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在过去几年,中国式创新层出不穷,就连硅谷都开始觉得中国创新有反超的优势。一些创业者开始抄袭中国的商业模式(例如Facebook抄袭wechat,或者共享单车模式被搬到硅谷),而一些投资人也号召硅谷创业者要多向中国创业者学习。 但今天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 一个创新的系统的顺利运转,需要大量的钱,需要耐心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需要有制度空间,也需要有好的经济环境。 那如果把中国和美国放在这些条件下一条条去分析,会看到什么样的图景呢? 今天的话题是从中国公司扎堆上市开始说的,但事实上,两位嘉宾详细比较了中美创新生态在资金量、投资人、制度空间、政府支持、经济环境的差别。 本次访谈嘉宾 张璐,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最近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 刘勇,硅谷风险投资人,曾先后在多家硅谷著名风险投资机构任职 相关阅读 为什么互联网独角兽近期扎堆上市? 焦点分析|四面迎敌的美团,交出怎样的上市答卷? 最前线 | 光大证券首次给予小米“减持”评级,小米今日股价大跌逾6% 影响硅谷的孙正义以及他的超级投资战车 Enjoy!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硅谷前辈 Jim Barksdale 有一句名言: 这个世界上的生意要赚钱,只有两种方式:捆绑,或是分拆。 In business, there are two ways to make money. You can bundle, or you can unbundle 关于Jim Barksdale 他曾是网景(Netscape)公司 CEO。也曾在 McCaw Cellular/AT&T Wireless 担任过CEO,在 FedEx担任过COO。此后他还在时代华纳(Time Warner)、FedEx、升阳( Sun Microsystems)的董事会担任董事长。他还是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外交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 关于“绑定/拆分”这个说法的背景 Jim Barksdale 在网景上市前的欧洲路演上说了一开头的那句话的背景是,微软面对网景浏览器的威胁,将 IE 浏览器和 Windows 操作系统捆绑销售。 但 Jim Barksdale 认为“绑定/拆分”的分析视角可以运用到各种商业模式的分析中,而不仅仅是科技领域。但因为技术的发展正使得“绑定/拆分”变得比过去更容易,因此我们在最近十多年看到的因为“绑定/拆分”而带来的商业模式颠覆正越来越多。 很多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分析师等也都很经常用这个概念,例如风险投资机构 A16Z 的 Benedict Evans 和著名分析师 Ben Thompson。 关于“绑定/拆分”的例子 苹果公司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绑定,带来更优的用户体验,也使得消费者愿为苹果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 音乐行业原本的商业模式是将新曲和旧歌放在同一张唱片上打包销售,用户即使只想要听其中一首歌也要买下一整张唱片;但苹果的 iTunes 服务打破了这种绑定,让用户可以单独购买喜欢的单曲。 传统杂志是一组文章的绑定:用户为这样一整组文章付费,广告商也为这样一整组文章投放广告。互联网使得文章可以以单篇形式分发给读者,读者很少为内容付费,或可以只为单篇文章打赏;广告商也可以根据关键词,或其它细分条件,进行更加定向的广告投放。 “绑定/拆分”对商业模式颠覆的规律 新技术出现时,更多“拆分”行为会对商业模式带来挑战; 当技术和产品成熟,更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绑定”有关; 未来的“大绑定时代”的几个例子 巨头们正在不遗余力实施绑定策略,例如亚马逊和微信现在所采用的策略; 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很多面向消费者的人工智能产品必须绑定更多功能,或有新方式能够提供一整套的用户体验; 交通出行领域也许会有一些商业模式各不相同的“绑定”出现; 延展问题 在媒体领域,会有什么样的“绑定”出现; 在您所在的领域,可以用“绑定/分拆”做什么样的分析; 相关阅读 Podcast: bundling and unbundling — Benedict Evans What Happens When Mobile (Really) Hits the Wallet Ben Thompson:媒体这栋大厦快要倒了 How bundling benefits sellers and buyers Ben Thompson:微软的垄断遗风 Enjoy!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温笑雨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共享单车的热潮已经过去了?不,在硅谷才刚刚开始。 四月,Uber 以将近2亿美元的架构收购了共享单车公司 Jump 开始进军共享单车市场; 在六月,硅谷的共享单车 Limebike 完成了由 Google Venture 领投的2.5亿美元融资;而另外一家共享电动滑板车公司 Bird 完成了红杉资本领投的3亿美元融资; 在七月初,Lyft 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共享单车运营商Motivate;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像是去年中国共享单车大战的硅谷翻版:初创公司不断融资,大公司也开始纷纷押注。 