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29】年轻人的第一件旗袍,应当如何挑选?

大家好,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的老朋友喵君,喵君是一位资深旗袍爱好者,在我们相识的十年间,我几乎没有见过她穿除旗袍以外的服装,因此今天的话题也是我一直以来抱有的疑问:如何挑选一件适合自己的旗袍?如何在穿着旗袍的同时进行日常生活与工作?其实今天的讨论并不仅仅关于穿搭,也包括我们如何认知自我形象,如何接纳自己,怎样处理自身与外界、与他者的关系,如果你对旗袍穿搭也有不少心得体会,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交流。 03:30 第一次穿旗袍是怎样的契机? 为什么选择旗袍作为自己主要的外在形象?旗袍何以成为一个人的容身之处? 在旗袍的世界里,如何体现个人化的风格和审美趣味? 09:31 评价他人的时候,衣品是一个怎样的指标?怎样的异性或同性,属于衣品好的人? 在各种各样的旗袍中间,如何判断它们的品味好坏? 穿自己做的衣服和大牌成衣,我们的心态会有什么不同? 21:32 家庭的审美传承,对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父母子女之间,如何在关系之间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我们与衣服之间,究竟是我们去住进衣服里,还是衣服来适应我们的关系? 31:30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对旗袍存在一种美的崇拜? 旗袍的“想象中的共同体”在哪里?如何在旗袍的戏剧形象之外建立它的日常形象? 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旗袍,需要首先了解旗袍相关的知识吗? 39:50 年轻人的第一件旗袍应该如何选择,有哪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如何克服穿旗袍的时候,自己对自己身材的顾虑,旗袍对人的身材有哪些要求? 他人对你身材与穿着的评论,究竟是你自身的缺陷还是他人不合礼仪的冒犯? 52:58 如何才能做出一件很契合我自己个性与特质的旗袍? 旗袍与洋装或其它服饰该如何互相搭配? 为什么说旗袍是一种“自由”的服饰?如何在今天的时代环境下去理解这个“自由”? BGM: Issac Albéniz - Sevilla

65分钟
1k+
4年前

【op.26】我们为什么不读哲学?

大家好,好久不见。本期嘉宾是若干个月前早就预约好的王球老师,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哲学系副教授,主攻认知科学、心智哲学、知识论等方向的青年学者。当然我们今天的节目并不会纠结于概念与术语的迷瘴,只是单纯想来聊一聊为什么我们会接触哲学、学习哲学,哲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和思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或许我们的讨论还是不可避免的引用到了许多专业词汇,望请听众朋友们见谅,如果大家有什么疑惑或者反思,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 02:25 “科学哲学”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学了哲学会让我们平时讲话充满了概念和术语吗? 哲学学习对于我们日常语言的表述会有怎样的影响? 人文社科学者与理工科学者处理学术课题的方式有怎样的不同? “主义”们是如何产生的? 13:10 我们是如何踩入哲学这个“大坑”的? 我们为什么不读哲学?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它的意义在哪里? 无意义的事物究竟为何如此令人着迷? 31:23 对意义的追寻以及对审美的体验是具有普适性的吗,还是说它存在阶层或等级的划分? 接受艺术与美学的教育,是为了让美的事物变得更美; 天才的灵光如何在经过学院派的规训和教化之后还能够幸存下来、保持鲜活? 42:20 不读哲学我们也可以活得很好,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哲学呢? 大而全还是小而深? 哲学的学习是让我们掌握一些思维工具,但我们不能局限于工具本身; 52:30 如果我们要学习哲学,是否必须首先了解哲学史,掌握每一位前人先辈的理论体系? 更好的方式也许是解决某个具体的切身相关的问题? 1:02:35 如何避免制造学术垃圾?如何让产出的内容成为“可回收垃圾”? 哲学史就是一部“垃圾史”、“炮灰史”? 如何理解“做学问就是做自己”? 如何理解“语词的生产是诗人和哲学家的任务”? 相关阅读: 帕菲特《理与人》(Reasons and Persons) 巴塔耶《内在经验》(程小牧 译) 柏拉图《泰阿泰德篇》 Eduardo Kohn 《How Forests Think : Toward an Anthropology Beyond the Human》

