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青春期的伤痛花园,我学会了爱自己

活字电波

拆开你的记忆装置,你选取了哪些片段来构筑你的青春记忆?每个善感的人,都有内心一处秘密的花园,但当我们彼此交换心事时,又发现各自的心理感受如此接近——这是同一代人的相仿经历。如此看来,我们的青春期伤痛也算不得什么很特别的事了。但是各种调查报告中显示,今天孩子们的心理状况,的的确确到了一个更严峻的水平,接近五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 我们并不是心理、教育专家,但是我们从自救的经验里,拿出我们的分析和方法,告诉给各位年轻的朋友们、或正在经受难以名状的迷惘的朋友们:你的痛苦,也许是因为社会惯性与时代变化间的撕裂造成的扭曲导致的;你的存在就是意义而不必刻意呈现某种合格的样子;你一定会走出伤痛花园,真正走过的那一天,你甚至都想问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 本期节目录制于5月25日,525我爱我,请照顾、爱护好自己。 【本期时间轴】 [02:14]是什么触发我们回忆起那座青春期的“伤痛花园” [09:23]成绩波动、体罚、扭曲的刺耳的话,每个人学生时代的创痕都如此相似 [21:43]现在的孩子们似乎有更大的心理危机 [26:40]成长就是一次次重新拼凑自己,过程是有痛的 [35:00]目前来看,这种伤痛仍然在递传——因为惯性 [44:22]爱自己、治愈自己的方式 [49:00]渐渐地,就走过了伤痛花园,甚至没意识到怎么走出来的 [55:10]痛苦里甚至有一种宝藏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60分钟
99+
2年前

聊聊商伟的《云帆集》:学术为什么是可以依托生命的?

活字电波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面对摄人心魄的美景,只能感叹一句:太美了!……然后……词穷……这种体验,跟我们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商伟的新作《云帆集》的感觉类似,如何在蔚为大观的思想面前舞动锄头,条分缕析地讨论这本书的好,对我们来说是个考验。除了每次拿起-放下这本书,都回旋在脑门前的“令人折服”四个字外,我们每个人都从商伟老师的文字里攫取了自己学到的不同的内容,但都不足以复述和展现商伟教授本人观点、写作之精彩。只好将本期作为一次读书分享体会,不敢说这是次导读、导引,只期望能引起朋友们注意,增加大家与这本好书《云帆集》相遇的可能。 不过跟随着《云帆集》特约编辑黄昕的介绍,仍有几处关键词可以圈点:如果你对古文、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红楼梦》、《儒林外史》、唐诗和学术生活有研究;如果你对做学问的人、八十年代的北大中文系的思想氛围、老派绅士和品格感兴趣;或者你只是渴望读点新东西激起对生命、文化的新的好奇,你都可以尝试阅读这本书——商伟·《云帆集》 【图书简介】 《云帆集》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商伟先生近十年来学术思考精华首次集结,由点及面,蔚为大观。上编文章与他兴趣点紧密相关,展示了他如何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而把视野拓展至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乃至人类普遍处境的种种思考,见地高明渊粹。下编文章专门回忆授业恩师,使人看到一位执教于世界顶尖学府的学者的个人成长脉络,和他未被磨灭的赤子之心。上下编同时存在,形成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张力,较纯学术作品而言,更显人性光辉,让我们看到为什么“学术是可以托付生命的”,以及“学问背后更大的关怀”。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及硕士,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自1997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为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东亚系系主任。研究领域以明清小说戏曲为主,兼及思想文化史和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主要著作包括《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并编注《给孩子的古文》。 【本期时间轴】 [02:10]一份完美履历:从北大、哈佛求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04:02]《云帆集》大概是怎样的一本书 [09:10]想象中的读者是谁?“推销可以,畅销肯定做不到” [15:30]相较于纯学术写作,《云帆集》展现了更自由的部分 [23:10]以《红楼梦》中的“假”与“真”、唐诗的部分聊上编内容 [30:10]下编回忆恩师的内容更容易进入,但绝不“私人” [49:35]商伟老师求学的八零年代 [51:20]“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研究与时代的关联 [59:20]只有做书人才知道的一个独家故事!!书里没有! [01:06:53]《云帆集》的最佳补充读物《给孩子的古文》 [01:17:00]编辑认定的、手札里记住的阅读本书的“快乐” 青年商伟担任林庚先生助手时期的合影(1985年) 紫禁城宁寿宫颐和轩真假门贴落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82分钟
99+
2年前

