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是一个被经常提到的词。讲全球局势,我们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聊科技,AI被认为是加速改变的助推器;聊工作、谈教育、分析商业环境,”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被许多人挂在嘴上。 但我们真得做好应变的准备了么?骨子里,大多数人是不希望变化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需要勇气,有很多时候更是在外力之下被迫为之。我们也喜欢和谐共处,希望团队一心,不太喜欢较真的刺头。 玛吉·杰克逊在新书《意料之内》中给出了两重解答。第一、为什么不确定作为常态对个人和团体而言是一件好事?第二、怎么做才能真正让不确定的环境激发我们的学习、思考与探索。这本书的副标题——有限的认知与不确定的环境——是题眼。 在本期播客中,我与杰克逊聊了不少有趣的话题,也有很多精彩的案例,比如国际空间站上的一次太空哗变,又比如登珠峰的死亡率分析怎么解读组织动力学。本期对谈是英文,如果大家想要看到有中文字幕的视频版本,可以关注【晨读商论】视频号,看本期对谈的回放。当然,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全球新知,也欢迎扫码了解【全球商业观察营】 嘉宾简介:玛吉·杰克逊,《意料之内》作者。曾任《波士顿环球报》的特约专栏作家,并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新哲学家》《国际邮报》等出版物撰稿。先后毕业于耶鲁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著有图书《分心:在注意力缺失的世界中重获专注》《家怎么了:在信息时代平衡工作、生活和庇护》。 时间线 06:11 什么是不确定性? 11:19 SOS of Uncertainty 应对不确定性的三点要诀 20:15 专注过程,忽略结果 21:35 应对不确定性需要重新思考团队协作 24:03 一致是团队的鸦片 31:08 领导者不要担心模凌两可 40:24 远程工作该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47:10 Learning is about surprise 无惊喜,非学习 53:38 Unsure robot,AI的另一种可能?
我们并不是在阅读和刷短视频这两种行为之间制造人为的对立 我们也不是说自己就能够逃出刷短视频所带来的那种沉迷 在慨叹算法对人性理解的精妙之余,我们不能忘记短视频带来的平权和内容爆炸 在反复下载和卸载的背后,既有对这个时代需要的观察,也有某种无奈 刷短视频和读书的两拨人(姑且承认这是两拨人),时间久了,会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么? 这其实是对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方式的一种拷问 也是试图在言说被动的获取与主动的思考的区别 以及沉迷娱乐的时间流淌与废寝忘食阅读的心流之间的区别 本次播客录制于#贰狂播客节 本次嘉宾:大卫、高春辉、吴晨、陈耀霖、朱峰 时间线 2:28 YouTube(中视频)或许是未来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平台 6:41 是什么会反复下载又卸载? 9:37 少数还没把Kindle当作泡面盖 13:07 KK畅想的未来阅读场景是什么样子? 18:57 短视频火有深层次的原因 25:25 阅读需要沉浸式么?阅读会引发思考么? 30:00 为什么要呵护六岁之前的那股好奇心? 31:13 推荐《娱乐至死》 35:55 全球顶尖的商业传记很值得看
领英创始人霍夫曼可能是硅谷最具行动力的企业思想家。 ChatGPT出现之后,他成为第一位与这一AI工具合作写书的人,两年前撰写了Impromptu。随着生成式大模型的发展,他又是第一个制作了自己的数字分身,让数字人学习自己过去的写作和演讲——培养一个人的数字人身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没有足够多的著述(也就是数据),很难培养出像样的数字人——并且在一年多以前自己和自己的数字人对话,让“关公战秦琼”成为可能! 他的新书《AI赋能》在2025年年初出版。在书里他将人们面对AI的态度分成四种,有末日论者,有悲观者,有乐观者,还有繁荣论者,而霍夫曼自认为自己是繁荣论者。《AI赋能》就是在描述一副AI高歌猛进下未来的繁荣,并探讨在这样的繁荣中我们和机器如何协作。本期播客对谈《AI赋能》的译者,前领英全球副总裁、前领英中国总裁陆坚博士。 嘉宾简介:陆坚博士是知名技术专家和创业者,活跃的企业界领袖和倡导者,在美国硅谷和中国有超过 25 年领导产品和技术研发与商业运营的经验,是前领英全球副总裁、前领英中国总裁,曾任职于苹果公司、盛大集团等,也曾担任中美商会董事。陆博士现任上海德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CGL)全球业务首席顾问,也是硅谷和中国多家初创公司的投资人和创业导师,以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业界导师。 