴士! * 交通:太原 / 大同高铁枢纽,包车灵活串联晋南古建。 * 住宿:平遥古城客栈、大同云冈酒店沉浸式体验。 * 美食:大同刀削面、平遥牛肉、黄铜火锅、运城羊肉泡馍。 👥 我是谁: * 🎙️ 本期主播:旭风 * 🪒 剪辑 + 后期:旭风 * 🎼 BGM:Baby Mandala|Forbidden Colours - David Sylvian \ Ryuichi Sakamoto 坂本龙一 🥷🏻 入驻平台: Apple Podcast |豆瓣|小红书|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FM|Bilibili|抖音|Spotify|QQ音乐 👏🏻 欢迎关注 🍠 @早中晚~
🎧 一句话介绍: * 从外卖小哥的故事聊起,一路扯到AI、算法、无人机和技术伦理,思考了“送外卖这件小事”背后的大问题。这一期是信息浓度100%,表达方式却轻松不油腻的聊天。如果你对社会问题、科技趋势、或者人文温度感兴趣,别错过! 🧠 我们聊什么? * 从一份外卖说起,聊到外卖小哥有多辛苦、平台算法有多冷酷、以及京东杀进外卖市场背后的商战大棋。 * 认真分析中外外卖生态差异,发现美国人可能更需要“吃不起饭补贴”,而我们已经卷到了“99减98”。 * 探讨AI怎么改写服务业:无人机送餐、机器人管骑手、社区配送员回归人情味… 未来外卖像是《黑镜》又像童年幻想。 * 技术飞快发展,我们也没忘了叩问:谁来保护骑手?如何避免被算法“优化”掉的那一部分人? * 顺手还聊了电影怎么拍骑手、政策怎么补漏洞、假新闻为什么吓人,以及技术伦理到底怎么立起来。 🎯 适合谁听? * 对社会热点话题感兴趣的你:想了解“送外卖”背后有哪些制度性问题、平台经济有哪些隐秘角落? * 科技爱好者&AI观察者:从骑手聊到算法,从AI聊到无人机,技术的未来可不只是“炫酷”那么简单。 * 热爱“有点深度的闲聊”的你:不只是聊新闻,我们也聊感受、聊情绪、聊未来。知识和温度,一样都不少。 * 对播客上瘾的学生党&通勤族:听我们边吐槽边分析,既能放松又能涨见识,坐地铁的时间不再无聊! 🎁 时间轴 + 超详细 “课堂” 笔记! * 00:00:00|我们为什么聊外卖?因为太有共鸣了! 我从初中到高中几乎是跟外卖绝缘的 —— 学校太严格了。但一上大学,哇,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快递多了、外卖多了,外卖小哥几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后来我还分别在美国、英国生活过一段时间,那里叫外卖的成本……简直劝退。这让我更意识到,中国的外卖生态真的太独特、太成熟了。 * 00:05:09|算法让骑手更快了,但也更累了! 我们总在说“平台效率高”“配送好快”,但有时候忘了背后是谁在拼命骑车赶时间 —— 是外卖小哥,也是被AI算法催着跑的他们。算法看起来很聪明,但它不懂什么是堵车、暴雨或者骑手的身体极限。其实不只是外卖,小红书、抖音、自媒体创作者也一样,在跟“看不见的算法老板”赛跑。 * 00:10:42|京东也来送外卖?说真的有点迷! 就在大家都以为外卖市场已经被美团、饿了么分完蛋糕的时候,京东突然说:“我也来!”还说自己做的是“高品质外卖”,听着就高级。但说真的,京东不是应该去卷一下跨境电商、下沉市场啥的吗?做外卖,这事儿真的合适吗? * 00:12:52|“高品质外卖”真能带来“高品质待遇”吗? 京东开出的条件确实吸引人,比如每单多补贴30%,暴雨天再加12块。但细看之下,问题来了:五险一金不一定人人有、罚款制度也挺严格,还有所谓“新手期肥单”这种资源倾斜。很多人都在问,京东真能“打造服务感”的外卖员吗?还是又是一轮新的“用算法画饼”? * 00:18:18|穿着广告牌送餐,是骑手也是“行走的流量”! 你注意过吗?骑手的衣服、保温箱、头盔上,全是品牌Logo。他们不只是送餐人,更像“人形广告牌”。问题来了,这些广告的钱,骑手有没有分成?