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江✖️陈丹青:艺术和写作之于人生的意义

活字电波

《角斗场的<图兰朵>》一经面世,便收获了一众名字响亮的拥趸,比如陈丹青。上世纪70年代,年龄相差一岁的陈丹青和田浩江,分别做过农民和工人,二人都在29岁时去到美国,也曾在纽约经常交往。但是交情不是陈丹青诚邀田浩江进行对话的根本动因,这个夏天,陈丹青为这本书数次感动,甚至慨叹自己同样书写的国外生活《纽约琐记》与之相较显得“太装X了”。 陈丹青跟田浩江和妞妞在纽约街头 这是一场熟龄并相熟的人之间极其坦诚的对话,《角斗场的<图兰朵>》确确实实展现了田浩江本人一路从美国牛仔州奋斗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跻身世界级艺术家的、独一无二的奋斗经历,但确实如陈丹青所说,书写自己的成功要比书写自己的苦闷难得多得多。然而本书并不是在炫耀成就,田浩江的笔法极其坦诚,他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通过文字呈现出来,他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经历,而他的经历本身就是歌剧。 你也可以同步收听活字电波第106期《世界上最会唱歌的一群人,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丨田浩江专访》更多地了解歌剧相关的内容。 【本期时间轴】 [01:45]二人的交游,陈丹青的当面表达感动和喜爱 [09:00]艺术家是虔诚的作者 [13:40]写《角斗场的<图兰朵>》是一个挣扎的过程 [19:20]嗜歌剧如生命的人为何再也不看歌剧了 [21:10]同代人的辨认,如何理解李安所说的“全盘西化” [29:30]如何表演跟经历的关系,如何对应那种“内心的感觉” [35:00]歌剧世界的私人指南:台前、幕后、群像 [41:40]对人物塑造来说,眼睛很重要 [50:30]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是围着他很多东西,有的是因为情感 [57:35]艺术家有年龄焦虑吗?What's next to you?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68分钟
10k+
2年前

商伟✖️柳袁照:重返古文,找回失落的优雅与诗意

活字电波

中国人的一切经验和信息,都藏在以古文为载体的古典文化里。古文覆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可以从中读到美德与修养、友谊和情义,也可以读到对自然的观赏、艺术与审美的趣味,以及生活的经验和历史的智慧。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说: “古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晶。小自身边琐事,日常交往,大到历史兴衰,天下存亡,没有古文不涉及的话题,也没有古文处理不了的题材。” 商伟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他先后就读于北大中文系、哈佛东亚系,师从袁行霈、林庚、宇文所安、韩南等泰斗级学者,学术视野开阔、造诣深厚。 由商伟教授选编注释的《给孩子的古文(插图版)》刚刚出版面市。一部好的古文选,就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读本;阅读一本好的古文选本,也就是经历一次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礼。古文,不仅带我们感知中文的雅正典丽,更是把遥远的时代与今天连接在一起。 活字文化特邀商伟教授将与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知名图书推广人柳袁照一起,从《给孩子的古文(插图版)》聊起,谈谈阅读古文经典对于人生成长的意义,带领我们透过文字,触摸代代相传的文化精髓。 【嘉宾介绍】 商伟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给孩子的古文(插图版)》编注者。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1982年师从袁行霈先生攻读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方向)研究生,1984年毕业留校,兼任林庚先生的助手;1988年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师从韩南,主攻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获东亚语言文化系博士学位。同时师从宇文所安继续从事中古文学的研究。目前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讲席教授。著作有《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等。由于其严格的学术训练、跨文化的工作经历,先后给中外学子讲授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因此功底深厚,视野开阔,讲解深入浅出,本次专为青少年编选了《给孩子的古文》,并与文对应选珍稀古画相配合。 柳袁照,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苏州第一位特级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被称为“最中国”的百年名校苏州十中任校长十五年;兼任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曾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本期时间轴】 [07:10]现代人为什么编古文选? [23:52]当读到《给孩子的古文》,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27:56]现代的我们,阅读能力其实是退化了 [45:00]一线教师的肺腑之言:当下最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最讲不清楚的 [01:02:15]中国的文化是通过文字而维系的文化,所以它从来没有间断 [01:18:04]如何读古文 [01:24:10]现代汉语是一个不太成熟的语言 [01:32:25]插图版,插的是历代名画名帖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104分钟
99+
3年前

