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出现高温限电。2022年7月21日以来,40℃以上高温天气影响12个省(市),影响范围约107万平方公里,期间共有15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四川盆地至浙江等地40℃以上的高温范围还可能会有扩大的趋势。城市中武汉、上海、杭州、长沙、南昌、重庆、成都、福州等地将依旧高温连续不断的状态,特别是重庆,最高气温有可能打破当地观测史纪录。本期,江江与美羊羊从城市生活角度为大家盘点关于拉闸限电的相关内容。 本期要点 为什么要拉闸限电? 城市发电厂有哪些类型? 践行低碳生活有哪些节电小妙招? 知识拓展 城市发电厂的类型 利用能源的类别不同,发电厂可分为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核能发电厂及太阳能发电厂、地热发电厂、风力发电厂、潮汐发电厂等。 (1)利用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为燃料的发电厂通常称为火力发电厂。按发电方式又可分为,汽轮机发电(蒸汽发电)、燃气轮机发电、内燃机发电 、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电又供热的"热电联产"的热电厂。 (2)利用河流的水位势能来发电的方式称为水力发电,其出力与流量和落差成正比,它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速度快、运量大、环境影响低以及节约土地资源等特点,被广泛认为是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轨道交通不仅大量节约了宝贵土地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和降低了道路交通噪声。低碳出行,轨道交通也是重要的可选项。 本期要点 轨道交通包含哪些?优势和劣势何在? 轨道交通对于低碳城市的价值何在? 地铁内的空气污染有哪些?
风险社会到来,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引发关注。从郑州暴雨到极端热浪,城市中的各类灾害成为重要隐患。本期江江与美羊羊为大家梳理介绍了城市综合防灾相关知识。 本期要点 城市灾害有哪些? 城市避难场所如何分布?如何寻找避难场所? 灾害发生前,如何防范于未然? 工具箱 1. 城市综合防灾设计原则: 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原则。 2. 城市的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的重点内容包括抗震、防洪(江河洪水,暴雨内涝,山洪)、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台风、龙卷风、暴风雪、冰冻)等。人为灾害包括火灾、地下管线的灾害防御等。 3. 城市抗震避难场所主要包括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 紧急避难场所是供避震疏散人员临时或就近避难的场所,是一个过渡性场所,通常可以选择城市内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或者高层建筑中的避难层。 固定避难场所是供避震、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的救援的场所。通常可以选择大的公园、广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的人防工程、停车场、空地等防灾据点。 中心避震场所规模较大,功能较全,是起避难中心作用的固定的疏散场所,一般设有救险救灾的营地、医疗救护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 城市暴雨Tips 1. 关注天气预报和政府提前发布的预警信息 2. 识别重大灾害下的地表雨水的行泄通道,封闭地下空间,在地铁、地下广场,地势低的绿地等入口区域,不要在地势低的区域停留 3. 远离路灯、高压线、涵洞、桥洞、地下车库等区域 4. 往地势较高或者是高层建筑的较高的部分去躲避雨 5. 不要在车里长时间的停留,如果发现车门已经打不开了,即使破窗从车中逃出 6. 关注饮用水和食物的安全 7. 防止蚊虫、防止疫病
抑郁症已成为现代生活常见的精神疾病,也被成为“心灵感冒”。 本期要点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去医院进行抑郁症诊断? 抑郁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吗? 抑郁症的成因是什么? 如何走出抑郁?日常有哪些处理抑郁情绪的方法? 知识拓展 《走出抑郁》:作者Richard O'Connor,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他本人也曾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童年时,还曾亲眼目睹母亲因抑郁而自杀。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希望更多地了解抑郁,并希望通过自我帮助,缓解其抑郁症状的人的。但《走出抑郁》既不是万能良药,也不是心理治疗成药物治疗的替代晶,它甚至不能改变生活中痛苦的现实,它八是一种自助的方法。每一个人的抑郁症状,都有与他人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其独特方面。理解抑郁发生的机理,有助于你摆脱抑郁。《走出抑郁》提供了许多方法,可以帮助你挑战抑郁状态时产生的消极思维。并且,我还会提示你应当注意的“陷阱”,帮助你用更理性的方式对待自己。
