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南斯拉夫电影《桥》以及由片中插曲改编的《啊,朋友再见》这首歌都为中国观众所熟知,“桥”也是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地区的象征。巴尔干处在沟通东西欧的战略要地,不只是地理区位,还有文化上的内涵。去向此岸还是彼岸,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站在“桥”上的巴尔干人难免会有身首异处之感。 《克服欧洲》是一本来自巴尔干半岛的新书,在它的封面上也有一座桥,有趣的是,这是一座已经被炸毁的桥。它叫亚历山大国王桥,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它分别于1941年和1944年受到nazi德国和盟军的轰炸,并被彻底摧毁。 《克服欧洲》由活字文化和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也是“文明的另一种声音”系列的第一本书。本书梳理、阐释了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知识分子笔下的欧洲形象,并探讨了他们对待欧洲的态度又如何反映、塑造了塞尔维亚自身的文化。 书封上“被炸毁的桥”与书中内容互为映照。文化交流中往往充满了偏见、误解甚至冲撞,而我们去审视、研究这些误解的同时,也正为互相理解提供了新的愿景和可能性。 借《克服欧洲》新书出版的契机,7月的一个晚上,我们特别邀请高兴、柏琳和彭裕超三位嘉宾一起,围绕“理解与误解”这个话题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本期嘉宾】 高兴:诗人,翻译家,博士生导师,《世界文学》原主编。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中心特聘研究员。 彭裕超:欧洲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本期时间轴】 06:23 彭裕超:《克服欧洲》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13:22 高兴:从米兰·昆德拉到伊沃·安德里奇,东欧文学家们怎么看“欧洲” 23:18 柏琳:波兰作家米沃什和他的“第二个欧洲” 26:50 柏琳:巴尔干真的是座“桥”吗?《克服欧洲》恰恰是要“把桥炸掉” 31:36 彭裕超:现代性是巴尔干文学中非常重要的议题之一,以安德里奇为例 37:01 高兴:安德里奇的叙事节奏和特点 42:37 柏琳:参观安德里奇故居的“奇遇” 46:47 柏琳:塞尔维亚知识分子对于欧洲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和反抗 53:33 彭裕超:塞尔维亚知识分子尝试“克服欧洲”的几个阶段 59:22 柏琳:安德里奇的“第三世界” 01:05:21 高兴:注意各种概念的“相对性” 01:12:05 柏琳:今天的巴尔干的几种新思潮,和他们在尝试的“第三道路” 01:29:39 柏琳:近几年,巴尔干半岛上最受欢迎的作家(竟然)是他 01:31:06 高兴:别想当然地把米兰·昆德拉当作“捷克作家”的代表 01:33:53 彭裕超:“野蛮”、“巴尔干”也都是相对的概念 01:38:00 彭裕超:对于“南斯拉夫怀旧主义”的潮流,前南地区各国心态各有不同 01:41:00 高兴:90年代在萨拉热窝接触到的“南斯拉夫怀旧主义”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三位嘉宾在活动现场。)
虽然没有因为《芭比》的流行“拜芭子”,但《芭比》塑造的塑料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互文,仍给了我们带来了讨论的素材。我们并无意讨论“KEN言KEN语”提供的戏谑和笑料,电影彩色斑斓的芭比空间和现实的加州洛杉矶、芭比和肯在现实世界里的不同遭遇,都有更深层甚至无意识的内容。而且联系到上周活字电波聊过的商场到购物中心的变化,其实与女性走入公共空间密不可分。 最近聊《芭比》的节目非常多,但我们这次的讨论有很突出的地方在于嘉宾之一海德堡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诗敏,有长期在海外求学的经历,对《芭比》诞生的水土及世界其他国家对该片的反应,有更深层和系统的认识;同时另一位嘉宾卤煮,是活字文化精品视频课程《戴锦华讲电影》《北大贺桂梅讲女性文学》的课程主编,长期浸淫在女性主义讨论之中。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有不吐不快的欲望,或是关心女性主义议题,就来听听吧! 