林鹤✖️王炎✖️毛尖:透视美利坚,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权力真相

活字电波

活字文化“A纪实”系列的第一本书《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是一本能唤起讨论激情的好书。作为非虚构作品,作者以硬核的历史资料,将难觅踪迹的“小人物”召唤到历史前台,借美国国父杰斐逊隐姓埋名的黑奴女儿的身世和消失,揭开了新大陆民主革命号召“生而平等”背后,被漠视的生命和不上台面的历史。既牵涉到美国的政治,又牵涉到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 本期节目,我们将“A纪实”系列译丛主编和两位学者,以“透视美利坚:那些我们不知道的全力真相”为主题的对谈,搬运至播客。我们将一起跟随老师,从《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中的一幕幕历史的细节中透视美国社会和历史,呈现对真实人生的深度关注和解读。当下的美国社会滋生了许多新的现实矛盾,引发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扰,而其根源与过程,正隐藏在这些历史的细节当中。 你可以先听活字电波103期《从总统山到唐山,她们,被忽略被遮蔽被侮辱被损害》补些本书的基本内容。 【嘉宾介绍】 林鹤,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后留校任教,之后转为自由作者。著译作品有《西方20世纪别墅二十讲》《流水别墅传》《水晶之城:窥探洛杉矶的未来》《包豪斯》《世纪风格》《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等。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有多年海外旅行经历,并往来于中美学界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奥斯威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美国往事—好莱坞镜像与历史记忆》等。 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当世界向右的时候》《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一直不松手》《夜短梦长》《一寸灰》等。 【本期时间轴】 [01:04]微观看宏观,毛尖认为《白与黑》是一本真正的美利坚戏剧的文本 [08:50]《白与黑》谈的是两个巨大的历史,却以新历史观给它们加上血肉 [20:08]非虚构的写法除了是新的史观,也是硬核数据现实主义 [30:15]国父与黑女奴之间的“感情”是主奴之间的一切悲剧 [37:00]从材料中分析一段不浪漫的冰冷“韵事” [48:30]黑白以及其他族裔之间的种族矛盾仍是当今美国动荡的诱因 [01:00:00]戏剧性东西很容易变成一种廉价的胜利 [01:04:40]在制度困局下,教育并不能赋予女性父权下的自由 [01:22:30] 《白与黑》引发的对历史和西方知识的反思,对好莱坞式个人叙事的批评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92分钟
3k+
3年前

国产片这不行那不行,出个片单都不行?

活字电波

时隔一年,活字文化出品的新课《戴锦华大师电影课·中国电影50部》如约而至,戴老师的云学生们也再度活跃起来。不同以往的是,《中国电影50部》聚焦中国电影,精读20世纪八十年代以降,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电影,而这50部电影与课程评论区的观众对于国产片的“熟悉”有所偏差,争论的声音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为什么《大话西游》会被一部分观众视为水准不高不值一讲的电影/为什么没有谢晋导演的作品/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出现了3部/为什么讲姜文的商业片《让子弹飞》而不是艺术片《太阳照常升起》……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两位长期关注戴锦华老师,但并非电影专业、也从未与戴老师谋面的“云学生”,和本课程主编一起分享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以及一本正经地(主观)分析国产片片单的争议。 【本期嘉宾】 卤煮,戴锦华大师电影课系列课程主编 云学生代表:朱静宜(就读于武汉大学),金玉崧(就读于康奈尔大学) 【本期时间轴】 [02:27]成为戴锦华云学生的方式 [07:13]激情下单《中国电影50部》 [10:42]课程主编对片单的说明 [21:24]张艺谋为何占了50分之3 [25:30]看院线国产电影会遭鄙视?why? [39:13]有《大话西游》所以怀疑片单质量?这…… [53:04]如何做个合格的云学生 [58:56]独家幕后制作花絮 [01:02:27]每个人心中的那部国产电影 【课程片单】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1分钟
1k+
3年前

