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小酒馆
轻松愉快的谈话节目

Album
主播:
米同学Emi
出版方:
米同学Emi
订阅数:
17873
集数:
52
最近更新:
5天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阿米小酒馆》是一档轻松愉快的谈话节目,主题泛艺术、泛文化,每期邀请青年学者、艺术家、音乐家等文化行业工作者,聊聊他们的观察、思考与创作。 主理人:米同学,巴黎第一大学艺术策展硕士,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在读,艺术从业者,古典乐评人。 公众号:傅小敏Emi,入听友群请加微信mitongxue003 合作联系或意见反馈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阿米小酒馆的创作者...
米同学Emi
阿米小酒馆的音频...

op.50 艺术家韩亚群:褶皱是关系的最小单位

本期节目是一次艺术家分享会现场的对谈记录,参与嘉宾包括出生于内蒙古乌海的留法艺术家韩亚群,还有法语和法国文化博主“Coline的法语屋”。这次对谈的契机是我最近为艺术家韩亚群策划了一场个展,地点在上海淮海中路的一个艺术空间,展览题为《家庭褶皱》,呈现了有关家庭记忆、日常景观、旧物褶皱、时间碎片等主题的绘画作品。韩亚群非常擅长捕捉事物产生联系、相互触碰却又保持节制的中间状态,这被她称作“余烬尚存”的时刻,比如我们展出的作品画面中的内容就有斑驳粗糙的老物件、废弃的化工包装袋和塑料薄膜、透过窗帘的晨昏光影,还有一个很幽默的系列,画的是天津大姨的盘头。在这一期对谈中,韩亚群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她在作品背后的构思,以及她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3:30 从清华美院到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不同的教育经历给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4:56 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必须要保持健康和可持续; 7:00 你在什么年龄都可以去开启一件事情; 9:30 头发如同介于动物性和植物性之间的某种生命,做发型就像我们去装饰一棵圣诞树;头发作为我们生活当中永远存在的无尽的小麻烦; 17:35 策展人和艺术家如何筛选并确定需要在展览中呈现的作品? 19:35 什么是“褶皱”? 23:01 策展需要在脑内建模; 25:53 法国人的居住模式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创造无限的褶皱; 33:48 先去做一个东西,然后不断延伸它,同时反观那些失败的实践,才会有最终完成的作品,创作就是来回往复的过程,如同褶皱。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体验。 BGM:Otto A Totland - Pinô

38分钟
99+
5个月前

op.49 从巴黎出发的葡萄酒巡礼|串台杯弓舌瘾

久违的路边聊天,第n次的串台杯弓舌瘾,在巴黎奥运会闭幕之际,和钱老板聊了聊法国的美酒和法国人的超绝松弛感。节目在隔壁友台的原标题是《暴论:教皇新堡大概就是嬛嬛的甘露寺》,所以本期我们聊得充满了主观臆断,没有任何干货,仅以我们浅薄的一些经验漫谈我们的法国葡萄酒印象。 2:22 介绍一下我的新书《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 8:05 从巴黎奥运会酒类合作方LVMH旗下香槟与干邑说起 22:16 除了香槟以外,其他地区的起泡酒也很值得推荐,比如Prosecco、Cava、Crémant 23:22 勃艮第北部的Chablis和Aligoté,都是适合夏天的清爽白葡萄酒 25:40 勃艮第好喝就完了,别管钱的事 34:02 南法的罗纳河谷,被市场低估的宝藏产区 37:04 教皇新堡是罗纳河谷的一颗明珠,也是我自己心中的“甘露寺” 41:40 法国南部另一个不容错过的产区:朗格多克-鲁西荣 (后期查到了我的这个意难忘酒庄是Domaine de la Grange des Pères) 45:33 并不想聊但还是绕不开的波尔多,个人比较推荐波美侯产区,酒体更轻更柔美 51:26 关于贵腐酒的一件陈年轶事,法国人的“女儿红” 57:11 干邑、雅文邑及其他加强型葡萄酒 1:03:49 其他法国烈酒,比如茴香酒、查特酒;其他法国酒,比如1664、阿尔萨斯-洛林产区酒;以及以葡萄酒为主题的法国产区之旅,比如推荐大家去Château La Coste看展(最近有丁乙的大型个展)。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体验。 BGM:Nitin Sawhney - Picturebook