在为平台打工的同时,还免费替品牌“打了个广告”,这劳动价值是不是该重新算算? * 00:22:15|“送得快”是算法的胜利,还是人的灾难? 我们总说“快一点”,但真的是越快越好吗?2023年,全国竟然有上百位骑手猝死,平均年龄才28岁。有的平台甚至会因为“送太早”而罚款。这不是效率问题,而是安全问题了。我们是不是该慢一点,别让算法变成“暴政”? * 00:26:37|电影也拍骑手:徐峥的《逆袭人生》聊点真的! 虽然票房不算爆,但这部片子挺真诚地说了骑手的故事。虽然剧情有点理想主义、节奏也像电视剧,但至少,它试图让更多人看到“被算法控制的生活”。在这个只聊流量的时代,这种片子挺难得。 * 00:31:51|我们能为外卖员做点什么? 要说改善骑手处境,真不是一句“你辛苦了”就够的。平台该补社保,政策该多些弹性,消费者该有点耐心……而且,培训体系、职业转型、技术向善的应用,这些都不能少。说到底,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 * 00:39:57|除了骑手,还有更多“被算法推着跑”的人。 节目后半部分,我们不只聊骑手,还聊了其他被平台控制的工作者。比如残障人士、低收入者、新就业形态的工人。他们也需要一套更完整的保障体系:不只是医保社保,还有教育补贴、职业培训,甚至下一代的希望。 * 00:47:42|骑手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他们有人情味! 很多人不知道,骑手其实超级有温度。他们在暴雨天冒雨送餐,帮独居老人代买药,也会在寒冬帮你拧紧门锁。这些服务,是AI模仿不来的,是“人”的价值。 * 00:54:16|看日本怎么做“社区配送”,给中国点灵感! 在日本,一些社区骑手不只是送餐,更像是邻里互助员。他们会帮老人换灯泡、跑腿买菜,顺便聊聊天。这种更有温度的服务,或许是中国未来外卖的方向,尤其是在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的时候。 * 00:58:16|AI不一定取代你,它也可能帮你升级! 别怕AI,它也能成为骑手的“外挂”。比如规划最优路线、语音接单解放双手,甚至成为无人机飞手或者算法设计员。关键是,我们要用人类的智慧去驾驭技术。 * 01:02:19|未来的外卖行业,还会有骑手吗? 也许10年后,骑手岗位会少一半,但别怕,新的岗位也在长出来,比如社区服务管家、零售品控员……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挡AI,而是守住“人的价值”。 * 01:05:49|别让AI“偷走”我们的大脑! 今天我们靠AI记东西太多了,但记忆这事,本来是人类的特权。你记得小时候在街边吃的第一碗热干面吗?那种记忆,是AI不能替你存的。我们要警惕:别把自己的脑子彻底外包给机器。 * 01:09:50|别让技术绑架了我们的选择! AI很强大,但它有它的盲点。比如医疗诊断时可能漏掉罕见病、推荐算法让我们越刷越窄。所以,最好的方案,是AI帮你初筛,但最后的选择权,还是交给人。 * 01:17:44|技术要民主,不要独裁! 技术不能只由大公司说了算,我们也该有话语权。有些公司正在尝试“犹豫算法”,让你看到更多角度、重新做选择。甚至有电纸书加入“诗意中断”功能,逼你停下来思考一下。技术该帮助你生活,而不是替你活着。 * 01:23:22|AI时代,我们怎么守住人性? 自动驾驶、智能客服、算法推荐……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技术。但关键问题是:我们还能不能做主?我们还记不记得什么是“善良、耐心、陪伴”?在这些不能被代码定义的地方,才是“人”的底线。 👥 我是谁: * 🎙️ 本期主播:旭风 * 🪒 剪辑 + 后期:旭风 * 🎼 BGM:Titanium|Silver Lining - Laufey 🥷🏻 入驻平台: Apple Podcast |豆瓣|小红书|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FM|Bilibili|抖音|Spotify|QQ音乐 👏🏻 欢迎关注 🍠 @早中晚~