戴锦华✖️李睿珺:电影让我们看见不可见的人

活字电波

《隐入尘烟》是今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院线电影,也是“口碑救票房”的典范。作为一部乡土题材的电影,导演李睿珺为何对这个问题如此关切?影片拍摄阶段赶上疫情再起,电影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叫好不叫座,已经成为了很多电影上映后老生常谈的话题,而这背后的原因是艺术片题材的曲高和寡,还是电影市场大众审美的局限? 2022年是戴锦华老师于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执教的第40个年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她携《戴锦华大师电影课:中国电影50部》再度聚焦中国电影,分享她对于电影的无比热爱。7月27日,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直播连线《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以“华语艺术电影的突围”为题,共同探讨了《隐入尘烟》的创作构想、观片体验思考,在中国电影体系脉络之中,谈为什么拍摄农民,和拍摄农民的意义;“他者”和不可见之人被区隔和驱赶,意味着什么和需要反思什么;国产文艺电影突围需要何种外部支持,以及电影工作者做什么样的准备。还有电影人和爱电影人对电影无尽的爱:走下去,走到无路可走。 让我们跟随学者与导演,一起记忆历史,触摸现实,开启关于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永恒追问。 【本期时间轴】 [02:20]为什么在电影中展现乡土农村,而且是农村的边缘人 [10:43]用圆形结构,展现一种依土而生的生活:把剧本上的文字播到土里去,用镜头去收割它 [22:40]在农业的劳作,在生产,在人和土地的关系中非常自然形成的浪漫主义 [33:00]构想当中的老四的结局是什么?用悲剧想的唤醒是什么? [42:00]现代文明的车轮碾过,“弃民”生命的意义 [48:30]戴锦华老师对《隐入尘烟》的结局有所保留 [51:36]电影工作者对观众接受艺术片的思考 [59:10]爱电影的人分享对自己的爱:没有资本加持的影片应该有更多的空间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4分钟
9k+
3年前

云毕业也是溢出耳机的青春啊!首批00后大学生毕业了

活字电波

班级会议室合影、学位服邮到家里却错过了毕业时间、直到毕业也没见到某些同学……首批00后的“云毕业”确实让人有点“蚌埠住”。 调笑各种五毛VR特效、吐槽完学校学位服丑陋之后,如何整理这段毕业季?日后又将以何为载体,回忆自己独特的青春记忆?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3位刚刚毕业的00后,以第一视角漫谈毕业的这段日子,也听听被贴上“网生代”“宅生存”“整顿职场”标签的他们,本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本期时间轴】 [03:48]00后毕业的BGM是哪首 [06:58]以北理工为例的线上毕业典礼、第一视角拨穗…… [09:20]这一届同学从三次元转二次元再转三次元 [16:05]数字原住民何时第一次拥有智能手机 [24:00]连毕业照都线上合影的00后,回忆毕业的载体是什么 [32:22]佛性或是二战考研的一批毕业生 [40:40]00后给00后的关键词 [50:45]00后在宿舍的精致生活 [58:08]00后如何面对 “普通” [01:02:00]真实00后“整顿职场”的方式 [01:03:32]网生代是如何处理网上异见的 [01:09:40]经历大学之后,00后的心态有怎样的变化 [01:15:30]觉得自己会一直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01:20:30]关于叛逆的彩蛋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86分钟
99+
3年前

明星都去考编了,普通人艺考还能做什么丨对话中戏教授赵志勇

活字电波

顶流考编事件之前,艺术行业作为特困行业的事实可能还没那么扎眼。疫情三年,艺考已经做了大幅度的改革调整,连同门户网站弹窗新闻的落寞,其社会效应也将不复从前。在泡沫坍缩的时代里,你怎样想象作为娱乐业后备军的艺术院校?你是否经历过艺考?你知道“契诃夫病”吗?通过万里挑一的艺考进入梦校之后,学生的自我期许是什么?在舞台下、镜头外,艺术世界跟现实究竟有没有关系,面临行业困境的“天选之子”如何面对梦想和现实的分裂?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赵志勇,在从事教学研究之余致力于推动中国内地社区剧场实践。十余年来一直在城边村流动人口社区、珠三角工业园区、打工子弟学校、边疆少数民族村寨等场域中为弱势群体开展戏剧工作坊。曾经指导过两个打工女性组成的戏剧小组进行戏剧创作,协助她们用戏剧实现自我发声和社会赋权。赵志勇老师也带领中戏学生从学院进入城边村,在应用戏剧的实践之中,让掌握了艺术技能的年轻创作者们,重新定位自己与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也许不再自认是拥有高级文化资本的社会精英,是为了不使自己在了解社会现实后脆弱,不被媒体和消费逻辑左右,不因与生活现实疏离而产生无力感和悬浮感。 本期嘉宾 赵志勇,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戏剧戏曲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戏剧系访问者,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人文学院媒体与文化研究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戏剧美学、当代剧场、应用戏剧和社区艺术。担任编剧、戏剧构作或导演的戏剧作品曾在2013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2015/2016/2017年打工春晚、2019乌镇戏剧节、2019南锣鼓巷戏剧节、2020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社区艺术节展演。 【本期时间轴】 [04:12]明星考编,从九十年代就有了 [10:00]在中戏读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16:26]大环境下,艺术专业的就业困境 [25:34]艺考的几次、和正在发生的变化 [35:08]艺术要“深入生活”是怎么回事 [36:45]什么是应用戏剧及其实践 [52:20]在城边村的木兰社区中心,跟打工姐妹合作的戏剧活动 [01:01:15]被异化的环境中,对艺术的渴望应该得到满足 [01:10:20]艺术神话破灭后,学艺术为了什么呢?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8分钟
28k+
3年前