80分钟
1k+
7个月前

op.48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我的新书「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分享会

欢迎来到好久不见的阿米小酒馆,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其实本该在四年前面世,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今年我才有合适的时机完成计划,好在今年我们又可以重拾旅行这个话题了。《巡礼之年》是从巴黎出发的一场终身旅行,这个标题旨在致敬李斯特从二十岁出头开始创作的钢琴曲集“Années de pèlerinage”。李斯特用音乐书写他旅居各国的游记,描绘自然景物、文化遗迹,在沉思中与古人对话。我虽没有操控音符的能力,倒也是在差不多的年纪里动身周游许多地方,怀着亲历艺术发生现场的初心,向世界敞开所有感官,只愿能够观看和聆听那些伟大的作品。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依时间顺序排列,起初我事无巨细地记述巴黎留学生活,从饮食起居、节庆习俗到日常感悟,如同形单影只的游荡者,在日光下穿街走巷,把城市当作舞台剧场;后来,我带着相同的目光开启长途旅行,去巴黎外省,去周边国家,乃至跨过大西洋。如同19世纪的壮游者,我把旅行当作一种思考方式,在身体的位移和风景的转换间体验各种形式的文化与艺术。新书已在各平台上架,愿这本小书陪伴你旅行。️ 03:45 为什么当初会选择去巴黎学习艺术专业? 08:00 从19世纪到今天,法国的人文学科注重通才教育,对于文科的学子来说,去法国留学是一个容错率很高的选择,后续转换专业会比较容易。 12:30 在巴黎过着“家——学校——美术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偶尔去文学界热门的咖啡馆偶遇知名作家和编辑。 16:15 在巴黎如何过上一种沙龙式的生活? 17:48 作为华人在巴黎生活会遭遇什么样的安全威胁或文化偏见?关于异乡人的身份危机; 24:25 神奇的是,在巴黎怎么样都能走到塞纳河,那是永远都绕不开的一条河流,是无法缺席的一个文化符号; 26:09 关于“坐在马路牙子上喝酒”这件事,从巴黎到上海,这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把自家客厅延伸到了街道、社区,我们学会在保护好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重建一个安全的公共空间、一个社群共同体。 31:05 在巴黎我印象最深的文学事件:参观著名诗人热拉尔·马瑟先生的家; 以马瑟先生、德·罗代里尔女士、我的硕士导师为例,谈何为“学者型收藏”。 35:17 分享我在巴黎艺术行业的工作经历;巴黎人的艺术收藏与消费态度;法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在看展时的状态有何异同。 41:42 法国的当代艺术圈和中国的当代艺术圈有什么区别? 44:18 在硕士阶段学到的策展方法以和在巴黎的生活经历对我现在在国内的策展实践有哪些帮助? 48:09 近几年在国内做策展工作或美术馆工作有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52:55 《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想要传达的理念是,旅行是一个持续终身的事情;以艺术内容为目的地,全球看展并借此了解当地的地理基因和历史文脉,可以作为一种旅行的模式。 55:37 在里斯本的一次充满意外与奇遇的旅行经历; 58:48 很爱在法国做两件事情:跟踪路人和偷听路人 1:00:00 我们总是依循父辈的轨迹,继承了一种固化的生活。而在陌生的国度建立自己的生活轨迹、场域和内容,就会发现每一个事物,无论巨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背后的逻辑以及未来的作用,是经过审视后形成的新习惯。 1:03:55 东方和西方人的看画传统不同,或者说审美接收方式不同,从两种传统发展而来的公共空间形态也有区别;今天我们应该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去反思审美观念和感知方式,空间是可以重塑的,空间内的身体动线和身体姿态也是可以重塑的。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阅读体验。 BGM:92914-Sunset

71分钟
99+
10个月前
阿米小酒馆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