【本期时间轴】 [03:30]关于芭比的记忆:“玩娃娃”、的士高舞曲《芭比娃娃》 [06:44]芭比和肯在现实空间遭遇的是加州的两种价值趋向 [10:00]《芭比》中让人联想起伍尔芙的场景是有意识的吗? [15:20]女性是如何跟购物空间相联系的 [23:02]政治正确强调“每一个人都很美”,但仍是制作对立 [28:20]导演格蕾塔·葛韦格热衷于刻画的(白人)女性 [36:25]对粉色的观念变化 [39:00]《芭比》与《妇女参政论者》 [41:40]好莱坞妈妈变成控制狂:禁锢女性成长的不是社会环境,是她妈? [45:00]芭比世界都没有性别器官了,为何还要遵守社会性别和异性恋规则? [48:10]面向全球宣发,《芭比》也有水土不服之处 [55:05]推荐一些开拓女性主义观念的内容 [56:40]观众反应、带老公,去电影院看《芭比》感受到的独特经历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童年记忆里的大百货,什么都有,但那不过是只有几层楼高的一栋小楼。而在物质过剩、商品繁荣的今天,我们游历一整片购物中心,却未必找得到“适合自己的款”。原因是多重的:也许是电商冲击,我们早已习惯了线上购物的便捷(但可能效率低下);也许我们去商场的目的早已改变(不为购买只为消闲);也许是商家为盈利和自保做出的种种策略……但经济生活始终建立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之下,一些看似不言自明、自在的存在,其实都有其历史脉络和政策、文化、市场动因,不断暗涌着变动的激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百货大楼的兴衰伴随着地产业的浮沉,经历了更迅速的变化。我们以为的只是商场变宽敞了、品牌变多了,其实有更根本的经营模式的变化,以及市场和社会文化的选择。本期活字电波邀请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博士生、中国当代动画艺术资料馆年度研究员张诗敏,一起从个人经历过的购物模式聊起,谈谈对百货大楼“大势已去”的相关看法。 【本期时间轴】 [05:45]留学在欧洲,如何进行购物 [07:40]小镇青年关于百货大楼的记忆 [09:30]“深二代”经历过的百货大楼:去东门老街买一条“窄脚裤” [17:40]百货大楼和购物中心的区别 [20:36]百货大楼的颓势、购物中心的兴起,背后立体的深层的原因 [26:50]先施、新新、大新、永安,中国的最早的百货大楼 [31:45]购物广场的出现与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巩固密不可分 [37:30]社会迪士尼化,现代性,与non-place [47:20]以地产商为主导的“繁荣”,遮蔽着“空间正义”的问题 [50:00]县城百货大楼受到的冲击,与本地居民获得的更多选择 [55:50]年轻人期待和感受到的新型消费模式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整个七月,我们都在更新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口述展览专题。这一期我们再次邀请了王德志馆长,带来了珍贵的演出资料,与我们一一分享在工厂、在打工春晚上、在博物馆院子里,为工友、为富士康13连跳的逝者们,所贡献的表演、纪念和表达。 连同王德志馆长第一次做客活字电波的一期,关于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我们真实地记录了5期内容,尽力让口述者们回顾了自身真实的生命遭遇,和对历史的、现在的打工人境况的呈现,以及还原了永远封装在记忆里的北京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让我们再次回忆这里一次: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于2008年正式开馆,于2023年6月被拆除,是创造和宣传新工人文化的重要场所,体现了我们对新工人文化和劳动文化的追求。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新工人文化要传承历史,包括上个世纪工人运动的近代史,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移民工的现代史,这就是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使命。 本期并不需要什么时间轴,只按顺序标记下演出的名字: 相声《漫谈恋爱》,王德志、李永相 相声《报仇》,王德志、孙元 悼念富士康工友演出 片尾曲:许多-《北京北京》 看见(听到)也是一种关怀,请相信并且记住:“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让我们彼此守望相助。