所以在这次节目中,我们把硅谷正在发生的共享单车大战和中国的做了比较。 你会发现,在这场大战中的玩家,的确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能了解,其实在中国共享单车大热的时候,美国投资界并不看好这一商业模式;当然我们也探讨了中国共享单车创业公司的命运,是不是也会发生在美国共享单车的创业公司身上。 嘉宾 杨轩,36氪深度部负责人,《新商业观察》主持人 杨林,36氪深度部资深记者 相关内容 硅谷早知道第一季丨 模仿摩拜单车,这家硅谷公司如何看中国创新和出海挑战 新商业NEO 100 | Limebike鲍周佳:共享单车在海外还有机会 收购共享单车公司Motivate,Uber劲敌Lyft进军单车市场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这个世界上创业公司很多,每家创业公司都有不同寻常的故事。但请相信我,今天的这个故事和你们之前听到的都不同。因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故事本身,以及引起的争议,都足以拍成一部好莱坞电影。 这家公司叫 Rational Vaccines,是一家研发疫苗的创业公司。如果你用中文搜索这家公司,那出来内容清一色的,是在说 Peter Thiel 投资了这家公司,以及这家公司在做非法人体试验。 但 Peter Thiel 在 Radication Vaccine 这家创业公司的故事中却是配角。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William Halford 的教授,大家都管他叫Bill。他在南伊利诺斯大学任教,是一位微生物学家,专门研究疱疹。 在他的研究开始有所眉目的时候,他被查出患有鼻窦癌,医生说只能存活五年。他决定开始和时间赛跑。 这只是一个悲情的故事吗?事情远远没那么简单。在他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他成为了违法一系列法律和伦理准则的人。 他的家人和合作伙伴认为他是个为科学献身的人;一些病人认为他是个善良友好的医生;另一些病人觉得他在利用他们的治病心切和无知,并对他的公司提起诉讼;一些同行认为他是罔顾法律和伦理;而另外一些同行则认为他正是这个世界需要的能够打破成规取得突破的人。 Halford 教授在去年夏天去世,而他的创业公司依然运转,700万美元的融资,包括从peter thile的Thiel fund中得到了400万美元融资。 至于Halfrod教授和他的创业公司究竟经历了什么,请听我们这一期的节目。 相关阅读 The Dying Scientist and His Rogue Vaccine Trial Years Before Heading Offshore, Herpes Researcher Experimented On People In U.S. 一部分音频素材来自于纪录片 Patient Zero: The Life and Work of Dr. Bill Halford 的预告 Enjoy!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Google投资京东,让人意外。你也一定已经看过了诸多媒体列出的一长串理由。 但在今天的节目中,你能听到,这两家公司在这个时间点上一拍即合之处,远远不是因为中国市场或者美国市场上的利益,而是因为东南亚地区的竞争正在进入白热化。 Google的死对头亚马逊在印度和新加坡已经有了很多大动作;京东的死对头阿里巴巴甚至直接把彭蕾派了过去。所以对于京东和Google而言,它们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却有着互补之处,所以,这样一种合作也可以称之为一拍即合。 你可以说,为了争夺新市场,两家本不相干的公司走到了一起。 更多详细分析,请听这次的音频节目。 本次访谈嘉宾 张璐,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最近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 刘勇,硅谷风险投资人,曾先后在多家硅谷著名风险投资机构任职 相关阅读 阿里一姐彭蕾出海了,全球扩张已是这代中国公司的宿命 报告:2017年东南亚VC/PE的钱,90%都投向了新加坡和印尼公司 Enjoy!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配音丨何京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上次我们节目中有提到,Google 在去年接下了国防部一项人工智能的研发合同,这引起了Google内部员工的强烈抗议,现在,Google已声明不再继续这项合同。 但其实这场风波背后,有一个更大的故事,那就是美国国防部现在正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且开始向外部寻求帮助。 有趣之处在于,长期以来,美国军方一直是黑科技的出产地。硅谷能诞生,多少也因为军方黑科技被民用后,给各种科技公司带来了机会。 所以这期节目中,你将听到现在五角大楼的黑科技出了什么问题,它除了拉拢硅谷之外还在做什么,以及,它的自我革新道路上遇到了哪些问题。 节目中提到人物和项目 Gregory Allen,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 Ryan Tseng, Shield AI 的 CEO 和合伙创始人; 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t,现担任美国国防部创新委员会主席,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董事会技术顾问;曾是 Google CEO 和董事会主席,也曾担任苹果公司董事; William Roper,美国国防部战略能力办公室负责人; Raj Shah,战斗机飞行员,前 DIUx 硅谷办公室负责人和管理合伙人; DIUx,Defense Innovation Unit Experimental,美国国防部国防创新实验单元,成立于2015年; 相关信息 谷歌员工对抗美国五角大楼:拒绝为军方研发人工智能 Google 与五角大楼的军事 AI 合作是怎么变成一场危机的? DoD’s Shah on Innovation, DIUx and Outreach to Commercial Industry A story of Change Creative Disruption: Harnessing Innovation for Strategic Effect 20180417 Promoting DOD's Culture of Innovation (ID: 108132) Enjoy!