女编辑母亲节圆桌:不必执着于成为理念中的母亲

活字电波

本期缘起于一位妈妈的离家出走经历,我们想讨论做一位母亲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然而不断延伸,触碰到了更深的地方:妈妈们为何还是想要在子女面前尽量完美、尽责,以及她们怎么做的。 当母亲的这些年,社会环境对母亲、亲子关系的“标准”其实在不断变化,每每面对这些风向变化的时候,本来就热爱思考和学习的女编辑们,更会自省和自查。但是如何甄别专家们左右互搏的观念?如何借用方法移植于自己的家庭?又是怎样在体验中感悟、真正做到尊重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又是如何处理愤怒和委屈,获得治愈的? 本期是编辑部妈妈们的心里话,我们的本意和讨论也是说在做妈妈、妻子、女儿、社会人以外,我们更是自己。但是做剪辑的时候总是不禁感叹:做编辑的她们怎么也这么会做妈妈! 祝全天下的妈妈们拥有更多快乐! 【本期时间轴】 [04:44]当母亲的情绪暴走时刻 [08:50]记一次母亲的离家出走 [14:00]妈妈的委屈从何而来? [18:40]妈妈们好哄,是因为她们一直在“自愈” [26:40]爱反省、主动学习做妈妈的知识的妈妈们 [31:52]现在做父母为何更难?到底该相信些什么? [45:00]和孩子做朋友,确实没可能(但不是你想的那样) [55:00]愿更多母亲有做自己的时刻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64分钟
99+
2年前

严肃讨论:究竟是谁在共情孔乙己?

活字电波

劳动节和青年节都过完了。从假期的喧嚣中回过神来,就业问题依然是现实的可虑的部分,但“孔乙己文学”似乎又无人继续讨论了。 《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关于《孔乙己》的各种权威解读中,几乎不见读者将自己的位置坐落在孔乙己身上的情况。而今天的年轻人为何共情孔乙己呢?他们的共情出发点是什么?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是什么?他们又是否将“孔乙己”符号化,做出了新的改造?今天面对长衫式的尴尬和艰难,要到何处寻找药方? 本期节目,活字电波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刘东,和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B站知识领域优质up主@我是黄鸭兄,一起以中西方不同教育的体验和观察、以真诚袒露的心路历程、以文学专业研究素养、以我们共同面对的文本与社会现实,一起深入严肃地讨论,究竟谁在共情孔乙己。 【本期时间轴】 [04:15]为什么大家会把情感的坐落对象放在孔乙己身上 [10:45]遇见“孔乙己文学”的第一反应:大学学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16:22]到底谁在共情孔乙己?可能的三种答案 [23:00]美国大学的博雅教育也会造成就业困难?绝对会 [30:00]自认孔乙己,但真的很难脱下长衫的原因 [36:45]一种观点:尴尬时刻脱下长衫往下走,是融入社会的必需 [42:06]我们对孔乙己的期待是让他读职高、做蓝领吗? [45:10]鲁迅肯定没想过孔乙己今天会被如此解读,但是他应该会赞赏 [53:10]消费完“孔乙己文学”,然后呢? [57:50]鲁迅对旧文人、新知识分子的塑造上有偏倚吗? [01:04:00]“无用的人”“在当下看起来没有马上的用处的人”如何自持 [01:09:40]可以从非虚构作品中找到“孔乙己”吗? [01:16:50]从左翼文学到路遥,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知识无用论”的 [01:22:50]其他应景阅读《优秀的绵羊》《文凭社会》《寒门子弟上大学》 [01:31:40]不再“你好我好”的年代,迎难而上 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94分钟
1k+
2年前