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我们曾用“农民工”来指称工作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打工群体,而从“打工青年艺术团”开始,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发起人孙恒、许多、王德志等人便开始摸索打工人自己的表达。他们始终认为命名上的差异在精神内涵上有着天壤之别,坚持称自己为新工人,而绝非有歧视性、且状态描述明显不妥当的农民工,积极创作、表达新工人文化。 那么新工人文化是怎样的一种文化?新工人文化追求的主体性表达,由谁来表达、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本期,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口述展览系列第三集,邀请了新工人乐团(现名为谷仓乐队)主唱许多,曾经的打工博物馆主理人之一,跟我们分享他们曾经在博物馆这个空间,所做的表演和表达。 新工人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5月1日,中国最接地气的民谣乐队、民众剧团,民众文艺的倡导推动者,劳动美学的实践者,以劳动者的立场反思批判现实、积极有力发声,在音乐上,内敛与张扬并蓄,质朴与铿锵同在。 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坚持奔赴各建筑工地、工厂、高校、企业、社区、乡村等地,为基层劳动者做义务演出六百余场次,直接观众超过数三十万余人次。 “为劳动者歌唱——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新工人艺术团因此受到广大工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好评。 新工人艺术团出版的专辑唱片有:《天下打工是一家》2004、《为劳动者歌唱》2007、《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2009、《放进我们的手掌》2010、《就这么办》2011、《反拐》2012、《家在哪里》2012、《劳动与尊严》2013、《余机器跳舞的人——工伤之殇》2014、《我要大声唱——女工专辑》2016、《红五月》2017,共10张原创歌曲专辑。影响作品:电影《顺利进城》2006、电影《命题人生》2009、纪录片《皮村》2007。戏剧作品:《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2009、《城市的村庄》2010。成功策划推出了《打工春晚》这一打工群体自己的春晚品牌。 艺术团主要成员:孙恒、王德志、许多、姜国良、孙元、路亮、庞岩(特邀吉他) 【本期时间轴】 [02:00]新工人乐团更名为“谷仓乐队”背后所蕴含的 “城市,也在走一条新的路” [07:00]村歌的创作过程,是更在地、自如的表达 “城市打工人口基数仍然是大,但是乡村在呈现更多可能性” [11:40]新工人乐团时期重要的创作内容 “‘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专辑里欢迎各种工人的各自创作” [21:45]为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做的展品收集 “那个时期是全面城市化的阶段,北京也在建五环,高校也在扩招,房地产在起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沿海地区也有了‘世界工厂’的定位……打工者需要自己的表达” [25:33]作为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曾经的主理人最后一次去博物馆 “我以为告别仪式上会等我……也好,确实博物馆是大家的博物馆” [30:30]对皮村工友之家来说,博物馆意味着什么 “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大家来彼此连接,从各自的生活中走出来一会儿” [33:33]博物馆前工人剧场演过的自己的话剧 “自己打工生活的故事,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看” [41:53]围绕博物馆的其他文化表达形式 纪录片、书籍等 [46:28]再回首,博物馆最重要的、印象最深的展品 [50:30]打工人、劳动人民身上最美的点 片尾曲:新工人乐团许多-《我一生中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完》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小付,是北京工友之家工人大学的二期学员,十四五岁开始在南方电子厂打工。