87分钟
3k+
4年前

【op.25】你在音乐里,一定会原形毕露

最近去了趟北京,见到⎡歪波音室⎦的主播拾壹,还有X博士与RealCoolGirl的资深编辑壁壁,我们在三里屯附近吃了顿火锅之后,又来到一家收藏大量黑胶唱片的小酒馆,于是坐下来用一杯小酒的时间,聊了聊我们收听音乐的习惯和心得,因此有了这一期的联动。你喜欢以怎样的方式听音乐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呀~ 2:00 从收听黑胶唱片开始,聊聊我们听音乐的方式; 我们的童年是如何接触到音乐的? 17:00 我们拥有的第一张CD/磁带是什么? 你会在早晨还是深夜听音乐?收听习惯与场景有怎样的关系? 童年陪伴过或感动过我们的音乐,年少时形成的收听习惯,会对我们后来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7:50 对于古典音乐,我们是何时入门的?又是何时开窍的? 第一印象很重要,某首曲子第一次收听场景和心境,会在很长时间里决定你对它的评价和感情; 关于乐评这件事;乐理的概念与术语,是否损害了我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感受? 古典音乐爱好者喜欢比较不同演绎者的版本,听音乐的差异,听的其实是人的差异; 45:42 为什么我们感到民谣变了?民谣真正的内核应当是什么? 人们对“古典音乐”的概念其实有着许多误解; 人在音乐里,一定会原形毕露: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什么相信什么,一定会通过音乐体现出来。 本期BGM: Brad Mehldau - Ode 阿米小酒馆听友群vx:mitongxue003(请备注来自哪个播客平台

63分钟
1k+
4年前

【op.24】我永远站在直觉这一边:《米修与木心》展览前瞻

本期是一位听众跟阿米定制的节目,因为看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最新展讯,《米修与木心》即将开幕,希望阿米可以聊聊这个展,正巧我有收到展览开幕式邀请函,于是叫上艺术家朋友庞浩一起去参加了开幕式并且预览了展品。本期的内容其实是围绕着亨利·米肖和木心二人展开的,关于艺术创作、多重身份、批评方法等等话题的讨论,至于展览中陈列的作品,希望大家对米肖和木心有所了解之后,再用心去感受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在这里我们不想过多关注概念术语及艺术史知识。 3:40 从这里开始是出发去PSA参加开幕式之前的讨论。 《月光奏鸣曲》与木心的乐谱手稿。 看完诺兰《信条》后得到的一个领悟: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是来自未来的。 18:23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我自己最真实的东西?” 木心先生提出的“直觉-概念-观念”公式,一个伟大艺术家的直觉是直通观念的。 一个假设:也许我们与未来的自己沟通的方式是直觉。 创作者与创作工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5:25 去掉“系统”“体制”“模式”带来的身份之后,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对话才产生了; “艺术家”是一种生活方式,你选择了某种态度去活着。 “规则”的发明是为让一些人受益,你适应规则,在受益的同时,你交出了某种艺术的直觉; 我不想被给予答案和结果,我要自己走到那里。 41:51 我欣赏那些,无法被归类和界定的人。 试图通过亨利·米肖和木心提出一种评论的观点:我们不要因为他没有什么而去批驳他,要因为他有什么而去肯定他。去看他做了什么,而非他没做什么。 51:55 从这里开始是《米修与木心》展览开幕式现场的诗歌朗诵环节。 本期BGM: Limes - Jovial 贝多芬 - Moonlight Sonata James Galway / Martha Argerich - Prokofiev & Franck: Sonatas for Flute and Piano 阿米小酒馆听友群vx:mitongxue003(请备注来自哪个播客平台)