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这次一口气聊了三个话题:微软收购Github,苹果WWDC,以及Google和美国国防部合作AI武器带来的危机。 这三个话题在网络上都有铺天盖地的文章。但这次访谈中很多视角依然很新鲜,例如: * 为什么程序员的理想主义气质更接近Google所宣扬的,但他们却依然会觉得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收购者是微软反而是件好事儿; * 苹果的确是正义凛然地限制了Facebook 和 Google 等公司在Safari浏览器上对用户数据的追踪和搜集,但苹果的动机和威胁你可能没想到; * Google和军方合作遭到了整个硅谷的反对,硅谷看起来站在了军方、国家机器、战争和集权的对面。但硅谷也许可以说是二战美国军方研发的意外产物。 当然,还有别的有趣的观点和争论,都更深入地展现了硅谷大公司之间的彼此竞争和制约。严肃一点说,你能看到这些博弈的神奇以及对产业格局甚至是对世界的推动;调侃一点,也可以说是聊了些许硅谷“三国演义”。 本次访谈嘉宾 张璐,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最近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 刘勇,硅谷风险投资人,曾先后在多家硅谷著名风险投资机构任职 相关阅读 美国科技公司最近好倒霉,是之前跑得太快了吗? 收购 GitHub,微软的又一次大转变 Google 与五角大楼的军事 AI 合作是怎么变成一场危机的? Why Silicon Valley Shouldn’t Work With the Pentagon(为什么硅谷不应该和五角大楼合作)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欧盟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在5月25日生效了。 关于这个法案,我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硅谷,从创业公司到巨头们,甚至媒体,都对这个法案反应巨大。它们不但早早就开始进行准备,而且在5月25号这天开始用更新过的“用户隐私条款”来轰炸用户的邮箱。媒体上也诸多关于这条法案后续影响的解读和争论。 但在中国,类似反响就小了很多。 为什么这样一个在欧盟生效的法规,会让美国的企业如临大敌?中国公司是否也会受到影响?今天我们的节目就讨论这一话题。 访谈嘉宾 刘入铭,牧诚律师事务所(MagStone Law)创始合伙人。 在这期节目中你能听到 * 为什么硅谷公司如临大敌?这一法规对欧盟以外地区的公司影响几何; * 作为中国公司,需要做哪些方面; * 为什么大公司看起来首当其冲,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是受益者; * 这对未来科技创新有何影响; 相关阅读 比数据泄露更可怕的是,Facebook的商业模式正在瓦解 (上) 国内科技公司是否会遭遇 Facebook 危机(下) The Privacy Lawyer Giving Big Tech an $8.8 Billion Headache丨New York Times 马克龙敦促硅谷巨头遵守欧洲法规
采访 制作丨徐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实习记者秘丛丛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期节目,我们有谈到 Facebook 高调成立了区块链部门。但当时有个问题没有完全回答:除了Facebook,其它科技巨头在区块链领域都做了些什么?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朱会灿老师来为我们盘点一下,看看这些巨头都已做了哪些事,以及从哪些不同角度切入这个领域。 本期嘉宾 朱会灿,丰元创投(Amino Capital)合伙人。谷歌图像搜索及亚洲语言搜索发明人, 曾任谷歌资深华人工程高管、腾讯首席架构师和基础设施总经理。 提到正在布局区块链的大公司 IBM,最早进行区块链布局的科技公司之一,是区块链开源项目 HyperLedger 的发起方和核心代码贡献者之一; Intel,给开发者提供软件保护扩展(SGX)技术,为区块链信息进行底层加密; Google,其云服务(Cloud)团队正在进行和区块链有关研发,并为开发者提供区块链有关的云服务;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 Deepmind 也正在进行和医疗信息有关的区块链加密技术研发; Amazon,通过推出Blockchain templates,让开发人员能创建基于以太坊和 Hyperledger Fabric 的项目; Apple,申请了一项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创建和验证时间戳的专利; Facebook,成立了区块链部门,由曾负责 Messenger 部门的副总裁 David Marcus 领导; 相关节目 Facebook 感受到区块链威胁了吗? 在硅谷看懂区块链(1): “它难懂,因为它改变的是生产关系 在硅谷看懂区块链(2): “别从传统行业角度去想区块链” 在硅谷看懂区块链(3):为什么说亚马逊、Google也可能被区块链颠覆 ICO监管风暴,硅谷怎么看(1) ICO 监管风暴,硅谷怎么看 (2) ICO 监管风暴,硅谷怎么看(3) ICO 监管风暴,硅谷怎么看(4)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和前面两个月相比,这两周硅谷风平浪静了一些。