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在加勒比海的小艇上栖居,只做两件事:吃饭,潜水。你想吗?但是如果这趟旅行会在海底迷路,会与鲨鱼同游呢? 从库斯科徒步出发,翻越冰川,进入高原雨林,重走印加古道,最后达到马丘比丘。你想吗?但是全程80公里,30公里爬升,2600米的海拔高差,需要用脚步去计算,在雾色中成为掉队的最后一名呢? 没有网络的世界,乘一条用PVC塑料膜做雨棚的小船,在亚马逊雨林里游弋五天。你想吗?但是需要打多针疫苗,还会撞见蛇或者食人鱼呢? 你想去纽约时代广场吗?但如果那在深夜里是流浪者的乐园呢? 在大自然面前,瑰丽壮观或者一些“丑怪”会让语言失色,带着的知识储备也会在思想的交汇中体验到,我们对历史和文明的探索可能是无望的诘问,虚妄的追索,无垠的探求,而这一切,是为了一个不可抵达的抵达。 如果说历史就要被划分为疫情前和疫情后,世界公民被划分为数据系统之内和之外,话语体系里有“中心”和“边缘”,那我们就听听这疫情期间的旅行,再去顺路猜想,如果还能再出去,我们将会面临什么。 【本期嘉宾】 金玉崧,上世纪末生人,康奈尔大学法学硕士在读。 【本期时间轴】 [03:22]住在加勒比海的小艇上,终日潜水。难忘的“鲨鱼之夜” [11:56]在亚马逊雨林遭遇“幽灵”动物 [16:40]“镜子森林”里钓食人鱼 [27:07]旅行前的知识储备,怎么备都抵不过在场 [30:20]在马丘比丘与当地向导谈印加帝国的历史 [41:00]印加文明里,9月出生的人是“风之子” [44:00]被小红书指导的同质化生活与亚马逊里那些在数据之外的人 [53:17]疫情以来体感到的更深的隔阂 [56:14]身为亚裔感受到的歧视和偏见 [01:03:10]旅行感受到的B面和一些人为弥合隔阂的努力 [01:06:40]旅行中个人所做的“文化输出” [01:13:10]旅行,你到底是想认识一些文化,还是想要看到奇观? 【拓展阅读】 《印加帝国的末日》 《秘鲁征服史》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那些受到热捧的玄幻小说、电视剧,恐怕有不少都得感谢《山海经》提供灵感滋养。从小时候听的神话故事,到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里写的“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想象。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有可能误解了古人? 在新书《<山海经>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里,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神话学和《山海经》研究专家刘宗迪老师告诉我们,这部古籍,既非怪物志、妖怪谱,也不止是一本神话书。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山海经>的世界》一书的编辑黄昕,通过刘老师的这本新书,更科学地打开《山海经》,感受这部古籍真正的魅力。 【相关书目】 《<山海经>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 这是一本引导大众读懂《山海经》的入门佳作。作者刘宗迪带领读者漫游于书中众山之间,以“妖怪、万物、星空”这几个主题出发,为我们揭秘这部奇书成书的现实背景,澄清之前许多就事论事的误读,带读者领略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窥见其与历史传统的关系。在短短五六万字的篇幅中,作者以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学理、深入浅出的讲述,令人对神秘之书《山海经》产生豁然开朗的解惑之感。 【图书作者介绍】 刘宗迪,生于山东即墨,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神话学、口头诗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失落的天书》《古典的草根》《七夕》等书。 【本期时间轴】 [06:34] 《山海经》的记述体例,不像文学创作,更像探险日志、地理博物志 [08:25] 怪物是怎么来的?