69分钟
1k+
4年前

【op.23】两个写作者的困顿与坚定

本期如实记录了两个女孩子,同时也是两个文字工作者,在临近三十岁的门槛面前,拥有的清醒和焦虑,自我怀疑与自信重建,创作理想与同辈压力等令人头秃的一系列灵魂拷问。 1:15 做编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香港工作生活有怎样的困难? 关于创作焦虑这件事; 是否心底里有一个我非讲不可的故事? 18:00 创作者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个人经历,这种冷静的观察者视角对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创作者与人群、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寻找故事而混迹某个交际圈中,如何避免被卷入其中? 35:45 关于外公作为著名羽毛球教练的人生故事,以及这个故事对佳晖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是在哪一刻突然意识到的,这个故事就得我写,这事就该我来做? “他出现在我的人生里,他对我的意义是什么,他教给我什么,他给我的指引是什么?” 如果你已经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但目前实力不够强大,你究竟是应该直奔终点还是曲线救国? 1:01:00 写电视剧剧本和写电影剧本有什么区别? 剧本写作最重要的要素是哪些? 复旦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自由而无用”的英文翻译居然是“nothing but yourself”; 关于我们是如何面对peer pressure(同龄人压力)的。 BGM:张昊辰-Kinderszenen, Op. 15:No. 10. Fast zu ernst (Almost Too Serious)

78分钟
5k+
4年前

【op.22】假声男高音:“做一件只有我一个人能做的事。”

这是一期让人耳朵怀孕的节目(空降6:28处有惊喜哟)。本期嘉宾李梅里(微博@李梅里Countertenor),目前身在德国的旅欧假声男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英国皇家音乐学院、Guildhall音乐戏剧学院。梅里是我很羡慕的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任何事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成的那类人,这期节目中,他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多年来辗转于欧洲各国间,那些光鲜亮丽和光怪陆离的职业经历。 1:40 男高音和假声男高音有什么不同? 既优美阴柔又带有金属质感的嗓音究竟是什么样的? 6:28 来这里听梅里老师唱维瓦尔第咏叹调!!(啊天啊这声音是人间真实存在的吗!! 14:40 一位假声男高音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从小以为自己是个“怪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否曾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过羞耻感? 作为艺术家的永恒矛盾:你的价值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但你的价值判断是由别人来给的。 32:30 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一张“亚洲脸”是否会让观众跳戏?亚裔演员如何才能被西方艺术界认可? 穿亮片露背裙、白婚纱、高跟鞋……还有哪些奇葩又迷惑的角色体验? 50:28 从事歌剧这个行业感到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日常的危机感来源于哪里? 如何处理从业过程中的孤独感? 本期曲目: 1. 维瓦尔第咏叹调《Sovente il sole》, 李梅里, 恰空古乐团(B站有视频!) 2. Anne-Sophie Mutter,Herbert von Karajan,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Winter") RV 297 (Op. 8 No. 4):2. Largo 3. Anne-Sophie Mutter,Herbert von Karajan,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Winter") RV 297 (Op. 8 No. 4):1. Allegro non molto

66分钟
99+
4年前

【op.21】做合唱还是话剧,只要能留在舞台上就好

本期嘉宾哈贝老师,独立话剧制作人,剧场舞台技术主管,同时也是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一位元老级的团员(演出视频里经常见到的那位“长发小哥”)。其实哈老师主修哲学,然而他在大学里超强的音乐技能甚至一度让我误以为他是上音作曲系来的。正巧不久前彩虹在腾讯综艺《炙热的我们》中夺冠,我于是借这个话题来跟哈老师聊一聊,从合唱到话剧,他的舞台经历与创作体验。 本期BGM是由哈贝老师自编自弹的钢琴曲,来自正在制作中的话剧《白色气球》的配乐。 00:30 七年前加入彩虹合唱团的故事; 为什么总感觉“彩虹”像个学生社团(是我说的,不是哈老师说的) 16:50 不同声部的人好像气质性格也不大一样? 聊聊《落霞集》的创作经历,“交响音画”与视听联觉; 《泽雅集》与《星河旅馆》如何用音乐来塑造画面与情境; 28:25 成为合唱团员需要具备怎样的乐理基础? 合唱与交响的作曲有哪些相似之处? Eric Whitacre《When David Heard》,美轮美奂的16个声部的叠加,用声音建起一座大教堂; 用“标准”、“体系”框住作品的,大多不是创作者而是评论者; 42:08 一位音乐专业人士去听音乐会的时候,听的是什么?会注意哪些点? 身为话剧制作人,目前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八卦一下彩虹夺得“团王”这件事(偷笑 相关作品 落霞集 泽雅集 白马村游记 稼轩长短句 星河旅馆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 33与Op. 39)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 巴赫《马太受难曲》 音乐剧《手提箱里的死狗》 哈老师出品话剧:《嗨,茱莉》、《宣言》、《白色气球》(9月上线)