时间线 02:26 霍夫曼的人设是什么? 05:20 霍夫曼与他的数字分身是如何交互的? 08:04 关公战秦琼为什么有可能? 13:50 梳理对待AI的四种不同阵营的观点 17:10 SuperAgency破题,不只是智能体,是哲学层面的能动性 21:00 AI到底会不会消灭人的能动性? 23:21 Prompt Engineer(提示工程师)已经死了! 28:10 未来需要多少个职业标签? 30:20 如何理解大知识与“私人公地”这两个重要新概念? 37:20 从实体向虚拟经济到底发生了哪些转变? 43:00 什么是CopyLeft? 48:00 个人如何应对AI狂飙?广泛参与! 51:45 AI是与人共存共生的新物种 54:10六个月后能不需要人参与就给我定好差旅行程? 1:02:45 未来知识搬运会被AI取代,但鲜活的个人经验不可替代 1:10:40 对中美未来在AI领域内的合作,乐观还是悲观? 希望了解更多,欢迎扫码了解更多。
在《未来之地》(英文原书名是Deep Utopia,深度乌托邦)中,哲学家和未来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带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一切都被解决了的世界”,一个机器数字智能的时代,一个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密不可分的时代。可以说他在这本书中思考的是彼岸,是抵达之后,当一切都被解决,当一切都被满足,当任何人的努力都无法带来改变,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到底还有哪些重要的人类价值值得珍视。甚至他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切都被解决的世界,是我们想要的世界么? 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也有实际的那一面,那就是未来100年AI技术驱动变革到底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深度乌托邦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博斯特罗姆并不是在渲染一个机器控制人类的世界,抵达这一世界的过程将丰富多彩。我们或许会希望快点抵达,毕竟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完美,充满了不平等和苦难,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我们或许又不想快点抵达,因为终点并不一定是最美好的,过程中的风景才是最值得珍视的。 嘉宾简介:尼克·博斯特罗姆 知名哲学家、超人类主义者和未来学家。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FHI)创始人,宏观战略研究计划创始人、首席研究员。其学术背景包括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以及哲学。 时间线 02:30 为什么探索Deep Utopia(深度乌托邦)? 14:54 在后工作时代,如何重新定义学习和工作? 30:15 为什么思维实验好像粒子对撞机? 43:54 为什么“后天”就不再需要企业家了? 55:54 机器数字智能时代需要应对的四大挑战
欢迎来到晨读时间,我是吴晨。今天分享的话题你可能会觉得很奇特:车展、DeepSeek和歼十的共性是什么?和我们每个人的投资又有什么关系?如果耐心听完,我想你一定会有答案。本期播客是上周刚刚结束的贰狂播客节上的Live版本剪辑,感谢梵一如和关雅荻的邀请。 时间线: 04:32 怎么挣银发经济的钱? 07:23 美元资产的未来 09:20 押注中国资产的三大逻辑 10:26 如何理解中国模式? 13:17 分享一点与凯利合著的新书 19:10 未来的钱会不会被AI拿捏? 23:08 加密货币的未来? 25:02 做播客赚钱么?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日,亲历过二战的老兵差不多凋零殆尽,口述历史无法记录二战作为总体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在此之际,纪念二战胜利至少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除了全方位去理解战争之外,还会推动我们思考地缘政治的发展和演进的脉络;拉长历史的纵深让我们思考正在被冲击需要重塑全球秩序,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今天的播客,推荐一本新书《二战新史》,分享三个问题(参加时间线) 4:36 一、怎么理解战时经济? 18:54 战时经济与平时经济的不同 24:52 二、怎么理解从一战前到二战后的全球秩序? 34:50 三、什么是历史感?二战历史给当下的启示有哪些?