不过依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动向。 例如 Facebook 进行了15年来首次大规模的高层“换血”,而且还增加了区块链这个全新的业务部门。这是硅谷科技大公司中,第一个如此高调宣布自己对区块链放到如此战略地位的公司。 在本次节目中,你能听到嘉宾评论说,在经历了不顾区块链技术尚未成熟就“割韭菜“的运动,大公司的入场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是个好消息。 当然,在本次节目中,嘉宾关于以太币的前景也有了一点小小的争论。听众们不妨看看你支持谁的观点。 除此之外,Google 在其开发者大会 Google I/O 上展示了能直接通过电话用人类的声音来订餐的Google Assistant。 不过嘉宾们说,这也不过是个Demo而已,不用太震惊。只是,也许我们需要反思,我们是否真需要让人工智能那么逼真的模拟人类。除了人工智能并不能等同于人形人声的机器人以外,如果真的发展到电影《Her》那样也不是什么好事。 除此之外,嘉宾还说了一些他们认为更加应该让人工智能大展手脚的领域,而这些领域的人工智能和 “像不像人” 一点关系都没有。 本次访谈嘉宾 张璐,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最近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 刘勇,硅谷风险投资人,曾先后在多家硅谷著名风险投资机构任职 相关阅读 美国科技公司最近好倒霉,是之前跑得太快了吗? 中兴死定了?错!理由在这里 那些由 AI 递来的药物 Enjoy!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最近“全球化”的趋势有点逆转,很多在美投资的实业家和投资人不免都捏了一把汗。 但美国地方政府的诉求也许和联邦政府并不相同。在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美国地方政府事实上非常想要吸引中国的投资。 事实上我在2012年前往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做采访时,就很惊讶的发现,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姿态,就和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是一样的。但南卡罗莱纳是一个传统的棉花产地,我当时将之解读为美国少数州为了摆脱2008年经济危机而做的大胆尝试。 但今天访谈的嘉宾来自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这可是美国经济非常发达的一个州。西雅图有着亚马逊、微软、波音、星巴克等著名企业,而且创业生态系统也正蓬勃发展。而这个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同样是竭力吸引中国资本的姿态。 所以在这期节目中,你能知道中国资本进入美国其实也不过几年,你也能听到在这几年中,中国资本在美国投资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美国地方政府对中国资本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它们的态度为何和特朗普政府完全不同。 访谈嘉宾 杜爽,VestLink(外联创新)CEO 陈程,中国工商银行西雅图业务中心的助理副总裁 相关阅读 你没看错,中国投资,美国制造 中兴死定了?错!理由在这里 中资企业全球并购引侧目,在美遭遇监管寒流 报告称华为年底退出美国市场,数百美国员工将失业 Enjoy!
采访 制作丨徐涛 校对丨秘丛丛 (以下文字只是音频内容的少许补充) 全世界都见证了一下马斯克(Elon Musk)的不高兴。 这位特斯拉的创始人在昨天一季度财报公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越来越不高兴。到最后,他不但打断分析师的话,还直接说分析师的问题无聊“还不如杀了我”。之后,特斯拉股价大跌,网友调侃说:“这是华尔街的报复”。 在这次访谈中,我们讨论了马斯克的心烦意乱,很可能是因为特斯拉正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险地,而且他的理想主义很可能是让特斯拉陷入这种境地的原因之一。 内忧在于,马斯克非常理想主义的追求高度自动化,并认为这样的高度自动化会降低成本并给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但现在的情况是,从零件到最后整车拼装的全套自动化并不是很成熟。这一方面使得Model 3 的产能迟迟无法迅速提升,另外一方面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成本增加但没有足够的收入,这足以让特斯拉面临不小的财务危机。 外患在于,电动车市场正在变成红海。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兴的电动车创业公司,都正在加速追赶。如果他们量产的速度足够快,特斯拉的先发优势将逐渐丧失。 在这次访谈中,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也许特斯拉可以向小米学习。至于具体内容,请听我们这次的访谈。 本次访谈嘉宾 张璐,硅谷风险投资机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曾在芯片领域学习、从业。 刘勇,硅谷风险投资人,曾先后在多家硅谷著名风险投资机构任职。 相关阅读 美国科技公司最近好倒霉,是之前跑得太快了吗? 特斯拉的未来是生是死?答案隐藏在通用汽车的历史中 How Tesla “shot itself in the foot” by trying to hyper-automate its factory Enjoy!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