🎧 一句话介绍: * 左手拿奥斯卡小金人,右手抢戛纳金棕榈,A24用邪典美学+互联网思维把文艺片玩成Z世代社交货币! 🧠 我们聊什么? * 从纽约小作坊到估值25亿刀,靠《瞬息全宇宙》等片横扫奥斯卡和戛纳,愣是把文艺片拍成爆款潮牌! * 黑人LGBTQ + 糖果色贫民窟 + 亚裔大妈多元宇宙 = 拿奖拿到手软,票房赚到盆满钵满! * 给AI女主开Tinder账号撩宅男,卖“热狗手指手套”单月狂揽50万套,会员年费躺赚2000万刀! * 电影节光环 → 艺术院线 → DVD吃灰 VS A24模式:数据试映 → 社媒病毒 → 全宇宙薅钱! * 抢导演(斯派克·李翻拍黑泽明)、逼迪士尼成立Searchlight对标、让环球花2.5亿抢《内战》发行权,好莱坞导演流失率暴增30%! 🎯 适合谁听? * 想解锁“拿奖又卖座”的片单的影迷。 * 想学A24用Tinder营销、衍生品收割、会员制圈粉的搞钱人。 * 被LGBTQ、贫困儿童、移民撕裂…边缘话题吸引的亚文化控。 * 想从“方言长镜头”困境逃离的中国文艺片导演。 🎁 时间轴 + 超详细 “课堂” 笔记! * 00:00:00|聊聊电影文化,还有A24这家公司到底有多神! 这期博客,我聊了聊自己作为一枚铁杆影迷的心路历程,还分享了电影是怎么帮自己保持好心情、激发想象力的。特别提到A24电影公司,虽然在国内小众得很,但在国际上简直横着走!我还分析了A24是怎么用”邪典美学 + 互联网思维”,玩转好莱坞和戛纳的。A24的小作坊精神和对电影的深刻理解,让他们既能拿奥斯卡,也能夺戛纳金棕榈,俨然成了一种潮流符号。 * 00:08:05|好莱坞赚钱套路变了,电影圈不再是以前那个圈了! 以前的好莱坞,靠着不断优化热门片套路赚钱,既保险又高效。但这招近几年开始失灵了,不少大制作电影票房和口碑双双扑街。主讲人说,好莱坞得想想新路子了,既要拍得好看,也得保证能赚到钱。 * 00:11:44|拍续集靠IP?这招也快玩不转了! 现在好莱坞很爱拍续集,比如《哈利波特》、《星球大战》啥的。可我觉得,这样虽然保险,但没啥新意,全靠老本吃饭,慢慢观众也审美疲劳了。漫威就是典型例子:电影还行,但因为套路太多,观众已经开始跑了。而反观A24,他们的小成本创新反而越来越吃香。 * 00:14:32|A24是怎么靠小成本电影逆袭全球的? 去年《瞬息全宇宙》狂赚5亿美元,A24真是狠狠爆了。他们不光拍电影,还做衍生品,比如艺术手册、立体书,设计感爆棚,粉丝超买单。再加上自己的粉丝俱乐部AAA24,年费就能收个2000万美元。靠着票房、周边和社交媒体,A24彻底成了欧美观众的新宠。 * 00:20:29|文艺片和商业片,其实可以一起玩! 文艺片和商业片表面上看是死对头:一个求深度、一个求娱乐。但其实,如果讲好故事、用好技术,两者是可以互补的。比如《哪咤2》既热闹又有文化底蕴;《瞬息全宇宙》也是用亚文化打破了传统框架,连奥斯卡都被征服了。 * 00:25:51|中国电影市场,也该搞点新花样了! 聊到中国市场,商业片带来活力,文艺片拓展边界,两者应该互补发展。像《白日焰火》把犯罪片和文艺片结合得很妙。还建议中国可以参考法国的艺术院线模式,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啥的,这样大家就能看到更多好电影了。 * 00:31:36|A24怎么玩转电影票房和流媒体? A24很懂用数据和粉丝情感来做事,选片靠算法、维护粉丝、投资小成本高回报的片子。像《遗传厄运》900万成本赚了8000万,稳赚。再加上流媒体合作,双管齐下,不光影院赚钱,线上也能收割一波。 * 00:37:23|怎么用沉浸式营销让你疯狂爱上一部电影? A24不仅拍电影,还玩沉浸式营销。比如用AI角色跟粉丝互动,卖电影原声、道具复刻品,还搞会员服务,送剧本、办导演直播课。这种不是靠硬广卖货,而是慢慢培养死忠粉丝,长久又稳定。 * 00:41:07|A24的赚钱套路,拆给你看! 