早熟的她留意到招工启事上的“限35岁以下”,一直渴望着掌握一门技术,比如电脑。于是还未成年的她,在接触了工友图书馆之后,毅然北上,开始了与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缘分。 直到告别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社区工会组织和博物馆讲解,是小付在皮村的两份职务。十余年来,小付也从一个青涩的小姑娘变成了两个宝宝的妈妈。她对博物馆有着怎样的印象和理解?那些展品和主题展厅又与她的身份有着怎样的交叠?本期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口述展览,听听从流水线走进博物馆工作的小付的故事。 【本期时间轴】 [03:20]从想学习电脑,到成为打工博物馆讲解员 “当时自己以为的博物馆应该是高大上的,觉得这个博物馆……好像…太简陋” [09:30]还未成年,开始在苏州的电子厂打工 “接我纸条的那个女生问我:‘你有一米五吗?’于是我被拒了” [18:40]从流水线和网吧的两点生活到走进图书馆 “自己一个人不敢去电脑培训班,怕被骗。” [24:30]2010年开始,参与过的博物馆展品更新 “就这几年的话,不管是博物馆内,还是针对我们皮村,还是工人群体之间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34:46]印象里的参观者们 “其实从接待开始,就知道谁是想好奇着看看,谁想了解更多” [38:20]主题展厅背后的故事,以及NGO展厅里代表的工友文化生活 “博物馆夷为平地之后,很多工友来问新店哪里开,到哪里去买衣服” [49:00]2012年之后,打工博物馆的工人剧场特别热闹 “工友的生活、情感生活;孩子们的故事……都会用话剧形式展示出来” [52:20]闭着眼,跟着小付参观一次打工博物馆 提及的部分展品 片尾曲:打工青年艺术团《想起那一年》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月5日,一篇名为《如此打工30年》的文章在朋友圈流转后被删除,赶到皮村之后,小海问我,怎么看这篇文章。既然刷屏,那是戳动了许许多多在不确定的生活里挣扎的“打工人”,在经济拐点到来的时刻,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将和谁站在一起。那么打工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被如何记录的呢? 一个月前,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王德志先生来活字电波做了一期介绍,此刻博物馆已被夷为平地。我们觉得一期节目不足以展现这座博物馆的展品和价值,便决心做一个系列,以工友之家伙伴们的口述形式,记录曾经展出的内容和历史。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工友结合自身经历,与博物馆展品结合的讲述。在真实之外,有让人惊讶的深邃和诗意。请您收听,毕竟看见(此时是听见),就是最大的支持。 本期嘉宾 小海,本名胡留帅。2003年初中辍学,南下广东开始进厂打工,以纺织厂为主,也在大学城附近卖过爆米花。在车间写诗。2017年开始在皮村工友之家工作,现为同心互惠公益店店员。 【本期时间轴】 [04:00]15岁半,差一年初中毕业,去技校准备打工 “她考上了高中,我要辍学去打工。她爷爷骑着电动车带着她从县里回来。我爸爸骑车带着我去县里交钱,跟人家走” [08:42]一路惊险,南下,抵达工厂 “我的内心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想象和孤独。甚至我还幻想,在深圳这样一个车间,遇见我初中时打过架的对手也来打工,我会过去给他一个拥抱,我们就握手言和” [14:50]在车间之中、之外的精神力量 午休有人放许巍的《蓝莲花》、汪峰,在大润发买了本10元的古诗词,后来花5元买到了一本二手的、海子的诗。如获至宝 [19:50]表达真实的渴求,在车间里开始写诗 “觉得我不属于这里,又不知道我该属于哪里” [23:30]经张楚介绍,过黄河以北来到皮村 “第一次见到打工博物馆的时候,我就被震撼了……那么多年的委屈,被记录、被承认了” [26:44]小海亲身经历过的“暂住证”事件 “看见门开了我冲出去,像鬼一样跑的特别快……钻到公园树丛里藏了半小时……后来我再也没有走过那条路” [28:40]打工二十年里经历的证件与博物馆藏品的交错 “证件说的是服务方便,其实就是一种限制一种束缚” [32:32]博物馆里那些触动小海的信 “给爸妈的家书里,总是署名‘不孝的女儿’‘无能的儿子’” [43:00]小海自己的家书故事 “那时候排队用IC卡打电话……现在的手机每个月有120分钟免费通话,我却不诉说了” [48:30]打工艺术博物馆的女工展厅 “一些人做了一些改变,开始做服务工友的机构。