从《山经》里的怪兽“鯥”聊起 [14:56] 如何用“山海经体”描述一只猫? [19:16] 《山海经》里的山川和星空,反映先民的神灵崇拜 [23:00]《山海经》里的西王母:不仅收割生命,也掌管收获五谷 [32:24] 中国人务实、理性,所以缺乏完备的神话体系? [40:38] 读懂《山海经》,能帮我们理解上古先民的思维方式、宇宙观念 【扩展阅读】 1、“中华文化新读”系列丛书 今天我们如何读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建立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版图?“中华文化新读”丛书以对中华文化的前沿研究为立足点,汇聚重磅作者的原创成果,以当代视角和普及语言解读传统文化,大家写小书,国故出新知。 2、[39:22] 刘宗迪教授讲座实录,到《山海经》的世界寻找黄金宝藏: https://mp.weixin.qq.com/s/EcPnpnGqaxO86VCQf-lBzQ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不要丢失期许,不要没有期待。 在不确定性折磨着每个惯性日常的时候,灵魂也没有比肉体更好的命运,弹窗、社交网络、新闻甚或是通知,都是一次新的规划和安排。那么,有什么能给一点安慰和支撑呢?让心灵先稳住,能么? 当我们翻开茨威格、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王朔、洪子诚……或者是一些绘本,我们大概可以体会到: “当我们想起某些人可以翻开他的书,听他演奏过的音乐……那种温暖、幸福感的真谛是意识到生命不是无根的浮萍,生活和精神因为获得深厚的历史关联而充实、稳定。” 借周志文老师在《冬夜繁星》里的这一句吧:这世界真好,不让我们只活在现在。 【本期时间轴】 [07:30]虽迟但到,总有慌的时候 [17:58]最近被哪些书安慰到 [20:18]《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24:10]茨威格和契诃夫的伟大的爱 [30:00]《卡拉马佐夫兄弟》 [35:55]《灼人的秘密》 [44:40]《无知者无畏》 [51:10]读书时,是向作者要一个答案吗? [58:50]看书以外还有什么给我们“真好”的安慰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在豆瓣“恨腰封”小组里,横亘(亦有竖亘)在书上的腰封,因其不靠谱的文字和图片、以及拉着吓唬人的名家的大名,别名“妖风”。而不那么讨厌甚至有点儿好看、合宜的腰封被指代为“非典型妖风”。小组始建于2009年,不常上豆瓣的豆友都感慨一句“天哪,贵小组生命周期真长”,组长答曰“承蒙广大读书人对劣质腰封的怨念绵绵不绝”。 腰封为什么遭人恨呢?出版人为什么既废纸又费力不讨好呢?本期我们邀请了“恨腰封”小组组长波斯蜗牛,跟活字文化前编辑部主任刘盟赟,一起聊聊为什么恨腰封、为什么要腰封,书店式微网店崛起的新时期需要什么样的腰封等话题。希望帮助读者与编辑和解,给买书与买好书之间,搭一座桥梁。 【本期时间轴】 [03:00] 2009年发生了什么,让波斯蜗牛建立“恨腰封”小组 [06:16]“恨腰封”小组成员对待腰封的方式有点出乎所料 [09:00]出版人如何看待腰封 [16:56]不同出版品牌关于是否用腰封、用什么样的设计是有门道的 [20:40]“恨腰封”没有精华帖,却被不同媒体报道 [25:36]虽然不希望腰封消失,但是……(高能吐槽段落来了!) [37:52]编辑如何找腰封上的推荐人 [51:00]现如今咱买书、挑书的方法更多元,那种更奏效呢? [01:03:06]腰封的营销功能在下降,有什么可替代?如果继续存在又该承担什么功能 [01:05:44]“恨腰封”组长点名一些很不错的腰封 组长点名作品欣赏 (遭人恨的腰封请移步豆瓣“恨腰封”小组)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本期是由分别身处北京、上海、燕郊居家隔离的四位编辑一起跨越空间的对话。关于囤物资,关于我们这代人如何看待“物”,关于记忆里祖辈父辈们对待食物的方式和处理办法,关于我们自己记得什么、习得了什么。 我们当中有平日素爱囤积的过日子达人,也有刚刚成立小家庭不久的“新当家的”,或是与室友一起隔离的“空巢青年”,在他们有关囤物资的思考和经验中,你应该能找到些共鸣。 如果你也在居家隔离中,我们一起挺过去。 【本期时间轴】 [03:26]被通知隔离之前,有没有时间、经验囤到足够和合适的物资 [09:55]自称有“囤积癖”的囤货达人,在几十天的隔离里都囤了什么(强烈建议学习一下) [14:30]上海不是物资不够,是运力不够 [17:40]东北的冷冻、四川的腊味,各地存储与制作食物的方式和经验 [30:50]开始学习种菜的一代 [32:15]上海的鸟叫声比以前更大、更自信了 [35:35]从断舍离到囤物资,最近我们如何面对物与囤物 [46:10]隔离期间需要“comfort food”,高热或者是故乡の味的“坛子” [53:20]看重物本身与“钱最重要” [01:01:10]危机感和不安感从何而来 [01:13:10]在囤物之外,看到他人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假如你真正开始衰老 该如何吃饭,走路,说话?