这么近那么远——被忽视的中国波斯文明互鉴史

活字电波

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波斯文化显得神秘、高远,其实,中国文明与波斯文明在历史上有过密切的交流,琵琶、箜篌、石榴等食物、器物均是由波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唐诗也影响了波斯诗歌。 在2023年初出版的著作《波斯札记》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专研波斯文化的学者穆宏燕以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了波斯文化的方方面面:历史、社会、诗词传统、审美趣味……书中的波斯有我们熟悉的一面,即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一面;也有陌生的一面,即受限于语言与地域的隔阂,长期游离于中国读者视野之外的一面。 本期活字电波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穆宏燕教授和新行思总编杨全强,共同畅谈中国和波斯之间被忽视的文明互鉴史,越出媒体搭建的信息茧房,修正习以为常的认知,走进新闻背后的伊朗历史,重新审视中波文明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嘉宾简介 穆宏燕,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非通用语学会理事。 杨全强,“新行思”联合创办人、总编辑,诗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 【本期时间轴】 [02:44]伊朗和波斯到底什么关系 [06:16]杨师傅两次策划出版《波斯札记》的理由 [14:25]以唢呐为例,看波斯文化的辐射圈 [23:20]从“东方文学有什么”到“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文学有什么” [31:26]资深出版人教读者阅读“潜文本” [43:20]穆宏燕教授与伊朗诗人萨罗希的交游 [48:05]禁酒的伊朗,诗人还写酒吗? [52:55]伊朗最杰出的女诗人——改变伊朗离婚法的福露格 [01:00:20]细密画的魅力与其哲学,和观看之道 [01:32:30]作为读者,从《波斯札记》中获得的感动和感悟 观众提问 [01:18:12]伊朗人的英语怎么样 [01:20:50]波斯文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01:24:40]今天的伊朗人怎么吃菠菜 [01:25:55]波斯细密画是否受中国画的影响 [01:27:50]中国对波斯的影响大,还是波斯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大 [01:30:28]波斯人和雅利安人的关系 《波斯札记》是屡次获得中伊两国国家级奖项的著名学者穆宏燕教授的力作。这本介绍伊朗波斯文化的精彩手记,是了解中东历史的入门之书,帮助我们再现一个被西方话语屏蔽的伟大文明,重建东方文明自信。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99分钟
6k+
2年前

世界读书日,听藏书家韦力讲“书”的奇人奇事

活字电波

中华文化斯文不绝,本质上是因为有大量的传统典籍能够流传至今。书籍承载着知识、文化与思想,而其传承则有赖于历代藏书家们对书籍无与伦比的热爱。他们或为购书豪掷千金,或为藏书专建书楼甚至园林,或在战乱频仍的时代携万卷图书颠沛流离、深挖洞穴,甚至在封建王朝更迭、国难当头的时刻,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古籍。正是因为先贤们的尽心尽力,薪火相传,才使得我们今天得以为中华文化为傲。 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历经数十年走遍大江南北,访问了大量藏书家的藏书楼、故居或遗址,潜心研究,为中国古代藏书文化著书立作。最近活字文化“中华文化新读系列”出版了韦力的新书《拥书万卷面百城》,该书围绕着书楼、书事、书家,展现了中国浩瀚丰厚的藏书文化。借由这个机会,活字电波围绕着韦力本人藏书、寻访的故事,制作了本期节目。 恰逢喜马拉雅423听书节发起了春日种书计划,本期节目由喜马拉雅423听书节赞助播出,借由韦力先生真诚、慷慨地分享,希望在你心里种下爱书的故事,成为滋养人生的养分。 本期嘉宾 韦力,著名藏书家,北京故宫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嘉德拍卖等数家公司古籍顾问。浸淫古书三十年,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收藏古籍七万余册,拥有个人藏书楼“芷兰斋”。 著有《书魂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初集》《古书之美》(合著)、《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古书之媒》(合著)等。 【本期时间轴】 [02:10]“拥书万卷”的藏书家拥有的第一卷是什么书 [14:30]藏书经验的来源:言传和读书 [23:57]对于书籍流通史来说,近代藏书的“黄金时代” [26:20]让人唏嘘的书楼——祁家的气节与澹生堂所藏之书的散佚 [33:35]郑振铎收购古籍的几段往事 [38:25]藏书家韦力如何踏上了寻访之路 [51:40]戴着假肢的寻访过程,有着难以想象的艰辛 [01:00:50]古籍的纸张和藏书方法得有多讲究,才能耐住南方的湿润气候 [01:14:10]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藏书的人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83分钟
99+
2年前