火种一样,一个影响一个” [53:50]打工二代是否会给父母讲打工艺术博物馆 “就怕根本意识不到,觉得这样很正常” 提及的部分展品 片尾曲:新工人乐队《劳动者赞歌》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厄尔尼诺,日子灼热。冰饮和空调搭救了城市,近郊的山里又是一片什么情景?想起去年9月远程录音时,听到嘉宾那边的虫鸣鸟叫,山里的声音听着就凉快!于是我们背上录音设备,来到了北京东北部城市和荒野之间的一处浅山地带的“盖娅·沃思花园”——《土里不土气》的两位作者,知识农夫长角羚和蚊滋滋在山里的家。 在书里,我们早就见识了知识农夫的硬核半野生活:自耕自食,安抚鸡羊,拜会鸟兽,关心蘑菇的褶皱、砍柴姿势、垃圾去向。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为万物奏鸣沉迷,与奇妙野性交谈”,本期我们则是地地道道用话筒记录了一段时间里的一切,以自然之声、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和解释,实践了与野性的交谈。 这期播客多以人类和生物的自然活动声组成,大可以在睡前或假日的下午点开(你要想摸鱼也行)来听,强烈建议带上耳机,也许不需要你刻意静下心,只要自然地沉进去一会儿,跟我们一起傍晚听山、夜里听虫,抚慰燥热的心。 出场顺序 [00:05] 热~狗 [00:26] 青花金龟 [06:10] 鹅 [07:54] 蝗虫类摩擦革翅声 [11:27] 绵羊(前面全是人类模仿) [18:32] 鸡 [25:00] 盖娅峰顶的风 [32:30] 橡子类果实 [39:20] 吃面条 [40:20] 鹰鹃 [47:40] 风铃 [57:05] 蛾子振翅 [01:03:40] 实际叫沟眶象 [01:08:24] 来自猪的微弱配合(前面依旧是人类模仿) [01:11:02] 金龟 [01:11:38] 人与小生灵支撑的生命之网 (种满艾草的防蚊宝座) [01:17:40] 知识农夫关于最热夏天的真实体会 [01:23:05] 试试去自然里“劳愈” [01:28:30] 人造但美丽的声音加餐 (以上所有照片包括本期封面图,均为“眼药”主理人吴老师拍摄) 图书简介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记录了拥有生物学教育背景的“八〇后知识农夫”长角羚和蚊滋滋在北京东北浅山地带的7年农耕生活。在看似平平无奇的北京城郊近野、听起来干枯冷漠的北方山坡沟谷,隐藏着爆棚的野性机密与生命故事——只要你保有对自然的敏感与惊奇之心。全书分为“里山技”“里山食”“里山客”三个部分,以350多张彩版手绘分享11类半野生活技能、107种动植物观察,还穿插有“大鹅历”“大地菜桌”“里山食物历”“农夫的一年”等十一组视觉饱满的“野性通讯”。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线下复苏了这么久,这时候才聊“线下”,显得非常后知后觉。 可转念一想,现在距离我们完全恢复正常的出行秩序,也就过去了半年时间。半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可以尽情拥抱丢失了很久的日常,但也仍需重新适应人群,拿捏“安全距离”。 这期节目,我们喊来编辑部的小伙伴一同分享这半年来的“线下”体验,从“特种兵旅行”聊到“发疯文学”,还试图寻找、概括“后疫情时代”下社会的整体情绪……线下的放开,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更真实的接触和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链接,其实都充满了冒险,伴随着各种冲突和磨合。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是我们斩断链接的理由。 也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和思考。 【本期时间轴】 [03:08] 分别聊聊解封半年后的感受和观察 [09:40] 分享最近的出行体验:国内国外旅游;看线下比赛;哪儿也没去,恢复通勤见同事(竟然)也很开心 [18:35] 这三年来,人跟人之间更隔绝了吗?(提到的专访丨戴锦华:我仍然相信,清醒和智慧的必要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556178) [27:20] 小杨的巴尔干之行:陌生人之间久违的真诚和热情,社会整体的松弛感 [33:58] 燃然后的上海之行:城市女性展现出的自信、对生活的掌控感令人印象深刻 [35:38] 子豹:从不主动规划出游,但也未停止向内探索 [39:52] 无论向外还是向内探索,都是对精神世界的调整和重组 [45:16] 逃脱日常,不一定要去“别处”,有时只需要改变视角 [50:20] 线下出行,带来更多人与人接触的机会,也需要在“共性”和“差异”之间寻找平衡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出版家汪家明先生嗜书如命。