工作中的大事,尤其是复杂的项目,也需要管理新思维。《怎样做成大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为什么许多大项目,无论是铁路、桥梁、隧道、体育馆,太空望远镜,或者奥运会、复杂重要的IT项目(包括奥巴马医保)都会超预算、超时间完成?为什么不能够定时完成这些项目? 给出的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两方面的原因。项目越大,政治影响的因素就越多,权力的角力过程中,战略误导(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成为一种常态,为了让项目能够立项,为了让自己能够受益——立项了就能受益——有一些欺骗也很正常。 类似的例子很多。为了让奥运会能够在蒙特利尔举行,该市的市长不惜说出预算不会超,就好像男人不可能生孩子一样。最终奥运会结束,预算超了700%以上,当地报纸画了一副市长(男性)怀孕待产的漫画。市长却满不在乎,功成名就,不待选民投票,自己就光荣退休了。 另一方看则是诺奖心理经济学家卡尼曼(《快思慢想》)所提出来的系统一与系统二,换句话说是心理问题。很多人在做出大决定的时候,并不会花上太多的时间,很可能利用系统一,按照自己的直觉来做决策,而且一旦决定了也不会再花时间思考,原本应该仔细思考,权衡各种可能选项的流程变成了一种拍板会。 本期对话嘉宾:《怎样做成大事》作者傅以斌(Bent Flyvbjerb),大项目管理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拥有30年的政府和企业顾问经验,深谙大项目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时间线 03:19 为什么大项目经常会延期? 08:50 为什么办公室政治会影响项目的推进? 10:43 悉尼歌剧院的案例 14:34 行为学对项目管理的影响 32:20 为什么大项目前期的筹备那么重要? 46:39 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1:02:50 四字总结:Think Slow, Act Fast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推荐六本书,理解企业家精神 前几天再次和张维迎老师聊他的《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放在当下的环境中,这本书具有巨大的参考意义。他在书中提到了当下企业家精神的三个问题,在沟通中我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四点思考。 世界读书日,再推荐非常另外五本诠释企业家精神的新书。 1:45 理解企业家精神的三个问题 12:40 阐释企业家精神的四点思考 21:43 推荐五本书:《张忠谋自传(下)》、《英伟达之道》、《黄仁勋:英伟达之芯》、《ReEntry》(重返地球)、《三生万物》
上一期我们特别讲了特朗普旋风的三种解释,分别是时代分割点、大棋论和草台班子。一周演绎下来,似乎第三个结论更靠谱,或者说特朗普痛点的阈值并不是那么高,到了周末甚至对中国出口的手机和电脑也都免税,害得苹果白白从印度运了几飞机的iPhone。 今天还是做一个小分析,跳出当下,因为如果追随特朗普,那么一定会陷入到每天更新的迷局,看不清大局,先说结论:我们真正进入到了一个G2的世界。G2的世界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我们近期、中期和远期又需要关注什么? 6:37 短期: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改革经常是倒逼的 12:48 中期:全新的中美国(Chimerica),中美互为镜像 19:33 长期:未来十年需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在特朗普4月2日宣布对全球加征关税,终结全球化自由贸易旧秩序之后,美股暴跌、美元下挫,全球经济前景乌云密布。 怎么理解4月2日特朗普给全球砸下的关税大棒?我想在这里给出三个不同的解释和一个思考框架。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扫码加入全球商业观察营。 时间线 00:34 第一种解释:我们所熟悉的全球化已经彻底终结了。 06:42 用历史动力学理解当下 09:59 第二种解释:特朗普在下一盘大棋。 19:11 中国制造的软实力是什么? 21:05 介绍三本新书,理解美国人的反思——为什么美国不会建造了? 27:56 第三种解释,这就是一个草台班子的闹剧。 32:23 思考框架:用相对论来校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2024年,我与凯文•凯利共同创作了一本书《2049》。这本书的创作经历了二三十次密切的沟通和交流,每次交流都是非常愉悦的开脑洞的经验。今年五月《2049》作为第一本中外合作前瞻未来之书即将面世,就这本书的缘起和它主要的思考框架,乃至于前瞻未来的方式,我会在后续播客中陆续介绍,在今天的这期中分享这本书的缘起。 00:32 与凯利如何结缘和写书的缘起 01:27凯利的很多第一,凯利创业的小故事 05:52 为什么凯利每天要创作一张画? 06:25 《2049》的缘起 07:50 何为中美国(Chimerica)? 08:50 如何思考一个更乐观的未来? 10:32 混乱与秩序 14:02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什么?
为什么格罗斯曼的《斯大林格勒》与《生活与命运》两部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有三大原因。 首先,这两部作品和《战争与和平》一样,是不朽的作品。与其他二十世纪有代表性的苏联作品相比,比如《日瓦格医生》和《古拉格群岛》,它更能经历时间的洗礼,呈现出当代的价值。 其次,它与《战争与和平》类似,都是聚焦大家族几代人的生活。两部作品跨越了从1917十月革命到1943年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胜利,彻底扭转了苏德战场局面这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历史。和《战争与和平》中追忆俄国如何战胜拿破仑的铁蹄一样,格罗斯曼的这上下两部作品也描写了苏联红军如何战胜希特勒的装甲洪流。 最后一点,却是它与《战争与和平》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这两部作品的现代性所在。 在本次播客中,我与《斯大林格勒》的译者纪梦秋先生一起聊聊我们对这两部作品和格林斯曼这位伟大的作者的理解。 嘉宾介绍:纪梦秋,媒体人、自由撰稿人,《斯大林格勒》译者 时间线 4:19 与《斯大林格勒》结缘的经历 9:00 为什么两部曲是从失败到胜利,再到失败的历史? 15:34 如何理解十月革命之前的历史? 22:06 从格罗斯曼追忆自己的母亲来理解母亲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 30:31怎么理解苏联文学? 41:43 申请户口的小情节为什么让人会心一笑? 54:00对战争细节的描写,理解战争的残酷 1:02:37 全书精彩片段 购买链接:https://u.jd.com/ODcoNBh https://m.tb.cn/h.6ds15zX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