街道作为城市的重要器官,点缀着城市生活。 本期要点 街道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街道风貌的组成要素是什么? 街道对于城市的意义? 知识拓展 街道是指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 街道风貌是指街道立面所形成视觉环境,也就是街道两侧之间的闭合空间、街道两侧建筑立面、道路表面以及附属物所构成的画面,包括建筑立面、建筑构件(遮阳板、雨棚、空调、管道等)、地面铺装、地面附件(路灯、管线、垃圾桶等)等要素。经过精心设计、能跟街道建筑本来外观形态融为一体的要素叫设计要素,形成的街道风貌叫“第一次轮廓线”;以自生要素主导的风貌叫“第二次轮廓线”街道风貌。
2020年地摊经济的复苏,使得地摊这种大家又爱又恨,既熟悉又久违的个体小买卖重新收获了短暂的狂欢。两年后的2022年,疫情反复带来的经济下行、大学生封校、小区封闭以及城市可能随时被按下暂停键的不确定性,地摊经济又一次被大家提及。这一期,美羊羊和江江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城市中流动着的“地摊”。 Key points 1. 地摊有哪些特点? (1)流动性(时间+空间)(2)零起点(3)草根创业商业模式——地摊经济 2. 从城市商业空间规划的角度来说,地摊如何和传统商业空间共生? 3. 地摊所具有的优势:(1)零租金(2)自由增加城市烟火气,民众互动性(3)人群集聚性提高街道安全感,对老人、孩子友好,平等感强(4)刺激经济发展(5)商品流通形成独特地域特色 4. 地摊存在的缺陷:(1)监管难度大占用车道/人行道路(2)卫生管理难度大,垃圾增多,卫生差(3)损害商铺小店利益(4)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性难以把控,参差不齐。 5. 进化版地摊:市集、二手市场、跳蚤市场……你喜欢各类升级版地摊吗? 6. 街头集装箱、快闪购物这类相对固定化的商业空间,你喜欢吗?
声音是我们感受一个城市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这一期美羊羊从环境社会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家介绍关于城市声音艺术,也希望大家能够品味城市声音,发现身边的美好。 本期剧透 什么是“声景”?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如何看待城市噪音与听觉艺术? 美好的声音会使我们更健康吗? 低碳社会是如何融入城市声景? 【工具箱】 声景(soundscape) 也称“用耳朵捕捉的景观”,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被人们感知、体验或者理解的各类声音环境的总称。最早由加拿大作曲家莫雷·谢弗(R.Murray Schafer)提出,使人们对传统的听觉行为进行反省和再认识。而建筑声景学则由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赛宾于20世纪初创立。从声景概念建立至今,声景研究已在国内外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声景观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逐步由单一“视觉景观”设计发展到包括“听觉景观”的多元景观设计。 欧美国家更注重自然声景观的品质,将声景观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加以保护、维持和恢复。日本在声景观的发展道路上更侧重于富有人文内涵的声景观设计和研究。
这一期江江和美羊羊聊了聊职场,关于打工人如何寻找工作意义。不知道你是初入职场的菜鸟还是混迹江湖多年的职业人,工作于我们而言都有着重要意义。你有思考过如何更加快乐地工作吗? > 本期剧透 工作意义真的存在吗?如何找到工作的成就感? 工作可以获得快乐吗?赚钱与兴趣可以兼得吗? 打工人如何获得职业发展? 工作需要情感投入吗? 为什么大家青睐体制内的工作? 未来会产生低碳职业吗?
气味与人的情感和记忆密切相关,气味构成了我们对所在城市的想象和认同的一部分。动物有通过嗅觉识别危险的本能,如今,这种能力依旧在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环境。 > 本期提要 * 城市发展中的气味如何演化? * “家的味道”是什么味道? * 芳香疗法中的香气有效吗? * 气味相投有着科学依据,所以交友也需要“臭味相投”?
