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准备自己即将要出版的书时严重发现自己缺乏读者思维,往往有些理论有些分析写到七八分左右就停止了,原因自己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应该也如自己那样知道,其实并不是。 这一期音频主要讲讲用户思维的一些感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听到最后有彩蛋,我准备了一首诗。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讲述罗伯特·巴乔的故事,在这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里我感受到了巴乔的悲剧人生,以及他对于目标的设定以及实现的强大内驱力。 最近有意向发布一项针对企业或者初创的服务,也请大家给予想法,支持或无感甚至抨击都行。 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
5年前,我正式开始将自己对于科技界产品发布会的经验积累发挥到了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品牌中,我服务的第一场商业发布会就来到了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我跟甲方开玩笑道:在举办的场地方面,我们已经来到了天花板,唯有日后去鸟巢了。今年的五月我又一次携手他们来到了广州威斯汀酒店,举办他们新一季的产品发布会。距离上一次发布革命性产品,隔了五年。 这一期音频讲讲关于传统行业举办发布会的经验。
这一期解答上一次听众留下的问题,关于slogan的撰写,这里有你们想要的一些我的经验之谈。另外讲讲近期我经历的项目中的一些命名相关问题,很有趣,大家可以听完品一品。 栏目里提到的项目所涉及到的命名方案:1.selfin 2. flowzen 3. IOEIGHT 3. Simplyoga 都是我的方案,至于后面提到的ruleye以及创始人名字为名的方案均来自甲方,大家有兴趣的留言告诉我你们的选择
这一期节目由听众唐二唠叨提的内容方向来展开。特斯拉的刹车最近闹得天翻地覆,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这个品牌来到了江湖统治级的高度,所以才能如此受关注。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除了产品以外最大的利于消费者的价值也应该是出了事之后,品牌不躲不跑不怕赔。每一个新入市产品背后的产品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研究与产品属性相关联的用户群体来设计产品呢?这一期顺着这一事件,展开讲讲创新扩散模型和新品入市之间的关系。
刚从北京出差回来有感而发,把一些在商标以及品牌命名方面的小技巧在这一期告诉大家,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尤其在命名之后的商标检索和风险规避方面。对于所有开始一份事业的朋友们,取个好名真的能帮你省钱,在最初的一开始花多一些精力去构思名字是极其值得且有价值的。这一期里也涉及到很多我对当前英文命名的一些手法分享,希望大家能各取所需,不一定有用但或许有点启发。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DBBC
因为小米的换 logo 事件想到的,我曾经服务某品牌与我的一段品牌形象重塑的经历。事实证明,换 logo 的这件事情,并非追求花了这份钱就该有大变化,而是让它的变化能够延续原有的品牌资产,如果能处理到几乎没怎么变又能达成品牌方的认同,但就是最厉害的手法。记住,本质上换logo 这件事是 toB(boss)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这期音频里我分享了一些我做这档栏目的初衷。
最近我们都开始抵制那一系列的国际品牌,新疆棉花其实我们自己都还不够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国货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不是也许,是肯定。这一期我们来聊一聊国货的近几年,你身边有哪些国货?你会推荐给别人哪些国货?欢迎你们评论告诉我。除此之外,这一期内容里我也谈到了我们的国货如何去避免一些不好的方式来设计产品获取消费者认可,这可能对于每一个想要做产品或正在做产品的你们有些帮助。
“一个魅力品牌的特征包括明确的竞争立场、正直的态度和对美学的追求。为什么是美学?因为它是表达感觉的语言,在一个信息丰富、时间匮乏的社会,人们更看重感觉而不是信息。“ --摘自 Marty Neumeier 《品牌鸿沟》 这期的内容来源于上一期对谈嘉宾的一些启发,未来是一个考验审美力的时代,而对于初创而言,往往在这一块工作的拿捏上又是如此之灾难。想做公众号,发现自己排版不行,但硬着头皮也要做;想做海报又苦于没有设计力,只好拿现成的模版素材去套用;这一切好像看似不重要的触点,却会在受众群体里留下负面印象。 今天的这一期音频栏目,针对一些初创阶段面临的审美投入难点,做了一些分享以及具体解决办法,希望对大家有用。 听完这一期,大家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生意里的触点。有没有这样那样的审美问题,如果有,想办法提升,千万别以为消费者不会注意。消费群体在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受自身成长环境的熏陶,鉴赏力和审美力比上一代人提升不少。所以说,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做美,是极其必要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个盐类品牌,莫顿 Morton,你看看它的包装,再看看我们身边平时流通的食盐产品。如果排除售价的问题,是不是当你看中了 Morton 之后,就很难再去买别的同类产品?也正是包装上的审美投入起了决定性作用。 还是那句话,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在创业之初究竟应该如何合理地投入?这是一个困扰很多创业者的问题。预算有限,但却有着好像到处需要钱投入的局面。最终能否成为一个品牌真的是最大的未知。 这一期《品牌与否》,我们邀请到了隆小宝的创始人肖智丹,七年前,他在长沙开启了自己的餐饮创业之路,开业一年后,依靠其店铺颜值和被重新定义的传统美食杀入北京三里屯,并在北京店开业后,凭借《北京最具逼格的米粉》一文斩杀了800万次公众号推文阅读。又同时被北美知名建筑杂志AZURE评为全球前十的最美门店设计。 正是通过这样一次餐饮创业,肖智丹随后被正大集团看中,最终出任正大集团新零售板块的CEO,在长沙创办了福来食集. 福来食集偏向中高端,定位为“餐厅+生鲜+食品超市”三店合一模式,品类涵盖现场堂食、生鲜食材、鲜奶制品、各类零食等,拟通过B2B、B2C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全场景覆盖。 两次不同意义上的创业,对于肖智丹而言有一点是共同的,他在用极致的设计手法,践行自己对于美,对于传统美的重新定义和推广。而听完这一期音频节目,我们就能感受到,究竟制造“美好”对于生意而言有什么作用?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言论:销售额不到三个亿别把自己当品牌,虽然语言非常粗暴扎心,但仔细想想好像是那么回事。 毕竟这背后的关键是:销量决定了品牌的深度和广度,卖得越多也有人知道。知道并且认可不就是品牌最好的结果吗?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的生意在自己的城市里蛮有名气的,难道就不是品牌了吗?就像我之前几期一直强调的那样,品牌与否是消费者说了算的,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产品出了问题时,你是否能给予到你的消费者合理甚至是超出预期的解决方案。 我这一期的分享主要就讲到了,对于初创而言,初期的品牌投入一定是非常有限的,针对初创的视觉设计固然是必要的,但消费者也不是冲着你的包装来消费的,所以在做好必要的包装以外,有没有办法通过服务的塑造来给到消费者一丝品牌化的服务体验。 之前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过这么一句话,正好送给大家: “在稀缺年代,品牌代表的是口碑。 在同质化年代,品牌代表的是知名度和差异化。 在大爆炸年代,品牌代表的是体验。”
马上就要真正意义上跨过2020,突然发现对于初创而言,虽然没有大把的预算去采买媒介输出情感价值的内容,但是这个时代里的这些平台工具,图文/视频/短视频各类平台应有尽有,这难道不是一个输出各种有利于品牌传播自己的内容的最佳时代吗?这一期我们主要聊聊初创是否真的适合去做情感价值的输出,其实答案我已经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了:做吧,因为制作可能费点钱,但传播出去已具备了可能性,利用好这些平台才是最好的机会。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