56分钟
99+
4年前

【op.20】展览带逛rlog:西岸蓬皮杜《时间的形态》

大家好,这一期的主讲又是我嘻嘻。上周陪来上海游玩的Nathan同学看西岸蓬皮杜的展览《时间的形态》,认认真真做了一遍导览,有种找回当年在卢浮宫兼职做讲解的感觉(偷笑)。除了基本的作品信息之外,内容大多是我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非常主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边听边逛这个展,或者告诉我你对作品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00:27 巴勃罗·毕加索《吉他手》,1910年 罗伯特·德劳内《巴黎城》,1910-1912年 马赛尔·杜尚《自行车轮》,1913/1964年 费尔南·莱热《拖船甲板》,1920年 BGM:Again - Men I Trust 05:14 瓦西里·康定斯基《黄红蓝》,1925年 瓦西里·康定斯基《粉色声调》,1926年 彼埃·蒙德里安《红蓝白的构图II》,1937年 BGM:System - Men I Trust 12:13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沉睡的缪斯》,1910年 胡安·米罗《加泰罗尼亚》,1925年 夏加尔《赤马》,1938-1944 BGM:A Cycle - Men I Trust 19:00 皮埃尔·苏拉热《131 X 162厘米的画作,一九六五年八月十四日》,1965年 赵无极《04·05·64》,1964年 威廉·德·库宁,《无题 XX》,1976年 白发一雄《自然星球》,1960年 杰克逊·波洛克《绘画(黑、白、黄、红之上的银色)》,1948年 赛·汤伯利《无题》,1969年 亨利·米肖《中国水墨画》,1959年 BGM:Night - Ludovico Einaudi 31:45 亚历山大 · 考尔德,《1月31日》,1950年 胡里奥·勒·帕克《观者位移(一号)》,1965年 塔基斯,《音乐》,1977年 BGM:Elements - Ludovico Einaudi 39:20 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档案1965-1988》,1989年 罗伯特·史密森《螺旋形防波堤》,1970年 罗曼·欧帕卡 BGM:Drop - Ludovico Einaudi 48:02 格哈德·里希特《希农》,1987年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1979年 克里斯提娜·伊格莱西亚斯《无题(通道II)》,2002年 克里斯托杜勒斯·帕纳尤图《2008》,2008年 蔡国强《一路顺风》,2004年 BGM:Move - Aaron Parks (希望有人夸我这期BGM选得好(偷笑

