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 《内容即品牌》:大V给自媒体人的几盆冷水,以及一碗鸡汤

阿鱼的读书笔记

《内容即品牌》,顾名思义,这本书讨论的主题就是“内容创作”和“个人品牌”。 作者刘飞,头部播客节目《半拿铁》、《三五环》的主理人,一位曾效力过阿里巴巴、滴滴等公司的互联网老兵。 刘飞老师在这本书里对自己十多年的内容创作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整理出一套内容创作方法论,包括打造内容品牌最关键的三个公式,个人的六个创作技巧,从内容输出到品牌沉淀的五个要点,给内容创作者的30个忠告等等。 他试图用这本书回答一个问题:每天新增150万个账号,你该怎么做,才能在自媒体的汪洋大海中脱颖而出? 自媒体大V半佛仙人给这本书写了一段推荐语,中间有一句我觉得写得特别精准,原话是这样:“不能说看了这本书就能成功,但它能帮助你排除很多错误”。 我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是,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浇给内容创作者的几盆冷水,让一些“醒着做梦”的人可以早点回到现实当中。 但与此同时,这本书也给内容创作者送上了一碗鸡汤,不保证有多大疗效,绝对能抚慰人心。 内容导航: 00:03 灵魂质问:每天新增150万个账号,凭什么你能火? 00:50 作者刘飞老师的简单介绍 01:42 《内容即品牌》这本书的简单介绍 02:41 几盆冷水 + 一碗鸡汤 03:03 第一盆冷水:做内容极可能长期赚不到钱 05:02 第二盆冷水:做内容 ≠ 做账号 06:28 第三盆冷水:内容创作方法论并不普遍适用 07:28 第四盆冷水:如果不爱,尽早离开 08:24 半佛仙人的典型创作日程 09:25 刘飞总结的好内容四大标准:RECH原则 10:12 刘飞总结的创作好内容的主流路径 10:54 刘飞介绍的处理负面反馈的技巧:“课题分离” 11:40 说一说刘飞送给自媒体人的一碗鸡汤 12:15 内容创作的五大价值 13:33 原文选读:《内容创作是人生的独特旅行》 14:35 联想起另一本书:《把自己作为方法》

15分钟
99+
3天前

022 💻 《脉络:小我与大势》:人工智能新时代,普通人的生存之道

阿鱼的读书笔记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是吴军老师在去年4月出版的一部作品,书名叫《脉络》,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小我与大势”。 书名为什么叫“脉络”呢?出版方设计了这样一句文案:看懂趋势演变大脉络,看清个人发展小脉络。也就是用历史发展的规律和逻辑,去分析理解个人发展的方向,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行动指南。 吴军老师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应该写两本书,一本讲述我的经历,一本讲述我的想法。”这本《脉络》就是那本“想法合集”,集中概括了吴军老师有关各种重要问题的深度思考。 比如说,时代在前进,社会在改变,物质越来越丰富,但身为普通人,我们的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却越来越少。一天又一天像是不断的机械重复,每个人都既焦虑又疲劳。尤其是转眼间到了AI大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在未来都可能会被AI取代,身为普通人该如何破局?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找到自己活这一辈子的意义? 吴军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各种观点散落在各个章节里,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去领悟。 在这期节目里,我会尝试给出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整理出的一套解决方案,供你参考。 本期导航: 00:14 简单介绍《脉络》这本书 02:20 这本书的基本结构与豆瓣评分 02:52 部分读者的差评之一:结构松散 03:21 这本书更大的问题在于:上帝视角 03:34 吴军老师关于长寿与死亡的观点 04:38 吴军老师:只有两种人生有意义 05:26 吴军的书真的“爹味十足”吗? 08:28 给我启发的四个观点之一:历史上只发生过一件事 10:28 观点之二:真正的财富到底是什么 11:43 观点之三:自由的基础是财产,而非良知 13:06 观点之四:世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双赢” 14:16 为什么说马斯克的“火星梦”违反基本逻辑 14:53 我总结的普通人在AI时代的生存之道 15:22 原则一:保守主义 16:47 原则二:洞悉人性 18:11 原则三:专业能力 19:14 原则四:精神财富 20:24 原则五:理性判断

22分钟
99+
3天前

023 👧 《早安,怪物》:如何疗愈原生家庭创伤,做自己生命中的英雄

阿鱼的读书笔记

今天和你分享的这本书的书名叫作《早安,怪物》,来自一位名叫“赵琦”的听众朋友的推荐。 这其实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记录了她职业生涯里最具挑战性的5个心理治疗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当故事来读。 作者名叫凯瑟琳-吉尔迪纳,她是一位加拿大心理医生,有25年从业经历,结束心理治疗工作之后转型成为一名全职作家,这本《早安,怪物》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高达9.0分,微信读书的推荐值也达到91%,单纯就评分而言,属于不折不扣的“神作”,相当值得一读。 为什么会有《早安,怪物》这样一个很特别的书名呢? 我用“怪物”做关键字在这本书里做了一次全文搜索,发现主要来自最后的这个案例,文中先后38次提到“怪物”这个词,其中有5次是直接出自玛德琳的母亲之口。 她每天早晨跟自己的女儿打招呼,说的都是“早安,怪物”这句话。在她的口中,玛德琳是全世界最娇生惯养的坏孩子,脾气暴躁,又懒又胖,是贪吃的肥猪,是不配获得成功、不配拥有幸福的怪物。 她不仅用言语侮辱自己的女儿,还强迫她帮自己从餐厅偷东西,被抓现行之后又当众羞辱她道德败坏,还诱骗女儿的初恋男友跟自己上床,让女儿遭受男友和母亲的双重背叛,最终成功完成了对女儿的“洗脑”教育。 尽管玛德琳事实上聪明漂亮、事业有成,但她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个怪物,如今的一切都随时可能会失去,她早晚会受到老天的惩罚,以至于出现了强烈而又持续的焦虑+强迫症状。 玛德琳在书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好吧,我知道她不爱我,但她为什么要恨我,还说我是个怪物呢?” “怪物”这样一个意象,实际上指代的就是那些因为在原生家庭中长期遭受情感剥夺、精神操控和肉体虐待,始终找不到自我认同,内心遍体鳞伤,以至于成年后出现各种生理与情感问题的可怜的孩子们。 他们以为一切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是因为自己是个“怪物”,他们才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没有人告诉他们,其实真正的元凶另有其人,不负责任的父母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在。 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们所能看到的世界,只能是一个扭曲的世界,一个与真实世界千差万别的“扭曲力场”。 如何才能摆脱迷雾,以正常人的状态回归到真实的世界?

19分钟
99+
3天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