连书名都差点儿不过审的书,搞了个元宇宙的展?

活字电波

“我们四周可能就正在发生最恐怖的事,人类相互之间可能做出最邪恶的罪行——我们心中充满怜悯,同时也担心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又陷入日常的俗务,忘记了自己的同情感受,含含糊糊地继续过日子。对那些无名之辈与遥远之地受苦的人,我们甚至激不起一丝同情之心。 四大圣哲的态度与我们大相径庭。 在佛陀与耶稣看来,苦与死是现世存在最根本的真实;这正是他们要以自己的生命、洞见与思想来超越的真实……苏格拉底与孔子坦然正视死亡,以至于死亡在他们面前没有了意义。” 试想你身处一个立方体空间之内,看到地板上有上面的那段话向你流动过来,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简体中文版《四大圣哲》近日在活字文化策划出版。本书的编辑黄昕以“一本书照亮你我的存在”为主题,策划发布了“全球首场元宇宙新书分享会暨主题大展”。这是元宇宙平台cryptovoxel第一场以图书为主题的线上展览,二者如何结合?如何搭建一个线上展览馆?为什么是《四大圣哲》这本书?四位圣哲又如何照亮我们的生活?我们在本期里具体地聊了聊。 【本期时间轴】 [03:50]怎么想到书与元宇宙结合的? [17:34]如何在元宇宙造境?这其实仍是一个有限制但有趣的平台 [26:20]“四大圣哲”为何是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这四位 [38:20]译者傅佩荣老师为《四大圣哲》增添的两万多字注释 [42:08]人的基本处境:痛苦、罪恶、死亡 [48:30]豆友读书反馈,如何认识雅斯贝尔斯 《四大圣哲》简介 四大圣哲是“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限制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缔造者? 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之睿智与广博及其自身的曲折经历,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让我们得以取法圣哲,直面对终极问题,寻找独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 本书译者傅佩荣教授说,《四大圣哲》所教给我的,比整部哲学史所教给我的还要深刻。傅教授以其在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深厚修养,历时七年译成此书,增加了两万多字的译者注释,对文中众多专有名词详加注解,特别对于“孔子”一章中雅斯贝尔斯所引转译文献的偏差之处辨明厘清,堪为珠联璧合。 译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早年师从方东美先生,后于耶鲁大学深造,受教于余英时先生,继而执教欧洲。傅佩荣在宗教哲学、中国哲学(孔孟老庄思想),以及译解传统经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大学》《中庸》方面造诣颇深。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63分钟
99+
3年前