58分钟
99+
4年前

【op.19】成为职业艺术家,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本期嘉宾庞浩(公众号:PangHao),正在转型为一位观念艺术家,此前他是优秀的商业摄影师,曾服务于诸多时尚大刊和当红明星。今年五月,他的第一个观念摄影系列《轨迹》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发布与展出,作为这个项目从构思到创作到后期的全程旁观者,我与庞浩进行过多次关于形式和理念的讨论,令我着迷的正是观察他身份转变的这个过程。本期节目是我们在定西路小饭馆的一场对话,算是对过去几个月心路历程的小总结,也是对未来新系列的小开启。 |1:30 如何定义“艺术家”这个身份? “三分钟热度型”选手,尝试过的事情,拥有过的体验,都是在浪费生命吗? #02-2 庞浩《轨迹》-《晕》 #03-2 庞浩《轨迹》-《把这件事保留》 #01-2 庞浩《轨迹》-《自卑感》 |9:10 为何决定走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这个决定是否有让你顾虑和害怕的东西? 以前是个有棱角的人,现在反倒变得更包容了; 做艺术之前追求人群中的存在感,做艺术之后只想在人群中隐身; |21:15 因为发现每个人都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相同; 艺术家需要具备的是“观察者之眼”和“问题意识”; #03-3 庞浩《轨迹》-《把这件事保留》 #02-3 庞浩《轨迹》-《晕》 #01-3 庞浩《轨迹》-《自卑感》 |26:40 《轨迹》这个系列的初心,是尝试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欣赏生活中的混乱与失序; 可能,规则和秩序是异常现象,混乱和失序才是世界的常态; 《轨迹》系列与杉本博司《剧场》系列虽然都用到长曝光技法,但前者的画面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再现性; 艺术创作,是用同样的眼睛,把你看过的东西再看一遍,去看出那些你曾经看不见的东西,重新发现不可见事物的价值。 #03-1 庞浩《轨迹》-《把这件事保留》 #02-1 庞浩《轨迹》-《晕》 #01-1 庞浩《轨迹》-《自卑感》 本期BGM: Cucurrucucu Paloma - Caetano Veloso

44分钟
99+
4年前

【op.18】印象派团宠朱莉·马奈和她的“爸爸”们

印象派的故事讲了那么多,但你听说过这个人吗?朱莉·马奈,印象派的团宠小公主,她的母亲是印象派最杰出的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她的伯伯是印象派的教父爱德华·马奈。自莫里索去世后,朱莉在马拉美、雷诺阿、德加等大佬们的监护和照顾下长大,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本期节目依然邀请到名人手迹收藏家与拍卖从业者曹然同学,正巧他的私人收藏中有大量印象派画家的书信,其中有两通还是直接寄给朱莉·马奈的,让我们在阅读这些百年前的书信的同时,一起来揭秘朱莉小可爱和她的“爸爸”们的故事吧。 为了这期节目我特意翻译了一篇关于印象派小团体的评论文章,发在公众号“世界上所有的早晨”上面哟,欢迎搜索关注~ 1:00 收藏界中的“同一上款”是什么意思? 第一通信: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致音乐家范尼·克劳斯亲笔信,1878年11月作,马奈在信中告知女士几个地址。上款人克劳斯是马奈夫人苏珊·林霍夫(Suzanne Leenhoff)最亲密的朋友。在1868年,马奈曾为克劳斯画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克劳斯夫人的肖像(Portrait of Mademoiselle Claus)》。 7:20 今天故事的主角:朱莉·马奈,第二代印象派团宠; 第二通信:马拉美致朱莉·马奈的亲笔信,上款人疑为印象派画家贝尔特·莫里索与尤金·马奈遗孤——朱莉·马奈(Julie Manet,1878~1966)及其友人。马拉美在个人名片上写下此通短信,语调随和而亲切。朱莉·马奈自幼在印象派艺术家们的呵护与关注下成长,在其父母相继辞世后,马拉美成为其监护人。在此信中马拉美提及朱莉·马奈等人即将参加的聚会,并嘱托其转交古来龙夫人(Dame Couraillon)夫人的信,体现出其对朱莉·马奈家长般的关爱。 12:40 第三通信: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 致马奈侄女亲笔信,德加此封充满温情的信笺上款人茱莉·马奈,他在信中语气亲切,足见印象派群体对于父母早逝的茱莉真诚的关切与宠溺。作为印象派创始人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的侄女,茱莉的成长历程与印象派艺术紧密相织。信中的“老板”通常被推测为印象派画家亨利·鲁阿(Henri Rouart)。1900年,茱莉与亨利·鲁阿之侄,与艺术家恩斯特·鲁阿(Ernest Rouart)结为连理,其婚前日记出版成书《与印象派共成长》(Growing up with Impressionists)。 23:00 雷诺阿的代表作之一画的正是朱莉·马奈:《朱莉·马奈与猫》又名《少女与猫》(1887年作) 一张重磅摄影作品,由德加拍摄,拍摄于1895年朱莉·马奈的家中,图中是雷诺阿,马拉美及德加本人,我翻译了一篇分析这张照片的论文,详见我的公众号“世界上所有的早晨”:https://mp.weixin.qq.com/s/U5P3NEq7ANcEzY960X_ukA 第四通信:德加写给他私人医生的亲笔信电报纸 ,1916年11月作,这封发给医生的感谢电报作于其去世的前一年。1893年,德加感到他有失明的危险,因此急不可待、狂热的创作起来。但此时,在他的授意下,其作品已经不做公开展出,故此手迹更显珍贵。 34:25 第五通信: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1841~1919)有关莫奈的亲笔信,1913年1月17日作,雷诺阿在此封短信中措辞强烈,明确自己会忠诚于和莫奈的友谊,而拒绝了上款人的要求。如此突出的情绪表达在雷诺阿信件中并不多见。雷诺阿在信中首先为没有满足上款人的要求而表达歉意,随即写道“原因如下,莫奈是我的挚友,更是一位画家。我对您的所作所为感到受宠若惊,但请原谅我的火气。”雷诺阿与莫奈之友谊可以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1869年,年轻的雷诺阿与莫奈在塞纳-马恩省河布吉佛流域并肩作画数月,这一时期雷诺阿作品对纯色的运用与快速的笔触都体现著莫奈的影响。此封信写作时,二人均已进入晚年,雷诺阿时居南法蔚蓝海岸卡纳须梅,但他与莫奈毕生之情谊,在印象派艺术家中亦十分难得。