分析了A24的三大赚钱招数:一是传统的票房+流媒体;二是文创、周边开发;三是搞联名、跨界、资本运作。他们拍得好、卖得好,还关心边缘群体,让社会议题也能打进主流市场。 * 00:47:19|多元宇宙、混搭风,年轻人爱看什么电影? 现在电影越来越喜欢混搭各种元素,比如多元宇宙、哲学、历史、类型融合等等。这跟年轻人面临的全球化现实息息相关,电影得拍出这种多元又复杂的情绪,才能让人共鸣。 * 00:54:05|细扒《瞬息全宇宙》和A24的成功密码! 聊到《瞬息全宇宙》,主讲人从碎片叙事、父女情感、肥胖隐喻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还提到A24怎么通过关注弱势群体、历史反思,结合互联网打法,让自己的内容和品牌一起飞升。 * 01:06:24|A24是怎么打爆好莱坞的?去中心化了解一下! A24不是传统大厂那套,他们靠去中心化创作、粉丝共创教程、争取发行权,成功冲击了好莱坞的老大哥们。我还聊到,电影不只是娱乐,它能反映社会问题,甚至推动社会进步。 * 01:13:42|电影为什么是社会学、政治学的超级镜子? 我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解释,电影可以放大社会问题,揭示阶级、性别、文化冲突。比如韩国电影《熔炉》就推动了法律改革,《哪咤之魔童闹海》则打破了传统审美,促进文化交流。 * 01:17:42|电影,怎么悄悄影响你的思想? 电影不直接说教,而是用情感共鸣来影响观众。比如《战狼2》的爱国叙事、《让子弹飞》的权力隐喻,《阿甘正传》的美国政治变迁,还有《哪咤2》的反个人主义主题。电影是最强的“软性洗脑”。 * 01:23:14|看电影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按摩。 我从心理学角度聊了电影的“治愈功能”,比如《搏击俱乐部》宣泄现实不满,《哪咤之魔童闹海》表达集体创伤。好的电影不仅能陪伴个体疗愈,也能成为整个社会心理的“集体马杀鸡”。 * 01:29:04|朱迪·福斯特演绎的意志与抗争。 这里聊了朱迪·福斯特主演的《勇者之心》和《老人与海》。一个是挑战英吉利海峡的游泳运动员,一个是孤独抗争的大海老人。主讲人还提到,电影通过感情共鸣和心理修复,传递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 01:37:25|电影,到底该怎么评价?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真正有价值的电影,不只是看票房和奖项,更重要的是它能推动文明进步,能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复杂、痛苦和希望。未来的电影,也应该不断创新,探索更多可能性。 ❤️🔥 影迷实用资源包:A24必看片单TOP10! * 《遗传厄运》 * 《女巫》 * 《灯塔》 * 《月光男孩》 * 《晒后假日》 * 《米纳里》 * 《瞬息全宇宙》 * 《别告诉她》 * 《机械姬》 * 《鲸》 👥 我是谁: * 🎙️ 本期主播:旭风 * 🪒 剪辑 + 后期:旭风 * 🎼 BGM:Flow|Blue - Kamal. 🥷🏻 入驻平台: Apple Podcast |豆瓣|小红书|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FM|Bilibili|抖音|Spotify|QQ音乐 👏🏻 欢迎关注 🍠 @早中晚~