世界上最会唱歌的一群人,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田浩江专访

活字电波

三十五年来,始终跟妻子玛莎一起旅行的田浩江,抵着不知道该降落到哪座城市、对隔离政策无从把握的压力,承担比平日贵4倍的票价,回到了北京,带来了他的处女作散文集《角斗场的<图兰朵>》。 在这本书的新书发布会现场,三联韬奋书店架起了一台三角钢琴,田浩江边叙边唱。西川笑言《角斗场的<图兰朵>》的书封的名字汇集,就仿佛一部歌剧的节目单。汪晖评价这本书像小说,有着“一线穿珠”的结构,以田浩江和歌剧,串起了围绕着歌剧人生中遭逢的各色人物,叙述有深度、有尊重,每个故事都有特别好的出场和结尾。郭文景连用了6个“非常”盛赞,说这是音乐学院学生的必读书。 这本书的好看不全赖于田浩江在歌剧事业的超凡成就,《角斗场的<图兰朵>》不是歌剧艺术家写的冷门艺术欣赏指南。田浩江本人的经历足以自成一部歌剧,同时他还有特别擅长讲故事、深刻描摹世态人情的文学能力,他的写作直接、生动、干脆,充满了戏剧性、画面感和韵律感,他用对生命强烈的情感,书写出了这本迷人的书。 本期节目,我们万分荣幸地邀请到田浩江本人,讲述他写作的源头,和职业生涯中有关歌剧的怕与爱。有关人生的无奈和艺术的辉煌,有关第一代去海外发展的中国年轻人的百分之三百的努力。 这绝对是你能听到的最美的中文男低音。 【本期嘉宾】 田浩江,北京人,首位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签约20年的中国歌剧演唱家,在国际范围的重要歌剧院饰演过50多个主要角色,演出超过1400场,并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等十几部中国原创歌剧的首演中担任过主演。田浩江是iSING!Suzhou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的创办人兼艺术总监,他的英文自传《歌剧人生》入选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系列书籍。田浩江获得过美国丹佛大学终身成就奖,俄国“BraVo”国际艺术家评审会“最佳歌剧男声”奖,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担任策划、导演、编剧和监制,制作演出了上百场音乐会和舞台剧。近年开始散文写作,作品分别在《收获》和《十月》获选刊出。 【本期时间轴】 [03:18]倒回去反复听十遍的最美的试音 [05:00]处女作诞生之后的恍惚:人生中充满不可思议 [11:12]“没有他们没有我的歌剧事业,但是我为了歌剧事业要和他们告别” [16:25]经历一个4个小时的午餐,像离婚一样地,与保罗·科泰的分开 [21:12]请注意:在海外歌剧演员没有终身合同 [27:34]上百次的、“魔鬼的”、戏剧性的试唱经历 [33:44]时间管理大师?第一要义是百分之三百的努力和用功 [38:25]最喜欢的角色、刻进肌肉记忆里的唱段 [40:45]“不紧张的歌唱家是不认真的歌唱家” [45:16]歌剧演员嗓子疼还要上台时怎么办…… [50:21]坏消息:舞台事故 [54:40]好消息:超长发挥的演出 [58:40]歌唱,(还能)弥合世界(吗?) [01:05:05]艺术家眼里的世界上最美的歌剧院 [01:09:08]歌剧迷的特点与新时期的变化 [01:16:30]如何面对有歌剧梦想的年轻人 片尾曲:《山楂树》俄罗斯民歌 选自田浩江专辑《小路》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83分钟
99+
3年前

每当遇到现实中的难关,我都用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来摆脱困难

活字电波

缺乏共识的时代,因为在网络上发表个人看法而被朋友拉黑,怎么办?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彷徨的是小镇的“边缘人”还是一线打工的原子化个体?今年以来,面对疫情、战争,隔离、封闭诸多环境的变化,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表达了相似的苦闷。当活字文化的编辑们将《钱理群讲鲁迅》课程的部分反馈、提问一并发送给钱理群教授时,他以手写的六、七千字回应: “每当我陷入思想困惑,或遇到了现实环境中的难关时,我都用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来摆脱困境的。可以从做好一件事情中获得成功感,在总体焦虑中获得某个瞬间的踏实感。” 本期我们邀请了《钱理群讲鲁迅》课程主编卤煮、图书编辑陈碧村、刚入职就赶上封控正在适应期的新同事赵聪,和前阵子被拉到河北集中隔离的阿廖一起聊聊生活中具体的难关,以及如何在无力的日子里给自己鼓励。 【本期时间轴】 [05:40]谁是给钱理群老师写信的人 [14:15]“非必要消费”能救自己吗? [18:20]《慢下来》这本书做的过程就很慢 [26:20]本期必听的一个又丧又幸运的可爱故事 [35:10]一早被“弹窗3”的新同事现场连线 [45:21]居家疗愈自己的内容 [51:35]敢做一种长期作战的准备吗?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60分钟
1k+
3年前

不想演老头的李保田,躲在家里画了什么?