最近开心麻花的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引发关注,除了沈腾和马丽的默契搭配外,从心理学层面这部电影展现了一种孤独星球生活状态。这一期,美羊羊和江江从电影《独行月球》出发,解析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孤独感,以及如何对抗孤独。 孤独的演变也离不开社会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孤独是近一百年的产物,随着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民主化以及个体化特征逐步成为“现代病”。现代人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年轻人对集体的依赖逐步减少,我们容易脱离原生家庭,相对独立地生活。然而在追求独立和个人价值感的同时,也加剧了孤独。孤独也代表了独立、不从众、特立独行。 > 本期提要 1. 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感觉到孤独?孤独是一种负面情绪吗? 2.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孤独感?我们该如何面对内心的孤独时刻? 3. 孤独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吗?什么是“主动孤独” ? 4. 古代人和现代人的孤独有差别吗?是否在古代等级制度严苛的环境下,人不容易产生孤独? 5. 如何面对和接纳孤独?行动+创造是一个好的办法。 6. 城市中年轻人选择“主动孤独”,原子化的社会如何化解社会层面的集体孤独?
疫情促使城市居民开始重新审视绿色空间的设计,隔离期间的居家生活让人们体会到拥有更多绿色空间的必要性。城市生活中的绿色空间使得人们不必须逃离城市就可以拥抱自然,在高密度社区更是如此。从促进城市公平的角度而言,作为公共福祉的城市蓝绿空间对于实现低碳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 本期剧透 1. 日常生活中那些绿地、河流、湖泊组成的城市公园以及城市休闲空间是一个城市更加宜居和公平的重要指标 2. 高端小区、别墅区内私有化的绿地空间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绿地之间矛盾吗?怎么样才能提升绿地的公平性?让更多人感受到绿地正义? 3. 城市绿地和水域建设如何因地制宜? 4. 构建更低碳和健康的生活离不开我们对城市绿地和水域的建设,未来城市建设何去何从? > 知识拓展 城市乡绅化与社会阶层流动 当房产离城市的绿色和蓝色空间越来越近时,房产价值往往会急剧上升。但是这种房产价值增长的影响是综合的,因为以自然为基础的项目也可能推动城市的士绅化进程,加剧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从社会公平角度而言,对城市绿色空间的投资可能会增加房地产价格,促进中产阶级化进程,从而对低收入和边缘化社区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大家对山水林田湖草体的生命共同体的共识的达成,城市蓝绿空间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我们的生产,生活,生态都离不开谢谢蓝绿空间。 本期,美羊羊和江江社会学和规划的角度与你聊聊绿地和水域空间。 > key points 1.近年城市发展过程中,绿地和水域空间在不断的增加,你有观察到变化吗? 2.蓝绿空间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3.以绿地和水域为主的蓝绿空间,对于暴雨、干旱、热岛效应的环节有着极大的帮助,并且蓝绿空间的构建也对引入风道、空气流动和改善小气候环境,形成冷倒缓解城市的高温,有着极大的帮助。 4.绿地和水域组成的公共空间是城市良好的名片,也能够促进更丰多城市活动的形成。 > 【工具箱】 绿色空间:涵盖国土空间中所有人工及自然开放空间,包括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中的农田、山体、森林、草地等,以及城镇空间中的公园、防护绿带、公共开放空间等; 蓝色空间:由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滩地、沼泽等不同形态构成的复合水体空间。 从概念定义来看,蓝绿空间是“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集成与耦合模式下的混合空间,其作用在于提升生态韧性并提供供给服务、调节和支持服务、文化服务三大服务功能。尽管绿色空间接触有着积极的健康效应,但是由于城市在自然空间建设方面的匮乏也使得居民的活动受限。从蓝绿空间建设角度而言,在建筑环境之中提供植物以及水源等相关基础设施是拓展城市蓝色空间和绿色空间的途径。其中,蓝色空间建设包括河流、运河、池塘、湿地、水处理设施等,而绿色空间包括树木、草坪、树篱、公园、田野、城市森林。蓝绿空间建设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疫情,同时还能带来适应气候变化和生态恢复等其他生态效益。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