有的书读过17遍,有的书50多年都忘不了,不光是因为那些格言式的句子烂熟于心,更是因为这些老书里,有震动过他眼睛和心灵的插图。 (古斯塔夫·多雷 《神曲》插图) 这些插图大多是文学著作的插图:且不说《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约翰·克里斯多夫》等名著,还有一些不那么被人熟知的作品《初升的太阳》,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和《抒情诗集》等等插图,都连同青春的记忆,深深刻在汪老师的生命里。为此他写过专门介绍插图的书《难忘的书与插图》和《爱看书的插画》,而且为爱过的插图作者,出过不少图文书。 一个人的阅读史可能因为时代和际遇遭遇起起落落,但提及那些插画,仍可以想起当年读书的心情,重温那充满憧憬和梦幻的年代。本期节目,跟随汪老师的讲述,体验插图的魅力和灵动之气。也许还能唤起你记忆里,那本因为插图而记得的书。 《初升的太阳》前奏曲(柯里亚14岁画) 嘉宾介绍 汪家明,1953 年生于青岛,1972 年入伍,在部队文艺团体做美工(画布景),1982 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副总经理,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策划出版《老照片》《图片中国百年史》《凯恩斯传》《中国美术全集》(普及版)等图书。著有《难忘的书与人》《难忘的书与插图》《立尽梧桐影——丰子恺传》等。 【本期时间轴】 [02:50]一位出版人的“书梦”是指什么? [06:00]提到插图就不得不说的作品 《普希金抒情诗选》:秋(断章) (《欧根·奥涅金》:像白桦树一样的达吉亚娜) (《欧根·奥涅金》:寂寞夜里的达吉亚娜) [18:00]插图是不是有风格的流变 [28:30]插图作者与小说作者的关系 (库克雷尼克塞 作《带阁楼的房子》) (何多苓画《带阁楼的房子》) [34:20]因为插图而动心、留心、用心做的书 [42:40]对读者来说,作者的名字不重要,美就够了 (《静静的顿河》版画) [50:00]插图和图文书的区别 [57:00]还能为插图做些什么样的书 《巴黎圣母院》插图 (肯特《白鲸》插图) [01:02:20]关于汪老师的新作《美术给予我的》 “幸而,还是不幸呢,其中的许多人物,到现在还很有生气,使我们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读者,也觉得仿佛写着自己的周围,不得不叹服他伟大的写实的本领。不过那时的风尚,却究竟有了变迁,例如男子的衣服,和现在虽小异大同……凡这些,倘使没有图画,是很难想象清楚的”(鲁迅《小引》评《死魂灵》插图)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皮村,靠近首都国际机场,每天飞机都从村子上空飞过,噪音很大。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里,曾坐落着全国唯一一家由民间打工者自己创办的公益博物馆——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自2008年5月1日正式成立对外开放以来,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累计接待参观者五万余人次。2020年5月20日,即将被拆除的打工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告别仪式,馆长王德志向到场的观众讲述了办馆的历程,也充当了主持人,介绍表演朗诵、唱歌、表演和分享博物馆经历的工友。这些质朴的表达,都混合着飞机略过的轰鸣。这恰好呈现了一个对照:打工群体越建设着扩张的城市,他们就离城市更远些。 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几亿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打工群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在公众视野却很少能够看到这一群体的文化历史。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便记录着当代劳动者的文化历史变迁,倡导对劳动价值的尊重与认可。本期节目活字电波邀请到了王德志先生,带我们认识这座已经被拆除的、体现着新工人文化和劳动文化的追求的博物馆,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移民工的现代史。 本期嘉宾 王德志,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2012年“打工春晚”总导演。