活字电波

演员李保田画了大半辈子画,既极少发表、参展,也不卖画,因为题材大胆生猛,多半无法过审,我们无法得见其自费出版的作品集《李保田作品》。但活字文化对作品集中的文字和图片进行重新编排和补充,做成了一本符合审查尺度的“中国版”——《自说自画:李保田》。这是首次公开发表的李保田的文字绘画作品,更是一本呈现了李保田人生经历、艺术思想和绘画、木雕、剪纸等作品的难能可贵的书。 李保田的画和文字,是野生的。这野生里带着他那代人特有的历史来路。本书便基于他的画与文,企图折射一个共和国同龄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春少艾,到七十年代的惨绿少年,再到八九十年代的激情岁月,而至新世纪的老年的个人精神史。不爱演千篇一律老头子形象的李保田,在绘画中找到了自己的出口和自由。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策划出版《自说自话:李保田》的责任编辑刘盟赟;活字文化资深图文书编辑尹然;以及一心想采访李保田,在智能时代通过信件联系,终于使李保田接受其采访的澎湃新闻驻京记者王诤,聊聊阅读本书的感受和成书的故事。 【本期时间轴】 [04:25]第一次看到李保田画作的感受:震惊 [09:28]在发现其画作之前了解到李保田文字的老道 [17:16]李保田让人不愉悦的“私绘画”——画画是为了自己 [34:25]大量的图和金贵的字,如何编排《自说自画》 [44:30]跃然纸上的丑角形象与深刻的反思精神 [48:25]阿城的“审丑”与李保田的“学坏” [54:20]“门神文化”就是需要被抛弃的文化 [01:01:42]李保田的“看过”“在看”“听过”以及我们要去看的 本期封面图:李保田《羊头骨与马蹄莲》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5分钟
99+
3年前

从总统山到唐山,她们,被忽略被遮蔽被侮辱被损害

活字电波

什么是系统性性别暴力?就是我们没有预见唐山打人事件,但被激起愤怒的当下,立即连缀到太平洋之外的总统山:从二百多年前的大革命时代,《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维护的就只是白人男性。女性和有色人种从来都是隐形的,甚至仅仅因为母亲的肤色,就能凭借“一滴血法案”断定谁生下来就是黑奴,到二十一岁可能赎身获得自由,甚至永生都是奴隶。 你知道吗?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有三个女儿——两个自由的白皮肤女孩,一个被奴役的黑皮肤女孩。在初获独立的美国,这三个女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她们的故事精彩非凡,却很少被人讲述。 大女儿玛莎曾在巴黎接受开放的教育,渴望独立与自主,却早早地被套上“主妇”的身份,生育了12个孩子,一生都活在父权制的主导下;二女儿玛丽亚敏感又顺从,一直试图活成父亲和丈夫理想中的样子,践行着所处时代规定的得体的女性行为,最后却在“成为母亲”这一女性唯一被认可的使命中耗干了身体;黑皮肤的小女儿哈丽特在种植园中长大,为了获得“自由”,不得不隐姓埋名,转换肤色阵营,假冒成白人女性沉默地活着,终生忍受孤独。 通过层层深入的侦探笔法、丝丝入扣的历史考据,《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为我们重新讲述了这三位女性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如今回望她们,这些故事促使我们去追问:这么多女性的人生、天赋和激情,为什么被从美国的历史中抹除了?经历过两百多年为独立自由的奋斗,关于性别和种族的偏见为何依旧强有力地控制并分裂着美国人? 本期播客邀请到《白与黑》的编辑小杨,与编辑部深受此书震撼的同事,一起聊聊阅读本书的感受和发现: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复杂面向,非虚构写作,以及父权制下不堪一击的她们能否重建自我,寻找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本期时间轴】 [03:40]读完《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之后梳理出的关键词 [09:20] 《白与黑——国父的女儿们》讲的是什么故事 [17:42]杰斐逊三个女儿不同的人生与相似的不性 [39:40]本书带给我们的颠覆:修道院竟然可以逃离父权制牢笼,奴隶主喝着黑奴的奶,杰斐逊是“劝解大师” [51:30]蒙蒂塞洛——用具体的建筑结构来体现对女性的无视和压迫 [58:25]非虚构的写作应该是什么样的 [01:08:40]读这本书我们纷纷想到了自己:女人是怎么沉沦、磨损在生活里的,与“passing” [01:16:00]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美国? 本期封面图:提图斯·卡帕《仁慈神话的背后》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85分钟
2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