是否会害怕晒太阳? 白发阿娥在变成白发阿娥之前 曾经也是亭亭玉立的玫瑰少女 不管书腰封上的文字,还是缝在封面上、垂着半截尾巴的红线,都足够吸引人,这是一本你看到封面就被震撼到,想要翻阅、读下去的书。 《白发阿娥及其他》是西西晚年代表作,在其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的春天,我们与这本书的特约编辑、活字文化前编辑部主任刘盟赟一起聊设计、作者、文本,玫瑰色的白发与衰老。 【本期时间轴】 [03:00]独特的封面是如何设计、制作的 [14:20]用左手写作小说的过程 [24:30]充满技巧的短篇和实验性,西西的小说风格是什么 [32:25]《白发阿娥及其他》与衰老体验 [37:40]作为编辑对西西的信心从何而来 [44:35]白发阿娥的玫瑰时代,青春与老年的对比和想象 [49:21]如何阅读西西 【作者简介】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一九三七年生于上海,一九五〇年定居香港。香港葛量洪教育学院毕业,曾任教职,为香港《素叶文学》同人。 著作极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三十多种,代表作有《我城》《飞毡》《我的乔治亚》《白发阿娥及其他》等。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影响深远。 二〇〇五年获《星洲日报》“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二〇一一年获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二〇一八年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二〇一九年获瑞典“蝉文学奖”。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你不是一个人在伤感,也不是第一次伤感。 编辑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掏出最真诚的方式,一起抵抗和探讨伤感。 以片尾曲《走出孤独》的歌词来表达心意吧! “孤独的路何时能停止 封闭的心向谁倾诉 年少的脚步该走向何处 灵魂的围墙如何消除 期待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奔向草原与蝴蝶共舞 期待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开启心扉迎接快乐的天使 让欢笑和爱随风散布 在每一个悲伤的地方停驻 让欢笑和爱随风散布 在每一个悲伤的地方停驻” 【本期时间轴】 [02:25]压抑、失眠、食欲不振、胸痛、背痛、胃痛、哭泣……有你的伤感症状吗? [11:36]换衣服、运动、洗脸……舒缓自己情绪的独家方式 [26:35]社交环境和小圈子对情绪的影响 [31:05]AI算命、赛博种菜与大自然给自己的安慰 [36:40]伤感会“长大” [48:44]会刻意避开伤感和庞杂的消息吗? [51:35]经典性的著作对现代性心理问题的解决 [57:00]老反省自己,挺烦的 [01:06:10]最近可续命的新闻和事情 续命文娱产品 电影:荒蛮故事 Relatos salvajes (2014) 课程:《北大杨立华讲庄子哲学》《钱理群讲鲁迅》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词有一种特殊的美感特质,跟诗是不一样的。在兴起之初,词并不可以像诗一样“言志”,词是诗人文士在歌筵酒席之间娱宾遣兴的、甚至是给歌女写的美丽的歌词。关于美女和爱情的歌词有什么意义和价值?除了你了解的豪放派在词中抒发的家国情怀外,词的发展,竟然还可以讨论“双重性别”:《花间词》作者统统是男子,歌词却用女子口吻写,进行“托喻”;而女子在父权宗法时代竟然没有写词创作的空间。女性词人最初用自己的生命血泪写作,渐渐随着男性词作的演进,有了妇女的意识觉醒和解放的可循的痕迹。 本期节目,听《兴于微言——小词中的士人修养》特约编辑聊,“近三百年最后一位女词人”吕碧城其词中的独立之志,和不让须眉的“学人之词”作者沈祖棻,以及清代以后词人尤其是女词人的创作概貌。 