44分钟
99+
4年前

【op.17】名人手迹:什么?这堆破纸价值上千万?!

或许你曾听说过名人手迹拍卖这个行业,或者知道有的人热衷于收集历史人物的手稿和通信,本期来到小酒馆做客的嘉宾曹然同学,便是名人手迹的资深收藏家与拍卖从业者。那些破旧泛黄的纸张,到底为什么价值连城?那些模糊难认的字迹,背后隐藏怎样的故事?假如你对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感到好奇,或者已经在做某个门类的私人购藏,这一期的小酒馆可以给你些许解答。 |1:20 第一件藏品是什么?是什么时候买进的?如何走上了手迹收藏与拍卖的道路? 名人手迹、信札、手稿算是艺术品吗?以雷诺阿的一封带手绘线稿的书信为例; 手迹拍卖的专场也会放进一些 其他门类的拍品,比如闲章、怀表等,一切皆为讲好某个故事。 |10:20 手迹信札的故事性及其对人们窥私欲的满足; 名人手迹拍卖,是否是对名人隐私的泄露? |13:36 藏品来源一般是哪里? 最难忘的藏品:一幅陈师曾(陈寅恪的哥哥)的画作; 最深刻的藏品:一件赝品,伪造的叶恭绰书画扇面; 如何鉴别一件名人手迹藏品的真伪?买到了假货该怎么办? |24:59 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从业门槛有哪些? 一个成功的从业者必须要是一个成功的藏家吗?从业者也得要有钱才行? |31:09 你是以怎样的思路、逻辑或线索进行收藏?是否有自己的收藏体系? 如何权衡手迹拍卖中的经济收益与学术研究价值? |35:38 压箱底的藏品:钱玄同致朱希祖的一通信札;当时在与北师大的激烈竞价中赢得这件拍品,朱希祖之孙在这场拍卖结束后曾忿然撰文批判此事。 藏品的保存条件如何?与珍贵藏品每日相处共同生活是怎样的体验? 两通波德莱尔书信及其背后的故事:一封波德莱尔被困比利时警局向他母亲发出的求救信,一封波德莱尔在巴黎银塔餐厅吃霸王餐被告的法院判决书。 |47:40 普鲁斯特、福楼拜、波德莱尔是未来主要的收藏方向,以此三人为核心向外辐射其他相关历史人物; “职业藏家”这个身份该如何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区分“藏家思维”与“卖家思维”,以及“以藏养藏”与“以贩养藏”; 如果不做拍卖,不做收藏,你会从事什么职业?

59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