🎧 一句话介绍: * 一场穿越球场边缘、冲撞主流文化的街头篮球漫游,聊球也聊文化,一起看SLAM杂志也一起选篮球鞋! 🧠 我们聊什么? * 街头篮球,不只是打球,更是一种态度! * 从街头到体系:街头篮球的文化根源! * 街球大神:未进NBA但活成传奇! * 文化跨洋:中国街头篮球的本土化路径! * 街球与职业篮球:冲突中的反哺! 🎯 适合谁听? * 喜欢篮球但不满足于“看比赛”的你。 * 想了解体育背后社会文化故事的你。 * 被街头自由和反叛精神吸引的你。 * 球鞋玩家、潮流爱好者、短视频街球博主忠粉。 * 或者就是那个每天在家刷“教授”和“超级草根”的你。 🎁 时间轴 + 超详细 “课堂” 笔记! * 00:00:00|篮球,远不止是一项运动! 这期节目我们不只聊球技,更多想聊聊篮球是怎么影响我们生活的。从它的历史和精神讲起,一直到它在今天成为大家社交、锻炼、甚至表达态度的一种方式。你会发现,篮球不仅仅是在球场上奔跑跳投,它还承载着很多人对公平、自由、兄弟情的理解。 * 00:06:53|街头篮球:比比赛更燃的是态度! 你可能知道NBA,但你未必了解街头篮球。在美国,街球跟街舞、说唱、涂鸦、DJ这些元素一起,构成了整个Hiphop文化。这里的篮球更自由、更个性,也更敢表达。我们聊到了街球传奇“山羊”Earl Manigault,还有靠短视频火遍全球的“教授”,他们可能没进NBA,但在球场上的表现和故事同样有魅力。国内街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味道,从东单、洛克公园一路走来,它早已不再只是舶来品,而成了很多人青春里最闪的片段。 * 00:12:29|街球的自由 VS 职业篮球的规则! 街球不仅是比赛,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精神是自由,是敢于做自己。但跟职业篮球比起来,两者之间其实有不少冲突。比如,职业篮球讲求战术、纪律,而街球强调的是创意和个性。我们也聊到中国街球手想进CBA其实挺难的,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系统、资源、培养路径完全不一样。 * 00:18:05|球技交流 & 商业联动:谁说街球不能改变主流? 虽然有冲突,但街球和职业篮球之间其实也在互相影响。比如,街球那种超炫控球技术被NBA球员学习,职业篮球那种快节奏打法又反过来影响了街球。商业这块更是互利的:CBA和街头赛事合作、职业球员出现在街头场地、综艺节目带火了一批新面孔……街头和主流,其实是可以一起玩的。 * 00:21:11|美国自由拼搏,中国体制为主:篮球体系大不同! 美国的篮球选拔像一套阶梯,从高中联赛到NCAA再到NBA,每一步都有媒体关注、星级评级、奖学金支持。甚至很多街头出身的球星也能翻身进联盟。而中国则是计划式培养为主,青训和职业之间、街头和正式之间,还存在不少断层和限制,发展路径不像美国那么自由。 * 00:24:28|中国篮球怎么走出自己的路? 我们深入聊了中美体系的背后文化 —— 一个讲自由拼搏、一个讲系统计划。同时也提到像王治郅、周琦这样的代表性案例,从他们的经历可以看出体制和市场之间的张力。未来中国篮球可能需要在这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 00:31:12|街球文化的未来,有态度也要有渠道! 我们谈了街球接下来的可能性,比如通过短视频被更多人看到、通过品牌合作得到资源支持,甚至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平台。但这也需要更开放的篮球教育体系、更多元的成长路径。有些品牌现在已经在签街球选手,把街头风格变成产品力,这背后其实是文化和市场的联动。 * 00:38:14|SLAM杂志:篮球文化的记录者与推动者! 你可能看过SLAM的封面照 —— 乔丹、艾弗森、字母哥、张镇麟都在上面出现过。这不只是荣耀,更是一种文化认同。SLAM不只记录NBA,还在推动篮球精神的多样表达,从街头叛逆,到团队配合,从物质到精神,它陪伴着篮球的进化史。 * 00:44:26|SLAM的中美玩法:一个品牌,两种路径。 在美国,SLAM跟青训、大学、NBA形成了闭环发展。而在中国,它更多是通过本土化内容、街头合作想打破壁垒,但也面临不少现实挑战。比如,有人批评它太商业,像做NFT鞋之类的尝试偏离了草根精神。但无论如何,它仍是篮球文化一个强有力的发声平台。 * 00:49:38|说到街球,球鞋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得物、鞋墙、博主…现在篮球鞋早就不是单纯打球穿的鞋了,它是身份、是潮流、是态度。球鞋的设计越来越像艺术品,也是一种“收藏品”。我也分享了自己在英国学视觉传达的经验,如何把设计理念应用到球鞋上,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 * 00:53:17|从乔丹到3D打印:球鞋的进化简史! 从早年的匡威帆布,到Air Jordan的科技爆炸,再到今天的碳板、3D打印,每一代球鞋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潮流和技术追求。球鞋不仅仅是鞋,更是创新和梦想的载体。 * 01:02:06|炒鞋、环保与身份:一双鞋背后的世界! 球鞋市场早已变成了一个小型经济系统,限量发售、饥饿营销、金融炒作……这些玩法让它变得很像一个资本游戏。但也有人用回收材料做球鞋,推碳中和,强调环保。球鞋既是圈层社交的密码,也是新消费文化的缩影。 * 01:16:14|热爱才是最贵的联名! 节目最后,我们聊回街球和球鞋之间的共生。有品牌为街头文化量身定制鞋款,也有街头球手因球鞋走红。未来甚至可能有虚拟现实球场和NFT球鞋出现。但无论技术怎么变,最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个在球场上拼命进攻、防守、为兄弟传球的你自己。最酷的不是鞋,是热爱。 👟 史上十大经典篮球鞋! * Air Jordan 1 (1985) * Nike Zoom Kobe IV (2008) * Adidas Superstar (1969) * Air Jordan III (1988) * Under Armour Curry 2 (2015) * Nike LeBron 18 (2020) * Adidas Harden Vol. 4 (2019) * Nike Kobe IX Elite (2014) * Puma Clyde All-Pro (2020) * Li-Ning Way of Wade 10 (2022) 👥 我是谁: * 🎙️ 本期主播:旭风 * 🪒 剪辑 + 后期:旭风 * 🎼 BGM:Gorila|Why Why Why - Jackson Wang 王嘉尔 🥷🏻 入驻平台: Apple Podcast |豆瓣|小红书|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FM|Bilibili|抖音|Spotify|QQ音乐 👏🏻 欢迎关注 🍠 @早中晚~
🎧 一句话介绍: * 一档围绕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商业模式展开的深度单口播客。5202年了,星巴克的沙发税会比咖啡豆还贵吗?主播将带你在关税的“废墟”上“蹦迪”,并且拆解自己(10年的星巴克忠实回头客)是如何利用“第三空间”薅资本主义羊毛的。顺便聊聊,为什么Z世代都开始用瑞幸 + 共享工位,抛弃星巴克的沙发了! 🧠 我们聊什么? * 咖啡“社交货币化”的数据暴击。 * “沙发经济学”如何让沙发税比咖啡豆还贵的硬核经济学。 * 关税风暴下白领打工人消费变化的魔幻现实。 * 星巴克“中年危机自救指南”中的数字化和本土化整活。 🎯 适合谁听? * 想知道为什么去星巴克总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的咖啡续命党。 * 想听懂“沙发税”“关税套利”这些硬核概念的经济学小白。 * 需要新谈资解释“为什么宁愿花40块买咖啡也不在工位喝速溶”的职场摸鱼人。 * 想Get到“当沙发成为奢侈品,我们就在关税废墟上蹦迪!”这类2025年最新梗的互联网冲浪选手! 🎁 时间轴 + 超详细 “课堂” 笔记! * 00:00:00|中美关税来袭,星巴克等跨国品牌要怎么活下去? 主播聊了聊中美贸易大战下,星巴克这类跨国连锁品牌的危机,还有消费者习惯会不会跟着变。