【本期时间轴】 [02:40]“婉约之宗”秦少游的命运 [07:16]“仕”与“隐”,是古代文人的”To be,or not to be”,而女性在其中是被隐身的 [12:45]小词、“微言”里幽隐深微不能言的部分 [17:38]李清照的创作条件与向前的跨越 [21:00]吕碧城的非凡经历 [29:00]吕碧城创作的风格 [37:10]沈祖棻的“学人之词”指什么 [41:08]沈祖棻的个人经历与创作 [52:05]《兴于微言》篇章安排的用意 [58:26]吕碧城、沈祖棻、叶嘉莹三位年龄各差二十岁的女性,与词的传承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战争对于世界的影响迅速延伸到了体育界。从2月25日开始,国际奥委会以及20多个国际体育组织对俄罗斯进行了制裁,除了重新安排或取消各种原计划在俄罗斯或白俄罗斯举行的体育赛事之外,以切尔西老板阿布拉莫维奇为代表的俄罗斯富豪,也因为国籍而被英国等西方国家制裁,“体育无国界”“资本全球化”等观念被大为撼动。 大国政治博弈下的体育界,到底有没有“国界”?各种以“国际”命名的体育联合会,他们对战乱国家体育组织及相关运动领域人员的制裁,有通行的、共识性的办法依据吗?目前俄罗斯所遭遇的制裁是史无前例的严格、严重吗?在战争这种极端的政治事件的强力冲击下,体育领域里的各种主体,如运动员、商业体育机构,面对着什么样的未来和选择?社交网络、媒体技术大发展和全球化时代,体育领域的疆界感也是来自国别和民族吗? 本期节目,活字电波邀请到“行走的全球赛事百宝箱”和“前斯洛文尼亚甲级篮球联赛运动员”,以体育专业人士超凡的经历和环球视野,一起讨论,由大国政治博弈导致的战争和全球化,给体育世界造成了什么样的冲击和连锁反应。 【本期嘉宾】 邱志伟,橙光线CEO,体育赛事领域顶级专家。前NBA中国副总裁,前乐视体育赛事运营副总裁。 Luka Golež, 前斯洛文尼亚甲级篮球联赛运动员,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本期时间轴】 [04:20]俄乌战争下“体育无国界”和“Together”被轮流打脸 [10:45]针对寡头、富豪制裁的“双标准”,是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大倒退 [17:26]前南斯拉夫运动员在联盟解体时和战争中的遭遇 [25:00]嘉宾邱志伟在独特的从业经历中体会到的体育魅力 [29:26]新媒体视角下,体育尤其是赛事,是一个产生优质内容的宝库 [33:56]粉丝的“追逐一个巨星”的需要,与未来赛事转播发展的可能 [36:09]“体育无国界”这句话是为体育产业全球化提出的吗? [41:00]体育全球化中的中心和国别:欧洲篮球顶级人才在NBA的遭遇,粉丝“国别”位置的变动 [44:20]“体育有国界”的现实告诉我们:全球化也没那么妙 [47:00]被看见的“多元”,与市场区域选择下的“造星” [49:38]社交网络时代,体育明星的价值和商业开发 [55:00]中国人是怎么消费体育的 [58:05]斯洛文尼亚冬季运动的发达,南斯拉夫的举国体制留下的优秀遗产 [01:06:20]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可能被“国际化” [01:11:10]运动普及的地区、本土色彩,与民族的历史伤痕、生活方式 [01:15:38]乐观还是保守?目前环境下体育行业的发展趋势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电视剧《人世间》收视率打破央视近8年纪录,很多人真情实感地追剧,并讨论各种延伸出的话题。活字文化也有看过这部剧的同事,她们是如何看待这部剧的?在看剧的过程中,有人竟然将故事和活字一本新书结合到了一起,那这本书的特约编辑又如何看待呢?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本期时间轴】 [03:00]编辑们如何看《人世间》 [07:10]《人世间》中的改革背景,与文科生都能看懂的经济学小书 [09:50]“中华文化新读”系列里为什么有一本谈经济的书 [11:09]《人世间》为什么与写经济学的《沉沙无意却成洲》相关 [14:40]与经济最近的时刻竟然是经营游戏的时候 [17:10]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27:35]作者厉以宁教授是什么样的人? [28:45]《沉沙无意却成洲》的结构和各部分内容内容 [38:10]“为新文化创造经济基础” [44:45]建立什么样的伦理经济学 [50:2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教育 [58:15]编辑们的读书总结 内容简介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文化是最有力的支撑。