一个人爱书,能爱到什么程度

活字电波

你是个爱书的人吗?看到“拥书万卷面百城”几个字时,会有种按耐不住的激动吗?你是个有藏书爱好的人吗?会不会偶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感慨?你对藏书文化和历史有了解吗?去古建筑群里参观,遇见了门口栏着一条警戒线的空屋子,你张望过、想象过里面如果还有书该是什么样子吗?藏书、书香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围绕着书香故事的,不仅有名家、名人、轶事。更是一代代对文化有追求和见解,倾财力与心力,构筑藏书楼、藏书理念,觅书、运书足迹遍及华夏大地的藏书家们,与环境、时运、家国历史交织的,激荡又唏嘘的典籍保护往事。 活字文化“中华文化新读系列”新添当代著名藏书家韦力最新力作《拥书万卷面百城》,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本书特约编辑刘净植,一起聊聊这本新书:藏书文化是怎么一回事?书名从何而来?书里写了哪些的故事?作者的写法以及韦力其人。在其中我们还聊了聊那些没能呈现在书中的故事,在感慨古籍所经历过的奇人奇事之余,体验中国书香文化的感性巡礼。 《拥书万卷面百城》内容简介 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浩瀚丰厚,既有官方传统,也有民间递传。本书不欲从全面宏观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介绍,而是聚焦其中连绵不绝的民间藏书文化,以书楼、书事、书家三章为结构,选取藏书历史中较有代表性的藏书楼、藏书家,深入他们的藏书轶事、书香传奇,在历史与现实的绵密交织中,让读者进入中华书香文化的世界,进而探索中华文化斯文不绝背后的精神脉络和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北京故宫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嘉德拍卖等数家公司古籍顾问。浸淫古书三十年,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收藏古籍七万余册,拥有个人藏书楼“芷兰斋”。 著有《书魂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初集》《古书之美》(合著)、《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古书之媒》(合著)等。 【本期时间轴】 [02:24]藏书史是文化史的重要一部分,藏书文化渊源流长 [07:58]《拥书万卷面百城》的书名逸事 [11:41]以书楼、书事、书家三部分体验藏书文化,从天一阁开始讲起 [18:00]书楼里令人唏嘘的历史 [26:00]一个极爱书的无名女子的悲剧故事 [32:30]“以楼换书”“以书换楼”传奇《两汉书》 [40:00]藏书家最锥心的问题“你有《永乐大典》吗?” [45:00]作者韦力“无一字无来处”的写法 [58:20]为寻访丢了一条腿,仍停不下脚步 [01:03:40]以辛劳跟毅力,与数字世界对抗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7分钟
1k+
2年前

清明前,我们聊聊如何思考和面对死亡

活字电波

我们与死亡的距离,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渐渐生命里,就会出现“一个认识的人,去了”,类似的经验在你心里留下了怎样的记忆?如果死亡真正的实质就是“消失”,我们缅怀先烈、祭拜家族先人,是从仪式中整理自己的生活态度;而我们喜欢的电影、文学中描写的死亡,则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上的震颤。 现实世界里媒体对于死亡的报道方式,以及各式各样的文章,挑战着我们的观念,作为从业者或是受众我们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态度和位置。另一个层面,赛博时代,一些界限正在消失,不光是“大人物”可以留下自己的纪念物,普通人也有各式各样的电子遗迹。音容宛在不会再是抽象的表述,基于大数据的数字生命,可能是追求永生的新办法,但你会如何认知这件事情呢? 本期节目,我们交付了自己的经历、观念、情感和故事。这是一期极真诚的节目(当然这是我们的特色)。春天了,陌生人,我们也为你祝福。大家都好好地。 【本期时间轴】 [04:00]小时候怎样认识到了“死”这回事 “人们吹拉弹唱甚至还在打麻将,怎么是一片欢闹的气氛呢?” [16:25]一些印象深刻的关于死亡的作品和文本 《生之欲》《好好告别》《最好的告别》…… [32:45]媒体、自媒体在如何报道死亡 “我不想再写名人去世的文章,我离开了这个行业” [48:40] 比起后知后觉,我们如何面对重症患者或“将死之人” “从一个人生病到痊愈的两年多,我不敢和她说话” [57:20]最难的是面对至亲的人离开 “你又不想让ta离开,但又没有办法” [01:08:20]梦见旧人 “梦,是安慰” [01:13:30]如何理解数字生命 “我们接受消失,才会真正长大”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82分钟
1k+
2年前

导演谷壮:“拍有血有肉的人,有情有义的货”