内蒙人,18岁怀着“春晚梦”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打工。在餐厅刷过碗,蹬三轮送过水,也在面包厂、印刷厂、广告公司工作过。 2020年5月20日告别仪式上持话筒者为王德志,白衣女士为施红丽(音)大姐 【本期时间轴】 [00:00]家政女工施红丽(音)诗朗诵:《别了,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03:35]博物馆诞生前史:发自打工人内部的原创打工人文化 [09:35]从北漂打工,到“用歌声呐喊,用文艺维权” [13:14]馆内陈列的打工人物件,凝结着有温度的历史 [20:10]那些未能呈现的新主题 [23:10]截至拆除之前,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里展览着什么 [33:00]新工人是谁?打工文化里为什么没吸纳白领? [38:24]新工人文化表达,表达了什么、如何表达的 [43:54]不同的观众:工人、学生、学者、媒体,在参观时有怎样的特点 [49:46]打工子弟学校的锐减,曾经的学生的现状 [51:40]这些年,馆长焦虑的难事儿 [54:42]博物馆展品的去处,接下来继续的活动 [58:12]眼下,新工人面临的新(大)挑战 [01:03:10]普通人能为新工人做些什么 片尾为博物馆告别仪式上,纪录片导演顾桃组织在场观众即兴合唱的《送别》 别了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作者:苑长武 让我来和你告个别吧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全国首家属于打工人的博物馆 就要成为“拆”字的最后一笔 无限期闭馆了 这个事件也将写进打工博物馆的历史 让我来和你告个别吧 和没有暂住证的孙志刚告别 和开胸验肺的张海超告别 和摆地摊的崔英杰告别 和“黑砖窑事件”的31名打工者告别 让我来和你告个别吧 和讨薪的民工告别 和维权的工友告别 和雨中蹬三轮车的兄弟告别 和流水线上的姐妹告别 让我来和你告个别吧 和被称为“流动儿童”的孩子们告别 和主持“打工春晚”的小崔告别 和“煎饼大姐”的架子车告别 和建筑工人的安全帽告别 既然时代的进程中有这样一段历史 为什么我们要让它空白 既然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为什么要漠视我们的存在 一部打工群体的历史 伴随着一个时代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向人们昭示—— 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 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未来 2023年5月13日写于皮村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垫底辣妹》是一部根据《年级倒数第一的辣妹一年内偏差值提升40以上并考入庆应大学的故事》改编的电影,该书取材自真人真事,由担任影片女主角原型小林沙耶加的私塾教师坪田信贵撰写。这样一个爽文般的逆袭故事在豆瓣接近45万观众的评价中,取得了8.3分,是描写高考电影里很出挑的那一个。 热血备考的故事为何激动人心? 成为黑马获得逆袭需要从何准备?观众相信的逆袭故事长什么样子?如今的市场似乎对热血高中故事并不感冒?带着这样的问题,活字电波邀请了两位特别的嘉宾一起回忆自己的中、高考经历,分别从个人体验和专业角度探讨国内外青春片、热血故事的风格、套路和可能。 嘉宾介绍 小朵,高三发力,从努努力才能考三本的成绩拼到600分,电视从业者; 咖咖,看完《垫底辣妹》后购入同款校服、学习工具的05后高中女生 【本期时间轴】 [02:24]高考前和高考后看《垫底辣妹》分别是什么感受 [07:38]青春期的颓废怎么破 [15:13]真人版“垫底辣妹”高三从300分飞升到600分的过程 [19:05]扪心自问:考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6:00]“劝学片”呈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37:00]展现高考的青春剧应该怎么拍 [49:20]05后高中生会想拍什么样的高中故事 [55:32]电视剧是社会思潮的凝结 [01:01:00]高中生学习的真实动力目标是什么 [01:06:20]励志片真的变少了吗?去哪里寻找热血 [01:10:50]经历过一个大考之后,留下了什么 为目标奋斗的各位请记住: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你不行。 共勉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