顺带撒了点私货,聊自己为啥爱在星巴克学习、办公,把它当“第三空间”。 * 00:05:59|星巴克VS瑞幸:谁才是真·咖啡空间玩家? 讲了星巴克用“客厅革命”打造沉浸式体验,怎么用绿Logo、背景乐和香味塑造品牌,连店员围裙颜色都有讲究。原来咖啡只占13%,剩下全是氛围钱! * 00:11:22|星巴克的神级商业套路大揭秘! 一杯咖啡 = 1刀功能 + 2刀情绪价?从WiFi到写名字的纸杯,全是策略!还有物流系统和全球烘焙中心撑腰,怪不得它当咖啡界老大。 * 00:14:23|星巴克、瑞幸和独立咖啡店的三国杀! 谁最懂消费者?星巴克走社交货币路线、瑞幸打性价比、独立店拼个性和风味。但翻台慢、品控不稳,咖啡圈也内卷得很! * 00:18:52|消费者赢麻了?价格战背后的真相! 瑞幸低价搅局,逼得星巴克放下身段。这场价格战,不光商家受影响,消费者也能趁机喝到更好又便宜的咖啡! * 00:21:33|星巴克也要打“关税生存战”? 讲了讲美国关税施压、中国反制这出戏怎么影响到星巴克。主播也聊到可以多支持国产好货、用政策优惠省钱,变聪明消费者! * 00:25:16|星巴克还能撑多久?从第三空间到平替咖啡。 当“高端”遇上高关税,性价比就不香了。虽然品牌还在努力,但市场在变,年轻人已经开始找更实在的新选择。 * 00:32:54|标准化 VS 本土化:星巴克的两难人生! 云南咖啡、无座位店、简装版门店……在北美卖不动,在中国还要装本地风。消费者身份感、品牌认同都成了新挑战。 * 00:35:29|财务压力压顶,星巴克的多线自救! 门店缩减、利润下滑、资本不看好……星巴克不躺平,想靠“数字孪生”、“虚拟第三空间”搞点元宇宙新花样。还能行吗? * 00:43:34|本地化打出花!螺蛳粉咖啡你敢喝吗? 星巴克在中国玩本土创新,限定口味、文化概念店一个接一个。有创意是好事,但也被质疑“过度营销”。到底是宠粉,还是蹭热度? * 00:50:10|会员制 + 生活方式:星巴克学太平洋咖啡了? 考虑出会员制换取更多忠诚度,但大家不太买账。也探讨了年轻人应该多探索不同“第三空间”,让生活不只是星巴克。 * 00:57:55|星巴克不只是卖咖啡,是生活节奏感的缩影~ 新品上新比Zara还快,拿铁 = 空调 + 沙发 + 社恐避难所。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品牌也得快。但AI和元宇宙再香,真实的咖啡香还是不可替代。 👥 我是谁: * 🎙️ 本期主播:旭风 * 🪒 剪辑 + 后期:旭风 * 🎼 BGM:Don't Talk - Cosmonkey|The Night Crawled Slowly 漫漫长夜 - Deca Joins 🥷🏻 入驻平台: Apple Podcast |豆瓣|小红书|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FM|Bilibili|抖音|Spotify|QQ音乐 👏🏻 欢迎关注 🍠 @早中晚~
🎧 一句话介绍: * 一档围绕宝可梦游戏展开的深度单口播客,从游戏机制聊到社会文化影响,用玩家的视角拆解这个影响了几代人的奇迹世界。 🧠 我们聊什么? * 每一代宝可梦的机制演进与玩法革新! * 宝可梦与游戏史:从GB到Switch,它如何改变玩家认知! * 社会学视角看宝可梦:我们为何执着于“收集”与“培养”? * 欧美 VS 亚洲玩家文化差异中的宝可梦现象! * IP衍生(动画、卡牌、周边)与宝可梦的生态布局! * 童年回忆与成年世界的连接 —— 我们心中的宝可梦情结。 * 行业冷知识、幕后故事、AI时代的宝可梦可能性! 🎯 适合谁听? * 想重新认识宝可梦的老玩家。 * 喜欢听游戏文化与机制分析的播客爱好者。 * 对“童年IP如何塑造社会价值观”感兴趣的人。 * 一边打排位一边思考“这个Meta凭什么这样设计”的你。 🎁 时间轴 + 超详细 “课堂” 笔记! * 00:00:00|宝可梦是怎么诞生的?它对我们文化到底有多大影响? 这一Part我们从宝可梦的起源聊起,说到它背后的创作者田尻智(田高志),以及他童年对昆虫的热爱如何变成了一个风靡全球的游戏IP。