活字电波

2023年春季上架的《这货哪来的》刷新了“豆瓣评分9.0分以上的纪录片”片单,一直霸榜蝉联B站纪录片No.1。选题好,片头好,故事好,拍摄剪辑好,解说文案好……“这货”延续了《人生一串》的风格,出手稳准狠,舍得出时间和力气,以超长周期的投入、对各式风格的包容,给予了创作者足够的空间,成就了一部好看、耐看并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作品。 《这货哪来的》同时带有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的格局,“人造万物·货见众生”在追溯一件件不起眼的小商品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记录了商品流动大潮里逐浪赶海的小人物们。他们可能是夫妻店、小作坊、中小企业主,他们也是支持着“制造业大国”的毛细血管。这部片子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让观众感觉到,小生意里足见浮沉人世,小玩意儿里有人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这些真实的普通人“搞钱”故事给人带来了治愈和安慰,就像有位网友评价的“看完之后觉得人生还有很多种活法”。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了《这货哪来的》第二集《舒服供应链》导演谷壮,聊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和背后的故事,货是怎么选的,百万文案怎么写的,一千八百个镜头怎么拍的……有料有趣。如果你看过这集,一定早想问“卡车宝贝到底是怎么找到的”,如果还没看过,听完后,你一定会找来看看,一起为“这货”惊喜,被“这人”打动。 本期嘉宾 谷壮,青年导演,摄影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创作专业硕士。 代表作品: -纪录片《这货哪来的》,导演、撰稿、剪辑; -系列纪录片《人生一串》,导演、撰稿、剪辑; -LPL 2020 年官方纪录片《来者何人》,执行总导演,TES滔搏战队“少年”分集,导演、剪辑; -短片《马尔多罗之歌》,编剧、导演、剪辑。该片入围2018年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十三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官方特别展映。 【本期时间轴】 [01:20]《这货哪来的》第二集《舒服供应链》片头原声 [04:20]这“货”怎么选?边界在哪里 [11:16]第二集三条线索四位主人公 [15:15]看哭很多人的“卡车宝贝”到底是怎么找到的 [28:10]刚经历过搬家的人品评日式搬家 [31:14]“舒服”这个主题下有个不让人完全舒服的点 [41:00]拍摄无脚本,有万字考查报告,以及“百万文案” [51:10]片子以外的真实搬家故事 [59:01]看一眼就觉得非常善良靠谱的表哥是个浪漫人儿 [01:07:12]能包容各种风格的“一串”团队 [01:10:15]空镜拍摄一样有门道 [01:15:24]真诚的片子和人物,被观众升华了 剧组团队照片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84分钟
99+
2年前

尘世好烦!出版人汪家明:你需要丰子恺的“三心宇宙”

活字电波

丰子恺的文字与图画中,处处皆是他的温柔悲悯与率真恬淡。所谓“三心”,乃诗心、童心与佛心,这“三心”是丰子恺创作的三大主题,贯穿了丰子恺的一生。 曾在1991年书写过丰子恺传记——《文心与佛心:丰子恺》的出版人汪家明,在此后三十年余年的岁月里,通过与丰子恺后人及其他研究者的交游,反复阅读、观看丰子恺的作品(包括50册的《丰子恺全集》),还有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厚,更深入地了解了丰子恺,也更理解了,不是“二心”,而是“三心”。《三心集》中的散文与漫画便是按照这“三心”分类整理而成。 “诗话、词话,是我近年来床中伴侣兼旅中伴侣……”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 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 尘世多烦扰?你需要丰子恺的“三心宇宙”。本期节目,跟随汪家明先生的款款讲述,了解丰子恺的人生与创作。广告法上并不允许写上“最”字,但汪家明对丰子恺的熟稔,能超越网络上能搜到的“百科”。你还会有另外一个安心的发现:博览群书与生命体认的共情,能生出平易有趣又动人的讲述,对话者共同营造一个知识流动和情感共振的美妙空间。 祝收听愉快呀!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有《缘缘堂随笔》、彩色画册《子恺漫画选》、艺术理论著作《丰子恺美术讲堂》、漫画《护生画集》、翻译夏目漱石选集等。 本期嘉宾 汪家明,《三心集》编选者,作家、资深出版人。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副总经理,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著有《立尽梧桐影——丰子恺传》 【本期时间轴】 [06:32]说到丰子恺,就不得不说李叔同 [13:30]“中国现代漫画事业的先驱”画的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漫画 [22:05]为什么是诗心、童心、佛心这三心 [35:55]一个依靠着诗和艺术活下去的人 [43:32]不是超脱,是暂时出离人世 [46:30]“艺术的”逃难之中并不画苦难 [57:05]不回避,不能真的在乌托邦里 [01:01:20]汪家明先生与其《丰子恺传》 [01:11:20]三十多年后,对丰子恺的新解 [01:20:32]作为编者做《三心集》的初衷 聊天中提及的部分作品: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93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