因此,超越厉以宁先生经济学家的身份,在大文化的视野下选读他四十年来的文章,不仅能看到他为中国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中国道路”做出的贡献,还可以从他的分析中深入体会到,中国走出自己独特发展道路的背后,有着怎样强大和深厚的文化底色。 厉以宁,1930年生,经济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工业化和制度调整》《希腊古代经济史》《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等。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问题来了:我们之前一共讲了几期爱情? 热衷于“搞钱”的现代,你觉得爱情变得速食了,还是虚幻了?为何我们一边想要自由,一边又想抓住确定性?旧时男欢女爱的故事似乎没有了生长的土壤,可是束缚明明比以前减少了,欲望为何却萎缩了呢? 感谢戏剧影视艺术和文学,带领我们跨越时空,去感受人类丰厚的、复杂的、有声有色、生命力勃发的情感世界。本期节目是对之前五期【古代情观】系列所讲内容的反馈和交流,我们再去体会一次“有欲、有情、有义”的生活吧。 【本期时间轴】 [02:10]编辑的一些话:为什么做“古代情观” [06:30]主讲人杭程经历过的爱情与传统有什么关系吗? [13:44]坐在现在谈古代,背后呈现的东西。再叙《牡丹亭》 [23:00]来自现代生活的迷惑和发问 [34:15]“一见钟情”与“见色忘义”,所谓爱情,第一点是“欲” [47:40]文艺青年确实更容易喜欢《浮生六记》 [54:11]大多文学作品里讲的人欲,是从男性欲望出发的,例《再生缘》 [01:00:30]女性塑造男人的故事,揭开一个事实:隐匿在历史叙述中的女性 [01:06:45]古代情爱中常见的“女鬼”形象,以《活捉三郎》为例 [01:13:30]了解古代爱情故事,第一读文本,其次从戏曲进入。例《桃花扇》 [01:20:10]情爱成立的终极落点,是勃发的生命力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在情观系列节目更新期间,杭程的博客上有了新的更新:“现代人追求卓越的爱情、追求不非凡的爱情,追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追求烟花般的耀眼和灿烂,然后用此后的一生去收拾一地生活的碎屑。那些怅然那些厌倦那些不甘从何而来,难道真的是不够爱吗?不是。后来我明白,我们的爱情不够最浪漫不够最美好,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爱情不够最平凡。” 本期节目,杭程从自己熟知或是导演过的现代爱情讲起,继续谈对中国古代情爱故事的认识和体会:在追求自由式的“极端爱情故事”之中,现代人的没能在困境中找到真正的出路。而看似不谈追求不谈方向的中国传统情爱故事,却以其诗意的情怀,滋润心灵。 【主讲人】 杭程,媒体圈和戏剧圈的传奇人物,行为随性特立独行。在记者做得最好的时候转做独立戏剧,编剧导演了《丑儿的春夏秋冬》、《新青年》、《爱情秘方》、《我爱上了神》、《拍案惊奇一枝花》《鹅笼书生》等多部作品,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思想卓越、艺术个性鲜明的独立戏剧家。 【本期时间轴】 [03:00]文艺复兴开始,西方对自由爱情的呼唤和追求 以《唐璜》为代表 [08:02]有时候在追求一种热烈的“伤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09:35]爱情至上的那些故事 [13:34]你能接得住这样的爱吗?你能履行你的诺言吗? 《旧爱》 [17:30]传统国人诗意化浪漫化的生活和表达 [20:04]彼此施恩、纠缠的“冤家”与西方爱情喜剧 [28:12]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滋润心灵的东西 [31:18]情爱观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33:00]奥尼尔对爱情的追问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