接着我们聊了聊宝可梦游戏的创新机制、社交属性,以及它在1998年打入欧美市场时面临的文化挑战。还有,皮卡丘怎么就成了全世界都认识的黄色吉祥物,这事我们也深挖了一下。 * 00:07:00|宝可梦怎么玩得这么上头?三大机制改变了整个游戏圈! 你知道宝可梦的“收集、对战、交换”三大机制其实深深影响了后续很多游戏设计吗?我们讲了它怎么激发玩家的探索欲、如何把策略对战从“儿童游戏”玩成全球电竞(VGC真的太猛了),还有交换机制如何鼓励社交,简直是多人在线游戏的鼻祖!此外我们也聊了聊,宝可梦是怎么通过这些规则,潜移默化让玩家理解社会合作和规则意识的。 * 00:13:04|天赋不公平?宝可梦教你什么叫后天努力! 个体值(IV)+努力值(EV),是不是听着就头大?但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其实这套机制正好体现了现实社会中“先天差异”和“后天弥补”的逻辑。宝可梦教会我们:即使不是6V(天生超强个体值),也可以通过训练变强。而且每个宝可梦在团队里都有不同定位,这就像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不同角色和价值,关键是怎么配合和策略搭配。 * 00:16:57|从皮卡丘到世界舞台:宝可梦文化输出有多牛? 宝可梦不仅是游戏,它还是日本文化“软实力”的代表选手。我们讨论了它是怎么从一款日式RPG一步步变成全球现象的,也聊了聊文化输出背后的“本地化”策略。游戏里的反派组织、叙事设定,其实也藏着很多政治和社会隐喻,非常适合年轻人思考“多元世界”。当然,也不能少了心理学的角度 —— 为什么我们会对宝可梦上头?童年回忆、养成欲望,还有像《宝可梦Go》这种AR玩法如何促进社交和心理健康,这一段我聊得特别尽兴! * 00:26:46|游戏不只是打发时间,它在塑造一代又一代人! 最后我们放大视角,看了看十款划时代的经典游戏,比如《马里奥》《塞尔达旷野之息》《俄罗斯方块》《魔兽世界》《GTA》等等,从普通玩家的角度出发,聊了它们是怎么反映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也再次回到宝可梦,用“文化镜像”的方式总结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童年快乐,更是一种社会认知的养成。游戏,从来就不是“浪费时间”的东西。 💌 10款跨时代的伟大游戏榜单(个人向): * 《超级马里奥兄弟》(1985)—— 平台游戏的奠基者 * 《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2017)—— 开放世界的革新 * 《俄罗斯方块》(1984)—— 极简主义与全球化传播 * 《DOOM》(1993)——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奠基 * 《最终幻想VII》(1997)—— JRPG的巅峰 * 《魔兽世界》(2004)—— MMORPG的顶点 * 《GTA V》(2013)—— 开放世界叙事的典范 * 《生化危机4》(2005)—— 生存恐怖与动作游戏的结合 * 《我的世界》(2009)—— 玩家创造力的极致体现 * 《宝可梦 红/绿》(1996)—— 全球现象级IP的诞生 👥 我是谁: * 🎙️ 本期主播:旭风 * 🪒 剪辑 + 后期:旭风 * 🎼 BGM:Stylish Deep Electronic|Spr. - Song Yaxuan 宋亚轩 🥷🏻 入驻平台: Apple Podcast |豆瓣|小红书|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FM|Bilibili|抖音|Spotify|QQ音乐 👏🏻 欢迎关注 🍠 @早中晚~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